(完整版)5社会体育导论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绪论、
一、建立社会体育学科的必要性
(一)国外大众体育热潮的形成
体育需求的因素:劳动构成的知识分子化、余暇工作时间普遍延长、文明病的蔓延、人口构成的老龄化。

体育观念的变化:政府的体育行为、重视场地建设、设立体育节、体育市场迅速扩大。

(二)我国群众体育的迅猛发展
课中思考:日本在国际竞技体坛的节节后退是不是体育界的失误?
绝对不是,而是社会心里压力下的政府行为。

30多年来,日本政府始终没有减少对体育的总投入,但对业余体协的补贴在逐年减少。

群众体育迅猛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要求把我国群众体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一种投资形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群众体育得到了稳步的发展,体育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的体质与健康状况大有改善;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体育场馆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职工体育、农民体育、社区体育、民族体育、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推动了群众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由此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

(三)体育科学发展的趋势
过去的体育理论从未涉及到的概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如体育人口、社区体育、康复体育、残疾体育等,因此必须对这一领域给于理论支持才能推动社会体育的持续发展。

现代体育和现代体育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加强和重视对大众体育的研究,多次国际体育运动生物学科报告会,主题多是讨论或涉及大众体育。

欧洲共同体议会举行的讲座多是关于残疾人、老年人、妇女的身体能力。

世界大众体育大会已经举行多届。

为了让我国在社会体育方面具有更多的国际共同语言,非常有必要加强社会体育领域的研究和学科建设。

(四)培养体育人才赋予的任务
一直以来,我国体育院系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培养师资,过去几乎没有一所学校专门培养社会体育方面的人才,而近十余年来,由于社会体育的飞速发展急需大量专业人才,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工作开始受到关注。

二、社会体育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教材体系
研究对象:
社会体育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发生在社会体育领域中的各种体育现象,对社会体育的研究基本属于管理学、社会学的范畴。

它要研究对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最佳方案,以及处理有关社会体育中各种个问题的原则方法。

将社会体育视为一个管理概念时,可以向下引出企事业体育、农村体育、社区体育、城镇体育、家庭体育、民族体育、民间体育、职业体育等概念,以及体育人口、体育参与等概念。

教材体系:
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群众体育学》和本世纪初改名为《社会体育学》的几本教材,是社会体育理论、社会体育管理、身体锻炼基本原理与方法、终身体育和社会体育科学研究等几个部分的综合体。

三、社会体育学科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体育学科方法论
1、唯物主义辩证法:实事求是、运用系统论、
2、社会体育学科的方法论: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
(二)社会体育学科的研究方法
1、调查访问法
2、问卷调查法
3、实验对比法
4、文献资料法
5、数理统计法
四、社会体育学科的发展前景
(一)面临的研究课题
社会体育学科将在一个相当广泛的领域里展开它的学术活动,它所面临的课题包括以下几大类:
1、社会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2、社会体育在整个体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3、影响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各种社会学因素。

4、身体锻炼与防衰老、延长寿命的相互关系。

5、身体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的机理。

7、身体锻炼与精神情绪的相互关系。

8、我国城乡居民体质与健康标准,以及体质测定与监测。

9、休闲体育、娱乐体育原理与方法。

10、社会体育产业政策和市场预测。

11、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制度。

12、国外大众体育的经验教训。

13、社会体育的发展战略研究。

(二)对社会体育学科发展的期望
我们希望能在现有社会体育研究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提高,建立起社会体育学科群。

我们希望这门课程能成为体院本、专科学生和部分研究生的必修课程,社会体育专业能成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院系的主干专业。

我们希望全国能建立起一批主要研究群众体育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

我们希望能办起全国性的研究社会体育的学术刊。

我们希望在有关群众体育问题的国际学术报告会上,我国能成为权威性发言国之一。

我们更加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这个领域中来,使社会体育成为十几亿人的身心健康,为人类进一步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贡献力量。

第一章社会体育概述
第一节社会体育的概念体系
一、社会体育的概念
社会体育:社会体育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体育活动。

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竞技体育: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一种运动。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负载的价值影响着社会心理和民族精神
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锻炼、训练的,它要求人体直接参与活动,并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

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二、与社会体育相关的概念
(一)群众体育是人民大众在余暇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健美、医疗、消遣、娱乐和社交为目的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广义群众体育(sport for all或mass sports):对应于高水平竞技体育。

在本质上,是在广大社会成员余暇广泛开展的,人们以身体运动作为主要手段,对自己身心进行改造,获得
娱乐享受,提高健康水平,在身心健全发展上不断超越自我,并促进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进步的大规模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群众体育指除在学校和武装力量(军、警部队)中开展的体育之外,在社会一切其他行业或活动领域,在人们的余暇开展的体育。

(“狭义群众体育”在国内逐渐被“社会体育”所取代)
(二)大众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别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个群众体育的热潮,被称为“第二奥林匹克运动”,英文的名称:sport for all。

20世纪70年代为了区分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体育,称这些国家的这类体育为“大众体育。


(三)全民健身(口号)指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项由政府倡导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计划,其全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与群众体育相比,无特定内涵。

只是由于全民健身更形象化、动作化,更表达了广泛性和参与性。

(四)身体锻炼:指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五)娱乐体育:指为了丰富文化生活,调节精神,乐度余暇而进行的体育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消遣、娱乐、放松,获得积极性休息,陶冶情感,以健康、高尚、文明、科学的方式度过余暇,采用的体育手段大多具有较强的娱乐性。

体育锻炼和娱乐体育是开展社会体育的两个基本的手段。

(六)体育休闲、余暇体育又称闲暇体育、休闲体育。

是人们怀着自由自在的心态,在余暇里所参加的一种并不带有特定目的的、不拘一定形式的身体娱乐活动。

余暇体育更强调体育活动的时间、人们在活动时的心态,以及活动所采取的方式。

(七)生活体育是20世纪末期,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体育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提出的概念。

(八)终身体育又称生涯体育。

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接受体育教育以及参加其他体育活动的过程。

第二讲
第一章社会体育概述
第二节社会体育的产生于发展
一、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五阶段
(一)创业阶段(1949-1957)
(二)马鞍型发展阶段(1958-1965)
(三)畸形发展阶段(1966-1976)
(四)恢复、发展与初步改革阶段(1977-1995)
(五)改革的深化与发展阶段(1995年-今)(全面发展阶段)
1949年-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3年恢复期和发展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期,这一阶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基础的时期,我国群众体育是在这种一穷二白下开创起来的。

这一时期进行的运动口号:人民群众早日甩掉贫困落后,孱弱民族的帽子,为促进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保卫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而运动。

(把身体锻炼作为崇高的使命)
功能:为政治与军事服务。

三服务:生产服务、国防服务、政治服务。

(特点鲜明)
1958-1965是我国近代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是在曲折道路上发展的时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基础,但是当时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大跃进、反右倾运动开展、浮夸风盛行使之受到阻碍。

1960-1962三年自然灾害,体育活动陷入低潮,不少体协消失,社会体育几乎陷入停顿状态。

1963年体育战线开始恢复生机, 1965年逐渐恢复,成波浪前进,这两年中,《劳卫制》被修订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也开始认识到体育的发展不能违背身体锻炼的客观规律。

10年挫折期(文化大革命),体育战线处于瘫痪,广大群众参与体育的传统遭到破坏。

此期间,体委系统的各级领导干部,无一例外地遭到了冲击和揪斗,1966年7~8月,省、地、市级体委都被迫停止了正常的工作。

1968年,各地相继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体育系统也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或“体育运动领导小组”作为临时性的体育权利机构。

但同年,林彪、江青一伙炮制了“五.一二”命令,诋毁国家体委系统,由此决定对全国体育系统实行军事管制,此后一大批体委领导干部被强行管制、下放、转业。

(代表:贺龙)
1969年后,人民群众有一些自发性的体育活动,1973年北京召开了全国职工体育工作座谈会。

但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

后来73、74年又因江青等人把它作为政治工具,得到发展。

如:为配合政治运动,停工停产,大搞“千人操”、“万人横渡”等形式主义活动。

社会体育混乱,体育的社会团体全部瘫痪。

(农村体育:农村的一些传统民间体育活动被列为“四旧”而遭到批判。

)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后,我国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党11届三中全会之后,在邓小平指引下,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开始迅速恢复。

1978年以来,城市职工体育的组织领导机构逐渐恢复。

后来,成立了各种体育协会,一部分人已建立起“花钱买健康”的观念。

二、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现状
全面发展时期,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后,人民群众迅速得到发展。

组织了许多以“全民健身”为主题的活动,如万人长跑、百万人蹬山等。

1996年我国的各类体育场馆约61万多个,其中,占国土面积16.5%和占人口29.92%的城镇(包括城市郊区),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8.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80%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0%的体育场(馆)资源”,2003年城市体育场馆比重上升为80.67%,农村体育场馆资源下降为16.59%。

(一)全民健身工程得到长足发展,但“城市优势现象”明显
(二)“健康第一”观念深入人心,但体育人口年龄段比例失衡
(三)地区体育消费水平不平衡
(四)“金牌边际效益”的影响
三、国外大众体育发展简况
(一)国外大众体育发展因素
1、营养过剩造成文明病的蔓延
2、余暇增多为大众体育创造了良好条件
3、都市化是大众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4、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大众体育的期望
5、老年社会对大众体育的迫切需求
6、大众体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
四、当代国外大众体育的发展状况
(一)国外大众体育发展状况
1、政府重视、以法治体
2、组织机构群众化、基层化
3、以丰富的内容与形式普及大众体育
4、千方百计增加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容量
5、重视残疾人体育的开展
6、重视体质与健康监测,推动和指导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7、充分利用宣传媒介,大力开展大众体育活动
五、我国社会体育的未来
(一)由政府走向社会
(二)由人治走向法治
(三)由行政走向市场
(四)由经验走向科学
(五)由服务生产走向服务生活
第二章社会体育与社会进步
第一节社会体育的生产方式
一、生产方式即人们需要的满足方式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一)生产力是人们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

(二)生产关系是人们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结构。

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二、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的生产方式
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的进步生产生活方式得到了大幅度改变。

三、生产方式对社会体育的影响
(一)生产力水平极低
(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三)以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时代
(四)知识经济时代
四、社会体育对生产方式的作用
(一)社会体育可以培养劳动力和劳动力的后备力量
(二)社会体育可以保护劳动力
(三)社会体育可以修复劳动力
(四)社会体育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五)社会体育的健身产业是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
第三讲
第二章社会体育与社会进步
第二节社会体育与生活方式
一、生活方式中影响社会体育的几个要素
(一)余暇时间增多
电视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一些现代人是“见不到阳光”的人。

(二)生活节奏变快
许多现代人是“不会说话”的人。

(三)生活空间变小
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

(四)生活消费、
高热量食物摄入量增多
(五)行为习惯
不良行为习惯抑制了人们参与体育活动
二、生活方式的转变向社会体育提出问题
(一)支配余暇的方式缺乏社会指导
(二)电视时代的到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三)生活节奏的加快引起种种困扰
三、提倡健康生活追寻健康:
(一)体育是促进健康最积极的方式
(二)体育是促进健康最有益的方式
(三)体育是促进健康最有趣的方式
习题:生活方式中影响社会体育的几个要素
生活方式:人们在全部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生活活动的典型和总体特征。

1、生活方式不限于日常的消费活动,还包括了人们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全部活动的形式和特征,比如: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等。

生活方式也不仅仅是指个人的行为方式,而且包括全社会、民族、家庭的生活活动的形式。

2、人们对生活方式是可以选择的,故生活方式因人有差异,很难说熟优熟劣(优裕、节俭、流动)。

3、人们在选择生活方式时不可能为所欲为,要受限于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4、生活水平常取决于国家或城市的经济实力,是家庭或个人不能决定的。

但生活质量是通过个人努力可以有较大程度改变的。

生活质量是人们对生活需要满足程度的评价。

包括饮食质量与获取食品的条件,服装质量与时髦程度,住房与环境质量,受教育的满足程度等。

同时,生活质量不仅是对外界所给予种种条件的评价,还在于人们的主观感受。

(如追求乡间田园生活)
第三节社会体育与大众健康
一、健康概述
(一)健康的定义
健康(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不是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健康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宁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

健康包括4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二)健康的标准
精力充沛、处事乐观、善于休息、应变能力强、抵抗一般疾病、体重得当、眼睛明亮、牙齿清洁、头发光泽、肌肉有弹性
(三)健康的社会性
二、体质概述
(一)体制的概念
体质除遗传因素外,还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精神状态。

体质自然与人的精神状态分不开,但,从体质的本义分析,体质主要是针对身体健康而言的,而健康是针对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人的整体健康而言的。

体质是健康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健康的基础。

一个人的身体素质的优劣只能反映出这个人的生理状况,而不能反映他的体质状况。

我们需要辨证地看待体质与健康的关系。

体质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地增强人民的体质,提高群体的健康水平,使之达到能适应日常的生产劳动、工作学习与生活需求的良好状态。

在确定体育目的时,我们一方面要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人们的体质,另一方面,要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要从身心内在统一的体育观来分析体育目的。

(二)体制的指标
1、身体形态发育水平
2、生理生化功能水平
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4、心理发展状况
5、适应能力
(三)体质的民族性
由于民族体制的强弱与国家的盛衰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对体质的研究与评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亚健康概述
(一)健康程度的分类
特别健康者、普通健康者、需注意者、需保护或病者
(二)亚健康的定义
亚健康,是一种自感不适,但检查无病,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身心状态,也称为第三健康状态、灰色健康、亚临床期、临床前期、前病期等。

亚健康是一个动态的状态,它不会停留在原有的状态中。

或者向疾病状态转化(这是自发的),或者向健康状态转化(这是需要自觉的)。

亚健康者通过体育锻炼和运动疗法,健康程度可以得到提高和恢复。

(三)引起亚健康的主要原因
1、环境破坏
2、营养过剩
3、运动不足
4、高度紧张
四、亚健康与社会体育
社会体育能调节改善亚健康状态
第四节社会体育与社会文化
一、社会体育与企业文化建设
(一)职工体育:
职工体育是企业群体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职工体育活动是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它在强有力的缜密的有组织的领导下,个体的、单一的体育活动方式和内容逐渐被群体的、多元的方式和内容所代替,由强身健体,生存长寿向增进交流,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凝聚人心的方向发展,成为社会沟通,人际交流,烘托企业形象,培养企业明星的桥梁和手段。

职工体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种有效载体。

(二)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公司成员共同的理念与期盼。

这些理念与期盼能够有效地塑造公司个人及团体的行为举止,是公司长年累月形成的一种企业“个性”,是公司成员的共识即共同的事物、共同的举动、共同的语
言、共同的感受、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经验和对文化共同的理解。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三)职工体育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1、职工体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职工体育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主体的全面发展
3、职工体育有助于培养职工的人格
4、职工体育可以促进企业公共关系的改善
5、职工体育有助于树立企业形象
二、社会体育与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体育主要是指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就近就地开展的区域性的社会体育。

(三层含义)。

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的最佳组织形态。

社区体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共享体育资源。

社区体育是世界各国发展大众体育的共同方式
社区在发达国家,是一种居民生活最基本的社会单位。

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以社区的发展为基础的。

作为社区文化主体之一的社区体育无疑在社区发展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如美国,它的社区体育具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是著名的“休闲运动”的产物。

由于该运动的推动,美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社区体育,使社区体育成为美国大众体育的载体。

(一)社区体育是实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手段有:
1、社区体育是社区居民的情感纽带
2、社区体育是人们走进现实的行动号令
3、社区体育有利于人们寻求新的“社会角色”
(二)社会体育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1、社区体育是居民实现社会参与的重要形式
2、社区体育有利于社会整合,增强社区凝聚力
3、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抵御不良文化的侵入
三、社会体育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归宿点和最高价值目标的人文文化形态。

表现为:
社会体育可以丰富人的情感生活。

社会体育可以充实社会的休闲娱乐文化。

第四讲
第三章我国社会体育的目的与任务以及地位与功能
第一节我国社会体育目的与任务
一、确定我国社会体育目的与任务的依据
(一)人的需要
(二)社会的需要
(三)社会体育自身的功能
(四)社会体育的思想体系与法律政策
社会体育是一种人民群众亲自参与又有助于大众健康的伟大事业,因此必须充分满足每个社会成员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各种需要。

为人民服务不仅是社会体育的出发点,也是社会体育的归宿。

因此在确定社会体育的目的任务是必须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社会中每个成员都需要社会体育,但个体需要是因人而异的。

社会体育是可选择的,社会体育的目的任务应该最大限度地考虑人们的需求状况。

人们对社会体育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了,社会体育的目的、任务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二、我国社会体育的目的
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的目的是: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满足人们的娱乐需要和自我成就需求,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服务。

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反映了社会体育的本质属性与效能,它包含了一系列具体的指标体系,可以把它们作为衡量社会体育工作成效的具体标准。

这些指标体系有利于社会体育目标管理,也有利于指导社会体育实践活动。

满足娱乐需要和自我成就需求,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享受和发展的需要,进行各种直接以身体作为改造对象的体育实践时,不断完善自己,获得和享受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我国社会体育的任务
我国社会体育的目的提出了社会体育的总目标,社会体育的任务则使这个目标具体化和具有可操作性。

目的要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

因此,现阶段要通过下列任务来实现我国社会体育的目的:
(一)增进社会成员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
(二)实行社会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体育法规体系
(三)将社会体育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扩大社会体育资源
(四)扩大社会体育交流,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四、实现我国社会体育目的与任务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基本宗旨,遵循三条原则
宗旨:为人民服务
原则:
1、从实际出发,坚持纵向突破、打开横向,深入社会、进入家庭。

2、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坚持“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科学文明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

3、指导社会体育工作,坚持“实事求是、从不同层次起步、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突出重点、择优扶持”的原则。

(二)做到协调发展
1、与经济发展向协调
2、与文化发展向协调
3、与高水平竞技体育发展相协调
(三)找好社会体育的基本建设
抓好硬件、软件建设是发展社会体育的一项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基础工程,是优化社会体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