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的辨证
温病诊法(十六)辨温病常见症状之发热

温病诊法(十六)辨温病常见症状之发热2.发热的辨证在温病的过程中,由于感受邪气的性质不同,包括了传染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等,根据病邪的侵犯部位不同,在不同的病理阶段,即出现不同的热型,鉴别这些热型的性质对温病的辨证有很重要的意义。
但是并非是辨证的唯一标志,要结合全身情况综合分析,方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1)发热恶寒:是温病初期邪在卫分的特征性表现。
特点:发热与恶寒能同时存在,一般说发热较重而微恶寒。
恶寒的时间短,这种恶寒是由于温邪热郁于内而起,热郁于内,肺气不宣,卫分不舒故感恶寒,《内经》的“病机十九条”中所说寒栗如丧神守者皆属于热。
温邪的身热恶寒必舌红,口干,脉象以数为主,且咽红喉咙痛,这是热邪,治疗必以清解为法。
病机:温热邪气侵袭卫分,肺主卫主皮毛,故恶寒发热,卫气郁滞不能泄越故外热,卫气抗邪不能温养肌肤则恶寒。
温病的发热恶寒与外感风邪或皮毛受寒邪之发热恶寒根本不同,故治疗亦异也。
(2)寒热往来:是邪在少阳的表现,是枢机不利,当调解疏化。
特点: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发热时不恶寒,恶寒时不发热,似有定时。
病机:温热邪气,郁于少阳,正邪交争,枢机不利。
这是指正邪交争于枢机之间,导致气机升降出入失调。
正邪互不相容,阳盛则发热,阳郁则恶寒。
往往热郁于内无路外达,邪气闭遏,不能通达于外。
从脉看来多是弦数,舌红口干,小便赤红等。
(3)壮热:为高热气分热盛之貌。
特点:所谓壮热者,一指邪盛,二指热度高。
病人主观感觉恶热,身发热不恶寒,用体温计量之在39℃左右。
病机:温热邪气入于气分,正盛邪实,正邪剧争,人体功能活动亢奋所致。
(4)日晡潮热:为阳明腑实证的热型。
特点:日晡属申时,相当于下午3至5点,每到此时热度升高,像海水涨潮一样,有定时,故称之为日晡潮热。
当然也不局限于此。
(5)身热不扬:这是湿邪困阻的一种热型,湿温是这样,还有其他的疾病也是这样,应当细致地分析。
特点:①体温虽高39℃左右,而患者自己感觉并不明显,试体温表是明显高热;②体温虽然39℃左右,初扪之皮肤不太热,甚至手脚发凉,久扪之则灼烫;③病人主观感觉寒热不清;④患者明显感觉乏力,很似气虚之人。
温病的辨证ppt课件

卫气 脉外 水谷精微
营血 脉内
卫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 —最浅 (人体的抗邪、保卫功能)
气 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较深 ( 各脏腑的功能)
营 和调五脏,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最深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濡养五脏六腑)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转归】 ①从表外解而愈 ②卫分 顺传 逆传
气分 心营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二)气分证
概念 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响人体
脏腑或组织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证候类型。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病机分析
温邪袭表
舌边尖红 苔薄白脉 浮数
卫受邪郁
卫气抗邪 肺气失宣
肌表失养 开合失司 发热
咳嗽
温邪上扰 温邪伤津
头痛 口微渴
恶寒 无汗或少汗
元代《卫生宝鉴》中开始区分气分热和血分 热的证治。
明末吴有性论《温疫论》中有温疫病邪在 “气分”和“血分”而采取不同解法的论述: 认为邪在气分正气尚盛,可从战汗顿解; 疫邪传留于血分,邪气从斑透而渐愈。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研究论证 广泛开展了卫气营血临床研究
温病考试病症要点

春温诊断要点(一)发病季节——春季(二)临床特点1、起病急,初起为气分或营分的里热证。
局部患者因新感引动里热,初起可兼见表证。
2、病情重、病程长、变化多。
病程中易出现斑疹、痉厥、神昏,3、后期易致肾阴耗损,虚风动。
四、辨证论治(一)治疗通则(二)分型论治l、郁发气分证治(1)热郁胆腑:[证候] 身热,口苦而渴,胸胁满闷,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胆腑热郁:口苦、胁满、脉弦数等热郁津伤:身热,口渴、舌红苔黄[病机] 胆腑热郁,津液耗伤。
[治疗及方药] 苦寒清热,宣郁透邪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温热逢源?。
(2) 热郁胸膈[证侯] 身热不甚,心烦懊恼,胸闷,苔微黄。
[辨证要点]胸膈热郁,气失宣展:心烦懊恼热郁不甚,伤津不显:身热不甚,舌苔微黄[病机] 热郁胸膈,气失宣展。
[治法及方药] 清宣郁热栀子豉汤(?伤寒论?)2、郁发营分证治[证侯] 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时有谵语,夜寐不安,口干反不甚渴,斑疹隐隐,舌质红绛,无苔或有少许薄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营热蒸腾,扰及心神:舌红绛,心烦,甚或时有谵语,口干反不甚渴饮等。
营阴耗伤:身热夜甚,咽干,脉细数等。
营热窜络:斑疹隐隐。
[病机] 热郁营分,营热阴伤。
[治疗及方药] 清营泄热,透热转气清营汤(?温病条辨?)。
3、气营(血)两燔[证候] 高热烦渴,目赤头痛,呕吐,夜寐不安,斑疹隐隐,或狂躁谵语,吐血、衄血、便血,斑疹外现,苔焦黄起刺,舌红绛或紫绛。
[病机] 气营(血)两燔。
[辨证要点]气分阳明热炽:壮热、口渴、苔黄等。
营(血)分证:烦躁、斑疹、吐血、衄血、舌绛等。
[治疗及方药] 气营(血)两清。
一般用加减玉女煎(?温病条辨?);斑疹显露而色深红者用化斑汤(?温病条辨?);气血两燔而病情严重者用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4、热入血分:[1] 热盛迫血:[证候] 身体灼热,心烦堞扰,神昏谵语、吐血、衄血、便血,斑疹外现,舌质深绛。
[辨证要点]血分热毒炽盛导致的急性多部位出血:如吐衄、便血及斑疹成片成块等脉络瘀滞征象:如斑疹紫黑,舌深绛等血热扰心的神志异常:躁扰不安,昏狂谵妄。
温病学温病的辨证

顺传:温邪→卫→气→营→血 逆传:邪从肺卫→营分心包
温病的辨证
主讲 高展翔
模拟病例(一)
• 患者发热2天,微恶寒,头痛,出汗多,咳 嗽,口渴,舌红,舌苔薄黄,脉数.
• 卫气同病
温病的辨证
主讲 高展翔
模拟病例(二)
• 患者发热4天, 头痛,汗多,咳嗽,口渴不 欲饮,心烦不寐,大便带血,舌深绛,舌 苔黄厚,脉细数.
温病的辨证
主讲 高展翔
• 清代喻嘉言提出三焦治疗原则“上焦如雾, 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 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 以解毒。”
• 后来叶天士亦多次提到三焦论治温病的观 点“温邪触自口鼻,上焦先受。”“上焦 不解,漫延中下”“上焦药用辛凉,中焦 药用苦寒,下焦药用咸寒”
• 吴鞠通则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完善了三焦 辨证
温病的辨证
主讲 高展翔
(三) 营分证
• 定义:温邪深入营分,劫灼营阴,扰神窜络 的证候类型。
• 形成:1. 气分邪热未清,或气分湿热化燥 化火,传入营分;2. 肺卫之邪径陷心营。
3. 伏邪自营分发出。4. 温邪直犯心营。
证候: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 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 细数。
热盛的表现
温病的辨证
主讲 高展翔
• 辨证要点: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 证候特点:病变广泛,类型较多
温病的辨证
主讲 高展翔
辨证要点: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微恶风寒——卫阳受遏,失却温养 微恶风寒——卫阳受遏,失却温养
邪在气分所涉及病位及其表现: 他揭示温病发生和发展规律,把温病变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基本上符合临床实际情况。
中医-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及治则方药

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及治则方药温病,即温热病,亦称瘟疫,属现代医学之传染病,如流感、流脑、麻疹等,其临床诊治以卫气营血辨证分期。
表证期邪在卫分,以肺卫症状为主,为温热病之初期阶段。
表寒症见发热轻、恶寒重、苔薄白、脉浮紧。
方选荆防解表汤加减:荆芥9g,生姜9g,防风9g,大枣5枚,水煎服。
表热症见发热重,恶寒轻,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方选银翘散加减:银花15g,连翘15g,薄荷6g(后入),荆芥穗 4.5g,淡豆豉9g,淡竹叶9g,苦桔梗9g,牛蒡子6g,芦根 15g,水煎服。
兼咳嗽者,可加桑叶9g,菊花9g,苦杏仁9g,连翘9g,生甘草3g,水煎服。
表湿症见胸闷,渴不欲饮或口渴、头身重疼、苔白而腻、脉濡数。
方选藿香正气散:藿香9g,紫苏6g,白芷6g,大腹皮9g,茯苓9g,陈皮6g,半夏9g,制厚朴6g,苦桔梗6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枣2个,水煎服。
肺燥症见发热胸痛、口干而渴、唇咽干燥、干咳无痰、苔薄黄而干、舌质红、脉浮或弦涩。
方选桑杏汤:桑叶6g,杏仁6g,沙参9g,象贝6g,淡豆豉6g,栀子皮3g,梨皮3g,水煎服。
表里证期指病邪由表入里,但尚未完全到达气分,属半表半里,或由表入里过程,表邪未罢,既有表证,又见气分或营分里证,属表里同病。
半表半里邪在少阳半表半里: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少津、脉弦数。
治宜和解表里,驱邪外出。
方选小柴胡汤:柴胡9g,黄芩6g,法半夏9g,党参6g,生姜9g,炙甘草3g,大枣4枚,水煎服。
邪在少阳胆经夹痰湿内阻:证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呕吐酸水,或干呕呃逆、胸胁胀痛,或听觉不灵,苔厚腻或黄腻,舌质红,脉弦滑数。
治宜和解少阳,利湿化浊。
方选蒿芩清胆汤:青蒿12g(后下),黄芩9g,竹茹9g,法半夏6g,云苓12g,枳壳6g,陈皮3g,滑石18g,甘草9g,水煎服。
表里同病表寒里热:证见以恶寒口渴为主,咳逆气短、无汗或少汗、苔黄白相间、脉数。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以温病之治疗为前提,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应该在于对病因分析、病机特点研究和对症治法把握。
太阳温病随着季节变化和气候因素,会随着不同发病模式而发生变化,因此在治疗时也应当考虑到这些变化。
一、病因太阳温病的发病有受寒邪袭身,即饮食不当、过度忧思、过度运动、暴露在风寒中所致的热邪内侵及慢性病变的化瘀病证所致的发病机制,也有单纯的失调脏腑机能和慢性热病等所致的太阳温病。
二、病机特点太阳温病可偏重病变于太阳经脉,其机能失调形成阳病,或可偏重病变于厥阴、阴阳两两相搏,形成阴阳失调,或可散而形成多处病变,全身机能失调而引起虚寒现象,形成虚寒性阳病。
三、辨证治疗1、温热法。
本法特点是补中宣营,温活血脉,坚实阴阳,益气固表,如知母汤、小柴胡汤等,主治太阳温病的虚寒证,以及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体倦乏力等。
2、散寒利湿法。
本法以清肝内寒的调节湿寒、清肠胃的化湿利滞、清热解毒为主,如芡实米汤,黄芩汤,苓白术甘草汤等。
3、清肝解毒法。
本法以清热解毒为主,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如柴胡汤、止泻止痢汤等,以治疗太阳温病的毒热证。
4、健脾养血法。
本法的特点是以活血养血,健脾强胃,和血化瘀,以及增强免疫力,如酒石酸桂枝汤,四逆汤等,以治疗太阳温病的血瘀证,以及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体倦乏力等。
5、养心安神法。
本法以安神定心之功效,减轻病人情绪上的压力,如维命汤,芍药苓甘草汤等,以改善太阳温病的神经衰弱、心悸不宁等。
四、预防1、注意饮食。
太阳温病的发病机制与饮食有关,平时要多食用清淡的蔬菜和粗粮,少食油腻的高热量食物,不要暴饮暴食,应讲究适口的习惯。
2、适当运动。
经常进行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而减少太阳温病的发病机会,特别是冬季和深秋等季节,要尽量避免暴露在风寒中。
3、注意调整情绪。
太阳温病有可能是慢性病变或因过度忧思、过度疲劳而导致的,因此应当学会放松,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总之,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是通过病因、病机特点及辨证治疗的理论,在找出其主要发病机制,以及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法,进行准确的治疗,以达到治疗太阳温病的最佳效果。
温病气分证的辨证要点

温病气分证的辨证要点
温病气分证是中医学中对温热病的分类和辨证所依据的要点,以下为一份常见的温病气分证的辨证要点(不含真实名字和引用):
1. 发热: 患者出现高热症状,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可能伴有恶寒、盗汗等。
2. 发热相对缓解: 温病患者在发病初期具有周期性发热的特点,体温可能先升高再稍降,但整体体温仍高于正常范围。
3. 口渴: 患者感到喉咙干燥、口渴难忍。
舌质可能呈红绛色,苔薄白或黄糙。
4. 咳嗽: 可以表现为干咳或咳痰,伴有咳嗽声音粗糙,胸闷、咳逆等症状。
5. 咽痛: 患者可能感觉喉咙疼痛或灼热不适,吞咽有困难。
6. 唇红舌绛: 患者的口唇可能呈红色或发绛,舌质红绛,苔薄白或黄糙。
7. 小便短黄: 患者尿量少且颜色偏黄。
8. 大便干结: 患者的大便可能干结、难排,甚至伴有腹胀症状。
9. 脉象滑数: 患者的脉搏可能快速有力,而且滑腻。
请注意,以上仅为温病气分证的一般辨证要点,实际辨证需结合病情综合判断。
如有疑问,请咨询专业中医师。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太阳温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它主要发生于夏季,多发生在青少年和中老年人之间。
太阳温病的起因本质上是因为暴露过长的太阳紫外线导致的体质虚弱,大量的水、电解质消耗,从而引起体内气血的失调并引发病症。
太阳温病的主要辩证要点主要有五个:一是阳盛,其病机表现为体热、口渴、多汗、头痛、心悸、手膝抽筋。
此时,应立即选择清热解毒之药物作为主治方法。
二是血虚,其病机表现为口渴、乏力、头晕、心悸、紧张、胸痛、神疲乏力等。
血虚者应采取补血活血之药物作为治疗方法。
三是湿热,其病机表现为恶风畏寒、口臭口苦、大便稀溏、身重肢懒、肩背胀痛等。
此时,应采取除湿利湿之药物作为主治方法。
四是肾阴不足,其病机表现为水肿、便溏、手足心热、眩晕头晕、尿多多频等。
此时,应采取补肾壮阳之药物作为主治方法。
五是脾虚,其病机表现为食欲不振、惊悸多梦、腹胀腹痛、肌肉抽筋、腰膝酸软等。
此时,应选择温中健脾之药物作为治疗方法。
根据不同的表现,在治疗太阳温病时,必须以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为主,充分考虑不同患者的体质情况。
此外,尤其要提醒患者,在夏季期间要注意防护,控制阳光紫外线的暴露时间,以期防止太阳温病的发生。
此外,在治疗太阳温病时,应积极采用中药治疗,采用中药复方或单味药物治疗,以强化调节体质,促进宫腔环境的改善,以期达到全面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桑叶、当归、芍药、白芍等,其功效和作用有助于祛除湿热,宽解肌肉,醒神安神,补肾壮阳,护肝养肾,抑制炎症,调节免疫力,滋补气血,从而达到疗病效果。
总之,太阳温病的辩证要点主要有五个,包括阳盛、血虚、湿热、肾阴不足和脾虚,且每种都有其特定的病机表现。
在治疗太阳温病时,必须以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为主,积极采用中药治疗,充分考虑不同患者的体质情况,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温病中医辨证理论

02
养阴:补充体内阴液,平衡阴阳
03
生津:促进唾液分泌,缓解口渴、咽干等症状
04
养阴生津方剂:如麦冬、石斛、玉竹等
05
养阴生津食疗:如银耳、百合、梨等
06
养阴生津注意事项: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运动。
07
温病的预防与调护
5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饮食均衡等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06
谢谢
2.
1.
温病的分类
风温:以发热、恶风、头痛、咳嗽为主要症状
春温:以发热、口渴、咳嗽、胸闷为主要症状
暑温:以发热、口渴、头痛、身重为主要症状
湿温:以发热、胸闷、腹胀、腹泻为主要症状
秋温:以发热、口渴、咳嗽、咽痛为主要症状
冬温:以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为主要症状
温病的病因
2
外感六淫
风邪:风为百病之长,易侵袭人体,引起疾病
03
忧伤肺:过度忧伤,导致肺气郁滞,气机不畅
04
恐伤肾:过度恐惧,导致肾气不固,精气耗损
0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惊伤胆:过度惊吓,导致胆气不舒,心神不宁
06
悲伤胃:过度悲伤,导致胃气郁滞,食欲不振
07
饮食劳倦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劳倦过度:过度劳累,熬夜,缺乏休息
02
情志失调:情绪波动,焦虑,抑郁
寒邪:寒为阴邪,易损伤人体阳气,导致疾病
暑邪:暑为阳邪,易耗伤人体津液,导致疾病
湿邪:湿为阴邪,易阻遏人体气机,导致疾病
燥邪:燥为阳邪,易损伤人体津液,导致疾病
火邪:火为阳邪,易耗伤人体阴液,导致疾病
内伤七情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太阳温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它的诊断和治疗对于中医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会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治疗效果取决于准确的诊断。
下面就来介绍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
一、太阳温病有何病症?太阳温病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头晕、寒战、汗出、腹胀、腹痛、腹泻、失眠,以及腰酸背痛等,有时还伴有口唇干燥,舌苔白腻,脉弦细等。
二、太阳温病的辨证原则1、辨证论治:以上症状作为依据,结合临床表现和体质,确定太阳温病的辨证论治原则。
2、以寒热为主:寒热是太阳温病的关键,从寒热辩证的角度来看,太阳温病可分为寒性温病和热性温病两种。
3、以头躁为标:太阳温病的头痛,头晕,头痛有时严重到不能忍受,甚至出现眩晕,耳聋,耳鸣等。
4、实虚有别:太阳温病可分为实寒性和虚寒性两种,若有上述多种症状,而体温不高,就属于虚寒性温病;若上述多种症状,体温升高,就属于实寒性温病。
三、太阳温病的辨证治法1、实寒型太阳温病的治疗:以温阳活血化瘀为主,采用排汗、开窍止痛、调经止痛、消肿止痛等方法治疗。
2、虚寒性太阳温病的治疗:以温补健脾为主,采用温补止痛、补虚止痛、除湿止痛等方法治疗。
四、术语解释1、温阳活血:以温热药物为主,活血化瘀,达到祛寒活血的作用。
2、温补健脾:以补虚药物为主,健脾除湿,达到温补健脾的作用。
3、排汗:以温热药物为主,通过催汗和汗透的方式,温热排汗,以达到温阳排汗的作用。
4、开窍止痛:以温补药物为主,调理脑血液循环,达到止痛和开窍的作用。
5、调经止痛:以温热药物为主,调理内分泌和经络,达到止痛和调经的作用。
6、消肿止痛:以甘草、乳香、生薏仁等为主,达到去肿消炎止痛的作用。
总之,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应该以太阳温病的症状作为基础,以寒热、头躁等为主,分实症和虚症论治。
根据病情,运用中药、推拿、针灸、物理疗法等,以温阳活血、温补健脾、排汗、开窍止痛、调经止痛、消肿止痛等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综合采用,积极治疗,改善患者的病情,促进患者康复。
温病的辨证

(3)卫分证的转归: 1)若正气未衰,加上及时确当的治疗,温邪
受到顿挫,可以从表外解。
2)若感邪过重;或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温 邪可从卫入气。
3)因患者心阴素虚,温邪可由卫分而径传营 (血)分,出现重险证候。
2、气分证
气分证是温邪入里,以整体气机受郁, 邪正剧争,里热蒸迫为特点的证候类型。 气分证的病变较广泛,凡温邪不在卫分, 又未传入营(血)分,皆属气分范围,病变 部位主要有:胃、脾、肠、胆、胸膈等。
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 润,脉浮数等。
2)辨证要点: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为 辨证要点。
3)主要病机:温邪犯肺,卫受邪郁,肺气 失宣。
(2)邪热壅肺:多为邪袭肺卫病变的发展所 致。
1)主要症状:身热,汗出,口渴,咳嗽, 气促,气喘,胸闷胸痛,苔黄,脉数等。
2)辨证要点:以身热,咳喘,苔黄为辨证 要点。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一、卫气营血与三焦的证候及病理 (一)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临床
意义 1、用以辨别病变浅深层次及病变部位。 2、确定证候类型及病变性质及其相互
传变。 3、为确立正确的治法提供依据。
二、卫气营血的证候及病理 1、卫分证 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肌表,引起卫气卫外功
能失调的一种证候类型。 (1)辨证要点: 卫受邪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肺气失宣——咳嗽 (2)主要病机: 温邪袭表,肺卫失宣;正气抗邪,邪正相争。
可促进温邪传变,使病情恶化。
(2)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类型: 1)自表入里:
2)由里达表: 3)传变不分表里渐次:
(二)三焦的证候及病理
三焦的病变范围: 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与手厥阴
心包;
中焦主要包括阳明胃、肠及足太 阴脾;
温病条辨归纳总结

温病条辨归纳总结温病作为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以其独特的理论思维和治疗方法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温病的条辨进行归纳总结,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温病理论。
一、温病的概念和分类温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类外感病,又称“温邪病”。
温病主要包括两大类:外感温病和内伤温病。
外感温病是指人体受到外界温邪的侵袭导致的疾病,如感冒、流感等;内伤温病则是由内因内伤所致,如肺炎、胃炎等。
二、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温病的病因主要是外界的温邪,也可以是内因导致的内伤。
而温邪进入人体后,通过侵袭脏腑经络,破坏正气和防御系统的功能,导致病理变化。
温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邪气侵犯,正气失调以及脏腑功能紊乱。
三、温病的症状和体征特点温病的症状和体征特点多种多样,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
一般来说,温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咽痛等。
此外,还会出现舌苔黄腻、脉象浮数等特点。
四、温病的辨证要点在治疗温病时,中医强调辨证求因,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温病的辨证要点主要有温热辨、寒邪辨、病位辨、气血辨等。
通过准确的辨证可以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
五、温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中医治疗温病的原则主要包括解表、清邪、扶正、调理等。
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可以采用药物治疗、针灸疗法、中药汤剂等。
另外,还可以结合食疗、按摩、气功等辅助疗法,提高治疗效果。
六、温病的预防和养生对于温病的预防和养生,中医强调大力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力,增强抵抗力。
养生方面,可以通过合理饮食、适当锻炼、调节情绪等来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降低患病的风险。
七、温病疗效评估和随访在治疗温病时,及时评估疗效并进行随访是非常重要的。
这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并且向患者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以促进康复。
八、温病理论的临床应用温病理论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无论是治疗感冒、发热等外感温病,还是肺炎、胃炎等内伤温病,温病理论都可以为中医师提供参考和指导,提高治疗效果。
温病‖经方治温病的辨证和治法!

温病‖经方治温病的辨证和治法!1、无表寒,内热初起,有汗,咽干,手足心热,鼻孔出气热:小阴旦汤+丹皮生地黄芩9 白芍9 生姜6 炙草6 大枣12 丹皮6 生地122、无表寒,内热重,有汗,咽痛,低烧,或咳或喘:麻杏石甘汤麻黄6 杏仁9 生石膏24(先煎)生甘草63、表寒轻,无汗,咽痛,低热: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6 杏仁9 生石膏24(先煎)生甘草6 炒栀子12 薄荷6(后下)4、表寒重,无汗,高热,体痛,烦渴:大青龙汤麻黄6(先煎)桂枝6 杏仁9 石膏30(先煎)生甘草6 生姜6 大枣6内热轻,可用黄芩丹皮白芍内热重,必用麻黄杏仁石膏表寒轻,可用薄荷表寒重,用桂枝+生姜+大枣咽喉肿痛,加栀子射干玄参鱼腥草咳黄痰,加贝母半夏口气热,加芦根白芍淡竹叶口渴重,加天花粉常用的加味药列表:黄芩:清热,去心肝肺之火丹皮:凉血桔梗:化痰贝母:滋阴润肺,化热痰鱼腥草:消炎肿半夏:降逆化痰白芍:凉血,止痛干姜生姜:温胃散滞,反左,以防清之太过;双花:清热解毒射干:咽喉肿痛玄参:滋阴,降火,解毒芦根:清肺养阴栀子:苦寒,清热泻火凉血,去心肝肺胃之火淡竹叶: 清肺气之热天花粉:止渴生津附 1 :桂林古本伤寒论温病篇伤寒杂病论卷第四温病脉证并治第六【4.1】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
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
【4.2】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发为温病,名曰春温。
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
【4.3】气不当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内收,其气伏于厥阴,冬至后,天应寒而反温,发为温病,名曰冬温。
【4.4】春秋病温,此其常;冬时病温,此其变。
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蓄其气,及时不病,至春乃发,名曰大温。
此由冬不藏精,气失其正,春时阳气外发,二气相搏,为病则重。
医又不晓病源,为治乃误。
尸气流传,遂以成疫。
【4.5】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温病中医辨证理论

优势互补
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通 过优势互补,可以更好地 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温病 的优势。
临床实践的探索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中 西医结合治疗温病的最佳 方案和方法,提高治疗效 果。
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诊断标准的统一
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制定统一的 温病诊断标准,以提高诊断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个体化治疗的需求
病因
温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温热之邪、湿热之邪以及温毒、瘟 毒等病邪。这些病邪多由外界环境引起,如气候异常、环境 湿热等。
病机
温病的病机主要表现为热象偏重,病程较长,易耗气伤阴, 并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温热病邪易侵犯人体阳分,导致阳 热亢盛或阴虚火旺;湿热病邪则易阻遏气机,影响脾胃运化 功能,导致水湿内停。
促进中医药国际化
温病中医辨证理论的完善 和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医药 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提高 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温病中医辨证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01
历史回顾
温病中医辨证理论的发展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等经典
著作。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温病中医辨证理论,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体系。
02
现代发展
现代温病学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不断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 对临床病例进行数据挖掘和分 析,揭示温病证候的规律和特 点。
通过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验 证温病理论的疗效和安全性, 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温病中医辨证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与展望
通过对温病证候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 了思路。
温病理论在病毒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现代医学难题的治疗中展现出一定的优势,值得 进一步推广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的辨证温邪入侵导致人体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功能失调及实质损伤,并产生复杂多样的临床症状,这些症状是温病辨证的基础。
以卫气营血学说及三焦理论为指导,也就是说以卫、气、营、血及上、中、下焦所属脏腑作为辨证纲领,对患者全部病情进行分析研究,辨析各种症状产生的原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判断其病变层次、部位、性质,证候类型,邪正消长,以及病程阶段,病变发展趋势,传变规律等。
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具有特定生理功能,它们在温邪作用下而失调,产生特有临东症状,这些症状是温病辨证的依据,只有牢固掌握卫、气、营、血及上、中、下焦所属脏腑产生的特异证候,洗能对學病考行正确的辨证论治。
4.1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清代温病学大师叶桂首创。
叶桂依据温病病机演变具有规律性变化,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结合‘《内经》及前辈医家有关营卫气血的论述,将营卫气血理论引申发挥,形成了独特的卫气营血辨证学说。
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在于阐明温病病变浅深层次,确定证候类型及病变性质,确立正确的治疗原则等。
4.1.1卫气营血辨证源流叶桂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之前,古医籍中已有关于卫气营血的论述,旨在阐明人体生理功能方面,仅有少许内容是论述病理变化的。
《内经》最早认为营卫气血是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如《素问•痹论》说荣(按:荣与营同)者,水谷之精气也0并在《灵枢•营卫生会》篇进一步指明营—的区分^云其“清者为营,油者为玉。
”《内经》其他篇章论述了气血有关内容,《灵枢•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V1变化而赤,是谓血,营卫气血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系,《难经.•三十二难》.U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卫为气,:相随上下谓之荣卫域可见,血为心主,气由肺主,血与营同属,旬与五同类,故举气可以核丑,举荣可以骇血。
以上为《内.经 1.从生理方面论述营卫气血的有关内容,而《伤寒杂病论》则从病理角度阐述了营卫气血的变化*如《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53条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第54条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第97条说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第114条论述了“火劫”迫“血”妄行,如云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邪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
”119条论述了因用灸法导致“阴血”耗伤,“精血”亏损,如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
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元代医家罗天益《卫生宝鉴》按邪热在“气”、在“血”浅深层次不同而辨证施治,如(卫生宝鉴•卷六1•名方类集泻热门》称气分热柴胡饮子、白虎汤>血分热,桃仁承气汤、淸凉四顺饮子。
”明末吴有性论述了气分、血分病变是浅深轻重不同的两个层次,认为邪在气分正气尚盛,可从战汗顿解;疫邪传留于血分,因阴血耗损,恢复缓慢,故当使邪气从斑透而渐愈。
他指出"兄逄邪留于气芬,解以敁If>留于血分,解以发斑。
气属阳而轻清,血属阴而重浊。
是以邪在气分则易疏透,邪在血分,恒多胶滞。
故阳主速而阴主迟(所以从战汗者,可使顿解r从发斑者,当图渐愈。
”(《温疫论•发斑战汗合论》X后世医家叶桂创立卫气营血学说,即从此受到启示,如叶氏《温热论》论述莫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战汗透邪,而邪陷营(血)分,心神不安,夜甚不寐,或时有谵语,斑点隐隐,口干反不甚渴饮,舌绛脉数等,则当急急透斑为要。
叶桂根据自己的临床观察,结合《内经知《伤寒杂病论》以及后世其他医家有关论述,创立XIE气营血辨证理论,有效地&导着温病的辨证论治。
4.1.2卫气营血生理卫气营血是水谷化生,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其^布、化生有表里或先后不同。
古代医家认为,卫氕无形质,行于脉外;分布层次表浅^营血为有形精微h行于脉中,分布层次较深。
卫与气,营与血的关系是:其气浮于表者为卫,营之注脉化赤者为血:卫分布于肌表,即《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卫在脉外,(素问•痹论>:进^步说道,:衧于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即《灵柩•决气篇》说P“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之轻浮于肌表者即为卫,即«灵枢•卫气》篇说:“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申雄可#,卫、气本质相同卩只是分布层次不词而已。
营循行脉中,贯注五脏六腑,即•《素问•痹论彡所也:“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环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而血则是营之奉心化赤所形成,即《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赤,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
”上述卫气营血表里层次差别,可引申说明温病病变层次、阶段以及病情轻重程度。
(见图14%,>?卫气营血功能各不相同,卫的作用是捍卫肌表i《灵枢•本脏》篇说:“!E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3兮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通过卫气的温养分肉、皮肤、腠理,而使肌表固密,知邪不易入侵,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气是脏腑生理活动及整体防御机能的体现。
凡外邪入侵,气必聚集病所>:与病邪作斗争,8卩1灵枢•刺节真邪》篇说:虚邪之入于身也深,有所结,气归之二这就是说,病邪结于某处,气必趋达病变部位,以祛邪外出。
营血的功能是营养机体,如《灵枢•营气》篇说经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难经•二+二难》称“血主濡之”,V湯即潘养。
(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血是奉养人体最精华的物质,如云:“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者,泌糟柏,蒸津液,化其精微,i: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_生#,莫贵于此。
”简言之?卫气的功能圭要是捍卫机体,抗御外邪侵袭;营血的作用主要是营荞机体。
因此,可根据卫气营血功能矢调程度,判断出病变性质,确证候类型。
4.1.3气营血的病理与证候在温邪作用下,卫气营血发生功能失常甚或实质损伤,产生出特异的临床症状,这些症状是温病辨证的要点和依据。
fh(i)卫分证温邪从口鼻而人,首先侵犯肺卫,其基本病机变化,一是温邪对机体的作用,即卫受邪郁,肺气失宣。
二是正气抗邪,邪正相争。
上述两方面病机变化f产生一系列卫分表证,即卫外阳气为温邪所郁,而失瀣养之职H出现恶寒。
卫气受遏,木得泄越,与邪抗争,则见发热。
卫阳为温邪抑郁,故虽有恶寒,但较短暂甚或轻微,而以发热为主7卫气郁遏,腠理开合失司,则无汗或少汗。
肺卫枏通,’:1&气受郁则肺气失宣,或肺受邪乘,而卫亦受郁,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为病,只是有偏于卫或偏于肺之不同。
肺气失宣,则咳嗽。
邪热上扰淸空则头痛。
热邪伤津则口渴。
此外,尚可见到舌苔薄白i舌边尖红赤,脉浮数等肺卫表证。
总之,卫分证的生要症状是s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赤,脉浮数。
其中以发热与恶寒并见V口微渴方iE分证的辨证要点。
发热恶寒可出现于外感风寒证,鉴别在于温病初起有•邪热伤津之口渴,因此,栴发热、恶寒、口渴作为方分温病的'辨证要点〗不同性质温邪'如风热病邪、燥热病邪、湿热病邪等),入侵卫分所产生的临床症状各具特点,.例如:1卫分风热怔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咽痛,扁桃体红肿,头痛,咳嗽,W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脉浮数等。
其中以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头痛为卫分风热证的辨证要点。
、②卫分燥热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疲,或无疲,鼻、咽干燥,0渴,舌红,苔白薄欠润,脉浮数。
其中以咳嗽少疾,.或干咳无疲,鼻咽干燥为卫分燥热证的辨证要点:。
.二:③分湿热证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少汗,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胺格,‘舌苔白腻,脉濡i等。
其中以身热不扬,头身重着,舌苔白腻为卫分湿热证的辨证要点》多见于湿温初起湿遏卫气证。
,暑热病邪一般径犯阳明;不从表伤,敌_%卫分表证。
卫分证的转归:卫分证病变层次表浅,•病情一般较轻,正气未至大伤,持续时间较短。
邪在卫分,着正能敌邪,并加上及时而正确的治疗,温邪受到顿挫而不传i,邪从表解,这是最好的转归。
但若感邪较重,病邪致病力较强,则可迅速从卫分进入气分。
感邪虽然不重,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产丰失课,屯可促使病邪向更深层次传变,而加童病情。
体质虚弱的患者,例如素来心晓亏虚,_表(i>温邪可不经气分而径传心营(血),出现重险证候。
(2)气分证气分证的形成,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一是卫分温邪不解而传入气分。
二是某些温邪直犯气分某一病女部位,例如暑热病邪径犯阳明,湿热病邪直入中道等。
三是某些伏邪温病,伏邪始从气分发出四是营分温邪转出至气分。
如前所述,气是人体脏腑功能及全身防御机能,故非邪盛雨不能入侵。
温邪进入氕分,.使整体气机受郁,而激起正气抗邪。
邪正剧争,里热蒸迫,热炽津伤,是气分证的基本病机变化。
气分病变It泛,凡温邪不在卫分,又未进入营(血)分都属于气分范围,涉及肺、胃、脾、肠、胆、膜原、胸膈等。
气分证的表现随病邪性质、病变部位、'证候类型不同両有差异。
气舞诞症状虽然复杂多样,但有其共同特点,这就是既无发热恶寒表证,X无斑疹、舌^等营(血)分证候,而见壮热)木恶寒,反恶热,#爹,口渴喜饮,康赤r#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症状,其中以但发热,不恶寒,p渴,苔黄为其基本表现和辨证要点&気分病变广泛,临床类型较多,其中以阳明胃的病变为常见,且其萆状具有典犁性和代表性,这就是壮热,不恶寒,但发热,汗多,口渴,饮冷,,舌苔黄燥,脉洪大。
阳明为卡忘经脉之海,多气多血,抗邪力强,故邪入阳明,正气奋起抗邪,邪正剧争,里热蒸迫外而肌腠,内而脏腑,均受其熏灼,.故见全身壮热;温邪奄里不在表,故但见发热,而不畢寒;里热亢盛,迫其津液外泄,而见多汗〖热炽津伤而口渴喜冷饮;气分热盛则见脉洪大;热炽而津伤,丨故苔黄而燥。
总老热盛阳明的基本病机是:邪IE剧争,里热蒸迫i津液受伤。
気分范围中的其他脏腑、部位病抑变化及辨证,将在三焦辨证申讨论,风热病邪、暑热病邪r燥热病邪等传入气分v病机变化和临床表现基本相似,r故稻予分别论述。
惟湿热病邪(包括暑湿病邪)深入气分,病机变化较复杂,临床症状特殊。
湿热病邪(或暑湿病邪)流连气分>涉及的病变部位主要有:脾、膜原、:胆腑、肠腑等,证候类型,临床状症虽然各不相同(详见三焦辨证):仍羝觅出共同之处,,这就是发热,脘腹痞满;苔腻等。
发热类型及其表现随湿、热之孰轻孰重而异,湿重热轻者,•热为湿遏而见身热不扬,热重湿轻者;湿热交蒸而见身热汗出;热虽盛而幂为汗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