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象1
《黄河象》综合资料(通用12篇)
《黄河象》综合资料(通用12篇)《黄河象》综合资料篇1一、教材说明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读后可以使我们思接千古,增长关于化石的知识。
文章首先介绍了大象骨架的外观形态,接着叙述了科学家对大象化石来历的假想,最后交代了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了解大象化石来历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二是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大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二、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
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
2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
3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建议1.“思考·练习”2体现了本课学习重点之一。
教学时可围绕这个题目让学生自读自悟,再展开讨论。
学生自读课文后,找出写科学家假想的部分,再把这部分文字认真读一读。
然后用自己的话语来说明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想象能力。
想象的情景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却有现实的依据,因此应该让学生在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后,找出作为科学家假想依据的句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
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复述。
复述的关键是要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
但叙述顺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论采用怎样的顺序叙述,总要表现出一定的条理性。
比如,本文叙述顺序可有下面几种不同安排:①自然博物馆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黄河象骨骼化石)——科学家对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挖掘(即原文叙述顺序)。
②自然博物馆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黄河象骨骼化石)——黄河象化石的挖掘——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黄河象PPT课件
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
般。梁龙的身体很长,从头到尾足有二十多米,走起路来,好像是一 架移动的吊桥。剑龙的背上插着两排三角形的剑板,尾巴上还有四支
利剑一样的尾刺。三角龙的脸上有三只大角,一只长在鼻子上方,另
读课文,围绕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答案详见串珠问题1。 2.科学家对这具黄河象化石的来历作了怎样的假想?为什么 会作出这样的假想? 参考答案: 假想:天气炎热,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喝水,老象踩到石 头上,石头陷下去老象陷入淤泥,两百万年过去了,老象 变成了化石。 依据:它的站姿和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
乌云密布 ______________
狂风暴雨 ______________
秋高气爽 ______________
写出描写神态的四字词语:昂首阔步 泰然自若 ______________ 眉飞色舞 ______________ 笑容可掬 ______________
4.在下列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课文结构
黄 河 象
特点:高大、完整
假想来历:天气炎热—疲劳干渴—陷进淤泥—变成化石 挖掘化石:斜斜地插在沙土里 脚踩石头
科 学 依 据 合 理 想 象
课文主旨
本文介绍了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的
一具黄河象骨骼化石以及科学家对其来历的假想和这
具化石被发掘的相关情况。
推荐阅读
恐龙
大约两亿年以前,地球上到处是大片大片的沼泽,深谷里、山坡
恐龙是卵生的。恐龙蛋的外壳十分坚硬。小恐龙破壳而出以
五年级语文黄河象1
九义教材第十册:《黄河象》
设计理念:
1:交互主体活动的课堂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交互 主体活动的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取向, 注重学生的自我实践和探究,凸显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的互动, 关注课堂中愉悦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成为 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建立最平等师 生关系,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 从而创生出一种情感撞击后心灵的开阔与敞亮。
九义教材第十册:《黄河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 文的能力,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事 顺序,体会安排材料的方法。 2、能抓住主要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简要复 述课文。 3、通过读书认识推想要有依据,并通过创编 故事实践假想要有依据,提高学生的理解、想 象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 兴趣。
课题《黄河象》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十册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目标
设计理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设计意图 媒体与资源 教学反思
执行教师:都江堰市北街小学 肖文燕
九义教材第十册:《黄河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第十册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介绍
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 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课文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文章首先介绍了大象骨架的 外观形态,接着叙述了科学家对大象化石来历的假想,最后交 代了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条理清晰。第二:科学家对大象化 石来历的假想除了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叙述以外, 特别对环境作了细致的描写,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不仅可以使我 们思接千古,又能从中增长关于化石的知识。背景周全,推理 严密这点不同于学生常见的写事文章对过程的记叙,需要教学 中向学生渗透。指导习作。
五年级语文黄河象1
汽车开进桃花源,车中一眼看见一棵桃树上还开着花。只有一枝,四五朵,通红的,如同胭脂。十一月天气,还开桃花!这四五朵红花似乎想努力地证明:这里确实是桃花源。
(完整版)《黄河象》课文
《黄河象》课文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吧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
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看,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昂首阔步向前跑。
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200万年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
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
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流去。
一群黄河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
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一望见前边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
老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河边。
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河水,可是水位很低,它够不着,只好又往前走了一步。
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地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才凉爽呢!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上,深深地陷了进去。
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不一会儿,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它使劲挣扎,但是越挣扎身子越信下陷。
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紧跟在后边的象群。
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动弹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
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却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200万年过去了,大地发生了巨大地变化。
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一条新的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
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的一些农民在这里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
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
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下进行挖掘。
五年级语文黄河象1
二
入夜,村庄就真正活起来,白天活着的只是村庄里的人。被声音包围的夜晚就像一座进入幻境的老城,一缕又一缕的声音从月光下穿过去,从树梢上穿过去,惊醒了所有的事物,唯独没有惊醒庄稼 人的梦。这样的夜晚真热闹,漆黑的荒野被一阵阵声音点亮。村庄的夜晚可以少了人,却不能少了树。少了树,就听不到虫鸣。杨树林是村庄里的另外一个世界,没有人的参与,各种昆虫在大自然的感 召下循规蹈矩地活着,声音是它们对生命体现的一种方式。虫鸣响成一片,交织成一张网,紧紧地罩在树梢上,将树林隔绝成另外一个世界。站在林畔听,细听,品啧其中的韵味,村庄的魅力被各种声 音拉得意味深长。这种感触,我得之,别人不得。夜晚来临之际,我和贵旺钻进深深地树林,手握一把电筒,费力地搜寻每一棵树,是否能在其中找到一窝鸟,借助手电的微光,擒获鸟儿。找累了,盘 腿坐在树下,杨树林中很多昆虫的秘密都是那个时候听来的。
村庄一旦走进夜晚就真正站在了声音的中央。风从南岗子绕过来,从南边吹过去,又打个回旋从北边吹过来,围着村庄绕圈儿。电线被风捋得嗡嗡响,树梢被风摇得唰唰动,村庄里沉睡的事物被风 惊动。草丛中的蛐蛐,树梢上的雀鸟,山沟里的猫头鹰,还有很多白天不常见的生命,都在夜晚活跃起来。这种猜想来自我的主观臆断,风是所有声音的源头。对于狗的解释,我的理解是它在每个夜晚 被吵得睡不着,只能通过一种特殊的吼叫宣泄它们的不满。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及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及反思《黄河象》文章首先介绍了大象骨架的外观形态,叙述了科学家对大象化石来历的假想,最后交代了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及反思,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范文一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黄河象教学设计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本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与语言感悟能力,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并且初步具备了与他人合作识字的能力,但也有个别学困生,学习能力弱,需进一步加强。
3.教学内容分析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
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
4.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及假想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假想部分。
3训练学生思维想象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第二段,积累语言,体会语言,复述课文。
6.教学课时 2课时7.教学过程师: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21课黄河象。
初读课文时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部分内容。
请同学们打开书。
三部分内容。
师:首先讲了什么?生:课文讲了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陈设着一具黄河象的骨骼,它高大完整(这具骨骼有什么特征?)-高大完整打出投影:谁能看着投影再结合书上内容向大家描述一下黄河象怎样高大完整?生:说或读第一自然段。
师: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发现是很少见的,你知道为什么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吗?生: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
另外当地农民保护文物的意识很强,发现后马上报告,在上级的指挥下进行挖掘。
师:课文还讲了些什么?生:还讲了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成为化石的情景。
师:那么科学家的假想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发掘时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中国古生物馆里的黄河象介绍
中国古生物馆里的黄河象介绍中国古生物馆里有个超级明星,那就是黄河象。
这黄河象啊,就像一部来自远古的传奇大书,每一页都写满了神秘和故事。
你看那黄河象的骨架,高大威猛得很。
它站在那里,就好像一个来自远古战场的巨人。
这大象的腿啊,粗得就像大柱子似的,你要是站在旁边,估计会感叹自己的渺小。
它的身子呢,长长的,感觉像一列小火车。
这么庞大的身躯,在那个遥远的时代里,肯定是个无敌的存在吧。
你想啊,在当时的环境下,它这么大个头,走在路上是不是就像现在的重型卡车在路上跑一样,地面都得颤三颤呢?黄河象的牙齿也是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那牙齿又长又弯,就像两把巨大的弯刀。
这牙齿可不是用来好看的,那是它生存的重要工具啊。
就好比我们现在用的各种工具一样,它的牙齿能帮助它把树上的枝叶扯下来吃。
你可以想象一下,它走到一棵大树前,轻松地用长鼻子卷住树枝,然后牙齿一用力,“咔嚓”,树枝就断了,那多威风。
这牙齿也像是它的身份证,从牙齿的形状和磨损程度,科学家们就能推断出好多关于它的生活习性呢。
这是不是很神奇?就像我们从一个人的字迹能大概判断出他的性格一样。
再说说黄河象的鼻子吧。
虽然现在我们只能看到骨架,但是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出它那长长的鼻子晃来晃去的样子。
它的鼻子肯定特别灵活,就像我们的手一样,可以做很多事情。
它可以用鼻子卷起东西,送到嘴里吃;可以用鼻子给自己洗澡,把身上的泥土都冲掉;还可以用鼻子跟伙伴们打招呼,互相碰碰鼻子表示友好。
你说这鼻子是不是很厉害?如果我们人类也有这样一个鼻子,那生活可就有趣多了,拿东西都不用手了,直接鼻子一伸就搞定了。
这黄河象怎么就变成了化石,被我们在古生物馆里看到呢?这背后肯定有个很悲壮的故事。
也许是突然遭遇了一场大灾难,比如洪水或者地震。
它在挣扎,但是没有办法逃脱命运的安排,最后就被掩埋在了地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身体慢慢地变成了化石。
就像我们把东西放在冰箱里保鲜一样,只不过这个过程是非常非常漫长的,是大自然用自己的方式把黄河象保存了下来。
黄河象阅读答案
黄河象阅读答案黄河象阅读答案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河象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黄河象阅读答案篇1①摊平我国地图,从东北向西南,自东南往西北,平直绷起两根细线,线的交点恰巧是兰州的所在地。
黄河九曲,逶迤数千里,它只正二八经地穿过了一座城市:兰州。
②在晴朗的日子里,百里长街,市声如沸,流经闹市的黄河则是悄无声息的。
不甚透明的水纹盘旋交织,沉默平稳的波痕在朝晖夕照里犹如铜汁浇铸的块状肌腱,透出凝重的粗犷的血色,流动成浩浩的、浑厚的一派,仿佛千万条汉子衔枚疾进,无声地运行。
人们看不出别的迹象,只看见瓷实的,富于弹性的肌腱在起伏、在抖动,强悍雄劲却不暴戾,元气勃勃而不响动。
——一切怀有巨大追求的生命,常常是无声的。
③“不到黄河心不死”,“跳到黄河洗不清”,小时节,我听到父辈动不动念叨黄河,心里也觉得黄河了不得。
读书时,耳畔啥话都有,有人说黄河是一支剽野的黄肤色的歌,有人说是长长的一线泪滴、深深的一声喟叹,也有人说它是月亮下神话里的一条龙……我想往黄河,以为今生今世能见它一眼,就知足了。
没料想成人之后,我这生命的火星儿溅离父母之乡,西掷千里,住进兰州,居然与北国大地上最古老、最有声望的大河相依为邻了。
夕照下,风地里,雨天,雪天,我独自在河滩里逍遥漫步,纵览这亘古不息的',不舍昼夜的活的巨物,聆听这似乎无言、却分明有意的弦外之音,久而久之,我的情绪便有了些神秘的变动。
④黄河,是大海以它倔强的手指深深地抠进陆地里的一个“大问号”。
这问号在兰州形成稽考历史的第一个锐利弯钩,钩起一连串的积淀物:踏波跳浪的羊皮筏子,策驼西上的汉使张骞,120丈铁缆的镇远桥铁拄,湖湘子弟栽植于3000里征途中的左公柳,兰州战役时在炮火中旋动不已的大型水车……这些记载过我们民族的年代的实物,有的化作了濒水而立的花岗岩石雕,有的尚绵延着一线活气,对“问号”努力进行解释。
《黄河象》课文
《黄河象》课文《黄河象》是旧版小学语文九册第二组的讲读课文。
它是一篇文艺性的科学小品。
一、《黄河象》课文作品简介《黄河象》课文选自“少年科学丛书”中《大象的故事》。
文章先介绍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特点;接着介绍科学家们对这头黄河象的假想以及这头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最后写象的化石发现。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假想”,这一假想是科学家们根据一定的材料和科学道理作出的辩证的客观的分析和结论。
二、《黄河象》课文作品原文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
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看,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昂首阔步向前跑。
那么,这头大象的化石骨架是怎么形成的呢?大约二百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蒿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
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
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流去岸边盛开着一簇簇美丽的鲜花。
一群大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
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一望见前边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
公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河边。
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河水。
可是河水很浅,它够不着。
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地饱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有多好哇!于是它又往前走了一步!没想到它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进去。
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公象呢?公象侧起身子使劲挣扎,但越挣扎身子越往下陷。
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紧跟在后边的象群都停住了脚步,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公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黄河象》教学教案(多篇)
回《黄河象》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象化石的形成及其发掘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力。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对黄河象来历的假想及其根据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学习骨骼化石的样子1上节课,我们一起熟读了课文《黄河象》,了解了课文的叙述顺序,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化石样子一来历假想f发掘过程)2指名读第一小节3小组讨论,说说黄河象骨骼化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小组启发:4米、8米有多高多长,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找出字词4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高大、完整?(高大:用了例数字的方法,“高4米,长8米”、“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完整:用了举事例的方法,“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我们在读课文时怎样读,就可以读出化石的大呢?(重音读出数字)哪些字词写出了化石的完整?(除了……;甚至……也……;连……也……)5齐读第一小节6如果你就在古生物大厅里参观,看到这样高大、完整的骨骼化石,你会有什么问题呢?7.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估计有:骨骼化石怎么这样大?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能保存得这样完整?二、学习科学家对化石的假想1这高大、完整的骨骼化石是怎样来的呢?科学家做出了大胆、科学的假想。
时光,回到了200万年前。
2轻声读2-7小节,用自己的话比较概括地说说化石的由来(200万年前炎热的一天,一群黄河象到河边喝水。
领头的老象一不小心踩在松动的石头上,陷入淤泥中死去了。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黄河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变化成了化石。
)3从课文哪些地方的描写可以看出当时群象处于炎热的天气中△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
炙:烤。
△一群黄河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
△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黄河象》课件
挖掘过程
挖掘时间
1973年2月开始
挖掘方式
采用露天挖掘和保护性挖掘相结合的方式,历时近两年完 成。
挖掘过程描述
挖掘过程中,专家们对化石进行了详细记录、编号和分类 ,并采用石膏固定和保护措施,确保化石在搬运和保存过 程中的完整性。
发现意义
科学研究价值
推动地方旅游业发展
黄河象的发现为古生物研究提供了重 要的实物资料,有助于深入了解地球 历史和生物演化过程。
文化价值
挖掘黄河象的文化价值,将其融入当 地文化、艺术创作和旅游开发中。
保护与利用的平衡
制定合理规划
限制开发强度
在保护和利用之间寻求平衡,制定科学合 理的规划,确保黄河象的生存和生态环境 的可持续发展。
控制生态旅游等利用方式的规模和强度, 避免对黄河象栖息地造成破坏。
加强监管力度
公众参与与合作
加强对保护区和利用活动的监管,确保各 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适应了黄河流域的生活环境。
形态特征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黄河象的形 态特征逐渐发生变化,如牙齿的 磨损程度、骨骼的结构等,反映
了其适应环境的过程。
化石记录
在黄河流域的多个地点发现了古 黄河象的化石,这些化石为我们 提供了了解其演化过程的重要线
索。
演化意义
1 2 3
生物进化的证据
古黄河象的演化历程为我们提供了生物进化的证 据,有助于我们理解生物演化的规律和机制。
CHAPTER 03
黄河象的生活环境与习性
生活环境
01
02
03
生活区域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河流 域,特别是黄河上游的甘 肃、青海、宁夏等地区。
自然环境
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河谷 地带,主要以草原和河岸 边的树林为家。
五年级语文黄河象1
常言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核桃花也是这样,花界中样子不出众,不能与花为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核桃花是一种难得的美食,我知道它的美已是工作成家以后的事了。
三
核桃花长得很像杨树上的“无事忙”(当地人戏称杨树花),不过落地的“无事忙”是紫红的,核桃花是由绿变黑的,我觉得是在沉淀她的美味。小气候经常吃奶奶做的“无事忙”小豆腐,煎饼卷 嫩葱小豆腐花小豆腐。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开始吃这种美食。多年前,岳父在自家门前开了一块荒地,不但栽种瓜果蔬菜,还有花草树木,岳父精于管理,不几年就打造成 了“花果园”,其中就有四五棵核桃树。等核桃树能做果时,便有了核桃花。核桃花落地时,岳母就开始拿着竹篮在树下捡拾核桃花。我曾好奇地问,捡花何用?岳母说,做小豆腐。我说,这能吃么? 岳母说话干脆,做好后你尝尝就知道了。
黄河象黄河象[古代剑齿象属动物]
黄河象-黄河象[古代剑齿象属动物]在300万年前,甘肃地区不像现在这样干燥,到处有河流和湖泊。
黄河象有一天,一只剑齿象在河边饮水时,失足陷入泥潭之中,逐渐被泥沙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堆积的越来越厚,因而它的的骨骼得以完整地保存。
而经过复杂的地质演变,这一地区被抬升为高原,黄河象得以重见天日。
它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3米多,好像两把长剑,所以又叫剑齿象。
剑齿象在几百万年前分布很广,在外国也发现过它的化石。
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
黄河象化石是人们了解甘肃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的珍贵资料,是中国古生物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
因为这具化石是在黄河区域被发现的,经过几百万年后,它变成了化石,并被人们发现,经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发掘、整理和研究,科学家根据它的形态特征和发现地点给它取名为“黄河剑齿象”,因发现于黄河流域被人们俗称为“黄河象”。
体形特征黄河象是世界上保存化石最完整的大象,也是亚洲所发现的大象化石中最大的,它的身高米,骨架总长米。
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象化石中保存最完整的,它全身的骨骼只有垂下来的尾巴没有找到。
科学家分析可能它在陷进泥沙时尾巴露在外边,因此腐烂掉了,没有保存为化石。
那么为什么黄河象的其它骨骼在经历了250万年后还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呢?科学家们分析,黄河象被泥沙埋没后,这一地区没有发生过较大的地壳变动,没有经过流水的搬动,而且保持着不站不卧的姿势,这就证明黄河象埋藏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里。
今天它高高地屹立在中国古动物馆特意为它设计的展厅内,让人们一睹它的雄姿。
在遥远的250万年前的甘肃省合水县,有一头大约有60岁左右年迈的大象到河边喝水,不小心滑到了河里被泥沙掩埋,经过几百万年后,它变成了化石,并被人们发现,经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发掘、整理和研究,科学家根据它的形态特征和发现地点给它取名为“黄河剑齿象”,因发现于黄河流域被人们俗称为“黄河象”。
五年级语文黄河象1
她领我们看果园的食堂,小酒吧似的,有三四张餐桌,隔窗西望,苍翠的山峦如在画中。灶台有大锅,盛七八桶水。她说,团队采摘高峰时一天二三百号人,这锅可立了大功。数百的男女老幼,坐 在188比分直播网
聊天中,微澜谈起果园的历史。十多年前,她沿大渠散步,看野林葱郁,山环水绕,花果飘香,恍若仙景,心动了。要是有方林地,供朋友们在尘劳俗务之余小憩,亲近山水,回归自然,那该是多 么悠然和快乐。于是,经多方努力,租下这片园子。不计盈亏,无论丰欠,唯一在乎的就是这生机盎然的气息。每到花开果熟时,便会游客云聚,无论白昼,无论阴晴,在清新的空气中,在轻爽的小风 里,或积薪造炊,赏花吟诗,或烹茶对酒,品果听琴。人们看山看树,看蝶舞蜂忙,看云看天,看星河月光,看五彩的花瓣如雨般飘落,看累累的果实由小变大由青转黄,烦恼尽除,俗念俱消,灵思泉 涌,幽情绵绵,寂静的果林似乎蕴藏着无尽的禅机。
黄河象黄河象[古代剑齿象属动物]
黄河象-黄河象[古代剑齿象属动物]在300万年前,甘肃地区不像现在这样干燥,到处有河流和湖泊。
黄河象有一天,一只剑齿象在河边饮水时,失足陷入泥潭之中,逐渐被泥沙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堆积的越来越厚,因而它的的骨骼得以完整地保存。
而经过复杂的地质演变,这一地区被抬升为高原,黄河象得以重见天日。
它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3米多,好像两把长剑,所以又叫剑齿象。
剑齿象在几百万年前分布很广,在外国也发现过它的化石。
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
黄河象化石是人们了解甘肃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的珍贵资料,是中国古生物发掘的重要成果之一。
因为这具化石是在黄河区域被发现的,经过几百万年后,它变成了化石,并被人们发现,经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发掘、整理和研究,科学家根据它的形态特征和发现地点给它取名为“黄河剑齿象”,因发现于黄河流域被人们俗称为“黄河象”。
体形特征黄河象是世界上保存化石最完整的大象,也是亚洲所发现的大象化石中最大的,它的身高米,骨架总长米。
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象化石中保存最完整的,它全身的骨骼只有垂下来的尾巴没有找到。
科学家分析可能它在陷进泥沙时尾巴露在外边,因此腐烂掉了,没有保存为化石。
那么为什么黄河象的其它骨骼在经历了250万年后还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呢?科学家们分析,黄河象被泥沙埋没后,这一地区没有发生过较大的地壳变动,没有经过流水的搬动,而且保持着不站不卧的姿势,这就证明黄河象埋藏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里。
今天它高高地屹立在中国古动物馆特意为它设计的展厅内,让人们一睹它的雄姿。
在遥远的250万年前的甘肃省合水县,有一头大约有60岁左右年迈的大象到河边喝水,不小心滑到了河里被泥沙掩埋,经过几百万年后,它变成了化石,并被人们发现,经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发掘、整理和研究,科学家根据它的形态特征和发现地点给它取名为“黄河剑齿象”,因发现于黄河流域被人们俗称为“黄河象”。
《黄河象》课件
府和保护组织制定了一系
导致其栖息地减少。
猎杀,严重危害了黄河象
列措施,包括建立保护区、
的生存。
加强法律保护、教育宣传
等。
黄河象的历史意义
艺术描绘 ️
文物保存 ️
象形文字
黄河象在古代文化中拥有特殊的
许多黄河象文物被发现,并成为
在黄河流域,黄河象是古代象形
地位,经常出现在艺术作品和传
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植物性食物
大量进食
重要的播种者
黄河象主要以草、树叶、树皮
为了满足庞大的能量需求,黄
黄河象通过吃掉植物的果实和
和水果为食,喜欢在黄河流域
河象每天需要进食大量植物,
种子,帮助它们传播,维持黄
的湖泊和河流中觅食。
以获取足够的营养。
河流域丰富的植物多样性。
黄河象的行为习性
1
社交群体
黄河象通常以群体生活,形成由成年象、幼象和雄性象组成的社会结构。
黄河象的外貌特征
体型庞大
黄河象是亚洲象中较大的一种,体长可达7米,重达5吨,拥有强壮的身体和长长的象牙。
皮肤色泽独特
黄河象身上覆盖着灰褐色的皮肤,有时带有黄色斑纹,使其在黄河流域的森林中很容易被辨
认。
喇叭形耳朵
黄河象的耳朵呈喇叭形,有助于散热,并帮助它们感应周围的声音。
黄河象的饮食习性
要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来应对。
黄河象的保护工作
1
建立保护区
当地政府设立了保护区,限制栖息地。
加大对非法狩猎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
黄河象免受非法猎杀。
3
宣传教育
加强公众对黄河象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保护意识和行动。
《黄河象》教案
《黄河象》教案《黄河象》教案1《黄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
写的是科学家依据陈设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
“科学家们是怎样想象黄河象的来历?其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这是全文的重点。
依据教材自身特点,采用逆推法教学,从中教给学生由已知求未知,从结果推缘由的追溯性的逻辑推理方法,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
这种“逆推”教学按三步进行。
一、找已知明结果找出已知,是为了使学生明白科学家之所以这样想象的依据。
在教学第一段时,先让学生理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有两大特点:“高大”和“完整”,再提问:①这两个特点中,哪一个特点写得比较具体?②你从第一段中哪些地方可看出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得很完整?待学生从字里行间查找出化石保存完整的语言因素后,教路突然一转,以设悬念:“黄河象骨骼化石为什么保存得如此完整呢?它是怎样发掘的呢?”一下子拉到第四段(最终一段)的内容。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明白化石保存完整的两个缘由:1。
上级的正确指挥;2。
黄河象失足落水后在原地没动。
紧接着用:“你怎么看出来的?”进行追踪提问,以达到如下认知:失足落水←斜插沙土、脚踩石头原地没动←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然后直奔课文本质所在,设问:科学家怎样推想出它是“失足落水”的?依据何在?以大跨度的跳动,形成了溯源教学的起点。
二、导逆推溯缘由承接以上设问,即进入对第三段的学习。
教学时,先让学生看二、三、四节,要求学生用三个字分别概括这三节大意。
当学生用“热、渴、陷”三字概括后,并不急于让学生学“热”一节(第二节),而是引导学生议果——“陷”(即第四节)。
教学时,先让学生依据“陷”字,开动脑筋,自己对第四节设计问题,并从中选取较合理的问题(如:黄河象是怎样一步一步陷于淤泥而死的?)让学生读读、圈圈、想想、议议。
与此同时,还留意让学生在学习第四节时不忘第四段中的“已知”,让学生懂得科学家的这种假想并不是凭空臆想,而是有根有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
课文通过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过程,以及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说明了大地在二百万年间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的变化,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变的可靠证据。
课文按叙述的不同方面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高大、完整。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科学家推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
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其中第4自然段尤为重点,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写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时人们所看到的情景以及黄河象名字的来历。
本篇课文内容既有现实的,又有推想的,这篇文章作者在安排材料上也表现出了独具匠心。
作者先写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黄河象骨骼化石既高大又完整,以此引起读者的好奇。
接下去写假想黄河象失足落水、变成化石的故事,读来生动有趣。
接着交代地壳的变化,使故事更具科学性。
最后写挖掘时人们亲眼看到的情景,点明了假想的根据。
这样安排材料可以收到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积极倡导课程改革的理念。
学生经过前四年的学习、培养,已经逐步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能自主读书,充分预习课文,敢于质疑,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语文学习也积累了一些方法。
能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渠道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具备一定的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找出描写黄河象化石样子的句子,并能体会出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3.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4.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5.能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化石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学习目标
1.同学们,你们知道化石是什么吗?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指名学生上台解说、介绍,展示自己搜集的化石图片或有关化石的资料等。
)2.同学们,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只黄河象,看看通过学习,你能了解到哪些知识。
(板书课题:黄河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通过预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生字和新词吗?或者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教师强调容易出错的字,重点指导:
砾椭椎
3.了解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情况。
读了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黄河象化石的哪些内容?你解开了哪些疑问?
学生解答教师板书:样子来历发掘
三、图文结合,了解象化石的特点
1.黄河象骨骼化石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去参观这具大象的骨骼化石。
2.(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回答。
)
3.课文是怎样描写它的样子的?请自读课文第一段,划出相关的语句,体会它的特点。
4.学生交流,概括化石的特点。
(1)重点引导学生从“高四米,长8米,大象牙就有3米多长,连末端趾骨也有3、4厘米长”体会它的高大。
(2)从“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结合重点词语“甚至连…..也…..”体会它保存完整的特点,并仿照课文的句式说一句话。
5.观察象化石的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骨架的样子。
6.指导朗读,带着惊奇称赞的语气来读句子。
一边读,一边想想想化石的样子,体会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7.课内质疑:(出示课件化石图)面对着如此高大完整的黄河象化石,你有什么疑问吗?
四、自主学习,感知推想的依据
1.教师过渡: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那么它是怎样被发现、挖掘出来的呢?
2.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想想化石是如何被发现的?找出答案。
3.出示句子:从“立即”、“在考古工作者的指挥下”这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
4.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5.教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化石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站在沙土里,脚踩着砾石。
”
抓重点词语:斜站沙土脚踩砾石。
6.从它的姿态,人们做出了怎样的推断?(失足落水)板书:斜斜站立没被移过(体会推想的合理性、科学性。
)
7.你知道这头大象为什么取名为“黄河象”了吧?指导朗读这一段。
(体会时间的久远,变化的巨大,读出神奇的感觉。
)
五、合作探究,感悟形成的过程
1.过渡:从化石出土时的样子可以推断出象大象是失足落水的,而且死后没有被移动过,由此科学家还想象出了一个美丽而又悲壮的故事,为我们推想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你们想知道吗?
(1)提问:什么是推想?
(2)了解“推想”: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看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
这就是推想。
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2.科学家从哪几步推想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3.教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推想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推想化石的形成过程的。
(学习第2~7自然段)
4.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出示学习的目标,小组合作交流。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
5.小组推荐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6.出示动画图片,为动画片配音,讲述化石形成的过程。
(教师强调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及结果说清楚。
)(1)指名说出故事中最生动的一幕,出示课件读句子。
(2)提问:为什么要说是椭圆形的石头?
教师:课文中还有许多细致描写的句子,你能找出来,谈谈你的体会吗?(指导学生找出作者合理想象的细节,体会作者丰富、合理的想象力。
)
7.小结:可见推想不是凭空的想象,而是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人信服。
六、变换顺序,尝试复述课文
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
七、开拓思路,延伸课外
《黄河象》是根据推想写出来的,阅读文章时,我们还可以问自己,如果不是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请你自编一篇黄河象的来历。
总评:
这篇教学设计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的精神,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突出了以下几个要点:首先,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
本教案共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关注了学生的感受、体验。
其次,教案设计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且“合作、探究”富有成效。
第三,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利用“读读、找找、讲讲、说说、演演”等形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
第四,教案设计突破了课文固有的顺序,能灵活地处理教材,根据文本的特点,依据学情,合理、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方法,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这一设计很大胆,富有创意。
除此之外,教案设计还突出了拓展整合的教学策略,重视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