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放射性衰变基本知识
物理 衰变知识点总结
![物理 衰变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1db5d07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69.png)
物理衰变知识点总结一、放射性元素和原子核的基本概念1. 放射性元素:指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其原子核具有不稳定的结构,会通过放射性衰变释放出辐射。
2. 原子核: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被称为核子。
3. 质子数: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目,用Z表示。
4. 中子数:原子核中的中子数目,用N表示。
5. 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称为原子核的质量数A,即A=Z+N。
6. 放射性核素:指具有不稳定原子核的核素,会通过放射性衰变变成稳定核素。
7. 放射性衰变:指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会自发地改变,释放出辐射,转变成稳定核素的过程。
8. 半衰期:放射性元素衰变的时间尺度,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为其原始数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二、放射性衰变的类型1. 阿尔法衰变:指放射性核素放射出一个α粒子,即一个氦原子核(α粒子)。
2. 贝塔衰变:指放射性核素放射出一个β粒子,分为β-衰变和β+衰变。
3. 伽玛衰变:指放射性核素通过释放γ射线来释放其能量。
4. 中子衰变:指放射性核素通过释放中子来变成另一种核素。
三、阿尔法衰变1. 阿尔法衰变是放射性衰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发生在质子数较大的放射性核素。
2. 阿尔法粒子是氦原子核,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
3. 阿尔法衰变的变化过程为:放射性核素的质子数减少2,中子数减少2,质量数减少4。
4. 阿尔法衰变过程中,放射性核素转变成另一种具有更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核素。
5. 阿尔法衰变的放射性核素会释放出α粒子,同时进行核反应释放能量。
6. 阿尔法衰变的半衰期通常较长,即放射性元素衰变为其原始数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较长。
7. 阿尔法衰变可以利用α粒子探测器进行检测和测量。
四、贝塔衰变1. 贝塔质粒子是电子,贝塔正粒子是正电子。
2. 贝塔-衰变:指放射性核素中的中子转变成质子,释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子。
3. 贝塔+衰变:指放射性核素中的质子转变成中子,释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
4. 贝塔衰变的变化过程为:放射性核素的质子数增加1,中子数减少1,质量数不变。
放射性衰变原理: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射线或粒子的过程
![放射性衰变原理: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射线或粒子的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45121ce3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27.png)
放射性衰变原理: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射线或粒子的过程引言放射性衰变是一种自然现象,指的是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射线或粒子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且其速率是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
放射性衰变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际意义,是现代核物理研究的基石之一。
本文将介绍放射性衰变的基本原理、衰变类型以及其在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应用。
第一章放射性衰变的基本原理放射性衰变是指放射性同位素在一定时间后自发地变为其他同位素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由于原子核中的粒子重新排列所导致的。
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通过强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形成核力,而核力的作用范围仅限于原子核的范围内。
然而,核力无法克服质子之间的静电排斥力,因此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的数量要保持相对平衡。
当一个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核力无法维持核的稳定,于是核会经历衰变。
放射性衰变的过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在α衰变中,原子核会放出一个α粒子,即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氦离子。
在β衰变中,质子会转化为中子或中子会转化为质子,同时放出一个β粒子,即高速运动的电子或正电子。
γ衰变是指原子核通过放出γ射线来释放能量。
第二章放射性衰变的衰变类型α衰变是放射性同位素最常见的衰变类型之一。
许多重元素的同位素会经历α衰变来变得更稳定。
α衰变的过程中,原子核的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
这种衰变过程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因为α粒子具有很高的动能。
α粒子的质量很大,因此其穿透能力较弱,很容易被阻挡。
β衰变是指原子核中的一个质子或中子转化为另一种粒子的过程。
在β衰变的过程中,质子转化为中子时会放出一个正电子,而中子转化为质子时会放出一个电子。
这种衰变过程是由于弱相互作用所导致的,释放的能量相对较小。
β粒子具有较高的速度和较小的质量,因此其穿透能力比α粒子要强。
γ衰变是放射性同位素中最常见的衰变类型。
在γ衰变中,原子核并不改变其质子和中子的数量,而是通过释放γ射线来释放能量。
物理高考知识点衰变
![物理高考知识点衰变](https://img.taocdn.com/s3/m/c0718d1a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2.png)
物理高考知识点衰变物理高考知识点:衰变衰变是物质放射性崩溃的过程,它在物理学和核化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衰变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涉及原子核的变化和能量的释放。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衰变相关的物理高考知识点。
一、放射性衰变放射性衰变是指不稳定原子核自发地转变为另一种原子核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原子核会释放出放射性粒子或电磁辐射。
放射性衰变通常分为三种类型: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1. α衰变α衰变是指原子核释放出α粒子的过程。
在α衰变中,原子核会损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其原子序数减2,质量数减4。
α粒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与氦原子核相同。
2. β衰变β衰变是指原子核释放出β粒子的过程。
在β衰变中,原子核中的中子会转变为质子或质子转变为中子,从而改变原子核的组成。
β衰变有两种类型:β-衰变和β+衰变。
- β-衰变:在β-衰变中,中子会转变为质子,同时释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
原子序数增1,质量数不变。
- β+衰变:在β+衰变中,质子会转变为中子,同时释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
原子序数减1,质量数不变。
3. γ衰变γ衰变是指原子核释放出γ射线的过程。
在其他类型的衰变中,原子核转变为更稳定的状态时会释放出能量,这种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传播,形成γ射线。
γ射线是高能量的电磁波,它对物质有很强的穿透能力。
二、衰变速率衰变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衰变物质的数量变化。
它可以用衰变常数(λ)来表示。
衰变常数与半衰期(t1/2)有关。
半衰期是指在衰变过程中,衰变物质数量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衰变速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N(t) = N0 * e^(-λt)其中,N(t)是时间t后剩余的衰变物质量,N0是初始衰变物质的质量。
e是常数2.71828。
三、放射性测定和应用放射性测定是利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的放射性粒子或辐射来确定样品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
放射性测定广泛应用于地质学、考古学、环境科学、医学等领域。
1. 放射性测定方法- 计数法:通过测量放射性衰变物质发出的辐射粒子或电磁辐射的数量来确定放射性物质的含量。
放射性的基础知识
![放射性的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15af7eedf8c75fbfc77db2b3.png)
一、放射性1、放射性核衰变核衰变:有些原子核不稳定,能自发地改变核结构,这种现象称为核衰变;放射性:在核衰变过程中总是放射出具有一定动能的带电或不带电的粒子,即α、β、γ射线,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天然放射性:天然不稳定核素能自发放出射线的特性;人工放射性:通过核反应由人工制造出来的核素的放射性。
2、放射性衰变的类型①α衰变:不稳定重核(一般原子序数大于82)自发放出4He核(α粒子)的过程;α粒子的质量大,速度小,照射物质时易使其原子、分子发生电离或激发,但穿透能力小,只能穿过皮肤的角质层②β衰变:放射性核素放射β粒子(即快速电子)的过程,它是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发生互变的结果;负β衰变(β-衰变):核素中的中子转变为质子并放出一个β-粒子和中微子的过程。
β-粒子实际上是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电子。
β射线电子速度比α射线高10倍以上,其穿透能力较强,在空气中能穿透几米至几十米才被吸收;与物质作用时可使其原子电离,也能灼伤皮肤;正β衰变(β+衰变):核素中质子转变为中子并发射出正电子和中微子的过程;电子俘获:不稳定的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电子,使核中的质子转变成中子并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
因靠近原子核的K层电子被俘获的几率大于其他壳层电子,故这种衰变又称为K 电子俘获;③γ衰变:原子核从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或者基态时所发射的电磁辐射;γ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约为0.007~0.1nm),穿透能力极强,它与物质作用时产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效应等;3、放射性活度和半衰期①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发生核衰变的数目;A—放射性活度(s-1),活度单位贝可(Bq),其中1Bq=1s-1,1贝可表示1s内发生1次衰变;N—某时刻的核素数;t—时间(s);λ—衰变常数,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内的衰变几率;②半衰期(T1/2):放射性核素因衰变而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时间;4、核反应:用快速粒子打击靶核而给出新核(核产物)和另一粒子的过程称为核反应;方法:用快速中子轰击发生核反应;吸收慢中子的核反应;用带电粒子轰击发生核反应;用高能光子照射发生核反应;二、照射量和剂量1、照射量dQ——γ或x射线在空气中完全被阻止时,引起质量为dm的某一体积元的空气电离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正或负)的总电量值(C,库仑);x——照射量,国际单位制单位:库仑/kg,即C/kg伦琴(R),1R=2.58×10-4C/kg伦琴单位定义:凡1伦琴γ或x射线照射1cm3标准状况下(0℃,101.325kPa)空气,能引起空气电离而产生1静电单位正电荷和1静电单位负电荷的带电粒子;2、吸收剂量:在电离辐射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的大小;D——吸收剂量;——电离辐射给予质量为dm的物质的平均能量;吸收剂量D的国际单位为J/kg,专门名称为戈瑞,简称戈,用符号Gy表示:1Gy=1J/kg拉德(rad) 1rad=10-2Gy吸收剂量率(P):单位时间内的吸收剂量,单位为Gy/s或rad/s3、剂量当量(H):在生物机体组织内所考虑的一个体积单元上吸收剂量、品质因数和所有修正因素的乘积,H=DQND——吸收剂量(Gy);Q——品质因数,其值决定于导致电离粒子的初始动能,种类及照射类型;N——所有其他修正因素的乘积,通常取为1;剂量当量(H)的国际单位J/kg,希沃特(Sv),1Sv=1J/kg雷姆(rem),1rem=10-2Sv剂量当量率:单位时间内的剂量当量,Sv/s或rem/s;4、第二节环境中的放射性本节要求:了解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放射性核素在土壤、水、大气等环境中的分布,了解放射性核素对人体的危害及内照射概念。
放射性衰变基本知识
![放射性衰变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b2bb773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8a.png)
放射性衰变基本知识⼭西医科⼤学教案(理论教学⽤)单位:⼭西医科⼤学第⼀医院教研室: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任课教师姓名:课程名称:核医学授课时间:⼭西医科⼤学教案(实践教学⽤)单位:⼭西医科⼤学第⼀医院教研室: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任课教师姓名:课程名称:核医学授课时间:讲授内容注解绪论⼀、定义和学科分类1.定义: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是将核技术应⽤于医学领域的学科,是⽤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2.学科分类为临床医学。
根据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点的设置,核医学属于“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位点。
3.核医学显像与X-CT显像的区别⽬前影像医学包括X线诊断学、超声影像诊断学和磁共振影像诊断学。
核医学显像与X-CT显像的区别⼆、核素显像的优缺点2)早期诊断:⾎流、代谢异常常是疾病的早期变化,出现在形态学改变之前。
3)提供多种参数:研究疾病早期变化。
4)具有较⾼的特异性:如显⽰受体、肿瘤、炎症、异位等。
5)⽆创伤性检查,过敏及毒副作⽤极少。
6)辐射吸收剂量远低于X线检查。
7)缺点:影像清晰度差。
▲※▲▲三、核医学的内容核医学显像、器官功能测定、体外分析、核素治疗。
第⼀章核物理知识第⼀节同位素、核素、同质异能素1.原⼦核(nucleus)结构2.基态(ground state)和激发态(excited state)原⼦核结构可表⽰为A ZXN,其中X为元素符号,N为中⼦数,Z为质⼦数,A为质量数,通常可以省略为AX,如13153I78可省略为131I。
原⼦核可处于不同的能量状态,平常情况下处于最低的状态称为基态。
原⼦核在某些核反应、核裂变及放射性衰变后仍处于⾼能状态,称为激发态。
3.核素(nuclide)质⼦数、中⼦数均相同,并且原⼦核处于同⼀能量状态的原⼦,称为⼀种核素。
4.同位素(isotope)凡具有相同质⼦数⽽中⼦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如125I 、131I、127I互为碘元素的同位素。
核物理学中的原子核结构与放射性衰变知识点总结
![核物理学中的原子核结构与放射性衰变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528d521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16.png)
核物理学中的原子核结构与放射性衰变知识点总结核物理学是研究原子核和核反应的分支学科,它对于我们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开发核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核物理学中,原子核结构和放射性衰变是其中两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原子核结构和放射性衰变进行总结,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点。
一、原子核结构原子核是构成原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中子电荷中性。
原子核的结构包括质子数和中子数,即原子序数和质量数。
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而质量数则决定了元素的同位素。
此外,原子核还具有核子的轨道运动形式,这也是核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根据原子核的结构特点,可以进一步分类原子核。
按照质子数进行分类,可以得到同位素的不同核素,它们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
按照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比例进行分类,可以得到核素图中的稳定核素和放射性核素。
稳定核素具有较长的半衰期,而放射性核素则会发生放射性衰变。
二、放射性衰变放射性衰变是指放射性核素在放射性衰变中释放出粒子或电磁辐射的过程。
放射性核素会自发地发生衰变,而不受外界影响。
放射性衰变包括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三种形式。
α衰变是指放射性核素释放出一个α粒子,即一个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氦离子。
β衰变是指放射性核素的质子数或中子数发生变化,通过释放一个β粒子(电子)或正电子实现。
放射性衰变的过程是一个随机的泊松过程,其衰变速率可以用半衰期表示。
半衰期是指在给定时间内,衰变物质的活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不同放射性核素具有不同的半衰期,这也是放射性衰变用于测定物质年代和医学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放射性衰变发生时会释放辐射,这种辐射包括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线。
α粒子在空气中传播范围较小,很容易被其他原子或分子吸收。
β粒子穿透能力较强,但还是会在物质中和电子发生相互作用。
γ射线是电磁辐射,穿透能力最强,可以在物质中传播很远。
三、应用与安全核物理学中的原子核结构和放射性衰变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
放射性衰变规律知识点总结
![放射性衰变规律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f73526f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89.png)
放射性衰变规律知识点总结放射性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转变为另一种原子核的过程。
这一现象在物理学、地质学、医学等众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和意义。
下面我们来详细总结一下放射性衰变规律的相关知识点。
一、放射性衰变的类型1、α衰变α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即氦核,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从而转变为另一种原子核的过程。
α粒子具有较大的能量和电荷,穿透能力较弱。
例如,铀-238 经过α衰变会变成钍-234。
2、β衰变β衰变分为β⁻衰变和β⁺衰变。
β⁻衰变是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并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β⁺衰变则是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
β粒子(电子或正电子)的穿透能力比α粒子强。
3、γ衰变γ衰变通常是在α衰变或β衰变之后发生,原子核从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态时放出γ射线(即高能光子)。
γ射线的穿透能力很强。
二、放射性衰变的规律1、衰变常数(λ)衰变常数是表示某种放射性核素衰变快慢的物理量,它是单位时间内一个原子核发生衰变的概率。
不同的放射性核素具有不同的衰变常数。
2、半衰期(T₁/₂)半衰期是指放射性原子核数目衰变到原来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半衰期与衰变常数的关系为:T₁/₂= 0693 /λ 。
半衰期是放射性衰变的一个重要特征参数,它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3、平均寿命(τ)平均寿命是指放射性原子核平均存在的时间,它与半衰期和衰变常数的关系为:τ = 1 /λ 。
三、放射性衰变的数学表达式假设初始时刻(t = 0)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为 N₀,经过时间 t 后,剩余的原子核数目为N,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指数函数表示:N = N₀ e^(λt)这一表达式反映了放射性原子核随时间的衰变情况。
四、放射性衰变的应用1、地质年代测定通过测量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物与剩余放射性元素的比例,可以确定岩石的形成年代,从而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
2、医学诊断和治疗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诊断中,如 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可以帮助医生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和代谢情况。
理解放射性衰变与核反应的基本原理大学物理基础知识
![理解放射性衰变与核反应的基本原理大学物理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cd7c84c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79.png)
理解放射性衰变与核反应的基本原理大学物理基础知识理解放射性衰变与核反应的基本原理放射性衰变和核反应是物理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放射性衰变和核反应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物理学常识。
一、放射性衰变的基本原理放射性衰变是指某些不稳定核素通过自发的变化,转变为具有更稳定的核素的过程。
放射性衰变可以分为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三种类型。
1. α衰变α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即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氦核,从而转变为一个不同的核素。
α衰变通常发生在重核中,因为重核的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比较多,核内部的相互作用较强,因此有较高的能量。
2. β衰变β衰变包括正β衰变和负β衰变两种形式。
在正β衰变中,原子核释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质子数减一,中子数不变,从而转变成一个不同的核素。
而在负β衰变中,原子核释放出一个负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质子数增加一,中子数不变。
β衰变通常发生在中、轻核中。
3. γ衰变γ衰变是指原子核由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时,释放出γ射线的过程。
γ射线是电磁辐射的一种,能量最高,穿透力最强,但不带电、不带质量。
二、核反应的基本原理核反应是指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两种类型。
1. 裂变反应裂变反应是指重核(如铀-235)被慢中子撞击后变得不稳定,分裂成两个或更多的碎片核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裂变反应是核电站中核能利用的基础,也是核武器的原理之一。
2. 聚变反应聚变反应是指两个轻核(如氘和氚)发生碰撞并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更重的核和一个或多个中子。
聚变反应是太阳等恒星能量来源的主要机制,也是研究可控核聚变的重要方向。
三、核能的应用与影响核能的应用包括核电站的发电、医学上的放射性同位素应用、核武器等。
核能的利用对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国家安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1. 核电站核电站利用核裂变反应的能量产生蒸汽驱动涡轮机发电。
核电站具有能源密度大、燃料资源丰富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核废料处理、辐射安全等问题。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课件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b3952e1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a.png)
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
(2)决定因素 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 核内部自身
的因素决
定的,跟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没有关系.不同的 放射性元素,半衰期 不同 .
(3)应用 利用半衰期非常稳定这一特点,可以测量其衰变程度、 推断时间. 2.思考判断 (1)半衰期可以表示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 (2)半 衰期是放射性元 素的大量原子核 衰变的统计规 律.(√) (3)半衰期可以通过人工进行控制.(×)
2.α 衰变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 2 个质子和 2 个中子结合 在一起发射出来的,α 衰变方程为:AZX→AZ--24Y+24He,实质是: 211H+201n→42He.
3.β 衰变的实质是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变成一个质子和 电子,放出高速电子流,β 衰变的方程为:AZX→Z+A1Y+-10e, 实质是:10n→11H+-10 e.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原子核的衰变
1.基本知识 (1)定义 原子核放出 α粒子 或 β粒子 ,则核电荷数变了, 变成另一种 原子核 ,这种变化称为原子核的衰变.
(2)衰变分类
放出 α 粒子的衰变叫 α衰变
叫 β衰变
.
.放出 β 粒子的衰变
(3)衰变方程
29328U→29304Th+ 42He
29304Th→29314Pa+ -01e.
3.探究交流 某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为 4 天,若有 100 个这样的原子 核,经过 4 天后还剩 50 个,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 半衰期是大量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衰变时所 遵循的统计规律,不能用于少量的原子核发生衰变的情况, 因此,经过 4 天后,100 个原子核有多少发生衰变是不能确 定的,所以这种说法不对.
.
(4)衰变规律
核反应与放射性衰变知识点总结
![核反应与放射性衰变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fa6eee6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93.png)
核反应与放射性衰变知识点总结一、核反应核反应是指原子核与原子核,或者原子核与各种粒子(如质子、中子、α粒子、γ光子等)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变化。
1、核反应的分类(1)核聚变:轻原子核(例如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结合成较重原子核(例如氦核)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
核聚变是太阳等恒星能量的主要来源。
(2)核裂变:重原子核(例如铀、钚等)分裂成两个或多个中等质量原子核,并释放出大量能量和中子的过程。
核裂变是核电站和原子弹的能量来源。
2、核反应中的守恒定律在核反应中,遵循以下几个重要的守恒定律:(1)电荷守恒:反应前后系统的总电荷数保持不变。
(2)质量数守恒:反应前后系统的总质量数保持不变。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质能等价,在核反应中会有质量亏损,这部分亏损的质量会以能量的形式释放出来。
(3)能量守恒:包括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核能以及其他形式的能量,总能量保持不变。
(4)动量守恒:反应前后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3、核反应方程核反应通常用核反应方程来表示,例如:核聚变:$_{1}^{2}H +_{1}^{3}H \longrightarrow _{2}^{4}He +_{0}^{1}n +$巨大能量核裂变:$_{92}^{235}U +_{0}^{1}n \longrightarrow _{56}^{141}Ba +_{36}^{92}Kr + 3_{0}^{1}n +$能量二、放射性衰变放射性衰变是指不稳定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转变为另一种原子核的过程。
1、常见的放射性衰变类型(1)α衰变: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即氦核$_{2}^{4}He$),核电荷数减少 2,质量数减少 4。
例如:$_{88}^{226}Ra \longrightarrow _{86}^{222}Rn +_{2}^{4}He$(2)β衰变:分为β⁻衰变和β⁺衰变。
β⁻衰变:原子核放出一个电子($_{-1}^{0}e$),核电荷数增加 1。
放射复习资料
![放射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47b0ca8c1c708a1284a4499.png)
放射卫生学1衰变:原子核自发地放出粒子而转变成为另一种原子核的过程称为衰变2放射性核素衰变主要类型 :主要是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1)α衰变:原子核自发地放出α粒子而变为另一种原子核的过程称为α衰变放射性核素在发生α衰变后,它的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2)β衰变:β衰变有3种类型,即β-衰变,β+ 衰变,和电子俘获①β-衰变:母核中过多的中子,衰变后,中子变质子②β+ 衰变粒子是原子核内中子相对缺少时,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同时从核内释放出的正电子③电子俘获:是原子核从核外俘获一个轨道电子,使核内电子俘获是原子核从核外俘获一个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的衰变过程。
特征X射线:母核如果发生了K俘获,则K壳层少了一个电子,出现一个空位。
这时处于能态较高的电子就会跃迁到K壳层填补这个空位,多余的能量则以特征X射线形式放出。
3)γ辐射:有些核素在进行α,β-衰变,β+ 衰变或EC等衰变时,产生的子核可能暂时处于激发核能级,之后很快过渡到能量较低的激发态或基态,在这个过渡过程中,多余的能量就以光子,即γ射线的形式发射出来,这种伴有γ射线的核能级跃迁称为γ跃迁,即为γ辐射。
3γ射线和X 射线的联系与区别它们都是一定能量范围的电离辐射,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来源不同。
特征X 射线来源于核外电子的跃迁,一般能量较低,而γ射线来源于原子核本身高激发态向基态跃迁,一般能量较高。
4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规律:指数衰减规律,即:其中λ表示一个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内衰变掉的概率,称为衰变常数5放射性活度A= λN 单位时间内原子核发生衰变的次数 由A=A 0 e -λt 原子核的放射性活度随时间按指数规律减少。
放射性活度法定单位:贝克勒尔(Bq ) 1Ci(居里)= 3.7×1010Bq 6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与激发 :当具有一定动能的带电粒子与原子的轨道电子发生库伦作用时,把本身的部分能量传递给轨道电子。
放射源安全基本知识
![放射源安全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639862e2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06.png)
放射源相关知识介绍第1章放射性基本知识1。
1原子核的放射性现在知道,有许多原子核都能自发地发射某种射线。
有的发射α射线,有的发射β射线,有的发射γ射线,有的在发射α射线或β射线的同时也发射γ射线,有的三种射线均发射。
原子核还有发射正电子、质子、中子、重离子等其它粒子以及自发裂变的情况。
原子核自发的变化而放射出各种射线的现象,称为原子核的放射性.能自发地放射各种射线的核素,叫放射性核素。
1.2放射性活度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发生的核衰变数除以该时间间隔叫做放射性活度,通常用A表示(即A=dN/de)。
在国际单位制中,放射性活度的单位为贝可勒尔,简称贝可,其表示如下:1Bq=1次衰变/秒1。
3放射性衰变的种类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主要有三种类型,它们分别做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1.3.1α衰变如:1.3.2β衰变原子核的β衰变有三种形式:1.3。
3γ衰变1。
4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规律1.4.1放射性核素的衰变常数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几率叫做该核素的衰变常数,符号为λ;它的单位为1/秒。
λ的大小决定了放射性核素衰变的快慢。
1。
4.2指数衰减规律原子核的衰变数量与原子核的衰变常数成正比,与t时刻的原子核数量成正比,也与时间间隔成正比;在数学上可以表示为dN=—λNdt上式求积分,可以得到N=Noe-放射性核素指数衰减规律.1.4.3半衰期原子核的数量因衰变而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每个原子核的平均寿命(T)为第2章辐射防护基本知识2。
1辐射的生物效应射线与人体发生作用同样也引起大量的电离,使人体产生物学方面的变化。
主要效应如下:2.1。
1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2.1.2随机效应和确定效应2。
2辐射剂量学中经常使用的量在放射源的应用和管理中,与辐射剂量有关的经常使用的量主要有比释动能、照射量、吸收剂量、当量剂量和有效剂量. 2。
2。
1比释动能K(Kerma)不能带电电离粒子在单位质量的某一物质内释放出的全部带电电离粒子的初始动能的总和。
放射性衰变和半衰期
![放射性衰变和半衰期](https://img.taocdn.com/s3/m/c2288524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df.png)
放射性衰变和半衰期放射性衰变是指一种原子核自发地转变为另一种原子核的过程。
这种自发的转变伴随着放射性粒子的发射,如α粒子、β粒子或γ射线。
而半衰期则是用来描述放射性元素衰变速率的物理量。
一、放射性衰变的基本概念放射性衰变是一种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并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具有不稳定性,因而会经历自发的衰变过程。
在放射性衰变中,一个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会转变为不同的元素的原子核,并伴随着放射性粒子的释放。
二、放射性衰变的分类放射性衰变可以分为三类:α衰变、β衰变和γ射线衰变。
在α衰变中,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会释放出α粒子,即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粒子。
β衰变则是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释放出β粒子,β粒子由电子或正电子组成。
而γ射线衰变是指放射性元素原子核释放出γ射线的过程。
三、半衰期的含义和应用半衰期是指某种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需要衰变到原有数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它是一个稳定的物理量,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半衰期可以用来描述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强度的衰减规律。
在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半衰期的概念被广泛应用。
四、放射性衰变与核能产生放射性衰变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被称为核能。
核能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能量,可以被用于核能发电、核武器等方面。
通过控制放射性衰变的速率,人们可以利用核能进行各种应用。
五、放射性衰变的安全性问题尽管放射性衰变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风险。
高剂量的辐射对人体和环境都具有潜在的危害。
因此,在处理和利用放射性物质时,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措施,确保人类和环境的安全。
结论放射性衰变是一种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它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通过研究放射性衰变和半衰期,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并开发出更多的应用。
然而,在利用放射性物质时,安全问题是需要高度重视和谨慎处理的。
只有在合理的控制和利用下,才能真正发挥放射性衰变的潜力,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益处。
化学物质的放射性衰变
![化学物质的放射性衰变](https://img.taocdn.com/s3/m/a3295210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0c.png)
化学物质的放射性衰变放射性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发生变化,放射出α粒子、β粒子、γ射线等形式的放射射线,以达到核稳定的过程。
这一现象在化学物质中也存在,许多放射性同位素会经历放射性衰变,对于研究核反应、同位素测定和放射性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一、放射性衰变的基本原理放射性衰变是由原子核内部的粒子重新排列和转化而产生的,常见的衰变形式有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是指放射物质的原子核中放射出α粒子的过程。
α粒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相当于一个氦离子。
衰变后,原子核的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因此α衰变会将原子核转化成质量较小的同位素。
β衰变是指放射性同位素发生核转变时,放射出β粒子的过程。
β粒子可以是带正电荷的正电子,也可以是不带电的电子。
衰变后,原子核的质量数不变,但原子序数增加1,因此β衰变会将一个中子转化为质子。
γ衰变是指放射性同位素在衰变过程中释放的γ射线。
γ射线是电磁波,具有高能量和强穿透力,在核反应和医学诊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二、放射性衰变的应用放射性衰变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还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医疗领域。
1. 核反应研究放射性衰变是研究核反应过程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观察原子核衰变的放射射线类型和能量,可以了解反应前后的核结构和能量变化,探索原子核的内部性质和核反应的规律。
2. 同位素测定放射性同位素常被用于测定物质样品的年龄、浓度和成分等。
例如,碳-14同位素的衰变可用于对古代文物、古生物化石等的年龄进行测定;放射性示踪技术可用于研究地下水流动、大气污染传输等环境问题。
3. 放射性治疗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射线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和穿透力,可用于治疗癌症等疾病。
常用的方法包括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疾病、利用放射性金属粒子治疗肿瘤等。
4. 辐射防护了解放射性衰变的特性和规律,有助于制定科学的辐射防护措施,保护人员和环境免受放射性物质的危害。
在核能产业、医疗机构等领域,严格的辐射控制和防护措施能有效减少职业性辐射危害。
放射性衰变与原子核反应知识点总结
![放射性衰变与原子核反应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1fcf85a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47.png)
放射性衰变与原子核反应知识点总结一、放射性衰变放射性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而转变为另一种原子核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随机性。
1、α衰变α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即氦核,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而转变为另一种原子核的过程。
例如,铀-238 经过α衰变变成钍-234,其核反应方程为:\\begin{align}_{92}^{238}U&\to_{90}^{234}Th +_{2}^{4}He\end{align}\α粒子具有较大的能量和电离能力,但穿透能力较弱,一张纸就能将其挡住。
2、β衰变β衰变分为β⁻衰变和β⁺衰变。
β⁻衰变是指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电子被释放出来,称为β⁻粒子。
例如,碳-14 经过β⁻衰变变成氮-14,核反应方程为:\\begin{align}_{6}^{14}C&\to_{7}^{14}N +_{-1}^{0}e\end{align}\β⁺衰变则是原子核中的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和一个正电子,正电子被释放出来。
β粒子(包括β⁻粒子和β⁺粒子)的电离能力较弱,但穿透能力比α粒子强。
3、γ衰变γ衰变通常发生在α衰变或β衰变之后,原子核处于激发态,会通过放出γ射线(即高能光子)回到基态。
γ射线的能量很高,穿透能力极强,但电离能力很弱。
放射性衰变的规律遵循指数衰减规律,即放射性原子核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服从指数函数。
半衰期是描述放射性衰变的一个重要参数,指的是放射性原子核数目衰减到原来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不同的放射性核素具有不同的半衰期,短的只有几微秒,长的可达数十亿年。
二、原子核反应原子核反应是指原子核与原子核,或者原子核与其他粒子(如质子、中子、α粒子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原子核的变化。
1、人工核转变人工核转变是指通过人工方法使原子核发生转变。
例如,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实现了第一个人工核转变:\\begin{align}_{2}^{4}He +_{7}^{14}N&\to_{8}^{17}O +_{1}^{1}H\end{align}\人工核转变在核能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制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放射基本知识(放射防护学)全篇
![放射基本知识(放射防护学)全篇](https://img.taocdn.com/s3/m/ffcb7db3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1a.png)
+ +
+
++
+
+
+ +
2024/10/27
光子
-
中微子
22
137 Cs
137 Ba* (激发态)
母核 -衰变
衰变
137 Ba + 射线(661.7 keV)
子核(基态) (0.0)
光子是什麽?(举例说明光子的来源和分类)
射线就是高能量的光子 :几百keV-MeV 量级
β射线本质:高速运 动的电子流
2024/10/27
16
-衰变:3H 3He+ -
2024/10/27
17
-衰变
2024/10/27
18
正电子衰变:11C 11B+ +
2024/10/27
19
电子俘获(electron capture)
质子变成中子
X射线
2024/10/27
核外轨道电子
20
电子俘获:7Be 7Li
• 衍生单位:KBq、MBq、GBq(10亿)、TBq, Ci、mCi、Ci。
2024/10/27
35
➢比放射性活度:
- 定义: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放射性核素的 放射性活度。
- 单位: Bq/kg; Bq/m3; Bq/l
2024/10/27
36
Specific activity and radioactivity concentration
2024/10/27
4
8
第二节 放射性衰变
一、核力和放射性核素
原子核的核子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短程引力称为核力,核
放射性衰变与半衰期的计算
![放射性衰变与半衰期的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59db8dc2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a5.png)
放射性衰变与半衰期的计算放射性衰变是指放射性核素在一定时间内自发地改变自身核结构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半衰期的计算。
本文将介绍放射性衰变的基本知识,并详细讲解半衰期的计算方法。
1. 放射性衰变的基本知识放射性衰变是指某个放射性核素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情况下,以一定的概率自发地发生身核结构的改变。
放射性核素分为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三种类型。
其中,α衰变是指核子从原子核中发射出α粒子的过程;β衰变是指核子从原子核中发射出β粒子(电子或正电子)的过程;γ衰变是指核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释放出的电磁辐射。
这些衰变过程都是随机的。
2. 半衰期的概念半衰期是指放射性核素衰变的时间长度,表示为T1/2。
在单位时间内,有一半的放射性核素发生衰变,而另一半则保持不变。
半衰期是每种放射性核素特有的属性,不同的放射性核素具有不同的半衰期。
3. 半衰期的计算方法半衰期可以通过放射性衰变方程来计算。
对于一种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过程,其衰变方程可以表示为:N(t) = N0 * (1/2)^(t/T1/2)其中,N(t)为时间为t时刻的放射性核素数量,N0为初始时刻的放射性核素数量,T1/2为半衰期。
可以通过衰变方程求解,求解过程中可以采用对数运算,解出T1/2的值。
4. 实例运算例如,某个放射性核素的初始数量N0为1000克,经过一段时间后,剩余的放射性核素为500克,求该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
通过衰变方程可知:500 = 1000 * (1/2)^(t/T1/2)对该方程两侧同时取对数,可得:log(500) = log(1000 * (1/2)^(t/T1/2))log(500) = log(1000) + log((1/2)^(t/T1/2))log(500) = log(1000) + (t/T1/2) * log(1/2)化简该方程,并代入已知数据,可得:t/T1/2 ≈ (log(500) - log(1000)) / log(1/2)t/T1/2 ≈ -0.3010由此可得:t ≈ -0.3010 * T1/2通过求解该方程,可以计算出该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T1/2的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核反应:快中子与物质的原 子核作用放出带电粒子而形成新核 的过程称为核反应。形成的新核如 果是放射性核素则继续衰变放射出 β、γ射线,使物质原子产生电离 或激发,称为感生放射性。中子与 物质相互作用产生核反应是中子反 应堆工作的基础,也是中子弹的杀 伤因素。 比如 23 Na+10n→24Na+γ可 写成23Na(n、γ) 24Na 等 。
引入半衰期概念以后,核衰变的公式 可改写成: N=Noe-0.693t/T1/2 或A=A0e-0.693t/T1/2 按照这一公式,可根据某种放射性核 素的半衰期和其出厂到使用时的间隔时间 (t)计算出使用时的放射性活度。 三、放射性活度及其单位 (一)放射性活度 单位时间内核衰变的次数,用 dps 或dpm来表示。
二、半衰期 (一)物理半衰期 (T1/2):放射性核素由于 衰变,其原子核数目或活度减少到原来一半 所需的时间,用T 1/2表示。 (二)生物半衰期 (Tb): 放射性核素由 于生物代谢 ,其原子核数目或活度减少到原 来一半所需的时间。 (三)有效半衰期 (Te):放射性核素由于 生物代谢和衰变的共同作用 ,其原子核数目 或活度减少到原来一半所需的时间。 三者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Te=(T1/2· Tb) /(T1/2+Tb)
( 二 ) 放射性活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 (SI) 中,放射性活度专名是贝可勒尔 (Bequeral),简称贝可,符号是 Bq,单位 是秒 -1 (s-1) 其派生单位有 KBq、MBq、GBq 和 TBq。 1TBq=103GBq=106MBq=109KBq 四、放射性比活度:单位质量(摩尔、容 积)物质所含放射性的多少。 单 位 是 MBq/mg、GBq/mg、TBq/g 或 MBq/mmol、GBq/mmol、MBq/ml。 后 者 常 称 为放射性浓度。
二、γ射线(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
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将所有的能量 都传给被作用物质原子核的核外电子 ,使其脱离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 子,这个自由电子称为光电子,这个 过程称为光电效应(由光子到电子) 。发射光电子的原子内层电子出现空 位,故可发射特征X射线。
二、衰变类型 ( 一 ) α衰变 (alpha decay):指母核放 出一个α粒子(氦原子核)的过程。 比如226Ra(镭)衰变式如下: 226Ra→222Rn+α+4.86Mev α粒子的质量大且带电荷,故射程短, 穿透力弱,在空气中只能穿透几厘米,一 张纸就可屏蔽,因而不适合作核医学显像 用。但α粒子对局部的电离作用强,对开 展体内恶性组织的放射性核素治疗具有潜 在的优势。
99mTc→99Tc+γ
2、内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激发态的原子 核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不放出γ射线,而将多余 的能量直接交给核外壳层电子,使轨道上的电子获 得足够能量后脱离轨道成为自由电子称之为内转换 ,该自由电子称为内转换电子。
§3
核衰变规律
一、衰变规律:对大量放射性核的群体进 行研究,发现其衰变遵循一种普遍的衰减 规律,即各种放射性核的群体(样品)其 总的放射性核的数目 N 都随时间 t 按指数规 律衰减。 衰变公式: N=Noe-λt 该式是表示核衰变的基本公式,适用 于任何一种单一存在的放射性核素。
二、核素(nuclide) 具有特定的质量数、 原子序数和核能态的原子,统称为核素。 可用通式AX表示,目前已知的元素虽仅100 多种,但已知的核素却有2700多种。核素 可分为稳定性核素与放射性核素二种,其 中绝大多数为放射性核素。 三、同位素( isotope)凡原子核内质子 数相同 (原子序数相同 ), 而中子数不同的 一类原子,彼此互称为同位素, 比如:1H 、2H、3H互称为同位素。每种同位素也是 一种核素。
第一章 放射性衰变基本知识
§1 基本概念
一、原子结构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 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整个原子呈电中 性的。核外电子在轨道上运动时不吸收也不辐 射能量的状态称为定态(Stationary state); 能量最低的定态称为基态(Ground state); 能量较高的定态称为激发态(Excited state)。 原子核是由质子(p)和中子(n)组成的,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nucleon),质子带 正电,其电量与电子的电量相等,中子不带电。 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称为原子核的质量数(A)。
§5
常用辐射量及其单位
一、照射量(exposure):是直接度量X、γ 射线对空气电离能力的量,可间接反映X、 γ辐射场的强弱的一种物理量,其定义是: X或γ射线在单位质量为dm的空气中与原子 核相互作用,释放出来的全部正负电子完 全被阻止时,所产生的同一种符号的离子 总电荷的绝对值dQ与dm之比,即X=dQ/dm。 照射量的 SI 单位为库仑 ·千克 -1。照射 量仅适用于能量在10Kev-3Mev范围内的X、 γ射线。
(三)γ跃迁(γ transition)
1、同质异能跃迁(isomeric transition):原子核 发生α衰变、β衰变后的子核吸收衰变能处于激发 态,激发态的子核向基态过渡时将多余的能量以电 磁辐射或光子流的形式释放出去,这种电磁辐射或 光子流称为γ射线,这个过程称为γ衰变。 99mTc( 锝)衰变式如下:
(3) 电子俘获 (electron capture decay, EC)核内的一个质子可以俘获一个核外电子 并发射一个中微子而转变为一个中子,所 形成的子核质量数不变,原子序数少1。 比如125I(碘)衰变式如下: 125I+e-→125Te(碲)+υ+0.0355 Mev。 原子核发生电子俘获后,外层电子留 下一个空轨道,更外层电子填补空轨道, 将多余的能量以电磁辐射或光子流的形式 释放出去,这种电磁辐射或β-粒子在软组 织中的射程约为2cm,不能用于核医学显像。 某些β-核素可用于核素治疗,例如:131I用于 治疗甲亢和甲状腺癌, 32 P 可用于血液和皮肤 病的治疗。 (2)β+衰变:指母核放出一个正电子的过 程。发生在中子相对缺乏的核素,也可认为 是质子过剩。比如:13N(氮)衰变式如下: 13N→13C+β++υ+1.190 Mev 衰变时放出一个β+粒子和中微子,核内一 个质子转变为中子。正电子的射程仅 1-2mm 即发生湮灭辐射。
(一)弹性散射(碰撞):中子将一部 分能量传给被碰撞的原子核,使其脱离 电子层而运动形成反冲核,反冲核使物 质的其他原子发生电离和激发,而中子 本身速度减慢,方向改变,这种现象称 为弹性散射。实验表明:中子与其质量 相近的原子核碰撞时损失的能量最多( 如氢核),所以,中子易于被含氢多的 物质如水、石蜡等减速吸收,这在中子 防护上具有重要意义。
同位素
四、同质异能素( isomer) 核内质子数 和中子数均相同,但所处能量状态不同的 核素。如99Tc与99mTc,99mTc是处于激发态 的原子核,激发态向基态过渡时将放出多 余的能量。 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衰变 一、原子核的稳定性: 取决核子之间的 引力和短程核力。只有当核子总数以及中 子数和质子数的比例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 使这两种力平衡,原子核才是稳定的。 §2
(二)韧致辐射:β-与物质相互作 用会受到原子核电场的排斥,将部分 能量以电磁辐射或光子流的形式释放 出去,这种电磁辐射或光子流称为韧 致辐射。韧致辐射的发生几率与β的能量及被作用物质的原子序数成正 比。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尽可能地减 少β射线产生的韧致辐射,应该选用 原子序数低的材料作为屏蔽材料,比 如铝、有机玻璃等。
( 三 ) 湮没辐射:β+ 与物质相互作用会受 到原子核电场的吸引,正负电子结合成为 一对能量各为 0.511Mev 的光子,这个过程 称为湮没辐射,湮没辐射是PET显像的基础。 (四)吸收和射程 : 吸收:带电粒子引起电离和激发的同时逐 步损失能量,当其动能全部或接近全部消 失时,原来的射线不在存在,这一现象称 为射线的吸收。 射程:射线从入射到完全消失所经过的直 线距离称为射线的射程。α﹤β﹤γ
一般而言,低能γ射线通过高原 子序数物质时以光电效应为主;中能 γ射线通过低原子序数物质时以康普 顿效应为主;而高能γ射线通过高原 子序数物质时以电子对生成效应为主。 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 光电子、康普顿电子、生成电子对等 次级电子可以进一步引起物质的电离 和激发。
三、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二)β衰变(beta decay) (1)β-衰变:指母核放出一个负电子的过程 。β-衰变发生在中子过剩的原子核。 比如:32P(磷)衰变式如下: 32P→32S+e-1+ υe +1.711 Mev β- 衰变时放出一个β- 粒子和反中微子 ,核内一个中子转变为质子,因而子核比母 核中子数减少 1,原子序数增加 1,原子质量 数不变。β-射线的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β- 衰变时,衰变能随机分配给β- 粒子和 反中微子,因而β-粒子的能量分布形成连续 能谱。
二、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单位质量(dm) 被照射物质所吸收的任何电离辐射的平均能量dE, 用D表示:D=dE/dm 吸收剂量的SI单位为J· kg-1, SI单位专名为戈瑞,符号Gy,Gy=1J· kg-1。 三、当量剂量 (equivalemt dose):是衡量各种 辐射对生物机体危害程度的物理量。它是修正后 的吸收剂量,即吸收剂量与辐射权重因子的乘积 。用H表示,即HT· DT· R=WR· R。当量剂量的SI单位是 焦耳· 千克-1(J· Kg-1)。专名为希沃特,符号Sv, 当量剂量专门用于放射防护。
(二)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 当光子的能量远大于壳层电子的 结合能时,γ光子将其部分能量传给 被作用物质原子核的核外电子,使其 脱离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这 个自由电子称为康普顿电子,γ射线 失去部分能量改变运动方向射出,称 为康普顿散射光子,这个过程称为康 普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