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复习笔记(柏拉图哲学)【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柏拉图哲学

一、生平和著作

1.生平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生于雅典贵族家庭,20岁时成为苏格拉底的弟子,在雅典创立的学园,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

2.著作概要

我们按柏拉图思想发展顺序,把他的对话分别归于四个时期:

(1)苏格拉底时期:对话表达苏格拉底观点,讨论德性的定义,但多无结果。

(2)过渡时期:对话表达了柏拉图观点的酝酿。

(3)成熟期:对话表达了柏拉图的理念论——《理想国》。

(4)晚期:柏拉图在这些对话里发展了他的理念论和政治学说——《巴门尼德篇》。

3.柏拉图和苏格拉底

(1)柏拉图对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

柏拉图的思想是对以前的希腊哲学,包括早期自然哲学、智者的思想和方法以及苏格拉底的原则和方法,所做的创造性综合。从苏格拉底那里,他学到了从研究心灵入手来认识外部世界的基本原则,学到了反对智者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诡辩的基本立场,也学到了以普遍定义为认识目标的对话方法。

(2)柏拉图对苏格拉底思想的发展

苏格拉底提出在心灵中寻找规定外部世界的内在原则,但没有明确地规定心灵所能认识的原则、定义和真理是什么。柏拉图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苏格拉底的伦理原则,为他的方法论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他的理念论不但确定了心灵的内在原则、定义和真理是什么,而且解释了为什么如此的原因。

(3)柏拉图基本观点

理念型相是独立于可感事物的存在,否则就不会有确定的知识;灵魂属于永恒的理念序列,否则它就不可能预先具有潜在的、有待揭示的知识。因此,他在个别的、可感的事物之外设定了一个普遍的、可知的理念领域。他主张理念型相与个体相分离,乃是出于发展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使之完满化的需要。他的理念论综合了本原论和认识论、灵魂观和伦理观以及社会政治学说,是希腊哲学第一个完整的、成熟的理论体系。

二、两个领域的区分

1.分离学说的论证

“分离学说”是柏拉图主义的要义,它肯定在可感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之外,还有一个理智可知的更加真实的领域。

(1)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推理

如果不同的能力在本性上与不同的对象相联系,并且意见和知识是彼此不同的能力,那就应该说,知识的对象无法等同于意见的对象。

①大前提:不同的认识能力与不同的认识对象相对应;

②小前提:意见和知识是不同的认识能力;

③结论:意见的对象和知识的对象是不同的。

(2)总结

从哲学史上看,柏拉图的区分调和了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的矛盾。柏拉图得出的结论意思是,可感领域不是真正的是者,但也不完全是非是者;真正的是者是知识的确定对象,属于理智的领域。可感的与理智的是两个分离的领域。

2.“四线段”的比喻

柏拉图用“四线段”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认识、两个领域的区分。

(1)“把一条直线分割成两个不相等的部分,然后再把每一部分按同样比例分割,部分代表可感和可知的序列,比例表示它们相对的清晰和模糊的程度。”

图4-1 “四线段”比喻之两种认识

(2)世界和认识的等级图式

图4-2 “四线段”比喻之两个领域

(3)柏拉图对四线段代表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解释,深化了两个

领域、两种认识的区分:

①幻想

幻想是个人的想象和印象。它们因人而异,一个可感对象向一个人的显现可能不同于向另一个人的显现,人们通过幻想只能认识事物向他自己的显现,即影像。

②信念

a.信念是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柏拉图承认信念是真判断,但仍把它排除在知识之外,原因在于,与信念相对应的可感事物是个别的、变化的,不能确定地说它们“是”什么,只能说它们“既是又不是”什么。

b.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把物理学(或自然哲学)归于信念。信念是对日常生活有用的经验,但缺乏知识必须具备的确定性。

③数学

数学是低级的知识,“介乎意见和理智之间”。数学的中介作用表现在:

a.数学研究的数量和形状虽然是普遍的、不变的性质和关系,但却往往借助可感的图形和事物来说明不可感的数的规定性,心灵利用这些肖像,才能认识数的型相。

b.数学方法的特点是从前提到结论的推理,推理的最高前提是这样一些公理和定义,它们想当然地被当作自明的原则,但却具有假设的性质。

他在这一时期所论述的数学中介作用为后期的“数学型相论”埋下伏笔。

④理性知识

理性知识是纯粹的知识,哲学就是这种知识。

a.哲学的方法是辩证法,它和数学的推理不同,不是从假设下降到结沦,而是由假设上升到原则。辩证法以假设的定义为出发点,在苏格拉底式的对话过程中,逐步剔除和修正定义中的假设成分,从一个定义过渡到另一个定义,最后达到最完善、最确定的定义。

b.哲学纯理智的思辨也摒除了数学尚保留的感性色彩。辩证法所运作的定义,包括被暂时利用的假说,都与被称作“理念”的理智对象相对应。理智最终认识的本原就是统摄一切的原则——善。

3.太阳的比喻

(1)太阳比喻的两个方面

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伦理原则外在化为世界本原,用太阳比喻善,从两方面进行比较:

①认识能力方面

太阳是肉眼视觉的源泉,善则是“心灵的眼睛”认识的源泉。善为理智提供活动的动力,促使理智朝向、并把握与之相适应的对象。

②认识对象方面

太阳是可感事物生长的源泉,使可感对象显现出来;同样,善决定可知对象的所是,使之向心灵显示。

(2)善是否是一个理念

①就善与理智的关系而言,善是一个理念,并且是最高的理念,正如太阳是肉眼可见的一个事物一样,但就善与整个可知领域的关系而言,善是安排、规定这一领域的秩序的外在原则和原因;正如太太阳高悬于可感领域之上,照耀着、培育着可感事物一样。

②柏拉图强调,善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不能反过来用知识和真理来规定善。善不囿于某一个存在和本质,但却统摄着所有的存在和本质。理智知道善的方式也不同于它知道理念的方式。

4.洞穴的比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