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审美的愉悦性,让美渗透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注意塑造美的心灵、陶冶美的情感,使学生知美、审美、爱美。
标签:语文教学;美育;审美
一、欣赏景物,展开想象
欣赏景物,即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彩图和语句的描绘,展开想象,再现画面,感受生活,产生“如在图画中”的美感。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要产生“如在图画中”的美感,就要先由欣赏主体对欣赏对象的形体特征的具体再现,以特定的想象促进知觉强度,使其中的感觉因素得到高度兴奋。在讲述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面的彩色照片,抓住大的方面,如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树木花草的映衬,从近到远都“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但这只是表面的欣赏,还不算“如在图画中”,其次,接着引导学生以自己所经历过的相似情景进行想象,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苏州园林”写到回廊:“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去过南雄风景区钟鼓岩的人们都知道,那里的一道回廊就不是对称的。此时若调动表象,闭目遐思,仿佛自己正如痴似醉的在真景中欣赏,真是妙不可言。
二、触景生情,产生共鸣
审美感受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这是人之常情。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审美中情感活动伴随着对象的感知而展开的描述。在审美过程中,我们不只是引导学生欣赏美景,产生“如在图画中”,还要引导学生“触景生情”。触景生情也有一个过程:先是“触景”,即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但感知着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形象、生活情景,而且感受着体现于这景物形象、生活情景中的作家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再是“生情”,即在欣赏文学作品中,不但感受着作家在审美对象中的情感,还产生出自己不同于作家的情感。叶圣陶先生在写苏州园林的布局时,写到“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这表面上是写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自出心裁”,实际上是赞颂祖国的美好河山,更赞颂了创造这些园林的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有的学生还暗下决心,为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而奋斗。这样,才达到了触景生情,在教学中充分体现美育教育的效果。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
花上”这一句话,一个“泻”字,突出了从树丛中透射到水面月光的“浓”“亮”的程度,贴切地勾勒出从浓郁黑呼呼的树缝里透射出来的月光的质感和美感,给人仿佛伸手即可触摸到的感觉,这样与全篇描摹一幅“荷塘月色”的画面高度统一起来,使人感到朦胧而幽情,宁静而淡雅。这些富有美感而又有丰富情感性的作品,在学生中产生共鸣,使他们自觉地接受作品中美育资源的感染和感应。
三、寓情于理,陶冶情操
文学作品,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属于观念形态,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生活情景、人物形象等,都带有特定的意蕴。这些意蕴是欣赏者借助再现的情景,通过思考、分析、理解才能体味到的。所以,在引导学生欣赏课文所描绘的美时,我们不仅要学生知道它怎么样美,还要懂得它为什么美,这就是审美过程的“寓情于理”。“知之深,爱之切”“意透情深”谈的便是“理”对“情”的重要意义,也说明“寓情于理”是审美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环节。《苏州园林》为什么会美呢?作者用比较的方法来突出了苏州园林的特色:如将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的住宅相比,突出“自然之趣”的特点;把苏州园林的花草树木与外国花园相比,突出苏州园林的特色。有比较才会有发现,更加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创作者——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及劳动人民的伟大,培育学生对美好境界的向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理想事业的渴望和追求,使他们的心灵得以净化,思维得以升华,情操得以陶冶,从而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并在欣赏美的同时能获得感官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达到通情达理的境界。
在欣赏景物、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美育过程中,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等,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的心理因素,但他们不是彼此孤立、各行其是,而是有机统一和相互作用的,并且构成一种合力——审美统摄力。这种审美统摄力,使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认识、分析课文里所描绘的对象,从整体上对对象产生情感,这样得到的审美效果,就会像亚里士多德所说过的那样,“整体大于它的全部分之和”。因此,不管是引导学生欣赏景物,触景生情,还是寓情于理,都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统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