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谈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心理学角度谈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代学者程颐也很强调学和思的结合,他说:“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这就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学生,如果只通过多问、多见、多识、多听等获得感性知识,而不经过思维加以分析整理、引申归纳、对比推论,提高到自觉理性认识的品质,学习是不会有收获的;

心理学家对思维下了这样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概括性的、间接的认识过程。可见,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深体会到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有思则明,明则通,通能应变。化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关键在于狠抓学习品质的启发、诱导、训练和发展,以达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因此,培养中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已成为中学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如何在化学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品质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就本人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体会,结合心理学中关于学习心理的一些理论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前提。

心理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神经的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无关的则处于抑制状态。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具有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对某一学科产生强烈而持久兴趣的学生,会自觉克服学习中种种困难,排除干扰,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不由自主的产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亦可以在教学中变教师演示为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利用课外知识。心理学指出,青少年的求知欲如不再次激发,难已维持长久。因此一节课不可能全是“高潮”,而应该有节奏。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穿插介绍科技新成就、科学家趣事等,既可调节节奏,又能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打下基础。

增强教师教学艺术性,同样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在教学中板书设计的独具匠心,教具模型的恰当展示,多彩多姿的课堂演示,幽默形象的比喻,生动有趣的语言,都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同时还要注意把师生间单调的课堂教学的知识交流转化为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舞台,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充分发挥品质定势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品质定势也就是品质惯性。在教育心理学中,就是学生根据已有的感性认识去解决命题时既定的心理品质准备。这种心理状态形成的定势可表现出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能迅速积极地联想旧知识和技能,以解决面临的问题,使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得更敏捷、更省力,这就是定势的正迁移作用,即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品质定势按一种固定了的思路考虑问题,使学生对面临的问题常常盲目地搬用已有的经验,不能根据新的问题情境的特点做出灵活的反应,成为解决问题的障碍,也就是品质定势的负迁移作用,即消极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品质定势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的影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能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随着教材的深入和知识的积累,引导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建立良好的品质定势,可使学生熟练、迅速、正确的解决面临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