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的关系
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工作存有着一种密切的辩证关系,能够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动的。

良好的德育是校园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不同的校园文化则可成为各个学校德育的突出特色。

两者有一致的目的,那就是都为了育人,为了学生、教师及学校其他工作人员拥有健康、幸福和完满的在校生活。

学校德育的文化建设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在构建校园文化的整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

能够说德育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

校园文化对学校德育来说,既是土壤,又是果实,尤其是对中小学德育。

在快乐、和谐并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中学生、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才能够真正接受和实施德育。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良德育现象及成因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良德育现象主要表现在“三重三轻”,即重分数、轻修养,重学生、轻教师,重显性、轻隐性。

(一)重分数轻修养
重分数是中小学一种普遍的倾向:“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打打打老妈的绝招”。

学生比分数,老师凭分数,家长要分数。

特别是重分数、轻修养,没有把道德修养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上,更谈不上以修养为先。

形成今天这种局面既有历史方面又有现实方面的原因:
1.重分数一直以来都是绝大部分中国人的传统。

虽然小学升入初中考试取消,但家长重分数的思想丝毫没有减弱,老师也要所谓的看得见的成绩,校领导更是急功近利,认为唯有分数才能说明问题。

在这种重分数的文化背景下,道德修养受到了“排挤”。

2.片面追求升学率。

小升初考试取消了,可中考还在,考得好才能进入重点高中,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进而考上名牌大学,有一个美好未来。

正是抱着这样的理念、这样的心态,才会压缩德育课程,偏重语、数、外等文化课程。

德育课程本来就少,还经常被这些所谓的主科占用。

(二)重学生轻教师
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是个好现象,但似乎又将学生的地位置于过高,以致过度重视学生,轻视教师。

更有甚者,老师被学生打的住院不再是个别例子,不是学生敬老师,而是老师“让”学生。

导致这种现象或趋势的主要原因如下:1.来自家长的压力。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集全家宠爱于一身,但凡孩子在学校遇到点事,受到点“委屈”,家长就会找学校、找老师“兴师问罪”。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不从自身分析原因,就怪老师教得不好,都是老师的问题。

孩子跟别的同学打架了,就怨老师没保护好自己的孩子,没管好别人的孩子。

总来说之,出了事就是学校的责任,就是老师的责任。

家长给学校施压,学校就会给老师加压,所以最终承担压力的主要还是教师。

2.教师地位相对不高。

教师地位相对不高,主要是指与其自身劳动付出所得和其他职业人员相比较来说的。

这在经济上体现的很明显,虽然一再强调提升教师待遇,但中小学教师工资不高的事实,一时是很难改观的。

随着网络的普及,中小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开放与多元,所以现在教师的职业权威也面临着挑战,不再是只有老师的问题难倒全班,而是“博学”的孩子们一些希奇古怪的问题使老师措手不及。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代言人的垄断地位正逐渐受到冲击,教师作为知识传人和德行养成的传统威信正在弱化,处于退隐状态。

(三)重显性轻隐性
在受功力主义文化影响的今天,很多学校德育也走上了功力的道路。

越来越追求看得见的、立竿见影的德育途径,而将那些看不见的、不能立竿见影的,却有积极影响的德育方式置之不理。

重视显性德育,忽视隐性德育似乎在中小学校成为“时尚”,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德育主要依赖课程教学。

在德育方面,学校领导和教师比较重视课程教学,认为思想品德课、政治课这类“看得见”的道德教育才是德育的首选和主要途径。

他们往往忽视学校中潜在的、具有巨大渗透性的校园文化对德育的积极影响,即使实行校园文化建设,初衷也不是为了德育,而是为了学校的形象。

2.照规章制度宣科。

学生违纪,按班规校规处罚无可厚非,但是很多老师动不动就拿规章制度压学生,甚至不去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年龄特征和事情的背后原因,缺乏人性化。

这样的德育效果甚微,并且往往会适得其反。

尤其对于处在叛逆期的初中学生来说。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良德育现象的应对策略
从前文分析中不难看出,校园文化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如何发挥积极影响,克服消极影响是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针对上述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良的德育现象,现提出四种应对策略:
(一)树立准确的校园文化观
观点决定行动,既然发现校园文化中存有不良德育影响,那么,要想克服这些负面影响,首先就要更新观点。

新世纪的人才应是德才兼备的,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与时俱进,必须要更新观点。

树立准确的校园文化观,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便要求更新德育观点,不但要重视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将德育置于其应有的重要位置,而且要更新德育评价观点。

德育评价标准就像是指挥棒、风向标,指引着德育实施的方向。

就评选“三好学生”来说,“三好”:德、智、体,不能以一好代替三好。

成绩仅仅其中一个衡量标准,而非决定性标准,如果仅以智育来衡量,那么就会形成一种为分数是高的局面,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畸形人才,如高分低能、高智商罪犯等。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就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来说,主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重视对教师的德育。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的主体,同时也是学校德育的对象之一。

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想取得对中小学生德育的成功,就必须首先重视对教师实行道德教育,即要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德育者,先受德育。

若只将学生视为学校德育对象,将教师视为德育实施者,那么,这种德育是畸形的德育,是无法取得德育的最大效果的,其结果只会使德育偏离主线越来越远。

二是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德育。

教师是教育中教的主体,在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当然在德育工作中也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尤其是对中小学生来说,教师是德育实施的主体,也是德育评价的主体。

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能够影响到学生,他们可将学生引向德育的正轨,也能将学生带入德育的误区,所以要克服不良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

(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隐性德育
最高形态的道德教育理应是一种“无教之教”。

直接的、教条式的德育有时不但达不到预期的德育效果,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适得其反。

而隐性的德育却常常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在校园文化中,隐性德育能够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校园文化中不是缺少德育,而是缺少发现德育的眼睛。

所以,学校中的领导、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都理应重视隐性的德育,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强大德育功能。

(四)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
因为现代教学媒体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准确使用它,能够更为有效地协助学生分清是非,辨别美丑,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

一部有意义的、生动形象的道德教育影片给中小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无疑要大于老师们苦口婆心的说教。

尤其是对中小学生来说,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做到模拟现场,再现画)面,图文声像,将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易于接受,德育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当然,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良德育现象的应对策略除了要树立准确的校园文化观,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隐性德育和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外,还要综合使用各种手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中小学德育的积极影响。

校园文化和中小学德育就像一颗合欢树的两枝,一枝不完整,独枝难参天。

它们拥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了人更好的发展,更幸福的生活,不但能够使人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也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校园文化对德育的影响也是如此,不良或消极的德育影响既然无法避免,就只有使其最小化。

所以,在中小学德育中,实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线应该是最大化地发挥其积极影响,使其消极或不良影响最小化。

当然这需要在校的所有师生及其他工作人员的齐心协力,唯有如此,才能共建美好校园文化,共享优良德育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