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教案: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与拓展
高中化学教案: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与拓展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组成。
2.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位置和性质。
3. 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介绍周期表的横行(周期)和纵列(族)的划分,以及周期表的扩展。
2. 元素的位置和性质:讲解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的分布规律,以及它们的主要性质。
3. 应用元素周期表:通过实例分析,教授如何利用周期表预测元素的原子半径、电负性、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
4. 拓展知识: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发展,以及科学家们在发现新元素过程中的贡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的位置和性质,以及应用周期表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周期表中某些特殊元素的位置和性质,以及周期表的拓展知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分布。
2. 结合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运用周期表解决化学问题。
3. 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4. 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讲解周期表的周期和族,以及周期表的扩展。
3. 分析元素的位置和性质:讲解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的分布规律及主要性质。
4. 应用周期表解决实际问题:举例讲解如何利用周期表预测元素的原子半径、电负性、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
5. 拓展知识: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拓展知识,如科学家们在发现新元素过程中的贡献。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设计思路: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2. 教学步骤: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利用元素周期表预测化合物稳定性”。
b.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的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元素周期表是公认的研究化学世界的有力工具,但又不仅仅是工具。
元素周期表蕴含了自然界从量变到质变的客观规律,反应了元素内在联系,长远的改变了研究元素性质的方法。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运用宏观的、整体的视角去认识物质世界。
上科版教材将元素周期表的相关教学安排在高中阶段所有元素化学学习之后,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对常见元素及其物质的性质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更容易体会、甚至主动发觉元素、单质以及化合物性质间的相似以及递变规律。
教材上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更多的侧重于位、构、性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如何应用周期表来指导化学的学习以及周期表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却只是一笔带过,这并不利于学生对元素周期表重要价值的体会。
二、学情分析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横行和同一纵列的主族元素相关性质的递变规律,包括原子半径、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等。
对于周期表中从上往下、从左往右元素性质从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
学生已经达到的层次是能够利用这些规律来应对试题,但却造成了一种为学周期表而学周期表的状况。
学生对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编制元素周期表的革命性意义没有深刻认识,也没有感受到元素周期表的美和神奇,更谈不上形成利用元素周期表来解决问题指导自身学习的意识。
元素周期表工具的价值还没有得到体现。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相邻位置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2、简单了解元素周期表在工农业生产中的指导作用。
过程与方法1、运用元素周期律以及对照比较的.方法,尝试推断金属镓的化学性质以及碘化鏻的合成方法,体会元素周期律对人类探索物质世界的帮助。
2、运用元素周期律,体验前人寻找新型制冷剂的过程,体会元素周期表在学习和科研中的指导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元素周期表在化学研究中的指导性价值,形成元素周期表是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的观念2、深刻体会元素周期表中蕴含的事物普遍相关的哲学内涵。
中学化学教案学习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中学化学教案学习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中学化学教案学习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一、引言元素周期表是化学的基础,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对学习化学课程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帮助中学化学教师教授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2.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常见元素的基本信息;3.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如化学反应、周期规律等。
三、教学内容1. 元素周期表结构介绍a.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b. 元素周期表的分区和分类2.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信息a. 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b.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组和周期3.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a. 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i. 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式计算ii. 元素的化学反应性质分析b.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规律i. 原子半径和电离能的周期趋势ii. 元素的化合价和周期趋势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简明扼要的讲解,详细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基本信息和应用。
适当使用图表、实物示范等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加深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反应和周期规律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3. 实验展示组织有关元素周期表的实验,如利用化学反应验证周期规律等。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并加深他们对化学原理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在课堂上进行相关题目的练习,以检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掌握情况。
可以采用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解决一些化学问题,如计算化学式和预测反应结果等。
通过作业评分,了解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应用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学用具a. 元素周期表宣纸b. 多媒体投影仪或电子白板c.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2. 教辅资料a. 化学教科书b. 相关的教学视频、演示文稿等七、延伸活动1. 参观实验室组织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让他们亲身感受化学实验的魅力,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于学习元素周期表应用的热情。
化学课教案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化学课教案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教案】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组成;2.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如元素周期律、元素的分类和周期规律等;3. 能够运用元素周期表解决化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组成;2. 元素周期律及其应用;3. 元素的分类和周期规律。
三、教学过程【引入】1. 给学生出示元素周期表,并请他们观察和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组成,引发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兴趣;2. 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进行元素的分类。
【主体】一、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组成1.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方式;2. 分析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包括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和元素周期。
二、元素周期律及其应用1. 解释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元素的周期性变化;2. 通过实例,展示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如周期表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元素的化合价和化合物的性质等。
三、元素的分类和周期规律1. 介绍元素的分类依据和几种常见的元素分类方法,如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元素的分类;2. 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规律,如周期表上的主、副族元素的性质和反应规律。
【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有哪些应用领域,如化学实验设计、新元素的发现等;2. 给学生讲解一些元素周期表应用的实际案例,增强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应用的认识和兴趣。
四、教学反馈1. 提问学生一些与元素周期表有关的问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2. 布置相关作业,如根据元素周期表进行习题和实验设计等。
四、教学资源1. 元素周期表;2.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元素的特性和应用;2.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实验,利用元素周期表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化学教案: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与拓展
高中化学教案: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与拓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 培养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化学计算和推断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在化学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周期、族、轨道等。
2. 元素周期表的填充规律:电子排布、能量级等。
3.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化学计算、物质推断等。
4. 元素周期表的拓展:超重元素、人工合成元素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填充规律和应用。
2. 难点:元素周期表的拓展内容以及相关化学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
2.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知识。
3. 开展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提问“你们知道元素周期表是什么吗?”2. 讲解: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如周期、族等,并解释填充规律。
3. 应用:举例讲解元素周期表在化学计算和物质推断中的应用,如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化合价、电子亲和能等。
4. 拓展:介绍超重元素和人工合成元素,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拓展内容。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应用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以此来评估他们对于元素周期表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于元素周期表拓展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元素周期表的知识。
2. 考虑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5篇
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5篇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5篇化学元素周期表是依据原子序数从小至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
列表大体呈长方形,某些元素周期中留有空格,使特性相近的元素归在同一族中。
由于周期表能够精确地猜测各种元素的特性及其之间的关系,因此它在化学及其他科学范畴中被广泛使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5篇,盼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1学问与技能:使同学初步把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育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和规律思维力量;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位置间的关系的推导,培育同学的分析和推理力量。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熟悉,渗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同学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育同学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同学的学习爱好教学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详细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详细”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学校我们学过了元素周期律,谁还记得元素周期律是如何叙述的吗?[同学活动]回答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过渡]对!这样的叙述虽然很概括,但太抽象。
我们知道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
既然是规律,我们只能去发觉它,应用它,而不能违反它。
但是,我们能否找到一种表现形式,将元素周期律详细化呢?经过多年的探究,人们找到了元素周期表这种好的表现形式。
元素周期表就是元素周期表的详细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
它是人们的设计,所以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计。
历史上原来有“表”的雏形,经过漫长的过程,现在有了比较成熟,得到大家公认的表的形式。
依据不同的用途可以设计不同的周期表,不同的周期表有不同的编排原则,大家可以依据以下原则将前18号元素自己编排一个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教案
教案:元素周期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发展以及其重要性。
2.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排列规律和常用元素的原子序数。
3.培养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和发展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3.常用元素的原子序数4.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和发展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3.常用元素的原子序数4.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发展和结构。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练习法:巩固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
(2)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顺序是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同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同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3.讲解常用元素的原子序数:引导学生掌握前20个常见元素的原子序数,以便于查阅和使用元素周期表。
4.应用实例分析:(1)利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元素:让学生练习查找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
(2)利用元素周期表分析化合物的组成:让学生练习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判断其组成元素。
5.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7.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元素周期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关注学生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难点补充:1.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和发展:介绍道尔顿、汤姆生、拉瓦锡等科学家对元素周期表的贡献,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发展过程。
化学高中三年级教案: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化学高中三年级教案: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一、引言元素周期表是化学领域中的基础知识,是对所有已知的化学元素进行整理和分类的标准工具。
它采用一种特定的结构将元素按照各自的原子序数和电子配置排列,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物质性质的变化规律。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是一个重要而有趣的话题,本文将针对高中三年级学生,为他们设计一节优秀教案。
二、教案目标1.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构成和排列规律,并能运用周期表找到某个元素所属的族和周期;2. 掌握通过周期表判断某个元素的基本性质如电离能、原子半径和电负性等;3. 了解元素周期表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案内容1. 观察与实验:让学生观察多个不同族别、周期上的元素。
通过观察这些物质在不同环境下可能发生的反应或产生的现象,引发学生对于同一族别、周期上有何共同特征以及原子结构的思考。
2.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和排列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上各个区块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如何找到某个元素所属的族别和周期。
这部分可以辅助使用可视化工具或模型进行示范演示,提高学生的直观理解能力。
3. 元素周期表应用实例分析:通过几个具体实例展示元素周期表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讲解钠、铝等金属元素在工业制造中的广泛应用;讲解锂、铁等元素在电池制造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利用放射性元素进行医学影像检查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特定的元素适合特定的应用,并从中体会到元素周期表对于研究和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案设计1. 前期导入:利用一个简单有趣的实验或观察任务开展这堂课程,让学生感受不同族别和周期上物质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并引发他们对这种差异背后原因的好奇心。
2.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构成:通过使用幻灯片或黑板等工具,介绍元素周期表由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和相对原子质量四个基本部分组成,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信息在排列中的意义。
高中化学教案: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与拓展
高中化学教案: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与拓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 培养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化学计算和推断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拓展。
二、教学重点1.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2.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和拓展。
三、教学难点1. 元素周期表的推断技巧。
2. 元素周期表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元素周期表的相关资料。
2. 化学实验器材和药品。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介绍周期表的横行(周期)、纵列(族)以及特殊标记。
3. 练习:让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回答有关问题,巩固对周期表的理解。
4. 应用拓展:讲解元素周期表在化学计算和推断中的应用,如原子半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比较等。
5. 实践操作:让学生利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分析。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7.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和拓展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为学生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练习测验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基本结构的掌握情况。
2. 通过化学实验报告,评价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实验设计和分析的能力。
3. 结合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应用和拓展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 利用实例分析和化学实验,让学生体验元素周期表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拓展1.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发展,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在化学领域的贡献。
2. 讲解元素周期表在现代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如材料科学、生物化学等。
3. 引导学生关注元素周期表的更新和发展,了解化学领域的最新动态。
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鲁科版必修二教案
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鲁科版必修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历史。
2.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规律。
3.学会如何利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化学计算和实验设计。
4.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基本规律。
•元素周期表在化学计算和实验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化学计算中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实验设计中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老师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组成。
2.老师与学生一起查看元素周期表,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规律。
第二步:元素周期表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1.老师示范如何利用元素周期表进行物质摩尔质量的计算。
2.学生跟随老师进行练习,并互相检查答案的正确性。
3.向学生介绍如何应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4.学生跟随老师进行练习,并互相检查答案的正确性。
第三步:元素周期表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1.老师向学生介绍如何利用元素周期表设计实验,以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
2.学生跟随老师进行练习,并用元素周期表设计实验。
3.向学生引导如何利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化学实验的数据处理。
4.学生跟随老师进行练习,并互相检查答案的正确性。
第四步:教学反思1.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堂课的知识点和教学方法。
2.老师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进行改进。
教学评价1.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熟练运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化学计算和实验设计。
2.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化学实验并进行数据处理。
3.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有了进一步加深和理解。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运用元素周期表设计新的化学实验,并向全班展示。
2.学生可以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规律与其他科目知识进行联结,拓展知识面。
3.学生可以通过翻阅相关资料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最新研究成果。
化学教案: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化学教案: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一级标题:引言元素周期表是化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工具,它按原子序数(即元素的核电荷数)顺序排列了所有已知的化学元素。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十分广泛,不仅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还在化学研究和实际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元素周期表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介绍一些经典的教学案例和实例。
二级标题: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组成元素周期表由一系列水平行和垂直列组成,其中每个水平行称为一个周期,每个垂直列称为一个族。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使我们能够快速理解和比较不同元素之间的性质。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并且具有相似的电子构型和化学性质。
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的符号、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
三级标题:元素周期表在教学中的应用1. 形象教学:元素周期表可以通过图形、颜色和图标等多种形式呈现,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组成。
例如,通过将元素周期表分解为不同的颜色区块,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周期表中元素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 元素特性比较:元素周期表可以通过排列的方式直观地显示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提供给学生比较元素特性的便利。
教师可以将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掌握元素的规律和关系。
3. 元素周期表的简化版本:由于元素周期表中有大量的信息,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是极其复杂的。
因此,教师可以将元素周期表简化为只包含一些基本元素的版本,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更多的元素,从而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知识。
4. 元素的历史发现过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元素周期表,介绍一些元素的发现历史和科学家的贡献,让学生了解元素的研究背景和科学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5. 应用案例:元素周期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也是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
例如,钠元素可以用于制备食盐,氧气则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气体。
通过引入这些应用案例,可以让学生将元素周期表中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应用能力。
高中化学教案: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与拓展
高中化学教案: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与拓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组成,理解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组和周期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进行物质的推断、性质预测和反应判断的能力。
3. 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与拓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周期、族、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2. 元素周期律:原子半径、金属性、非金属性、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3.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物质推断、性质预测、反应判断。
4. 元素周期表的拓展:周期表的演变、周期表的辅助工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与拓展。
2.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应用、周期表的拓展部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片和相关动画,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实例分析和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解决实际问题。
3. 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准备练习题和案例分析题。
3. 准备小组讨论的组织方案。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周期表知识。
2.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周期、族、周期表的排列规律,让学生结合实物模型或图片进行理解。
3. 讲解元素周期律:介绍原子半径、金属性、非金属性、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4. 应用与拓展: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或案例分析,运用元素周期表进行物质推断、性质预测和反应判断。
5.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七、课堂练习八、课后作业1. 复习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总结周期表的应用与拓展知识。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查对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和拓展能力的掌握。
初中化学教案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教案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对于初中化学学科来说,化学元素周期表是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知识点。
它不仅是深入学习其他化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
本教案将围绕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建和运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1 掌握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常见元素的基本信息,包括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1.2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能够阐述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1.3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如元素的周期性和族性。
2. 能力目标:2.1 能够运用元素周期表解决与元素相关的实际问题;2.2 能够运用元素周期表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
3. 情感目标:3.1 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3.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常见元素的基本信息;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运用元素周期表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构建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全面认识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扩展(5分钟)介绍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好奇心和思考。
可以通过问一些问题或展示一些与化学元素相关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2. 探究元素周期表的构建(15分钟)通过展示以下几个重要科学家的贡献,帮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构建的历史:2.1 门捷列夫的周期律法则;2.2 门捷列夫的周期表;2.3 亨利·莫塞里的化合价概念;2.4 亨利·莫塞里的周期表;2.5 亨利·莫塞里的八族法则。
3. 学习元素周期表的基本信息(15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指导,自主查询元素周期表中常见元素的基本信息,包括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并进行记录和整理,以便后续的学习和讨论。
4. 分析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15分钟)引导学生对元素周期表进行观察和分析,探究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基本结构。
大学一年级化学教案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大学一年级化学教案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化学教案: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引言: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工具,它按照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编排,帮助我们了解元素间的关系及其化学行为。
本文将介绍大学一年级化学课程中如何利用元素周期表进行教学和应用。
一、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1.1 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发展1.2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与排列方式1.3 元素周期表上的信息含义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2.1 元素周期表在元素分类中的应用2.1.1 主族和副族元素的分类2.1.2 金属、非金属和类金属元素的分类2.1.3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及应用2.2 元素周期表在元素性质比较中的应用2.2.1 元素半径、电离能和电子亲和能的比较2.2.2 元素化合价和电子组态的规律2.3.1 元素化合物的组成和命名规则2.3.2 元素周期表在酸碱中的应用2.3.3 元素周期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应用三、开展化学实验中的元素周期表教学3.1 实验一:元素周期表与酸碱反应实验3.1.1 实验目的3.1.2 实验原理3.1.3 实验步骤3.1.4 实验结果与讨论3.2 实验二:元素周期表与氧化还原反应实验 3.2.1 实验目的3.2.2 实验原理3.2.3 实验步骤3.2.4 实验结果与讨论四、元素周期表的拓展应用4.1 元素周期表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4.3 元素周期表在医药科学中的应用结论:元素周期表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工具,在大学一年级化学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教学和实验的方式,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从而拓宽科学思维和化学知识。
此外,元素周期表在材料科学、环境保护和医药科学领域的应用也呈现出巨大的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元素周期表实践性教学设计教案
元素周期表实践性教学设计教案1. 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元素周期表,掌握元素周期表中的基本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 教学内容通过以下实践活动,教授相关知识:-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与组成-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和特点-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研究和合作研究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实践,参与讨论和团队合作。
4.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元素周期表通过简短的引言,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第二步: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与组成通过教师的示范,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包括周期和族的概念,以及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和原子量的含义。
第三步: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和特点让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的排列规律和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元素的排列具有特定的规律性。
第四步: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颜色、硬度、导电性、反应性等。
第五步:总结与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并展示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5.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讨论表现,以及实验报告和总结的综合评估,评价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程度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6. 参考资料- 元素周期表教学课件及实验指导书- 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的相关章节以上是《元素周期表实践性教学设计教案》的内容概述,希望能帮助您设计一堂富有实践性的课程,提高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二《元素》教学设计教案(精选3篇)
高二《元素》教学设计教案(精选3篇)教案一:《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排列规律。
2. 掌握元素字母符号和原子序数的对应关系。
3. 熟悉几个重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研究元素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元素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应用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Step 2:概念解释通过简单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元素的概念,并引入元素周期表的概念。
解释元素周期表是如何排列元素的,包括周期、族和原子序数的含义。
Step 3:学习元素周期表给学生分发元素周期表,让学生浏览元素周期表,引导他们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让学生列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Step 4: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的对应关系让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字母符号和原子序数的对应关系。
通过互动游戏或小组合作,让学生尽可能快速地掌握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的对应关系。
Step 5:重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选择几个重要的元素,如氧气、铁和金,向学生介绍它们的性质和应用。
通过实验、演示或小组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元素的作用。
Step 6:小结与评价请学生自己归纳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排列规律,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
用小测验或班级讨论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教案二:《元素与化学反应》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熟悉几种常见元素的性质和化学反应。
2. 掌握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元素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元素表示出好奇心。
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元素能在化学反应中起到什么作用吗?”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Step 2:概念解释向学生解释元素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并提出元素存在的形式有固体、液体和气体等,让学生理解元素变化的多样性。
Step 3:实验观察选择一些易于观察的元素,如铁和铜,进行实验演示。
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15篇)
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15篇)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
主要内容包括:原子序数和周期性的概念;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以及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等几个部分。
并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属基础理论知识范畴,不仅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
在教材安排上,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不仅对学过的碱金属‘卤素等主族元素作了规律性的总结,也为即将学习的元素周期表和氧族元素等律后元素的学习奠定了理论知识基础。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才真正打开了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性的学习元素及其性质的科学大门。
3教材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情感目标:热爱、理解对规律探讨的科学家(二)能力目标: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观点教育:量变引起质变。
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三)德育目标: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核外电子排布与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难点: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二。
教学方法:1方法:诱思探究法──通过自学、讨论、对比、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探究。
化学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
- 实践活动法: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应用。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元素周期表知识点和技能。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在家自行阅读老师提供的预习资料,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成果通过平台或直接提交给老师,以便老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学生在家独立完成预习任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案例研究:通过分析具体的化学反应和物质制备过程,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元素周期表知识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周期表中的特定元素或现象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实验操作: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在实验中的体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教案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教案教案: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分类以及其在化学反应、物质变化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分类原则;2. 了解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基本信息,包括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和原子量等;3. 能够根据元素周期表进行元素的分类和归类;4. 掌握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1. 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分类原则;2. 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基本信息;3. 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投影仪或黑板向学生展示元素周期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基本结构。
2. 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是如何将元素有机地分类和归类的。
引导学生发现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性和周期性。
【讲授】3.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分类原则。
包括周期数、主族、副族、过渡元素等概念的介绍,并利用示意图进行直观展示。
4. 引导学生学习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原子量等基本信息的意义和用途。
让学生通过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5. 给学生分发小组讨论卡片,卡片上写有元素的基本信息,要求学生根据是否属于同一族或周期,将卡片进行分类整理,强化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例如,利用元素周期表预测元素间的化学反应类型、确定化学方程式等。
【拓展】7.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挑选感兴趣的元素进行深入研究。
可以使用图书馆资源或互联网查询各元素的特性、应用领域等信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结构的描述和分类整理的准确性及逻辑性;2. 根据小组讨论中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反应中应用的探究深度和成果;3. 学生对特定元素的深入研究报告的完成情况和内容准确性。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教学设计一、总体教学设想: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掌握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多方式互动、多媒体展示和补充加之针对训练、课堂巩固、知识拓展、能力提升,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原则。
全方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材整体分析:本节在学生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大量元素化合物知识之后,通过探究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使学生掌握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通过整合ⅦA、ⅠA族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和探究金属钾的性质,使学生掌握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认识元素周期表,体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即位、构、性)的关系,初步学会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指导下探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对学过的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进行整合;同时体会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1、以第3周期元素和ⅦA、ⅠA族元素为例,使学生掌握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并能用原子结构理论初步加以解释;2、了解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3、通过“钠、镁、铝原子失电子能力的递变”、“硅、磷、硫、氯原子得电子能力的递变”的探究,“预测金属钾的性质”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总结的能力;通过利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这些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4、了解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等方面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1、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2、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胶片六、实验用品:试管、酒精灯、胶头滴管、镁带、铝片、蒸馏水、酚酞试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等七、授课时间、班级:2008年2月高一三班八、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大家知道,门捷列夫在编制元素周期表时,曾做出很多大胆的预测,如他就预测过在铝和铟之间存在一种元素—-“类铝”,4年后该元素被法国化学家布瓦博朗发现,被命名为“镓”。
观看大屏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他们关注元素周期表的重要作用【设问】你知道门捷列夫是如何做出如此准确的预测的吗?引起思考,激发兴趣【过渡】元素周期表是按照一定的方式排列的,要想深入的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就需要搞清楚元素周期表中元素间性质有何递变规律。
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索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
【板书】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一、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过渡】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以第三周期的元素为例来研究同周期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
写出第三周期的元素符号,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总结出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递变性。
回忆旧知识,为新课做知识上的铺垫。
【提问】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结构存在哪些相同点和递变性讨论养学生协作及归纳总结能力。
【板书】1、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递变性(1)结构相同点:电子层数相同。
(2)递变性:核电荷数依次增多;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学生代表发言训练学生组织语言及表达能力。
【预测】由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的递变推测第三周期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
阅读:以书本上介绍的方法引导:元素失电子能力强弱判断依据和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判断依据为实验中得出结论打好理论基础【活动探究】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强弱的比较【通过理论来设计实验】金属失电子能力的比较1、 Na、Mg、Al与冷水的反应2、 Mg、Al与热水的反应3、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投影】实验现象观察、思考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所得水溶液碱性强弱分析得出结论:失电子能力:Na>Mg>Al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板书】2、失电子能力:Na>Mg>Al【过渡】我们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验证了我们对Na、Mg、Al失电子能力的推测,那么,Si、P、S、Cl的得电子能力是否如我们所预测的一样依次增强?【理论指导】非金属得电子能力的比较(1)Si、P、S、Cl与氢气反应(2)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3)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阅读:根据与氢反应难易程度和氢化物的稳定性以及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阅读、归纳的能力【板书】3、得电子能力:Cl> S > P> Si 汇报结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投影】阅读材料:(1)硅的最高价氧化物SiO2对应的水化物H4SiO4(原硅酸),是一种很弱的酸。
硅单质跟H2反应的条件为高温,生成的气态氢化物SiH4(硅烷),很不稳定。
(2)磷的最高价氧化物P2O5对应的水化物H3PO4是一种中强酸。
磷蒸气能跟H2反应生成气态氢阅读材料培养学生阅读化物PH3(磷化氢),但相当困难,PH3不稳定,但比SiH4稳定。
(3)硫的最高价氧化物SO3对应的水化物H2SO4,是一种强酸。
硫单质跟H2反应条件为加热,生成的气态氢化物H2S,在较高温度时可以分解,但比PH3稳定性强。
(4)氯的最高价氧化物Cl2O7对应的水化物为HClO4(高氯酸),其酸性比H2SO4还要强。
氯气与氢气在光照或点燃的条件下生成稳定的气态氢化物HCl。
验证结论能力【讨论】阅读资料,归纳整理可以验证你对Si、P、S、Cl得电子能力强弱的判断依据。
分组讨论,阅读材料,归纳整理资料,验证Si、P、S、Cl得电子能力的强弱整理材料。
培养学生阅读、归纳整理的能力。
【点评并板书】同周期中,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核电荷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依次增强,所以失电子能力依次减弱而得电子能力依次增强。
【课堂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 失电子能力K>Ca, 所以碱性KOH>Ca(OH)2(2) F2的得电子能力强,所以HF的稳定性大于H2S(3) HClO比H2SO4酸性强。
(4) 原子半径:Cl>S>O 【课堂练习】答案:1、对2、对3、错4、错第一课时板书设计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一、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1、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递变性(1)结构相同点:电子层数相同。
(2)递变性:核电荷数依次增多;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2、失电子能力:Na>Mg>Al3、得电子能力:Si<P<S<Cl4、结论:同周期中,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原子失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5、理论:同周期中,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核电荷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依次增强,所以失电子能力依次减弱而得电子能力依次增强。
【课后作业】教材P101页第1题【课后练习】1、下述事实能够说明硫原子得电子能力比氯弱的是()(A)硫酸比盐酸稳定(B)氯化氢比硫化氢稳定(C)盐酸酸性比氢硫酸强(D)硫酸酸性比高氯酸弱2、电子层数相同的三种元素X、Y、Z,它们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顺序为:HXO4>H2YO4>H3ZO4,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原子半径: X>Y>Z(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X>Y>Z(C)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X>Y>Z(D)单质与氢气反应容易程度:X>Y>Z3、按C、N、O、F的顺序,下列递变规律错误的是()(A)原子半径逐渐增大(B)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C)最高正化合价逐渐增大(D)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大【课后练习】答案1、B、D2、A3、A教学案设计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教学设计丁红侠大崔庄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要求: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二、教材整体分析:本节在学生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大量元素化合物知识之后,通过探究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使学生学习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通过整合ⅶA族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和探究金属钾的性质,使学生学习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认识元素周期表,体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即位、构、性)的关系,初步学会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指导下探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对化学1和初中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整合;同时体会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1、以第三周期元素和ⅰA族、ⅶA族元素为例,使学生掌握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理论初步解释这些递变规律,了解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及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即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初步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
2、通过“钠、镁、铝原子失电子能力的递变”“预测金属钾的性质”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总结的能力;通过对“硅、磷、硫、氯原子得电子能力的递变”的探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利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这些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中的作用”的学习,让学生领会到化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位、构、性”之间的关系五、课时安排: 3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由门捷列夫的预言引入本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过渡】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后。
要想深入的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需搞清楚同周期元素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
【板书】一、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过渡】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以第三周期的元素为例来研究同周期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
写出第三周期的元素符号,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总结出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递变性。
回忆旧知识,为新课做知识上的铺垫。
【提问】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结构存在哪些相同点和递变性?讨论培养学生协作及归纳总结能力。
【板书】1、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递变性(1)结构相同点:电子层数相同。
(2)递变性:核电荷数依次增多;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学生代表发言训练学生组织语言及表达能力。
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预测讨论】由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的递变推测第三周期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
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确定方案】(1)对Na、Mg、Al失电子能力的比较,(2)对Si、P、S、Cl的得电子能力比较。
理论推测需实验来验证,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来验证我们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