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信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音信仰

一、观音信仰的历史背景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群体文化形态,其核心是“超自然观”,即民众把现实存在同超自然存在联系起来,在精神领域凝聚成一种强有力的生存动力,以期从超自然的力量中寻求对现实存在的解释和寄托。

当现实无法满足民众的客观基本需要时,民众就会迫切的寻求别的队现实存在的解释,即使这种解释民众本身并不认同,但为了寻求一种寄托,而发展的自我暗示与催眠。

汉末至魏晋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冲突都十分尖锐的时期,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有一种朝不保夕的恐惧感,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受着天灾与人祸的双重压迫,极力寻求一种超自然神力的庇护,以摆脱现实苦难的纠缠。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基辛在这里所说的“宗教”实际上就是人类的一种精神信仰。

比起远在西方极乐世界、遥不可及的佛,观音菩萨能够出莲座,历下界,主张“随类化度”,具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的愿职。观音信仰便应运而生。

二、观音的性别改变

原本是男身的观音菩萨传入中土后就渐渐转变为女身,并固定在人们的观念中,其中的原因众多。

1. 审美

女性观音的外在美质符合中国民间的审美观,女性形体的曲线美更易被人们所讴歌、欣赏,人们对崇拜的对象总是希翼达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2. 母性形象

母性的天性就是慈爱温柔,善良敦厚,易于亲近,极富同情心以及自我牺牲精

神。这种母性之爱,可以从意识深处激发活动主体的情感,使之产生一种对女性的依恋,所以,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也具有不同程度的“恋母情结”,。中国人对母性的崇拜,溯其根源是母系氏族社会观念的一种积淀, 那时妇女在生育及政治经济活动中都处于主导地位,深受氏族成员的拥戴与崇拜。特别是女性平易近人,慈祥敦厚,温柔善良的的特征符合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内在属性,当处于绝望无助时,人们更容易亲近这样的女性菩萨,向她求助祈祷,因而,世人将母性的伟大移植到这样一位慈悲为怀的菩萨身上,使之化身为女相,符合广大人民的崇拜习惯和心理需要。

相比于男性,女性的形象更具亲和力,慈悲,普度众生,与众多男性形象的神佛不一样,男性神佛多为求取功名与钱财,而观音作为女性形象,则具有救苦救难的极富同情心的功能,更贴近民众的需要,与世俗中对母亲形象的认同。

“百善孝为先”,从印度传入的观音信仰,其性别的改变,显然与我们的儒家文化做了一个很好的融合。

3. 古代女神形象影响

观音性别由男到女的改变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神信仰是一脉相承的,早期神话中女神形象不胜枚举,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女娲,她无所不能,具有超时空的创造能力。这种对女性的原始信仰深深地印在民族早期的记忆中,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民族心理特点。

三、观音信仰的多功能与世俗化

1. 送子观音

观音信仰中在民众中根深蒂固的当数送子观音的形象,中国传统礼教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深深地压抑着人们,由于科学不发达,民众们还不能真正弄懂生儿育女的奥秘,他们需要一位信仰中的神来解脱困惑,把希冀生子的欲望寄托在观音身上。

这种观念到现在还普遍存在于我国农村欠发达地区。很多女性因为未能生子而懊悔不已,以生女为耻,以生子为荣,因此,认为自己对观音不够诚心,观音信仰就这样影响着女性心理。

2. 长寿

生”与“死”是人类思虑的永恒主题,追求长寿,希求永生,是个体生命的终极目标,在人生的百年忧患面前,人类对死充满了恐惧,相比之下,生便显得更为重要。困此摆脱疾病灾难,谋求逃脱现实苦海,追求永恒生命是民众普遍的心理特点,观

音信仰正迎合了民众抗拒死亡的心理需求。

四、观音信仰中国化

一个国家或民族接受一种异质文化,往往有两种倾向,一是本土文化完全被异质文化所吞并;二是表现出两种文化的融合与再创造。观音作为宗教文化的产物,由印度传入中国,并逐渐被广大民众接受,在其精神领域中形成一种信仰属于后者,它在中国民间安家落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和中国民众的智慧改造,观音信仰已完全融入中国本土文化之中,成为融儒、释、道三种文化形态于一体的宗教信仰思潮。在属于佛教范畴的观音信仰中,既有儒家的忠孝、亲子、子嗣承袭观念,又和佛教的天国与道教的玉皇大帝融合在一起。也正由于此,观音信仰才得以在中国绵延弥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