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实施指导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实施指导建议

为贯彻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试行)》),用好部编通用教材《工匠精神读本》,保障课程顺利实施、取得实效,特提出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实施指导建议。

一、领会课程理念

1.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这一概念第一次正式出现在政府文件中,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制造”未来走向和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本课程的开发是中央精神的体现,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要求,是新时期技工教育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长久需要。

2.本课程以“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为宗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重点通过对以当代“大国工匠”为代表的各条战线上普通劳动者故事的解读,培养学生自主认知、正确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使之具有理解、践行、弘扬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进而为全面提升职业素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本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己所学专业领域内能工巧匠的工作内容、真实生活乃至内心世界;引导学生立志成为一

名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优秀工匠、杰出工匠,乃至“大国工匠”。因此,本课程的整个教学实施过程,要求教师从备课到教学,学生从听课到实践,都应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在教与学的各项活动中学习工匠精神、体会工匠精神、实践工匠精神。

二、理解课程内容

(一)课程结构及相互关系

本课程的内容载体《工匠精神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分为三个模块,采用“总-分-总”结构,各模块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第一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一讲,具有课程概论的意义。通过本讲,主要让学生了解工匠这一庞大社会群体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及群体特征,使学生对工匠及工匠精神的概念形成初步的认识。

第二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二、三、四讲,从三个方面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构成,是课程的主体内容。没有“执着专注”的品质,就不可能做好任何事情;“精益求精”就是将事情做到最好的追求;“创新进取”是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推动所在领域、行业相关技

术技能和产品质量的水平不断提升。上述三个方面的内涵要素相互联系、相互融通,共同构成工匠精神的内核。

第三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五讲,具有课程结论的意义。其要义是基于“知行合一”理论,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培养学生将个人的工匠之梦融于中国梦的职业理想和家国情怀。

(二)课程模块内容的选择

本课程分三个模块共五讲内容,各讲下列三个并列的专题,但三个专题之间又不是完全的并列关系,或为递进,或为主次。教学过程中,教师须以各讲为单位进行备课、授课,同时突出各专题内容对各讲主题的诠释作用。

案例、故事是各讲内容的主要构成,其间用简要的议论、说明连接、过渡,并体现出一定的层次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正面案例或故事都具有工匠精神的完整内涵,这是由杰出工匠的基本素质所决定的。但《读本》需要突出每讲主题,需要体现各专题基本观点,这决定了各讲所选案例都具有一定的侧重点,对案例的分析和阐述也都依案例在各讲中的作用进行。教学中,教师应以各讲主题及基本观点为线索,将相关案例串联起来,以此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要素。

三、教学实施建议

本课程一共10个课时,分5次授课,每次2课时,以课堂教学为主;融学生自读、教师授课、认知体验、效果测评为一体。主要教

学实施建议如下:

(一)第一讲工匠之道继往开来薪火传

1.教学目标:本讲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工匠这一社会群体从2万年前的陶工到高科技时代技能人才的演变过程,深刻理解杰出工匠在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初步激发学生对工匠群体及其精神世界的情感认同。

2.内容定位:本讲是针对新入校的技工院校学生在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素质方面的启蒙。

3.教学方法:由于学生还没有关于工匠与工匠精神的任何知识背景和认知经验,所以本讲建议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课件增强讲授的直观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4.教学准备:本讲需要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当以《读本》为线索,较为系统地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进行消化,在此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对材料进行取舍组合,形成教案及多媒体课件。

备课时,需要突出两条并行的主线,就是“工匠之道”的两条“道”:一是外显之道——工匠的起源与发展;二是内隐之道——工匠精神的源头与传承。

就工匠群体的发展而言,要突出工匠群体的历史渊源:最早的古代陶工、建造古埃及金字塔者的石匠、青铜时代铸造青铜器的铜匠;进入农耕(铁器)时代我国历代杰出工匠的代表如李冰、蔡伦、毕昇、黄道婆等;进入工业(蒸汽)时代的瓦特、德国的技术工人;进入当

代高科技(电气、信息)时代“中国制造”所需的技能人才——此处要以“上海工匠”千人计划为例,强调“大国工匠”的基本素质构成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就工匠精神的传承而言,要突出我国古代陶工的职业特点:一是对技术工艺的探索,二是对至善至美的追求。此后各个时期、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工匠群体不管在哪个领域,不管做任何器物或工程,都或多或少地浸透了“尚巧”“求精”的内在气质——千万年中,工匠们就是这样将人类的各种奇思妙想变成现实的物质产品为人类社会所用,同时不断地创造价值、积淀文化、凝聚精神,推动着人类文明之旅不断前行。

依据上述线索和要点,教师应制作简约精美的多媒体PPT课件,准备好教学所需的相关资料。

5.教学过程:建议采用当代工匠精湛技艺展示或产品精巧制造过程视频(视频长度不超过5分钟)导入课程,在学生对工匠及其技艺有一个直观感受后,转入讲授环节。

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讲授内容分解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单元,各单元之间以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质疑等方式进行过渡。根据情况,如果教师讲授时间控制在1课时之内,第2课时可进行“专题阅读”,并讨论后面的“思考题”;如果讲授时间达到1.5课时左右,则“专题阅读”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填写本讲“学习效果评价表”(见下表,“描述”部分可简要陈述缘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