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雅文化和俗文化”阅读理解答案

“雅文化和俗文化”阅读理解答案

“雅文化和俗文化”阅读理解答案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雅文化和俗文化①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宗教、制度、礼仪、风俗等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

②人类自劳动有了剩余,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和阶层,生产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并且可以有相对的精细和粗糙之分,于是在同质文化的中层和表层遂有了雅、俗之别。

表、中两层文化覆盖着、并体现在一个民族全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把经过更多加工、比较细腻、涉及人较少的文化称之为雅文化;反之,为俗文化。

③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社会上层(执政者和知识阶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

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即所谓上行则下效;同时,俗文化又以其质朴清新吸引社会上层,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

④文化的根本性功能是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

俗文化往往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但却是“自在”的。

雅文化是人为的,相对于俗的约定俗成,可以说是俗的“自觉”。

社会组织形式脱离了部落、部族阶段有了国家以后,执政者为了维护社会的完整和稳定,往往把有些俗文化加以整理、提炼,形成雅文化。

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就是最明显的事例。

⑤在中国长期的阶级社会中,礼是为维护农业社会等级制度、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形成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

在礼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也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随之向四方扩散。

礼既然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巨变的、体现和贯穿在礼中的观念意识,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

《雅文化与俗文化》课件

《雅文化与俗文化》课件
娱乐消遣、文化融合、商业影 响
雅文化和俗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文化传承
雅文化和俗文化共同构成了当代 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魅力。
创新引领
雅文化与俗文化相互融合,为社 会发展带来新的思想、艺术和产 业。
文化交流
雅文化和俗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促 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和谐。
结论和要点
1 文化多元性
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共存丰富了人们的文化体验和思想触角。
俗文化的定义
1 大众文化
俗文化是指大众喜闻乐见、流行于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现象。
2 日常生活
俗文化以日常生活为背景,包括流行音乐、时尚潮流、娱乐活动等。
3 短暂性
俗文化具有短暂性和时效性,常常随着社会变化而改变。
俗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1
大众娱乐
俗文化满足了人们对娱乐和消遣的需求,丰富了日常生活。
2
文化融合
雅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高尚品质
雅文化代表了一种高尚的品质和道德准则,有助 于提升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
审美享受
雅文化带来的艺术和审美享受,能够提高人们的 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文化传统
雅文化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华 民族的独特文化特点。
文化认同
雅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增强了国家 和民族的凝聚力。
俗文化是不同文化互交流和融合的产物,使人们更加开放和包容。
3
商业影响
俗文化通过商业化运作,引导和影响了消费行为和文化市场。
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对比
定义 价值观 特点 影响
雅文化 高尚品质、文化传统
强调礼仪、修养和精神层面的 追求 个人修养、社会进步、文化认 同
俗文化
大众喜闻乐见、流行于社会各 阶层

2023新教材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任务突破练1 信息性阅读(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

2023新教材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任务突破练1 信息性阅读(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

任务突破练1信息性阅读(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赋分36分用时30分钟)一、(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

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

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

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

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

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思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

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

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 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

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

雅与俗的理解

雅与俗的理解

雅与俗的理解雅和俗是中文语言中经常被使用的两个词语,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很广泛。

在中文中,雅和俗分别表示高雅和通俗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或言谈方式。

雅和俗虽然有着明显的对立关系,但是它们又是互相补充、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雅,指的是精致、高贵、华丽或者优雅的风格或品质。

雅与汉字上的“牙”有关,指的是漆黑而发亮的象牙,象征高贵精致的品格,古时候只有贵族才有较多的象牙制品。

在文学、艺术、音乐、建筑等领域中,雅的美通常是指优美高雅、典雅大气、精致细腻、风格独特、优美动人的艺术表现形式。

比如,有些诗歌的语言清新脱俗、意境高远,有些画家的画作境界高远、手法精湛,有些音乐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

这些都被称为雅。

俗,通俗或说俗气,指的是一种通俗易懂、大众化的文化、品味或风俗,与大众生活相关。

俗有直接、贴近人心的艺术表现、情感表达,但也有过于平凡、庸俗、低俗的意味。

通俗的作品一般更注重大众娱乐,讲究性格化、暴力化和情节化等特点。

比如,流行音乐、言情小说、夜市美食都可以看作是典型的俗气。

雅与俗是两种对立却又相对独立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雅与俗之间的分界线并不是非常清晰,而且还会根据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雅和俗是互相补充的,如果只有雅没有俗,很难获得大众的认可;如果只有俗没有雅,则缺乏审美立足点,容易流于凡俗。

因此,雅和俗在一些艺术活动中常常是交相辉映的。

雅与俗在不同的评价标准下会有不同的结果。

在形式方面,雅意味着高质量、高品质的仪态和表现,俗则相对较为随意、自然和朴素。

在品味方面,雅强调有趣、细致和深度,俗则强调趣味、有力和活泼。

在精神和文化方面,雅较为渴望工艺、精神和深度的发展,以追求真理和智慧为核心,而俗则更加注重现实生活、传统文化和民间思想,以资源再利用、真实性为侧重点。

在实际生活中,雅和俗也经常被用到个人的着装、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

通常情况下,雅是指文雅、高雅、典雅、高贵、优美、华丽、精炼、韵味等性质,代表的是较高的水平和品味;而俗则是指庸俗、卑俗、陋俗、乡俗、俗气、俗套等性质,代表的是普通的水平和品味。

(现代文阅读题)《怎样理解文化“雅”和“俗”》阅读

(现代文阅读题)《怎样理解文化“雅”和“俗”》阅读

《如何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题如何理解文化的“雅”和“俗”李德顺① 关于文化的理解,许多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文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

其实,文化向来就有“文雅文化”与“平常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

那么,这类区分的依照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② 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一样理解。

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论含义,就是“依据文化质量的高低好坏”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升与普及等等。

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助文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③ 可是,在平时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仍是要给“雅俗” 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依据什么人来据有和享受”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样,“雅文化”就能够和“精英文化” 等联系在一同,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知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老百姓文化”以致“街市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基层人群为主体、知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

从逻辑上说,这类理解和区分不过反应文化有不一样的主体种类和层次,假如不加进身份等级鄙视和阶级成见,应当说其实不意味着“高低、好坏、贵贱”之分。

④ 关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详细的、实事求是的剖析判断,不可以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

不要认为“大众文化”只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定是文雅雅致的。

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建中详细地展现和接受评判的。

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本来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能够成为后代的文雅之师;而很多当年被视作文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此刻却多数和其余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

《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此刻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珍宝,成了雅文化。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及答案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及答案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及答案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及答案①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

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

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②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

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

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③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

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④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

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

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

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

《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

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

_语文丨湖北省2023届高中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测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_语文丨湖北省2023届高中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测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第三次联合测评语文试卷本试题共8页,23题。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时间:2023年2月1日上午9:00-11:30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逸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雅俗互动是推动审美意识变迁的基本动力之一。

雅俗关系贯串于生活境界、宗教境界和审美境界之中。

在审美趣味的发展历程中,俗是审美趣味发展的源泉,由俗而雅,由雅俗互动而创新,文学艺术的雅俗包括题材的雅俗和体裁的雅俗等,并体现在趣味和艺术样式中。

成功的作品其雅俗无关优劣,更无关成败,而是互补共存,共同体现出全社会的审美趣味,并且积极互动,共同推进了审美趣味的发展。

雅俗观念在中国有着一定的变化和差异,自古就有雅俗区别。

最初曾以王室官方趣味为雅,民间趣味为俗,后来又常常以文人趣味为雅,以普通民众为俗,逐步演变为雅谓上层和精英趣味,俗谓底层和平民趣味。

雅俗审美趣味的差异,关乎地域和社会阶层,在先秦就很注意区别,例如先王之乐与郑卫之音的区别。

我们在与雅相对举讨论俗的时候,俗主要指通俗,是作为积极意义的俗,而排除作为贬义的俗。

通常所谓避俗、脱俗,乃是脱庸俗,但通俗依然是市井、世俗的体现。

俗的东西常常接近日常生活,往往是民间的,大众的,率性而为,自然纯真,纵情任达,不矫揉做作。

徐渭说:“语人要紧处,不可着一毫脂粉,越俗越家常,”俗也常常不拘成法,乃至可以惊世骇俗。

俗的内容更侧重于感性,更易于感发情意,震撼心灵。

冯梦龙《古今小说序》云:“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而深也。

雅文化和俗文化小阅读及答案解析

雅文化和俗文化小阅读及答案解析

雅文化和俗文化小阅读及答案解析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雅文化和俗文化①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表达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宗教、制度、礼仪、等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

②人类自劳动有了剩余,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和阶层,生产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并且可以有相对的精细和粗糙之分,于是在同质文化的中层和表层遂有了雅、俗之别。

表、中两层文化覆盖着、并表达在一个民族全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把经过更多加工、比拟细腻、涉及人较少的文化称之为雅文化;反之,为俗文化。

③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社会上层(执政者和知识阶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

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即所谓上行那么下效;同时,俗文化又以其质朴清新吸引社会上层,俗文化的有些局部逐渐被雅化。

④文化的根本性功能是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

俗文化往往是人类社会的,但却是自在的。

雅文化是人为的,相对于俗的约定俗成,可以说是俗的自觉。

社会组织形式脱离了部落、部族阶段有了国家以后,执政者为了维护社会的完整和稳定,往往把有些俗文化加以、提炼,形成雅文化。

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就是最明显的事例。

⑤在中国长期的阶级社会中,礼是为维护农业社会等级制度、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形成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

在礼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也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随之向四方扩散。

礼既然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展微调而无巨变的、表达和贯穿在礼中的观念意识,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

语文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1.1《论雅俗共赏》素材 语文版必修5

语文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1.1《论雅俗共赏》素材 语文版必修5

1.1《论雅俗共赏》素材见仁见智“雅”与“俗”的关系历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下面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某教授:雅文化应该是文化传承的主流,从古至今,无论是文学还是文艺,只有高雅的作品流传了下来,而民间的俗文化都在历史的大潮中被淘洗掉了。

因此,真正有生命力的雅文化才是应该提倡和引导的。

某学者:其实,无论雅也好,俗也罢,都是对美的一种天然的追求,“阳春白雪”固然雅的可贵,但能够引起全城的人的共鸣的“下里巴人”却犹然俗的过瘾。

某专家:雅与俗的分界有一条自然法则,那就是流行范围越窄的越雅,越广的越俗。

如词起初是酒肆歌楼的产物,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均能享有,后来雅士们都来填词,用语越来越雅,描写的生活情感又远离了民众,文化准备不足的普通人便渐渐无福消受了。

你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书做人朱自清作为学者和作家,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

但他却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他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当他为多灾多难的祖国得以凤凰涅槃而执著地寻找真理和光明时,当他把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解放斗争联系起来并且自觉地走向人们的时候,他就成为了一个坚强的民主主义革命战士。

抗战胜利后,他积极支持昆明学生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

1948年6月18日,他身患重病,仍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毛泽东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赞他大义凛然的骨气,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doc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doc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①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

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

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②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

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

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③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

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④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

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

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

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

《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

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

高中语文必修五语文版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论雅俗共赏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语文版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论雅俗共赏 Word版含答案

明代孙仁孺《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阳春白雪”视为高雅,“下里巴人”视为通俗。

雅与俗相依同存,各具特色,各有情态,各生乐趣。

在雅致的环境中欣赏格调高雅的作品,表现出了人的学识以及言谈举止的情趣和心境。

在大庭广众下的雅俗共赏,则具有与民同乐,乐在其中的交融。

雅俗共赏,和谐相处,人人得以尽享其乐。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国诗歌在世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中国诗的标志特征,在数量浩大的诗作中流传着许多不朽的传世作品,一篇篇优美的唐诗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光芒四射。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但在体式、内容、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59岁时所著的一部现实主义回忆录式冒险小说,也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巨大的文学名著。

小说讲述了一位海难的幸存者鲁滨孙在一个偏僻荒凉的热带小岛——特立尼达拉岛上度过28年的故事,赞扬了鲁滨孙身上所表现的勤劳、智慧、勇敢、顽强和坚韧的美好品德以及追求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陈寅恪..( ) ②同嗜.( ) ③柳耆.卿( ) ④蜕.变( ) ⑤两橛.( ) ⑥譬.如( ) (2)多音字①供⎩⎪⎨⎪⎧ 供.给( )供.奉( ) ②禅⎩⎪⎨⎪⎧禅.宗( )封禅.( ) ③差⎩⎪⎨⎪⎧ 参差.( )差.点儿( )差.错( ) ④参⎩⎪⎨⎪⎧ 参.差( )参.加( )人参.( )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蜂( )峰( ) (2)⎩⎪⎨⎪⎧辨( )辩( )(3)⎩⎪⎨⎪⎧ 碜( )惨( ) (4)⎩⎪⎨⎪⎧诲( )晦( ) 二、词语积累 明确词义(1)雅俗共赏:(2)参差错落:(3)出奇制胜:(4)气盛言宜:(5)一语破的:(6)打成一片:(7)一本正经:[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论雅俗共赏

论雅俗共赏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读《鲁滨孙漂流记》 有这样一种精神,叫作坚强;有这样一种品质,叫作勇敢; 有这样一种态度,叫作乐观;有这样一种体会,叫作孤独; 有这样一种信念,叫作希望;有这样一种冒险,叫作漂流; 有这样一种人,叫作英雄„„这便是英国作家笛福的传世名 作《鲁滨孙漂流记》所表现出来的。他笔下那个勇敢机智、 喜爱冒险、乐观坚强的鲁滨孙,用他二十余年的漂流,创造 了一个奇迹,诠释了人生的价值与含义。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 走近作者 ◆ 朱自清 (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 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 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为名。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 以自称扬州人。 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 地的中学任教, 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 ,散文集《背影》 《欧游杂记》 《伦敦杂 记》 ,杂文集《论雅俗共赏》 《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 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 其“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 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社会外因 宋 文学内因 二、“雅俗 共赏的历史 发展” 论雅俗 共赏 宋 以 后
印刷术发达 道学家讲学等 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 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 “新时代”“新文化”“欧 化的新艺术”“‘大 众语’运动” “„通俗 化‟运动”等 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
社会外因
文学内因
三、新时代提出的要求 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

《论雅俗共赏》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雅俗共赏》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雅俗共赏》阅读练习及答案《论雅俗共赏》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8题。

(9分,每小题3分)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

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

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

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

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②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

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

“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

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

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

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

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

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

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

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

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

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

——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③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

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

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

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2020年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公鸡岑燮钧杨瑞凤曾是剡剧界的头牌老生。

在舞台上,她气场极大,任是怎样的名角,都得喊她一声“爹爹”或者“老爷”,看她行事。

她一开腔,声若洪钟,丹田震动,喷口激越,气势磅礴。

可是,到了台下,卸了妆,人们发现她只是一个小老太。

晚年的杨瑞凤已很少登台,因力她身体不好,眼睛也不好。

剡剧是小生小旦戏,清一色的女演员。

女孩子自然不大喜欢演老生,所以,来杨瑞凤处拜师的不多。

目下倒是有个学生,是自己剧团的,叫李敏。

可惜李敏先天不足,长得太秀气,声音也不够洪亮,表演时有雌声,是为大忌,这让她很是操心。

每次来上课,她都逼着学生喝人参汤,希望她能长壮些。

偏是李敏对气味过敏,捏着鼻子,喝参汤如喝毒药。

渐渐地,她来得不如以前勤了。

杨瑞风一个人过活,住在底楼因为眼晴不好,很少出门。

—日,天蒙蒙亮,忽听得公鸡的叫声,她立马来了精神,想起多年前自己模仿公鸡的叫声.对着“狮子短缸”,(一种盛物的瓷器)练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于练成剡剧界最苍劲的老生腔。

看来,李敏也得试试这一绝招。

她沿着小区细细探听,原来是不远处的邻居家传来的。

她一连敲了几次门,都没反应,直到晚饭时分,才等到主人。

她在院中果然看见了一只金黄威武的大公鸡,原来是邻居家乡下的客人送来的。

杨瑞风说明来意,邻居似乎脸有难色。

杨瑞凤出了高价,邻居才舍得,她抱到家里,很是高兴,因为市场上很难买到大公鸡。

没有鸡笼,只得散养。

结果,院中到处都是鸡屎。

每天早上,她听到公鸡的鸣叫,就如公鸡看到母鸡而颈毛奓起一样,也是热血上涌,以至于一度还产生了眩晕。

公鸡一声长鸣,她也一声长鸣,公鸡听到应和,更加叫得欢。

于是,院中叫声此起彼伏,仿佛有一群公鸡在打鸣,引得四邻“侧耳”。

可惜,李敏一直不来上课。

她等得心急,就打电话过去,那边李敏说,身体不爽,杨瑞凤只能徒呼奈何。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2024届江苏省如皋模试题及答案

2024届江苏省如皋模试题及答案

2024年江苏省如皋模拟试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0世纪下半叶,阶级概念的式微与市场经济的兴盛带来巨大的转折。

两个相互联系的历史事件同时投射到文化领域,一批陌生的观念迅速卷入雅俗之辩。

“俗”所依赖的大众从平民、无产阶级更换为消费者,“雅”代表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文化精英。

脱离阶级形成的文化对立之后,雅俗之辩的阵营围绕艺术与商品两个范畴开始重新组织。

通俗文化可以追溯至工业化与都市化,二者造成了现代社会的“原子化”。

一方面,土地不再成为劳动的基础,乡村社群的瓦解、宗教的衰落以及机械化与异化的工厂劳动动摇和侵蚀了古老的社会结构与价值结构,心理与道德的认同感正在消失,这时的“个体就很容易受大众媒介和通俗文化这样的核心公共机构的操纵和利用。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文化生产方式异于古典社会,而且,市场经济将向文化消费提供发达的商业网络。

这个意义上,一些批评家力图更为严格地区分“通俗”与“民间”——譬如“通俗文学”之中再度派生出“民间文学”概念。

现代性降临对于文化生产与消费形成不可忽略的后果。

一种观点认为,“通俗文学”与“民间文学”之别的标志是生产者。

“通俗文学”生产者是作家个体——他们同时享受知识产权获取的经济报酬;“民间文学”多半是民间无名氏的集体创作,并且按照传统的民间社会脉络传播,诸如瓦舍勾栏的说书演唱、乡村祭祀之际的社戏以及市井之间的道听途说。

“艺术”与“商品”催生的雅俗之辩投射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学,激烈程度丝毫不逊色。

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学被称为“新时期”文学,五四新文学曾经拥有的活力开始逐渐复苏。

重温“现实主义”口号的时候,“现代主义”美学突然降临,两种美学的激烈交锋带来音量超常的理论喧哗。

然而,进入80年代后期,这种交锋开始演变为“高雅文学”的内部事件,大众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另一批作家,譬如金庸或者琼瑶。

“朦胧诗”的诗人或者先锋小说家曾经毫不掩饰地向世界摆出一副孤傲的姿态——雅俗之辩开始的时候,孤傲与“高雅文学”的相互认同不言而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李德顺①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

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

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②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

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

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③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

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④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

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

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

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

《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

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

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

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说来,都是如此。

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雅”和“俗”有一些严重的误解,甚至偏见。

在某些人的潜意识中,一味地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等等。

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

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

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⑥“雅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质量为中心,并不是对文化主体的界定,不应该将二者轻易地等同或混淆。

同时,在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上,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

⑦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

一些人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

对此应有冷静的思考。

“文化重心下移”应该说是一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进步,是我们的文化“为人民服务”之必须。

12.作者在阐述“对文化的‘雅’与‘俗’该如何正确理解”这个内容之前先谈到了社会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雅”与“俗”的两种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依据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划分,一种理解是依据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划分。

(4分)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分,它们之间的划分依据是有所不同的。

B.文化的“雅”“俗”可以通过其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及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来进行评判和区分。

C.对文化之“雅”和“俗”的两种不同理解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
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D从逻辑上说,“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一般情况下并不意味着它们有高低、优劣与贵贱之分。

答案:B (“对文化之‘雅’和‘俗’的两种不同理解意味着……”错,据第2段,应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区分文化的“雅”与“俗”,意味着……) 14.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文化工作者只要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进行文化艺术创作,就能产生文化精品。

B.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的相互关联问题上反映出来。

C.昔日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及状元文章如今却都成了历史的垃圾,可见“精英文化”也会出粗俗之作。

D.“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没有“大众文化”就不可能有“精英文化”。

答案:C(A.“只要……就”的推断与原文“只有……才”不合;B.把原文的特称判断“大都”变为全称判断“都”;D.因果推断不成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