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数学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本科预科数学
教学大纲(试行)
(一年制文科)
一、前言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观测资料,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可提供自然现象、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它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明:本大纲阐述教学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四个层次,其含义参照以下提法:
(1)了解:对知识的含义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够说出这一知识是什么,能够(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
(2)理解:对概念和规律(定律、定理、公式、法则等)达到了理性认识,不仅能够说出概念和规律是什么,而且能够知道它是怎样得出来的,它与其他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有什么用途。
(3)掌握:一般地说,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形成技能,能够(或会)用它去解决一些问题。
(4)灵活运用:是指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并达到了灵活
的程度,从而形成了能力。
二、教学目的
普通高校少数民族本科预科(以下简称民族预科)数学的教学目的是:做好中学和大学数学课程的衔接,应以启发思维和激发兴趣为主要教学手段,做到“补”、“预”结合,为学生进入本科阶段的数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在对中学数学知识巩固学习和查漏补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为大学数学课程做理论上的、方法上的、思想上的基本准备。在内容安排上,既要注意中学和大学课程的衔接,又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相互配合,更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民族预科一年制数学课程建议学时为192学时,计算依据如下:每学期16周,一学年共32周。共计学时:6学时/周*32周=192学时
各学校根据教学实际自行安排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1.初等函数
教学内容
(1)基本初等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
(2)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3)三角方程:反三角函数的应用。
(4)坐标轴的平移。
(5)极坐标与参数方程。
教学目标
(1)回顾和理解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3)掌握反三角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反三角函数和三角函数的关系,定义域和值域的意义。
(4)掌握用反三角函数解三角方程的一般步骤。
(5)培养学生应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理解坐标轴的平移公式。
(7)理解极坐标和参数方程的概念和意义,理解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的相互转换,理解曲线的参数方程和普通方程的相互转换。
2.复数
教学内容
(1)复数:复数的概念,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教学目标
(1)了解虚数单位i的历史背景和几何意义。
(2)掌握复数代数形式及其加减乘除运算。
3.行列式及矩阵初步
教学内容
(1)行列式:排列与对换,n阶行列式的定义,行列式的性质,代数余子式,行列式的计算方法。
(2)矩阵:矩阵的概念,矩阵的相等,矩阵的加、减、乘、幂、转置,矩阵的可逆性判断,矩阵的逆的求法,矩阵和行列式的区别。
(3)线性方程组:线性方程组的系数矩阵和增广矩阵,矩阵的初等行变换,利用初等行变换解齐次线性方程组和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步骤。
教学目标
(1)了解排列与对换的概念,理解n阶行列式的定义,掌握行列式的性质,理解代数余子式的定义,掌握行列式的一般计算方法。
(2)理解矩阵的概念,掌握矩阵的运算如相等、加、减、乘、转置,掌握矩阵的可逆性的判别和逆矩阵的求法,理解矩阵与行列式的区别。
(3)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和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概念,理解系数矩阵和增广矩阵的定义,熟练掌握矩阵的初等行变换,能够灵活运用行初等变换解出三阶以下的齐次或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4.极限与连续
教学内容
(1)数列的极限:数列极限的定义和性质,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2)函数的极限:函数极限的定义,左极限与右极限的
定义,时函数极限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利用极限概念分析函数的变化趋势,函数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限。
(3)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定义及性质,无穷小量阶的比较。
(4)分段函数极限的求法。
(5)函数在一点连续的定义、左连续与右连续,函数的间断点及其分类。
(6)连续函数的运算,复合函数的连续性与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教学目标
(1)掌握极限四则运算法则;掌握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2)掌握分段函数极限的求法。
(3)理解利用极限概念分析函数的变化趋势。
(4)理解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及性质;理解无穷小量阶的比较。
(5)了解极限概念(“”与“”定义不作要求)和性质;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
(6)掌握函数(含分段函数)在一点连续与间断的概念与判断。
(7)掌握利用复合函数连续性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求函数的间断点及确定其类型。
5.导数与微分
教学内容
(1)导数的定义、几何意义与物理意义,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
(2)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导数的基本公式。
(3)求导方法:复合函数的求导法、隐函数求导法、取对数求导法、由参数方程确定的函数的求导法。
(4)高阶导数的概念,初等函数的二阶导数。
(5)微分的定义、微分的几何意义,微分法则,求函数的微分。
教学目标
(1)掌握导数的基本公式;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2)掌握复合函数的求导方法;掌握求隐函数的导数;掌握取对数求导法。
(3)掌握求初等函数的二阶导数。
(4)掌握微分运算法则;掌握求函数(含隐函数)的微分。
(5)理解导数概念及几何意义;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之间的关系;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
(6)了解函数微分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6.微分中值定理及导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
(1)中值定理: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2)洛比达法则:型洛比达法则,型洛比达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