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文学之小说概观

合集下载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

第五章十七年小说概述本章概述:十七年小说的创作虽然受到错误政治指导思想的干扰,但是整体上还是发展良好,并且新中国一大批影响广泛的小说名著都出现在这一时期,比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里湾》、《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等。

了解这段时期小说创作的得失以及其在思想、创作上的艺术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内容: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主要创作发展过程、当代评价,以及十七年小说要注意的主要问题;重点难点是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

一、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开始进入当代文学的新阶段。

会议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通过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在这个背景下,十七年的小说创作,长、短篇均有可观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

长篇小说尤以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较多,如《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

短篇小说创作的题材和风格日趋多样化,其中,茹志鹃、峻青、王愿坚、马烽、王蒙等人的创作成就更为突出。

二、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十七年小说总体上来说,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追求史诗性的价值与效果为目的,这是其基本特征,在创作题材上,反映历次中国革命与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创作占据首位。

就具体艺术特征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点:1、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与时代同步,人物贴近生活;2、对民族化大众化的执着追求;3、语言通俗、平易、简洁流畅,运用方言而不生僻;4、作品的格调质朴、明朗、富有幽默感,充满喜剧色彩。

三、十七年小说的主要创作发展过程;1、建国初期(1950—1953年)的现实主义小说;a.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创作的高涨,代表作有《铜墙铁壁》、《风云初记》等等;b.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也层出不穷,主要有赵树理及山西诸作家(马烽、西戎、孙谦、朱为、胡正、韩文洲)的早期作品;c.此外出现《我们夫妇之间》、《洼地上的“战役”》等另一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出后(1953.9—1957年)的小说创作;a.反映农村合作化的小说,如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康濯的《春种秋收》,赵树理的《三里湾》及其他小说,孙犁的《铁木前传》及“荷花淀派”;b.军事题材小说的新收获,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峻青、王愿坚的短篇小说;c.《在和平的日子里》、《百炼成钢》等工业题材的小说;d.五十年代中期“干预生活”、触及灵魂的现实主义小说,如王蒙等人“干预生活”的小说,宗璞、邓友梅、陆文夫等描写爱情、婚姻的小说;3、“两结合”创作口号的提出与确立后(1957—1966年)的小说创作;a.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一次长篇小说创作浪潮,长篇佳作涌现,如《红旗谱》、《红岩》、《红日》、《青春之歌》、《山乡巨变》、《创业史》、《上海的早晨》等,短篇小说创作也丰收,如李准的《李双双小传》、《耕耘记》等,“带着微笑看生活”的王汶石的短篇小说,茹志鹃与刘真描写革命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b.1961—1962年间小说创作出现转机:一批短篇历史小说的产生,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部);c.受“左”倾思潮影响的几部长篇小说:《艳阳天》(浩然)、《风雪》(陈登科)、《欧阳海之歌》(金敬迈)。

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

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

(3) 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描写,如杨朔《三 千里江山》
2:初步收获。(1953-1956)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李准《不能 走那条路》 战争题材:《地道战》、《铁道游击队》、 《保卫延安》; 抗美援朝题材:《上甘岭》、《洼地上的 ‚战役‛》
3:文学干预生活之后,政治对文学干预 (1956-1957) 干预生活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改选》、《入党》 突破爱情禁区作品:《爱情》、《小巷深 处》、《在悬崖上》


目的: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 会真理性作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
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
提供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
“英雄史诗”
——文学作品既要有史的价值,又要有诗的造诣,全面地
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

中国传统文学中,杜甫诗被称为“诗史”,即“善陈时事,

小说家的分化与重组:
(一)‚自动‛隐退的作家

张爱玲、徐訏、沈从文、钱钟书、张恨水、废名、茅
盾等
(二)调整步伐主动适应的作家 巴金、张天翼、艾芜、沙汀等


(三)‚受挫‛的作家
丁玲、肖军、路翎

(四)继续创作的作家 赵树理、孙犁、周立波、柳青、周而复等

(五)‚新出‛的作家 杨沫、茹志娟、曲波、王愿坚、峻青等
①揭示毛泽东思想和军事路线的伟大胜利,用描写 战争普及现代革命历史和中共党史;
②歌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气概,“压倒一切敌人而 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在“二元对立”的战争思维模 式确立中,淡化消除了人物自我灵魂的搏斗过程。
《红日》的文学史贡献
1)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传统战争小 说中的传奇性故事。 2)小说对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丰富性有较好的 刻画,突破了当时同类创作中存在的局限。 3)小说在战争与和平场景的相互对照、转换的 描写中,既在叙述上体现了适度的节奏感, 又在战争观念上隐含了对时代共名的某些 偏离。

晶晶十七年文学,长篇小说

晶晶十七年文学,长篇小说

三部曲之一:爱情至上
► 但也如同“五四”时代任何一个叛逆女性的结局一样, 林道静在接下来的故事里很快遇到了麻烦。 ► 迷人的爱情幻成的绚丽的虹彩,随着时间渐渐褪去了 它美丽的颜色。林道静和余永泽两个年轻人都慢慢地 被现实的鞭子从幻觉中抽醒来了。道静生活在这么个 狭窄的小天地里,„„她的生活整天是刷锅、洗碗、 买菜、做饭、洗衣、缝补等琐细的家务,读书的时间 少了;海阔天空遥望将来的梦想也渐渐衰退下去。她 感到沉闷、窒息。而尤其使她痛苦的是:余永泽并不 像她原来所想的那么美好,他那骑士兼诗人的超人的 风度在时间面前已渐渐全部消失。他原来是个自私的、 平庸的、只注重琐碎生活的男子„„
三部曲之一:爱情至上
►傍晚,欢笑着的海洋喷吐着白沫敲打着松软的 沙滩,翱翔在空中的水鸟掠过薄暮的浮云,不 时传来“啊,啊”的叫声。斜阳射在一大块嶙 峋的岩石上,在它靠近海水的一小块平坦的地 方,坐着林道静和余永泽„„ ►上弦的月亮已经弯在天边,除了海浪拍打着岩 石的声音,海边早已悄无人声,可是这两个年 轻人还一同在海边的沙滩上徘徊着、谈说着。 林道静的心里渐渐充满了一种青春的喜悦,一 种绝处逢生的欣幸。对余永泽除了有着感恩、 知己的激情,还加上了志同道合的钦佩。短短 的一天时间,她简直把他看作理想中的英雄人 物了„„(38-40页)
梁 斌,《红旗谱》 杨 沫,《青春之歌》 欧阳山,《三家巷》 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短)
抗美援朝类:
杨 朔,《三千里江山》 陆柱国,《上甘岭》; 巴 金,《团圆》,改编成电影《英雄儿 女》。
3、十七年军事题材小说特点。
(1)、纪实性的品格。 (2)、作品无一不表现了英雄主义、 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追求。
三部曲之二:革命+爱情
►林道静对卢嘉川说: “卢兄,替我想个办法吧! 这生活实在太沉闷了,憋得出不来气 „„你介绍我参加红军,或者参加共产 党,行吗?我想我是能够革命的!”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第五章十七年小说概述本章概述:十七年小说的创作虽然受到错误政治指导思想的干扰,但是整体上还是发展良好,并且新中国一大批影响广泛的小说名著都出现在这一时期,比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里湾》、《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等。

了解这段时期小说创作的得失以及其在思想、创作上的艺术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内容: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主要创作发展过程、当代评价,以及十七年小说要注意的主要问题;重点难点是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

一、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开始进入当代文学的新阶段。

会议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通过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在这个背景下,十七年的小说创作,长、短篇均有可观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

长篇小说尤以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较多,如《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

短篇小说创作的题材和风格日趋多样化,其中,茹志鹃、峻青、王愿坚、马烽、王蒙等人的创作成就更为突出。

二、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十七年小说总体上来说,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追求史诗性的价值与效果为目的,这是其基本特征,在创作题材上,反映历次中国革命与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创作占据首位。

就具体艺术特征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点:1、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与时代同步,人物贴近生活;2、对民族化大众化的执着追求;3、语言通俗、平易、简洁流畅,运用方言而不生僻;4、作品的格调质朴、明朗、富有幽默感,充满喜剧色彩。

三、十七年小说的主要创作发展过程;1、建国初期(1950—1953年)的现实主义小说;a.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创作的高涨,代表作有《铜墙铁壁》、《风云初记》等等;b.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也层出不穷,主要有赵树理及山西诸作家(马烽、西戎、孙谦、朱为、胡正、韩文洲)的早期作品;c.此外出现《我们夫妇之间》、《洼地上的“战役”》等另一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出后(1953.9—1957年)的小说创作;a.反映农村合作化的小说,如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康濯的《春种秋收》,赵树理的《三里湾》及其他小说,孙犁的《铁木前传》及“荷花淀派”;b.军事题材小说的新收获,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峻青、王愿坚的短篇小说;c.《在和平的日子里》、《百炼成钢》等工业题材的小说;d.五十年代中期“干预生活”、触及灵魂的现实主义小说,如王蒙等人“干预生活”的小说,宗璞、邓友梅、陆文夫等描写爱情、婚姻的小说;3、“两结合”创作口号的提出与确立后(1957—1966年)的小说创作;a.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一次长篇小说创作浪潮,长篇佳作涌现,如《红旗谱》、《红岩》、《红日》、《青春之歌》、《山乡巨变》、《创业史》、《上海的早晨》等,短篇小说创作也丰收,如李准的《李双双小传》、《耕耘记》等,“带着微笑看生活”的王汶石的短篇小说,茹志鹃与刘真描写革命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b.1961—1962年间小说创作出现转机:一批短篇历史小说的产生,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部);c.受“左”倾思潮影响的几部长篇小说:《艳阳天》(浩然)、《风雪》(陈登科)、《欧阳海之歌》(金敬迈)。

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小说第二章十七年小说第一节十七年小说概观一、小说家的分化1、“现代”的小说作家,在进入50年代之后,其写作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

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小说创作。

(沈从文、张爱玲、徐訏、钱钟书)2、另外一些小说家,开始了他们在取材、艺术方法、作品风格上的改造,以适应新的文学时代的需要。

(老舍《龙须沟》、萧军在被整肃之后创作《五月的矿山》))二、小说体裁的状况1、两极分化现象:长篇和短篇。

2、出现分化的原因:长篇可满足史诗情结和表现伟大的时代的需要,短篇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对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功能”上的根据。

三、小说题材的分类和等级1、题材的分类作为分类的尺度,有社会生活“空间”上的工业、农业、军队、学校等,有时间上的历史题材、现实生活题材等。

这一分类,在实质上包含着“阶级”区分的类别背景,同时,也表现了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而非“个人日常生活”)作为题材区分的根本性依据。

2、等级的确立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即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低。

类别的严格区分,与等级上的清楚排列,是紧密关连的。

划分等级的原则:工农兵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的生活,公共生活优于私人生活。

3、小说创作情况在5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显得较为沉寂。

《铜墙铁壁》(柳青)、《风云初记》(孙犁)、《保卫延安》(杜鹏程)等,是比较重要的几部。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长篇出版的数量大为增加,且出现了一批体现这一时期小说创作水准的作品。

因此,这个阶段,常被当时和后来的批评家称为长篇小说的“丰收”(或“高潮”)期。

红色经典:“三红一创保青山(林)”另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姚雪垠的《李自成》浩然的《艳阳天》等四、十七年小说特点——形态的单一化趋向1、内容的单一化A在40年代后期,对言情、侠义等主要类型的现代通俗小说的批判,使“通俗小说”在当代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

B体现对“最积极”的生活现象(如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的正面评价的小说,处于最值得肯定的位置上。

十七年短篇小说概述

十七年短篇小说概述

十七年短篇小说概述短篇小说是十七成绩比较突出的文学门类,作品数量多,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和主要从事短篇小说创作的有自己特色的作家,十七年中我国的政治,经济人情风俗上发生了变化,往往在短篇小说中得意体现,短篇小说创作和文艺运动,文艺思潮之间的关系比文学其他门类显得更为密切。

一、十七年短篇几个基本主题1. 抒写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业绩,表达胜利之后喜悦和怀念之情孙犁《山地回忆》《吴召儿》以回忆的方式写了八路军于根据地人民的鱼水情茹志鹃《百合花》十七年最好的短篇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他善于观察生活,从点滴小事中发现深刻的主题,一速写式的手法展现生活《党费》《七根火柴》是革命斗争生活的速写热情刻化了长征时期英勇悲壮的共产党员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影响。

《党费》写主人公女共产党员黄新的故事。

2. 描写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示农民的命运变迁。

最架大都来自农村,对农村有天然的情切感。

赵树理《登记》写解放后农民生活的变迁,为响应《婚姻法》的颁布而写,这部小说被以《罗汉钱》的名字,分别改遍为秦腔、豫剧、粤剧、评剧、沪剧等剧种。

《锻炼锻炼》1958年歌颂大跃进。

孙犁《铁木前专》中篇写乡村中木匠黎老东和铁匠傅老刚的友情和友情的破裂。

两家曾又婚约和媒约,铁匠的女儿九儿于木匠的儿子六儿。

战争后木匠家的地位提高了,开始不满于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两家关系破裂。

这种破裂,深刻地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农村各阶层的思想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变化涉及有关农村两条道路的主题。

财富的积累导致人的思想变化。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针对1958年农村浮夸风而作,作品塑造了一歌塌实肯干,实事求是的干部老田。

马烽1922年生,山西孝义县人。

小学未毕业参加了八路军,战争期间从事晋绥边区报纸,出版社编辑工作,1945年与西线合写了章回体小说《吕梁英雄专》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传记文学《刘胡兰》3. 小说试图进入更深广的生活领域,以表现更丰富,更复杂的社会现实用今天的眼光看这类作品更又价值,它反映了十七年的社会状况,在创作上哟扑所突破,可分两歌主题:A. 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社会生活和工作中阴暗面的干预生活的作品。

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小说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第一节十七年小说概观一、小说家的分化1、“现代”的小说作家,在进入50年代之后,其写作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

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小说创作。

(沈从文、张爱玲、徐訏、钱钟书)2、另外一些小说家,开始了他们在取材、艺术方法、作品风格上的改造,以适应新的文学时代的需要。

(老舍《龙须沟》、萧军在被整肃之后创作《五月的矿山》))二、小说体裁的状况1、两极分化现象:长篇和短篇。

2、出现分化的原因:长篇可满足史诗情结和表现伟大的时代的需要,短篇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对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功能”上的根据。

三、小说题材的分类和等级1、题材的分类作为分类的尺度,有社会生活“空间”上的工业、农业、军队、学校等,有时间上的历史题材、现实生活题材等。

这一分类,在实质上包含着“阶级”区分的类别背景,同时,也表现了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而非“个人日常生活”)作为题材区分的根本性依据。

2、等级的确立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即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低。

类别的严格区分,与等级上的清楚排列,是紧密关连的。

划分等级的原则:工农兵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的生活,公共生活优于私人生活。

3、小说创作情况在5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显得较为沉寂。

《铜墙铁壁》(柳青)、《风云初记》(孙犁)、《保卫延安》(杜鹏程)等,是比较重要的几部。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长篇出版的数量大为增加,且出现了一批体现这一时期小说创作水准的作品。

因此,这个阶段,常被当时和后来的批评家称为长篇小说的“丰收”(或“高潮”)期。

红色经典:“三红一创保青山(林)”另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姚雪垠的《李自成》浩然的《艳阳天》等四、十七年小说特点——形态的单一化趋向1、内容的单一化A在40年代后期,对言情、侠义等主要类型的现代通俗小说的批判,使“通俗小说”在当代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

B体现对“最积极”的生活现象(如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的正面评价的小说,处于最值得肯定的位置上。

浅谈十七年小说的总体特征

浅谈十七年小说的总体特征
六十年代创作的小说,主要具有五个特征。
首先,十七年小说以描写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勇艰苦斗争过程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为主。在十七年小说中,有许多作品都属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讲述革命历史,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取材于1947年3月至9月保护延安展开的革命战事,描述了胡宗南指挥的国民党军队对延安大举进攻,毛泽东、彭德怀根据局势先主动放弃延安,后又收复延安,这段时期内以连长周大勇的英雄事迹为中心,保护延安浴血奋战的过程;还有曲波的《林海雪原》,以解放军剿灭林海雪原的匪徒,与匪徒斗智斗勇的斗争过程为主要内容;以及知侠的《铁道游击队》,以描写微山湖地区铁道游击队在中共的领导下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为内容的革命历史。同样是描述革命斗争历史的还有柳青的《铜墙铁壁》、吴强的《红日》、梁斌的《红旗谱》、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这些都是“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十七年小说还具有英雄崇拜心理的特征,重于讲述革命历史过程中塑造英雄形象,喜欢表现革命英雄主义和创作英雄典型,突出英雄人物的不可战胜的“超意志力”。在对正反面人物的描写刻画上极端化,正面的革命者坚韧、超能力,几乎没有缺点,而相对立的敌人则丑陋、狡诈,毫无人性。在《红岩》中,许云峰、江姐等英雄人物的“英雄意力”对英雄的崇拜都有表现,许云峰为实现暴动越狱,用双手挖出一条生还的通道,在挖掘过程中,手指被磨破流满鲜血,依然坚持,体现出超强的意志力。江姐受到敌人严刑拷打,受尽酷刑的折磨,仍然不泄露组织的机密。这两者在面对死亡时从容淡定,超然的态度也无不散发出“英雄意力”的光彩。在绝大多数的十七年小说中都塑造了英雄形象,《保卫延安》中的周大勇、《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和杨子荣等都是受人崇拜的英雄人物。
其次,十七年小说具有“史诗”创作情结。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分析了“史传”、“诗骚”入小说的中国古典小说传统。他分析道“中国小说形式的发展受到历史著作的深刻影响,以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等在评《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时,无不以《史记》相类比”,十七年小说创作便受到中国小说的“史传”传统影响。另一方面,这种“史诗”创作情结还受到外国的影响,尤其是前苏联“史诗”创作的影响,如托尔斯泰的创作,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的史诗性和英雄主义的影响。小说《保卫延安》便体现出了“史诗”创作情结,在对保卫延安那段历史进行重新想象、追忆中,再现了革命历史的辉煌和波澜壮阔,弘扬了革命的英雄主义。作品中的战斗场面规模宏大,战事跌宕起伏,高级将领的重大决策到基层连队的战斗场景,以及人民、游击队的斗争描写,都展现出革命历史的辉煌,形成一部壮丽“史诗”之作。

第七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现实生活题材创作

第七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现实生活题材创作

后期致力研究,创作较少。仅完成 《陶渊明写<挽歌>》和《广陵散》,发 表后影响广泛。在“文革”中被迫害, 于 1969年去世。
三、孙犁、周立波、柳青的小说
• 孙犁《铁木前传》: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 动的优秀作品。
– 木匠黎老东、铁匠傅老刚;六儿、九儿;小满儿
三、孙犁、周立波、柳青的小说
• 周立波《山乡巨变》:反映湖南农村的农业 合作化运动的佳作。
– 党支书李月辉,合作社社长刘雨生。中间人物亭 面糊(盛佑亭)、陈先晋;落后人物菊咬筋(王 菊生)
农村题材小说
• 分类
• (一)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 • (二)以孙犁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 • (三)以柳青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 • (四)以周立波为代表的湖南作家群
赵树理与“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
赵树理创作影响一批山西作家,如马烽、西戎、 孙谦、束为等人,形成具有近似风格的地域性作家 群,称之“山药蛋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品社会 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特征。 • 艺术风格: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
三、《创业史》分析
• 艺术特点: • 1.结构复杂,气势恢宏; • 2. 善于将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与哲理性议论结合 起来塑造人物群像; • 3. 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在矛盾冲突中突出和展示 人物性格。 • 局限:政治理念过重,有图解政治之嫌;对人物 主要采取阶级分析法,人物的丰富性和矛盾性展 示不够。
茶子花派
• 创作特色:乡土化与诗意化结合,既强调对时代 风云和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 史传统的表现。特别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 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情的表现,努力追求 一种风俗画和田园诗的风格。 • 艺术风格:风俗画和田园诗风格 • 其代表作家主要有周立波《山乡巨变》、周健明 《柳林前传》

十七年农村小说

十七年农村小说

十七年的农村题材创作从内容上几乎都 是以拥护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 化运动、大跃进)的国家意志为时代主 题,带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和政治功利性, 这种作品之所以存在文学史的价值是因 为它在民间文化形态上体现出历史、美 学的价值。
农村题材小说的民间化特色
比较真实地表达了民间社会生活面
貌以及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 民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5:在历史的隧洞里摸索。(60年代初)
作品有《广陵散》、《杜子美还家》等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十七年是指1949-1966,建国后到文革前。 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最 多,作品最多,成绩最突出。 代表作家作品: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 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柳青的《创业史》。
赵树理小说


“赵树理方向”、“褒贬毁誉之间” 创作概况:《登记》、《三里湾》、《锻炼锻炼》 创作特点:自觉的农民立场形成了特有的叙事美学 和艺术风格;极具个性的细节现实主义;语言亦土 亦新。 局限与贡献:艺术视野的逼仄,创作方法上对事件 的倚重;真正的农民立场,以农民为对象,为农民 说话。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概况
鲜明的时代特点:农村合作化运动 鲜明的风格特点:农村新生活的情调和两条 道路斗争的观念。 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四类形象—先 进人物、中间人物、异己分子、地主富农。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文学流派特点:山药 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

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3、歌颂劳动,歌颂实干精神,反对虚 假浮夸,批判轻视劳动、不安心农业生 产的人,是赵树理短篇小说的又一主要 内容。以《套不住的手》和《实干家潘 永福》为代表。 一九六零年发表的《套不住的手》通过 老农民陈秉正一双劳苦功高的手,一双 套不住的手,歌颂了社会主义时期新型 农民勤劳朴实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1第一节 十七年小说创作概述

1第一节 十七年小说创作概述

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 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
• • • • 梁 斌,《红旗谱》 杨 沫,《青春之歌》 欧阳山,《三家巷》 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短)
• 抗美援朝类: 抗美援朝类:
• 杨 朔,《三千里江山》 • 陆柱国,《上甘岭》; • 巴 金,《团圆》,改编成电影《英雄儿 女》。
• 3、十七年军事题材小说特点。 、十七年军事题材小说特点。 • (1)、纪实性的品格。 )、纪实性的品格 )、纪实性的品格。 )、作品无一不表现了英雄主义 (2)、作品无一不表现了英雄主义、 )、作品无一不表现了英雄主义、 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追求。 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追求。
(三).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
• • • • • • • • 宗璞《红豆》 邓友梅《在悬崖上》 陆文夫《小巷深处》 丰村《美丽》 李威伦《爱情》 阿章《寒夜别离》 高晓声《不幸》 刘绍棠《西苑草》
(四).干预生活的小说。
• • • • • • • • •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 李易《办公厅主任》 荔青《马端的堕落》 林斤谰的《家信》 耿龙祥的《入党》 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 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 李国文《改选》李准《灰色的帆篷》 南丁《科长》。
二、十七年小说创作的总体特征
• • • • • • 1:以歌颂为主调。 :以歌颂为主调。 2:现实主义一元的创作道路 : 3.十七年小说特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十七年小说特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剥夺了一批有才华的作家。 )剥夺了一批有才华的作家。 (2)影响了一批作家的创作心态。 )影响了一批作家的创作心态。 (3)助长了文艺批评中左的倾向发展。 )助长了文艺批评中左的倾向发展。
四、十七年小说的不足。 十七年小说的不足。
• 1.艺术手法相对显的稚嫩,过术手法相对显的稚嫩 乃至俗白。 乃至俗白。 • 2.思想内容在某一作品中相对单调和欠 思想内容在某一作品中相对单调和欠 从而作品显得内涵不足。 缺,从而作品显得内涵不足。

(6)第二章 十七年的小说(概述)

(6)第二章 十七年的小说(概述)


短篇小说: 茹志鹃《百合花》 茹志鹃《百合花》 峻青《黎明的河边》 峻青《黎明的河边》 王愿坚《党费》 王愿坚《党费》 孙犁《山地回忆》 孙犁《山地回忆》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二.农村题材 (一)写农业合作化运动 长篇小说: 柳青《创业史》 柳青《创业史》 赵树理《三里湾》 赵树理《三里湾》 周立波《山乡巨变》 周立波《山乡巨变》
吴强《红日》
对战争生活的描写有 更开阔的展现;英雄人物性 格更为丰富.
2,革命斗争题材: 罗广斌, 杨益言《 罗广斌 , 杨益言 《 红 岩》
江姐, 江姐 , 许云峰等英烈坚 贞不屈的事迹代《三家巷》 欧阳山《三家巷》
《一代风流》中的第一 一代风流》 卷,三家巷,是中国南方 都市社会的缩影.
短篇小说:
李准《不能走那条路》 李准《不能走那条路》
翻身贫农宋老定想买地的故事 翻身贫农宋老定想买地的故事 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 二 ) 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 现状:
李准《李双双小传》 李准《李双双小传》 王汶石 《新结识的伙伴》 新结识的伙伴》 马烽 《我的第一个上级》
三,此时期也出现工业题材小说 此时期也出现工业题材小说 周立波《铁水奔流》 周立波《铁水奔流》 艾芜《百炼成钢》 艾芜《百炼成钢》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草明《乘风破浪》 草明《乘风破浪》
3,成长题材: 梁斌《红旗谱》 梁斌《红旗谱》
绘制了中国共产党 旗帜下的农民英雄谱. 旗帜下的农民英雄谱.
杨沫《青春之歌》 杨沫《青春之歌》
知识分子成长史, 曾是一个时代年轻人的 必读书.
4,革命历史传奇 --填补了通俗文学的空白 曲波《林海雪原》东北 曲波《林海雪原》东北 知侠《铁道游击队》 知侠《铁道游击队》鲁南 冯志《敌后武工队》 冯志《敌后武工队》冀中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保定 冯德英《苦菜花》 冯德英《苦菜花》胶东

十七年小说概观+农村题材小说

十七年小说概观+农村题材小说

《团圆》—《英雄儿女》


巴金原本还想创作一部中篇小说,一直未落笔。 1961年,经过3年酝酿与创作,巴金的中篇小说 《团圆》在8月号上问世。小说在《上海文学》发 表后,引起强烈反响。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 立即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成电影。 长春电影制片厂立即组成《团圆》创作班子,由 武兆堤任导演,毛烽负责剧本的改编。武兆堤在 此之前已经和苏里联合导演了著名影片《平原游 击队》。毛烽曾在朝鲜战场上战斗3年,对志愿军 生活很熟悉,时任总政文化部处长。他俩决定将 人物感情戏作为整个剧本的灵魂。
十七年小说
第六章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一、“现代”小说家的当代困境
小说家的分化: 1、流失的作家 茅盾 沈从文 张恨水 张爱玲 废名 2、转变自身的作家 巴金 张天翼 艾芜 3、中心作家 欧阳山 周立波 周而复 赵树理 柳青

进入 50 年代之后,“现代 ” 的小说作家在 写作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 茅盾虽有过撰写长篇的计划,却可能意识到在 这一文学环境中实现的困难,而终于没有试图 去实现。



对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功能”上的根 据。 对于长篇,把握生活素材的规模和容量,是受 到重视的一个主要因素。 对许多怀有“反映这个伟大时代”、写作“史 诗式”作品的情结的作家来说,长篇小说是实 现这种勃勃雄心的合适的形式。


至于短篇小说,当代对它的重视,则是认为它 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50年代开始,文学刊物的大量增加,对短篇创 作在当代的发展,也起到推动的作用。


以敏捷、迅速反映生活见长的短篇小说,也有 对社会生活“整体”和历史“本质”揭示的可 能: 它是“可以证明地层结构的悬崖峭壁,可以泄 露春意的梅萼柳芽,可以暗示秋讯的最先飘落 的梧桐一叶,可以说明太古生活的北京人的一 颗臼齿……”

概述十七年小说

概述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是一本以十七年为主题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十七年的生活,展现了他的成长和变化。

本文将概述《十七年》的情节,并探讨小说中所传达的主题和意义。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人,从十七岁起到三十四岁,他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和早期成年期。

小说以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描绘了他在这十七年中所经历的各种事件和挑战。

这些事件包括他的学业、工作、家庭关系和爱情等方面的经历。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看到主人公在十七年中所经历的成长和发展。

主人公的成长和变化在小说中被描绘得非常真实和生动。

他在学业上面临挑战,努力学习,取得了一些成绩。

他在工作上也经历了起伏,成功和失败。

他的家庭关系也经历了许多变化,他与父母、兄弟姐妹、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变。

在爱情方面,他经历了爱情的起伏,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情纠葛。

这些经历使他逐渐成熟起来,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十七年生活,探讨了成长和变化的主题。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主题,每个人都会在一生中经历成长和变化。

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生活经历,读者可以看到一个人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成长过程。

小说中也展现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通过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人们可以逐渐成长并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除了成长和变化的主题之外,小说还涉及了其他一些重要的主题,比如时间、人际关系和爱情。

时间在小说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象征着人们的成长和变化。

人际关系也很重要,人们的情感和关系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变化。

爱情是一个复杂的主题,它涉及到人们对爱的追求和渴望,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十七年》是一部以十七年为主题的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十七年的生活,展现了他的成长和变化。

小说涉及了成长、变化、时间、人际关系和爱情等多个重要主题,通过这些主题的探讨,读者可以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十七年短篇小说概述

十七年短篇小说概述

十七年短篇小说概述短篇小说是十七成绩比较突出的文学门类,作品数量多,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和主要从事短篇小说创作的有自己特色的作家,十七年中我国的政治,经济人情风俗上发生了变化,往往在短篇小说中得意体现,短篇小说创作和文艺运动,文艺思潮之间的关系比文学其他门类显得更为密切。

一、十七年短篇几个基本主题1. 抒写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业绩,表达胜利之后喜悦和怀念之情孙犁《山地回忆》《吴召儿》以回忆的方式写了八路军于根据地人民的鱼水情茹志鹃《百合花》十七年最好的短篇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他善于观察生活,从点滴小事中发现深刻的主题,一速写式的手法展现生活《党费》《七根火柴》是革命斗争生活的速写热情刻化了长征时期英勇悲壮的共产党员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影响。

《党费》写主人公女共产党员黄新的故事。

2. 描写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示农民的命运变迁。

最架大都来自农村,对农村有天然的情切感。

赵树理《登记》写解放后农民生活的变迁,为响应《婚姻法》的颁布而写,这部小说被以《罗汉钱》的名字,分别改遍为秦腔、豫剧、粤剧、评剧、沪剧等剧种。

《锻炼锻炼》1958年歌颂大跃进。

孙犁《铁木前专》中篇写乡村中木匠黎老东和铁匠傅老刚的友情和友情的破裂。

两家曾又婚约和媒约,铁匠的女儿九儿于木匠的儿子六儿。

战争后木匠家的地位提高了,开始不满于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两家关系破裂。

这种破裂,深刻地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农村各阶层的思想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变化涉及有关农村两条道路的主题。

财富的积累导致人的思想变化。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针对1958年农村浮夸风而作,作品塑造了一歌塌实肯干,实事求是的干部老田。

马烽1922年生,山西孝义县人。

小学未毕业参加了八路军,战争期间从事晋绥边区报纸,出版社编辑工作,1945年与西线合写了章回体小说《吕梁英雄专》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传记文学《刘胡兰》3. 小说试图进入更深广的生活领域,以表现更丰富,更复杂的社会现实用今天的眼光看这类作品更又价值,它反映了十七年的社会状况,在创作上哟扑所突破,可分两歌主题:A. 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社会生活和工作中阴暗面的干预生活的作品。

十七年小说概观+农村题材小说

十七年小说概观+农村题材小说


历史题材也有大的收获。代表作是峻青的《黎 明的河边》、茹志鹃的《百合花》、朱定《关 连长》

本时期创作的作品可用八个字概括: ——“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红日》《红岩》《红旗谱》 《创业史》 《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 安》《林海雪原》
三、当代小说的样式


在小说体裁上,这一时期趋向于关注它的“两 极”,即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中篇则可能被看作是一种不稳定的体裁,不管 在理论上还是在创作上,都没有受到重视。



经过20多天努力,《团圆》剧本完成,名字改为 《英雄儿女》。 《英雄赞歌》由公木(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 。时任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曾创作《中国人民 解放军军歌》歌词)作词,刘炽作曲。 刘炽以自己当年采风时采到的一首内蒙古民歌《 巴特尔陶陶呼》为种子,加以发展完成的。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晴天响雷 敲金鼓,大海扬波做和声……”
受到质疑的小说类型
“通俗小说”(言情、狭义、市民) (消费性、娱乐性特征、小资情调) “讽刺小说” “诗化”、“散文化”小说 “心理”、“意识流小说” 冷静的、观照式的小说 (要求奔放、雄伟、刚健、热烈)

农村题材小说



现代乡土小说与当代农村小说的比较 1、现代乡土小说以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为 代表,多取回顾、回忆的姿态。 当代农村小说,作家深入农村生活,活在其中, 多写当下。 2、现代乡土小说多取静止的生活描写。 当代农村小说多写动荡的阶级斗争、政治运动。

二、题材的分类与等级
1、题材的确认依据:


(1)在“当代”,小说题材(文学的其它样式 ,如诗、戏剧等也一样)的选取,具有特殊的 重要性。 (2)毛泽东在《讲话》中就提出革命文学在题 材上必须转移到对“新的世界,新的人物”的 表现 。

中国当代文学十七年经典解说--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十七年经典解说--小说

三、《创业史》分析
蛤蟆滩三大能人 郭世富:中农的代表,顽固维护私有制,对封建 主义还存有幻想的落后农民典型。是改造的对 象。 姚士杰:富农的代表。仇恨新社会政权,阴险狡 诈,妄图扼杀新生政权的敌对阶级代表。是专 政的对象。 郭振山:农民中的两面派,幕后支持农村合作化, 落后的农民干部典型。是争取的对象。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此时期也出现工业题材小说。周立波《铁水 奔流》、艾芜《百炼成钢》,周而复《上海的 早晨》,草明《乘风破浪》,杜鹏程《在和平 的日子里》。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3.突破“禁区”的小说 1956年,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 文艺界出现了空前的活跃景象,许多作 家敢于正视现实,独立思考,创作的题 材领域也有所拓展,出现了一批干预生 活和爱情题材的作品,主要是短篇小说, 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反响。
第三讲 十七年的小说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十七年小说在题材上以革命历史斗争题材和 农村变革题材为主。 1.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史,充满激情的歌颂革命, 缅怀战友。 长篇小说:梁斌《红旗谱》、曲波《林海雪 原》、吴强《红日》、杨沫《青春之歌》、杜鹏 程《保卫延安》、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短篇小说:茹志鹃《百合花》、峻青《黎明 的河边》、孙犁《山地回忆》、路翎《洼地上的 “战役”》、王愿坚《党费》。
四、《林海雪原》分析
《林海雪原》的艺术特色 1.成功地塑造了英雄群像。如足智多谋的指挥员 少剑波、孤胆英雄杨子荣、卫生员小白鸽等形 象。在整个英雄的群像中,杨子荣这个人物塑 造得尤为成功。作者通过他智识小炉匠、只身 入虎穴、活捉座山雕等一系列行动的描写,充 分地表现了他刚毅的意志和惊人的胆魄,能说 善辩的雄才大略和机智灵活的斗争艺术和崇高 的精神世界。

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小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登记》
是为配合《婚姻法》的 是为配合《婚姻法》 颁布而写的一部作品。 颁布而写的一部作品。 可以看作《小二黑结婚》 可以看作《小二黑结婚》 的姊妹篇。 的姊妹篇。
这是赵树理建国后的第一篇杰作。 这是赵树理建国后的第一篇杰作。
戴光中:实际上,赵树理的“问题小说” 戴光中:实际上,赵树理的“问题小说”与“写中 赶任务”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就是为 心”、“赶任务”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 就是为 政治服务。只是由于他和农民的经济生活传统心理, 政治服务。只是由于他和农民的经济生活传统心理, 风俗文化保持着血肉联系, 风俗文化保持着血肉联系,由于他自始至终保持坚定 的现实主义精神, 的现实主义精神,才使他能够把对社会问题的敏感与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高度的结合起来,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高度的结合起来,使他所揭示的问 题的客观意义大于他的主观思想, 题的客观意义大于他的主观思想,使故事的小足以暗 示出社会整体性内容的大。 示出社会整体性内容的大。
山药蛋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 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 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 格。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 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 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
初步收获。 1953-1956) 2:初步收获。(1953-1956)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 李准《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李准《不能 走那条路》 走那条路》 战争题材: 地道战》 铁道游击队》 战争题材:《地道战》、《铁道游击队》、 保卫延安》 《保卫延安》; 抗美援朝题材: 上甘岭》 抗美援朝题材:《上甘岭》、《洼地上的 战役” “战役”》 3:文学干预生活之后,政治对文学干预 (1956-1957) 1956-1957) 干预生活作品: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干预生活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改选》 入党》 《改选》、《入党》 突破爱情禁区作品: 爱情》 突破爱情禁区作品:《爱情》、《小巷深 在悬崖上》 处》、《在悬崖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年”的小说(下)
二、十七年长篇小说的叙述逻辑 (一)革命话语 (二)革命话语之外 1、传奇性 传统章回小说的借鉴 传统与革命伦理的冲突 2、日常生活与人性气息
“十七年”的小说
第二节 百花小说 一、含义、代表作 二、代表性作品
1、孙谦《奇异的离婚故事》 2、耿龙祥《明镜台》 3、李国文《改选》 4、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5、宗璞《红豆》 6、陆文夫《小巷深处》 7、陆翎《洼地上的战役》
“十七年”的小说
第三节 茹志鹃和孙犁 一、二人创作的意义 二、茹志鹃 (一)茹志鹃生平 (二)创作特点 a、历史题材 1、取材上 2、英雄性格 3、细节描写 4、女性视角 b、现实题材
“十七年”的小说
二、取得的成就 (一)取得成就的原文学传播方面原因 3、从文学发展的历史角度而言 4、文学形象自身的规律 5、从作家个体角度而言
“十七年”的小说
(二)取得成就的表现 1、理论上的表现 2、创作上的表现 (1)百花小说 (2)历史题材短篇小说的短暂繁荣 3、长篇小说的繁荣
“十七年”的小说
三、孙犁 (一)孙犁生平 (二)中短篇创作 (三)《铁木前传》 1、人物设置 2、人道主义情怀 3、两种话语的交锋
“十七年”的小说
第四节:赵树理小说创作 一、赵树理方向 二、建国后的创作 三、赵树理小说评价史 四、山药蛋派
“十七年”的小说(下)
第一节:十七年长篇小说概述 一、长篇小说种类 1、革命历史题材 军事战争、农村革命历史、地下政治斗争历史、知识分子革 命历史、潮流之外 2、现实题材 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城市社会主义改造
十七年文学之小说概观
“十七年”的小说(上)
第一节:概述 一、存在的问题 (一)体裁:长短篇发达中篇衰落
(二)题材:窄化 1、乡土小说被农村题材小说代替 2、都市小说被工业题材小说代替 3、历史题材窄化为革命历史题材
“十七年”的小说
(三)人物形象 1、身份单一化 2、性格单一化、类型化
(四)艺术表现 1、现实主义窄化 2、作家主义意识缺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