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 Microsoft Word 文档

合集下载

小儿腹泻例题

小儿腹泻例题

小儿腹泻例题例题主诉:男性,1岁,发热、呕吐、腹泻4天。

病史:患儿4天前开始发热,体温达39℃,起病半天,即开始呕吐、腹泻,每日呕吐4~5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排便10次/天,为黄色稀水便,蛋花汤样,无黏液及脓血,无特殊臭味,偶有轻咳。

发病后食欲差,2天来尿少,8h来无尿。

个人史: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牛乳喂养。

查体:T 38.5℃,P 138次/分,R 40次/分,BP 80/50mmHg,体重9kg,身长75cm。

急症病容,面色发灰,精神委靡,烦躁,全身皮肤无黄染,未见皮疹,皮肤弹性差,右颈部可触及黄豆大小的淋巴结1个,心率138次/分,心律齐,心音低钝,肺(-),腹稍胀,肠鸣音存在。

眼窝明显凹陷,哭无泪。

肢端凉,皮肤略发花,呼吸深,急促,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化验:Hb 110g/L,WBC 8.8×l09/L,PLT 250×l09/L,粪便镜检偶见白细胞。

得分要点:1.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1)诊断①婴儿腹泻(小儿肠炎,轮状病毒感染)。

②重度等张性脱水。

(2)诊断依据①急性起病,发热,呕吐,排便10次/天,稀水便、蛋花汤样,粪便镜检偶见白细胞,为轮状病毒感染的特点。

②有明显脱水表现,如少尿至无尿,皮肤弹性差,前囟和眼窝明显凹陷,哭无泪,肢端凉,皮肤略发花。

2.鉴别诊断(5分)①生理性腹泻。

②细菌性痢疾。

③坏死性肠炎。

3.进一步检查(4分)①血电解质。

②粪便找病原体(必要时)。

4.治疗原则(3分)①对症治疗。

②液体疗法,如累积损失补充,继续及维持补充。

③营养治疗。

小儿腹泻ppt课件

小儿腹泻ppt课件

轻、中度酸中毒无需另行纠正 重度酸中毒: 重度脱水伴重度酸中毒, 有循环衰竭时 可用1.4%SB代替2:1等张含钠液 也可根据血气分析补碱
*
4、纠正酸中毒
#2022
补钾的原则: 不宜过早(见尿补钾,入院前6小时有尿) 不宜过浓(0.1~0.3%) 不宜过快(一日总量≥6-8小时) 不宜过久(疗程4~6天) 绝对不能静脉推注!! 一般:按 3-4mmol/kg/日,KCl 200-300mg/kg/日 严重:按 4-6mmol/kg/日,KCl 300-450mg/kg/日
*
4).鼠伤寒沙门菌小肠炎
全年均有,6-9月份多,<2岁 潜伏期8-48小时,起病急 主要为发热、腹泻轻重不等。年龄小病情更重,重症可有败血症、休克、DIC 大便多样变,黄绿色、深绿色、粘液、脓血便,镜检WBC、RBC 症状3-5天后消退,部分可持续2周
*
5).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
原发性者少见,有长期用广谱抗生素史
*
三定:定量、定性、定速
2、定性:定补液种类 按脱水性质 等渗性 1/2张含钠液 低渗性 2/3含钠液 高渗性 1/3-1/5张含钠液 判断有困难时先按等渗性脱水补充
*
三定:定量、定性、定速
定速:定补液速度 根据脱水程度和继续损失速度 重度: 扩容: 1等张含钠液20ml/kg30~60分输入 2)累计损失量(扣除扩容量): 8~12小时输入,约8~10ml/kg/h 继续损失和生理需要量: 12~16小时输入,约5ml/kg/h
*
【临床表现】
(一) 急性腹泻 1.共同的临床表现 (1)轻型 胃肠道症状 无明显全身症状 (2)重型 1)胃肠道症状 2)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第三章病例分析——小儿腹泻

第三章病例分析——小儿腹泻

第三章病例分析——小儿腹泻概述(一)概念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

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一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病因1.感染因素1)肠道内感染①病毒感染:轮状病毒等。

②细菌感染:致腹泻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沙门菌等。

③真菌感染④寄生虫感染2)肠道外感染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2.非感染因素1)饮食因素2)气候因素(三)临床表现1.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1)轻型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大便次数增多,但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

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2)重型: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

常急性起病,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①胃肠道症状:包括食欲低下,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色液体;腹泻频繁,大便每日10余次至数10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粘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②水、钠平衡紊乱等渗性脱水临床表现与分度脱水失水量精神眼口尿量皮肤粘眼窝前卤四休克征程度%(ml/kg)泪渴膜肢轻度5%(50)稍差略烦躁有轻稍减少稍干燥略干稍凹陷稍下陷温无中度5%-10%(50-100)萎靡烦躁少明显减少干燥,苍白,弹性差干燥凹陷下陷稍凉不明显重度>10%(100-200)淡漠昏迷无烦渴极少无干燥,花纹,弹性极差极干明显凹陷显现下陷厥冷有,脉细,血压下降等渗性脱水:血清钠130~150mmol/L;低渗性脱水:血清钠<130mmol/L;高渗性脱水:血清钠>150mmol/L。

③钾平衡紊乱正常血清钾:3.5~5.5mmol/L,<3.5mmol/L为低钾血症。

④低钙、低镁血症⑤代谢性酸中毒:患儿可出现精神不振,口唇樱红,呼吸深大,呼出气体有丙酮味等症状,但小婴儿症状可不典型。

小儿腹泻病首次病程记录

小儿腹泻病首次病程记录

首次病程记录
一病例特点:
1.患儿,男,5个月,急性起病;
2.发热、腹泻4天,体温不详,大便呈黄色稀便,每天10余次,内含奶
瓣,无脓团及血丝等;不伴有呕吐;精神、食奶均欠佳,尿量减少;
3.查体:T ,p 140次/分 , R 38次/分;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皮
肤、粘膜弹性稍差,口唇干燥,双眼窝无凹陷,咽无充血,颈软、无抵抗,双肺呼吸音清晰,心音有力,腹软,肠鸣音活跃;其余—;
4.辅助检查:血常规:HB ,WBC ,N ,L PLT ;便常规:二诊断:
根据以上特点,初步诊断为:小儿腹泻病伴轻度脱水
三鉴别诊断:
1.细菌性痢疾:常有不洁饮食史,有呕吐、腹痛、发热,伴里急后重感,大便呈粘胨血样,中毒型有休克表现;
2.急性坏死性肠炎:中毒症状严重,腹痛、腹胀、频繁呕吐和高热,大便呈“赤豆汤”样,具腥臭味,重者常出现休克;
3.霍乱和副霍乱:常有食用小海产品史,无痛性腹泻,腹泻后喷射性呕吐,大便呈米泔水样,常有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四诊疗计划:
1.纠正脱水,继续进食;
2.控制感染;
3.口服胃肠粘膜保护剂及微生态制剂;
4.对症治疗;
医生签名:。

小儿腹泻文档

小儿腹泻文档

婴儿腹泻健康教育一、概述婴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儿科常见病,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

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治疗原则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1.急性腹泻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迁移性及慢性腹泻则应注意肠道菌群失调及饮食疗法。

三、疾病指导1.调整饮食:合理喂养,强调继续进食,呕吐严重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待好转后继续喂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2.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口服补液(ORS)可预防脱水及时纠正轻、中度脱水,中、重度脱水伴周围循环者需静脉补液。

有低钾血症者遵循“见尿补钾”的原则。

3.药物治疗(1)控制感染:病毒性肠炎以饮食疗法和支持疗法为主,一般不用抗生素;(2)肠道微生态疗法:常用药物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制剂。

(3)补锌治疗:对于急性腹泻患儿可缩短病程。

4.保持皮肤完整性选用吸水性强,柔软纸质尿布,勤更换,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擦干,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局部皮肤发红处涂以护臀膏,局部皮肤糜烂或溃烂者,可采用暴露法。

女宝宝要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预防上行性尿路感染。

5.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观察大便次数、颜色、气味、形状、量,做好动态比较,为输液方案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四、出院指导1.指导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在夏季断奶,按时逐步添加辅食。

2.注意饮食卫生,食物要新鲜,食具要定时消毒。

3.教育儿童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4.加强体格锻炼,适当户外活动,注意气候变化。

参考文献:《儿科护理学》第6版拟定:夏** 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9月。

儿科小儿腹泻

儿科小儿腹泻

腺苷酸环化酶
鸟苷酸环化酶


细胞内ATP→cATP↑↑
GTP→cGTP↑↑


抑制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NaCl和水,并促进Cl分泌

肠液中NaCl和水总量增多,超过结肠吸收限度
大量水样腹泻
(2)侵袭性肠炎(导致渗出性腹泻)
各种侵袭性细菌(如志贺氏菌属、沙门 氏菌属、侵袭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 耶尔森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直接侵 袭小肠或结肠肠壁→黏膜充血、水肿、炎 症细胞侵润→渗出和溃疡形成→含大量白 细胞和红细胞的痢疾样粪便排出

肠蠕动增强
中毒症状
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 、
四、临床表现
• 临床分期
病程 2周以内—急性腹泻(acute diarrhea ) 2周~2月—迁延性腹泻(persistent diarrhea ) 2个月以上—慢性腹泻(chroni泻的共同表现

病因 起病 胃肠道症状 大便次数 脱水 电解质紊乱 全身中毒症状
(2)微生态疗法(microcological therapy) (3)肠粘膜保护剂(intestinal mucosa protector) (4)避免使用止泻剂(antidiarrheal agent)
补液方案
• 方案一(适用于无脱水者)
年龄(周岁)
<2 2-10 >10
ORS液服用量
每次腹泻后
饮食/因素肠道外感染 急/缓 为主
多 <10次/天 无 无 无

肠道内感染多见 急 较重
多>10次/天 明显 明显 明显
急性腹泻
重型腹泻的表现 1)胃肠道症状
食欲低下,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色液 体;腹泻频繁,大便每日10余次至数10次,多为 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黏液,少数患儿 也可有少量血便。 2)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①脱水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
生流行。2岁以下尤其是1岁以下和免疫缺陷者为 易感者。4-9月为发病高峰,粪-口传播。细菌耐 药性日益加重。 ➢ 3.起病急,发热、呕吐、腹泻,大便呈多形性, 可排深绿色粘液脓便或白色胶冻样便 。新生儿多 为重型。临床表现悬殊很大。 ➢ 4.大便常规和培养。
整理课件
6、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 ➢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 ➢可引起淋巴结肿大,故可产生肠系膜淋巴
便腹泻患儿): ✓多不需抗生素治疗(约70%) ✓新生儿、小婴儿、营养不良儿、免疫缺陷
患儿、病情严重者可酌情选用抗生素。
整理课件
➢ 细菌性肠炎:特别是侵袭性肠炎,应早期应用抗生 素
✓ 大肠杆菌:头孢菌素、庆大霉素 、呋喃唑酮等 ✓ 金葡菌:停用原抗生素,做细菌敏感试验。 ✓ 空肠弯曲菌:首选红霉素。 ✓ 鼠伤寒沙门菌:可用头孢噻肟或头孢三嗪 ✓ 真菌:制霉菌素
水样整理泻课件
整理课件
临床表现
(一)急性腹泻: 1、轻型腹泻 :常由饮食因素和肠道外感染所致。
➢ 消化道症状:腹泻次数增多,每天10次以内,稀 便或水样便,黄色或黄绿色,味酸。呕吐少见,腹 痛轻微。便检有大量脂肪球。
➢ 全身中毒症状:无。 ➢ 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无或轻。
整理课件
2、重型腹泻:消化道症状 +全身中毒症状 +脱水
物) ➢过敏性腹泻:对牛奶或大豆过敏 ➢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缺陷,主要是乳糖
酶缺乏或活性降低。
整理课件
2.气候因素: ➢冷-肠蠕动增强 ➢热-消化液、胃酸分泌减少,或口渴饮奶过
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3.症状性腹泻( 肠道外感染)
整理课件
发病机制
1.“渗透性 ”腹泻: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 有渗透活性的物质。

儿科病例腹泻脱水中毒痢疾

儿科病例腹泻脱水中毒痢疾
生理需要量
◦ 基础代谢 60-80ml/kg/day
累积损失量-脱水性质
◦ 等渗: ◦ 低渗: ◦ 高渗:
继续损失量
◦ 腹泻 ◦ 呕吐
生理需要量
◦ 生理维持 ◦
累积损失量-脱水性质
◦ 等渗: 3:2:1溶液(1/2张) ◦ 低渗: 3:4:2溶液(2/3张) ◦ 高渗: 6:2:1溶液(1/3张)
无泪
明显凹
深凹
正常
低血压
稍凉
厥冷
明显减少

萎靡/烦躁 萎靡/淡漠/昏 迷
小儿腹泻病
感染性 病毒、细菌、真菌、 寄生虫、肠道外感染、AAD
非感染性 饮食不当 过敏性 乳 糖不耐受 气候
轮状病毒肠炎?
重度脱水
病人符合诊断的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项目; 病人不符合诊断的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项目; 诊断把握度; 进一步可以确诊的方法
性别、年龄特点、发病特点 男性,学龄前儿,夏季发病,起病急骤
对诊断有重要意义的病史、症状 外出游玩后出现高热伴多次抽搐,全身性发作,持续时
间长,抽后意识未恢复,精神差烦躁,曾有恶心脐周不 适,大便稀 阳性和阴性体征
高热,血压低,浅昏迷,皮肤发花,无瘀斑,心肺腹查 体无明显异常。四肢厥冷,CRT延长。颈抵抗,病理征 阴性。
查体:T39.8℃,P136次/分,R22次/分,Bp76/50 mmHg。 急性病容,浅昏迷,压眶有皱眉动作,皮肤发花,无淤斑。 口唇无紫绀。双肺呼吸音清,未及罗音。心律齐,心音有 力,未闻杂音。腹平软,未及包块压痛,肝脾未及,肠鸣 音活跃。四肢厥冷,CRF4秒。颈抵抗可疑,巴氏征、布氏 征、克氏征阴性。
生命体征 脱水体征 末梢循环 一般状况 腹部体征
是否正常 脱水程度判断

2018-小儿腹泻的治疗-推荐word版 (14页)

2018-小儿腹泻的治疗-推荐word版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小儿腹泻的治疗篇一:小儿腹泻的诊断及治疗腹泻病腹泻病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属中医“泄泻”范畴,系感受外邪(主要为轮状病毒,亦可为其他病毒或细菌)、内伤乳食、脾胃虚寒所致的胃肠道紊乱综合征。

【诊断要点】1. 分类①感染性腹泻:除已在传染病章节中叙述的痢疾、霍乱外,其他统称为肠炎。

②非感染性腹泻:包括食饵性、症状性、过敏性及其他腹泻病。

2.分期① 急性:病程连续在2周以内。

②迁延性:病程连续在2周至2个月。

③慢性:病程连续在2个月以上。

3.分型①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②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明显轻度中毒症状。

③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委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

4.几种常见病原所致肠炎的临床特点:①轮状病毒肠炎:发生在秋末冬初的流行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

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有呕吐,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臭味,有自限性。

②大肠杆菌肠炎:以气温较高的5-8月份发病最高,其中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与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的粪便均呈水样,混有粘液,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与细菌性痢疾相似,需做大便培养才能鉴别。

③空肠弯曲菌肠炎:多发生在夏季,6个月至2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症状与细菌性痢疾相似,但较轻。

④小肠结肠耶氏菌感染:多发生于春季,症状随年龄而异。

5岁以下多见腹痛,大便水样或稀粘便或脓血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

5岁以上小儿常见右下腹痛,易误诊为阑尾炎,可出现频繁水泻和脱水,甚则或发生肠穿孔或腹膜炎。

⑤鼠伤寒沙门菌小肠炎:全年散发,夏秋为多。

主要症状为发热和腹泻,大便有腥臭味,严重者每日大便可达30次以上,伴恶心、呕吐、腹痛、腹痛、腹胀等。

腹泻频繁者迅速出现脱水和酸中毒,甚至发生感染性休克、DIC或败血症。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

3、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 喂养不当:喂养过多、过 少、不定时、成份不适宜(过早添加淀粉 或脂肪类食物)、突然断奶等。 (2)气候因素 气候突变,腹部受凉使肠 蠕动增强;天气过热使消化液分泌减少, 口渴又使小儿饮水,稀释消化液并增加消 化道负担而致腹泻。
(二)身心状况
1、 躯体表现
(1)轻型 腹泻:大便,次数<10次/d,黄色稀便或蛋花汤样,酸 臭,可有少量粘液,皂块或未消化的奶瓣可有泡沫(发 酵过度)。大便镜检:有大量脂肪球 腹痛:排便前啼哭,肠鸣音亢进,压痛,排便后安静, 呕吐、恶心、溢奶:偶有。 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精神较好,T正常或稍高,体 重不增或减轻,无明显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骨骼肌张力下降: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呼
吸肌受累,呼吸变浅或呼吸麻痹 平滑肌张力下降: 腹胀,肠麻痹,肠鸣音减弱或 消失 心肌兴奋性增高: 心律失常,心肌受损,表现心
音低钝,心脏扩大,心衰
碱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小儿最常见)
原因:大量碱性物质丢失,酸性物质产生多,排出少
分度表现
CO2Cp mmol/L 轻度 中度 重度 18-13 13-9 〈 9 呼吸 无明显改变 口唇颜色 无改变 神志改变 正常 烦躁或萎靡 嗜睡,昏睡 以至昏迷
侵入肠粘 膜组织上 皮细胞
炎性反应
水肿 炎细胞浸 润 溃疡 出血
临床症状
发热、呕吐 腹痛 腹泻
菌痢样大便 里急后重 脓血便 水样便
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病机制
轮状病毒
十二指肠、空肠病毒复制 小肠绒毛柱状上皮 双糖酶分泌↓ 糖类积滞于肠腔 分解成短链有机酸 微绒毛肿胀变短细胞脱落 水、电解质回吸收↓ 肠液渗透压 水、电解质的丧失
2、复方氯化钠(林格溶液): 等渗,含氯化钠0.86%,氯化钾0.03% 氯化钙0.03%。外科手术常用。

小儿腹泻1

小儿腹泻1

小儿腹泻1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内者约占50%。

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

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

目录概述临床表现容易腹泻的原因发病机理病因诊断预防护理概述临床表现容易腹泻的原因发病机理病因诊断预防护理•小儿腹泻的鉴别诊断•小儿腹泻的治疗•小儿腹泻的并发症•小儿腹泻的治疗误区•小儿腹泻怎么办•小儿腹泻的原因及特点•小儿腹泻要及时补水•小儿腹泻一定不要禁食•要少用抗生素•治疗小儿腹泻的常见食物•怎样自测小儿腹泻?•小儿腹泻怎样调理?展开编辑本段概述几乎每个宝宝都不止一次地发生过腹泻,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宝宝。

所以,它是宝宝们最容易患的“小儿四病”之一。

宝宝上吐下泻时,妈咪们的心里都很着急,恨不能让宝宝快快地好起来!于是,一股脑儿地给服用各种药。

然而,宝宝非但不见好,反而越来越止不住地泻,甚至拖至几个月不愈,使宝宝的生长发育受到很大影响,有时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宝宝平安健康长大,妈咪对宝宝腹泻病的防治及护理应该多多了解:何谓宝宝腹泻病?小儿腹泻小儿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及多种病因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患儿大多数是2岁以下的宝宝,6—11月的婴儿尤为高发。

腹泻的高峰主要发生在每年的6—9月及10月至次年1月。

夏季腹泻通常是由细菌感染所致,多为黏液便,具有腥臭味;秋季腹泻多由轮状病毒引起,以稀水样或稀糊便多见,但无腥臭味。

腹泻的发病率仅次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死亡率也很高。

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是腹泻所导致的身体脱水和体内电解质紊乱。

为何宝宝容易发生腹泻?缘由1 由于1—2岁的宝宝生长发育特别迅速,所以,身体需要的营养及热能较多。

然而,消化器官却未完全发育成熟,分泌的消化酶较少。

因此,消化能力较弱,容易发生腹泻。

缘由2 由于神经系统对胃肠的调节功能差,所以,饮食稍有改变,如对添加的离乳食品不适应、短时间添加的种类太多,或一次喂得太多、突然断奶;或是饮食不当,如吃了不易消化的蛋白质食物;气温低身体受凉加快了肠蠕动、天太热,消化液分泌减少及秋天温差大、小肚子易受凉等,都可引起腹泻。

婴儿拉肚子 宝宝腹泻小心这6大原因

婴儿拉肚子 宝宝腹泻小心这6大原因

婴儿拉肚子宝宝腹泻小心这6大原因宝宝是每个家庭的盼望和将来,父母们都盼望自己的宝宝能够健康的成长,但是有许多的婴儿拉肚子了!这是什么缘由呢,婴儿拉肚子症状都有哪些呢,生活中父母们一遇到宝宝生病就会惊慌!今日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婴儿拉肚子怎么回事!婴儿病理性腹泻 6个缘由需排查妈妈们要留意,宝宝拉肚子可能是病毒感染(比如胃肠炎)或细菌感染引起的,也可能是寄生虫、抗生素或牛奶过敏等缘由造成的,对大一些的宝宝来说,还可能是由于喝了太多果汁。

细菌感染严峻腹泻(有时伴有呕吐),同时有腹痛、血便、发烧,往往是病毒或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引起的。

这种感染有些是可以自愈的,但有些也可能特别严峻(比如由半生不熟的肉类里含有的大肠杆菌引发的感染)。

因此,假如你的宝宝有上述症状,就应当带他去看医生。

医生会给他做检查,还可能会做大便培育来看看是否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

抗生素假如你的宝宝在抗生素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发生腹泻,可能与药物有关。

告知医生,看看是否可以换用其他药物或疗法。

胃肠炎胃肠炎(也称为肠胃感冒)是胃和肠道的一种炎症,可以引起婴儿、儿童和成人的腹泻。

胃肠炎很常见,可以由许多不同的病毒引起。

最常见的病原是轮状病毒,由于腹泻住院的小伴侣中有一半是感染了这种病毒,好发于秋末冬初。

假如你的宝宝拉肚子,并伴有胃痉挛、呕吐、低烧,那很可能是胃肠炎。

请留意,假如宝宝吃的或喝的不多,可能会失去许多水分。

寄生虫寄生虫感染也可能引起腹泻。

比如贾第虫病(也叫梨形鞭毛虫病)就是由一种寄生在肠道内的、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寄生虫引起。

集体生活时寄生虫很简单传播,而且需要特别药物治疗。

所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更换尿布后勤洗手,是终止寄生虫感染传播的最好方法。

食物因素喝太多果汁(尤其是含有山梨醇和高浓度果糖的果汁)或太多含糖饮料也可能会使宝宝肚子不舒适,大便变稀。

给宝宝少吃点这些食物,应当1周左右就能好转。

建议不要给6个月以下的宝宝喝果汁,6个月以后,每天果汁的摄入量也不要超过也许113~170毫升。

小儿腹泻Word

小儿腹泻Word

儿科鉴别诊断腹泻健康婴幼儿粪便为每天10克/kg以下,每日大便次数为1-2次,一般不超过3次,外观成形。

腹泻是指大便性状发生改变,形成稀糊样、稀水样、蛋花样、或带粘液或脓血,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大于3次以上,或粪便的含水量超过80%。

如果一个成年人每日粪便量超过1000克则可视为严重腹泻。

严重腹泻可以导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危及小儿生命。

一病史要点1.流行病史发病年龄、季节、居住环境、腹泻病接触史、不洁饮食史、旅游史。

2.起病方式是急性起病或是慢性起病。

3.病程腹泻时间。

4.粪便特点粪便性状(稀糊样、稀水样、蛋花样、豆腐渣样、血水样、或带粘液或脓血),粪便次数及容量是否出现异常,粪便气味是否为酸臭、腥臭或无气味。

5.伴随症状有无发热、咳嗽、呕吐、恶心、腹痛、里急后重、食欲下降、消瘦、脱水(少尿、口渴、泪少或无泪)酸中毒、抽搐、烦躁、皮疹。

6.其他喂养史(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添加辅食情况等)、食物过敏史(如虾、鱼、蛋、乳等食入情况)、药物史(重点是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激素的使用情况)、其他全身疾病史。

二体格检查1.一般项目检查发育营养、神志、脉搏、血压、呼吸、体温、浅表淋巴结、心肺、肝脾、脑膜刺激征等。

通过一般项目检查可以了解患儿发育营养状态的好坏、感染中毒症状的轻重、有无意识障碍及其他脏器疾病。

2.重点项目检查面色、皮肤弹性、口腔粘膜、口唇色泽、前囟、眼眶、甲床、末梢循环、肢体温度、大理石花纹、腹部压痛及包块、肠鸣、肛门等。

根据以上体征结合病史可以初步判断有无脱水、酸中毒及外科情况。

三实验室检查7.粪便常规检查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必须在30分钟内完成。

粪便常规检查包括粪便的外观及镜检。

正常人的粪便外观为黄色或黄褐色成形软便,婴儿的粪便为淡黄色、黄色或金黄色呈膏状。

腹泻时大便的颜色、形状、气味都会发生变化,出现稀水样、蛋花样、血水样、柏油样、豆腐渣样并可带有粘液、脓血、泡沫,所以必须要全面仔细观察。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

眼泪 粘膜 尿量 毛细血管再充盈 脱水的估计值 ( ml/kg )
±2秒
>3秒
≥100
30 - 50
60 - 90
临床表现
• 脱水的临床症状,主要反应细胞外液容量的缺乏
程度。因而也反应到血浆容量、间质液、跨细 胞区间液的 变化情况。 • 轻度脱水仅有口渴,偶有行为改变。 • 中度到重度脱水,因脑脊液不足而出现前囟凹 陷,跨细胞区间液的不足而出现粘膜干燥,间 质液减少出现皮肤皱缩症状,玻璃体液减少而 出现眼窝凹陷。脱水纠正后眼窝凹陷常常最先 得以改善。皮肤皱缩症状常得不到客观评价, 在重度营养不良和未成 熟儿易过高估计脱水程 度。
☆人工喂养儿易患肠道感染。
㈡感染因素
• ⒈病毒感染 占 80 % 主要为轮状病毒 (rota-virus),其次为肠道病毒等。 • ⒉细菌感染 ⑴致腹泻大肠杆菌 菌株分五组 ①致病性②产毒性③侵袭性④出血性 ⑤粘附-集聚性 ⑵空肠弯曲菌⑶耶尔森菌⑷其他沙门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 ⒊真菌⒋寄生虫
㈡迁延性腹泻(2周-2月)
慢性腹泻(>2月)
• 以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迁延不愈最常见。其次 为营养不良儿、人工喂养儿。 • 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选用有效辅助检查。 • 辅助检查:①粪便常规、酸度、还原酶和培养。 : ②十二指肠液检查:p H 值、各种蛋白 酶及酯酶、胆盐,了解蛋白质和脂肪消化吸收状 况,检测寄生虫卵及细菌培养。 ③小肠粘膜活检是了解慢性腹泻的最 可靠方法;X线、纤维结肠镜等。
液体疗法
Fluid Therapy
病史:
患儿一岁,腹泻一天约 12 - 15 次、量多, 蛋花水样便,伴呕吐,现在无尿、嗜睡。查体: 前囟及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有紫色花纹斑, 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脉搏细数,四肢末梢发绀, 肌张力差。 R R 60 / min,H R 180 / min,肠鸣 音弱且腹胀。血清钠 135 m m ol/ L,血钾 2.7 m m ol/L。 • 诊断 • 治疗

《小儿腹泻》课件

《小儿腹泻》课件

病因与分类
病因
感染、过敏、乳糖不耐受、抗生素使 用不当等。
分类
急性腹泻、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等 。
病程与预后
病程
病程长短不一,急性腹泻病程通常在1-2周内,迁延性和慢性腹泻可能持续数 月甚至更长时间。
预后
大多数小儿腹泻预后良好,但长期腹泻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
02
小儿腹泻的危害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案例二:反复腹泻的小女孩
总结词
反复发作,季节性腹泻,易感染
详细描述
小女孩每到秋冬季节就容易发生腹泻,反复发作。经医生诊断为季节性腹泻,可能与气 候变化、病毒感染有关。通过预防感染、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措施,病
情得到有效控制
突然发病,水样便,脱水症状
VS
详细描述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降低病毒和 细菌滋生的机会。
05
小儿腹泻的常见误区
腹泻就是着凉了
总结词
腹泻不一定是着凉引起的,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的消化系统 问题。
详细描述
着凉只是腹泻的一个可能原因之一,而并非所有腹泻都是由 着凉引起的。腹泻可能是由于感染、过敏、肠胃功能紊乱等 多种因素导致的。因此,将腹泻简单地归咎于着凉是不准确 的。
腹泻可能导致小儿对维生素和 矿物质的吸收减少,增加营养 不良和贫血的风险。
腹泻可能导致小儿对蛋白质的 吸收减少,影响身体的生长发 育。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腹泻可能导致小儿肠道菌群失衡,影响肠道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
腹泻可能导致小儿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其他疾病的风险,如肺炎、心脏疾病等。
长期腹泻可能导致小儿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增加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 。

儿科肺炎喘嗽 、泻泄、感冒护理常规Microsoft Word 文档 (3)

儿科肺炎喘嗽 、泻泄、感冒护理常规Microsoft Word 文档 (3)

肺炎喘嗽护理常规一、常见证候要点1.风热闭肺证:发热恶风,有汗,黄涕,咳嗽,气促,咯黄痰,咽红,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达。

2.风寒闭肺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气急,痰稀白,舌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3.痰热闭肺证:壮热烦躁,喉间痰鸣,痰色黄稠,气促喘憋,鼻翼扇动,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滞。

4.毒热闭肺:持续高热,咳嗽剧烈,气急鼻扇,甚至喘憋,涕泪俱无,鼻孔干燥,烦躁口渴,便秘,舌质红干,苔黄燥,脉滑数或指纹紫滞。

5.痰浊壅肺证:低热起伏不定或无热,咳嗽痰多,或喉中痰鸣,纳呆,便溏,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白厚,脉滑细,指纹色淡或紫滞。

6.阴虚肺热证:病程较长,低热盗汗,咳嗽少痰或无痰,口干渴,舌质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或指纹紫滞。

7.肺脾气虚证:低热起伏不定,面色少华,咳嗽无力,痰多,神疲倦怠,纳差便溏,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细弱无力,指纹淡红。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1.发热、恶寒(1)发热可用温水擦浴或冰敷等降温,汗出时及时用毛巾抹干,更换湿衣,避免对风直吹。

室温宜凉爽,衣被适中,不宜过暖。

也可予推拿治疗,穴位印堂、头维、太阳、耳后高骨。

(2)恶寒明显者注意保暖,多饮热饮料或热粥、热姜糖水,防止复感寒邪。

(3)发热者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2.咳嗽、痰多(1)咳嗽痰多遵医嘱给予雾化,能配合的患儿鼓励其咳嗽或轻叩背部,必要时吸痰。

(2)咳嗽时避免进食,并多饮水。

(3)咳嗽时可给予中频药物电治疗;痰多给予穴位贴敷治疗,穴位:肺俞、定喘、天突、膻中;后期可给予拔罐疗法,穴位: 肺俞、膏肓、定喘。

(4)遵医嘱耳穴压豆治疗,穴位:角窝中、肾上腺、咽喉、肺. 3.气促、气喘(1)观察呼吸、心率及肢端循环情况.(2)予半卧位,并给予氧气吸入,遵医嘱药物超声雾化吸入以平喘。

(3)饮食宜少量多餐,进食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

4.大便干结(1)饮食宜多服生津润肠类食物,如火龙果,香蕉,忌食苹果、柠檬等酸性苦涩的食品。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
教学 目标
1 掌握小儿腹泻的病理生理 2 掌握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 3 掌握小儿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4 熟悉小儿腹泻的病因
教学 目标
5 熟悉小儿腹泻的鉴别诊断 6 了解小儿腹泻的预防
1
概述
概念:小儿腹泻又称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 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和 电解质紊乱。
15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休息和环境:保持病室安静、患儿休息 ,减少能量的消耗。保持 病室清洁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2)饮食护理:根据病情,合理安排饮食。除严重呕吐者禁食4-6h(不 禁水)外,均应继续进食。母乳喂养儿应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 养儿,可给米汤、稀释的牛奶 、酸奶或其他代乳品。
5
小儿腹泻的病因
非感染因素: 1.饮食(人工喂养):喂养不当、过敏、双糖酶异常
2.气候:腹部受凉
6 小儿腹泻发病机制
无论感染性腹泻还是非感染性腹泻 1.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受的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 2.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 3.炎症所至的液体大量渗出 4.肠道功能异常将腹泻分成:分泌性、渗出性、渗透性、肠道功能异常 四种。
18
护理措施
4、用药护理 婴幼儿慎用氨基糖苷类,以免引起听力或肾脏损害; 服用微生态制剂时,注意水温<40 ℃,与抗生素间隔 服用。
19
健康宣教
(1)向家长讲解腹泻的相关知识。正确使用ORS液(口服补液 盐)。 (2)指导合理喂养: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避免夏季断奶, 按时添加辅食。注意饮食卫生。 (3)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滥用抗生素。
7 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
①轻型腹泻:饮食因素、肠道外感染引起。数日内痊愈 •一般症状:低热、精神尚好、无中毒症状、无水电解质紊乱 •消化道:大便10次以下,黄色或绿色,稀薄或带水,有酸臭味、

8儿科习题 Microsoft Word 文档

8儿科习题 Microsoft Word 文档

《中医儿科学》习题一、单选题1、新生儿期是指()A. 出生从断脐后一个月B.出生从断脐后28天C.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D.出生从断脐后30天2、按公式计算,3岁小儿的身长应为( )cm。

A.70 B.80 C.84 D.913、麻疹出疹见于发热的第几天( )A、1-2天B、2-3天C、3-4天D、4-5天4、小儿泄泻的病因下列不符的为()A.感受外邪B.精神紧张C.内伤饮食D.脾胃虚弱5、5个月婴儿正常体重是()A、7kgB、8kgC、9kgD、10kg6、小儿前囟门闭合时间()A、4个月B、6个月C、10个月D、12—18个月7、婴儿的脉搏呼吸为:( )A、120 ;30B、100;25C、80;20D、160;408、“纯阳之体”是哪本书的观点?()A、《颅囟经》B、《内经》C、《金匮要略》D、《小儿药证直诀》9、不属于麻疹顺症的是()A.邪犯肺卫B.邪入肺胃C.阴津耗伤D.麻毒闭肺10、哮喘的临床特征是()A.咳嗽气喘, 喉间痰鸣,吸气延长B.胸闷气喘, 喉间痰鸣,呼气延长C. 发热咳嗽, 喉间痰鸣,吸气延长D. 喘促气急, 喉间痰鸣,呼气延长11、以下哪一症状是麻疹特有的()A.. 发热恶寒B.口腔黏膜斑(费科氏斑)C. 鼻塞流涕D. 咳嗽咽痛12. 泄泻患儿变证中阴竭阳脱治法为()A.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B.挽阴回阳,救逆固脱C.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D.健脾益气,酸甘敛阴13. 小儿哮喘发病年龄最多见于()A.4-5岁以上B.6个月及以内C.1-2岁D.2-3岁14. 古代哪本书对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作了论述A.《伤寒杂病论》B.《诸病源侯论》C.《黄帝内经》D.《小儿药证直诀》15. 《小儿药证直诀》是古代哪位医家对中医儿科学发展史作出的杰出贡献()A .孙思邈B 巢元方 C.张仲景 D.钱乙16. 下例不正确的是()A张仲景《黄帝内经》B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C张仲景《伤寒杂病论》D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17. “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这句话最早出自哪里?()A《黄帝内经》.B.《灵枢·卫气失常》C.《伤寒杂病论》D《诸病源侯论》18.下例不正确的是()A.新生儿指:从出生脐带结扎后满28天,B. 婴儿期:出生30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C. 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D幼儿期:1周岁后至3周岁为幼儿期19.小儿出生时正常体重与身长为:()A. 4kg. 50cmB. 3kg. 55cmC. 4kg. 55cmD. 3kg. 50cm20小儿后囟门正常闭合时间是:()A. 1-2月B. 1-3月C . 2-4月D. 2-5月21 5周岁身高计算,下列正确的是:()A.90 cmB. 105 cm C .115 cm D 120 cm22 头围的正常值是:()A.出生时头围30 cm B出生时头围34 cm C.出生时头围40 cm D.出生时头围45 cm23.1-2周岁正常头围值是:()A. 46-48 cm B .40-42 cm C. 50-55 cm D .56-58 cm2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新生儿胸围约32cmB.2岁时约44 cm,接近于头围C.1岁时约44 cm,接近于头围D. 2岁时胸围大于头围25. 人一生有两副牙,下列正确的是:()A.乳牙18颗,恒牙18颗B. 乳牙22颗,恒牙22颗C. 乳牙20颗,恒牙32颗D. 乳牙32颗,恒牙32颗26.牙齿出牙推迟或出牙混乱常见于下列不正确的是:()A.佝偻病B.呆小病C. 营养不良D.哮喘27.10个月以内乳牙计算正确的是:()A.2-4B.6-8C.4-6D.8-1028.3岁小儿血压正常值,以下正确的是:()A. 86/58mmHgB. 90/60 mmHgC. 75/50 mmHgD.96/64 mmHg29.正常测量血压,袖带宽度应为上臂长度的(),下列正确的是:A.1/3B.2/3C.3/4D.2/530.变蒸学说是古代医学阐述婴幼儿生长发育的一种学说,下列正确的是:()A. 始见于《黄帝内经》B. 始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C. 始见于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D.始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31.小儿脏腑娇嫩,是指小儿五脏六腑的行气皆不足,其中又以(),正确的是:A. 脾、肾、心三脏不足更为突出B. 肺、脾、肝三脏不足更为突出C.肺、脾、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D. 肺、肾两脏不足更为突出32. 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常表现为(),正确的是:A.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B. 脾胃不足C. 仅表现为脾不足D仅表现为肾虚33.古代提出“纯阳“,小儿生长发育,生机勃勃,发育迅速概括为“纯阳“之体的观点是:()A《颅囟经.脉法》B《伤寒杂病论》C《灵枢.卫气失常》D《黄帝内经》34.小儿病因特点,不常见的是:()A外感因素、乳食因素B先天因素、情志因素C意外因素D物理因素35. 幼儿的呼吸脉搏之比,正确的为:( )A 1:3B 1:2 C1:4 D 1:2.536.哮喘常见护理问题,下列不正确的是:()A.胸憋喘促、紫绀B.发热、惊厥C.潜在窒息D营养失调37.小儿寒性哮喘治疗法则,以下正确的是:()A清肺化痰、止咳平喘B清肺涤痰、定喘止咳C温肺散寒、化痰定喘D泻肺补肾,标本兼顾38.小儿热性哮喘代表方为,以下正确的是:()A小青龙汤合三子养清汤加减B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加减C大青龙汤加减D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39.小儿泄泻治疗原则,以下正确的是:()A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B以清肠化湿为基本法则C以健脾化湿为基本法则D以祛风散寒为基本法则40.小儿风寒泻代表方,以下正确的是:()A保和丸加减B藿香正气散加减C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D参芩白术散加减二、1.下列有哪几本是唐代孙思邈的书?A.《黄帝内经》B.《备急千金要方》C.《千金翼方》D.《颅囟经》E.《小儿药证直诀》2、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多为()A.感受外邪B. 精神紧张C. 内伤饮食D. 肺脾两虚E. 脾胃虚弱3、为预防腹泻,下列正确的有()A.提倡母乳喂养B.避免受凉C.注意饮食卫生D.断奶不限季节E.科学添加辅食4、小儿腹泻的护理措施包括下列哪些?()A.感染性腹泻要床边隔离B.保持口腔清洁C.保持臀部清洁D.观察大使次数、性状、颜色、气味及数量,准确记录出入量E.必须卧床休息5、测量头围方法增强正确的是()A.自双眉弓上缘处B.自双眉弓下缘处C.经过枕骨结节D.绕头一周的长度E.经过枕骨绕头一周的长度6、麻疹的逆证包括()A.麻毒闭肺B.麻毒伤肝C.热毒攻喉D.邪陷心肝E. 热入营血7、纯阳之体是指小儿()A.生机蓬勃B.发育迅速C.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D.蒸蒸日上E.欣欣向荣8、属于哮喘缓解期证型为()A.肺脾肾皆虚B.肺脾气虚C.脾肾阳虚D.肺肾阴虚E.肾阳虚衰9、麻诊患儿隔离要求是()A.按呼吸道传染病要求隔离B.一般隔离至出疹后5天C.应隔离至热退后5天D.并发肺炎者隔离至出疹后10天E.并发肺炎者隔离至热退后10天10、小儿变蒸有一定的规律性()A.小儿自出生32日为一变,二变为一小蒸B.10变5小蒸,历时320日,小蒸完毕C.小蒸以后是大蒸,前二个大蒸各为64日D.第三个大蒸是128日,合计576日,变蒸完毕E.上述说法出之《诸病源候论》11.哮喘患儿护理措施不正确的有()A.病室新鲜,可适当摆放花草B.注意防寒保暖,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C.哮喘发作较甚时取平卧位休息D.注意观察有无鼻痒喷嚏,干咳胸闷等发病先兆E.必要时予以吸氧吸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腹泻病因学小儿腹泻分类(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1.轻型腹泻:有胃肠道症状。

全身症状不明显,体温正常或有低热。

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2.重型腹泻:此型除有严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伴有重度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1]。

(二)根据病程分为1.急性腹泻:病程< 2周。

2.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 2月3.慢性腹泻:病程>2月。

(三)根据病因分类1.感染性腹泻:霍乱、痢疾、其它感染性腹泻(除霍乱弧菌和志贺氏菌外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引起)2.非感染性腹泻:食饵性腹泻、症状性腹泻、过敏性腹泻、内分泌性腹泻、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炎症性肠病、肠白塞、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等。

病因(一)感染因素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

1、病毒感染:寒冷季节的小儿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

病毒性肠炎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其次有诺如病毒、星状病毒、科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等。

2、细菌感染:(1)致腹泻大肠杆菌:包括: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及粘附-聚集性大肠杆菌。

(2)弯曲菌:与肠炎有关的弯曲菌属有空肠型、结肠型和胎儿型3种,95%-99%弯曲菌肠炎是由胎儿弯曲菌及空肠弯曲菌引起的。

(3)其他:包括耶尔森菌,沙门菌(主要为鼠伤寒和其他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嗜水气单胞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

3、真菌:致腹泻的真菌有念珠菌、曲菌、毛霉菌等。

婴儿以白色念珠菌多见。

4、寄生虫:常见为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和隐孢子虫等。

肠道外感染:有时引起消化功能紊乱,亦可产生腹泻症状,即症状性腹泻。

年龄越小越多见。

腹泻不严重,大便性状改变轻微,为稀糊便,含少许粘液,无大量水分及脓血,大便次数略增多,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中耳炎等,随着原发病的好转腹泻症状渐消失。

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腹泻:常表现为慢性、迁延性腹泻。

由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一方面使肠道有害菌,耐药金葡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绿脓杆菌等大量繁殖,另一方面使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减少,微生态失衡而出现腹泻,大便的性状与细菌侵袭的部位有关,病情可轻可重。

(二)非感染因素1、饮食护理不当多见于人工喂养儿。

喂养不定时、不适当或以淀粉类食品为主食,或饮食中脂肪过多以及断奶后突然改变食物品种,均能引起轻~中度腹泻(消化不良)。

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由于口渴,吸乳过多,增加消化道负担,均易诱发腹泻。

大便为稀薄或蛋花汤样,无脓血和酸臭味,如不及时控制,易并发肠道感染。

2、过敏性腹泻:如对牛奶或大豆制品过敏而引起的腹泻。

3、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肠道对糖的吸收不良引起腹泻。

4、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等都可以诱发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2]。

小儿腹泻病发病机制(一)感染性腹泻1、病毒性肠炎:各种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其微绒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受累的肠粘膜上皮细胞脱落,陷窝上皮迅速增生,自陷窝向外发展,覆盖小肠腔表面,这些增生上皮不能很快分化,无消化吸收功能,致小肠粘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到损害,肠液在肠腔里大量积聚而引起腹泻。

同时,发生病变的肠粘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不足,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良而积滞在肠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双糖的分解不全导致微绒毛上皮细胞钠转运功能障碍,两者均造成水和电解质的进一步丧失。

2、细菌性肠炎肠道感染的病原菌不同,发病机制亦不同。

(1)肠毒素性肠炎:各种产毒素的细菌可引起分泌性腹泻,如霍乱弧菌、空肠弯曲菌、产毒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病原体侵入肠道后,先粘附在肠上皮细胞刷状缘,并在其表面定居、繁殖,不侵入肠粘膜,然后细菌在肠腔中释放毒素,一种为不耐热肠毒素,与小肠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激活腺甘酸环化酶,使三磷腺苷转变为环磷腺苷,使细胞内环磷腺苷增多,抑制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钠、氯和水,并促进肠腺分泌氯;另一种为耐热肠毒素,它通过激活鸟甘酸环化酶,使三磷酸鸟苷转变为环磷酸鸟苷,环磷酸鸟苷增多后亦使肠上皮细胞减少钠、氯和水的吸收,促进氯分泌。

两者均使小肠液总量增多,超过结肠的吸收限度而发生腹泻,排出大量的无脓血的水样便,可导致患儿水、电解质紊乱。

(2)侵袭性肠炎: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可引起渗出性腹泻,如志贺菌属、沙门菌、侵袭新大肠杆菌、耶尔森菌等可直接侵袭小肠或结肠肠壁,穿入上皮细胞内,使细胞蛋白溶解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使粘膜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引起渗出和溃疡等病变。

患儿排出含有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的菌痢样粪便;结肠由于炎症而不能充分吸收来自小肠的液体,且某些致病菌还能产生肠毒素,故也可同时发生水泻。

(二)非感染性腹泻主要由于饮食不当引起,当进食过量或食物成分不恰当时,消化过程发生障碍,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和吸收而积滞在小肠上部,使肠腔内酸度下降,有利于肠道下部的细菌上移和繁殖,致使食物发酵和腐败(内源性感染),使消化功能更为紊乱。

糖类消化不良被细菌分解产生的短链有机酸使肠腔内渗透压增高(渗透性腹泻),并协同腐败性毒性产物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增加导致腹泻、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过敏性腹泻主要是变态反应所致。

小儿肠炎临床表现特点临床表现(一)共同临床表现1、轻型:起病可缓可急,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3-10次/天)及性状改变;无脱水机全身酸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常有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

在佝偻病或营养不良患儿,腹泻虽轻,但常迁延,可继发其他疾病。

患儿可表现为无力、苍白、食欲低下。

大便镜检可见少量白细胞。

2、重型: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中毒症状(发热、烦躁、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

(1)胃肠道症状: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呕吐咖啡色液体,食欲低下,腹泻频繁,大便每日十至数十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粘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2)脱水:由于吐泻丢失液体和摄入量不足,使液体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减少,导致不同程度脱水(见表1),由于腹泻患儿丧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的比例不同,可造成等渗、低渗或高渗性脱水(见表2),以前两者多见。

(3)代谢性酸中毒:一般与脱水程度平行。

轻者无明显表现,重者可有面色灰白、口唇樱红、呼吸深快、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甚至昏迷。

根据血C02CP分为轻度(18 ~13 mmol/L)、中度(13 ~ 9 mmol/L)、重度(<9 mmol/L)。

(4)低钾血症:多见于急性腹泻脱水部分纠正后,或慢性腹泻和营养不良伴腹泻者。

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腹胀、肠鸣音减弱,心率加快、心音低钝;血清钾<3.5 mmo1/L;心电图示T波增宽、低平、倒置,出现U波及心律失常。

表1脱水程度判断临床表现脱水程度程度轻度中度重度丢失液体量(%) 5 5~10 10(ml/kg)30~50 50~100 100~120尿量稍减少显著减少极少脉搏有力快而弱几乎摸不到神志稍烦躁萎靡,烦躁模糊、嗜睡甚至昏迷皮肤弹性尚好较差极差*前囟稍凹陷较凹陷极凹陷眼窝正常或稍凹陷较凹陷极凹陷眼泪有泪泪少无泪口腔粘膜稍干较干燥极干燥四肢末端暖凉厥冷,发绀血压正常正常或稍低降低,休克表2 脱水性质判断脱水性质血清钠mmol/L 发生率% 主要症状等渗性130 ~150 40 ~ 80 重者有循环障碍低渗性<130 20 ~ 50 口渴不明显,循环障碍更明显高渗性>150 较少烦渴,高热,神经系统症状突出(5)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活动性佝偻病患儿脱水酸中毒纠正后出现惊厥,应考虑低钙的可能,当用钙剂无效时,应考虑低镁的可能。

血镁正常值为0.74 ~ 0.99 mmol/L(1.8 ~ 2.4 mg/dl),< 0.58 mmol/L(1.4 mg/dl)可出现惊厥或手足搐搦。

(二) 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1、轮状病毒性肠炎:多见于6月~2岁婴幼儿,秋冬季发病,常常病初发生呕吐,后出现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的症状,常伴发热和上感症状,为自限性疾病,病程3 ~ 8天,大便镜检偶有少量白细胞,大便轮状病毒检测(ELISA法)可快速诊断。

2、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多发生在气温较高季节,以5~8月份最多。

起病较缓,大便呈黄色蛋花汤样便,有腥臭味和较多粘液,常有呕吐,多无发热和全身症状,大便镜检有少量白细胞,细菌培养可明确诊断。

3、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主要感染学龄儿童,起病急,腹泻频繁,大便粘冻状含脓血,常伴呕吐、腹痛及里急后重,可有高热,全身中毒症状重,甚至休克。

临床表现与菌痢难以鉴别,需做大便培养。

4、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9~11月为高发季节。

在新生儿室可造成暴发性流行,也是旅游者腹泻的主要病原。

本病经粪——口途径传播,潜伏期12~24h。

起病急骤;大便每日10~20次,水样便,腹泻时伴腹痛或绞痛、恶心、呕吐、精神萎靡和发热,严重者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病程持续数日,有自限性。

5、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好发于夏秋季,各年龄均可发生,潜伏期2~7d。

起病急,病情重。

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大便次数多,开始为水样便,后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大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常无白细胞。

6、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大多数为2岁以下小儿,全年发病,以夏季多见,应注意流行病学史;主要症状为腹泻,大便性状多样,不消化便、水样便、粘液样便甚至脓血便;病情轻重不一,重者可发生休克、DIC;部分患儿呈败血症表现,热程较长。

半数患儿病后大便排菌约2周,甚至更长。

7、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史,大便黄绿色水样,似海水色,粘液多,有腥臭味;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中毒症状;大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和成簇的G球菌,便培养有金葡菌生长,凝固酶阳性。

8、真菌性肠炎:多见于营养不良儿或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史,患儿常伴鹅口疮;主要症状为腹泻,大便黄稀,泡沫多,有发酵味,有时呈豆腐渣样;大便镜检有真菌孢子体和菌丝,沙氏培养基作真菌培养确诊。

9、伪膜性肠炎:由难辩梭状芽孢杆菌引起。

除胃肠道外用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和万古霉素外,几乎各种抗生素均可诱发本病。

可在用药1周内或早到数小时迟至停药后4~6周发病。

亦见于外科手术后、肠梗阻、肠套叠、巨结肠等体弱患者。

本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A(肠毒素)和毒素B(细胞毒素)2种毒素致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