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乘员舱热管理综述

合集下载

毕业设计汽车热管理

毕业设计汽车热管理

毕业设计汽车热管理嘿,朋友!说起毕业设计汽车热管理,这可真是个相当有挑战性又特别重要的课题啊!汽车热管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汽车的“体温调节系统”。

就像咱们人一样,太热了会中暑,太冷了会感冒,汽车要是热管理没做好,那性能和寿命可都得大打折扣。

一辆汽车,发动机、变速器、电池组等等,这些零部件在工作的时候都会产生大量的热。

如果这些热量不及时散去,就好比你在大夏天穿着棉袄跑步,能舒服吗?发动机可能会过热,磨损加剧,效率降低;电池组温度过高,不仅续航会受影响,甚至还可能有安全隐患。

那怎么做好汽车热管理呢?这就得从多个方面入手啦。

比如说冷却系统,这就像是给汽车吹风扇、开空调。

散热器得选好,水管的布局得合理,冷却液也得质量过关。

不然,就像你家空调制冷效果不行,热得要命!还有,隔热材料也很关键。

就像冬天你穿上厚棉袄保暖,汽车也得有好的隔热材料来保持合适的温度。

要是隔热不行,热量到处乱跑,那不就乱套啦?再说说热回收,这可真是个聪明的做法!把汽车产生的多余热量收集起来再利用,这不是变废为宝吗?就好比你在做饭时,把烧开水的热气用来顺便热个馒头。

设计汽车热管理系统,可不是一拍脑袋就能搞定的。

得做大量的计算和实验。

要考虑各种不同的工况,比如高速行驶、堵车、爬坡等等。

这就好比你准备一场大考,得把各种可能出现的题型都复习到。

而且,现在的汽车技术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热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以前的老办法可能就不管用啦,得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

你想想,如果因为热管理没做好,汽车老是出毛病,车主得多郁闷?厂家的口碑不也得砸了?所以说,毕业设计搞汽车热管理,那可是责任重大,意义非凡呐!总之,毕业设计选择汽车热管理,是一个既有挑战又充满机遇的课题。

只要用心钻研,肯定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为未来的汽车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作者:***来源:《专用汽车》2024年第08期摘要:针对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展开研究,重点分析了电池、电机和乘员舱的热管理需求,并详细讨论了热管理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进一步总结和展望了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研究结果能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应用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U469.7 收稿日期:2024-05-12DOI:1019999/jcnki1004-02262024080141 前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各国越来越关注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且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已明确提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以及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

这一目标的提出和实现,不仅对中国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也对全球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应对具有深远的影响[1]。

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普及可以大幅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措施之一。

然而,其性能、安全性和续航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热管理技术的应用效果,特别是在动力电池、电机及乘员舱方面热管理技术的研究还面临许多挑战[2]。

乘员舱的热管理技术也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关乎乘客的舒适性,还直接影响到能耗效率和整车性能。

优化能效与提升乘客舒适度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何平衡这两者是一大难题。

因此,对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热管理系统需求2.1 电池热管理需求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的性能。

其中锂离子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低自放电率、循环寿命长等优势,应用范围最广。

锂离子电池的一般运行温度范围介于-10~50 ℃之间。

然而,在低温环境下电池会出现活性明显下降、电池的内阻增加,以及低温充电容易出现金属锂沉积而发生安全事故。

温度超过50 ℃时,电池的正极晶格结构的稳定性变差,会加速老化。

汽车热管理技术体系

汽车热管理技术体系

汽车热管理技术体系
首先,发动机冷却是热管理技术中的重要环节。

发动机在工作
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散发掉,就会导致发动
机过热,甚至损坏。

因此,汽车采用水冷却系统或者空气冷却系统
来对发动机进行冷却,保证发动机在适宜的工作温度范围内运行。

其次,发动机预热技术也是热管理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寒冷地区或者低温环境下,发动机启动时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预
热才能正常运行,因此汽车采用预热装置来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温度,减少启动时的磨损和排放的有害气体。

此外,车内空调系统也是热管理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车内空调系统可以控制车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为驾驶员和乘客创
造舒适的驾乘环境。

同时,空调系统也可以影响发动机的工作温度
和燃油效率,因此在热管理技术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最后,底盘散热技术也是汽车热管理技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底盘散热系统通过散热片、散热风扇等设备来有效散发底盘和制动系统产生的热量,以保
证汽车的制动性能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汽车热管理技术体系涉及到发动机冷却、发动机预热、车内空调、底盘散热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技术手段来有效控
制和调节汽车各部件的温度,保证汽车的正常运行和提高燃油效率。

这些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汽车的性能和可靠性,也提升了驾乘舒
适度和安全性。

《2024年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与乘员热舒适性分析关键技术研究》范文

《2024年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与乘员热舒适性分析关键技术研究》范文

《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与乘员热舒适性分析关键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乘坐空间的热环境问题成为了研究者和设计师关注的重点。

在车内环境中,乘坐空间热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乘员的舒适度及驾乘体验。

本文将对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及其与乘员热舒适性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来改善汽车乘坐空间的热环境,提高乘员的舒适性。

二、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的构成与影响因素汽车乘坐空间的热环境主要由车内温度、湿度、气流速度以及辐射热等因素构成。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车内的热环境质量。

其中,车内温度是影响乘员舒适性的主要因素,而湿度、气流速度和辐射热等因素也会对乘员的舒适性产生影响。

此外,外部环境因素如太阳辐射、外界温度等也会对车内热环境产生影响。

三、乘员热舒适性的评价标准与方法乘员热舒适性是指乘员在车内环境中感到舒适的程度。

评价乘员热舒适性的标准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气流速度以及主观感受等方面。

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问卷调查、生理参数测量以及主观感受与生理参数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这些评价方法的研究,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乘员的热舒适性需求,为改善车内热环境提供依据。

四、关键技术研究为了改善汽车乘坐空间的热环境,提高乘员的舒适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关键技术研究:1. 智能空调系统研究:通过研究智能空调系统,实现车内温度、湿度等参数的自动调节,以满足乘员的舒适性需求。

同时,通过优化空调系统的能耗性能,提高其能效比,降低车辆运行成本。

2. 座椅通风与加热系统研究:座椅是乘员与车内的主要接触面,通过研究座椅通风与加热系统,可以有效地改善乘员的局部热舒适性。

同时,座椅通风与加热系统还可以根据不同气候条件和乘员需求进行智能调节。

3. 车内空气质量研究:车内空气质量对乘员的舒适性和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车内空气质量,采取有效的净化措施,如安装空气净化器、优化车内材料等,以提高车内空气质量,保障乘员的健康。

汽车工程中的热管理

汽车工程中的热管理

汽车工程中的热管理第一章汽车热管理的概述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的热管理也越来越重要。

汽车热管理主要涉及到引擎冷却、座椅加热、空调制冷等方面,这些都是为了保证汽车在各种复杂环境下正常运行并提供更加舒适的驾驶体验。

在汽车工程中,热管理是一个重要的工程领域,其在汽车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汽车引擎冷却系统汽车引擎冷却系统是汽车热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引擎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将热量排出,否则会对引擎产生严重的损坏。

冷却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将热量从引擎中排出,从而保持引擎运行的温度在正常范围内。

冷却系统一般包括水泵、散热器、水箱、风扇和水管等部件。

第三章汽车座椅加热系统汽车座椅加热系统是为了在寒冷的天气中提供更加舒适的驾驶体验。

座椅加热系统一般采用电热片来进行加热。

座椅加热系统也需要进行热管理,避免因座椅加热过度导致火灾等危险。

在设计座椅加热系统时,需要考虑电路的可靠性和座椅的防火安全性。

第四章汽车空调制冷系统汽车空调制冷系统是为了在炎热的天气中提供更加舒适的驾驶体验。

汽车空调制冷系统一般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控制电路等部件。

在设计空调系统时,需要考虑各个部件之间的配合,以确保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第五章汽车热管理中的新技术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热管理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技术。

比如,被动液冷技术、电动化空调技术、无泵冷却技术等。

被动液冷技术可以利用汽车废热来进行热管理,提高汽车的能源利用率。

电动化空调技术可以采用电动空调压缩机,从而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无泵冷却技术则可以采用材料的热导性来进行热管理。

结论总之,汽车热管理在汽车工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关系着汽车的安全性、性能和舒适性。

未来,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热管理也将不断推陈出新,为我们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驾驶体验。

汽车乘员舱空调热舒适测试与评价方法

汽车乘员舱空调热舒适测试与评价方法

汽车乘员舱空调热舒适测试与评价方法
曾映祺;夏海峰;翟永超;洪晓宇;游云鹏;丁炜桐;周翔
【期刊名称】《暖通空调》
【年(卷),期】2024(54)5
【摘要】在节约能源的前提下,优化乘员舱热环境、提升驾乘人员舒适性是汽车热管理的研究重点之一。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的增长,乘员舱热舒适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本文综述了汽车乘员舱环境热舒适评价方法。

首先,阐述了乘员舱热环境的瞬态非均匀特征及其与人员热舒适的关联。

其次,介绍了多种热舒适模型的原理,包括PMV-PPD模型、等效均匀温度(EHT)模型、多节点多节段热舒适模型,并从模型输入/输出参数对汽车乘员舱热舒适评价的适用性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再次,介绍了乘员舱热环境测试及仿真方法,着重对比了暖体假人和空调假人在乘员舱热环境评价中的适用性。

最后,基于本文所提出的评价方法,使用空调假人开展实车测试,对乘员舱环境热舒适进行了评价。

【总页数】10页(P33-41)
【作者】曾映祺;夏海峰;翟永超;洪晓宇;游云鹏;丁炜桐;周翔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宁波有限公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6
【相关文献】
1.某重型货车空调系统对乘员舱热舒适性影响的分析与改进
2.某车型乘员舱空调热舒适性分析
3.乘员舱热舒适性评价方法
4.褶皱型空调叶片对乘员舱热舒适性的影响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汽车热管理的工作原理

汽车热管理的工作原理

汽车热管理的工作原理
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发动机热管理
通过水冷却系统带走发动机汽缸盖和气缸体的热量,以控制发动机正常工作温度。

同时利用机油循环系统带走活塞、连杆、凸轮轴等运动部件的热量。

2. 电池热管理
对于新能源汽车,通过冷却液管路连接电池组与热交换器,利用制冷循环带走电池组过剩热量,避免电池过热。

3. 电机热管理
对驱动电机采用风冷或液冷系统,连接电机定子绕组与热交换器,带走电机运行过程中的热量。

4. 乘员舱温控
利用空调蒸发器给乘员舱降温除湿,加热芯管为乘员舱供暖,通过控制风门模式调节温度分布。

5. 节能利用废热
利用发动机等部件的废热预热发动机或为车内供暖,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6.均衡热负荷分布
通过传热介质循环与调速风扇,可以在不同热负荷间传递热量,达到均衡车辆热分布的目的。

7. 优化热系统控制策略
采用热管理系统的协调控制策略,根据车辆工况智能调节各部件的冷却需要,优化整车热平衡管理。

8. 隔热设计
汽车采用隔热材料与结构设计,减少乘舱与外界热量交换,降低热管理系统负荷。

9. 散热器布局优化
通过仿生分析与多字段协同优化,使散热器与多个热源达到良好匹配,优化热交换
效果。

综上,汽车热管理系统需要考虑发动机、电池、电机、乘员舱等部位的热控需求,通过合理的控制策略与结构布局设计,实现热能的平衡和高效利用。

《2024年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与乘员热舒适性分析关键技术研究》范文

《2024年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与乘员热舒适性分析关键技术研究》范文

《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与乘员热舒适性分析关键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乘坐空间的热环境与乘员热舒适性成为了消费者关注的重点。

汽车乘坐空间的热环境直接影响着乘员的舒适度,而乘员的热舒适性则关系到汽车的驾驶安全与乘坐体验。

因此,对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与乘员热舒适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的形成因素及研究方法(一)形成因素汽车乘坐空间的热环境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1)外界环境温度与湿度;2)车内通风系统及空调系统的工作状态;3)座椅材料及表面温度;4)乘员自身因素等。

(二)研究方法针对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的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测试、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

实验测试是通过实地测量获取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性;数值模拟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分析;理论分析则是通过理论推导,分析热环境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

三、乘员热舒适性的评价标准及影响因素(一)评价标准乘员热舒适性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1)主观感受,如冷暖感、出汗感等;2)生理指标,如皮肤温度、心率等。

通过综合评价乘员的冷暖感、出汗感等主观感受以及生理指标的变化,来衡量乘员的热舒适性。

(二)影响因素乘员热舒适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车内外温度与湿度;2)通风系统与空调系统的性能;3)座椅设计及材料;4)乘员的个体差异等。

四、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一)研究重点针对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与乘员热舒适性的研究,重点在于对车内热环境的实时监测与控制、通风系统与空调系统的优化设计、座椅材料的选用与设计等方面。

(二)技术应用1. 实时监测与控制系统:通过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车内的温度、湿度等参数,根据乘员的舒适性需求,自动调节空调系统和通风系统的运行状态。

2. 通风系统优化设计:针对不同的车型和使用场景,设计合理的通风系统布局和风道结构,提高通风效率,降低能耗。

3. 空调系统优化设计:采用先进的制冷技术和节能技术,提高空调系统的制冷效果和能效比,同时降低噪音和振动。

新能源汽车乘员舱热管理技术

新能源汽车乘员舱热管理技术

新能源汽车乘员舱热管理技术
新能源汽车乘员舱热管理技术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汽车乘员舱的热管理和控制,以提供舒适的驾乘环境和节能的动力系统。

一种常见的热管理技术是利用电池温控系统,通过控制电池的温度来提高电池性能和寿命。

例如,在寒冷的天气下,电池的性能会受到影响,为了确保电池的正常工作,可以使用加热系统加热电池,以提高电池的工作温度。

同样,在高温条件下,可以使用冷却系统来降低电池的温度,防止过热。

另一种常用的热管理技术是利用空调系统进行热管理。

新能源汽车一般都配备了高效的空调系统,可以通过调节空调系统来控制乘员舱的温度。

例如,在炎热的夏季,可以通过空调系统将车内温度降低到舒适的水平。

另外,一些新能源汽车还采用了座椅加热和座椅通风系统,可以根据驾乘者的需求调节座椅的温度,提高驾乘的舒适度。

此外,一些新能源汽车也采用了高效的热隔离材料和隔热设计,减少能量的传递和损失。

例如,在车身设计中采用隔热材料,可以减少热量的传递,提高乘员舱的隔热性能,减少空调系统的负荷,从而降低能耗。

总的来说,新能源汽车乘员舱热管理技术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对汽车乘员舱温度的控制和调节,提供舒适的驾乘环境,并优化能源利用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汽车热管理之乘员舱热舒适性研究文档资料

汽车热管理之乘员舱热舒适性研究文档资料

场仿真计算的建模方法和温度场仿真计算的边界条件。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
(CFD)软件STAR-CD对微型面包车SC6350进行了多种工况的仿真计算。 在微型 面包车温度场试验方法尚无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参照《汽车采暖性能试验方
法》和有关国内外汽车温度场试验方法,根据微型面包车的自身特点,系统
地提出了微型面包车温度场试验方法,并在环境舱中进行了微型面包车温度 场试验。 通过对计算和试验结果的分析,证明本文提出的计算方法和边界条
此基础上,由稳态结果分析了不同工况下乘客周围的气流流速,为大客车开
窗行驶时乘客热舒适性评价提供了参考;由瞬态结果得到了天窗附近监控点 处声功率级频谱,验证了该工况下大客车产生的气动噪声主要为共鸣噪声。
4.微型面包车车室温度场仿真技术研究.rar 首次采用数值计算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微型面包车车室内温度场、速度场 进行了研究。结合微型面包车的传热与传质机理以及SC6350车型,建立了温 度场仿真的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和几何模型。捉出了合理的微型面包车温度
理论分析。目前,在进行乘员舱内热负荷计算时,为了简化计算,车身各部分均
按多层均匀平壁传热考虑。这样的简化处理存在一些问题。汽车车身壁面除
门窗玻璃以外,一般由外板、隔热层、内饰板组成。在这些固体层中,热量传
递是靠导热。
太阳辐射的影响: 太阳辐射下车窗玻璃特性对车内温度场的影响研究.pdf 太阳辐射严重影响着汽车乘员舱内的热环境,因此降低太阳辐射对车内热环境 的干扰对提高乘员乘坐热舒适性及降低汽车能耗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热平 衡方程,对汽车乘员舱内外的传导、对流及辐射换热进行分析及理论推导,给
、易于维护等特点。汽车上利用LIN总线的温控舒适系统的基本结构,LIN总线
的主节点利用LPC2119和μ C/OS-II实现一个多任务运行环境,并分别编写了主

汽车乘员舱热管理综述

汽车乘员舱热管理综述

汽车乘员舱热管理分析1汽车乘员舱热管理简述汽车乘员舱热管理的研究又常叫做汽车乘员舱热舒适行的研究。

美国供暖空调工程师学会的标准中明确定义热舒适性是人体对热环境表示满意的意识状态。

由于不同的人对热舒适经的好坏因生理调节能力与主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因此因此人们对温度的舒适界限是一个模糊的范围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值。

因此结合国内外热舒适性相关研究文献以及我国人们的温度感觉习惯,对乘员舱内气流环境提出了以下主要参数:(1)乘员舱内外温差和乘员舱内平均温度(2)乘员舱内相对湿度(3)乘员舱内气流速度(4)乘员舱内空气更新量(5)乘员舱内温升、温降速率(6)乘员舱内部温度场分布(7)送风口风速差值及送风口位置的布置2.1空调热负荷空调热负荷由太阳辐射、人体散热、发动机舱传热以及空气渗透等组成。

在稳定情况下,制冷量与汽车所受的热负荷相等,热量平衡方程为:式中,0Q 为实际工况制冷量;load Q 为空调热负荷;M Q 为空调风机散热量;P Q 为驾乘人员散热量;V Q 为空气渗透进入舱内的热负荷;B Q 为通过车身壁面传入舱内的热负荷;Bi Q 为太阳辐射透过汽车玻璃进入舱内的热负荷;C Q 为地板传入舱内的热负荷;E Q 为从发动机舱传入乘员舱的热负荷2汽车乘员舱热舒适性数值计算;G Q 为太阳辐射被汽车玻璃吸收导入引起的热负荷。

汽车热负荷模型示意图如下图1 汽车乘员舱内热平衡模型2.2乘员热舒适性数值计算流程下面提供一种计算方案 即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 技术对汽车乘员舱内驾乘人员热舒适性进行数值模拟,现将数值模拟的计算过程归纳如下:(1).建立汽车乘员舱三维数学模型(2).进行模型的网格划分(3).确立计算模型的边界条件(4).乘员热舒适性的计算(5).对驾乘人员进行热舒适性评判分析2.3乘员热舒适性评价汽车乘员舱热管理的研究又常叫做汽车乘员舱热舒适行的研究。

美国供暖空调工程师学会的标准中明确定义热舒适性是人体对热环境表示满意的意识状态。

汽车热管理综述讲解

汽车热管理综述讲解

汽车热管理现状发展综述自从汽车产生以来,排放以及燃油经济性有关先进科学技术陆续应用到了内燃机上,汽车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在内燃机燃烧系统、气体热交换系统以及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发展与改进方面,我们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

为了提高发动机的性能,但是,在之后的35年,我们都在发动机及其动力总成上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收获却越来越小,成本越来越高。

幸运的是,现代工业已经发现并探索出了“最后的领地”—汽车热管理。

何为汽车热管理系统?汽车热管理系统是从系统集成和整体角度出发,统筹热量与发动机及整车之间的关系,采用综合手段控制和优化热量传递的系统。

先进的热管理系统设计必须同时考虑发动机冷却系统与润滑系统、暖通空调系统(HV AC)以及发动机舱内外的相互影响,采用系统化、模块化设计方法将这些系统进行设计集成、制造集成,集成为一个有效的热管理系统。

其必须能根据行车工况和环境条件,自动调节冷却强度以保持相应的部件在最佳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改善汽车各方面的性能,例如燃油经济型、驾驶舒适性等。

因此,开发高效可靠的汽车热管理系统已经成为发动机进一步提高功率、改善经济性所必须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

因此采用先进的热管理系统设计理念,应用汽车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对汽车热管理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国内汽车热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发动机冷却系统作为发动机正常稳定运行的重要辅助系统,国内学者和企业对其研究一直在不断地深入和扩展。

在燃烧放热,活塞、缸套、气缸盖温度场与热负荷,缸内气体流动与传热,散热器设计,风扇设计优化,排气系统传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目前,国内对汽车整车或者整机的热管理研究并不成熟,还处于初级阶段。

国内对整车或者整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几个高校,如同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而只有几所高校研究发动机的整机热管理,并且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对于整车的热管理研究,国内几乎没有可以承担的。

国内大部分企业主要针对某些零部件做单一的研究,并没有把部件统一起来作为整体来考虑。

《2024年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与乘员热舒适性分析关键技术研究》范文

《2024年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与乘员热舒适性分析关键技术研究》范文

《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与乘员热舒适性分析关键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汽车乘坐空间的热环境及乘员热舒适性的要求日益提高。

汽车内部空间作为乘员出行的主要环境,其热环境的舒适性直接关系到乘员的健康和舒适度。

因此,研究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与乘员热舒适性分析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分析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与乘员热舒适性的关键技术,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二、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分析汽车乘坐空间的热环境主要受到外部环境、车辆结构、空调系统以及乘员自身因素的影响。

其中,外部环境包括气候、温度、湿度等,车辆结构包括车身材料、车窗面积等,空调系统则包括制冷制热性能等。

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汽车内部空间的温度、湿度、气流分布等热环境参数。

针对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的分析,首先要关注温度的适宜性。

适宜的温度范围对于乘员的舒适度和健康至关重要。

此外,湿度和气流分布也是影响热环境的重要因素。

湿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乘员的舒适度,而气流分布不均则可能导致局部过热或过冷。

因此,在分析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三、乘员热舒适性分析乘员热舒适性是指乘员在汽车内部空间中感受到的热舒适程度。

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差异、服装选择、空气流动等。

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体格等都会影响乘员对热环境的感知。

服装选择则直接影响乘员的热量交换和排汗情况。

空气流动则影响热量的传递和分布,进而影响乘员的舒适度。

为了准确评估乘员的热舒适性,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估体系。

该体系应综合考虑温度、湿度、气流速度、辐射等多种因素,并通过实验验证其可靠性。

此外,还需要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使用场景进行差异化研究,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四、关键技术研究针对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与乘员热舒适性分析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智能空调系统:通过智能控制技术,实现车内温度、湿度的自动调节,确保乘员在各种环境下都能享受到舒适的乘车环境。

汽车热管理综述汇总

汽车热管理综述汇总

汽车热管理综述汇总汽车热管理是指对汽车发动机和车辆其他部件的热量进行管理和控制,确保汽车在各种工况下能够正常运行和高效工作。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汽车热管理系统也在不断完善和优化。

本文将对汽车热管理的相关技术和发展进行综述,以期能够全面了解汽车热管理的现状和趋势。

首先,汽车热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保持发动机在适宜的工作温度范围内,提高燃烧效率和减少排放。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汽车热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

首先是冷却系统,它主要包括水泵、散热器、风扇和冷却液等组成部分。

冷却系统通过循环冷却液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散热器,再通过风扇将散热器中的热量排出车外。

冷却系统的设计和性能直接影响着发动机的散热效果和工作温度控制。

第二个方面是燃油供给系统,它主要包括喷油嘴、燃油泵和燃油调节器等组成部分。

燃油供给系统的功能是根据发动机的负荷和转速需求,控制燃油喷射的时机、量和压力,以确保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和动力输出。

第三个方面是空气供给系统,它主要包括进气歧管、气流计和节气门等组成部分。

空气供给系统的功能是将足够的新鲜空气引入发动机燃烧室,以提供燃烧所需的氧气,并根据发动机负荷和转速需求进行控制。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汽车热管理还包括了座椅加热、空调制冷、取暖通风、排气管排放控制等技术。

这些技术都是为了提高汽车的舒适性、安全性和环保性能而开发的。

例如,座椅加热技术可以让乘客在寒冷的天气中感到温暖舒适;空调制冷技术可以在炎热的夏天保持车内的温度适宜;排气管排放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发动机废气对环境的污染。

随着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汽车热管理系统也在不断创新和进化。

其中一个重要的趋势是温度控制的精确化和个性化。

目前,大多数汽车热管理系统是基于发动机和外界环境的温度来进行控制的,但是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未来的汽车热管理系统将更加侧重于乘客个人的温度需求和偏好。

例如,可以通过传感器和智能控制器检测乘客的体温和舒适感受,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调节座椅加热和空调制冷系统的温度。

新能源汽车座舱热舒适性研究综述

新能源汽车座舱热舒适性研究综述

新能源汽车座舱热舒适性研究综述摘要新能源汽车高低续航衰减问题成为行业难题。

整车热管理开发如何在保证座舱热舒适性的前提下,降低热泵空调的能耗成为整车能量管理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汽车座舱的热环境的内外影响因素、人体热调节模型以及仿真与试验等主客观评价方法,新技术的发展等研究进行全面总结论述,以期为新能源汽车座舱热舒适性研究和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均匀热环境;热泵;空调;评价方法;数字座舱0引言在国家双碳目标驱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热泵空调作为一种节能高效热系统在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上得到普及。

因此,全气候条件下应用热泵空调系统的座舱热舒适性研究是平衡整车热管理系统能耗与驾乘热舒适性的前提,对优化整车系统的整车能耗占比具有重要意义。

汽车作为一个移动非均匀热空间,其热特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座舱空间热环境、人体热舒适性模型、汽车热舒适性评价标准与方法等研究进行综合论述,为未来智能空调应用与发展进行展望。

1座舱空间热环境研究1.1外界环境对座舱空间热环境影响(1)环境温湿度外界的环境温湿度条件分为大气环境和座舱局部环境的温湿度,比如车库,隧道等。

不同的车外环境温湿度条件,对于人体热舒适性需求也有差异。

(2)车速车辆在行驶时与周围空气形成相对运动,座舱的冷量或热量损失就会随着车速变化而变化,从而引起车内温度波动和热舒适性变化。

(3)太阳辐射汽车座舱热环境受到辐射传热的影响来自于太阳辐射和环境热辐射。

在行车工况下,即使车内温度保持不变,受太阳辐射影响,光影在人体表面变换所形成的非对称热辐射对人体接受的热舒适性有很大影响,同时也会增加座舱整体热负荷。

(4)雨雪等天气环境在降雨、降雪、大风等天气环境条件下都会改变座舱内外环境的热交换条件影响空调热舒适性,尤其是在强风、大雨、暴雪等行驶场景下的空调作为维系生命热环境的重要工具,其热舒适性受天气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1.2车身固有热特性研究(1)玻璃太阳辐射是汽车座舱热负荷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不同光学特性的玻璃能够有效的阻隔太阳辐射能力的传递到车内。

《2024年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与乘员热舒适性分析关键技术研究》范文

《2024年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与乘员热舒适性分析关键技术研究》范文

《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与乘员热舒适性分析关键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汽车的舒适性要求逐渐提高,其中之一便是热环境对乘员热舒适性的影响。

在车辆设计、研发与制造的过程中,了解和优化乘坐空间热环境及其对乘员舒适性的影响,是提升汽车整体性能和用户体验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将针对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与乘员热舒适性分析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二、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的构成与特点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主要由车内温度、湿度、气流速度以及太阳辐射等因素构成。

其特点在于,由于车辆封闭性较强,热环境变化受到外界环境及车辆自身因素的影响较大。

在高温、高湿度的环境下,如何为乘员提供舒适的乘坐环境,是汽车热舒适性研究的核心问题。

三、乘员热舒适性评价方法与标准乘员热舒适性评价主要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种方法。

主观评价主要通过乘员对车内环境的感受进行评价,如温度适宜度、湿度适宜度、气流舒适度等;客观评价则通过测量车内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等物理参数进行评价。

同时,国际上已有相关标准对乘员热舒适性进行评价,如SAE J2167等。

四、关键技术研究1. 智能温度控制系统: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车内温度、湿度等参数,根据乘员需求及外界环境变化,自动调节空调系统,以达到最佳的乘坐空间热环境。

2. 座椅通风与加热技术:座椅作为乘员长时间接触的部件,其通风与加热性能对乘员的舒适度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优化座椅材料、结构设计及加热元件的布局,提高座椅的通风与加热性能。

3. 太阳辐射控制技术:针对太阳辐射对车内温度的影响,采用隔热材料、遮阳板等技术手段,减少太阳辐射对车内的热量输入。

4. 空气质量与净化技术:通过安装空气净化器、过滤器等设备,改善车内空气质量,提高乘员的舒适度。

5. 人体工程学设计: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合理设计车内空间布局、座椅间距等,确保乘员的舒适度及安全性。

五、结论汽车乘坐空间热环境与乘员热舒适性分析关键技术研究是提升汽车性能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手段。

乘员舱热管理需求

乘员舱热管理需求

乘员舱热管理需求
一、温度控制
温度范围:乘员舱内的温度范围应保持在20-25℃之间,以确保乘员的舒适度。

温度均匀性:乘员舱内的温度应保持均匀,避免出现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温度稳定性:乘员舱内的温度应保持稳定,避免因外界环境变化而引起的温度波动。

二、湿度管理
湿度范围:乘员舱内的湿度范围应保持在30%-60%之间,以避免乘员感到干燥或潮湿。

湿度均匀性:乘员舱内的湿度应保持均匀,避免出现局部湿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湿度稳定性:乘员舱内的湿度应保持稳定,避免因外界环境变化而引起的湿度波动。

三、空气流通
空气流量:乘员舱内应保持足够的空气流量,以确保乘员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

空气循环:乘员舱内的空气应进行循环,以避免出现空气死角和异味。

空气过滤:乘员舱内的空气应经过过滤器过滤,以去除灰尘、花粉、细菌等污染物。

四、热负荷管理
热负荷限制:乘员舱内的热负荷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以避免出现过热的情况。

热辐射防护:乘员舱内的高温部件应进行热辐射防护,以避免对乘员造成伤害。

热管理设计:乘员舱内的热管理设计应合理,以避免出现过热和过冷的情况。

五、应急散热
散热设备:乘员舱内应配备应急散热设备,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降低舱内温度。

散热策略:乘员舱内的应急散热设备应具备多种散热策略,以应对不同的紧急情况。

散热效果评估:应急散热设备的散热效果应进行评估,以确保其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发挥应有的作用。

Tesla热管理架构介绍

Tesla热管理架构介绍

Tesla 热管理架构介绍一、MODEL S热管理架构原理介绍:1、电池冷却原理:车辆行驶或充电时,电池温度上升,BMS会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发送指令让压缩机工作,并调节通向chiller的膨胀阀,同时电池包回路的水泵会运转,冷却液在chiller内部与冷媒进行热交换,冷却液温度降低,然后经三通-水泵-三通-PTC流入电池包,并在电池包内部进行热交换,然后冷却液升温后经过四通阀-水泵流入chiller再次冷却,即:chiller-三通-水泵-三通-PTC-电池包-三通-三通-四通阀-水泵-三通阀-chiller,反复循环,从而保证电池包的温度稳定。

具体路径截图如下:2、电池加热原理:当车辆在低温环境中长时间放置后,电池包温度逐渐降低,当降低到一定温度后,BMS会发送请求开启PTC和水泵,按照水泵-三通-PTC-电池包-三通-三通-四通阀-水泵-三通阀-三通-水泵的路径进行。

当然,目前国内应该主要考虑车辆放置后再启动时候进行加热的工况,目标偏向北京以南。

具体路径截图如下:3、乘员舱制冷及加热原理:当乘员舱发出制冷需求时,压缩机会进行工作,同时膨胀阀开启,根据车内外环境温度及需求温度进行调节压缩机转速,通过鼓风机与乘员舱进行热交换。

具体路径截图如下:4、电机及电控冷却原理:当电机、电控温度升高时,控制器发出水泵工作的请求,当冷却液温度较低时,采取小循环,不经过散热器,当温度升高到一定值时,开始大循环。

具体路径截图如下:二、MODEL X热管理架构看看下面这张3D数据图,发现这个车是前后空调四驱电车,前面还存在夸张的滤芯,据说防生化污染的。

详细的热管理架构,继续看架构图:原理介绍:1、电池冷却原理:车辆行驶或充电时,电池温度上升,BMS会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发送指令让压缩机工作,并调节通向chiller的膨胀阀,同时电池包回路的水泵会运转,冷却液在chiller内部与冷媒进行热交换,冷却液温度降低,然后经水泵-电池包-PTC-暖风水箱-四通阀-水泵流向chiller,完成一个循环。

整车发动机舱热管理开发简述

整车发动机舱热管理开发简述

和整车路试试验,对比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差异。
一、整车发动机舱热管理定义
1.1、整车发动机舱热管理开发流程
整车开发流程是产品开发的基础,该流程的清晰程度将影响产品开发的进度和成功与否。 发动机舱热管理主要涉及热管理和空气动力学工程属性。具体包括如下流程: 1、 整车发动机舱热管理目标的确定:测试标杆车及相关竞争车型数据,专业工程师对属性目 标进行分解,逐级分解到系统和零件性能目标; 2、 零部件性能确认:零部件工程师根据性能目标,对零件尺寸及结构进行分析和相关性能能 实验的确认; 3、 系统性能的确认及优化:将相关零部件性能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然后将相关数据进行一维 和三维分析及优化,进行工程可行性分析; 4、 工程开发:完成零部件的工程开发,确认零部件台架性能实验,并完成样车装配; 5、 整车目标实验验证:完成环境模拟实验及相关路试实验,完成工程冻结。 具体开发流程图如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料 与水泵连接法兰直 实际重量
铝合金 60 mm 1.1 Kg
铝合金 60 mm 2 Kg
由上表可知,竞品车型与标杆车型采用了环形闭口式风扇,竞品车型的叶片数和叶片高度 都远低于标杆车型,而叶片高度则是标杆车型的 1.25 倍。
风扇性能对比分析图
风扇性能对比分析:从上图风量性能对比图中看出 ,风量性能区别并不大。在相同转速的 条件下直径越大,风量越大,与此同时,噪音也越大。风扇叶子的形状对风量和性能都影响较 大。风扇的噪音和转速存在倍数关系,选风扇的趋势是风扇直径大,转速低,在保证模块散热 性能的前提下,通过降低转速来减少噪音的产生。
中冷器基本结构参数表 项目 发动机额定功率 高 外轮廓尺寸 中冷器芯子结构尺寸 宽 厚 横截 扁管 长 竞品车型 90 KW 425 mm 281 mm 50 mm 50 mm 8.7 mm 1 14 9 mm 5 mm 82 3.46 ㎡ 0.1177 ㎡ 4.19 Kg 标杆车型 110 Kw 425 mm 281 mm 53 mm 53 mm 4 mm 1 21 8.9 mm 6 mm 64 4.07 ㎡ 0.1194 ㎡ 4.24 Kg

乘用车商用车热管理要求

乘用车商用车热管理要求

乘用车商用车热管理要求一、温度控制温度控制是热管理的重要方面之一,它需要确保乘员舱内的温度适宜,以保证乘员的舒适度。

温度控制包括对车内温度、湿度和气流速度的调节。

在夏季,温度控制需要防止车内温度过高,而在冬季,则需要保证车内温度适宜。

二、热量分布热量分布是指车内各个部位的温度分布情况。

在热管理中,需要确保车内各个部位的热量分布均匀,以避免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

热量分布需要考虑车内各个部位如驾驶舱、座椅、脚部空间等的位置和大小,以及车窗和车门的传热系数等因素。

三、空气循环空气循环是指车内空气的流动情况。

在热管理中,需要保证车内空气流通畅通,以防止空气滞留在车内某些部位,导致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

空气循环需要考虑车内的气流组织、通风口的位置和形状等因素。

四、冷却系统冷却系统是用于降低发动机温度的系统。

在热管理中,需要确保冷却系统能够有效地将发动机温度降低到适宜的范围,以防止发动机过热或过冷。

冷却系统需要考虑散热器、水泵、风扇等部件的性能和匹配情况。

五、加热系统加热系统是用于加热车内空气和乘员身体的系统。

在热管理中,需要确保加热系统能够有效地将车内空气和乘员身体加热到适宜的温度,以防止乘员感到寒冷。

加热系统需要考虑加热器的功率和位置,以及通风口的位置和形状等因素。

六、空调系统空调系统是用于调节车内空气湿度和温度的系统。

在热管理中,需要确保空调系统能够有效地调节车内空气湿度和温度,以创造舒适的车内环境。

空调系统需要考虑制冷剂的充注量和循环量、空气循环组织等因素。

七、热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是对车辆的热能进行全面管理的系统,它包括了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空调系统等各个系统的管理和优化。

热管理系统需要考虑各个系统的匹配和协同工作情况,以及车辆的运行工况等因素。

八、温度控制策略温度控制策略是指对车辆温度进行控制的策略和方法。

在热管理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行驶工况和气候条件,采取不同的温度控制策略,以实现最佳的温度控制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乘员舱热管理分析1汽车乘员舱热管理简述汽车乘员舱热管理的研究又常叫做汽车乘员舱热舒适行的研究。

美国供暖空调工程师学会的标准中明确定义热舒适性是人体对热环境表示满意的意识状态。

由于不同的人对热舒适经的好坏因生理调节能力与主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因此因此人们对温度的舒适界限是一个模糊的范围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值。

因此结合国内外热舒适性相关研究文献以及我国人们的温度感觉习惯,对乘员舱内气流环境提出了以下主要参数:(1)乘员舱内外温差和乘员舱内平均温度(2)乘员舱内相对湿度(3)乘员舱内气流速度(4)乘员舱内空气更新量(5)乘员舱内温升、温降速率(6)乘员舱内部温度场分布(7)送风口风速差值及送风口位置的布置2.1空调热负荷空调热负荷由太阳辐射、人体散热、发动机舱传热以及空气渗透等组成。

在稳定情况下,制冷量与汽车所受的热负荷相等,热量平衡方程为:式中,0Q 为实际工况制冷量;load Q 为空调热负荷;M Q 为空调风机散热量;P Q 为驾乘人员散热量;V Q 为空气渗透进入舱内的热负荷;B Q 为通过车身壁面传入舱内的热负荷;Bi Q 为太阳辐射透过汽车玻璃进入舱内的热负荷;C Q 为地板传入舱内的热负荷;E Q 为从发动机舱传入乘员舱的热负荷2汽车乘员舱热舒适性数值计算;G Q 为太阳辐射被汽车玻璃吸收导入引起的热负荷。

汽车热负荷模型示意图如下图1 汽车乘员舱内热平衡模型2.2乘员热舒适性数值计算流程下面提供一种计算方案 即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 技术对汽车乘员舱内驾乘人员热舒适性进行数值模拟,现将数值模拟的计算过程归纳如下:(1).建立汽车乘员舱三维数学模型(2).进行模型的网格划分(3).确立计算模型的边界条件(4).乘员热舒适性的计算(5).对驾乘人员进行热舒适性评判分析2.3乘员热舒适性评价汽车乘员舱热管理的研究又常叫做汽车乘员舱热舒适行的研究。

美国供暖空调工程师学会的标准中明确定义热舒适性是人体对热环境表示满意的意识状态。

由于不同的人对热舒适经的好坏因生理调节能力与主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因此因此人们对温度的舒适界限是一个模糊的范围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值。

因此结合国内外热舒适性相关研究文献以及我国人们的温度感觉习惯,对乘员舱内气流环境提出了以下主要参数:(1)乘员舱内外温差和乘员舱内平均温度(2)乘员舱内相对湿度(3)乘员舱内气流速度(4)乘员舱内空气更新量(5)乘员舱内温升、温降速率(6)乘员舱内部温度场分布(8)送风口风速差值及送风口位置的布置空调热负荷由太阳辐射、人体散热、发动机舱传热以及空气渗透等组成。

在稳定情况下,制冷量与汽车所受的热负荷相等,热量平衡方程为:式中,0Q 为实际工况制冷量;load Q 为空调热负荷;M Q 为空调风机散热量;P Q 为驾乘人员散热量;V Q 为空气渗透进入舱内的热负荷;B Q 为通过车身壁面传入舱内的热负荷;Bi Q 为太阳辐射透过汽车玻璃进入舱内的热负荷;C Q 为地板传入舱内的热负荷;E Q 为从发动机舱传入乘员舱的热负荷;G Q 为太阳辐射被汽车玻璃吸收导入引起的热负荷。

汽车热负荷模型示意图如下下面提供一种计算方案 即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 技术对汽车乘员舱内驾乘人员热舒适性进行数值模拟,现将数值模拟的计算过程归纳如下:(1).建立汽车乘员舱三维数学模型(2).进行模型的网格划分(3).确立计算模型的边界条件(4).乘员热舒适性的计算(5).对驾乘人员进行热舒适性评判分析2.3乘员热舒适性评价汽车乘员舱是一个微环境,所受的热源众多,而且太阳辐射分布不均,乘员 舱内的温度与速度变化梯度大,热环境非常不均匀。

因此可以选择等效温度Teq作为热舒适性评价指标。

Teq 的公式如下:往往人体对温度的敏感度不同部位有很大的区别,因此等效温度大的地方不一定对热舒适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所以在进行舒适性评价时要结合热辐射和热辐射的位置来共同参与评价。

3.空调风道改进及对乘员热舒适性影响现在大多数轿车都安装了空调系统!这不仅提高了汽车的舒适性!也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能"设计汽车空调系统时,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汽车空调的送风风道是汽车空调系统中重要的部件之一,其设计水平直接影响车内气流组织的合理性!从而影响乘员的热舒适性"对空调风道进行风量分析,评价空调系统设计是否合理,对提高乘员的热舒适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意义。

2007年,江淮汽车公司的霍长宏、刘江波等用CFD方法对某轻卡驾驶室除霜风道出口流量分配进行了分析,同时对风道结构进行了改进。

2008年,上海交大的吴金玉、陈江平通过对暖通空调(HVAC)及风道内部场的CFD分析,考察了风道内部结构对风量分配和送风量的影响,并提出了改进方法。

利用CFD分析了HVAC 内气流的流动,并考虑了3种模式:吹面模式、除霜模式、吹脚模式。

2010年,江淮汽车公司的陶其铭、许至宝等运用CFD方法对某款汽车空调除霜风道内部流动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内部扰流板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使得除霜风道各出风口分风比较为合理。

2011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杨国平等借助CFD方法建立了某轿车风道模型,并通过改进中央风道的性能,使各出风口的均匀性得到了提高。

4汽车乘员舱热舒适性改进通常为了改善乘员热舒适性,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汽车空调性能,如提高风机和压缩机的转速。

但是这会直接增加发动机的负担,增大油耗,加重车主经济负担。

同时在石油逐渐枯竭,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节能减排”为当今主题,因此单纯的提高汽车空调性能是不经济也是不科学的。

通过减少进入汽车乘员舱的热量来提高驾乘人员的热舒适性,是一种比较直接的改进方法。

减少进入的热量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采用阻断红外线进入汽车乘员舱来减少热量的摄入,另一种是提高汽车玻璃和汽车车身结构的热阻,使导入乘员舱的热量减少。

由于太阳辐射热量绝大部分都是以透射的方式进入乘员舱内,因此本节通过第一种方法来减少进入乘员舱的热量。

通过改进乘员舱内部的气流组织,不仅可以提高乘员舱内部空气的新鲜度,同时对乘员热舒适性也有很好地改善。

当汽车乘员舱中载有多个乘员时,传统的前仪表板处四出风口一般都不能满足后排乘员的热舒适要求,因此需要为后排乘员添加空调出风口,增加后排空间的热舒适度。

同时由于每个人的感觉不同,对舒适的范围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可采用独立控制系统来满足不同人员的舒适性。

6.总结本篇论文主要对乘员舱热管理做出了简单的表述。

其中大致包括了热舒适性的描述,有关舒适性的一些简单计算。

还有就是空调出口的改进对乘员舱热管理的影响以及一些改进热舒适性的办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1】孙学军,苏志军,丁国良.轿车空调车室内空气流场数值模拟.上海大学学报,1996,30(2):19-22【2】方贵银,李辉.汽车空调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78-110【3】李夔宁,杨颖,童明伟.微型汽车空调冷负荷计算.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 (8 ):65-69【4】尹郁琦,汽车乘员舱热舒适性研究与改进,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靳艳梅,王保国,刘淑艳.车室人体热舒适性的计算模型.人类工效学.2005,11(2):16-19【6】方贵银,李辉.汽车空调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7】ChienCH,JangJY,ChenYH,etal.3-Dnumericalandexperimentalanalysisforairflowwithinapassengercompartment[J].InternationalJournalofAutomotiveTechnology,2008,9(4):437-445.【8】霍长宏,刘江波,俞燕.CFD分析和模拟技术在某轻卡风道设计中的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Sup1):19-21.【9】吴金玉,陈江平.汽车空调蒸发器总成及风道的数值研究[J].流体机械,2008,36(7):59-62.【10】PatidarA,NatarajanS,PandeM.CFDanalysisandvalidationofanautomotiveHVACsystem[C]//ProceedingsoftheSAEWorldCongress&Exhibition,April20,2009,Detroit,Michigan,UnitedStates.[S.l.]:SAETechnicalPaper,2009:2009-01-0535.【11】陶其铭,许志宝,夏广飞.汽车空调除霜风道分析及结构优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4):498-500.【12】杨国平,张缓缓,朱法龙.基于CFD汽车空调中央风道的改进设计[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1,25(2):108-111.【13】郭仁生.基于MATLAB和Pro/ENGINEER优化设计实例解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4】熊可嘉,王伟,张万平.固壁辐射对轿车热舒适性计算影响的分析.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8,29(4):313-316【15】孙学军,苏志军,丁国良.轿车空调车室内空气流场数值模拟.上海大学学报,1996,30(2):19-22【16】姚润明,陈启高,李百战.通风降温建筑室内热环境模拟及热舒适研究.暖通空调,1997,17(6):5-9【17】陈孟湘.汽车空调.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65-92【18】方贵银,李辉.汽车空调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78-110【19】孙学军,苏志军,丁国良等.轿车空调车室空气流场数值模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6,30(2):19-22【20】童灵,陈江平.轿车空调车室内温度场分布特性的经验公式.汽车工程.1999,21(4) :243-247【21】简晓文,陈江平. 一种简单便实用的汽车空调车室设计仿真方法. 流体机械.2001,29(5) :50-53【22】申绪兵,刘应清.微型面包车室内温度场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3,32(4) :68-70【23】卢纪富,张莉红.空调列车室内流场的数值模拟.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25(1):105-108【24】包涛,孙宗鑫,袁秀玲等.空调客车气流组织的改进及模拟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5,39(1):61-65【25】孟庆超.汽车车身室内流场与空气品质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湖南长沙:湖南大学,2007,9-11【26】林欢,刘淑艳,王保国.非均匀热环境下热舒适评价的两种方法及其关键技术.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8):47-52【27】谷正气主编.汽车空气动力学.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25-47【28】傅德熏,马延文编著. 计算流体动力学.第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1-41 【29】于勇.FLUENT 入门与进阶教程.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36-39【30】江帆.FLUENT 高级应用与实例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3【31】谷正气,孟庆超,杨易,何忆斌.轿车室内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系统仿真学报.2008,20(7):1700-17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