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技术的创始人茨维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色谱分离过程的机制 吸附色谱 分配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 排阻色谱(凝胶色谱)
色谱技术最初仅仅是作为一种分离手段 ,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们才开始把这种分离手段 与检测系统连接起来 ,成为在环境、 生化药物、 精细化工产 品分析等生命科学和制备化学领域中广泛应用的物质分离分析 的一种重要手段。
原理的提出
随后,茨维特进行了一系列的模拟实验,并提出”有可能建 立一种以吸附为基础的分离物质的新方法“。
1903年3月21日 ,在华沙自然科学家协会生物学家分会举 行的会议上 ,茨维特作了 “一种新型吸附现象及其在生物化 学分析中的应用” 的演讲 ,公布了他对100多种无机和有机 吸附剂的研究结果。
正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茨维特的色谱法 在文献中埋没了25年之久,才最终得到科学 界的广泛接受。
色谱法的进一步发展
随即,瑞士的P.Karrer和L.S.Ruzicka, 匈牙利的L.Zechmeister等科学家迅速掌握 了这项技术,在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研究中 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并进一步推动了 色谱技术的发展。Karrer在1937年,Kuhn 在1938年,Ruzicka在1939年相继获得诺贝 尔化学奖。从此以后,色谱法得到了普遍 的公认,成为20世纪最重要,有效的分离 方法。
叶绿素c
茨Leabharlann Baidu特一生中最大的贡献—— 发明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中极其重要的实验
方法,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分离方法——
色谱法
在华沙的14年中 ,茨维特对叶绿素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1903年,他在华沙的《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 关于色谱法的论文。在随后的1906~1910年,他又发表了 几篇论文在德国的《植物学杂志》上。在这几篇论文中, 他详细地叙述了利用自己设计的色谱分析仪器,分离出胡 萝卜素、叶绿素和叶黄素 。
1907 年 ,他还在德国植物学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 ,还 演示了色谱技术。
虽然如此,但是在接下来的20多年时间内, 茨维特的新方法并没有得到科学界的重视。 其主要原因是德国著名化学家威尔斯泰特对 色谱法的排斥和不信任。在当时,威尔斯泰 特是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化学领域的权威。 1915年,因为在“叶绿素化学领域的卓越贡 献”而获得诺贝尔奖。
分离原理
依据不同物质在流动相中与固定 相的相互作用的不同而产生不同 的分配率,经过多次分 配而达 到混合物的分离的目的。
分类
1、按流动相的物态: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 按固定相的物态:气固色谱(固定相为固定吸附剂) 气液色谱(固定相为涂在固体担 体上的或毛细管壁上的液体) 液固色谱 液液色谱
2、按固定相使用的形式:柱色谱,纸色谱,薄层色谱
色谱法的发现与茨维特在俄国科学院进行的硕士论文有着密切
的关系,他在研究中观察到,石油醚极易溶解离析态的叶绿素和 相关色素,但不能直接从植物叶中提取出色素,,而乙醇(甚至在其 它溶剂中加入少量乙醇)则很容易直接提取出植物叶中的色素。。 他认为 ,这种现象并不是由于叶绿素 “不溶于” 石油醚而 “溶” 于乙醇 ,也不是由于叶绿素在乙醇提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而溶 解 , “很可能是由于植物组织的分子力的干扰 ,即是说是由于吸附。 石油醚对色素的溶解力小于植物组织的吸附力 ,而这种吸附力能被 某些其它溶剂如乙醇所克服因此 ,即使在石油醚中加入少量无水乙 醇也能将所有的色素提取出来”。
然而,茨维特在1903年的演讲报告,直到两年后才 在俄国的一家地方刊物上发表,并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1906年6~7月间 ,茨维特向 《德国植物学报》 连续投 寄了两篇论文 “叶绿素的物理化学研究” 和“吸附分析 与色谱法”,详细描述了他创立的新方法以及在叶绿素化 学上的应用。 “色谱” 一词最早出现在这两篇论文中。
目前几乎在所有的领域都涉及到色谱法及其相关技术的应 用 ,色谱技术的应用日益普遍 ,色谱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 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45369.html?wtp=tt 【2】刘桂荣:《色谱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载《山西化工》,2006年2月第26卷 第1期。 【3】张清建:《茨维特:色谱技术的创始人》,载《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年第 2期,总120期。 【4】张清建:《茨维特色谱技术缘何被埋没一段时间》,载《化学通报》,2001年 12期。 【5】Sakodynskii K I. J . Chromatogr. ,1972 ,73 :303~310. 【6】百度图片,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B4%C4%CE%AC%CC%D8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fr=&pv=&word=%C9%AB%C6%D7%B7%D6%CE%F6%D2%C7&z=0
• 1901年获喀山大学植物学学士学位 • 1902年任华沙大学讲师 • 1907年任兽医学院教授 • 1908年任华沙理工大学教授
主要贡献
茨维特应用化学方法研究细胞生理学 首先,1900年他在树叶中发现了 两种类型的叶绿素:叶绿素a和叶绿 素b,后来又发现了叶绿素c,并分离 出纯的叶绿素 。
叶绿素a和b
在这次会议上,茨维特对柱色谱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清楚 的描述
茨维特的描述
“以菊粉为吸附剂 ,将色素提取液通过吸附剂 粉末进行过滤 ,由此观察到的吸附现象是非常有趣 的。最初从柱子底部小口流出一种无色液体 ,随后 流出黄色液体(胡萝卜素) ,在菊粉柱的顶部形成一 条亮绿色的环 ,少顷 ,在柱的下部又出现了一个非 常清晰的黄色环。然后 ,用纯石油醚淋洗菊粉柱 , 黄色环和绿色环显著变宽 ,并向柱下移动。如果柱 子不是太长 ,那么 ,黄色环可能下移到柱底的开口 , 从而流出黄色的石油醚溶液。绿色环内也存在差 异 ,深蓝绿色在环的下部 ,黄绿色的环的上部。”
色谱技术的创始人——
生平简介
• 茨维特(1872~1919)
• Michael Semenovich Tswett
• 俄国植物生理学家和化学家,1872年5月14 日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小镇阿斯蒂
• 1919年6月26日卒于苏联沃罗涅日
学术生涯
• 1896年获日内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全 家移居俄国
色谱技术最初仅仅是作为一种分离手段 ,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们才开始把这种分离手段 与检测系统连接起来 ,成为在环境、 生化药物、 精细化工产 品分析等生命科学和制备化学领域中广泛应用的物质分离分析 的一种重要手段。
原理的提出
随后,茨维特进行了一系列的模拟实验,并提出”有可能建 立一种以吸附为基础的分离物质的新方法“。
1903年3月21日 ,在华沙自然科学家协会生物学家分会举 行的会议上 ,茨维特作了 “一种新型吸附现象及其在生物化 学分析中的应用” 的演讲 ,公布了他对100多种无机和有机 吸附剂的研究结果。
正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茨维特的色谱法 在文献中埋没了25年之久,才最终得到科学 界的广泛接受。
色谱法的进一步发展
随即,瑞士的P.Karrer和L.S.Ruzicka, 匈牙利的L.Zechmeister等科学家迅速掌握 了这项技术,在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研究中 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并进一步推动了 色谱技术的发展。Karrer在1937年,Kuhn 在1938年,Ruzicka在1939年相继获得诺贝 尔化学奖。从此以后,色谱法得到了普遍 的公认,成为20世纪最重要,有效的分离 方法。
叶绿素c
茨Leabharlann Baidu特一生中最大的贡献—— 发明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中极其重要的实验
方法,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分离方法——
色谱法
在华沙的14年中 ,茨维特对叶绿素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1903年,他在华沙的《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 关于色谱法的论文。在随后的1906~1910年,他又发表了 几篇论文在德国的《植物学杂志》上。在这几篇论文中, 他详细地叙述了利用自己设计的色谱分析仪器,分离出胡 萝卜素、叶绿素和叶黄素 。
1907 年 ,他还在德国植物学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 ,还 演示了色谱技术。
虽然如此,但是在接下来的20多年时间内, 茨维特的新方法并没有得到科学界的重视。 其主要原因是德国著名化学家威尔斯泰特对 色谱法的排斥和不信任。在当时,威尔斯泰 特是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化学领域的权威。 1915年,因为在“叶绿素化学领域的卓越贡 献”而获得诺贝尔奖。
分离原理
依据不同物质在流动相中与固定 相的相互作用的不同而产生不同 的分配率,经过多次分 配而达 到混合物的分离的目的。
分类
1、按流动相的物态: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 按固定相的物态:气固色谱(固定相为固定吸附剂) 气液色谱(固定相为涂在固体担 体上的或毛细管壁上的液体) 液固色谱 液液色谱
2、按固定相使用的形式:柱色谱,纸色谱,薄层色谱
色谱法的发现与茨维特在俄国科学院进行的硕士论文有着密切
的关系,他在研究中观察到,石油醚极易溶解离析态的叶绿素和 相关色素,但不能直接从植物叶中提取出色素,,而乙醇(甚至在其 它溶剂中加入少量乙醇)则很容易直接提取出植物叶中的色素。。 他认为 ,这种现象并不是由于叶绿素 “不溶于” 石油醚而 “溶” 于乙醇 ,也不是由于叶绿素在乙醇提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而溶 解 , “很可能是由于植物组织的分子力的干扰 ,即是说是由于吸附。 石油醚对色素的溶解力小于植物组织的吸附力 ,而这种吸附力能被 某些其它溶剂如乙醇所克服因此 ,即使在石油醚中加入少量无水乙 醇也能将所有的色素提取出来”。
然而,茨维特在1903年的演讲报告,直到两年后才 在俄国的一家地方刊物上发表,并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1906年6~7月间 ,茨维特向 《德国植物学报》 连续投 寄了两篇论文 “叶绿素的物理化学研究” 和“吸附分析 与色谱法”,详细描述了他创立的新方法以及在叶绿素化 学上的应用。 “色谱” 一词最早出现在这两篇论文中。
目前几乎在所有的领域都涉及到色谱法及其相关技术的应 用 ,色谱技术的应用日益普遍 ,色谱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 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45369.html?wtp=tt 【2】刘桂荣:《色谱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载《山西化工》,2006年2月第26卷 第1期。 【3】张清建:《茨维特:色谱技术的创始人》,载《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年第 2期,总120期。 【4】张清建:《茨维特色谱技术缘何被埋没一段时间》,载《化学通报》,2001年 12期。 【5】Sakodynskii K I. J . Chromatogr. ,1972 ,73 :303~310. 【6】百度图片,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B4%C4%CE%AC%CC%D8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fr=&pv=&word=%C9%AB%C6%D7%B7%D6%CE%F6%D2%C7&z=0
• 1901年获喀山大学植物学学士学位 • 1902年任华沙大学讲师 • 1907年任兽医学院教授 • 1908年任华沙理工大学教授
主要贡献
茨维特应用化学方法研究细胞生理学 首先,1900年他在树叶中发现了 两种类型的叶绿素:叶绿素a和叶绿 素b,后来又发现了叶绿素c,并分离 出纯的叶绿素 。
叶绿素a和b
在这次会议上,茨维特对柱色谱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清楚 的描述
茨维特的描述
“以菊粉为吸附剂 ,将色素提取液通过吸附剂 粉末进行过滤 ,由此观察到的吸附现象是非常有趣 的。最初从柱子底部小口流出一种无色液体 ,随后 流出黄色液体(胡萝卜素) ,在菊粉柱的顶部形成一 条亮绿色的环 ,少顷 ,在柱的下部又出现了一个非 常清晰的黄色环。然后 ,用纯石油醚淋洗菊粉柱 , 黄色环和绿色环显著变宽 ,并向柱下移动。如果柱 子不是太长 ,那么 ,黄色环可能下移到柱底的开口 , 从而流出黄色的石油醚溶液。绿色环内也存在差 异 ,深蓝绿色在环的下部 ,黄绿色的环的上部。”
色谱技术的创始人——
生平简介
• 茨维特(1872~1919)
• Michael Semenovich Tswett
• 俄国植物生理学家和化学家,1872年5月14 日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小镇阿斯蒂
• 1919年6月26日卒于苏联沃罗涅日
学术生涯
• 1896年获日内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全 家移居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