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民俗习惯

合集下载

恩施土家年俗

恩施土家年俗

作为土家族聚居地的恩施地区,自“改土归流”以来,受汉文化影响较大,其风俗与汉俗交汇,形成一种奇特的年俗文化。

杀年猪制腊肉杀年猪是恩施土家人一年值得庆贺的事,杀了猪不仅可以过个好年,也是平时待人接客和全家人一年油水的保障。

恩施土家人杀年猪,先要看日子,然后请屠夫。

屠夫将猪杀死后,要在猪鼻子上划一刀再刨洗,意为我破了你的猪相,投生再不会变成猪遭杀戮了。

过去有的地方将猪杀死后,要拖到堂屋门背后盖上蓑衣藏起来,一些人扮成抢猪的样子,查找闹腾一阵子后,主家与屠夫再把猪拖出来刨洗。

其原因据说是祖上很穷,交不起富家的租粮,每年年猪被富家抢走抵了租。

有一年刚杀猪,抢猪的人就来了,便把猪藏起来,才有猪肉过年。

土家人将有无年猪杀,杀几头或多少斤肉作为贫富的象征。

猪刨洗干净后,屠夫将其分割成块。

若家里有成了亲或定了亲的儿子,要“打”肘子,一般用后腿,儿子多的人家前后腿都用。

家景好的人家打条肘,即带脊背打下来,份量重一些。

家景差的打圆肘,不带脊背,份量自然轻一些。

这些肘子是为儿子给丈人拜年准备的礼物。

有肘子吃,是土家族有女儿人家的一大骄傲,说谁家吃了肘子,便知道谁家的女儿放了人家。

杀了猪,主家要招待屠夫和亲朋好友吃一餐,一般不用猪的正身肉,只用不好收拾的“项圈”肉(猪脖子)和打肘子剩下的边用肉。

吃这一餐有个名称,叫吃“刨汤”。

屠夫和亲朋好友走后,主家开始腌制腊肉。

腌前要打红锅,即将铁锅烧红,将猪肉有皮的一面在红锅上烙,这样一是整干净肉皮中的毛脚子,二是以后再食用时,用热水一泡一刮就干净了,煮起来也容易熟。

对肉的腌制很有讲究,将生盐炒熟,拌上花椒粉,在盆或缸中放一层肉,抹一层花椒粉盐。

腌制七天左右,再起缸挂在灶前或火塘上熏炕。

讲究的人家要专打柏树枝或用花生、葵花、核桃壳烧火熏炕。

这样炕出来的腊肉味道格外香美。

打粑粑拍醪糟到了腊月末,恩施土家族人忙着打粑粑、拍醪糟,准备过年。

粑粑有三种,一是糍粑,二是印子壳,三是冻粑。

糍粑是将糯米蒸熟,或用碓舂,或用杵、槌砸打,或用削尖的竹条把子戳揉,把糯米饭整成泥状,再分捏成团,挤压成饼或在专用木模中压制成形,便是糍粑了。

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

 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

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恩施市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是一个美丽而充满活力的地方。

这里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深受人们喜爱。

在恩施市,民间艺术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一、木版年画木版年画是恩施市最著名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这些年画通常用木板雕刻而成,表现了各种各样的历史和文化主题。

人们通常会在春节期间挂上这些年画,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通过这些年画,人们可以感受到恩施市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二、石鼓舞蹈石鼓舞是恩施市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

这种舞蹈以石鼓为乐器,演员们在石鼓的伴奏下跳舞,表演出独特的舞蹈动作。

石鼓舞蹈既富有节奏感,又具有独特的韵律美。

它通常在重要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表演,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三、巴人布艺巴人布艺是恩施市独特的手工艺品。

这种布艺通常使用彩色的纱线编织而成,以花纹和图案为特色。

巴人布艺制作精细,色彩鲜艳,图案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种布艺常常被用于家居装饰和服装设计,展示了恩施市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四、三峡民歌三峡民歌是恩施市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这些民歌通常以自然景观、爱情故事和农田劳作为主题,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著称。

在恩施市农村地区,人们经常会在田间地头唱起三峡民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生活的情感。

五、妙笔山水画妙笔山水画是恩施市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

这些画作通常以崇山峻岭、清溪流水和奇特的自然景观为主题。

艺术家用精湛的技巧和想象力,将这些山水景色绘制在纸上,形成了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画作。

妙笔山水画展现了恩施市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综上所述,恩施市的民间艺术与民族风情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木版年画、石鼓舞蹈、巴人布艺、三峡民歌和妙笔山水画都是恩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恩施市的历史和文化,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通过欣赏和传承这些民间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恩施市的独特魅力。

恩施土家族苗族居民民风民俗

恩施土家族苗族居民民风民俗

[湖北恩施民俗]土家族祭祖礼仪土家族是神秘巴人的后裔。

土家族的源流,可上溯到遥远的人类起源史。

200多万年以前的“建始直立人”,是巴人的远祖,也是中华及亚洲地区人类的远祖之一。

宋末元初,聚居在湘鄂渝黔毗邻山区的“西南蛮”统称土家人,登上土司制度下的社会舞台。

土汉有别,遂有土家、土司、土官、土民之名。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土家族具有悠久的神话史和灿烂的文化史,经历了由巴而蛮、由蛮而土、由土而土家的发展变化,长歌如祭,情侔天地,道贯古今。

“嗟我始祖,廪君巴王,族脉相绪,人脉大昌。

卒俱漠野,得营农桑。

薪火相传,氏族发祥。

谧为廪君,廪者贮粮。

”廪君,即土家族对始祖巴务相的尊称。

土家人把廪君奉为赐福之神、镇妖之神、驱灾之神等。

民间流传许多关于廪君助善除恶、佑我众生的故事,土家人又将廪君神化为“向王天子”。

土家歌谣云:“向王天子一支角,吹出一条清江河。

声音高,河水涨;声音低,河水落。

牛角弯,弯牛角,吹出一条弯弯拐拐的清江河。

”[ 转自铁血社区 ]廪君作为土家人心中的“生命之神”,作为开发清江的始祖,穿越时空,神话的灵光可见一斑。

“始祖创业,慨当以慷。

”在悠远的洪荒年代,廪君巴务相以他超人的勇锐和智慧,铁剑定元昆,土船排巨浪,被推选为首领,上溯夷水(今清江),君乎夷城(今恩施),建立了巴子国,为土家后世标立了拓荒、圈地、立家、围城、建政、设制、协作、生存的人文思想,功业皇皇。

魂化白虎,呜呼高岗,为世代巴人所崇拜。

这个以白虎为图腾,以勤劳、勇敢、团结、开拓为生命之本的民族就是我们现在的土家族,用土家语言称比兹卡或贝锦卡。

祖德长昭,千秋共仰,情意绵长。

长期以来,祭祖作为一种社会礼仪和宗族教化方式,体现了后世“谦、仁、礼、孝、亲、和”的生命观。

土家祭祖既具有祭祀的一般共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又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和民族宗教信仰及历史特征紧密相连,经历了“人祭”、“血祭”、“牲祭”、“公祭”等礼仪形式。

传说“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恩施土家族婚俗探索

恩施土家族婚俗探索

恩施土家族婚俗探索恩施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和婚俗令人神往。

土家族婚俗丰富多彩,有着浓厚的民俗特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传统信仰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索恩施土家族的婚俗文化,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

一、追溯历史,揭开土家族婚俗的面纱土家族婚俗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史料记载,土家族的婚俗受到《诗经》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仪式和流程。

土家族的婚姻制度较为灵活,一般是自由恋爱或父母之命,也可称之为“姻缘由己定”。

结婚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婚前仪式,而婚后的生活也有一系列的规定和传统。

每一个环节都反映了土家族对婚姻和家庭生活的重视,同时也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土家族婚俗的特色和流程1. 订婚仪式订婚是土家族婚礼的第一步。

根据土家族的传统,订婚时男女双方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礼仪,如相互赠送礼品,拜见长辈,确定婚期等等。

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家庭会派遣长辈和亲友共同商议,确定婚姻的具体事宜,并交换彼此的意见。

这一环节代表着两个家庭的融合和对未来婚姻关系的重视。

2. 迎亲仪式迎亲是土家族婚礼的重要环节。

迎亲当天,新郎需携带婚车和锣鼓队前往新娘家迎娶新娘。

在迎亲的过程中,新郎家的亲友和邻里会在道路两旁按照传统仪式列队迎接,以示对新娘的尊重和祝福。

远迎新娘到新郎家后,双方家庭会进行简短的仪式和祭拜活动,表示对新婚生活的祝福和期待。

婚礼是土家族婚俗中最为隆重的一环。

在婚礼当天,新郎新娘身着土家族传统服饰,举行结婚仪式。

在一系列的祭祀和神圣仪式后,司仪会宣布新人成为正式夫妻。

随后,双方家庭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婚宴,邀请亲友共同分享喜悦。

在婚宴上,还会有土家族的传统歌舞表演,以及一些寓意深刻的节目,让人们共同见证新人的幸福和美好。

三、土家族婚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土家族的婚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土家族的婚俗充分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从订婚仪式到婚礼仪式,每一个环节都与土家族的传统信仰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体现了土家族对祖先遗风的尊崇。

恩施土家族婚俗探索

恩施土家族婚俗探索

恩施土家族婚俗探索恩施土家族是湖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婚俗习惯。

对于土家族的人民来说,婚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因此他们对婚礼的筹备和庆祝非常用心。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恩施土家族的婚俗。

一、红头绳在恩施土家族的婚礼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红头绳。

新娘和新郎在婚礼上会系上一个红色的棉线绳,代表两人心心相印,永远不分离。

这个红头绳是由亲戚朋友在婚礼前为新人编织的,制作过程也非常有讲究。

编织者通常要选用红色的棉线,这个棉线不能从手机或者其他电器上切割,必须用手剪而成。

同时,编织者要按照特定的传统方式编织出准确的长度和大小。

二、三拜九礼在恩施土家族的婚礼上,新人通常要进行三拜九礼的仪式。

这个仪式是由家长主持的,新人需要向家长和长辈敬献礼品,以示尊重和感激。

礼品的种类和数量也有很多要求,例如糯米、鸡、鸭、猪肉、白酒、水果等。

三拜九礼的过程非常繁琐,需要新人和家长多次沟通和商议,确保仪式的顺利进行。

三、摆酒席恩施土家族的婚礼通常要请很多人,因此酒席的摆设也非常重要。

新人和家长通常要进行细致而周到的安排,包括场地、餐具、菜肴、饮料、音乐等方面。

在恩施地区,婚礼酒席非常丰盛,不仅有传统的农家菜肴,还有很多地方特色的美食,如银鱼、竹笋、腊肉等。

总之,恩施土家族的婚俗非常丰富多彩,无论是红头绳、三拜九礼还是摆酒席,都体现了土家族人们对婚姻和人生的重视和关爱。

虽然这些传统的婚俗可能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遗忘,但是对于土家族的人民来说,它们仍然是珍贵的文化传承,值得我们用心去体味和探索。

湖北恩施土家族婚礼习俗与流程

湖北恩施土家族婚礼习俗与流程

湖北恩施土家族婚礼习俗与流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恩施土家族逐渐形成了婚姻制度中的多层次礼仪,这些礼仪是十分复杂和隆重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礼仪过程。

湖北恩施山大人稀,交通闭塞,恩施人民具有剽悍顽强的心理素质,所以在繁琐的礼仪中还保持着“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烛,娶妇之家三日应举乐”等古老遗风。

一般有讨口气、讨红庚、择大香、送期单、上红、过礼、陪十弟兄、陪十姊妹、迎亲、拦门、发亲、拗礼、拦车马、铺床、迎上亲、结蜡、圆亲、闹房、新人跪拜、接风、拜茶、面花、回门等礼俗。

讨口气就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

女家允婚叫“放话”。

男方看中后,请媒人到女方提亲。

如女方同意,就约定日子“过门”。

男方即各好衣物、酒、肉、茶点等,由父或母带着儿子请媒人陪同至女家燃放鞭炮。

双方父母互称“亲家”。

从此常来常往,叫做“不开亲是两家,开了亲是一家”。

男到女家后,女方再择吉日由哥嫂或弟妹与媒人同去男方家“看廊场”(看家庭条件),有的事前通告男方,有的不通知男方,由女方秘查暗访。

事后如女方认为满意,同意婚事,才进行下一步,否则到此终断。

这是青年男女订亲的初期程序。

讨红庚有的地方也叫择稳香,择稳香后男方再各些礼物专程去女方家讨“红庚”,要求女方父母“发女方八字”。

即女方允婚后,由男家择期各衣物、糕点、酒、肉,置于台盒中,并预各“庚书”,笔墨、香、蜡烛、纸钱于台盒内,请媒人随礼物到女方正式订婚。

讨红庚也叫“讨八字”。

女方请来家族,将所配之女的出生年、月、日、时,用甲子填于“庚书”里的固定格式内,发回男方家叫“发八字”。

有的女方在男方家来的台盒内放上文房四宝,部分诗书和女儿给男方亲手做的鞋子、饰物,称为回盒。

在未正式成婚期间,逢年过节时,男方都要到女方家拜年。

择大香是指男方到了结婚年龄,应该认满门亲后提出结婚的礼习。

一般男女青年到十八、九岁时,男方就各好几套好衣料和方肘、酒、肉、面条等厚礼,同样由媒人、家长带着儿子同到女方家,再和女方父母一起到女方的爷爷、伯伯、叔叔、姑父、舅舅、姨父等亲戚家满门送礼、认亲,表示要完婚纳彩。

湖北恩施的风俗

湖北恩施的风俗

湖北恩施的风俗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西山地与武陵山两大山脉之间,是世界唯一一块“硒”土。

恩施被誉为“世界硒都”,有“世界硒源”之称。

恩施人民热情好客,有着非常独特的民风民俗。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很多传统习俗:过端阳节、吃汤圆、唱春歌、耍龙灯、游方等,其中最独特的是过端阳节。

过端阳节的前一天,家家都要将糯米蒸熟后,用稻草裹成圆锥形的“筒粽”。

然后将其放进事先做好的“筒粽”筒里,再在其上插上一根竹叶或蒿草,再用一根长竹枝插在筒的中央作为“顶”。

然后将一根芦管从竹枝中穿过,并将其与芦苇管连接起来。

最后用一块红布将筒粽包好,扎紧口后,放进装有清水的大锅里煮上一段时间后便可食用。

吃时还要用竹筒去蘸一下竹筒里的水吃。

这样煮出来的筒粽不仅有竹叶或蒿草的清香味,而且还有一股淡淡的糯米味。

过端阳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还要煮好一些糯米粑粑、肉丸子、豆腐干等供品,祭祀祖先,祈求平安。

—— 1 —1 —。

恩施风俗文化

恩施风俗文化

恩施风俗文化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西南、东接荆楚、西联川渝、南通湘粤、北接三峡,居住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390多万各族人民,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恩施文化有其自身的传统性、民族性、开放性和独特性下面我们来看看底蕴深厚的恩施文化。

恩施是土家族的农民——巴人的发祥地和成长的摇篮。

早在上古时期,巴人的先祖国统一禀君部落便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潮流中,巴文化、巴楚文化、巴蜀文化、汉文化在恩施的不同历史时期相互影响,融汇与贯。

同时,佛、道、儒、巫文化共同生存,特征鲜明。

巴文化是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巴文化和主要代表有巴渝舞、即古代巴渝地区民间武舞、舞凡刚烈、音乐铿气将有力后被更句为“昭武舞”、“宣武舞”。

在民间,巴渝舞遗风犹有,川东巴人后商的踏踢舞、摆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变,现在的薅草锣鼓、花鼓洞、花灯碉、莲花落、川剧帮腔、川江号子、船2号子、带动号子、翻山铰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巴乡情,即古代巴人的酒.此酒名贵,饮誉遐迩。

清酒酿造时间长,冬酿夏热,色情味重,为酒中上品。

巴人风情——巴人有古村,凝重的民风,历来崇尚勇武。

巴人神话,有“比翼齐飞”,“巴蛇吞象”,“白虎神话”巴人英雄神话有:“禀君传奇",巴人神女传奇有“巫山神女”,“盐水神女"。

恩施是巴文化的策源地,民族文化艺术十分丰富。

史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巴人踏蹄,伐鼓祭祀”,这是土家族先民——巴人征战,祭祀中文化艺术活动的纪实.这些艺术活动传承至今,就形成了“无事不歌舞”的民族风俗文化.被誉为“历史悠久成东方情人节"的“土家女儿会",现已成为传统文化精品,成为恩施市民俗节诚意中的盛会,被中外来宾誉为了解恩施民俗文化的大舞台。

恩施属山区巨陵地带,海拔1000—1500m之间,境内山峦重叠,山势险峻,沟壑纵横,溪河密布.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农人选物和果木的生长,药材十分丰富.恩施地区有神奇的山水风光,如利川腾龙洞、沐抚大峡谷、梭布垭石林这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恩施全面民俗文化

恩施全面民俗文化

恩施民俗风情一、恩施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白虎图腾:根据汉文文献记载和潘光旦先生的推断,可能在4200年前的夏代初年,出现了巴人的第一个君王——廪君,标志着巴人已进入父系氏族向奴隶制过渡的时代。

廪君乃巴氏之子务相,一般认为,廪为虎之意,廪君即虎君。

白虎巴人主要有五姓:巴、樊、曋、相、郑。

白虎巴人一直崇拜白虎,视白虎为图腾和神灵,认为廪君就是白虎的化身,其宗教信仰都打上了白虎的烙印,作为勇敢、力量的象征,做为胜利之魂来进行礼赞,体现了君廪勇武奋进的精神,还体现了整个部落坚毅、刚猛、豪爽的特质,构成了巴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恩施民歌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

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

“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

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

柑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

”《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三、土家风俗、节日1、女儿会:源远流长的“女儿会”是恩施土家人的民族盛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

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日,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土家情人节”的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传递着土家人真、善、美的脉博与灵魂。

是恩施土家族人自发形成的以赶集为借口、以对歌为形式、以情爱为目的的自主择偶方式。

如果两情相悦,就牵手到树林里、小溪旁、山坡上去幽会,乃至定下终身。

2、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

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

恩施土家族风俗作文

恩施土家族风俗作文

恩施土家族风俗作文朋友们!今天我可得好好给你们唠唠恩施土家族的风俗,那可真是像一个装满宝藏的大盒子,每打开一层都有惊喜。

先说说土家族的服饰吧。

土家姑娘们的衣服就像一幅行走的画儿。

她们穿着色彩鲜艳的西兰卡普做的衣服,这西兰卡普可不得了,那是土家族的织锦,图案丰富得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不清。

什么花呀、鸟呀、虫呀,都能在上面找到。

土家小伙儿呢,穿着对襟短衣,头上包着青布帕子,看起来那叫一个精神抖擞,就像从古老的传说里走出来的勇士。

再讲讲土家族的饮食,那也是相当有特色。

有一道菜叫合菜,就像土家族的美食大聚会。

把粉条、豆芽、肉丝、萝卜丝这些东西放在一块儿炒,满满一大盘,各种食材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就像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

还有油茶汤,第一次喝的时候我还吓了一跳呢。

黑乎乎的一碗汤,上面飘着些炸得金黄的米花。

喝上一口,那味道又香又有点怪,但是越喝越觉得好喝,就像土家族的性格一样,越品越有味道。

土家族的居住环境也很有趣。

他们的吊脚楼就像精灵住的房子。

依山傍水而建,一半靠着陆地,一半悬在水上或者坡上。

住在里面,感觉就像住在一幅山水画里。

我去参观的时候,走在吊脚楼的木板上,嘎吱嘎吱的,仿佛在听它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而且从吊脚楼的窗户望出去,那山水景色美不胜收,就像世外桃源一样。

说到土家族的节日,那更是热闹非凡。

最有名的要数摆手舞节了。

到了那一天,男女老少都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聚集在摆手堂前。

大家围成一个大圆圈,跟着锣鼓的节奏开始跳摆手舞。

那场面,就像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

手脚的动作简单又有节奏感,一边跳一边还唱着古老的歌谣,歌声在山谷里回荡,感觉整个世界都沉浸在土家族的欢乐之中。

而且这摆手舞还有很多意义呢,有的是庆祝丰收,有的是祭祀祖先,反正就是通过舞蹈把土家族的历史和文化都传承下来了。

土家族的婚俗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要是哪家姑娘要出嫁了,那可真是一个大工程。

提前好多天就要开始准备各种东西,什么陪嫁的被子、箱子,上面都绣满了精美的图案。

恩施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恩施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恩施土家族的风俗习惯恩施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中国的少数民族很多,而土家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

它历史悠久,主要是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恩施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恩施土家族地区至今保留古老的习俗―――射虫,定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节头一天为射虫日,如今年农历正月二十五为惊蛰节(公历3月5日),正月二十四即射虫日。

射虫日这天晚上,在田地边用石灰画一把弓箭,意指射杀所有的害虫。

蛰是藏伏的意思,指动物在冬天藏伏起来。

虫类是种类最多的昆虫类动物,冬天藏伏起来,叫入蛰,春天天气变暖,开始苏醒,这时正是雷雨天气,古人认为是雷声惊醒了它们,因此定了惊蛰这个节气。

虫类苏醒,对农作物的危害大,古代科技不发达,没有好的办法对付它们,幻想用神力和某种利器消灭之,故产生了画弓箭射虫的习俗,意欲把害虫消灭在萌动之中,不让它生殖繁衍,以免损害庄稼,贻误农事。

这种习俗还可能与土家族的祖先巴人的历史有关。

南朝范晔著《后汉书西南蛮夷列传》,说到巴人首领廪君务相率部落沿夷水(清江)西迁时,有这样的记述: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恩施市有盐水溪,历史上曾设盐水县)有女神,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

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有学者论证在今恩施境内)。

虽然此虫非彼虫,但由此可见恩施土家族祖先早有射虫的经历,其间应有一定因果关系。

拓展:1、土家族的饮食习俗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

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

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

恩施市的民俗文化探索

 恩施市的民俗文化探索

恩施市的民俗文化探索恩施市的民俗文化探索恩施市,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是一个充满着浓厚民俗文化的地方。

在这里,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仍然保留,并深深地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

本文将带您一同探索恩施市的民俗文化,了解这个地方独特魅力的背后。

一、传统节日与仪式恩施市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仪式,其中最著名的是恩施大峡谷的土家族“刨山节”和“歌圩”。

刨山节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人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锄头等工具,前往山中刨土,相信这样可以祛除邪气,保佑平安。

而歌圩则是土家族的集市活动,人们在集市上歌唱、舞蹈,展示他们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才能。

此外,恩施市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例如贴年画、赛龙舟、祭祖等。

这些传统节日和仪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连接历史与现实、传承与创新的纽带。

二、民间艺术与手工艺恩施市的民俗文化还表现在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艺上。

茶艺、剪纸、土绘等艺术形式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不仅展示了恩施市独特的审美观,也传承了土家族的智慧和情感。

茶艺在恩施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以红茶为主要代表。

在冲泡红茶的一整套仪式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悠闲、平静的生活态度。

而剪纸则是一种通过剪刻纸张形成精美图案的艺术,传达了当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土绘则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色彩,展示了对大自然、人生和历史的思考和崇敬。

三、传统饮食与独特风味恩施市的民俗文化还体现在传统饮食与独特风味上。

这里的传统饮食以土家族的菜肴为主,以农产品和山区特产为特色,口味独特而美味。

土家族的传统饮食注重五谷杂粮和山珍野味的搭配,如莴苣鸡、野菌炖脆皮猪蹄等。

这些菜肴以其新鲜、原汁原味的特点,让人们在品尝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土家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恩施市的独特风味还表现在当地的小吃和特色美食上,如土家面、老友粉等。

这些食物不仅色香味俱佳,更蕴含着土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对美食的钟爱。

恩施泼水节是什么

恩施泼水节是什么

恩施泼水节是什么
《恩施泼水节》是中国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四月初八至十五日举行。

这个节日可以追溯到土家族和苗族的古老传统,是一个庆祝丰收、祈福和纪念祖先的重要节日。

在恩施泼水节期间,人们会穿上传统服饰,手持水盆,用水从小哑口或水车中取水,然后泼向他人,并相互祝福。

这种泼水的仪式被认为能够洗去不洁、消除灾祸,同时也代表人们心灵的洗涤和净化。

在泼水节期间,人们还会举行各种传统民俗表演和游园活动,如赛龙舟、跳花竹、唱歌舞等,场面热闹非凡。

泼水节不仅是土家族和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和欣赏。

如今,恩施泼水节已成为一种民俗旅游盛事,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参与观看,并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恩施泼水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成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

恩施土家族婚俗探索

恩施土家族婚俗探索

恩施土家族婚俗探索恩施土家族是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婚俗文化是该民族的重要传统之一。

土家族的婚礼历时长久,整个过程十分热闹,充满了浓厚的民俗风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恩施土家族的婚俗文化。

一、土家族婚姻的起源土家族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婚姻制度,其婚姻习俗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土家族的婚姻制度十分特别,自古以来就有“曲江拈花”、“蝴蝶穿花”的俗称。

具体来说,土家族的婚姻制度是以“拈花”与“穿花”为主要方式。

“拈花”是指男女双方自愿选择配偶,他们可以相约私下发誓,相互拈花表示意思,这是一种自由恋爱的方式。

而“穿花”则是指父母之间商定婚事,安排两家人之间的婚事,这种方式则显得较为保守。

几乎每对年逾花甲的土家族父母都可迅速炫耀自己的六旬小儿在哪儿拈到了个“鞋袜”---新媳妇,这就表明沾沾自喜的心情,一阵自豪,幸福感油然而生。

二、土家族的婚礼习俗土家族的婚礼通常会选择在春季进行,因为从春天开始土家族的田地就会进入繁忙的农忙期,所以春季是人们最欢笑最热闹的季节。

土家族的婚礼通常都会选在农历三月或五月,因为这是土家族春忙时节,也是一年中最宜嫁娶的时机。

土家族的婚礼非常热闹,整个过程通常需要三天时间。

第一天是“订亲日”,要去女方家向女孩订亲。

第二天是“请明媒”,男方的亲友拿着参礼品到女方家请明媒,交困百具的礼品争取最后的口舌。

第三天是“定亲日”,确定亲事后,男方准备车马到女方家接亲。

整个婚礼过程中,还有众多的仪式、礼俗、祈祷和祭祀等环节,体现了土家族婚礼的丰富多彩和浓厚的宗教意味。

在土家族的婚礼中,舞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土家族的婚礼上,男女老少多集体唱歌跳舞,特别是在有头饰的地方,男子多戴鹰毛帽,女子多用饰在头上,耸伸骄傲的精神力量;一场个有特色的土家族婚礼,除了要有鞭炮齐鸣、锣鼓喧闹,最有特色的要算那土家族独有的“三拜九抱”的方式。

土家族的婚礼上常常还要请快活师、歌手和舞者扮演祝福的角色,祝愿新人幸福美满、恩恩爱爱。

恩施风俗文化

恩施风俗文化

恩施风俗文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长江中游,盘踞于湖北、重庆、湖南的交汇处。

自古以来,恩施就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这里的风俗文化自然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一、婚俗文化恩施地区的婚姻习俗和汉族大致相同,但仍有独特之处。

土家族和苗族女子十分尊重自己的父母,嫁出去后也必须回娘家拜访。

土家族婚礼通常是在农闲时期的大后年,称之为“姨婚”。

在此期间,新娘要先离开娘家,举行一段时间的“离院试福”活动,然后方可返回相夫教子。

新娘子不得到夫家“走门”,而是由新郎去迎亲,新娘要蒙上面纱,在婚礼当日才能揭开。

苗族的婚俗则有“爬堂”等特殊仪式。

在这个仪式上,男女双方都要表现出敬意和水平,女方要能够完成所有层层堆积的门槛,男方则要承担好家庭责任和照顾妻子的义务。

二、节庆文化恩施的节庆文化举办时,极其盛大,内容也十分独特。

土家族的“火把节”是其中之一,这是一项庆祝开春即将到来的传统活动。

活动中,当地彝族和苗族民众会手举火把,跳着舞曲,狂欢庆祝。

同样,每年正月十五日,民间的“闹青年节”活动也十分有名,年轻人在古庙里舞狮、舞龙、打榔,场面十分喧闹。

三、服饰文化恩施地区的服饰文化虽不如婚俗和节庆活动那样大规模,却依然别具风味。

土家族的传统服饰十分华丽绚烂,尤其以土家族的“花毛衣”最为著名,其用料是西南地区的虎带、羊毛等,织造精细、颜色鲜艳,非常漂亮。

在苗族地区,苗族姑娘的头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传统文化中,苗族姑娘的头饰非常独特,精美绝伦。

头饰上饰有羽毛、银元等装饰,让苗族女子看起来更加高贵大方。

四、民间文学恩施地区的民间文学非常独特,其口头表现形式多采多姿,例如苗族地区的“花车歌”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

这种歌谣通常使用苗族的语言,歌曲内容讲述了苗族民众的生活历程和传统文化,表达了他们的感情和愿望。

这种歌谣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非常重要。

总之,恩施的风俗文化非常独特、多姿多彩,丰富多样。

恩施最悠久风俗习惯

恩施最悠久风俗习惯

恩施最悠久风俗习惯
恩施地区是湖北省的一个地级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传统风俗惯。

下面将介绍一些恩施最悠久的风俗惯。

龙船节
龙船节是恩施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聚集在江河边观看盛大的龙船比赛。

在比赛中,鼓乐喧天,龙船扬帆起航,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居民的参与。

这一俗源自古代祈求丰收和驱邪的传统活动,如今已成为当地人民热衷的娱乐方式。

虎舞
虎舞是恩施地区另一项古老的风俗惯。

每年农历正月初五,人们会穿着虎皮制成的服装,在村庄和街道上表演舞蹈。

虎舞被视为驱邪和庆祝丰收的象征,具有祈求好运和祥瑞的意义。

这一俗传承已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纳凉晚会
纳凉晚会是夏季的一个重要传统活动。

每逢炎热的夏季晚上,人们会在村庄的广场上举办纳凉晚会,这是居民们纳凉消夏的一种方式。

晚会上,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观赏传统舞蹈、欣赏音乐演出等。

这一活动旨在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也是大家放松心情的机会。

赛龙舟
赛龙舟是恩施地区的一项古老运动,也是一种传统竞技活动。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组织赛龙舟比赛来庆祝端午节。

参赛队伍会用力划桨推动龙舟前进,同时鼓声震天,呼应着划桨的节奏。

这一活动弘扬了团队合作、拼搏奋进的精神,也是恩施地区的一大特色。

总结起来,恩施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风俗习惯。

从龙船节到虎舞,从纳凉晚会到赛龙舟,每个习俗背后都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些风俗习惯不仅是当地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

恩施土家族民俗习惯

恩施土家族民俗习惯

恩施土家族民俗习惯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基本属于山地农耕经济,传统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或“火耕水耨”,俗为“砍火砂”。

土家族在开荒挖土、薅苞谷草、砍楂烧粪等适宜集体性劳动的农活中都兴换工互助。

在集体劳动中,土家族创造了一种鸣锣击鼓、伴之以歌的歌唱形式,称为“薅草锣鼓”,也叫薅秧锣鼓、薅草歌、打闹等。

劳动者“闻歌雀跃,劳而忘疲,其功较倍”。

农耕之外,土家人亦喜欢集众围山打猎,称为“赶仗”。

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辅以红薯、马铃薯等。

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尤喜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制成合渣。

其它较有特点的食物还有粑粑、腊肉、油茶、合菜、团馓等。

土家族喜欢饮酒,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

咂酒,一般把薛曲和杂粮置于坛中密封,少则半年,多则二、三年,久之成酒。

待客人到来时,取置堂案正中,以细竹通节为竿,插坛底,堂中置案,两旁分放鸡、鸭、鱼、肉等,各置筷子一双,而不设坐,由主妇开坛,主人请客人上前依次轮流咂酒,后举筷而食,彼此不以为嫌,边吸边食,边唱边跳,载歌载舞,甚为热烈。

在服饰方面,土家人尚俭朴,喜宽松。

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

头发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缠头,喜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

男式上衣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

现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穿着与汉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会和节日,或偏僻山村,才能见到土家族的传统服饰。

土家族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砖瓦屋、木架板壁屋、吊脚楼四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石板屋和岩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恩施土家族民俗习惯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基本属于山地农耕经济,传统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或“火耕水耨”,俗为“砍火砂”。

土家族在开荒挖土、薅苞谷草、砍楂烧粪等适宜集体性劳动的农活中都兴换工互助。

在集体劳动中,土家族创造了一种鸣锣击鼓、伴之以歌的歌唱形式,称为“薅草锣鼓”,也叫薅秧锣鼓、薅草歌、打闹等。

劳动者“闻歌雀跃,劳而忘疲,其功较倍”。

农耕之外,土家人亦喜欢集众围山打猎,称为“赶仗”。

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辅以红薯、马铃薯等。

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尤喜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制成合渣。

其它较有特点的食物还有粑粑、腊肉、油茶、合菜、团馓等。

土家族喜欢饮酒,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

咂酒,一般把薛曲和杂粮置于坛中密封,少则半年,多则二、三年,久之成酒。

待客人到来时,取置堂案正中,以细竹通节为竿,插坛底,堂中置案,两旁分放鸡、鸭、鱼、肉等,各置筷子一双,而不设坐,由主妇开坛,主人请客人上前依次轮流咂酒,后举筷而食,彼此不以为嫌,边吸边食,边唱边跳,载歌载舞,甚为热烈。

在服饰方面,土家人尚俭朴,喜宽松。

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

头发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缠头,喜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

男式上衣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

现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穿着与汉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会和节日,或偏僻山村,才能见到土家族的传统服饰。

土家族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砖瓦屋、木架板壁屋、吊脚楼四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石板屋和岩洞。

民居结构分为正屋、厢房和司檐:正屋大多为三间,中间一间为堂屋,前面有“吞口”;在正屋两头前面并与正屋垂直的两间为厢房;正屋后面的为司檐,也称拖檐。

家庭富裕的建成四合屋,四合屋的前面称门楼子,中间为天井。

土家族多聚族而居,民居自成群落。

土家族的住所一般为一正两厢,也有一正一厢的,其中厢房为吊脚楼。

吊脚楼的地基低于正屋的地基,在其地基上竖立十几根木柱,木柱上铺木板(楼板),以木板为壁,一般二至三层。

吊脚楼的前面有阳台,两边有走廊。

阳台和走廊排柱悬空,悬柱的末端有圆锥形雕饰,名为吊进瓜。

阳台和走廊的栏杆多由木条组成,富裕之家在栏杆上雕龙画凤,在窗子和门上精雕细刻。

阳台的屋檐为飞檐翅角,其遮檐用长条木板钉封檐口。

鄂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因前有阳台、两边有走廊,互成转角之势,故名转角吊脚楼。

吊脚楼集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于一体,是土家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土家族人十分注重礼仪。

过去妇女怀孕后,要请土老师行法事“安胎”、驱邪。

分娩,一般要请“接生婆”,要敬祭生育女神巴山婆婆。

婴儿降生后,父亲怀抱“报喜鸡”去岳母家报喜,男孩用公鸡,女孩用母鸡。

三天后,岳母家以及亲友们挑着礼品前来贺喜,即“打三朝”。

满月那天,岳母家要送来衣物,给婴儿“放脚”,正式穿上衣裤,称作“满月酒”或“祝米酒”。

在当代,实际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都把“打三朝”与“满月酒”(祝米酒)合二为一,统称“打三朝”。

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比较自由,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征得双方父母同意,经土老师(巫师)作证,即可结为夫妻。

在恩施石窑、大山顶等地,有“女儿会”的习俗,即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过“女儿会”,唱歌跳舞,彼此爱慕,结为终身伴侣。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被迫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

土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

姑舅表婚,即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又称“还骨种”;兄亡弟收嫂,弟亡兄收弟妇,称为“坐床”。

但这些习俗到近代就已不存在了。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颁布了新的婚姻法,从此土家族人民真正享受到了婚姻自主的幸福。

土家族的婚姻仪礼大致包括“打样”、“求婚”、“讨红庚”、“定亲”(俗称“插茅香”)、“看期”、“亲迎”等程序,与汉族古代“六礼”类似。

较有特点的婚姻仪式是陪十姊妹、陪十兄弟与哭嫁。

结婚前一天,男女双方举行盛大的成年礼。

设席醮女,请幼女九人,合女而十,曰‘陪十姊妹’;男家命字,亲友合钱为金匾,鼓乐导送,登堂称贺,曰‘贺号’,不谓字也。

是日设二(宴)席,其一,子弟九人,合新郎而十,曰‘陪十兄弟’,又曰‘坐十友’。

”“陪十姊妹”、“陪十兄弟”的活动,在整个土家族地区至今遗风犹存。

土家新娘出嫁时兴“哭嫁”,有的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开始哭,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

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土家族过去多行火葬。

送葬时,请土老师念经,道士开路。

祭吊死者,由土老师椎牛祭神,牛头归土老师独占,贫苦者往往借牛为祭。

后来,因受汉族影响,均改为土葬,程序分为入殓、葬礼、送葬、安葬、葬后事等部分。

在清江流域以北的土家族地区,流传着一种特有的古老葬俗歌舞“跳丧鼓”,又称“跳撒尔嗬”。

山寨里,无论谁家老人去世,必请师傅到家里来打丧鼓。

当夜,唢呐高奏,锣鼓喧天,鞭炮不停。

丧鼓一响,相邻村寨的人们齐来奔丧。

“跳丧鼓”是在灵柩前由击鼓师傅击鼓,歌师叫歌,跳者接歌而起的舞蹈。

一般以两人以上的双数舞者在棺木前对舞,跳至高潮时少则可达百人,多则可达上千人前来或舞或观。

舞者交替上场直至天明。

“跳丧鼓”的形式分为“待尸”、“摇丧”、“哭丧”、“穿丧”、“践丧”、“退丧”等若干段,基本动作有“虎抱头”、“犀牛望月”、“凤凰展翅”、“燕儿含泥”、“猛虎下山”等十几个套路。

“跳丧鼓”有文舞(文丧)和武舞(武丧)之分。

“文丧”中最具特点的是“哭丧”,“武丧”是和民间武术相结合的一种跳法。

“跳丧鼓”的歌词内容十分丰富,有赞颂土家先民开拓疆土,回忆民族历史的;有反映先民图腾崇拜、渔猎活动、农事生产、爱情生活的;还有歌唱死者生平事迹的,等等。

土家族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自年始至年终,可谓月月有节。

正腊月间的年节(过赶年)、元宵节,二月社日、花朝节,三月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牛王节,五月端午节,六月初六向王节,七月乞巧节、女儿会、月半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初一“寒衣节”等等,都是较为重大的节日。

在众多节日中,以“过赶年”最具特色,现只有部分地区保留这一习俗。

过赶年,也称过出猎,要祭祀猎神。

土家族地区土地庙林立,供祭的有掌管坡上五谷的“山神土地”,管理家禽家畜的“家先土地”,协助狩猎、保护安全的“梅山土地”等。

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

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

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在祭祀性的“跳丧鼓”中,有很多模仿老虎洗脸、摆尾、行走、捕食的动作。

土家族每逢年节都要大祭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祭。

清明时节要给祖先上坟。

七月中旬左右为月半,又称亡人节,要祭祖扫墓或在家里祭祀祖先,民间有“年小月半大”之说。

土家地区较普遍的是敬土王。

特别是正月初一至十五在摆手堂举行的“摆手”调年或过“社日”的祭拜甚为庄严。

鄂西有覃、田、向三土王,渝黔一带信仰冉、马、田、杨几姓土王。

由于受到汉族的影响越来越大,广大土家地区修宗祠,供家先的逐渐增多,只有较偏僻的山寨才保存着土主或土王庙祭祀的遗迹。

土家族重巫信鬼,巫术活动极为盛行。

土家语称巫师为“梯玛”,汉语叫“土老师”,举凡土家村寨的祭祀、许愿、还愿、婚丧生育、排解纠纷、疑难占卜和典礼摆手等等活动,都请梯玛主持。

道教和佛教传入土家族地区较早。

东汉五斗米教在“巴郡南郡蛮”地方就流行一时。

道教与土家族以敬祖神为主的原始宗教信仰彼此渗透,杂陈互化。

基督教的进入则相对晚得多,且影响较小,规模不大,还因其作为侵略工具而遭到土家群众的强烈反对。

土家族的禁忌事项很多,几乎涵盖了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农业耕作、岁时节日、婚丧嫁娶、生儿育女、饮食起居、祭祀行事等等。

比如,岁时农事方面,“正月忌头,腊月忌尾”。

除夕之日,妇女忌推磨舂碓,忌梳头、洗衣,怕来年下雨洗刷掉地里的泥土;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初一,妇女忌动针线,以免犁田耙齿钉着牛脚和稻禾,苞谷长钻心虫;忌汤泡饭,防止天下雨冲毁庄稼。

立春之日,忌挑井水;立秋一日,忌摘蔬菜。

春耕开始,须看日子,忌羊日下种,下种后至小暑节,逢龙日不动土;等等。

日常言行方面,姑娘及孕产妇不能坐在堂屋门槛上,成年男女忌坐一条板凳;不准用脚踏火坑和三角架,以免亵渎神灵;不能以脚踩灶,在灶门口烘脚,认为是对灶神不敬;忌挑空桶、倒背背篓和扛着锄头进屋;不准将撮箕倒挂在堂屋里。

在节庆、喜事、出门办事之时,禁说不祥之语,要多讲吉利话。

过年过节,忌猫进屋,俗称“猪来穷,狗来富,猫儿来了穿孝服”;祭祀丧葬,亦忌闻猫声,严禁猫靠近。

活动:搜集整理你家所在地的民俗习惯。

土家婚嫁习俗之:哭嫁歌哭嫁,是土家人特有的嫁礼形式。

”所谓的哭就是对诗对歌,哭不到几个段子莫进闺房看新娘,免得自找没趣。

一般姑娘出嫁前三年就要学哭,因为出嫁时哭得不好会被人瞧不起。

大致内容哭妈妈:“哎呀我的妈,不该盘奴家,盘大还是放婆家。

”妈妈哭:“女儿你听话,今天去婆家,婆家才是儿的家。

”新娘又哭:“今天儿走哒,谁来照看妈,叫儿怎能不牵挂。

”妈妈又哭:“我儿已长大,总归要出嫁,哪能终身陪伴妈。

”哭爹爹:“我爹年纪大,莫太辛苦哒,不把身体累坏哒。

”爹爹哭:“男大应当婚,女大应当嫁,到了婆家要听话。

”哭哥哥:“哎呀我的哥,嫁妆置得多,今后日子还要过。

”哥哥哭:“妹妹莫怪哥,嫁妆并不多,只是几个木壳壳。

”哭嫂嫂:“哎呀我的嫂,对我几多好,大米饭饭儿着油炒。

”嫂嫂哭:“进了婆家门,你要会做人,对待丈夫要真情。

”哭姐姐:“姐姐这么远,还有企业管,送我哪里有时间。

”姐姐哭:“妹妹要出嫁,事比天还大,耽误几天算个啥。

”哭妹妹:“妹妹要听话,帮到理好家,悉心照顾爹和妈。

”妹妹哭:“姐姐你放心,有我敬双亲,还有哥嫂掌家门。

”哭弟弟:“弟弟听仔细,好好搞学习,考取大学才出息。

”弟弟哭:“姐姐你放心,我学习很认真,保证金榜题我名。

”哭伯伯麻妈:“伯伯麻妈吔,你们真舍得,送了一个大团结。

”伯伯麻妈哭:“大小是个礼,长短是个棍,茶叶儿包盐是番心。

”哭叔叔婶婶:“叔叔和婶娘,对我情意长,遇到困难都帮忙。

”叔叔婶婶哭:“我的侄姑娘,不要这么讲,我们的能力也不强。

”土家婚嫁习俗之:陪十姊妹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婚俗文化演变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