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力演进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1)人力车和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 20世纪50年代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 (2)轮船: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 轮船 (3)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系统 (4)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5)铁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事业快 速发展 (6)民航:20世纪20年代出现民航;30年代中期 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各 省通航
A.缔结婚约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西式婚礼取代了传统婚礼 C.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D.受到西式婚礼的影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尝试命题
3.下表摘自《格致汇编·互相问答》。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 习俗中出现的新现象,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序号 27 43 提问人 某君 某君 友人 籍贯 广州 烟台 提问内容 请问照相新法 西人饮苦酒(啤酒),言能补身, 不知用何料何法制成,能否多饮? 回答要点 详细介绍 发表专文详细介绍
D.②③④
知识运用
20世纪30年代的上 海,正处于国民党的反 动统治之下,一名中共 地下党员不慎暴露了身 份。为了躲避国民党特 务的追捕,他在上海市 区与特务展开了周旋。 在这过程中,他可以运 用哪些交通工具?后来 他决定转移到南京,又 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工具 呢?说出你的依据。
2.中国近代以来通信工具的发展
尝试命题 2. “前日为春甫婚期。行夷礼。……其法:牧师衣冠北向立, 其前设一几,几上置婚书、条约;新郎新妇南向立,牧师 将条约所载一一举问,傧相为之代答,然后望空而拜。继 乃夫妇交楫。礼成即退,殊为简略。” ------《王韬日记》,1859年4月13日 这是目前所见到的中国人行西式婚礼的最早记录。材料 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婚姻特点是
说课稿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本课课题来源于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四的第一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在以往的历史教材中,政治史、经济史和科技文化史是传统的三大主要板块,社会生活史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其实,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最终是要通过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体现出来。
社会生活的变化看起来简单,似乎登不了历史的“大雅之堂”,其实是历史变化中最广泛最深邃的部分,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变化的最有效途径。
本课程编排的关于社会生活的内容涉及了整个近现代历史,本节从衣、食、住、习方面展示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变化对于其变迁的具体影响,对于学生全面深刻了解时代特征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更能引发学生耐心、全面的思考问题。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中国人民大众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这种变化的趋势是:由以往封闭逐渐走向开放、面向世界;由过去封建传统天下逐渐走向近代、现代化。
但社会生活千头万绪、内容琐碎,知识繁杂,难以把握。
如果仅仅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现象,对于纷繁复杂的近现代历史来说不免显得有些“单薄”,从教学的角度来说,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整体把握历史的能力。
2.教学目标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高一历史必修二人教版第14课笔记

高一历史必修二人教版第14课笔记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鸦片战争前。
咱老祖宗那时候,传统的社会生活可封闭保守啦。
就像在一个小圈子里,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生活。
比如说衣服,长袍马褂是男人的标配,女人呢,就穿着那种宽松的旗袍(早期的旗袍款式),讲究个含蓄、端庄。
饮食上,南米北面,各有各的特色美食,但是整体风格就是比较传统,像满汉全席那可是豪华大餐,不过也就是达官贵人能享受的。
居住方面,北方四合院、南方的徽派建筑啥的,那可都是有讲究的布局,体现着家族伦理啥的。
习俗就更不用说了,婚丧嫁娶都有一套严格的礼仪,结婚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丧葬也是各种繁文缛节。
鸦片战争后。
这鸦片战争就像一阵狂风,把咱中国的大门给吹开了个大口子。
西方的东西一股脑儿地就往咱这儿涌。
在衣服上,开始有洋装传入。
那些留洋回来的人或者在沿海通商口岸的人,就开始穿起了西装。
这西装一穿,感觉就和传统服饰不一样,更精神、干练。
饮食上也开始出现西餐馆,什么牛排、面包这些洋玩意儿。
不过一开始啊,大多数老百姓还不太接受,觉得那是洋人的食物,怪里怪气的。
居住方面,在一些大城市,像上海,开始出现了西洋风格的建筑,像那些小洋楼,尖顶的,和咱传统建筑风格差别很大。
习俗也在变,比如说传统的缠足习俗,开始受到西方平等思想的冲击,有人就开始提倡放足啦。
2.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啦,那可是新的开始。
人民当家作主,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服饰上,中山装可流行了。
那中山装啊,四个口袋,象征着礼义廉耻,穿上可精神了,毛主席也爱穿呢。
这时候衣服开始追求简洁、实用,体现新社会的风气。
饮食上呢,虽然还不是很富裕,但大家开始注重营养均衡。
政府也努力改善粮食供应啥的。
居住条件开始逐步改善,国家开始建设一些职工宿舍,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比以前老百姓住的地方可好多了。
习俗方面,新的婚姻制度实行,自由恋爱开始普及,妇女的地位大大提高,再也不是以前那种被压迫的状态了。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原因。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生活变迁:衣、食、住、行的变化。
2. 社会习俗变迁:礼仪、节日、婚姻、教育等的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过程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分析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背后的社会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变迁原因。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过程,分析变迁的原因。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变迁背后的原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 总结:归纳总结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过程,强调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分享的内容。
七、教学延伸:1. 开展社会调研活动,让学生实地考察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背景和影响。
八、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收集有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图片。
2. 案例资料:整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视频素材:寻找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资料,以便更生动地展示变迁过程。
九、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背景,提供更多相关资料,以便学生深入研究。
2.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说课稿

课题:第四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汶川县七一映秀中学王晶一、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二、三维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1)说出衣、食、住、习的变化情况。
(2)比较衣、食、住、习变迁情况,归纳变化趋势。
(3)分析近现代衣、食、住、习变迁原因,探究社会生活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研读关于中国衣、食、住和习变迁的图文资料,初步掌握史料研究方法。
(2)引导学生例举身边的社会生活变化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历史就在身边。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热情,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唯物史观:近现代衣、食、住、习变迁的发生是必然的,深刻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
(2)文明史观:理解“变”的过程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文明的过程。
坚持以开放心态面对外部世界。
(3)世界史观:认识到中西文化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三、重点难点重点: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特征和原因。
难点:近现代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五、教法学法(一)教法: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创设情景法、讲授法。
辅以多媒体教学。
(二)学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为了把握本节脉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教学设计为新课导入——合作探究——点拨升华三大环节。
导入:阿宝回故乡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大变迁为线串起整堂课的内容。
师:阿宝感叹中国的大变化和美好,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哪些方面的变迁?近现代:鸦片战争至今(1840年至今)﹛对本节知识有个基本把握﹜物质生活:衣、食、住社会习俗: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师:学生带阿宝参观“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刚走到博物馆大门,阿宝感叹中国建筑之美。
那么中国人居住的建筑怎样演变的?一、进入展厅一参观居室的变化师:首先学生阅读书本和多媒体展示图片结合学案自主学习展厅一建筑的变化3分钟,完成相关问题并作2分钟展示。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通过对历史资料、图片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历史思维。
3.通过对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实例研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5.结合教材内容和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a.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在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的意义是什么?
b.你认为未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还会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
c.作为一名高中生,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关注并适应这些变化,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学生对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背景、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以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学生在观察、分析历史现象时,可能存在片面、表面化的问题,教师需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
3.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存在分工不均、讨论偏离主题等问题,教师需适时引导,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阶段,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列出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三个主要原因,并简要说明其影响。
2.分析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一个特点,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阐述。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图片,如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方面的变化,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变迁。
2.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他们那时候有这么大的差别?”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高中新人民版历史必修2 专题4 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PPT

[图解识记]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栏目导航
栏目导航
合作探究 攻重难
栏目导航
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原因 史料一 英国画家阿罗姆描绘 19 世纪初期广州的街道景象是: 街道上人群涌动……旗幡飘扬,商铺二楼的窗户,使用的是澳门风格 的百叶窗,店家都有凉棚、洋伞,商店类似南欧城市的“骑楼”风 格①。
——摘编自《大清帝国城市印象》
栏目导航
史料二 照得编结毛辫,向非汉制所遗。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
民为之。现已实行改革,积习自当力除。惟值光复伊始,剪否听民便
宜②。衣服暂可仍旧,并非必仿泰西。凡我大汉民族,切勿误会惊疑。
史料三
——摘编自《取缔编结发辫告示》
民国初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
栏目导航
史料四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 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 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 20 世纪 80 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 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 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 化③。
③新中国成立后,_恋__爱__自__由__、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葬 ①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西式丧礼,一些 城市还建立了_殡__仪__馆___与公墓。 ②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_火__葬__改革。
栏目导航
(3)其他风俗 ①民国成立后,开展了_剪__辫__易__服__、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 迷信等活动。 ②_公__历___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_点__头__鞠__躬___取代了传统的跪拜 作揖,握手成为常见礼节。 (4)思想观念: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 的同时,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总结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一)了解近代前期在饮食、服饰方面出现的新现象(1)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2)服饰:男性服饰:长袍马褂:近代男子通常服饰。
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时期流行开来。
中山装:辛亥革命后流行,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
(由孙中山先生设计、融合中西服饰优点)女子服饰:旗袍改良(由宽松肥大→合身适体、短袍窄袖),中西合璧、满汉风格→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易混(错)警示】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二)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1)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①内: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倡②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事件推动等)③外:西方观念传入(2)“废止缠足”:①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最早主张“废止缠足”;②民国时期:临时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反清革命的色彩)(但是,广大农村缠足陋习并未完全中止,直到新中国成立)(3)婚姻自由: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①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改革传统婚姻制度。
主张废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旧习,倡导“两情相悦”之风。
②民国时期:婚姻自由开始成为时尚。
婚礼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改为简约文明,城市中出现西式婚礼。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一)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1)外国人最早在华办报:19世纪中前期,著名的有《万国公报》。
(2)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汉口《昭文新报》,1873年。
(3)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中外记闻》《强学报》(高潮)(4)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同盟会机关报)(5)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二)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生活质量。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优秀课件11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婚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删繁就简 2、丧葬 3、礼仪习俗:剪发辫,易服饰; 改称谓,废跪拜。
详见《导与练》第39页专题总结
66、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 67、凡是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任何幻灭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而他们是不能选 选择的,只有往这条路走,别的都是死路。这样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你绝不能以此期待那些十五岁左右的孩子。在得到这个信念之之 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可是这样是好的,应该要这样…… —— 罗曼•罗兰 68、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莎士比亚 69、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莎士比亚 70、当一切似乎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 贾柯•瑞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71、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 培 根 72、失去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损失更大,失去勇气的人则损失了一切。 —— 塞万提斯 73、不要将过去看成是寂寞的,因为这是再也不会回头的。应想办法改善现在,因为那就是你,毫不畏惧地鼓起勇气向着未来前进。 —— 朗费罗 74、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拜 伦 75、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的。 —— 雨 果 76、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 高尔基 79、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刻鼓舞着你向事业的大路勇猛前进。—— 大仲马 80、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81、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 德国谚语 8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83、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 —— 林 肯 84、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玩、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 —— 居里夫人 85、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贝多芬 86、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 爱因斯坦 87、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 马克思 88、我们的理想应该是高尚的。我们不能登上顶峰,但可以爬上半山腰,这总比待在平地上要好得多。如果我们的内心为爱的光辉所照亮,我们面前前 又有理想,那么就不会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普列姆昌德 8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90、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 布克•华盛顿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9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托尔斯泰 92、 成功,从失败的土壤中顽强生出。—— 德 国 93、别因为落入了一把牛毛就把一锅奶油泼掉,别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把一生的事业扔掉。—— 蒙 古 94、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 —— 泰戈尔 95、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 —— 霍勒斯•曼 96、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那么我宁愿自己被烧死,让从我的火刑堆上发出的光照亮这漫长的黑夜,打开那些紧闭的眼睛,将人类引进光明 的的的真理的殿堂。—— 布鲁诺 97、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面试时没话说,于是找了一些名言,可以在答题的时候将其穿插其中,按照当场的需要或简要或详细解释一番,也算是一种应对的方法吧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得快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1年11月泰安市期中18题)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答案】D【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不正确”和所学史实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深受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
2.(2011年11月皖南联考11题)上海妇女服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相对低调时期,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妇女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上海的妇女服饰成为全国流行的模板,左右着外地城市妇女服饰变化。
上海能够左右外地城市妇女服饰的主要原因是A.是中国主要经济政治中心B.改革开放后上海经济地位增强C.上海人开放意识领先全国D.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答案】B【点拨】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A项不能作为原因,排除;C项只是现象,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且表述绝对,排除。
故选B。
3.(2011年11月北京朝阳区期中32题)形象资料也是一种语言,述说着时代变迁。
下列资料中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状况的有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4.(2011年12月开封模拟26题)《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
此后,各省纷纷效法。
这说明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C.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答案】C5.(2011年12月福建四地六校17题)1931年7月6日上海《民国日报》刊登了一则《征求如意郎君》的征婚启事:“一、面貌俊秀,中段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三、高尚的人格;四、风姿潇洒,身体壮健。
【高考历史必修一】8.2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第2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交通、通讯工具变迁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大众传媒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基础落实】一 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西餐馆出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豪宅。
(4)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二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主流。
2.改革开放后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尚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休闲方式多样化及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考点深化】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12.2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 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 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 注重政论。
(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 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 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 出现高潮。
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 争取国家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
(3)住房: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_欧__式__洋__房__或中西合璧的 豪宅。
2.社会习俗:
(1)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_断__发__易__服__”“废止缠 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_________的色
彩。
反清革命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_剪__辫__易__服__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4)广大农村依然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2)现代。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_人__民__日__报__》《红旗》等 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 丰富。 ②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_________和革命战争题材 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改工革农开生放活后,中国电影走向一 个辉煌的新时代。
轮船招商局 通近代化。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
(4)航空。
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_航__空__事__业__ 开始。
课件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影响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原因 (1)外因:工业革命的发展;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交通 工具极大地影响着中国。 (2)内因: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如 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洋务派掀起了“师夷 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从而 使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高中历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梳理
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①根源: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 面的冲击,两种文明碰撞的结果。 ②具体原因: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政府的改革;中 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西 方的生活方式及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资产阶 级运动的兴起。 ③表现:服饰、饮食、住房和礼仪的变化;断发、不缠足 运动的兴起。
②发展: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时务报》宣传变法,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宣扬革命,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 分子创办《新青年》,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中国的报刊出现繁 荣景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与国民党的《中央日报》进行针锋 相对的斗争,为革命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新中国建立后,《人民 日报》《红旗》《光明日报》等党报影响巨大。
②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的发展:新中国诞生后,政府大 力投资电讯,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电讯网络;改革开放后, 电讯产业迅速发展,2003 年年末,中国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 均跃居世界第一位。
3.大众传媒的发展
(1)中国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
①形成:19 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有《中 国丛报》《万国公报》等;19 世纪 70 年代起,中国人自办的报 刊出现,1873 年艾小梅办的《昭文新报》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人 自办的最早报纸。
高一历史课件:必修二 专题四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A

一 一、衣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二、食
⒈四大菜系
⒉西餐与中餐
三、住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1、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 2、近代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住宅
如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
3、大城市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洋房
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 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衣 ⒈近代(1840—1949)服饰变化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子:旗袍的改良 ⒉新中国服饰变化 列宁装、连衣裙、绿军装、干部服 ⑴50—70年代: ⑵改革开放后: 暖—好,款式新颖,封闭—开放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建立。 主要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具体表现:西装、中山装、旗袍同时流行。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主要特征:与政治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具体表现:列宁装、干部装、绿军装成为时尚。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主要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衣
二、 食
三、住
四、习俗风尚
⒈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
↓
婚姻自主,删繁就简(近代)
↓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新中国)
⒉丧葬
⒊其他风俗
阅读下面材料:
1、18、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 转变,„这些西方国家疯狂地越洋抢滩,掠夺金钱,贩 卖奴隶,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 ——岳麓版 2、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的进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 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19世纪末20 3、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些有识之士,通过鸦片战争认识 世纪初中国社会生活、习俗风尚产生变化的原 中国的落后,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主张, 因有哪些? 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清政府在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 开办商埠,发展近代工商业。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如宽阔的马路、地下水道、自 来水供应、电灯照明等,在一些通商口岸和一些商埠逐 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人民版
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人民必修-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⑤改革开放后,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中国服饰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封闭走向开放。
.
3
1.(2011·北京测试)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 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
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 追求
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 C.西方殖民者涌人中国,实行同化政策 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
.
9
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的变革
1.婚丧礼俗和社交礼仪的变革 (1)婚丧礼俗 ①清末民初,一些受过__新__思__潮__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 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 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 为时尚。
.
17
1.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解析:民国的建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A、B、D 三项分别从婚俗、服饰、打扮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人们思 想的进步,但是C项仍然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
.
16
3.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 经济、思想变化的影响,当然它的变化也会对政治、经济、思 想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积极影响,促进了政治、经济、 思想的发展。举例来说,中国风俗礼仪的变化,是受到民主、 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而随着风俗礼仪的变化,越来越多的 人会了解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并对这种思想的先进性产 生认同感,这就促进了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有利于中国社会反封建的斗争,从而促进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南靖四中高丽芬一、教学内容分析《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人民版)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本节课是专题四的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分析其变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设计思想1.这节课内容贴近生活,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因此教学设计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感受历史,联系自身情况及周围生活体验历史,最终认识历史。
在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适当引导,深入探讨,归纳特征、分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为确保课标的实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取舍。
物质生活方面以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文化作为切入点和重点,弱化饮食和建筑方面。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情况的比较,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原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文字和影像资料,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再现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场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逐步树立历史唯物史观。
认识到民主、自由、平等和法制等思想观念对近现代中国陋习的改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树立民主平等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做一个遵纪守法的模范公民。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及原因。
(二)难点:分析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五、教学过程导入:图片导入法(旗袍),除了服饰方面的变化,还有哪些方面的变迁引导学生迅速浏览课本62页的课前提示,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答: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讲授新课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板书)(一)服饰的变迁:(图片展示)(1)近代(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板书)近代的服饰除了改良以后的服饰外,传统服饰依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
①代表性服饰:男装:西装、中山装、长袍马褂(板书)女装:旗袍、上衣下裙②服饰特征: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新旧并存(板书)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原因:A、从服饰中我们看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子。
从什么时候开始西方文化开始影响中国人的生活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B、这种文化影响是正常的文化交流的结果吗?(不是,这种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影响是伴随着殖民入侵进入中国的)。
C、资本主义的入侵带来了屈辱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先进文化。
在屈辱面前,爱国人士不断探索救国救亡之路。
在国内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人们逐渐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始接受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
D、从穿着舒适度和使用角度考虑,你会选择什么?西装还是长袍马褂?由此可见,近代服饰的变迁和很多的因素是密切相关的。
③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及其影响;国内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穿着舒适度和实用度。
(板书)(2)现代:(板书)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板书)①代表性服饰(图片展示):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人民装(板书)②服饰特征:强烈的政治色彩,朴素单一(板书)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各方面去分析造成本阶段变迁的原因.③原因:受当时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和制约;巩固人民政权的需要;国家政策在社会生活上的反映(板书)提问:什么时候这种单一的着装情况发生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二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板书)①代表性服饰:异彩纷呈(板书)(图片展示)②服饰特征:个性、大方、多样、时尚(板书)(引导学生归纳)③原因: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外来影响(板书)(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不同阶段的变化总是和当时的时代大背景密切相关。
政治、经济和思想上的转变都能通过服饰文化体现出来。
所以我们在归纳每个时期的特点时,一定要与特定的时代背景相联系。
除了服饰外,饮食和居住文化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过渡)(二).“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板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他们最喜欢的食物导入(有传统的中国美食,比如锅边糊,烤鸭等,但也有西方的美食,如PIZZA,汉堡,薯条等等)。
1、中餐——四大菜系(图片展示)(板书)课堂延伸:走进历史:漳州是一个饮食文化名城,有很多的风味小吃,请以“吃在漳州”为题,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写一篇关于漳州特色小吃发展演变的调查报告。
(课后完成)2、西餐传入中国(板书)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提问)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3、特点:中西餐并存于世(板书)4、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三)安身之所——居住文化(板书)多媒体展示各地建筑,分析建筑风格: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中西合璧北京西站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近代在物质生活发生变化同时,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特征。
(过渡)(四)、社会习俗的变迁(板书)1.社会习俗的变迁史实(板书)发放材料:小作文——《爷爷的“控诉”》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爷爷“控诉”什么?这些控诉反映了哪些变化?无后、孙女放足、女子上学、逃婚----追求婚姻自由(1)女性的解放(板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我们常常“女子无才便是德”来形容女子。
女子在社会中一向受到束缚。
A.三寸金莲——天足(放足运动)(板书)(出示裹足的透视图)比较三寸金莲和高跟鞋。
女性穿高跟鞋和以前裹足的理由一致吗?反映出什么问题呢?高跟鞋是女性脱离了封建礼教束缚对美的一种自主选择。
反映出妇女地位的提高。
因此可以说放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B.“女子无才便是德”——“知识就是力量”(女子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板书)(图示“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福建师大校部——原华南女院)妇女解放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解放,她们还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
从此新女性的形象在中国出现。
她们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真正独立。
C.“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恋爱婚姻自由(板书)(图示化蝶,播放音乐梁祝)在古代社会结婚讲求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第观念。
进入近代,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主张恋爱婚姻自由。
(2)对恋爱、婚姻自由的追求(板书)婚礼的礼俗也开始发生变化。
图片展示(过渡)婚礼仪式的简化——符合时代的要求(3)尊卑分明的礼节——平等自然的交流(板书)传统的跪拜作揖---问好点头,握手,鞠躬。
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2.社会习俗变迁所呈现的特征(板书)特点: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删繁就简,新旧并存。
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讨论)3.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板书)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本质上体现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多媒体展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政治(社会变革)新中国成立,“文革”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经济外国经济入侵,自然经济瓦解建国初期的经济困难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及传播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等破除封建礼教束缚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六、知识拓展:参与度小调查:以下年轻人对哪些节日的敏感度比较高?情人节圣诞节春节元宵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我们接受到的外来文化很多,因而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也很多,在这里我们搜集了两种观点: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阐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再总结它们的不足之处,思考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七、课堂检测1、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称为“干部服”的是下列哪种服饰( D )A. 西装B. 列宁装C. 制服装D. 中山装2、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是(C )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3. 下面不属于民国时期变化的风俗是(B )A. 剪辫B. 火葬C. 放足D. 握手4. “四合院”一般是哪一地区的典型民居(B )A. 上海地区B. 北方地区C. 西部地区D. 两广地区八、课堂小结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在每一个阶段曾现出不同的变化。
每一阶段的变化都和这一时期的时代大背景密切相关。
也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状况的直接反映。
九、课后反思1.充分抓住本课教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的特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利用各种方式如阅读、图片、图文资料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仍有待加强。
2.根据新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利用典型事例作为切入点,教学的条理清晰明确。
3.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研究性学习课题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但估计难度较大。
小作文——《爷爷的“控诉”》我,本是清代的进士,原本是个小知县。
辛亥革命后,丢了官,只好回乡下种田。
生活安好。
只可惜儿子不孝,只生了几个女儿,断了我家的香火。
唉!这让我如何向列祖列宗交待呀!噢,大孙女回来了。
这些个丫头越来越不象话了,前些日子要给老三缠脚,他们竟联合起来反抗,老大,老二的脚也都拆了,一点也不把我放眼里,真是反了!也不想想以后怎么嫁出去呀。
大丫头回来了。
我回头一看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大丫头原本及腰的长发不见了。
“你!”我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爷爷,怎么一惊一乍的?”二丫头这时候走了上来:“如今时代变了,你别老拿过去的眼光看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