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合集下载

安徽省旅游业的现状以及建议

安徽省旅游业的现状以及建议

安徽省旅游业的现状以及建议安徽作为华东旅游带和长三角经济带的核心地带,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历史底蕴深厚,但是在旅游业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现状分析一、旅游资源丰富,但整体规模不大安徽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拥有大量文化、自然、休闲等资源。

其中,黄山、徽州民居、徽派园林、皖南古村落、三国文化等是安徽省的重点旅游资源。

但是在整体规模方面,安徽旅游业规模相对较小,市场份额不足,与周边省份相比略显逊色。

二、旅游产品较为单一安徽省旅游产品主要以文化和自然为主,但缺乏创新和差异化。

安徽省的旅游产品主要是黄山、徽州、芜湖三大品牌,这些品牌在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但产品单一,不利于满足不同旅游需求的消费者。

三、旅游发展基础不够完善安徽省的公共设施、交通出行、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在旅游街区建设方面,特色街区不多,商业打造不够精品,很多旅游景点仍然缺乏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

建议一、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差异化安徽省可以加强旅游产品的研发,深挖和打造更多的旅游品牌。

可以在黄山、徽州、芜湖等品牌之外,推出更多风格独特、文化内涵深厚的旅游品牌。

同时,可以开展多样化体验,比如推出探秘古城的节目,体验徽州美食、感受中医养生等等。

二、加强旅游营销和推广力度安徽省应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引领更多的旅游消费者前来旅游。

可以加强宣传运作,积极开展地方性文化博览会、旅游节等活动。

通过形象形态、价格定位、产品多样化等手段,逐步形成更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体系。

三、提高旅游服务和旅游环境安徽省旅游服务和旅游环境需要持续提高。

可以加强旅游设施的建设,拓展旅游服务的领域,完善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环境质量,打造全天候开放的旅游环境。

综上所述,安徽省在旅游业发展中,应在产品品质、品牌建设、宣传推广、旅游服务和环境等方面全方位提升。

只有加强旅游综合实力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推动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文案手册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文案手册

安徽省岳西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目录第一部分安徽省岳西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1)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旅游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2)第三章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7)第四章旅游市场分析 (9)第五章发展目标与战略 (10)第六章空间布局 (12)第七章旅游产品规划 (13)第八章旅游项目规划 (14)第九章旅游产业要素规划 (18)第十章产业协调规划 (20)第十一章市场营销规划 (23)第十二章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 (24)第十三章旅游环境保护规划 (26)第十四章保障体系规划 (26)第十五章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28)第二部分岳西县“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文本) (31)第一章岳西县“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 (32)第二章“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环境 (32)第三章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 (33)第四章“十二五”旅游发展主要任务 (34)第五章“十二五”旅游规划的保证措施 (42)附件:“十二五”期间岳西县旅游项目一览表 (45)第三部分岳西县文化旅游专项规划(文本) (46)第十三章乡村旅游商品开发 (110)第十四章乡村旅游社区调控与产业融合 (115)第十五章乡村旅游发展保障体系 (118)第十六章乡村旅游部门近期行动计划 (120)第十七章附则 (124)图件目录一、岳西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0-2030)1、区位分析图2、交通分析图第一部分安徽省岳西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0-2030)(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性质及任务1、规划性质本规划为岳西县旅游总体规划。

规划范围内各类旅游投资行为、旅游管理促进措施,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

2、规划任务以规划区旅游资源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规划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市场形象,构建产品体系和产业体系,提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配套体系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提升规划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第2条规划范围岳西县全境,总面积2398平方公里第3条规划年限本规划期限为2010年——2030年。

安徽新安江山水画廊旅游区总体规划

安徽新安江山水画廊旅游区总体规划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歙县新安江旅游开发条件评价第一条新安江是古徽州文明的摇篮,起始于皖南黄山脚下的皖南山地,自西向东穿越歙县县境,是歙县人民的母亲河。

第二条新安江连接安徽与浙江两省,下游淳安因修建新安江水坝而形成了千岛湖,回水直至歙县境内。

第三条新安江旅游开发条件具备,它具有: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生态环境保护良好、门户地位黄金水道、政府群众热切盼望等有利条件。

第四条新安江山水画廊风景旅游区位于本省“两山一湖”皖南大旅游圈中,又介于黄山、杭州这两大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之间,临近有许多风景区。

例如:歙县主要风景区分布如下:1、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歙县县城西南约5公里;2、鱼梁坝,歙县县城南城门处,练江上;3、斗山街、许国石坊、徽园,老城内;4、许村古镇、上丰花果山,歙县县城西北约30公里处,离黄山风景区约20公里;5、雄村、烟村,城南7公里渐江畔。

黄山市主要风景区分布如下:1、黄山风景区,歙县县城西北约57公里;2、西递,歙县县城西约81公里;3、宏村,歙县县城西约90公里;4、太平湖,歙县县城西北约115公里;5、九华山,歙县县城西北约1 82公里;6、屯溪老街,歙县县城西约27公里;7、花山迷窟,歙县县城西约20公里; 8、唐模村,歙县县城西约7公里。

浙江西部主要风景区分布如下:1、浙江清凉峰森林生态旅游区,包括浙西大峡谷、浙西天池、石长城、大明山、瑞金洞等景区,歙县县城东部约140公里。

2、千岛湖,歙县县城东部约55公里。

第五条因此,本风景区可以代表安徽黄山接轨浙江杭州旅游西进的桥头堡;区位优势明显,门户通道作用突出,在产品组合及线路推广过程中,可力争主动,把自己融于不同的旅游板块和线路组合中,化竞争对立的关系为内引外联,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获得双赢、多赢的关系,破除地方保护与地方壁垒,实现大网络旅游战略。

第六条本区可在县域范围内与不同的景区点组合成不同的产品,如与徽州古城、渔梁古镇、烟村、许村、棠樾、雄村、上丰乡花果山等进行组合,形成古镇游、文化游、山水风光游、农家乐等多种旅游产品。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1.12.22•【文号】国发〔2021〕32号•【施行日期】2021.12.22•【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21年12月22日“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文化和旅游行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繁荣发展大众旅游,创新推动全域旅游,着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旅游业进一步融入国家战略体系。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更为巩固。

“十三五”以来,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业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旅游成为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

“十三五”期间年人均出游超过4次。

人民群众通过旅游饱览祖国秀美山河、感受灿烂文化魅力,有力提升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旅游成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等蓬勃发展,旅游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发挥了更大作用。

旅游成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旅游城市纷纷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为旅游业营造优质发展环境。

旅游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领域。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1. 引言1.1 背景旅游业是一项发展迅速且潜力巨大的产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休闲观念的转变,旅游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旅游业不仅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还能促进文化交流和区域合作。

因此,制定一份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于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目的本文旨在制定一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和措施,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指导,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和提升。

2. 基本情况分析2.1 旅游资源概况•地理位置优势:本地区位于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资源。

•自然景观:包括山水风景、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

•人文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址、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等。

2.2 旅游市场需求•国内旅游需求: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和休闲观念的普及,国内旅游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国际旅游需求:随着国际旅游市场的开放和交流的增加,国际旅游市场需求稳步增长。

2.3 旅游业发展现状•旅游业收入增长:近年来,本地区旅游业收入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旅游业结构优化:旅游业发展逐渐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旅游业设施完善:交通、住宿、餐饮、旅游设施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3. 总体规划目标3.1 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具体规划目标•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拓宽旅游产品丰富度:通过开发新型旅游产品和体验活动,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旅游选择。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基础设施的品质,改善旅游规划、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条件。

•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农业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4. 发展策略与措施4.1 政策支持政府将出台相关旅游业发展政策和措施,提供资金支持、减税优惠、人才培训等支持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旅游投资。

安徽省文化产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安徽省文化产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安徽省文化产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公共文化供给能力。

实施精品出版、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地方戏曲振兴、文化名家培树等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建立安徽文艺创作题材库,聚焦中国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一批“四个讴歌”重点作品。

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建设1个省级技术平台、3家主流新媒体集团、省市县3级传播矩阵。

支持省级媒体跨区域跨行业整合资源,鼓励市级媒体集团化发展,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提质增效。

深化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供给。

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建设,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可持续发展。

支持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推动高校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

加快档案事业发展,推进档案信息化战略转型,实施档案公共服务惠民行动。

支持工艺美术行业发展。

提高公共文化覆盖面。

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供给、队伍建设、资金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持续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整体功能,扩大“文化进万家”“乡村春晚”覆盖面。

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升中国农民歌会、中国黄梅戏艺术节、中国李白诗歌节、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影响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乡村文化品牌。

加强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建立健全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推进各级工人文化宫建设。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管理,提升研究水平,发挥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社会科学奖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推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2—2020安徽省旅游局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目录第一章规划总论 (5)一、规划背景 (5)二、规划范围 (5)三、规划期限 (5)四、规划依据 (5)五、规划原则 (6)〔一〕全局化视野 (6)〔二〕差异化定位 (6)〔三〕市场化导向 (6)〔四〕可持续发展 (7)〔五〕协调化发展 (7)第二章基础分析 (8)一、资源分析 (8)〔一〕资源丰富,组合度好 (8)〔二〕生态良好,尺度丰富 (8)〔三〕文化突出,主题鲜明 (8)〔四〕利用不够,转化不足 (9)二、市场分析 (9)〔一〕总量快速增长 (9)〔二〕结构稳中有变 (9)〔三〕消费形式多元 (9)〔四〕区域发展不平衡 (10)三、产业分析 (10)〔一〕统筹力度持续加大 (10)〔二〕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10)〔三〕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0)〔四〕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 (11)四、机遇与挑战 (11)〔一〕发展机遇 (11)〔二〕面临挑战 (12)五、分析结论 (12)第三章战略与目标 (13)一、总体思路 (13)〔一〕发展思路 (13)〔二〕发展任务 (13)二、发展战略 (14)〔一〕加快产业资本聚集 (14)〔二〕实施目的地升级 (15)〔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 (16)〔四〕强化旅游形象推广 (17)〔五〕遗产保护与创造 (17)〔六〕区域旅游一体化 (18)〔一〕总体目标 (18)〔二〕分期指标 (19)〔三〕产品建设 (19)四、分区目标 (20)〔一〕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 (20)〔二〕皖江城市带旅游区 (20)〔三〕合肥经济圈旅游区 (21)〔四〕皖北旅游区 (21)第四章布局与产品 (23)一、空间布局 (23)〔一〕三心引领 (23)〔二〕四片联动 (24)〔三〕十区聚集 (25)〔四〕六环联通 (30)二、旅游产品 (31)〔一〕旅游精品体系 (32)〔二〕重点旅游线路 (37)〔三〕产品支撑体系 (39)〔四〕产业融合发展 (50)三、各市发展指引 (50)〔一〕合肥市 (50)〔二〕六安市 (52)〔三〕滁州市 (53)〔四〕淮南市 (55)〔五〕安庆市 (56)〔六〕阜阳市 (57)〔七〕亳州市 (58)〔八〕淮北市 (60)〔九〕宿州市 (61)〔十〕蚌埠市 (62)〔十一〕黄山市 (63)〔十二〕宣城市 (65)〔十三〕池州市 (66)〔十四〕铜陵市 (67)〔十五〕芜湖市 (68)〔十六〕马鞍山市 (69)第五章服务要素 (71)一、旅行社业 (71)二、旅游交通 (71)三、旅游住宿 (72)四、旅游餐饮 (73)五、旅游娱乐 (74)六、旅游购物 (75)八、安全保障 (78)第六章市场开发 (79)一、总体形象 (79)〔一〕全省形象表述 (79)〔二〕片区形象表述 (79)〔三〕各市形象表述 (79)二、市场结构 (80)〔一〕国内客源市场 (80)〔二〕海外客源市场 (80)〔三〕重要细分市场 (80)三、重要措施 (81)〔一〕客源地建设 (81)〔二〕中距离多种媒体联合营销 (82)〔三〕远距离协作营销 (84)〔四〕全国性促销 (85)〔五〕海外旅游营销 (86)〔六〕营销经费 (87)〔七〕营销机构 (87)第七章可持续发展 (88)一、文化资源保护 (88)〔一〕文物保护 (88)〔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88)〔三〕执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 (89)二、自然资源保护 (89)三、发展绿色旅游 (89)第八章保障体系 (91)一、加强统筹协调 (91)〔一〕强化综合协调机制 (91)〔二〕提高旅游管理能力 (91)二、体制机制创新 (92)〔一〕开展创新改革试点 (92)〔二〕建立战略合作机制 (92)〔三〕推进改组改制 (92)〔四〕加大对外开放 (93)三、旅游投资促进 (93)〔一〕实施“5233“行动计划 (93)〔二〕增加政府资金投入 (93)〔三〕搭建招商引资平台 (93)〔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93)〔五〕完善价格和税费政策 (94)四、旅游用地保障 (94)〔一〕保障重点项目用地 (94)〔二〕建立土地收储机制 (94)〔三〕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95)五、旅游服务质量提升 (95)〔一〕塑造服务品牌 (95)〔二〕加强市场监管 (95)〔三〕建设诚信旅游 (95)六、旅游人才保障 (95)〔一〕建立旅游人才开发基地 (95)〔二〕实施旅游人才培训计划 (96)〔三〕加强旅游产学研合作 (96)七、规划实施 (96)第一章规划总论一、规划背景为发挥安徽省在资源、区位、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强后劲,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提高安徽旅游对全国旅游业的奉献度,实现争先进位,建设全国旅游强省,特制订本规划。

各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各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各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

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开放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提高,各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都开始出台了各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各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指各省级政府提出的、对本地旅游业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的规划性文件。

该文件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全国性旅游总体规划、省级旅游总体规划和地市级旅游总体规划。

对于全国性旅游总体规划,其目的是指导各省市在旅游业的发展中保持良好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这份规划通常包括国家级旅游资源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劳动力发展规划以及旅游投资与融资体系建设规划等多个方面。

而对于省级旅游总体规划,其制定旨在帮助各省市制定具体的旅游发展目标和实施措施。

这些目标和措施都需要在旅游业的地方实践中不断得到优化、完善和调整,以切实体现对旅游业发展的引导和帮助。

最后,地市级旅游总体规划则是诸多旅游资源规划的具体落实过程,旨在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以优化旅游业的产业结构和提升旅游业的整体水平。

从发展趋势和预期目标看,各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基本属性和原则包括:一是首先遵循市场化办法,统筹考虑政府和各大社会主体的成本与旅游资金,实现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强化生态保护意识,搞好旅游资源保护规划,保护当地旅游相关自然环境、文化遗产资源;三是在劳务体系发展中优化和提高旅游劳动力素质和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加快旅游业创业水平;四是加强旅游市场营销及环境营造,将旅游景区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在实践中,各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需要结合当地的若干实际情况与资源状况,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成对管理层和旅游经营者的引导和对市场运行的支配,同时也让广大游客享受到更加便利和想要的好处。

比如,河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就紧紧围绕“优化旅游资源布局,提升旅游业产业全局和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完善旅游机制体制,加强旅游服务与管理水平”等方面,制定了《河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2013-2020年)》,指引着河南省旅游市场的发展步伐。

黄山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

黄山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

黄山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1. 引言黄山风景旅游区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凭借其壮丽的山峰、奇特的云海和恢弘的风景,黄山风景旅游区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制定一份全面的总体规划非常重要。

本文将就黄山风景旅游区的总体规划进行详细介绍。

2. 规划目标黄山风景旅游区的总体规划的主要目标如下: - 保护和修复黄山风景旅游区的自然环境,确保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 提升黄山风景旅游区的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水平,提高游客体验; - 挖掘和开发黄山风景旅游区的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 - 推动黄山风景旅游区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联动发展。

3. 规划内容3.1 生态保护与恢复为了保护和修复黄山风景旅游区的生态环境,规划将采取以下措施:- 设立生态保护区,严格限制人类活动的范围; - 加强生态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生态问题; - 实施植被恢复计划,增加植被覆盖度; -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2 旅游设施与基础设施改善为了提升游客体验,规划将进行以下改善: - 完善游客接待中心,提供便利的服务设施; - 扩建公园道路,提高旅游区交通流通能力; -建设更多的停车场,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 提升旅游区的网络覆盖和通信设施。

3.3 文化资源开发黄山风景旅游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规划将开发以下方面: - 建设文化展示区,展示黄山地区的传统文化; - 设立文化学习中心,提供学习和体验黄山文化的机会; - 开展文化艺术演出,丰富游客的文化娱乐活动。

3.4 区域联动发展黄山风景旅游区与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规划将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 建立旅游资源共享机制,推动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 - 加强与周边旅游景点的合作,开展联合宣传和推广活动; - 完善交通网络,便利游客前往其他旅游景点。

4. 实施计划为了顺利实施黄山风景旅游区的总体规划,需要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 - 制定生态保护与恢复的工作计划,并确保执行; - 逐步改善和升级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 - 完善文化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 - 加强区域联动发展的合作机制。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2.12.04•【字号】合政[2002]196号•【施行日期】2002.12.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合政[2002]196号)各县人民政府、各区人民政府筹备组,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国发(2001)9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皖政(2002)3号)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旅游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尽快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一)旅游业是效益高、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朝阳产业,旅游产业的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对于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市场扩张能力,扩大对外交流,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国际旅游业迅猛发展,国内旅游市场蓬勃兴起,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战略,都为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统一思想,抢抓机遇,齐心协力,尽快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二)进一步加强对发展旅游业的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旅游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市里成立旅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审查确定重大旅游项目。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旅游局。

市属各县、区政府也要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健全旅游管理和领导机构,充实人员力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二、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旅游经济理论为指导,全面实施“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协作、大发展”战略。

旅游业发展规划

旅游业发展规划

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在各国各地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需求的增加,旅游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为了更好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制定一份全面而有效的旅游业发展规划。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旅游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其发展应该紧密结合当地的经济情况和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

因此,我们的旅游业发展规划应该明确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如增加旅游业的产值、提高旅游业在地区经济中的比重等。

其次,我们需要确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策略。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开发与保护策略。

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保护好旅游资源的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通过加大投入,改善旅游资源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增加旅游项目的多样性和吸引力。

第三,我们需要加强旅游业的市场推广和宣传。

旅游业的发展与市场推广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形象,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因此,我们需要在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市场推广和宣传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措施和策略,如加大对旅游宣传媒体的投入和支持,举办各类旅游节庆活动等。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和管理。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熟练的从业人员,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旅游行业的法规体系,提高旅游行业的管理水平。

最后,我们还应该注重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衔接与协调。

旅游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与酒店、餐饮、交通等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合作与发展,加强各个产业之间的协调与衔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综上所述,旅游业发展规划是促进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4.02•【字号】皖政[2011]33号•【施行日期】2011.04.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皖政〔2011〕33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精神,加快推进我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依据《安徽省旅游条例》,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旅游业发展的人本化特质、多功能特点、开放性特征,把我省旅游业建设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着力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融合升级;着力扩大产业规模,加快培育旅游经济增长点;着力推进资源整合,促进全省旅游业协调发展;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增强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强化政策创新,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努力加快旅游强省建设,为安徽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相结合。

健全政府引导旅游业科学发展的宏观机制,完善合理配置旅游资源的市场机制,全面构建政府引导、行业自律、社会力量参与的旅游发展机制。

坚持扩大规模与提升效益相结合。

加快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推进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同时,推广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应用,带动旅游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一方面,集中力量打造具有区域牵动力的旅游知名品牌、重点项目和精品线路,实现优势资源优先突破;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皖北旅游等,推动全省旅游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产业融合和资源整合相结合。

加快推动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拓展旅游新领域和发展旅游新业态,以产业融合带动资源整合。

安徽旅游 行业报告

安徽旅游 行业报告

安徽旅游行业报告一、概述。

安徽是中国东部的一个省份,地处长江下游,素有“江淮明珠”之称。

安徽省地处长江下游,东临江苏,南接浙江,西邻江西,北靠河南,总面积13.97万平方公里。

安徽省是中国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二、旅游资源。

1. 自然景观。

安徽省地处长江下游,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

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山,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黄山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日出、温泉风景而闻名于世。

此外,安徽还有九华山、天柱山、龙川风景区等著名的山水景观。

2. 历史文化遗迹。

安徽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山、宏村、西递等古村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安徽还有敦煌石窟、庐山、九华山等历史文化名胜。

3. 民俗风情。

安徽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地的民俗风情各具特色。

例如,徽派建筑、徽菜、徽剧等都是安徽省的特色文化,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体验。

三、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 旅游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安徽省旅游业发展迅速,成为安徽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据统计,2019年,安徽省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

2. 旅游业结构不断优化。

安徽省旅游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传统的山水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产品仍然是主打产品,同时,农家乐、民宿、体验式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不断涌现。

3. 旅游业对外开放合作。

安徽省积极开展旅游业对外开放合作,加强与周边省市的旅游合作,拓展国际旅游市场。

同时,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四、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1. 旅游业转型升级。

未来,安徽省旅游业将加大对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力度,推动旅游业由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变。

加强旅游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

2. 旅游业数字化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安徽省旅游业将加大对数字化发展的投入,推动旅游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水平。

安徽歙县新安江山水画廊旅游区总体规划文本17页word

安徽歙县新安江山水画廊旅游区总体规划文本17页word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歙县新安江旅游开发条件评价第一条新安江是古徽州文明的摇篮,起始于皖南黄山脚下的皖南山地,自西向东穿越歙县县境,是歙县人民的母亲河。

第二条新安江连接安徽与浙江两省,下游淳安因修建新安江水坝而形成了千岛湖,回水直至歙县境内。

第三条新安江旅游开发条件具备,它具有: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生态环境保护良好、门户地位黄金水道、政府群众热切盼望等有利条件。

第四条新安江山水画廊风景旅游区位于本省“两山一湖”皖南大旅游圈中,又介于黄山、杭州这两大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之间,临近有许多风景区。

例如:歙县主要风景区分布如下:1、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歙县县城西南约5公里;2、鱼梁坝,歙县县城南城门处,练江上;3、斗山街、许国石坊、徽园,老城内;4、许村古镇、上丰花果山,歙县县城西北约30公里处,离黄山风景区约20公里;5、雄村、烟村,城南7公里渐江畔。

黄山市主要风景区分布如下:1、黄山风景区,歙县县城西北约57公里;2、西递,歙县县城西约81公里;3、宏村,歙县县城西约90公里;4、太平湖,歙县县城西北约115公里;5、九华山,歙县县城西北约182公里;6、屯溪老街,歙县县城西约27公里;7、花山迷窟,歙县县城西约20公里;8、唐模村,歙县县城西约7公里。

浙江西部主要风景区分布如下:1、浙江清凉峰森林生态旅游区,包括浙西大峡谷、浙西天池、石长城、大明山、瑞金洞等景区,歙县县城东部约140公里。

2、千岛湖,歙县县城东部约55公里。

第五条因此,本风景区可以代表安徽黄山接轨浙江杭州旅游西进的桥头堡;区位优势明显,门户通道作用突出,在产品组合及线路推广过程中,可力争主动,把自己融于不同的旅游板块和线路组合中,化竞争对立的关系为内引外联,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获得双赢、多赢的关系,破除地方保护与地方壁垒,实现大网络旅游战略。

第六条本区可在县域范围内与不同的景区点组合成不同的产品,如与徽州古城、渔梁古镇、烟村、许村、棠樾、雄村、上丰乡花果山等进行组合,形成古镇游、文化游、山水风光游、农家乐等多种旅游产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0.09.11•【字号】•【施行日期】2000.09.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皖政[2000]32号)各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省旅游局编制的《“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已经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二000年九月十一日“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两山一湖”指以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为重点的,包括黄山市、池州市及宣城市部分地区的旅游经济区。

“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在我省旅游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1999年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旅游收入的1/3以上,是我省旅游业的龙头。

统筹规划、大力发展“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对促进全省旅游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估价(一)“两山一湖”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两山一湖”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发展旅游业潜力很大。

一是景点多,旅游资源分布密集。

全区共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4个,地面文物古迹5000多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重点街区2个。

各景点之间的距离平均为5公里。

黄山、太平湖、九华山三大景点间的距离也只有20多公里。

二是品位高,知名度日益提高。

名山、名水、名城俱备,符合建成世界旅游胜地的条件。

黄山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九华山、齐云山则分别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四大圣地之一和道教四大圣地之一。

安徽环巢湖旅游发展规划

安徽环巢湖旅游发展规划

安徽省环巢湖旅游开发规划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旅游局文件关于印发《安徽省环巢湖旅游开发规划》的通知合肥市、巢湖市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省旅游局主持编制的《安徽省环巢湖旅游开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根据专家评审和部门意见修改补充完善。

受省政府委托,现予印发,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环巢湖旅游开发有利于加强旅游资源整合,改善我省旅游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是推进全省“861行动计划、建设“八大基地”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合肥、巢湖两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合肥市、巢湖市及各有关县和省直有关部门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依据《规划》,抓紧制定本地本部门的实施意见,并与即将开始编制的“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衔接。

要加大环巢湖旅游开发的宣传力度,为兴施((规划))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环巢湖旅游开发建设。

2004年9月25日前言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合肥、巢湖两市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合巢旅游联动开发工作已经取得一定进展,联动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日趋成熟。

2003年3月22日,合肥市与包括巢湖市在内的周边城市初步达成了联手开发区域旅游的协议:其次,以交通建设为基础,围绕环巢湖旅游的公路网及南淝河水上旅游线路工作已经启动a根据省政府领导的指示,在省旅游局的牵头组织和具体指导下,受合肥市旅游局、巢湖市旅游局的委托,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具体承担《安徽省环巢湖旅游开发规划》的编制任务。

本次规划编制工作得到省旅游局、省建设厅及合肥市、巢湖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在规划调研阶段,省旅游局多次牵头召集两市旅游局和规划编制单位就规划范围及编制内容、文本、框架、图纸等有关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并提出许多好的思路和指导性意见,在此基础上,我院和两市旅游局通力合作,在充分借鉴和吸取国内外滨湖地区旅游开发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区域性旅游规划理念,于2003年5月中旬编制完成规划方案(初稿)。

安徽省芜湖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安徽省芜湖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前言0.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而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是推动城市功能优化和完善的重要动力。

0.2现代旅游业产业链长、综合性强、牵引力大。

发展旅游业对于扩大就业,吸引投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改变城乡人口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现代服务功能,促进城市建设水平、开放程度、文明素质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具有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0.3自皖江开发以来,芜湖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芜湖居民消费结构开始升级,游憩、休闲、旅游、文化、健身等服务性和享受性消费需求日益扩张,要求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的内在动力已经具备,发展城市旅游的时机已经成熟。

0.4《芜湖市旅游总体规划》是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以《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和《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而制定的。

0.5《芜湖市旅游总体规划》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分析芜湖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条件;➢确定芜湖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与思路;➢明确芜湖市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确定各片区的功能定位;➢策划芜湖市旅游形象;➢确定芜湖旅游产品的发展体系,提炼芜湖旅游产品精品和主题产品线路;➢提出芜湖旅游发展的重点项目;➢制定芜湖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战略和具体措施;➢提出芜湖旅游产业发展和服务提升规划;➢制定规划实施的五年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

0.6本规划范围为芜湖市行政区域,包括四区三县。

本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2005-2020年为基本规划期,本着科学合理、分阶段实施的原则,将本规划期限的时段选定为近期:2006-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是指导芜湖市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篇 基础分析篇第一章 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诊断1.1旅游发展阶段芜湖市旅游从1996年开始发展,目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旅游产业初具规模(表1-1):一是旅游经济持续增长;二是旅游产品日趋丰富;三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四是综合环境明显改善。

旅游总体规划

旅游总体规划

旅游总体规划旅游总体规划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和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是一个700字的旅游总体规划的例子:一、背景与目标此次旅游总体规划的地区位于一个具有丰富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城市。

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制定一项全面的旅游总体规划,旨在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分析与评估1. 自然资源评估:该地区拥有着优美的自然风景和多样化的生态系统。

通过对自然资源的评估,我们确定了保护和开发的重点区域,以便最大程度地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2. 人文资源评估:该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如古老的建筑、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

通过评估人文资源,我们确定了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点,以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3. 旅游市场分析:通过对当前旅游市场的分析,我们发现该地区旅游业的增长潜力巨大。

我们进一步研究了目标市场的需求和趋势,并确定了旅游推广和营销的重点。

三、发展战略1. 产品开发:我们将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包括自然景区、文化遗产、休闲度假等。

同时,我们也鼓励地方企业和个体创新,推出各种特色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2. 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将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

通过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便利,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3. 产业协同发展:我们将推动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如农业、手工业等。

通过旅游业的带动,促进当地经济的升级和发展。

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采取合理的开发方式,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五、推广与营销1. 品牌建设:我们将打造地区的旅游品牌,形象宣传,并积极参加各类旅游展会和活动,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2. 营销策略:我们将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包括定向推广、市场分割等。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与旅行社、线上旅游平台的合作,拓展市场渠道。

3. 旅游推广活动:我们将组织各种旅游推广活动,如旅游节、文化节等。

亳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亳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亳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亳州,历史悠久、文物丰富、风景秀丽,是安徽开发的重要节点,是全国一级旅游度假区,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旅游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本文结合亳州旅游业发展现状,总结旅游业发展历史,提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以期促进亳州打造成为全国一流旅游城市。

一、亳州旅游业有效性评价
亳州旅游业发展时间不长,但已取得了显著成就。

近年来,亳州旅游业持续增长,游客持续增多,旅游收入也持续增加。

根据安徽省旅游局统计,2024年亳州全年旅游收入为70.3亿元,同比增长6.7%;2024年1-11月全市旅游收入达到75.3亿元,同比增长12.2%。

从客源结构看,亳州接待旅游游客2,183万人次,主要来自外省,外国游客不断增加,外国游客人次达到5221万人次,同比增长13.38%;从游客花费结构看,住宿花费占旅游收入的比重最大,约占总收入的
54.39%;票务类收入比重最低,仅占总收入的2.36%。

二、亳州旅游业发展规划
亳州旅游业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拥有着优越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有着很大的潜力。

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以下亳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综合开发旅游资源,把握旅游发展机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2—2020安徽省旅游局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目录第一章规划总论 (5)一、规划背景 (5)二、规划范围 (5)三、规划期限 (5)四、规划依据 (5)五、规划原则 (6)(一)全局化视野 (6)(二)差异化定位 (6)(三)市场化导向 (6)(四)可持续发展 (7)(五)协调化发展 (7)第二章基础分析 (8)一、资源分析 (8)(一)资源丰富,组合度好 (8)(二)生态良好,尺度丰富 (8)(三)文化突出,主题鲜明 (8)(四)利用不够,转化不足 (9)二、市场分析 (9)(一)总量快速增长 (9)(二)结构稳中有变 (9)(三)消费形式多元 (9)(四)区域发展不平衡 (10)三、产业分析 (10)(一)统筹力度持续加大 (10)(二)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10)(三)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0)(四)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 (11)四、机遇与挑战 (11)(一)发展机遇 (11)(二)面临挑战 (12)五、分析结论 (12)第三章战略与目标 (13)一、总体思路 (13)(一)发展思路 (13)(二)发展任务 (13)二、发展战略 (14)(一)加快产业资本聚集 (14)(二)实施目的地升级 (15)(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 (16)(四)强化旅游形象推广 (17)(五)遗产保护与创造 (17)(六)区域旅游一体化 (18)(一)总体目标 (18)(二)分期指标 (19)(三)产品建设 (19)四、分区目标 (20)(一)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 (20)(二)皖江城市带旅游区 (20)(三)合肥经济圈旅游区 (21)(四)皖北旅游区 (21)第四章布局与产品 (23)一、空间布局 (23)(一)三心引领 (23)(二)四片联动 (24)(三)十区聚集 (25)(四)六环联通 (30)二、旅游产品 (31)(一)旅游精品体系 (32)(二)重点旅游线路 (37)(三)产品支撑体系 (39)(四)产业融合发展 (50)三、各市发展指引 (50)(一)合肥市 (50)(二)六安市 (52)(三)滁州市 (53)(四)淮南市 (55)(五)安庆市 (56)(六)阜阳市 (57)(七)亳州市 (58)(八)淮北市 (60)(九)宿州市 (61)(十)蚌埠市 (62)(十一)黄山市 (63)(十二)宣城市 (65)(十三)池州市 (66)(十四)铜陵市 (67)(十五)芜湖市 (68)(十六)马鞍山市 (69)第五章服务要素 (71)一、旅行社业 (71)二、旅游交通 (71)三、旅游住宿 (72)四、旅游餐饮 (73)五、旅游娱乐 (74)六、旅游购物 (75)八、安全保障 (78)第六章市场开发 (79)一、总体形象 (79)(一)全省形象表述 (79)(二)片区形象表述 (79)(三)各市形象表述 (79)二、市场结构 (80)(一)国内客源市场 (80)(二)海外客源市场 (80)(三)重要细分市场 (80)三、重要措施 (81)(一)客源地建设 (81)(二)中距离多种媒体联合营销 (82)(三)远距离协作营销 (84)(四)全国性促销 (85)(五)海外旅游营销 (86)(六)营销经费 (87)(七)营销机构 (87)第七章可持续发展 (88)一、文化资源保护 (88)(一)文物保护 (88)(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88)(三)执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 (89)二、自然资源保护 (89)三、发展绿色旅游 (89)第八章保障体系 (91)一、加强统筹协调 (91)(一)强化综合协调机制 (91)(二)提高旅游管理能力 (91)二、体制机制创新 (92)(一)开展创新改革试点 (92)(二)建立战略合作机制 (92)(三)推进改组改制 (92)(四)加大对外开放 (93)三、旅游投资促进 (93)(一)实施“5233“行动计划 (93)(二)增加政府资金投入 (93)(三)搭建招商引资平台 (93)(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93)(五)完善价格和税费政策 (94)四、旅游用地保障 (94)(一)保障重点项目用地 (94)(二)建立土地收储机制 (94)(三)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95)五、旅游服务质量提升 (95)(一)塑造服务品牌 (95)(二)加强市场监管 (95)(三)建设诚信旅游 (95)六、旅游人才保障 (95)(一)建立旅游人才开发基地 (95)(二)实施旅游人才培训计划 (96)(三)加强旅游产学研合作 (96)七、规划实施 (96)第一章规划总论一、规划背景为发挥安徽省在资源、区位、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强后劲,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提高安徽旅游对全国旅游业的贡献度,实现争先进位,建设全国旅游强省,特制订本规划。

二、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为安徽省行政区划范围,共辖16地级市、5县级市、56县,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

三、规划期限为保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一致,结合安徽省旅游发展需要,规划期限确定为2012年—2020年。

其中,近期:2012年—2015年;中、远期:2016年—2020年四、规划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皖政〔2011〕33号)《安徽省旅游条例》(2005年)《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安徽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安徽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0—2015)》《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5)》各市旅游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文化产业规划等相关规划五、规划原则(一)全局化视野在规划和发展中考虑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旅游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二是安徽旅游在全国旅游中的地位;三是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关系;四是安徽从工业化中期向后工业化阶段发展演进的需要。

经过多年发展,旅游业作为安徽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已经确立,今后应进一步巩固和强化。

安徽旅游的主要指标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已经位于中游偏上,应继续升位次、上台阶,进入全国旅游强省行列。

旅游产业自身的复合型、与相关产业的互动性、与城乡发展的融合性越来越强,应按照复合产品、复合市场、复合产业、复合机制的模式,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通过加快旅游发展,促进安徽省的后工业化进程。

(二)差异化定位总体而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人特我复合”。

对于独特性较高的旅游资源,充分立足资源本体,采取保护型利用方式,不断提高服务品质和品牌影响力,构建旅游特品。

对于独特性不高的旅游资源,结合市场需求,采取精细化利用方式,构建旅游精品。

对于同质化度比较高的旅游资源,实施市场细分、产品细分,采用创意型利用方式,构建旅游新品。

按照“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重点,专项旅游为拓展”的原则,形成龙头突出、聚集有效、新老接续、组合有序的旅游产品层次和结构。

(三)市场化导向在规划和发展中考虑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旅游市场消费需求;二是市场化运营机制;三是市场体系。

应面向市场需求建设旅游产品,即使是独特性高的旅游资源,也避免单纯从资源出发确定产品模式。

同时,按照市场需求的多元性,对应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

按照“政府统筹、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产业互动、社会共建”的模式,提高旅游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提高运营效率和发展效益。

遵循体系化的市场观,构建旅游客源市场、旅游消费市场、旅游要素市场三个市场体系,并实现一体化联通。

(四)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资源的严格保护;二是对资源的科学利用;三是发展绿色旅游;四是创造未来的遗产。

按照相关法规和保护规划的要求,对可用于旅游开发的资源,进行合理的产品规划和管理运营。

通过对资源的科学利用,加快价值实现,促进社会共享,提高对资源保护的重视和投入。

按照清洁健康、低碳环保的理念,发展绿色旅游。

通过适宜的旅游运营方式,实现对各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

“今天的建设就是明天的文物”,通过高品质、前瞻性的规划和建设,创造未来的遗产。

(五)协调化发展统筹考虑各地政府、相关部门、企业、消费者、社区等方面的利益和要求,把旅游业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发展联系起来,将区域旅游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按照融合互动、体系化发展,努力实现多赢。

皖南、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皖北等四大板块,应结合发展阶段的不同,确定发展侧重点和适宜模式。

皖南更加注重国际化,加快与长三角旅游一体化,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皖江城市带应加快区内旅游一体化,加快旅游资本聚集。

合肥经济圈应加快旅游同城化和产品化建设。

皖北应完善休闲旅游服务要素,创新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国民休闲旅游发展。

第二章基础分析一、资源分析(一)资源丰富,组合度好安徽全省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数量众多。

根据《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GB/T 18972,安徽的旅游资源主类拥有率为100%,亚类拥有率在80%以上,基本类型拥有率在50%以上。

以黄山、西递、宏村、九华山、天柱山等为代表的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5A级旅游景区等,均是代表中国水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质资源,形成了高知名度的旅游吸引物集群。

在资源的组合度上,安徽的人文、生态资源相结合,山、水、文、城、乡、泉资源等聚散有度。

尤其是在皖南区域,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深厚的人文遗产相交融,在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和皖北等区域,也存在不少生态人文魅力兼具的资源富集区,有利于开发复合型旅游产品。

(二)生态良好,尺度丰富安徽省的整体生态环境条件较好。

皖南区域有“风光秀丽”的两山一湖、“山水画廊”新安江、“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牯牛降国家自然保护区;皖江城市带有“八百里黄金水道”皖江;合肥经济圈有“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巢湖、“中国七大基因库之一”的大别山;皖北区域有“河湖交错”的淮河湿地等。

有大尺度的江河湖山,也有小尺度的林泉溪塘,可组合成群,也可独立成章。

这些为安徽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三)文化突出,主题鲜明安徽是一个文化大省,覆盖了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时尚等多种文化类型。

与其他省份相比,安徽各地方的文化特色都非常鲜明。

皖南主要是徽文化、佛教文化和文房四宝等传统文化;皖江城市带旅游区主要是铜文化、钢铁文化、码头文化等产业文化和黄梅戏等戏曲文化;合肥经济圈主要是诗词文化、军事文化、红色文化等;皖北主要是丰富的历史和民俗文化等。

多彩的文化资源为安徽发展文化体验旅游提供了良好素材,也有利于建设文化主题的休闲度假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