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记忆系统结构及其运行规律研究
构成城市的三个要素是
构成城市的三个要素是答案解析地理、人口、文化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答:人口,交通,建筑,自然,工业,土地,水源。
拓展资料城市也叫城市聚落,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
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其中有居民区、街道、医院、学校、公共绿地、写字楼、商业卖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
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
“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
《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日中为市”。
这两者都是城市最原始的形态,严格地说,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一个区域作为城市必须有质的规范性。
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
"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
《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日中为市"。
这两者都是城市最原始的形态,严格地说,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一个区域作为城市必须有质的规范性。
人口,交通,建筑,自然,工业,土地,水源。
资料拓展"城市规划"是规范城市发展建设,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前提。
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常常包括城市片区规划。
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
城市的复杂系统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随城市发展与运行状况长期调整、不断修订,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复杂的连续决策过程。
社会系统论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论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概述1.社会系统论是一门研究社会结构和运行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社会各个方面的组织、运作和互动。
2.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在社会系统论的指导下,以系统论和科学方法为基础,对社会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综合的研究和分析。
第一部分社会系统论1.社会系统是指由一定的社会关系和资源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
2.社会系统的特点包括开放性、动态性、复杂性和自组织性。
3.社会系统包括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等多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整个社会系统。
第二部分社会系统研究方法1.系统论是社会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它强调整体观念和关系观念,强调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一般包括系统观察、系统调查、系统实验、系统模拟等多种研究手段和方法。
3.社会系统研究方法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以求全面深刻地分析和解释社会系统的运行规律。
第三部分社会系统研究的意义和价值1.社会系统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社会的本质规律,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2.社会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为社会管理、政策制定、社会问题解决提供科学参考和指导。
3.通过社会系统研究,可以揭示社会运行的规律和特点,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社会,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结论社会系统论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其研究对象和方法对于深入了解社会的本质规律、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社会系统研究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其理论和方法也将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应用1.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发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学科交叉的深化,社会系统研究方法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综合化的特点。
地点记忆体系
地点记忆体系
记忆信息在脑子里约保留24小时,然后便会消失。
地点记忆体系的运行,就像人们使用黑板一样,用粉笔写在上面的字,不可避免地要被其他字代替。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人们不愿意利用自己的家作为实施地点记忆体系的场所,那么,可用其他场所代替。
例如,另外的建筑物、大街或主要街道、贸易中心,甚至马车、衣服上的口袋或手提包,以及自己熟悉的其他场所或物品。
可利用的场所和物品不胜枚举。
形象建立在形象联想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使要记的物品在脑子里形成清晰的形象,并将这一形象附着在一个容易回忆的固定地点_。
为‘了使用这种,必须放弃逻辑联想的动机.因为这种思维体系恰恰建立在没有逻辑关系的形象联想的基础上。
首先,必须确定一连串熟悉的地点。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不可草率从事!要花时问划定一个由地点构成的固定的界线分明的网络,以用于形象记忆体系。
在开始阶段,20个地点足够。
第一步,如果愿意的话、可想象和规划一下住宅。
从前门开始.按顺序逐个房间进行规划。
一巨最后决定了前进的方向,可用箭头做标志,一目了然。
在进行回忆的时候,可沿着同一方向在脑子里寻找记」忆的轨迹,亦即循着地点顺序进行回忆。
在实施这种休系之前,要彻底了解各个地点,
井能在脑子里按它们所在的顺序进行想象.
第二步,给各地点命名和编号,可利用如下列表(这是我个人的列表):。
信箱j.内院5.走廊7.客厅9.餐厅.挂衣服壁橱3.淋浴室巧.洗涤间7.浴室2。
前门4。
装玻璃的门6.起居室8.厨房0.卧室2.小盗洗室4.办公室6.蓝色房间9。
黄色房Jh。
系统动力学方法原理、特点与进展
系统动力学方法原理、特点与进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其最新的发展进展。
系统动力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旨在理解并模拟复杂系统的动态行为。
该方法强调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寻求通过反馈回路和存量流量的分析,揭示系统内部结构和行为模式之间的深层次关系。
本文首先概述了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包括反馈回路、存量与流量、系统边界等。
接着,文章详细分析了系统动力学方法的主要特点,如强调系统整体性、注重动态分析、适用于长期和短期预测等。
本文还将对系统动力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进行梳理,以展现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文章将重点介绍系统动力学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模型构建技术的创新、与其他方法的融合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成果。
通过对系统动力学方法的深入剖析和展望,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二、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系统动力学是一门研究系统动态行为的学科,它深入探索了系统内部结构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如何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自我调节。
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系统观:系统动力学认为,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
这些要素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与交换,共同维持系统的动态平衡。
因此,研究和分析系统时,必须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出发,把握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反馈机制:反馈是系统动力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它指的是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一定的路径返回到系统内部,对系统的行为产生影响。
反馈机制可以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类型。
正反馈会加剧系统的变化,使系统远离平衡态;而负反馈则会抑制系统的变化,使系统趋于稳定。
结构决定行为: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的行为是由其内部结构决定的。
因此,通过改变系统的结构,可以有效地调整系统的行为。
这为我们提供了通过调整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连接方式,来优化系统行为的可能性。
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内涵、生成与优化研究
第1期2024年1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1Jan 2024[收稿日期]2023-10-30[基金项目]2022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创新发展专项“伟大建党精神的宣传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2-dycx-206)。
[作者简介]管笑笑(1997-),女,山东青岛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内涵、生成与优化研究管笑笑(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是贯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并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产生影响的各媒介之间、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之间形成的有机联系和相互关系的总和。
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化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的深入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平衡运行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的生成;而媒介技术的进步、媒介融合政策的出台以及受众复合化、交互化的媒介需求,则是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生成的现实驱动力。
新媒体视阈下,以“道”御“术”,引领好媒介生态的发展方向;以“主”带“次”,掌握好媒介生态的话语权力;以“多”辅“一”,凝聚好媒介生态发展合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深入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生态;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1-0059-07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24 01 010在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不仅使媒介技术、媒介种类、媒介形态全方面发生变化,更使得媒介与外在环境、媒介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质的改变。
承载着思想内涵与价值意义的媒介,已不再单纯是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物化载体,更愈发成为影响人们生活方式、重塑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一种生存方式。
试论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运行规律
城 市 品 牌 及 其 生 态 系 统
( ) 市 品 牌 的 脊 定 一 城
在式 { 中 :S表 示城 市 品牌 生 态 系 1)
统 ,S 表示城市 品牌生命子 系统 ,S 表示 城市 品牌 生态环境 子系统。在式 ( 2)中:
S S+ - ,S S = ∑ m +∑ S S = ∑ P+ ∑ e+ ∑ k十∑ n , ( 1】 《 2)
公 众代 表着城市 的精 神文明状况 ,是城市 形 象的重要方面 ,公 众的参与使得城 市品
牌 价 值 创 造 具 有 可 持 续 性 .城 市 顾 客 作 为
反 作 用 和 生 态平 衡 的 基 本 规 律 。 关键 词 :城 市品 牌 生 态 系统
律
结构
规
城 市产 品的消 费者 ,其需 求牵引着城 品 牌 价值创造 的各 环节的活动 ,而城市环境 的改善 以及城 市知 名度 、美誉度 的提升 , 不仅 能 够满 足城 市 居 民物 质 和精 神 的需 求 ,而 且还 能够吸 引更多投资者 、旅游者
要包括 :城市 品牌运 营者 ( 府、私营部 政 门、 非营 利组织等 )城市顾客 以及城市 品 、 牌传播者 ( 公众 )他们在城市 品牌塑造和 , 维护 中都发挥 着不同的作用 ,在追求各 自 利益最 大化 的同 时 ,值 创造 中 发 挥 着 主 导 作 用 ,在 城 市 发 展 战略 定 位 、城 市 功 能 分 析 评 估 、城 市 发展 规 划 、城 市 功 能 建 设 与 优
基 于 生 态 学 视 角 ,本 文 将 城 市 品牌 定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城市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社区发展等领域的学科。
以下是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范围:
1.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城市社会的组织结构、阶层结构、职业结构、人口结构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揭示城市社会的内在结构及其运行机制。
2.城市社区与人口:研究城市社区的形成与发展、社区治理、社区文化、社区人口流动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城市社区与人口发展的相互关系。
3.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城市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城市贫困、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治安问题等,探讨这些问题的原因、影响及解决途径。
4.城市社会关系:研究城市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社会网络、社会互动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揭示城市社会的交往行为及其社会影响。
5.城市文化与教育:研究城市文化、价值观念、文化交流、教育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城市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6.城市社会问题与政策:研究城市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其政策应对,包括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评价等,探讨政策对城市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7.城市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分析框架等,探讨城市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8.城市社会发展与规划:研究城市发展规划、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改造、城市环境与生态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以上是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范围,这些研究领域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城市社会学的研究体系。
通过对这些领域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城市社会的现象和问题,为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方法论及构建研究
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方法论及构建研究白喆 董正浩 邓成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智能城市研究院,北京100048)摘要: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是掌握城市建设动态,挖掘城市发展痛点,推动城市治理方式数字化重塑㊁公共服务模式智慧化转型的重要抓手㊂对我国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分析,提出了四阶段建设方法论(需求分析 框架搭建 指标梳理 实践应用),构建了涵盖民生服务㊁政府治理㊁产业经济㊁生态环保㊁安全防护5个域(一级分类)㊁27个二级分类㊁26个三级分类和500余项具体指标的通用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的建设和优化提出建议㊂关键词:城市;生命体征;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F299.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引用格式:白喆,董正浩,邓成明.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方法论及构建研究[J].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3,49(8):38-46.DOI:10.12267/j.issn.2096-5931.2023.08.0060㊀引言‘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1]㊂城市作为汇聚生产要素㊁生活要素的区域中心,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承载经济㊁政治㊁文化㊁社会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对加快建设数字中国㊁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落地具有关键作用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打造宜居㊁韧性㊁智慧城市,为 十四五 时期我国城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道路㊂在数字技术不断创新突破的大背景下,城市已经逐渐演变为以城运中心为 大脑 ㊁以通信网络为 血管 ㊁以数据资源为 血液 ㊁以物联设备为 感官 的城市生命体㊂因此,开展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研究,对于全面㊁客观㊁及时监测城市运行状态㊁洞察城市建设水平㊁指引城市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㊂本文对国内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深入剖析了主流厂商的建设成果和经验,基于此,本文提出了 需求分析 框架搭建 指标梳理 实践应用 四阶段指标体系建设方法论,详细阐述了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并对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提出了发展建议㊂1㊀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研究综述1.1㊀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的内涵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是一组用于衡量城市发展状态的指标集,该指标集将城市类比于生命体,通过汇聚和处理城市中的组织㊁人㊁地㊁物等主体数据,管理㊁服务㊁协作等行为数据,经济㊁环境㊁民生等领域的成效数据,描述城市运行态势㊁预测城市发展趋势㊁总结城市发展规律,助力推动城市安全高效发展㊂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㊁城市治理体系逐渐完善,城市发展状态测量评估正在成为 以评促建 推动城市建设升级的重要手段㊂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发布的‘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GB/T 33356-2022)[2]立足城市发展全局,以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面向地级及以上城市和县域城市,构建了涵盖惠民服务㊁精准治理㊁生态宜居㊁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 2020年城市体检工作方案 [3]以发现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了涵盖生态宜居㊁健康舒适㊁安全韧性等八个维度的城市体检指标体系,共包括50项具体指标,为促进城市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赋能㊂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4]聚焦城市发展状态和规划实施动态,从安全㊁创新㊁协调㊁绿色㊁开放㊁共享六个方面提出33项基本指标,89项推荐指标,助力城市管理者及时掌握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难点和痛点,为优化国土空间规划㊁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等提供支撑㊂相比于以上评价指标体系,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以洞察城市发展现状㊁掌握城市发展脉络为重点,以推动城市治理效能提升为目标,具备覆盖领域全面㊁指标易于量化㊁动静指标结合等特征,是建设城市治理体系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㊂1.2㊀典型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的研究上海市㊁广州市㊁宁波市以政府治理㊁产业发展㊁民生服务㊁生态环境等领域为着力点,构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㊂1.2.1㊀上海市依托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打造超大城市治理新范式2021年6月,上海市在国内率先发布了 上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1.0版 [5],将城市运行态势细化为55个类别㊁1000多个指标,助力超大城市 智慧体检 ㊂一方面对城市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测,及时获取气象㊁土壤等自然环境数据,人流㊁车流等城市动态数据,政务服务㊁民生普惠等城市治理数据,感受 城市呼吸 ㊁摸准 城市脉搏 ㊁测量 城市体温 ;另一方面充分归集物联感知设备㊁视频监控资源㊁市民服务热线等数据,发现城市运行异常和问题,研判城市发展趋势和方向,提升 城市之声 ㊁擦亮 城市之眼 ㊁放大 城市之感 ㊂ 上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1.0版 对接了200多类㊁超1100万个物联感知设备,汇聚了50余个管理主体,将近200个系统㊁1000多个应用以及TB级数据资源,每天采集城市运行动态数据3400多万条㊁处置市民反映事项近2.5万件,已经成为上海市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㊁促进城市运行事件高效能处置的重要抓手㊂1.2.2㊀广州市以城市运行指标体系推动城市生命体健康生长广州市按照 一图统揽㊁一网共治 的总体思路,打造 穗智管 城市运行管理平台[6],实现城市运行监测㊁预测预警㊁协同联动㊁决策支持㊁指挥调度,聚焦党建政务㊁公共安全㊁经济建设㊁文化发展㊁交通运输等8个维度,构建了城市运行指标体系,通过汇聚超11万个物联设备的感知数据㊁超36万路监控设备的视频数据㊁24个主题应用30余亿条业务数据㊁2700多个城市体征数据项,推动城市监测全时域㊁全场景覆盖,城市治理跨层级㊁跨部门协同,助力政府部门从宏观层面及时掌握城市运行态势,从微观层面深入洞察城市发展瓶颈,推动广州城市生命体升级进化㊁健康成长㊂1.2.3㊀宁波市以城市运行体征指标体系赋能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宁波市抢抓浙江省全面推进 数字化改革 契机,加速开展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了 一网感知 城市运行体征系统[7],聚焦 安全㊁干净㊁有序㊁便捷㊁满意 五个方面(一级指标)构建了城市运行体征指标体系,包含社会安全㊁环境卫生㊁交通秩序㊁群众办事㊁生活服务等16个二级指标,传染病发病率㊁生活垃圾产生总量㊁潮位预警㊁城市道路干净指数㊁12345群众满意度等200余个三级㊁四级指标,联合公安㊁应急㊁住建㊁生态㊁交通等行业监管部门,打破 数据孤岛 ㊁促进数据互通,整合视频数据超10万路㊁接入近6000km城市管网数据㊁实现20余项城市运行异常问题的识别和采集,助力城市体征数据的全量采集汇聚㊁运行状态的全域监测预警,全力支撑宁波市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㊂如表1所示,三个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多以当地发展情况㊁城市建设需求㊁城市发展愿景和区域禀赋等为出发点,以现有物联感知体系为立足点,以城市运行实时监测为落脚点,以高效处置城市事件为目标点,引领指导城市走出特色化发展之路㊂1.3㊀主流厂商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的研究杭州数梦工场科技有限公司(简称 数梦工场 )㊁腾讯等主流厂商在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产品和实践经验㊂1.3.1㊀数梦工场以 1+2+N 为架构打造 数智城市指标系统数梦工场基于多年智慧城市建设经验积累和自研产品体系构建了 1+2+N 的 数智城市指标系统 [8]㊂ 1 是一套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包含了政治㊁经济㊁社会㊁生态㊁民生五个维度的5000多项指标[8],为数字城市指标系统提供了底层支撑和核心构件;2 是指标体系运行平台(DTSphere IFP)和数据服务链平台(DTSphere DSC),指标体系运行平台提供了定义㊁设计㊁对接㊁应用㊁升级等全寿命各环节的指标管理服务,数据服务链平台整合数据汇聚㊁治理㊁流通㊁安全等产品,为数据在部门间㊁区域间㊁层级间高效率共享和高质量治理提供支撑,推动城市全量数据资产的运营和维护; N 是多个场景指标体系,数梦工场通过与国家信息中心㊁安吉县政府㊁浙江大学等单位合作,形成了以绿色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㊁平安指数等为代表的场景指标体系,推动各地城市建设补短板㊁锻长板㊂1.3.2㊀国家信息中心与腾讯共同发布 现代化城市体征评价体系国家信息中心和腾讯从 一个核心㊁五个统筹 的设计理念出发,聚焦基础设施㊁经济发展㊁文化建设㊁民生服务㊁治理能力和生态环境6个方面,构建起涵盖30多个领域㊁300多项指标的 现代化城市体征指标体系 [9],并打造了城市体征平台,通过构建连接政府㊁企业㊁公众的数据通道,依托大数据㊁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建立主题场景㊁城市体检㊁智能建模等9大功能组件,完整覆盖城市运行监测㊁城市建设评价㊁城市发展决策3个场景,助力全域化监测城市运行状态㊁科学化编制城市体检报告㊁多维度描绘城市发展蓝图㊂可以看出,国内主流厂商以自身数字技术能力体系㊁智慧城市建设经验为依托,联合研究机构㊁高等院校㊁地方政府等,一方面着力打造通用型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并与自身成熟的平台系统相结合,为全面㊁客观㊁准确评估城市发展态势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聚焦城市运行垂直领域,通过对通用型指标体系的裁剪和补充推动实践应用,满足落地城市的差异化发展需要㊂2㊀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方法论本文着眼于城市运行水平数字化提升㊁长效健康发展,构建了 需求分析 框架搭建 指标梳理 实践应用 的四阶段建设方法论,如图1所示㊂在需求分析阶段,通过分析国家㊁省㊁市等各级城市治理相关政策文件,整合梳理城市交通运输㊁便民服务㊁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总体性需求,同时以国家标准㊁行业标准㊁地方标准为依据,归纳总结城市发展相关标准性需求[10],整理各地城市发展的通用性需求,形成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建设详细需求,为后续指标体系构建指明方向㊂在框架搭建阶段,首先从城市运行状态监测㊁城市运行异常处置㊁城市发展辅助决策等方面设定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建设目标,并在目标指引下搭建指标体系总体框架,明确覆盖领域㊁层次级别等,最后确定具体指标的选取原则㊂在指标梳理阶段,以政策文件㊁标准规范㊁专业研究机构成果㊁标杆城市建设经验㊁政府部门现有指标等为来源,选取满足建设需求㊁符合总体设计思路的具体指标,并明确各指标的内涵定义㊁计算方法㊁参考阈表1㊀三个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实践模式对比城市建设目标指标体系构成系统平台主要特点上海市提高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和数字化治理能级55类㊁1000多个指标上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1.0版将城市运行状态全面监测与城市运行风险主动发现相结合广州市促进城市科学演进和成长成熟8个维度㊁35个领域㊁50个综合指标㊁161个分解指标穗智管 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建立 秒级监测㊁智能预警㊁每月体检 的城市运行效能评估机制宁波市实现城市运行 一网统管㊁整体智治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200余个三㊁四级指标一网感知 城市运行体征系统以 蓝㊁绿㊁黄㊁橙㊁红 五色图形式对城市运行体征进行分析呈现图1㊀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方法论值㊁数据来源等,为指标体系的应用实践和优化升级奠定基础㊂在实践应用阶段,利用指标体系直观展现城市全时空运行态势㊁实现城市治理各个领域的精准化预测预警㊁推动城市应急事件的协同化闭环处置㊁支持城市发展的智能化辅助决策,助力城市精细化治理和高效运行㊂3㊀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构建3.1㊀需求分析近年来,我国城市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但交通拥堵㊁空气污染等治理难题依然存在,暴雨天气㊁燃气爆炸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城市运行态势难以通过指标体系等量化手段进行准确度量㊁预测预警㊁优化提升,城市治理面临 有痛点无指标㊁有指标无系统㊁有采集不连续㊁有数据无分析 等问题㊂在此背景下,亟需构建一套涵盖多维度指标㊁多目标评估㊁多场景应用的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推动城市治理能效持续提升㊂本文通过对‘关于继续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工作深入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通知“等国家政策文件的梳理,对‘智慧城市城市运行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及指标制定要求(征求意见稿)“等标准规范文件的研究,对成都市‘城市运行数字体征体系建设规范“等城市实践成果共性内容进行总结,将具体建设需求总结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㊂一是以人民为中心,提高民生服务质量㊂需要选取城市居民生活涉及到的医疗㊁教育㊁就业㊁养老㊁助残㊁社会保障相关的指标,全面反映城市民生服务的供给质量㊁供给深度㊁供给范围㊂二是以城市治理为核心,提升政府治理效能㊂需要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情况㊁老旧小区改造情况㊁市容市貌整治情况等方面对城市治理情况进行综合监测,并关注政务办公协同化㊁政务服务便捷化㊁政务监管常态化水平,同时对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构建,城市数据资源汇聚㊁治理及应用等进行评估㊂三是以激发数字经济新动能为抓手,推动产业经济加速发展㊂在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应重点关注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㊁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为优化营商环境㊁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提供支持㊂四是以 水气声土 为重点,促进城市生态系统保护㊂以建设 无废城市 海绵城市 ㊁绿色城市为目标,需着重观测城市水体水质情况㊁空气污染情况㊁环境噪声情况㊁土壤污染情况㊁城市绿化情况等,为提升城市绿色宜居水平提供参考㊂五是以虚实融合为要义,筑牢城市安全防护底线㊂应深入把握物理城市与数字城市 虚实共生㊁互促共进 的发展理念,在关注基础设施安全㊁交通运输安全㊁公共安全等物理城市安全内容的同时,也要注重信息内容安全㊁信息管理安全等数字城市安全要求,构建全面覆盖㊁表里合一 的城市安全双重基座㊂3.2㊀框架搭建3.2.1㊀确立 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核心 的建设目标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的建设,应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便捷化㊁智慧化生活的憧憬和需求为出发点,依托元宇宙㊁大数据㊁人工智能㊁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将新技术的实践应用与城市的运行发展有机结合㊂打造城市稳定运行的 体检表 ,基于数据高效互通和算法模型应用全面感知城市运行状态㊁准确研判城市发展趋势㊂建设城市突发事件的 报警器 ,构建全域㊁实时㊁精准的异常情况发现机制㊁风险防控模式㊁事件处置流程㊂树立城市未来发展的 指路牌 ,以监测评估结果为依据,为城市规划㊁设计㊁建设㊁管理㊁运行各环节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提升城市运行㊁政务服务㊁政务办公的工作效能㊂最终以指标体系支撑构建泛在感知㊁高效汇聚㊁虚实共生㊁迭代演进的城市运行新模式㊂图2㊀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总体架构3.2.2㊀搭建 五域三级 的总体架构本文从上述建设需求出发,同时参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提出的 新型智慧城市架构和十大核心要素 [11],将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分解为民生服务㊁政府治理㊁产业经济㊁生态环保㊁安全防护五个域(一级分类),如图2所示㊂民生服务域主要用于监测评价城市居民生活领域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平,评估市民获得生活服务的便利性㊁及时性㊁有效性,主要包括文化教育㊁医疗健康㊁养老服务㊁就业保障㊁残疾救助㊁婴幼抚育㊁社区服务等10个二级分类㊂政府治理域主要面向政府部门,对城市运行 一网统管 ㊁政务办公 一网协同 ㊁政务服务 一网通办 ㊁城市数据 一网通享 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评价,主要涵盖城市治理㊁智慧政务㊁数字资源3个二级分类,其中城市治理包含事件管理㊁基础设施㊁综合管理等6个三级分类,智慧政务包含政务服务㊁政府效能㊁党政司法等5个三级分类,数字资源包含数字基础设施㊁数据治理等4个三级分类㊂产业经济域以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进一步融合㊁加快产业数字化和企业数字化升级㊁打通产业链㊁优化产业结构㊁促进一二三产业共同繁荣,以实现经济整体发展提质增量为重点,细化分解为宏观经济㊁产业运行㊁企业发展等5个二级分类㊂生态环保域以 两山 理念为引领,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目标,综合考虑城市生态环境的健康度㊁舒适度,主要表现城市在环境监测㊁生态治理㊁绿色宜居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包括水环境㊁空气环境㊁噪声环境㊁土壤环境等7个二级分类㊂安全防护域以评估社会及市民开展日常工作㊁生活各项活动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及秩序的安全性㊁稳定性为目标,主要包括物理城市安全㊁数字城市安全2个二级分类,其中物理城市安全包含自然环境安全㊁基础设施安全㊁公共卫生安全㊁城市交通安全等7个三级分类,数字城市安全包含信息内容安全㊁信息技术安全等4个三级分类㊂3.2.3㊀明确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选取的 五个结合 原则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的选取应严格遵循建设目标,在体系框架的范围内,遵循 五个结合 的选取原则㊂科学与可得相结合㊂应以权威㊁公认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开展指标选取和数据计算,指标体系应能够完整㊁准确体现城市发展内涵和思路,符合基本的逻辑常识㊂应尽量保证数据的可得性,采用政府部门主动公开的政务数据㊁保护市民个人隐私的公众数据和符合商业保密需求的企业数据等㊂可行与先进相结合㊂指标既要从现实情况入手,聚焦新型城镇化㊁双碳㊁区域协调发展等当前阶段城市建设重点,也要充分借鉴国际国内前沿研究成果㊁典型示范案例,以指标体系推动城市发展的探索和实践㊂全面与典型相结合㊂指标体系应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呈现城市发展轨迹,从多层次㊁多角度反映城市发展的现状㊁特征和趋势㊂应选取能够精准刻画城市活动内在机理㊁外部联系的最具关键性和代表性的指标,同时应对复合性指标进行适当解耦,确保各具体指标之间的独立性,避免指标重复㊂静态与动态相结合㊂在指标体系构成方面,既要保持总体框架长期稳定,保留人口数量㊁经济体量等基础指标,也要根据产业发展特征㊁社会治理模式等的变化对具体指标进行动态调整;在指标属性方面,不仅需要选取能够反映城市运行实时状态㊁更新频次高的指标,还需要选择发展变化慢㊁体现城市活动长期发展规律的静态指标,实现立体化㊁多尺度勾勒城市画像㊂定量与定性相结合㊂指标选取需要秉持 定量为主㊁定性为辅 的总体思路,降低主观因素对指标体系呈现结果的影响,以定量指标对城市运行状态进行针对性㊁具体性测度,以定性指标对城市发展阶段等进行综合评估㊂3.3㊀指标梳理遵循 五域三级 的框架体系,本文综合运用要素分析法㊁资料调研法㊁专家咨询法等,从政策及标准㊁专业机构的研究成果㊁先进经验及现有指标几个方面选取城市运行生命体征具体指标㊂政策文件及标准规范不仅可以深度体现各级政府对于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和根本思路,还为观测城市的发展情况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和内容㊂以 安全防护域 为例,‘ 十四五 国家安全生产规划“[12]提出 十四五 时期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3%,‘安全韧性城市评价指南“(GB/T40947-2021)将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 指标分为四个等级,可见该指标对衡量城市安全水平的重要性㊂本文将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 纳入 安全防护域 的 物理城市安全 城市生产安全 分类中㊂专业研究机构基于自身在智慧城市领域的理论研究基础及重点聚焦内容,发布了各有侧重的城市运行评价指标体系㊂以 产业经济域 为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合作研究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20 2021)“[13]中, 劳动生产率 作为 经济活力 的一项指标,用于衡量城市可持续竞争力㊂本文也将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纳入 产业经济域 的 宏观经济 分类中㊂城市治理先进地区从本地建设现状出发㊁以城市发展规划为蓝本,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或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㊂以 生态环保域 为例,宁波市的城市运行体征系统将 生活垃圾处理量 作为 无废城市 的一项指标㊂本文也将该指标纳入 生态环保域 的 利用处理 分类中㊂此外,各地城管㊁交通㊁环卫㊁应急㊁文化教育等部门在日常工作中,都已形成诸如城市路灯总数㊁道路平均拥堵时间㊁废气污染源排放达标率㊁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㊁高中毛入学率等常用城市体征指标,也应纳入指标体系中㊂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各项指标的内涵定义㊁计算方法㊁参考阈值等进行了明确,并初步确定了政府数据(政务公开数据㊁统计年鉴数据等)㊁第三方数据(可收集到的高校㊁研究机构㊁企业等的数据)㊁调研数据(针对城市体检㊁智慧城市评价等特定目的,向政府部门㊁企业㊁社会公众等主体调研得到的数据)等数据来源,最终形成了涵盖5个域(一级分类)㊁27个二级分类㊁26个三级分类㊁500余项具体指标的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㊂3.4㊀实践应用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主要应用于城市运行态势展现㊁城市事件预测预警㊁城市应急闭环处置和城市发展辅助决策四个方面㊂3.4.1㊀城市运行态势展现利用传感器㊁摄像头等城市物联感知设备及 12345 热线㊁市民 随手拍 等公众反馈渠道,以指标体系为模板,对城市运行数据进行采集㊁处理㊁分析和呈现㊂在宏观层面,重点展现城市人口迁移情况㊁城市交通拥堵情况等全局性指标数据,方便城市管理者清晰㊁准确了解城市运行全貌;在微观层面,聚焦社区安全防护情况㊁基层社会矛盾化解情况等局部性指标数据,深入洞察区县㊁镇街治理态势;在业务层面,分类呈现住建㊁城管㊁民政㊁环保等领域城市治理情况,同时从场景视角展示河湖治理㊁老旧小区改造㊁公共卫生安全等专项工作的推进情况㊂3.4.2㊀城市治理预测预警对城市治理风险重点领域进行实时运行情况监测,依托专家意见设定指标数值正常范围,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或已经存在的问题进行预警㊁报警㊁趋势分析[14]㊂同时,基于事件预测结果㊁风险研判结论㊁可能引发次生(衍生)风险等的多因素耦合分析结果,形成综合性的风险预警分析报告,根据预警分级规则,自动确定预警级别,形成不同等级的预警信息,并推送至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处理㊂3.4.3㊀应急事件闭环处置高效汇聚市政府各委办局的政务数据,推动城市应急事件的及时获取和高效处置㊂在事件发生初期,依托指标体系可以及时掌握事件的出现位置㊁发生时间㊁发生原因等信息,并对事件影响范围㊁人员伤亡㊁财产损失等进行初步评估;在事件发生中期,基于指标体系可以清楚了解应急队伍的分布情况㊁应急资源的储备情况等,支撑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对事件进行统筹分派㊁集中指挥㊁协同处置;在事件发生后期,指标体系可以动态反映事件处置结果㊁各部门工作情况,为逐步提升城市应急能力㊁应急工作考核督查提供帮助㊂3.4.4㊀城市发展辅助决策以指标体系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数据㊁人口数据㊁城市部件数据等为基础,运用专家研判㊁目标对比㊁智能模型等分析手段,梳理城市发展历程㊁总结城市发展规律㊁发现城市发展瓶颈㊁预测城市发展趋势,为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㊁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等宏观政策的发布打好基础,为城市路网建设规划㊁文教事业发展计划㊁重点产业发展布局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专项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撑,助力城市管理者智能化决策㊁精准化施策㊂4㊀发展建议以数为核㊁赋能平台㊂在数据层面,应以城市数据资源的高效汇聚为核心,实现政务数据㊁公共数据㊁社会数据的跨层级㊁跨系统㊁跨部门融合,为城市全域治理能力㊁行业领域监管水平的提升夯实数据资源基础㊂在平台层面,应为 城市大脑 一网统管 一网通办 等平台系统提供监测手段㊁评估工具㊁行政依据,助力城市运行风险防范㊁城市事件闭环处置㊂统筹推进㊁共同参与㊂应由政府部门牵头,逐步形成政府㊁企业㊁市民共同参与的建设推进机制㊂政府部门应根据部门职责明确指标体系建设需求㊁确定指标数据来源㊁统筹指标体系的宣贯落实;企业应充分发挥技术产品优势,建设指标管理平台㊁指标数据采集系统等共性工具,支撑指标体系的开发㊁应用㊁优化;同时政府部门应引导市民公正㊁客观反馈城市建设带来的体验感㊁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城市健康发展出谋划策㊂以用促建㊁迭代升级㊂需紧盯城市发展需求㊁瞄准城市发展短板,为解决城市规划㊁设计㊁建设㊁管理㊁运营等全生命周期重要环节中的重点问题提供评估标准和解决路径,同时需要根据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㊁不同模式对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最终形成 以指标体系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以城市发展倒逼指标体系不断优化 的闭环机制㊂。
城市社会学
第一章绪论1、城市社会学:以城市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及其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机制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2、城市社会学研究方式(1)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2)根据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等。
3、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①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②揭示城市社会发展规律③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④科学预测城市社会发展趋势(2)实践意义①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②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③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④引导积极、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第二章城市的历史1、东西方中世纪城市发展比较(1)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2)从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心,主要承担军事、行政职能,而西欧城市多是工商业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
(3)城市内部矛盾不同中国中世纪城市内部矛盾表现为封建社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西欧城市内部矛盾则是工商业者、自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
(4)城乡关系不同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与欧洲中世纪城乡关系的特点不同。
2、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1)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城市同时并存的规律(2)城市发展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的规律(3)城市和区域相互依存、彼此推动的规律(4)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规律(5)城市规模与城市容量相适应的规律第三章城市社会理论1、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礼俗社会: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和生活目标,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大家共同劳动,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维系在一起,有共同的善恶观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法理社会:分崩离析、肆无忌惮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甚至相互对立2、韦伯:城市共同体他认为,一个聚落要发展成为一个城市共同体具有以下特征:(1)防御设施(2)市场(3)自己的法院以及——至少是部分的——自己的法律(4)团体的性格(5)至少有部分的自律性与自主性东西方城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在:第一,东方的城市并没有像西方城市那样有一套特殊的。
《2024年城市公共空间记忆生成的叙事性建构》范文
《城市公共空间记忆生成的叙事性建构》篇一一、引言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城市生活的载体,也是记忆的容器。
人们通过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活动,不断产生和留下各种记忆,这些记忆逐渐构成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公共空间如何通过叙事性建构,生成并强化人们的记忆。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记忆形成城市公共空间的记忆形成,往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公园的绿树、广场的喷泉、街道的咖啡馆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的元素。
这些元素通过人们的感知和体验,逐渐在心中形成记忆。
而这些记忆,又因为人们的反复体验和交流,逐渐丰富和深化。
三、叙事性建构的重要性叙事性建构是城市公共空间记忆生成的关键。
通过叙事性建构,我们可以将零散的、无序的记忆进行整合和重构,形成有意义的、连贯的记忆序列。
这种叙事性建构,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城市公共空间,还可以增强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叙事性建构的途径1. 历史文化的传承:通过挖掘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将过去的故事与现在的空间相结合,形成具有历史深度的记忆。
比如,在老城区的改造中,保留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让人们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感受到历史的痕迹。
2. 公共艺术的介入:公共艺术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将抽象的记忆具体化、形象化。
这些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叙事性,可以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3. 社区活动的参与:社区活动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活动之一,通过参与社区活动,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城市公共空间,形成深刻的记忆。
同时,社区活动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五、案例分析以某城市公园的改造为例,该公园在改造过程中,通过挖掘公园的历史文化、引入公共艺术作品、组织社区活动等途径,进行了叙事性建构。
改造后的公园不仅保留了历史文化的痕迹,还引入了新的艺术元素和活动空间,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参观和参与。
这些市民在公园中留下了各种记忆,这些记忆又通过社交媒体等途径传播出去,形成了强烈的城市文化氛围。
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
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一、选择题。
1. 在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时,最适合采用的研究方法是()A. 调查法。
B. 实验法。
C. 文献法。
D. 观察法。
解析:B。
实验法是通过主动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
在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时,可以人为控制光照强度这一变量,观察植物光合作用的情况,所以最适合采用实验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对现状的了解等;文献法主要是查阅资料;观察法多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难以控制光照强度这一变量。
2. 要了解某地区历史上发生的地震情况,应该采用()A. 实地考察法。
B. 访谈法。
C. 文献法。
D. 实验法。
解析:C。
文献法是指通过阅读、分析、整理有关文献材料,全面、正确地研究某一问题的方法。
要了解某地区历史上的地震情况,历史资料都记录在相关文献中,如地震档案、历史典籍等,所以采用文献法。
实地考察法难以获取历史上的情况;访谈法对于历史久远的地震情况很难找到合适的访谈对象;实验法不适合用于研究历史事件。
3. 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合适的研究方法是()A. 问卷调查法。
B. 观察法。
C. 实验法。
D. 比较研究法。
解析:A。
问卷调查法可以同时对大量青少年及其家庭进行调查,收集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和家庭教养方式的数据,然后进行分析,从而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观察法难以全面了解家庭教养方式等内在因素;实验法在这种情况下难以控制变量进行实验;比较研究法不太适合直接探究两者关系。
4. 以下研究方法中,能够获取最原始数据的是()A. 文献法。
B. 调查法。
C. 实验法。
D. 观察法。
解析:D。
观察法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获取的数据是最直接、最原始的。
文献法获取的是他人整理过的数据;调查法得到的数据经过被调查者的主观回答;实验法的数据是在实验条件下产生的,相对观察法不是最原始的。
城市运行规律申论作文范文
城市运行规律申论作文范文城市运行规律是指城市在各个方面的运作与发展中存在的一种规律性。
这种规律性是由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所固有的特点所决定的,包括城市的人口、经济、环境、交通、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
首先是城市人口的规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数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这是由于城市提供了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条件,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和农村居民进城。
然而,城市人口的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交通拥堵、住房短缺、环境污染等。
因此,城市需要制定合理的人口调控政策,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和分布。
其次是城市经济的规律。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具有较强的经济吸纳能力和创新能力。
城市经济规律主要表现为经济集聚效应和产业链条的形成。
在城市中,不同行业的企业相互依赖、相互协作,形成了一条条产业链,为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此外,城市还有着较高的人才集聚效应,能够吸引各类高素质人才汇聚于此,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再次是城市环境的规律。
城市环境规律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环境、空气质量、垃圾处理等方面。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因此,城市需要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和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环境质量。
此外,城市还需要注重生态建设,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最后是城市交通的规律。
城市交通规律主要包括交通流量、交通拥堵、交通安全等方面。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车辆的增加,城市交通问题愈发突出。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城市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建设公共交通系统、拓宽道路、限制机动车数量等。
同时,城市还需要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加强交通管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总之,城市运行规律是城市发展中的一种固有规律性。
城市需要根据这些规律性,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同时,城市居民也应该增强城市意识,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共同推动城市的进步与发展。
城市记忆视角下城市档案资源体系的构建
座 城 市 中最 具魅 力 的 地 方 非 文 化 莫 属 ,它 既 可 以为 城
市 景观赋 予特 殊 的意义 ,体现 出城市发展 中最有吸 引 力和有活力的视角 ,又可 以吸 引更多 的人们 去探求 文 化元素所刻下每一代人 的岁月痕迹。因此,文化是 内 嵌于城市形象 中做重要的精神 因子。
改革 开放 以来,我 国社会经 济发展 迅速 ,城市建
在历史发展 中,城市记忆经历 了层层 点点的累积 , 形成 了 自身独特 的价值,其 中就包括文化景观 、遗址 古迹、特 产小吃、 民居古建 以及传统街 区等 ,这些城 市中的独特价值既是一座城市 的文化遗 产,又 包含 了 社会习俗 以及 民风观念 ,同时也集 中体现 出城 市记忆 内容的丰富价值 。 然而 , 目前的许 多城市正在进行着“ 危 房改造 ”以及 “ 旧城 改造 ”,在野蛮 、粗暴 中大量文 化遗产被严重 的毁坏 ,这一方面破坏 了城 市文化记忆
文明传承 、发展而搭建一个科 学、有效平 台。
( 三 )在 文 化 载 体 中 ,城 市 是 忠 实 的记 录 者 。一
前,在处理城市记忆和城市形态 二者关系上,存在着
一
种认识 ,即前者对后者 具有 决定作用。但实际上此
7 8 / 20 170 4. 睦 监档葫 :
.
工作探讨 Wo r k D i s c u s s i o n
( 二 )关 于 城 市 形 态 和 城 市 记 忆 之 间 的关 系 。当
城市发展与建设过程 中,档案资料 是真 实记录城市每
一
时代 的发 展情 况 ,同时也 刻 下 了人类 的思 想 、 产生 、
知识 以及经验 印记 ,并通过档 案资料进行保 留,使得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及调控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及调控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及其调控策略。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研究领域,涉及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实践。
本文首先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本概念、内涵及其发展背景进行概述,进而分析其在当前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将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进行系统性回顾,包括其理论框架、核心要素、运行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调控的理论基础、目标导向和实施路径。
本文还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调控策略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共同推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和谐发展,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基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及调控深深根植于一系列的理论基础之上,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指导。
系统论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强调整体性和动态性,认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整体特征和演化规律,为制定有效的调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还借鉴了地理学、环境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地理学提供了对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和地域特征的深入认识,环境学则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反馈,而社会学则强调人类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对地域系统的影响。
这些学科的融合和交叉,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工具。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重要指导原则。
它强调人类活动应尊重自然规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历史街区文脉传承探索
凯文 林奇在 《 城 市意象 》 一 书中提出 , 城 市的可 识别性和 可印象性 对于城市 形象 的重要性 。“ 清 晰的可识 别的环境不 仅给人 以安 全感而且
还增强 人们 内在体验 的深度和 强度 。… ” 如有一种更动人 的环境同 样 的 生活将会获得新 的意义 。 ” … 而街巷 空间的布局正是构成这种可识别性和 可印象性的 主要场所 。 凯文 林奇所说的城 市印象五大构成要素: 道路 、 边 沿、 节点、 标志和区域中的前四项都与街巷空间布局是息息相关的 。 2 _ 3地景地貌
文 化记忆 理论 视角下历史街 区文脉传承探索
E XPL 0Rl NG Hl S _ 『 . 0RI C Dl S TRI CT I NHE RI _ 『 ANCE _ C0NTE X T I N PE R SPE CTI VE 0F CUL TUR AL ME M0R Y THE 0R Y
h e r i t a g e me di a c o n t e x t , u n d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 me c h a n i s m t o b e i n n o v a t i v e , t h e n s e e k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c o n t e x t me mo r y s t r a t e g i e s t o a c h i e v e e f f e c t i v e h e r i t a g e c o n t e x t
中圈分 类号 : T U 9 8 6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3 — 0 0 6 g ( 2 0 1 5 ) 0 9 — 0 O 7 6 — 0 2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一、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社会的产告形成和发展规律,世界各地区的城市化过程。
2、城市环境。
主要指城市的自然环境,如地域水源气候:绿地、自然资源等,也包括城市的人工环境,如城市区位形成的过程、城市人口地域分布的过程、城市土地的利用状况等。
有些社会学家将对城市环境的研究称为城市生态学或城市区位学。
3、城市的社会结构。
主要指城市的经济结构、劳动结构、职业结构、家庭结构以及阶级和阶层结构等。
城市社会学还探讨影响城市社会结构变化的社会因素。
4、城市社会组织。
城市社会组织十分复杂,大体可分为经济类、行政类、文化类、政治类、社区类、家庭类以及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
诸种类型的社会组织构成许多不同的网络系统,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城市社会的发展。
城市社会学着重研究城市社会组织的运行机制。
5、城市生活方式。
包括城市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特点以及影响城市生活方式变革的社会因素等。
6、城市社会心理。
城市社会学非常重视城市社会心理的发展变化对城市社会的影响。
家庭社会学主要特点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
概括起来主要有:①农村区位结构研究。
包括研究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在农村社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中心地区对农村区位布局的影响。
②农村社会结构研究。
这是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课题。
农村经济结构、阶级与阶层结构、人口结构、职业结构、群体结构、家庭结构等是构成农村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
家庭经营是许多农村的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对家庭和以家庭为核心的农村群体结构的研究,在农村社会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③农村社区体系研究。
农村社会的基本要素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范围内形成不同的农村社区,各社区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农村社区体系。
农村社区体系研究主要包括村庄、村镇和集镇的特点和作用,村际联系和社区格局等方面。
④从农村的角度研究城乡关系,包括城乡文化传递的条件与方式。
⑤农村社会生活方式和水平的研究。
旨在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提高农村生活质量。
黄河流域文化记忆建构框架与空间识别研究
黄河流域文化记忆建构框架与空间识别研究黄河流域文化记忆建构框架与空间识别研究引言黄河流域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摇篮,拥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黄河流域的人民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记忆。
本文将探讨黄河流域文化记忆的建构框架以及在具体空间中的识别研究,旨在为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一、黄河流域文化记忆建构框架1. 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关系黄河流域的文化记忆既包括个体的记忆,也包括集体的记忆。
个体记忆是指个人在生活中与黄河流域相关的经历和感受,而集体记忆是指整个社群对黄河文化的共同记忆和认同。
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个体的经历和感受通过社群的传承和传播,成为共同的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又通过社群的认同和共享,影响个体的记忆。
2. 口述传统与身体经验的传承黄河流域的文化记忆主要依靠口述传统和身体经验来传承。
黄河流域的老人和民间艺人通过口述,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黄河文化的理解传递给后代。
同时,身体经验也是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手段。
在黄河流域,人们通过身体的力量与黄河亲密接触,感受黄河带来的生活变化和文化价值。
3. 文化景观与历史遗迹的保护文化记忆的建构需要保护和弘扬黄河流域的文化景观和历史遗迹。
黄河流域拥有许多重要的文化景观和历史遗迹,如秦始皇陵、龙门石窟等,它们是黄河文化记忆的物质载体。
保护和修复这些文化景观和历史遗迹,不仅能够保护黄河文化记忆的延续,还能够激发人们对黄河文化记忆的认同和传承。
二、黄河流域文化记忆的空间识别研究1. 文化地标的识别黄河流域的文化记忆在具体空间中通过多种方式展现出来,其中最直观的是文化地标。
文化地标是黄河流域的重要历史遗存和文化象征,能够引导人们对文化记忆的认知。
通过对文化地标的识别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黄河文化记忆的地域特点和历史背景。
2. 城市规划与文化记忆的融合城市规划是空间识别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整理)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整理)大家好呀!今天咱来聊聊这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哈。
一、啥是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呢。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呀,就是一种用来研究社会这个大系统的方式。
社会就像一个超级复杂的大机器,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零件和运转规则,这方法就是帮我们搞清楚这些东西咋运作的。
比如说,咱要研究一个城市的交通系统,那这交通系统里有道路、车辆、行人、交通规则等等好多元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就能帮我们分析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看看它们是咋相互影响的。
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特点。
1. 整体性。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强调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
就好比一个足球队,每个球员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但只有大家配合好了,这个球队才能赢比赛。
社会也是这样,各个部分虽然有自己的功能,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整个社会。
比如说经济、政治、文化这些方面,它们可不是孤立存在的,经济发展了可能会影响政治格局,政治稳定了又能促进文化繁荣,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 层次性。
社会系统是有层次结构的哦。
就像一个公司,有高层领导、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
社会也一样,从大的方面来说,有国家层面、地区层面;从小的方面来说,有家庭、社区这些层面。
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我们研究的时候得把这些层次都考虑进去。
比如研究教育问题,在国家层面可能要考虑教育政策的制定,在学校层面就要关注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啦。
3. 动态性。
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就像时尚潮流一样,总是在变。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也得跟上这种变化。
比如说互联网的出现,就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交流方式。
我们研究社会系统的时候,就得关注这些新变化,看看它们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啥影响。
三、常用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1. 调查研究法。
这可是很常用的一种方法哟。
就像做市场调查一样,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去收集关于社会现象的数据和信息。
比如说我们想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就可以设计一份问卷,问问同学们找工作的经历、遇到的困难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8(4), 572-578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9 in Hans. /journal/asshttps:///10.12677/ass.2019.84080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Urban Cultural Memory System and Its Operation LawJiafeng Zhao, Geng Yang, Hui Men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Jinan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Received: Apr. 1st, 2019; accepted: Apr. 15th, 2019; published: Apr. 22nd, 2019AbstractCulture is the charm and the spiritual core of a city, and it serves a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king people identify themselves and spiritual ascription. The existence of culture is based on a certain carrier, and cultural memory is a form of cultural existence as well as a way of cultural continuity.Cultural memory is essentially human subject, 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process and transforma-tion of people’s cultural phenomena and the cultural memory of their predecessors in the mind.Therefore, the cultural memory is also manifested as a collective memory, and the study of urban cultural memory has regional meaning.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urban of culture memory is a set of system, which takes cultural symbol as memory object, a variety of media as memory sup-port mechanism, and social members as the main body in the memory. They associated with each other closely. Based on the structure of urban cultural memory system, a comprehensive and effi-cient urban cultural governance system can be formed,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modernization of the city.KeywordsUrban Cultural Memory, System Structure, The Law of Urban Cultural Memory Operation城市文化记忆系统结构及其运行规律研究赵佳凤,杨庚,门惠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山东济南收稿日期:2019年4月1日;录用日期:2019年4月15日;发布日期:2019年4月22日摘要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是城市的精神内核,也是人们获得身份认同及精神归属的重要依据。
文化赵佳凤等的存在是依托于一定载体之上的,文化记忆是文化存在的一种形式,也是文化得以延续的一种方式。
文化记忆本质上是以人为主体,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以及前辈的文化记忆在头脑中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
因此,文化记忆也表现为一种集体记忆,城市文化记忆研究则具有一定的地域意义。
本文认为,城市文化记忆是一套系统的存在,以文化符号为记忆对象,以各种传播媒介为记忆支撑机制,以社会成员为记忆主体,是三者的有机联动。
以城市文化记忆系统结构为理论出发,可形成一套综合高效的城市文化治理体系,对于城市进行科学合理地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文化记忆,系统结构,城市文化记忆运行规律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一座城给人一段回忆。
每座城中的人总是带有不同的文化印记,文化之于人或之于一座城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城市化的进程使得城市间的差异日益减少,城市的空间被商业街区、写字楼、商品房等所占据,传统文化印迹,如古建筑群、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正一点点被吞噬,沉沦。
每座城市都有着自身的发展历史,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更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城市的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开展城市设计,避免城市千城一面,延续城市文脉,塑造城市特色。
本文从此角度出发,探讨城市文化记忆规律,希冀为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建设提供理论借鉴意义。
2. 城市文化记忆概念界定2.1. 文化记忆20世纪90年代起,文化学和历史人类学框架下的“文化记忆”研究在德国蓬勃开展。
“文化记忆”这一概念是由扬·阿斯曼和阿莱德·阿斯曼夫妇提出的。
德国学者扬·阿斯曼对文化记忆做了这样的界定:“文化记忆是一个集体概念,它指所有通过一个社会的互动框架指导行为和经验的知识,都是在反复进行的社会实践中一代代地获得知识。
”[1]他将文化记忆看成是社会知识的总和,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对这些知识产生互动,驾驭着人们的行为和对社会的体验。
文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为了适应改变环境的而与物质发展紧密相关的过程;二是各个群体的自我建构过程和他们为生者和死者之间建立联系而进行的活动。
文化记忆特指第二方面。
笔者认为文化记忆是一种集体记忆,以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对过去的以语言、图片、实物为符号特征的文化形式为记忆内容,依据一定记忆术,并随着反复的实践不断改组扩充记忆内容,以集团内部相互交流和代际相传为主要传播路径,形成一个集体意识,以保证文化的延续性。
2.2. 城市文化记忆对于城市文化记忆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我国学者刘瑛认为,城市记忆是指长期生活在特定城市中的人群所共有的集体记忆,它是对城市变迁过程的一种社会记忆,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对城市中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进行整理、储存的统称[2]。
刘瑛的看法主要从历时性的视角出发,且记忆内容为有价值的历史记录,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历史的继承。
法国著名学者哈布瓦赫在其《论集体记赵佳凤等忆》一书中指出,过去不是被机械地简单地保留下来的,集体记忆也不是对每个个人记忆进行简单的加总而形成的,记忆是处在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根据当下社会情境中人们的观念、需要和利益对过去进行选择、重构与再现的主观建构活动。
哈布瓦赫的看法同样认为这是一种集体记忆,但其看到了人们进行记忆时具有选择性,离不开人们所处的现实背景,依据现时的观点,进行记忆的主观建构。
笔者认为,如果将城市作为主体来看,城市文化记忆指的就是城市的文化脉络,是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如果将社会成员作为主体来看,城市文化记忆是群体对城市文化的发展脉络形成的一种集体意识。
因此,笔者认为城市文化记忆的概念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长期生活在该区域内的社会成员对该区域内过去的区域文化形成的一种集体意识,是在时代背景下形成的集体理解与建构。
对城市文化记忆的概念应从一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城市文化记忆的内涵从内容上讲,是动态着变化着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文化记忆作为几代人创造的一个共享的过去,就是几代人所有实践经验的汇总,受到不同时代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受到每代人思维经验、认识水平的影响,被人们所理解的集体意识在不断更新创造。
因此,城市文化记忆既是一种继承又是一种创新。
从传播方式上讲,既是一个水平式的传播,也是一个垂直式的传播。
水平式的传播指同代人不同集体之间横向交流,改组扩充文化记忆内容,垂直交流即代际相传,将集体意识传递给下一代,以确证文化的延续性。
从传播所借助的载体上讲,以语言、图片、文本、实物为主要符号特征。
从最终意义上来讲,社会成员形成一种集体意识,获得身份认同,形成一种精神归属感,保证了城市文化脉络的延续。
2.3. 国内外对城市文化记忆研究的概况1) 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关于城市文化记忆有几个不同的角度。
凯文·林奇在2001年有《城市意象》一书,在该书中提出城市意象由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五个要素构成,并通过应用环境心理学和认知地图的方式去构建城市;在城市文化和城市记忆研究方面,有刘易斯·芒福德阐释了城市、文化、记忆三者的关系,认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是人类创造的记忆的器官;在文化记忆方面,哈布瓦特对集体记忆做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德国学者提出了文化记忆理论。
综上几个方面,西方无论是从建筑学领域还是历史学与文化学,或是环境心理学乃至文学领域,都对城市记忆研究做出了许多研究,但是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研究框架,仍处于一个开始阶段。
2) 国内研究综述在国内,1987年同济大学的冯纪忠教授在《建筑学报》上发表《旧城改建中环境文化因素的价值和地位》一文中提出从基源考虑城市环境以及旧城改造的问题,充分研究环境心理学以及社会文化学。
目前的研究又从档案学的角度提出研究新视角,有北京市丰台区档案局孟晓华的《城市记忆·档案行动》(2012)和王晓晓、陈林飞、张艺的《城市记忆与档案:探求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回归》(2014)。
前者从档案学的定义出发。
后者从档案学与城市记忆的异同之处研究出发。
综上,国内的研究视角从各个学科领域出发呈现多样化,如从档案学,社会文化学和传播学等等,对城市记忆理论也做了一定研究,但是仅从某一视角出发研究城市记忆,确少系统性和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