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隋唐时期—大一统的发展-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学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隋唐时期

【线索概述】

隋唐(581~907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时期。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农耕经济全面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商业发展仍受时空限制。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

【阶段特征】

*政治

1.国家统一局面再次出现,继承和发展魏晋时期的中央制度,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2.开创和完善了科举选官制度;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经济

1.农业方面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方面,缂丝技术推动了丝织业的发展。

2.制瓷技术进步,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对外贸易的代表。

3.唐代商业繁荣,交通便利,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但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思想文化

1.佛、儒、道三家思想均有所发展,儒家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领域。

2.科技发展,雕版印刷术出现、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3.以吴道子为代表的绘画艺术,展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等书法名家。

4.唐代诗歌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唐文化泽被后世。

【重点史实讲解】

一、唐朝三省六部制(隋朝三省制演变而来)

1.三省:中书省(草拟、决策),门下省(审议、不可行可驳回),尚书省(执行)

3.特点: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三省合作,分工明确;君权至上

4.意义: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被历代王朝所沿用,表明君主专制加强。三省合作,分工明确,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办事效率;

5.行政流程:中书负责起草诏书,然后交给门下省审核,如果门下省没有异议,就由门下的长官审核后,交给皇帝签字,最后交给尚书省负责执行。后来中书和门下为了方便,就搬到一起开会,叫“政事堂”,也叫“中书门下”,在政事堂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同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这种制度后来被沿袭。唐朝时,经过中书门下的诏书,叫正封朱敕,而如果皇帝未经过中书门下,独自拟的诏书,则被叫斜封墨敕。因此,三省制运行机制的完善,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约到皇权。

拓展:唐朝实行群相制和差遣制。凡是参与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等同于宰相,宰相权力进一步分散。

二、隋唐时期的均田制及相关赋税制度

(1)均田制

①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荒地和劳动力。

②内容: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土地不得买卖;官吏得给公田;农民对封建国家的租、调、役负担(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

③作用: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2)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①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朝。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唐朝则取消了庸的年龄限制,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赋税形式的否定。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

②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唐德宗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

【拓展探究】

唐朝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

①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的议政场所是政事堂。政事堂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也

就是说决策与行政是分开的。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推动机构运转。

②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③唐玄宗后期: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