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说课稿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能创作出有创意的对联。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3. 对联的写作技巧4. 名联欣赏和解析5. 学生对联创作实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示例法:展示名联,让学生欣赏和解析。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实践。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联创作心得。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对联的起源、发展、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等内容。
2. 名联示例: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名联供学生欣赏和解析。
3. 练习纸:供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实践。
4. 评分标准:制定对联创作的评分标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示例解析名联。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对联创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每组选出一副最佳对联进行展示,全班同学共同欣赏和讨论。
5. 总结:对学生的对联创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鼓励和建议。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创作一副对联。
教案示例: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能创作出有创意的对联。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3. 对联的写作技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示例法:展示名联,让学生欣赏和解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对联的起源、发展、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等内容。
2. 名联示例: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名联供学生欣赏和解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联》教案
美。
形式与内容的异同
对联与诗词歌赋在形式上有所不 同,但在内容上都注重意境的营 造和情感的表达。对联言简意赅
,诗词歌赋则更加细腻丰富。
互相影响与借鉴
对联与诗词歌赋在发展过程中互 相影响、互相借鉴,共同丰富了
中华文化的内涵。
艺术形式。
发展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 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
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的分类与内容
分类
按用途分类,可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 业联、交际联和谐趣联等;按字数分类,可分为短联和长联 ;按对仗分类,可分为工对、宽对、流水对、正对、反对和 串对等。
《对联》教案
汇报人:任老师
2023-12-25
CONTENTS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对联基础知识 • 对联赏析与创作 • 对联与传统文化 • 对联实践活动 • 课程总结与反思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对联的定义与特点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一种独特艺术形式,由上 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对 称、意义相关的诗句组成 。
。
创作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实践,从选 题、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指导 学生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能 力和创新思维。
技巧点拨
针对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和困难,进行及时的技巧点拨和指 导,帮助学生掌握对联创作的要领 和方法。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作品展示教师点评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让学生将自 己的作品呈现出来,供其他同学欣赏 和学习。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第一章:对联的基本概念1.1 对联的定义:对联,又称对子或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独特形式,由上下两句话组成,对仗工整,韵律协调。
1.2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繁荣,至今仍然深受人们喜爱。
1.3 对联的作用: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还具有装饰、喜庆、祭祀等多种功能。
第二章:对联的基本结构2.1 对联的上下两句:对联通常由上下两句组成,上联和下联,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
2.2 对联的平仄和韵脚:对联要求平仄相间,韵脚相同,以达到韵律协调的效果。
第三章:对联的创作方法3.1 拟题: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对联的主题和内容。
3.2 思考对仗:在上联的基础上,思考下联的内容,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
3.3 选择词语:选择恰当的词语,注意词语的意义、感情色彩和韵脚。
3.4 拟写对联:根据对仗和词语的选择,拟写上下联,要求语言通顺,表达清晰。
第四章:对联的鉴赏和评价4.1 对联的鉴赏:通过欣赏优秀的对联作品,理解对联的意义、形式和艺术价值。
4.2 对联的评价:从对仗、韵律、意义、语言等方面对对联作品进行评价,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章:对联的应用和传承5.1 对联的应用:对联在日常生活、节日庆典、文化活动中广泛应用,增添了喜庆和文化的氛围。
5.2 对联的传承: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教育、比赛等方式,传承和弘扬对联文化。
5.3 对联的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联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
第六章:对联的修辞手法6.1 对联中的对仗:对仗是对联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修辞手法,要求上下联意义相对应,词性相对应,结构相对应。
6.2 比喻和象征:在对联中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富有表现力和深度。
6.3 拟人和托物言志:通过对联中的拟人和托物言志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
第七章:对联的写作技巧7.1 炼字:在对联写作中,精心挑选字词,使对联语言更加精确、生动。
对联说课稿
对联说课稿第一篇:对联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叫“《联林珍奇——语文中考复习之对联专题训练》”。
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说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一、说对联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素有“诗中之诗”的美称。
它是中华文艺百花园中一朵独特的奇葩,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
近两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中的对联题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呈现出热闹非凡的景象。
但是,在这些年我们聊城中考中,却一直没有出现对联这一题型!但是在初三复习时,很有必要设计这一专题训练,为什么呢?首先,在于对联本身的魅力!我们知道,这种文学形式在世界各国中是独一无二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是我国特有的瑰宝。
它博采众长,集赋之丽、诗之阔、词之婉、曲之白于一身,不但具有实用性、观赏性、文学性、艺术性,最能体现出汉语的独有魅力,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对联天地,美不胜收!可以说,学习对联,是在弘扬传统文化,是在增强学生爱国意识,提高审美水平。
其次,对联这样的题型,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的总体目标。
对联进课堂,也是“大语文”观念的体现!对联这一文学形式终于进入中学语文课堂了。
而我们苏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对联六副》便是一体现!这是一件令人欣喜的大事: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国粹被冷落几十年后,我们要又让它重返课堂了!另外,这一题型最能考察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
拟写一副对联,不但要有丰厚的语文知识积累,还要有极强的语感和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
它是一种语文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因此,这种题目倍受全国各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
下面我将对联在中考中的题型,以一种对联的形式归纳以下:上联:撰写题、拓展题、连线题、简答题,题题各异下联:常识类、诗文类、名著类、赏析类,类类不同横批:多多积累撰写题:即给出上(下)联,让撰写下(上)联!示例1: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下联:①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②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示例2:上联:郭沫若向往光明勾画天上街市下联:陶渊明示例3:请你补全《西游记》第七回的回目。
对联说课稿
对联说课稿
《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化瑰宝》主题确定课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楹联奇葩绽杏坛凭课改更添异彩,华夏文明耀环宇借开放愈增荣光。
乘着新课改的东风,我们会聚一堂,共同学习探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化瑰宝》主题确定的探究,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以探究为核心设计专题,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的大胆创新。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参谋不代谋,指导不指令,点拨不强加,解惑不灌输,教师只是主导;注重学生的本位感受,主体独特体验,学生才是主体。
而主题确定课最能反映这一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广泛学习,汲取对联文化精髓,弘扬传统文化。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广泛讨论,深入探究,答疑解惑,帮助学生确定研究主题。
三、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体验,大胆提问,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能力。
四、教学难点
帮助高一学生。
《对联》教案范例
《对联》教案范例教学目的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二、了解对联的特点.三、掌握对联的写作教学设想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2004年高考试题中出现,在此利用一个课时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含义、起源和特点,《对联》教案。
学会对联的写作。
教学时数:一课时一、导入对联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画,说出门上贴有什么?二、对联的起源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
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
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两位门神的像为符。
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
说明神荼、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北宋王安石曾在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歌剧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
”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
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
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
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宫门左右。
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
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寿 --------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在明太祖的倡导下,对联蓬勃发展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晋、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
例如解晋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引用来给具有主观主义态度的人画像) 清朝才子纪晓岚更是作对联的高手。
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
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
《对联》说课稿
《对联》说课稿《对联》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实验中学语文教师王守亮,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对联》,下面我将从说教学思想、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学思想《对联》这一课来源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小字部分,主要介绍了对联的概念、特点、种类等。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结合电子白板的应用,确定本课的教学思想为重感悟、重能力、重积累,核心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说教学重难点由于学生还只是处于八年级下学期这个阶段,对于对联可能有印象,但是相关的知识却知之甚少,并且不成系统。
基于此,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积累有关对联知识。
因为本课的初衷在于提高学生解答对联题的能力,本课的难点确定为学习并掌握中考对联题的题型和方法。
三说教学设计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1、导入、预习检查在导入设计时,从对偶的修辞和诗句中的对仗句引导学生理解对联这一概念,让学生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进行预习检测,明确对联基本知识。
此过程意在夯实学生对联知识的根基。
2、明确目标要求学生课前了解相关资料,并为学生印发了有清晰的教学目标的导学案,在课堂上紧紧围绕导、学、练展开,使学生可以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3、课堂互动运用多媒体电子白板,在课堂互动环节,充分发挥白板的资源拖拽、素材选取以及其他一些实用功能的作用,使师生在交流、互动中有选择地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出白板教学交互性和生成性优势。
此过程重点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同时突破教学重难点。
4、限时训练通过小组讨论拟写对联,既是对以上所学知识的巩固,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拟写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出了学习对联的兴趣和热情。
5、课外拓展课外搜集与对联相关的知识、名联、小故事,尝试拟写对联等任务,能让学生在课上激发出的兴趣和热情转化成课外学习的动力,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还有可能激发学生对与对联相关的传统文化的兴趣,如书法、传统节日等。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提高对对联的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3. 对联的分类4.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5. 名联鉴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分类2.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3. 名联的鉴赏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名联,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对联。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编写对联,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对联》及相关资料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3. 对联样品:展示不同类型、风格的对联4. 练习对联的材料:纸张、笔墨等章节一: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内容】1. 讲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介绍对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教学活动】1. 讲授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展示不期的对联样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对联的发展变化。
【课堂练习】1. 让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对联故事或名联。
章节二:对联的基本特点【教学内容】2. 分析对联结构,如上联、下联和横批。
【教学活动】1. 讲授对联的基本特点及其重要性。
2. 分析典型对联,让学生理解对联结构的特点。
【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练习分辨对联的基本特点,分析给定的对联。
章节三:对联的分类【教学内容】1. 讲解对联的分类,如春联、寿联、挽联等。
2. 分析不同类型对联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教学活动】1. 讲授对联的分类及其特点。
2. 展示不同类型对联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其应用场合。
【课堂练习】1. 让学生课后编写一组对联,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对联。
章节四: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教学内容】1. 讲解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如选词、对仗、意境等。
对联教学说课稿
对联教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瑰宝。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管是何种版本的教材,不管是何种时代背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多方面地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教会学生拟写对联,就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发展和创新。
同时,这也可以丰富学生对生活的表现方式,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拓展知识面。
二、学生分析1、教学优势:①孩子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②已识记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初步了解对仗的知识。
2、教学劣势:①八年级学生对于写作本就有畏惧心理②对于词性和短语结构的认识更是极少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拟定如下:●知识与能力:1、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2、学会创作简单的对联●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资料和分析归纳,把握对联的基本特点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做到通过联想和想象创作简单的对联。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在目标实施过程中,我将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写简单的对联上,而难点则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创作对联。
五、教法学法介绍1、情景模拟2、合作探究3、循序渐进六、课前准备:课前,我把全班设计为一个文字创意工作室,把本堂课的教学过程模拟成该工作室接到任务以后的一次项目会议。
教师出任创意总监一职。
学生分为了资源搜集部、技术分析部、开发拓展部和创意执行小组。
资源搜集部负责在课前按要求搜集对联;技术开发部负责分析归纳对联特点,开发拓展部负责挖掘对对联和生活的联系。
创意执行小组和其他三个部门一起完成对联的最后创作。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流程及构思(如下图)活动环节活动程序设计意图一、任务接收1.创意总监(即教师)的文字游戏:猜对联含义2.创意总监提出今天要完成的任务:书店广告。
对联教案(合集5篇)
对联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对联教案、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觉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设计思想“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在教学中扣紧“奇妙”二字,以欣赏与对对子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的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对对的过程中,采用启发的办法,帮助学生对出正确答案。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书法展示、用学生姓名创设对联情境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学目标通过对联的欣赏和对对子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领略对联艺术和文化的魅力,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学会基本的对仗方法,学会自主、创新、推理、演化。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参与活动,激发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学习1.关于对联的知识,重点抓住“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相异”“区分上下联”“对联的张贴”的知识,学生课前解决。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对联》教案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二、了解对联的特点三、掌握对联的写作教学设想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2004年高考试题中出现,在此利用一个课时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含义、起源和特点。
学会对联的写作。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对联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画,说出门上贴有什么?二、对联的起源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
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
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两位门神的像为符。
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
说明神荼、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北宋王安石曾在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歌剧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
”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
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
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
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宫门左右。
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
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寿——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在明太祖的倡导下,对联蓬勃发展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晋、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
例如解晋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引用来给具有主观主义态度的人画像)清朝才子纪晓岚更是作对联的高手。
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
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通用)
03
CHAPTER
常见对联类型及特点分析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表达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春节专用
春联内容多涉及喜庆、吉祥、祝福等主题,如“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
喜庆吉祥
婚姻祝福
婚联是用于庆祝婚礼的对联,表达对新人美好婚姻的祝愿。
场合特定
婚联适用于结婚场合,需根据婚礼的规模和气氛来选择适当的对联。
让学生依次朗读自己的对联,并解释创作灵感和寓意。
其他同学可以记录展示的要点和亮点,为后续的讨论和评价做准备。
评价标准
1. 学生自评
2. 同学互评
3. 教师点评
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寓意深刻、创意新颖。
鼓励同学们相互评价作品,提出建设性和具体的建议。
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简要评价,阐述创作过程和心得。
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通过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学习,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文化素养的提高
对联创作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通过课程中的创作实践,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对联文化,了解更多的对联作品和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解析
寿联示例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解析
这是一副以祝寿为主题的寿联。上联“福如东海长流水”,比喻福气像东海的水一样源源不断;下联“寿比南山不老松”,比喻寿命像南山的松树一样长青不老。整副对联寓意吉祥,表达了对长辈的美好祝愿。
05
CHAPTER
学生作品展示及评价
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对联作品,可以通过投影、黑板或纸质形式进行。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对联的定义和类型,了解对联的构成要素及基本结构,能够正确书写对联。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对联的欣赏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对联的定义和构成要素。
2. 对联的常见形式和创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对联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2. 对联的审美评价标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对联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对联的特点和用途。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对联的定义:对联是汉字文化的瑰宝,是两句相呼应的诗句,具有对仗、押韵和平仄等特点。
(2)对联的构成要素:上下联、对仗、长度相等、押韵。
(3)对联的基本结构:平行对仗、交叉对仗。
3. 实例分析(15分钟)教师呈现几组对联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分析其构成要素和结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对联的美感和创作技巧。
4. 创作实践(30分钟)(1)学生分组合作,自由创作对联。
教师提供一些主题,如新年祝福、友谊、家庭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2)学生展示自己的对联作品,同学们进行欣赏和评价。
5. 对联欣赏(15分钟)教师介绍一些经典的对联作品,如楹联、春联等,让学生欣赏并评论,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审美能力。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对联的构成要素和创作技巧,引导学生认识到对联的魅力和传承价值。
五、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继续创作对联,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六、板书设计对联:上下联、对仗、长度相等、押韵、平行对仗、交叉对仗。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堂对联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对联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而且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中,我注重通过实例分析和创作实践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让他们亲身体验对联的魅力。
同时,也通过对对联的欣赏和评价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说课稿件《对联》
一 说教材 1 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
2 大纲中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 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
3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规定了:正确、熟练、有效 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 化遗产的传承 4 2004年全国各地15套高考试卷中有7套含有撰写对 联的题目,一套出现涉及对联知识的题目。
(5)
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 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而不能风 马牛不相及,或者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 不能一轻一重,相差悬殊,那样,内容的关 联就不密切了。
4 拟写对联的要点: (1)审题要细心。 要写出合乎要求的对联,不能忽视题干上明 示或暗示的信息。例如:全国卷要求写春联, 那么就意味着所拟写下联内容须体现春节喜庆 色彩;浙江卷的题目要求是“请为图书馆的对 联补拟下联”,那么,给它的上联“学问藏今 古”所对的下联就应体现出“图书馆”这一行 业特色。 (2)要合乎对联要求,联句要自然流畅。 (见“对联的基本知识”)
3 对联格律的要求:
(1) 字数相等
对联可长可短。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上联(出句)是多少字,下联(对句)也应当是多少 字。如果字数不相等,除特殊情况外,便不成为对联。 还须注意的是,上下联一般不能出现相同的字。
(2) 词性相当 词性,或者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位置,应当相同或 相近。即上下联相应部分要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具体地说,就是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副对副, 数量对数量,方位对方位。
二 说考纲 1 对联可检验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表 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2 拟写对联的训练可涉及高考考试说明中 的许多知识点,如:语言的简明、连贯、 得体,句式的选用、仿用、变换,以及比 喻、夸张、对偶、对比等几乎所有修辞方 法。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让学生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难点:让学生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 通过讲述对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10 分钟)
- 介绍对联的定义、组成部分(上联、下联、横批)和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意境相承等)。
- 通过一些典型的对联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联的特点。
3. 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15 分钟)
- 讲解创作对联的基本要求,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等。
- 提供一些对联创作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学生分组创作对联(15 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创作自己的对联。
- 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
5. 小组展示与评价(10 分钟)
-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对联,并解释其意义和创作思路。
-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的建议。
6. 课堂总结(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总结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以及创作对联的方法。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对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了创作对联的基本方法。
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掌握一些基本的对联创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形式和创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
1. 对联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 对联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法:教师讲解对联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 示范法:教师示范对联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3. 实践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对联的创作实践。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对联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 讲解新课:教师讲解对联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3. 示范新课:教师示范对联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4. 实践新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对联的创作实践。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对联的形式和创作技巧。
五、教学评价
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结果评价:通过测试或作业,检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对联》教学教案
《对联》教学教案《对联》教学教案设计理念本设计意在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
通过读读、想想、猜猜、联系生活实际等形式多样的方法识字、学词,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文字,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对联这种文学形式,诵读对联,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2在诵读对联中认识13个生字;会正确、规范书写10个生字。
3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通过书写表达汉字的形体美。
教学重点读文识字,会认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对联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老师:在黑板张贴一副完整的对联,课件一套,红纸,黑色彩色笔若干。
学生:课前搜集对联。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请学生观看课件,感受过春节的热闹气氛。
2谈话揭示课题。
孩子们,过年了,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对联(教师指向张贴在黑板上的对联),学生齐读课题。
3以形象的对联入手,初识对联。
(1)抽学生读:“春回大地,春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家新”。
读了对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2)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认识对联。
(师:每逢过年,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张贴用红纸书写的对联,一副完整的对联包括横联、上联、下联,别看简简单单的对联,它包含的内容可丰富了。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1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评。
3检查识字、学词情况。
(1)将生字放在五颜六色的气球中逐一让学生认识。
“联”、“六畜”、“财”、“茂盛”、“风调雨顺”,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的字音。
“爆”、“财”: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扩词。
(当学生说到“爆炸”时,老师相机教育学生注意安全,远离爆炸,渗透安全教育。
)“稻米”、“六畜”,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想猜猜进行理解:“稻米”还可以叫什么?“六畜”指农民伯伯饲养的六种牲口,请孩子们猜一猜有哪些。
(通过这一形式的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骤然高涨,轻松理解了难点词的意思)“茂盛”:结合窗外的那棵高大的黄桷树进行说话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实验中学语文教师王守亮,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对联》,下面我将从说教学思想、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学思想
《对联》这一课来源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小字部分,主要介绍了对联的概念、特点、种类等。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结合电子白板的应用,确定本课的教学思想为重感悟、重能力、重积累,核心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说教学重难点
由于学生还只是处于八年级下学期这个阶段,对于对联可能有印象,但是相关的知识却知之甚少,并且不成系统。
基于此,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积累有关对联知识。
因为本课的初衷在于提高学生解答对联题的能力,本课的难点确定为学习并掌握中考对联题的题型和方法。
三说教学设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1、导入、预习检查
在导入设计时,从对偶的修辞和诗句中的对仗句引导学生理解对联这一概念,让学生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进行预习检测,明确对联基本知识。
此过程意在夯实学生对联知识的根基。
2、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课前了解相关资料,并为学生印发了有清晰的教学目标的导学案,在课堂上紧紧围绕导、学、练展开,使学生可以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3、课堂互动
运用多媒体电子白板,在课堂互动环节,充分发挥白板的资源拖拽、素材选取以及其他一些实用功能的作用,使师生在交流、互动中有选择地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出白板教学交互性和生成性优势。
此过程重点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同时突破教学重难点。
4、限时训练
通过小组讨论拟写对联,既是对以上所学知识的巩固,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拟写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出了学习对联的兴趣和热情。
5、课外拓展
课外搜集与对联相关的知识、名联、小故事,尝试拟写对联等任务,能让学生在课上激发出的兴趣和热情转化成课外学习的动力,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还有可能激发学生对与对联相关的传统文化的兴趣,如书法、传统节日等。
四说板书设计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平台是由电子白板一体机、多媒体讲台、功放音响、话筒等教学设备组成的。
学习工具主要有导学案、笔,软件为海鹰光电教学软件。
以上我从教学思想、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