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呃逆
中医内科学呃逆(案例教学法)
●3.流行病学 呃逆发病原因大多比较明确,健康人可一过性发病。 发病无明显性别、年龄、季节和地域特点。
【学术沿革】
1.病名及发病特点
●《黄帝内经》无呃逆之名,所记载的“哕”即指本病,如《素问 宣明五 气》说:“胃为气逆,为哕。”宋代以前称为“哕” ,陈言《三因极一 病证方论 哕逆论证》:“大体胃实即噫,胃虚即哕,此由胃中虚,膈上 热,故哕” ,指出呃逆与膈相关。元代朱震亨始称之为“呃” ,《格 致余论 呃逆论》:“呃,病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 之名也。”明代张介宾确定呃逆病名,《景岳全书 呃逆》:“哕者,呃 逆也,非咳逆也;咳逆者,咳嗽之甚者也,非呃逆也;干呕者,无物之 吐,即呕也,非哕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非咳嗽逆也。后人 但以此为鉴,则异说之疑可尽释矣。”并言大病时、“虚脱之呃,则诚 危之证”。
虚所致为虚。 ●(4)转化:虚实转化:病久可伤正气;正虚可合实邪,出现虚
中夹实。
【诊断依据】
●1.表现 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 症。
●2.发病 多急性起病,也可慢性起病,或见于危重疾病。
●3.病史 多有胃和食管病变及手术病史。可因受凉、饮食、情志 等诱发。
●4.体征 不同疾病及中医分型,精神、体态、面色、声音、舌脉 等体征不同。
●4)中医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代表处方为竹叶石膏汤加 减,方义:竹叶、生石膏清泻胃火;沙参(易原方人参)、麦冬 养胃生津;半夏和胃降逆,粳米、甘草调养胃气;竹茹、柿蒂助 降逆止呃之力。
●5)若腑气不通,痞满便秘者,可合用小承气汤通腑泻热,使腑 气通,胃气降,呃自止;若胸膈烦热,大便秘结,可用凉膈散以 攻下泻热。
呃逆中医辨证
之阳早格格创做呃顺即挨嗝,指气从胃中上顺,喉间频频做声,声音慢而短促.是一个死理上罕睹的局里,由横膈膜痉挛中断引起的.健壮人也可爆收一过性呃顺,多取饮食有闭,特地是饮食过快、过鼓,摄进很热或者热的食物饮料、饮酒等,中界温度变更战过分吸烟亦可引起.呃顺一再或者持绝24小时以上,称为易治性呃顺,多爆收于某些徐病.【诊疗通过】那个病人是一个顽周的暂呃、呕顺不克不迭食的病人,西医的诊疗是“膈肌痉挛”,那个病人果为是暂呃,而且是呃而不克不迭食,所以是疑易病症,病人是少沙人,姓倪, 71岁,男性, 4月便诊.呃顺7个月,呈阵收性, 1天收火数十次,一收火呃声连连不竭,从而呕吐,不克不迭食,一进食呢呕加剧,又呢又呕,饮食易于下吐.那个病人的症状另有几个特性:第一个特性,胸脘痞闷;第二个特性,是胃中畏热;第三个特性,是心苦宽沉.而且形骸举止性消肥,疲累至极,体沉下落20~30斤,止径艰易.经中西医多圆治疗,诸药不效,瞅舌苔,黄薄腻,脉细而滑数.通过舌战脉不妨推断是痰热阻滞、胃气上顺引起的呃顺战呕吐,那个诊疗是准确的.果为舌苔黄薄膩,启初用二个圆,咱们不是经时常使用旋覆代赭汤吗?果为是痰热阻滞,用了黄连温胆汤,但是二个圆居然出睹效.第三次去,尔改圆了,改成什么圆呢?半夏泻心汤合旋覆代赭汤,睹效了.启初二个圆,吃了1个月,出睹效.第二个月改圆, 1 个月把那个病治下去了.连绝吃二个月,老先死的病真足被治佳了.【简要叙述】(1)闭于呃顺的诊治重心呃顺是胃气上顺所致,跟呕吐一般,皆是属于胃气上顺,然而是临床上呃顺有火顺战热顺之分,热气阻顺,用丁香柿蒂汤;火气呃顺,用橘皮竹茹汤.咱们治疗痰气阻滞致呃顺的时常使用圆是旋覆代赭汤,出自弛仲景的《伤热论》,那是时常使用圆,痰火阻顺宽沉者,用黄连温胆汤或者黄芩温胆汤;大便秘结者,用大黄温胆汤也是不妨的,尔刚刚才道的给病人启的前里二个圆,是按惯例去治疗的,那便是治疗呃顺的主法、主圆,然而是此病人是特殊的,用常法制疗无效,用西药治疗也出效,病情越去越沉,又70多岁了,呃而不克不迭食,又呕吐,所以举止性消肥、疲累,那是超出惯例的呃顺病证.必须用超惯例的要领去治疗,所以改用半夏泻心汤.为什么会料到半夏泻心汤呢?那个病人有几个特性:胃脘痞闷,第一个特性;第二个特性胃中畏热;第三个特性心苦;第四个特性舌苔黄薄腻.胃脘痞闷,又称痞证,为什么喊痞证,痞证是热热央纯,痰热阻滞.病人的第二个特性胃中热,有好热,第三个特性心中苦,有火,正取热热错纯之痞证相合.虽量然他的主症是呢顺,然而病机是热热夹纯,取痞证病机相合,所以料到了半夏泻心汤,根据病人的症状特性才思量用半夏泻心汤.那便是尔要道的第一面.(2)中医诊疗徐病要擅于抓二面第一面,病人的主症;第二面,症状的特性,那利害常要害的.病人的主症是什么?那个病人是呃顺,那是主症,咱们要按呃顺的惯例规则去辨证;那个病人如果表示为头痛,便要按头痛的惯例规则去辨证;病人是呕吐,便须按呕吐的惯例规则去辨证.西医诊疗共样要抓主症,中医辨证更要抓主症.第二,便是要抓特性,病人所表示的症状特性非常要害.更加是对付于疑易病战危慢病症,如果不克不迭抓住特性,便出办法抓住徐病的真量.那个病便是那样,咱们依照惯例去道,痰气阻顺,出现呃顺,有属于热的,有属于火的;真证呃顺也是有的,然而是是极个别的.那个病人有什么特性呢?胸脘痞闷、胃中畏热、心中苦,典型的痞症.《伤热论》道痞症不便是胸脘痞闷吗?胸脘闷而不痛是痞证,而痛则为结胸证.那个病人胸脘胀闷不舒而不痛,是痞症,而半夏泻心汤便是治痞症的代表圆.天然半夏泻心汤治痞另有1个症状是上呕下泻,那个病人有呕顺,不下利.半夏泻心汤中既有黄连、黄芩,又有搞姜,那是热温并用,治疗热热错纯的病证.所以根据特性去治病、辨证、选圆,那是中医治病必不可得的重心.抓住主症,抓住特性,而后再去辨证,才搞抓住徐病的真量.(3)闭于旋覆代赭汤战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出自弛仲景《伤热论》,本圆本用于“伤热收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那个圆落顺化痰、益气战胃.药物组成很简朴,人参、半夏、旋覆花、代赭石、炙苦草再加死姜、大枣.闭于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中提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浑代陈建园有一个阐明:“果呕而痞,不痛者,宜半夏泻心汤”.便是指心下痞谦而不痛,热热错纯,邪阻中焦的痞证,或者呕,或者泻,便用半夏泻心汤.用半夏泻心汤不然而仅治呕吐,痞证,还可治下利,那是一个很佳的圆.用半夏泻心汤治呃顺,本去是借用,弛仲景的?伤热论?也佳,《金匮要略》也佳,皆出提到用半夏泻心汤治呃顺.那里用半夏泻心汤治呃顺,不是针对付症状,而是针对付病机地圆.咱们中医治病,不是针对付病人的症状表示去用圆药的,而是针对付病机去治疗的,那便是中医用圆的闭键.半夏泻心汤昔人不道治呃顺,皆是用治痞证,治上呕下泻的病症.那里是借用,借用的前提便是必须要把那个圆剂的药物组成特性搞领会,必须掌握那个圆的主治服从,才搞用准它.即日的中医小知识先道到那里,咱们将会陆绝推出更多的中医小知识.微疑闭注“Dr_BQG”,会有更多的健壮资讯战名中医的义诊疑息提供!本文案例出自熊继柏著述的《中医创制偶妙——熊继柏诊治疑易危慢病症体味集》.本书籍真量简约,朴真,仔细记录了一名老中医几十年临床体味战感悟,小扁鹊非常敬佩那位承诺公启自己秘稀医术的名老中医熏陶,疑赖大家也会非常喜欢.开开!。
呃逆中医辨证
呃逆即打嗝,指气从胃中上逆,喉间频频作声,声音急而短促、就是一个生理上常见得现象,由横膈膜痉挛收缩引起得、健康人也可发生一过性呃逆,多与饮食有关,特别就是饮食过快、过饱,摄入很热或冷得食物饮料、饮酒等,外界温度变化与过度吸烟亦可引起、呃逆频繁或持续24小时以上,称为难治性呃逆,多发生于某些疾病、【诊疗经过】这个病人就是一个顽周得久呃、呕逆不能食得病人,西医得诊断就是“膈肌痉挛”,这个病人因为就是久呃,而且就是呃而不能食,所以就是疑难病症,病人就是长沙人,姓倪, 71岁,男性, 2013年4月就诊。
呃逆7个月,呈阵发性, 1天发作数十次, 一发作呃声连连不断,进而呕吐,不能食, 一进食呢呕加剧, 又呢又呕,饮食难于下咽。
这个病人得症状还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胸脘痞闷;第二个特点,就是胃中畏冷;第三个特点,就是口苦严重、而且形体进行性消瘦,疲乏至极,体重下降20~30斤,步履艰难。
经中西医多方治疗,诸药不效,瞧舌苔,黄厚腻,脉细而滑数。
通过舌与脉可以判断就是痰热阻滞、胃气上逆引起得呃逆与呕吐, 这个诊断就是准确得。
因为舌苔黄厚膩,开始用两个方,我们不就是经常用旋覆代赭汤不?因为就是痰热阻滞,用了黄连温胆汤,可就是两个方居然没见效。
第三次来,我改方了,改成什么方呢?半夏泻心汤合旋覆代赭汤,见效了、开始两个方,吃了1个月,没见效。
第二个月改方, 1 个月把这个病治下来了、连续吃两个月,老先生得病完全被治好了。
【简要阐述】(1)关于呃逆得诊治要点呃逆就是胃气上逆所致,跟呕吐一样,都就是属于胃气上逆,但就是临床上呃逆有火逆与寒逆之分,寒气阻逆,用丁香柿蒂汤;火气呃逆,用橘皮竹茹汤。
我们治疗痰气阻滞致呃逆得常用方就是旋覆代赭汤, 出自张仲景得《伤寒论》,这就是常用方,痰火阻逆严重者,用黄连温胆汤或黄芩温胆汤;大便秘结者, 用大黄温胆汤也就是可以得, 我刚才讲得给病人开得前面两个方,就是按常规来治疗得,这就就是治疗呃逆得主法、主方,但就是此病人就是特殊得,用常法治疗无效,用西药治疗也没效,病情越来越重,又70多岁了, 呃而不能食,又呕吐,所以进行性消瘦、疲乏,这就是超出常规得呃逆病证。
中医内科学:呃逆的鉴别诊断及分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呃逆的鉴别诊断及分证论治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重要考点呃逆的鉴别诊断及分证论治。
呃逆的鉴别诊断1.呃逆与干呕相同点:两者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
但是,干呕属于有声无物的呕吐,乃胃气上逆,冲咽而出,发出呕吐之声;呃逆则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
2.呃逆与嗳气相同点: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
呃逆病机为:气从膈间上逆,主证表现: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
暖气病机为:胃气阻郁,气逆于上,主证表现:沉绶的嗳气声,常伴酸腐气味,食后多发。
呃逆的分证论治1.胃寒气逆主症呃声沉缓有力。
得热则减,遇寒愈甚或膈间及胃脘不舒,纳差,口淡而不渴,甚者面青肢冷、过食生冷、寒凉史或在受凉后发病为兼症。
舌脉:舌质淡,舌苔白或白滑;脉多迟缓。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2.胃火上逆主症为: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兼症为:口臭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脉:舌红,苔黄或黄燥;滑数。
治法:清热和胃,降逆止呃。
3.气滞痰阻主症呃逆连声,胸胁胀满,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其兼症肠鸣矢气;呼吸不利或恶心嗳气,头晕目眩,纳差;或形体肥胖,平时多痰。
舌象:舌苔薄腻,脉象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降逆止呃4.脾胃阳虚主症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续。
而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困倦,泛吐清水或见腰膝无力,便溏久泻为兼症。
舌脉:舌淡或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润,沉细弱。
治法: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5.胃阴不足主症呃声短促,口干舌燥;其中烦渴,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为兼症。
舌脉:舌质红而干或有裂纹,舌苔少而干;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和胃止呃。
呃逆的中医疗法
呃逆的中医疗法呃逆,俗称“打嗝”,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但如果呃逆频繁发作或持续时间较长,就会给人带来不适和困扰。
在中医理论中,呃逆的发生有着多种原因,相应地也有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呃逆的发生主要与胃气上逆有关。
而导致胃气上逆的原因则多种多样,比如饮食不当、情志失调、正气亏虚等等。
饮食不当是引起呃逆的常见原因之一。
如果暴饮暴食,或者食用了过多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就可能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胃气上逆而发生呃逆。
这种情况下,常常会伴有胃脘胀满、恶心呕吐、嗳腐吞酸等症状。
情志失调也容易引发呃逆。
比如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中,会影响肝气的疏泄功能。
中医讲,肝气郁结会横逆犯胃,导致胃气上逆,从而出现呃逆。
此类呃逆往往在情绪波动时加重,还可能伴有胸胁胀痛、心烦易怒等表现。
正气亏虚也是呃逆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年老体弱,或者久病之后,导致脾胃虚弱、肾阳不足等,也会使得胃气失于和降,从而引发呃逆。
这种呃逆通常声音低微,持续时间较长,还会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腰膝酸软等症状。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呃逆,中医有着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法。
首先是中药治疗。
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相应的方剂。
比如,对于饮食停滞型呃逆,可以选用保和丸加减,以消食导滞、和胃降逆;对于肝气郁结型呃逆,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对于脾胃虚弱型呃逆,多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对于肾阳不足型呃逆,则常用金匮肾气丸加减,以温补肾阳、降逆止呃。
除了中药,针灸也是中医治疗呃逆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内关、足三里、中脘、膈俞等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从而达到降逆止呃的效果。
一般来说,针灸治疗呃逆起效较快,尤其是对于急性呃逆往往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推拿按摩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通过按摩腹部、背部的相关穴位和经络,可以促进胃肠蠕动,调理气机,缓解呃逆症状。
比如,顺时针按摩腹部,重点按摩中脘、天枢等穴位;按摩背部的脾俞、胃俞等穴位,都有助于改善呃逆。
中医治疗呃逆经验
中医治疗呃逆经验呃逆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表现为胃内气体逆流,引起嗳气、呃逆的症状。
中医认为,呃逆是由于胃气不和、脾胃虚弱或肝胃失和等原因引起的。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中医治疗呃逆的经验。
1. 调理饮食:中医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
对于呃逆患者来说,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过度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可以适量摄入温热的粥类、稀饭、面条等,有助于缓解胃部不适感。
2. 调理情绪:情绪波动、压力过大也是引起呃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医认为,情绪不稳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
因此,呃逆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的干扰。
3. 药物治疗:中医常用的治疗呃逆的药物有柴胡、香附、陈皮等。
这些药物可以调和胃气,舒缓胃部不适感。
但是,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过度依赖药物。
4.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呃逆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适当的针灸可以促进气血循环,调和脾胃功能,缓解胃部不适感。
但是,针灸治疗需要找到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
5. 中药调理:中医认为,呃逆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因此,中药调理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有党参、黄芪、白术等,可以益气健脾,提高脾胃功能。
中医治疗呃逆经验丰富,可以从调理饮食、调理情绪、药物治疗、针灸疗法以及中药调理等方面入手。
但是,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相同,治疗方法需要因人而异。
因此,在治疗呃逆时,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改善呃逆症状。
希望以上经验对于呃逆的患者有所帮助。
中医关于“呃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及辨证要点
中医关于“呃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及辨证要点
一、诊断
1.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
其呃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不定。
2.常伴有胸膈痞闷、胃脘不适,或情绪不定。
3.多有饮食不当、情志不遂、感受冷凉、胸腹手术等诱发因素,或有体虚久病病史。
4.上消化道X线、胃镜检查及肝肾功能、彩超、CT、MRI等检查有助于本病诊断。
二、鉴别诊断
干呕、嗳气三者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
1.呃逆为胃气上逆动膈,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
干呕乃胃气上逆,发出呕吐之声,属于有声无物的呕吐。
2.嗳气乃胃气阻郁,气逆于上、冲咽而出,发出沉缓的吸气声,常伴酸腐气味,食后多发,故张景岳称之为“饱食之息”。
3.在预后方面,干呕与气只是脾胃疾病的症状,与疾病预后无明显关系。
而呃逆若出现于危重病人,常为临终先兆
三、辨证要点
1.辨虚实
呃逆有虚实之分。
实证多为寒凝、火郁、气滞、痰阻等致胃失和降而产生,其呢声响亮有力,连续发作;虚证每由胃阴耗损或脾胃亏虚等使正虚气逆引起,其呃声时断时续,气怯乏力。
2.辨寒热
寒证因寒邪犯胃,胃失和降,上逆动膈,呃声沉缓有力,遇寒凉更甚;热证属燥热伤胃,阳明腑气不顺,胃气上逆,呃声高响且短,气涌而出。
中药治疗顽固呃逆的方剂
中药治疗顽固呃逆的方剂呃逆,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酸和消化液长时间逆流至食管和喉咙的一种症状。
这种病症常常伴有胃酸灼烧感、反流食物或胃酸的感觉,严重时可能导致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问题。
传统中医认为,呃逆是由于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等原因导致食物无法正常下行而引起的。
因此,中药治疗可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食物的正常消化和运行,从而缓解呃逆症状。
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中药方剂,可以用于治疗顽固呃逆。
1.保和汤组成: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大枣、生姜功效:益气健脾,调和胃气适应症:脾胃虚弱引起的呃逆,胃气不和引起的胃酸逆流用法用量:以上药材煎汤,分2次服用,每天1剂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此方剂。
2.五灵脂组成:竹茹、沉香、乳香、没药、半夏、麦芽功效:行气降逆,调和胃气适应症:呃逆伴有嗳气、腹胀、胸闷等症状用法用量:取以上药材共研细末,每次用药10-15g,每天3次3.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甘草、生姜、大枣功效:燥湿化痰,和胃止呃,平肝化湿适应症:湿热化痰引起的呃逆用法用量:取以上药材煎汤,分2次服用,每天1剂4.太和汤组成:白术、党参、茯苓、柴胡、川芎、生姜、甘草、大枣功效:健脾益气,调和胃气,疏肝解郁适应症:肝胃不和引起的呃逆用法用量:取以上药材煎汤,分2次服用,每天1剂5.逍遥散组成:白芍、蔓荆子、枳实、泽泻、莪术、苏梗、木香、陈皮、厚朴、茯苓、川楝子、远志、牛膝、甘草功效:行气津液,调和胃气,降逆止呃适应症:胃气上逆引起的呃逆用法用量:取以上药材共研细末,每次用药10-15g,每天3次以上方剂都是针对呃逆的不同病因和病理机制进行调理的,具有调和脾胃、疏肝理气、化痰利水等功效。
但是,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方剂。
此外,中药治疗呃逆应与饮食、生活习惯等综合治疗方法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使用中药治疗呃逆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饮食调理:避免过冷、过热、过油腻的食物,保持饮食清淡,定时定量进食。
呃逆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呃逆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呃逆是指胃失和降,气逆动膈,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疾病。
【范围】西医学中膈肌痉挛、胃炎、胃扩张、胃肠神经官能症以及胃肠手术后出现以呃逆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饮食因素过食生冷,或过服寒凉药物,寒气蕴结中焦;或进食过快或过饱,使食滞于胃,中焦气机壅滞;或过食辛热煎炒之物,或醇酒厚味,或滥用温补之剂,燥热内生,胃火炽盛,腑气不行,以上诸因素均可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2.情志因素忧愁思虑过度,以致精神抑郁,久则脾胃气机郁结不畅;或恼怒太过,则肝气过盛,疏泄太过,横逆乘脾犯胃,致脾胃气机动乱,郁结不畅,均可致气机升降失常,膈间之气不利,上逆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3.六淫因素风寒之邪犯胃,或寒邪直中胃肠,可致寒遏胃阳,壅滞气机,胃气失和,寒气上逆,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4.正气亏虚素体虚弱,或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之后耗损中气;或热病,或吐下太过,耗损胃阴;或久病及肾,肾气亏虚,失于摄纳,虚气上冲,均可致胃失和降,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5.痰饮血瘀由饮食、情志、六淫外袭、正虚等因素,影响水液的正常代谢,形成痰饮,停留于胸膈胃脘,致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常,痰饮随逆气扰膈,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
或因气虚血运无力;或气郁而血行迟缓,形成血瘀;或久病入络;或胸腹部手术后伤及络脉,形成脉络瘀阻,瘀血扰膈,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
二、病机1.发病一般发病急骤,亦有发病缓慢者。
2.病位在膈,与胃、肺、肝、脾、肾关系密切。
3.病性为本虚标实。
虚为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实为寒邪、胃火、食滞、气郁、痰饮、瘀血。
4.病势病之初以实为主,涉及肺、胃,日久则为虚证及虚实夹杂证,可逐渐波及肝、脾、肾,并气血阴阳受损。
5.病机转化呃逆的病机转化决定于病邪性质与正气强弱。
寒邪为病者,主要是寒邪与阳气抗争,阳气不衰则寒邪易于疏散,反之寒伤阳气而出现虚寒之证。
中医辨证施护在呃逆治疗中的临床治疗措施
烦躁不安、口苦、舌苔黄腻、脉弦等。施护 方法:保持情绪稳定、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可选用疏肝理气类中药等。
02
呃逆的中医辨证分型
胃火上逆型
症状
呃声洪亮,口臭烦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
治则
清胃泻火,降逆止呃。
护理措施
遵医嘱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如黄连解毒汤加减,同时注意饮食调理,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半流质饮食为主,如 新鲜蔬菜、水果等,避免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患者对中医辨证施护治疗方法的信任度和依
从性。
03
针对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中医辨证施护方案,以提高疗效
。
05
中医辨证施护在呃逆治疗中的前景展 望
中医护理技术的优势与局限
• 优势 • 整体观念: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全面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状况,提供个体化的护理方案
患者依从性差
如果患者不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或者对中医辨证施护的治疗方法不信任,也会影响 疗效。
病情复杂多变
呃逆的病情复杂多变,有些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其他疾病,也会影响中医辨证施护的疗效。
优化护理措施建议
01
加强护理技术培训
提高护士的中医辨证施护技能和水平,确保护理措施的正确实施。
02
提高患者依从性
。 • 辨证施护:中医护理强调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相应的护理方法和措施,提高
了护理效果。 • 自然疗法:中医护理注重自然疗法,采用饮食调理、运动保健、情志调护等非药物疗法,有利于患者的康
复和保健。 • 局限 • 缺乏标准化:中医护理技术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不同地区的中医护理方案存在差异,影响了中医护理的
呃逆的中医中药治疗
总之 , 固性呃逆的发病机制到 目前 顽 仍不十分清楚 , 各种治疗 的作用机制也缺
乏 大 规 模 、 门的 实 验 研 究 。顽 固性 呃逆 专 的治疗方法 虽然很 多 , 治 疗效 果不 一 , 但
1 侯文凤. 5 鼻针治疗顽 固性呃逆. 中国针灸 ,
19 1 ( ) 19 9 9,9 3 :3 .
3 谢 昌厚 , 百 祥 , 守 勋 , . 神 经 阻 滞 何 刘 等 膈 治 疗 顽 固性 呃散作用到膈神经 的组成支第 3— 5颈神 经, 扰乱呃逆 反射 弧 的形 成 , 弱膈 肌 运 减 动, 打断其恶性循环 , 增强 自身调节能力 , 从 而达到治疗 目的 。裴 爱珍 等 在治疗
西 药治 疗 : 文 献 报 道 调 节 电解 质 药 有
究. 中华结核和呼吸病杂志,9 8 1 ( ): 18 ,1 3
1 6 一l 9. 5 5
中枢 性 : 逆 反 射 弧 抑 制 功 能 丧 失 。 呃
6 张宝荣 , 胡波 , 朱福 婺. 固性 呃逆伴低血 顽 钠2 8例 l } 缶床观察. 中华 内科杂 志,0 0, 20
di 1. 9 9 j i n 0 7 —64 . 0 0 o:0 3 6/. s .10 s 1x 2 1 .
09. 2 12
嘱患者有节奏地屏 气。④牵 舌法 : 患者取 仰卧位 或半 卧位 , 口, 舌 , 者 用 消 张 伸 术
毒纱布裹住 舌体 前 13—1 2部 分 , / / 轻轻
患 者 闭 目 , 者 将 双 手 拇 指 置 于 患 者 双 侧 术 眼球 上 , 顺 时 针 方 向 适 度 揉 压 眼 球 上 按
穴, 鼻针 , 穴位点压 , 水针等治疗 呃逆也 获
呃逆中医辨证
呃逆即打嗝,指气从胃中上逆,喉间频频作声,声音急而短促。
是一个生理上罕见的现象,由横膈膜痉挛收缩引起的。
健康人也可发生一过性呃逆,多与饮食有关,特别是饮食过快、过饱,摄入很热或冷的食物饮料、饮酒等,外界温度变更和过度吸烟亦可引起。
呃逆频繁或持续24小时以上,称为难治性呃逆,多发生于某些疾病。
【诊疗经过】这个病人是一个顽周的久呃、呕逆不克不及食的病人,西医的诊断是“膈肌痉挛”,这个病人因为是久呃,而且是呃而不克不及食,所以是疑难病症,病人是长沙人,姓倪, 71岁,男性, 4月就诊。
呃逆7个月,呈阵发性, 1天发作数十次,一发作呃声连连不竭,进而呕吐,不克不及食,一进食呢呕加剧,又呢又呕,饮食难于下咽。
这个病人的症状还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胸脘痞闷;第二个特点,是胃中畏冷;第三个特点,是口苦严重。
而且形体进行性消瘦,疲乏至极,体重下降20~30斤,行动艰难。
经中西医多方治疗,诸药不效,看舌苔,黄厚腻,脉细而滑数。
通过舌和脉可以判断是痰热阻滞、胃气上逆引起的呃逆和呕吐,这个诊断是准确的。
因为舌苔黄厚膩,开始用两个方,我们不是经经常使用旋覆代赭汤吗?因为是痰热阻滞,用了黄连温胆汤,可是两个方居然没见效。
第三次来,我改方了,改成什么方呢?半夏泻心汤合旋覆代赭汤,见效了。
开始两个方,吃了1个月,没见效。
第二个月改方, 1 个月把这个病治下来了。
连续吃两个月,老先生的病完全被治好了。
【简要论述】(1)关于呃逆的诊治要点呃逆是胃气上逆所致,跟呕吐一样,都是属于胃气上逆,但是临床上呃逆有火逆和寒逆之分,寒气阻逆,用丁香柿蒂汤;火气呃逆,用橘皮竹茹汤。
我们治疗痰气阻滞致呃逆的经常使用方是旋覆代赭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这是经常使用方,痰火阻逆严重者,用黄连温胆汤或黄芩温胆汤;大便秘结者,用大黄温胆汤也是可以的,我刚才讲的给病人开的前面两个方,是按惯例来治疗的,这就是治疗呃逆的主法、主方,但是此病人是特殊的,用常法治疗无效,用西药治疗也没效,病情越来越重,又70多岁了,呃而不克不及食,又呕吐,所以进行性消瘦、疲乏,这是超出惯例的呃逆病证。
呃逆的中药治疗方法
呃逆的中药治疗方法逆是指身体内部的阴阳失衡状况,中医将之分为内逆和外逆两种情况。
内逆是指人体内部阴阳失衡,如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不足等;外逆是指人体被外界因素(如寒邪、热邪)所侵袭,如感冒、发热等。
中医认为,逆就是疾病的根源,因此中药治疗逆可以通过调理阴阳平衡来恢复健康。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治疗逆的方法。
1.补虚扶正补虚扶正是治疗内逆的基本原则,适用于由于长期亏损引起的虚损症状。
例如,对于气虚体质的人,可以使用黄芪、党参等中药来增强气血功能;对于阴虚体质的人,可以使用黄精、天冬等中药来滋养阴液。
2.温阳散寒阳虚体质的人易感受寒邪的侵袭,导致寒证症状(如手脚冰冷、腹痛等)。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使用温阳散寒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附子、肉桂等。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温煦肝脾等脏腑,从而增强阳气的运行。
3.凉血清热对于阴虚体质或有热邪侵袭的人,可使用能清热凉血的中药,如生地、丹皮等。
这些中药可以同时滋养阴液、清除湿热,从而起到平衡阴阳的作用。
4.理气和胃内逆常伴有气机不畅,导致胃肠道症状,如胃痛、腹胀等。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理气和胃的中药,如枳实、香附等。
这些中药可以调节胃肠蠕动,帮助消化,恢复肠胃功能。
此外,中医还有许多治疗逆的方法,如清热化湿、祛风除湿等。
不同的治疗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疾病情况,因此,在选择中药治疗逆的方法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理。
总而言之,中医治疗逆通过平衡阴阳来恢复身体健康。
不同的逆症可以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法,如补虚扶正、温阳散寒、凉血清热、理气和胃等。
选用适当的中药治疗方法,可以帮助调理身体,恢复健康。
中医内科学呃逆
例一 王X X,男,31岁。 呃逆连连,巳达八日之久。便秘亦巳
数日,上次排便干结,致肛痛出血甚多, 脐右侧如拳攻起,胃脘亦痛。
旋复花9克 代赭石9克 公丁香3克
大黄6克
芒硝9克 柿蒂5只
复诊:服药1剂,呃逆即停,今日胃痛减,排 便三、四次,稍里急。
川朴9克 川连3克 广木香
陈皮6克 黄芩6
二剂停诊。
4、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 急救胃气。
三、证治分类
1.胃中寒冷证 主证: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 兼证: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 舌脉:舌苔白润,脉迟缓。 证机概要:寒蓄中焦,气机不利,胃气上逆。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代表方:丁香散加减。
2.胃火上逆证 主证: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 兼证: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脉: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证机概要:热积胃肠,腑气不畅,胃火上冲。 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代表方:竹叶石膏汤加减。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二、病症鉴别 呃逆与干呕
主证与病机
相同
两者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
不同
干呕属于有声无物的呕吐,乃胃气上逆,冲咽而
出,发出呕吐之声。
呃逆则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
而频,不能自制。
呃逆与嗳气
相同
不同
病机特点
主证
呃逆 两者同属胃气上 逆的表现
嗳气
气从膈间上 逆
胃气阻郁, 气逆于上
呃呃连声,声 短而频,不能 自制。
沉缓的嗳气声, 常伴酸腐气味, 食后多发
三、相关检查
1、胃肠钡剂X线透视及内窥镜检查: 诊断胃肠神经官能症、 胃炎、胃扩张、 胃癌等。
呃逆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
目的要求
1.掌握呃逆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了解呃逆历代主要历史沿革。
3.掌握呃逆的主要病因时饮食不节、情志不和、 正气亏虚。病机主要是各种病因引起 胃气上逆动 膈,膈间气机不利而发。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 胃。
4.熟悉呃逆与干呕及噫(嗳气)的鉴别。
5.熟悉呃逆辨治原则。
6.掌握常见证型的辨治施治。
六、其他疗法
对于较轻的呃逆,尚可用一些简便方法 治疗。如导引法、取嚏法、指压内关法 等,较重者可针刺内关、膈俞穴,常可 取效。
七、转归预后
呃逆一证,病情轻重差别极大,一时性 呃逆,大多轻浅,只需简单处理,可不 药而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者,则服药 后多可平呃。若慢性虚衰病证后期出现 呃逆者,多为病情恶化,胃气将绝,元 气欲脱的危候。
气机郁滞证
症状:
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 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 薄白,脉弦。
治法:
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
药物: 木香、乌药、枳壳、沉香、槟榔、 丁香、代赭石。
加减
⑴若心烦口苦,气郁化热者,加栀子、黄连泄 肝和胃。
⑵若气逆痰阻,昏眩恶心者,可用旋覆代赭汤 降逆化痰。
历史沿革
呃逆古称“哕”。《内经》首先提出病位主要 在胃并认识到与中上二焦及寒气有关。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将其分为 三证辨治:属寒、属虚热、属实,为后世寒热 虚实分类奠定了基础。
病因病机
引起呃逆的主要病因有:
– 饮食不当 – 情志不遂 – 正气亏虚
病因
1.饮食不当 进食太饱太快,过食生冷,过服
常用药:人参、白术、甘草、干姜 吴茱萸、丁香、柿蒂。
加减:
⑴若嗳腐吞酸,夹有食滞者,可加神曲、 麦芽。
中医关于“呃逆”的临证备要
中医关于“呃逆”的临证备要
一、降逆止呃
因胃气上逆动膈是呃逆发病的关键,治疗呃逆当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主。
1.无论寒热虚实,皆可的加降逆止呃之品,如柿蒂、丁香、制半夏、竹茹、旋覆花、刀豆子等。
2.因肃降肺气亦有助于胃气和降,可随证加入枇杷叶、杏仁等。
3.膈肌痉挛可归属肝风范围,轻则可选芍药甘草汤以缓急止痉,甚则加钩藤、全蝎、僵蚕等平肝息风之品,常可提高疗效。
二、经络穴位疗法
《黄帝内经》谓“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这是中医治病的特色思路,呃逆尤为适用。
除内服汤药外,针灸、穴位注射等也常有疗效,常用位如内关攒竹、翳风、腔中、中、气海、足三里等。
另外,取嚏、眼眶按压、牵古、等疗法也可选用。
三、应辨病情轻重
呃逆一证在诊断时首先应分清是生理现象还是疾病状态。
若一时性气逆而作呃,无持续或反复发作者,属生理现象,可不药而愈。
若呃逆持续或反复发作,难以自制,则需要治疗。
久病重病出现逆,是为“败呃”,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中医关于“呃逆”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呃逆”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呃逆的发生多由寒邪犯胃、饮食不当、情志不遂、体虚久病等,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发病。
一、病因1.寒邪犯胃外感寒凉之邪,内客脾胃,寒遏中阳,胃气失和,寒气上逆动膈,导致逆之证2.饮食不当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寒气客胃,循经犯膈,膈间不利,胃气不降,肺失宣肃,气逆上冲咽喉而呃;过食辛热厚味,滥用温补之剂,燥热内盛,腑气不行,气逆动膈,上冲为呢。
《景岳全书·呃逆》曰:“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
”或进食太快太饱,致气不顺行,气逆动膈,发生呃逆。
3.情志不遂逆气动膈,或气郁化火,灼津成痰,痰火蕴胃,或肝郁克脾,或忧思伤脾,运化失职,滋生痰浊,或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逆气夹痰浊上逆动膈,发为逆。
《古今医统大全·咳逆》曰:“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
”4.体虚久病素体不足,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正气未复,或吐下太过,虚损误攻,均可损伤中气,或胃阴耗伤,胃失和降,发生逆。
甚则病深及肾,肾气失于摄纳,浊气上乘,上逆动膈,发生呕逆。
大病久病出现呃逆,多提示预后不良。
《证治汇补·呃逆》曰:“伤寒及滞下后,老人、虚人、妇人产后多有症者,皆病深之候也。
若额上出汗,连声不绝者危。
”二、病机1.呃逆的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气逆动膈。
凡见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膈间之气不利,气逆上冲咽喉,致喉间呃呃连声,不能自止者,均可见有呃逆2.病位在膈,病变脏腑关键在胃,且常与肺、肾、肝、脾有关。
胃居膈下,其气以降为顺,胃与膈有经脉相连属;肺处膈上,其主肃降,手太阴肺之经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肺之肃影响胃气和降,且膈居肺胃之间,诸多病因影响肺胃时,使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逆气上冲于喉间,致呢逆发作。
肺之肃降与胃之和降,还有赖于肾的摄纳,若肾元亏虚,肾失摄纳,逆气上冲,夹胃气上逆动膈,亦可致呃。
胃之和降,还需肝之条达,脾之健运,如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逆动膈,或脾失健运,痰饮食浊内停,胃气被遏,气逆动膈,均成呃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治疗呃逆
【摘要】目的讨论中医辨证治疗呃逆。
方法根据诊断对患者进行辨证治疗。
结论呃逆的治法,降气止呃,理气和胃为主。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
之,热者寒之。
挟痰湿者,化痰除湿;并水饮者,攻逐水邪;兼气郁者,顺气
解郁。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呃逆
呃逆的治法,降气止呃,理气和胃为主。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
热之,热者寒之。
挟痰湿者,化痰除湿;并水饮者,攻逐水邪;兼气郁者,顺
气解郁。
明•张景岳曰:“凡杂证之呃,虽由气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热者,有
因食滞而逆者,有因阴气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其气,自无不愈。
”若轻易
之呃,或偶然之呃,气顺则已,本不必治。
唯屡呃为患,及呃之甚者,必其气
有大逆,或脾肾之气有大亏竭而然。
然实呃不难治,而为元气败竭者,乃最危
之候也”《景岳全书》呃逆),说明审证求因,注意“元气败竭”之症,实际实用,很有建树。
辨证论治
1.胃寒
主症呃逆,胃脘冷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清长,精神不振,
胃寒肢冷,时胸胁闷张。
脉沉紧,或弦紧,舌质青,苔白。
证析:此为胃寒,食欲停聚所引起。
胃寒,寒邪阻遏。
胃失和降,气
逆作呃。
胃寒,食积不化,则胃脘冷痛,食欲不振。
胃寒累脾,脾运不健,则
二便不调,便溏尿清;胃寒不能消谷,水谷精微不能荣养脑神,则精神不振;
胃寒阳气不运,则肢冷身寒。
脉舌征也是胃寒气逆之象。
治则: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处方:丁香散(《古今医统大全》)加吴茱萸、黄连(少量)、苍术、佛手。
六君子汤(《妇人良方》)加木香、砂仁、藿香、防风。
针灸:中脘、膻中、足三里、公孙、内关;或脾俞、至阳、胃俞、阴
陵泉、三阴交。
手法:平卧,或俯卧。
放松形神,调匀呼吸。
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
入静(意守足三里或三阴交),留针半时,出针。
可灸,取穴中脘、足三里,回
旋灸,或雀啄灸,每穴5〜10分钟。
2.胃热
主症呃逆,脘腹热痛,或胃中灼热,食欲不振,喜冷渴饮,便秘尿赤。
面红身热,口干口臭,烦热不安。
脉滑数,或滑实,舌红,苔黄腻,或黄燥。
证析:此为胃热,气逆上冲所引起。
胃热化火化燥,上冲动膈,症见
呃声连作。
胃热灼津,络伤津损,则胃脘痛、灼热、口干。
胃热累及全身,则
面红身热,烦热不安,口臭口涩。
脉舌征也是胃热,气郁上冲之象。
治则:清胃泻热,降逆止呕。
处方:竹叶石膏汤(《伤寒论》)去人参加黄连、黄芩、栀子。
小承气
汤(《伤寒论》)加白芍、黄芩、竹茹。
针灸:上胺、天枢、合谷、间使、陷谷、足三里;或至阳、肝俞、胃俞、膈俞、阴陵泉、三阴交。
手法:平卧,或俯卧。
放松形神,调匀呼吸。
泻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陷谷,或三阴交)。
留针半时,出针。
3气郁气滞
主症:呃逆,头昏头晕,烦躁不安,脘腹胀痛,或胀满不适。
口干口苦,呕逆吐酸,食欲不振,大便不爽,眠少梦多。
脉弦紧,或弦劲,舌红绛,
苔白或干。
u证析:此为气滞,气郁化火所引起。
胃气郁滞,化火冲击膈间,则症风呃逆,呕吐吞酸。
胃气郁而化火,灼伤胃络,则症见胃痛腹胀。
火邪伤津,津不上承,则症见口干口苦。
火邪伤胃,传导失和,则症见食欲不振,大便不爽。
脉舌征也是气滞气郁之象。
治则:理气化郁,和胃止呃。
处方:丹参饮(《时方歌括》)加佛手、川楝、石斛。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加石斛。
针灸:期门、中脘、足三里、内关、天枢;或肝俞、脾俞、胃俞、阴
111
手法:平卧,或俯卧。
放松形神,调匀呼吸。
泻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中院,或胃俞)。
留针半时,出针。
4.中气下■陷
主症:呃逆声低不畅,精神不振,头昏无力,面少无华,气短不续,脘腹不适,泛吐清水,食少便溏,尿少或清,手足厥冷。
脉沉细,或沉弱,舌淡,苔白。
证析:此为中气下陷,胃阳不振所引起。
胃阳不足,运化无力,虚阳浮越,上冲动膈,则呃逆,呃声不畅。
中气下陷,清阳不升,则神少面白,头昏无力。
阳虚,不能温煦胃气,则气短,脘腹不适。
胃虚累脾,脾气不运,则吐清水,食少便溏,手足冷。
脉舌征也是中气不足,胃阳虚损之象。
治则:补中益气,温胃止呃。
处方:桂姜苓半汤(验方)加人参、砂仁、补骨脂、升麻、白术、防风。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针灸:下脘、天枢、关元、足三里、内关;或脾俞、肾俞、委中、阴陵泉、三阴交、承山。
手法:平卧,或俯卧。
放松形神,调匀呼吸。
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关元,或肾俞)。
留针半时,出针。
可灸,取下脘、关元、足三里,
回旋灸,10分钟左右。
5.胃阴不足
主症:呃逆,面红或热,烦躁烘热,唇燥舌干,口干口渴,饮少或不
欲饮,手足心热,食后脘痞,便结或不爽。
脉细数,或弦数,舌红或绛,苔少,或苔少无津,或无苔。
证析:此为胃阴虚,内热甚所引起。
胃阴不足,阴虚则内热,内热灼伤胃络,或气机不畅,上不能宣,下不可通,逆而动膈,则呃逆腹痛。
胃热灼
津,津少则口干、便秘。
内热甚,虚火上炎,则见面红、唇燥、烦热,手足心
热。
脉舌征也是胃热伤津,阴津亏损之象。
治则:滋阴清热,益胃生津。
处方:益胃汤(《温病条辨》)去冰糖,加女贞子、白苟、炙龟板、竹
茹。
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沙参、麦冬、石斛、黄芩。
针灸:巨厥、大椎、足三里、复溜、太溪;或肝俞、胃俞、阴陵泉、
三阴交、大钟。
手法:平卧,或俯卧。
放松形神,调匀呼吸。
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
入静(意守复溜,或三阴交)。
留针半时,出针。
参考文献
[1]陈豫,刘翠清.隔姜灸治疗呃逆28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4,02.
[2]黄淮.推拿三穴治疗呃逆468例[J].按摩与导引,2003,04.
[3]殷小平,吴晓红,张苏明.呃逆的病因与治疗方法选择[J].九江医学,2000,04.
[4]艾红兰.八脉交会穴治疗顽固性呃逆初探[J].上海针灸杂志,2003,06.
[5]鞠庆波,王鹏琴.眼针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3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
志,2005,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