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心理学-绪论 PPT课件

合集下载

视觉心理学介绍课件

视觉心理学介绍课件
信息
视觉编码: 大脑对视觉 信息进行编
码和解码
视觉记忆: 大脑对视觉 信息进行存
储和回忆
视觉决策: 大脑根据视 觉信息做出 判断和决策
视觉信息处理
01
04
视觉信息处理的应用: 包括广告设计、界面设 计、用户体验设计等
03
视觉信息处理的心理过 程:包括知觉、注意、 记忆、思维等
02
视觉信息处理的生理基 础:视网膜、视神经、 视觉中枢等
色彩搭配:根据视觉心理学原理,选择合适的色 彩搭配,提高建筑的美观度和舒适度。
照明设计:利用视觉心理学原理,设计出更合理 的照明方案,提高建筑的照明效果和舒适度。
装饰设计:根据视觉心理学原理,选择合适的装 饰元素,提高建筑的美观度和舒适度。
视觉心理学的未 来发展
跨学科研究
视觉心理学与认知科
1
学的交叉研究 视觉心理学与计算机
视觉心理学的应 用领域包括产品 设计、广告设计、 人机交互等。
视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01
视觉感知:研 究人类如何感 知和识别视觉
信息
02
视觉认知:研 究人类如何理 解和解释视觉
信息
03
视觉记忆:研 究人类如何存 储和回忆视觉
信息
04
视觉决策:研 究人类如何在 视觉信息的基 础上做出决策
视觉心理学的应用
发展
视觉心理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01
广告设计:利用视觉心理学原理, 提高广告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02
建筑设计:运用视觉心理学原理, 设计出更符合人类视觉习惯的建筑
03
教育领域:利用视觉心理学原理,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04
游戏设计:运用视觉心理学原理, 设计出更具吸引力和挑战性的游戏

视觉-华师大版课件.ppt

视觉-华师大版课件.ppt
可能是视神经或大脑皮层的视觉 中枢发生了病变。
OK
睫状体 悬韧带 晶状体
眼视眼 带凹透 镜纠正 远视眼
一、眼的结构
外膜:角膜、巩膜
眼球壁 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眼球的 结构
内膜 视网膜
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眼球的附属结构:眼肌、眼睑、睫毛、泪器等
二、视觉的形成 物体反射的光线 折射 成像于视网膜神经冲动
3、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球到达视网膜前 依次经过了 角膜 、 房水 、 晶状体 和 玻璃体 。
视神经 传导 视觉中枢
视觉形成
思考题:
1、不同人种的眼珠的颜色不同,如白种人是 蓝色的,黄种人是黑色的,这颜色来自眼的哪
一结构?( C )
A 角膜 B 巩膜 C 虹膜 D 脉络膜
2、有人把人的眼球比喻成一架照相机,那么,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眼球的( D ),装入的底片 相当于( C )。
A 角膜 B 脉络膜 C 视网膜 D 晶状体
结膜
眼肌
睫毛 下眼睑
泪腺 泪点
泪 器
鼻泪管
房水
角膜 虹膜 睫状体
巩膜 脉 络膜 视网膜
晶状体 玻璃体
眼球的结构
视觉的形成
物体反射的光线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折射
成像于视网膜 神经冲动 视神经 传导 视觉中枢
视觉形成
动动脑
有个失明者,经检查眼球的结构完整 无损,但是他看不见周围的物体。想 一想,可能是哪部分发生了病变?

生理心理学第6章 视觉PPT

生理心理学第6章 视觉PPT
(1).视紫红质的构造
结合蛋白 一分子是视黄醛(retinal) (11-顺视黄醛,生色基团) 一分子是视蛋白(opsin) (348AA, 7个螺旋区)
(2).光分解反响
光照视紫红质 (视黄醛和视蛋白分
离) 视黄醛变构为全反型,并与视蛋白别 离 视紫红质的漂白
(3).光化学效应放大反响
一级放大过程:一分子视紫红质分解激活 几分子GTP与G蛋白结合〔数倍〕
C.色盲:缺乏某种或某些视锥C 色弱:某种或某些视锥C光反响较弱
3.视网膜内的信息传递
3.1视网膜的两种信息传递系统 (1).视杆系统(rods system) 分布:视网膜周边 联系:会聚式联系
多个视杆C与一个双极C联系 多个双极C与一个节C联系 感光色素:一种(视紫红质) 功能:暗视觉(光敏感度高)
视感觉中枢信息加工的根本规 律
感觉的空间编码与视中枢的感受野 感觉特征的提取和功能柱
外侧膝体神经元的感受野
外侧膝体神经元那么与神经节细胞数目 几乎相等。
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感受野与神经节细 胞根本相似,形成中心区和周边区相互 拮抗的同心圆式的感受野。
视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
视皮层17区第4层的细胞数几乎为外膝体 细胞数的40倍。所以在17区的第4层,即 视皮层的信息入口处存在很大的信息处 理容量,从而为视皮层内第一级的精细 信息加工创造了条件。
功 能 柱 发 现 实 验
垂直和倾斜穿刺连续纪录得到的细胞最优方位分布,短线的长 度代表该细胞反响的强弱,短线的朝向代表每一纪录到细胞的 最优方位
当用微电极以垂直于视皮层外表的方向插入时,由 浅入深地依次纪录到的各类细胞的感受野在视网膜 上的位置差不多都是重叠的,而且都有几乎一样的 最优方位。
-任何一种颜色可由红.绿.蓝(三原色) 光线按比例混合而得(牛顿色盘)

视觉心理学

视觉心理学

就如左邊這個圖形 上下其實是不同視 角所看到的物件可 是我們運用它們共 同延伸的3條直線與 以連結就形成如此 的圖形

這一張是我們最主要創 做的圖形 其中兩塊黑黑的並不是 畫錯了是故意的 因為這是兩個圖形連接 最主要的地方 重疊的線條不管誰在上 就會太過突顯視覺上空 間的感覺
這是一張俯角的 四腳柱狀框架
視覺心理學
印刷傳播學系2年A班 2 A 張新宇 90265777 楊程羽 90265351 指導教師:唐大崙

我們這一組視覺心理學的所做的都是我們原創的一些圖形,一些 在視覺上不合理的圖形,我們一開始在討論的時候就決定要從空 間的不合理來下手,因為圖地反轉、畫中有畫的等的圖形技巧較 高,所需要注意的細節較多,至於空間的不合理性的圖形似乎就 簡單多了。所謂的簡單是在結構上的簡單,我們發現其實一些圖 形它的不合理主要是因為它主要是由兩個不同的東西,或是不同 視角所看到的東西,經由兩物件各自所擁有的線條數依樣的部分 將它們與以連結。我們就是抓住這個訣竅開始製作,可能事實不 僅止於如此,可能這些圖形早有人做過了,可是這些都是我們的 心血。
以上電腦繪圖部分是 楊程羽同學完成
以下是所畫的一些手搞 手稿的部分主要由我 張新宇 繪畫 再交由 楊程羽 完成電腦繪圖的部分
以上就是我們這次所做的一點作品,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我們 發現了幾件事情。我們畫了與多的圖以後我們有些許的迷糊了, 我們不知道在找什麼,不知道要畫出來的圖是明顯可看出其空間 的結構有所扭曲,或是要求整體感覺十分平順但其實是不合常理 的。然而我們也發覺,在製作的過程中如果使用電腦繪圖,則線 條就會直而堅硬感覺上較易突顯出明確的空間的感覺,但是似乎 如此空間的銜接上在某些部分就顯得比手繪原稿上來的彆扭,但 在手會原稿上比較容易發生我們繪圖的人畫我們所”看到”的空間 的不合理圖形,但是在看的人他們只”看見”了一堆的交錯或平行 線條還必須經過教導引領後才能”看到”我們所希望他們所看到的 不合理性,就如畫那些畫中有畫的作家在他們的話中隱約包含了 些許的主題或要素,他們在繪畫製圖的時候確實的看到他所畫的 東西。但是有些人再看圖的時候卻無法”看到”,即使他人已經”看 見”。所以困惑,作為一個以視覺為媒介的傳播者是應該做出一些 高深的難以”看到”的影像,或是做一些平易近人的影像才能充分的 表達自我。

视觉心理学ppt

视觉心理学ppt
-
• 大量实验证明: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与感 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 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 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
• 在这一过程中,心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那些赋予思想家和艺术家的行为以高贵性
的东西只能是心灵。
-
• 在人的各种心理能力中,差不多都有心灵 的作用,因为人的诸心理能力在任何时候 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活动着。
-
第二讲 平衡
-
• 人们创作的艺术品,就是制造一种式样, 这种式样能够对人脑中的电化学力场造成 均衡的刺激,使生理力的分布达到可以抵 消的状态,使人们获得一种平衡的愉悦感。
• 那么,什么是平衡,它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
• 平衡的概念源于物理学研究领域中“熵” 的概念,即热力学第二定律:
• 在任何一个孤立的系统中(即不与外界发 生能量交换的系统)其任何一种状态,都 是其中运动能量的一种不可逆转的减少趋 势所最终达到的状态。
-
• 实验证明,在我们的视觉过程中,画面上 分布着有多种力,也可以说是多种力作用 的“场”。
-
-
-
• 画面的中心是最稳定的点,因为这里是四 条轴线的交点,力的相互作用最强,也最 稳定。
-
-
-
• 在画面的对角线上我们也可以获得相对稳 定的位置。
• 稳定的位置是静止的,但是也蕴含着巨大 的能量,像拔河过程中静止的绳子,是多 种“力”相互作用而达到平衡的结果。
• 一个平衡的构图,其形状、方向、位置诸 要素之间的关系,都达到了如此确定的程 度,以至于不允许有些微的改变。
-
-
• 平衡必须传达意义:所有平衡的艺术样式,都反 映了宇宙中一切活动所具有的平衡趋势,但又是 构成人类生活的那些反复出现和重复产生的动机 永远无法达到的。

第二章视觉生理与视觉心理

第二章视觉生理与视觉心理

光的本质
人们通常所说的光是指“可见光”,它是由光源 发出的辐射能中的一部分,并能产生视觉效应。从量 子物理的观点,光具有二重性:粒子性和波动性。单 个光子呈粒子性,密集光子的集合衍射便呈现出波动 性。 所以,光是一种电磁辐射能,即电磁波,光线的方 向也就是波传播的方向。将各种电磁波按波长依次排 列,就成为电磁波谱。
眼球的运动
• 人们在观察外部信息时,眼球始终处于不停运动的状态。 只有静止的景物,没有静止不动的眼睛。 • ?眼球要不停的运动 答:只有眼球不断的跳跃、颤动的 刺激,才能引起大脑的注意。因此也有人认为眼球转动快 的人更聪明。 • 眼球运动起到对视觉信息的选择与处理的作用,其中包括 直接接受物理的“近刺激”和应对外界视野范围较广的 “远刺激”的两种眼球运动的重要分工。 • 对于视觉信息的选择,前者是一种眼球的瞬间运动,是一 种“ 跳跃性的运动”。而后者是一种“追随性”运动。
• 3.3.3立体知觉与深度知觉 • 所谓立体,只是一种被感知的立体,这是由于人们的视觉 心理的立体知觉所决定的。 • 1、双眼视觉:人对立体和空间的视觉感受主要通过两眼 同时观察而获得。在观察外界物体时,每只眼睛都在各自 的视网膜上形成单独的视像,并将这两个视像引起的神经 冲动传送到大脑的视觉皮层,经大脑皮层的综合作用便形 成了单一的具有立体感的视觉映像。 • 双眼视野大于单眼 • 中央眼
• 几何型:根据几何的透视原则而产生的透视关系,如远处 在上,近处在下。东方绘画中国日本都属于这类。
Hale Waihona Puke • 概念型透视:主要通过社会观念等所表现的透视关系,如 主要人物放大,突出其主要性等。 • 增强或减少视觉纵深的方法: • (1)大小:大的物体感觉较近,小的物体感觉较远 • (2)遮挡:前面的物体遮挡住后面的物体,可以体现出一 定的纵深感。 • (3)质地:组成质地或纹理单元大的近,小的则显的远 • (4)焦距:观察到的细节,清楚的比模糊的更显得近。

视觉心理学

视觉心理学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视觉心理学课程代码:01191 2014年10月版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一、课程性质与特点《视觉心理学》是摄影专业基础课,即应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来分析人接受和处理视觉信息的过程。

视觉心理学理论的运用,可以指导摄影者从观众视觉接受和知觉形成的角度出发,来改善影像造型,让画面更加符合观众的接受心理。

课程主要讨论视觉心理的基本概念,不同的研究角度,理论学派,研究方法以及应用视觉心理学的范畴,课程分为基本理论论述、探讨与应用研究等三部分。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课程要求学生在进行作品赏析的同时,了解视觉的基本规律,并能够结合相关的实践训练,掌握和熟练使用这些视觉规律和法则。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试目标导论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导论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格式塔的概念、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内容,从而对格式塔心理学有基本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一)解题(二)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三)问题的缘起与主旨三、考核知识点(一)格式塔的概念(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内容四、考核要求识记:格式塔的概念理解: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内容第一章影像形成的生理基础与知觉基础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本章将讲述“影像形成的生理基础与知觉基础”——探讨眼睛的光学结构、眼睛与照相机、摄影机的比较,诸多视觉的生理现象,以及影像形成的知觉基础。

学习本章,要求把握眼睛的生理构造、视觉的生理现象、影像形成的知觉基础、人睛与照相机、摄影机的比较。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影像形成的生理基础1、人眼与照相机、摄影机(1)从相机的镜头、调焦、光圈、滤镜等几方面与人眼进行比较(2)肉眼与135小型相机相比较,所具有的光学规格(3)视觉形成的过程:我们能清楚地看见外界影像,是因为当凝视某外界物体时,光线由该物体反射并投入眼球。

眼球聚焦,使影像能适当地落于视网膜上。

(4)视网膜的构成(5)杆体细胞与椎体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中央小窝与盲点)2、视觉的生理现象(1)眼动(2)双眼视觉(3)适应(4)视觉后像与似动运动第二节影像形成的知觉基础1、视觉信息的处理模式2、知觉的恒定性(1)感觉(2)知觉(3)尺寸的恒定性(4)形状的恒定性(5)色彩与亮度的恒定性(6)影响恒定性的因素(7)畸变与像差3、空间辨识(1)影像的特质与空间辨识(2)强化空间辨识的元素:视觉元素的梯度变化、视觉元素的规则性、色彩的变化、轮廓的虚实关系、光的层次、相对运动、通过重叠获得画面空间。

基础心理学ppt课件

基础心理学ppt课件
冯特
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冯特 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 之父。
16
▪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 ▪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桑代克和卡尔) ▪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 ▪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 、考夫卡、苛勒 ) ▪ 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 ▪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 认知心理学(奈赛尔) ▪ 皮亚杰学派(皮亚杰)
38
39
(一)躯体神经 1、脊神经
由脊髓发出,共有31对。 2、脑神经
由脑发出,共有12对。其中3对是感觉神经, 5对是运 动神经, 4对是混合神经。 (二)植物性神经 ▪ 功能:控制机体内脏、平滑肌和腺体。 ▪ 分为两类: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二者在机能上具有拮 抗性质。
40
(一)脊髓 (二)脑
52
(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神经活动过程的扩散与集中 皮层上产生的兴奋或抑制,并不停滞在原来发生 的部位,而是要向邻近部位传播,使这些部位出 现同样的过程,这种现象叫扩散。跟扩散相反的 运动叫集中,即扩散开来的神经过程又返回到原 来发生的部位。
53
2、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 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
▪ 第二信号指由语言中的词汇组成的刺激物,它是 一种抽象和概括化的信号,由此建立的条件反射 系统属于第二信号系统,如“谈虎色变”。
51
(一)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 兴奋过程: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
或加强相联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 抑制过程: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
或减弱相联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其中S代表感觉量,R代表刺激量, K为常数)
▪ 对数定律表明: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对数的函数, 即当物理刺激强度以几何级数增加时,心理量以 算术级数增加。

最新[指南]视觉对视觉心理的认识幻灯片课件

最新[指南]视觉对视觉心理的认识幻灯片课件

点的视觉心理效果一般有吸 引感、集中感、活跃感。点 的形构特征是面积较小。外 形有时如缩短的线,有时如 缩小的面。规则点即形状近 似规则的短线和小面的点, 其视觉心理效果偏于规整感、 严谨感;而形状近似不规则 的短自由线或小自由面的自 由点,会使人产生生动感、 活泼感;偶然碰撞而迸溅形 成的偶发点具有放射感、扩 散感和随意感。正圆形点, 无方向感。近似垂直线或水 平线的点具有偏于安定感、 平静感。
间,是包围着的比较大的对 象。图形与背景的区别愈大 图形愈可突出而为我们所感
图底互转共生图形
知;区别愈小愈不易将图形
巧和妙利背用景“分底空开间”。, 即图也是底, 底也是图的图底互转的共生关系, 其特点
就是利用视知觉中视点的不确定性和巧妙经营, 产生画面图与底的正负关系 的相互转换。
还有一种形式是利 用轮廓线的共用和 错视“ 欺骗”呈 现出二维空间与三 维空间亦此亦彼的 强烈视觉冲突, 它 是图与底巧妙共用 经营的结果。
认知
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 的过程。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即对作用与人 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 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 思维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 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 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 过程。
·4·共同命运
一个整体中的部分, 如果作同方向的移动, 这些移动部分易组成 新的整体。
在徐悲鸿的【群乐】 里,亦运用了所谓的 共同命运原则来表现 其主题。
·5·完形倾向性或良好完形原则
彼此相属的部分,容易组合成整体,反之,彼此不相 属的部分,则容易被隔离开来。
阿恩海姆指出“, 所谓的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无论 是作为视觉的欣赏还是创作,追求美的感受是归宿。形式 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 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形式美在带给人们视觉上享受 的同时,更给予了人们心灵和精神上的抚慰与鼓舞。

视觉心理学

视觉心理学
存储方式: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形式
视觉记忆的影响因素
记忆负荷:记忆中的信息量会影响记忆效果
图像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注意力:人们关注的信息更容易被记住
情绪:情感状态对记忆有重要影响
视觉记忆的应用
广告业:利用视觉记忆原理,将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营销策略:通过视觉记忆,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和购买意愿
品牌建设:利用视觉记忆,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和品牌识别度
艺术创作:通过视觉记忆,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和创造力
视觉认知
PART FIVE
视觉认知的原理
不同的人对同一视觉信息的认知可能存在差异
视觉认知过程包括注意、记忆和理解等环节
大脑对视觉信息进行解析和认知
人类通过眼睛获取信息
视觉认知的过程
眼睛接收到光信号
添加标题
室内设计:利用色彩、布局等元素,营造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
工业设计:运用视觉心理学原理,提高产品的易用性和用户体验
平面设计:通过字体、排版、色彩等手段,传达信息并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品牌形象设计: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记忆
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
运用视觉心理学原理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
视觉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PART SIX
广告和营销
运用视觉心理学原理,提高广告的吸引力和效果
通过色彩、形状、排版等元素,影响消费者的情感和行为
利用视觉隐喻和象征,传达品牌理念和价值
通过视觉元素,增强消费者的记忆和认知
教育和学习
学生可以利用视觉心理学原理,采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如通过视觉记忆、视觉联想等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大脑处理这些脉冲,形成图像
图像被识别和理解

视觉心理学(全套400页PPT课件)

视觉心理学(全套400页PPT课件)

2.4 视觉刺激
暗适应:由亮处进入暗处时发生。 在生理上,发生三种并行的生理作用:瞳孔 放大,以收入更多的光;锥体细胞感光敏度 增加,以暂时维持视觉功能;杆状细胞的感 光敏度迅速增加,取代锥体细胞的作用。
暗适应所需时间:10-40分钟
2.4 视觉刺激
亮适应 :由暗处进入亮处时发生。 其经过和暗适应相反:瞳孔缩小,减少强光 进入(眯眼睛);锥体细胞的感光敏度缓慢 减低;杆状细胞的感光敏度迅速减低。 亮适应所需时间相对较短。
2.4 视觉刺激
感受性:
人眼对不同颜色的光感受性是不同的:在 明视觉条件下,在相同的光强度下,人眼对黄 绿色(550nm)感受性最高 ;在暗视觉条件下, 在相同的光强度下,人眼对蓝绿色(505nm) 感受性最高。
2.4 视觉刺激
视敏度: 就是指眼睛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 测量方法是能否分辨出空间中的两个相距一 定距离的点。 也叫空间觉察阈限。 视敏度不仅和亮点间的距离有关,而且 与它们同眼睛的距离有关。
视觉刺激情景中,给视网膜的色感来自这些 刺激对白色反射出来的光波。在不同颜色混 合后,一部分光波被颜料吸收,只有部分波 长反射出来,所以会形成不同的色觉。
青=白-红 紫=白-绿 黄=白-蓝
2.5视觉的主要现象
混色规律
2.5视觉的主要现象
后像
主要现象
后像
• 视觉刺激消失而感觉暂时留存的现象,称 为后像。
1.3 认识设计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在设计活动中, 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遵循消费行为规律, 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最终提升消费者满意 度(CSI)的一门学科。
2 视觉系统
2 视觉系统及理论
2.1 眼球的构造
2.1 眼球的构造
• 角膜:外界光线由此进入 • 虹膜:其伸缩可以使瞳孔缩小或放大,以调

2024年度视觉和错觉PPT课件

2024年度视觉和错觉PPT课件

视觉原理
视觉的形成依赖于光的反射、折射、干涉等现象以及眼睛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等结构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的图像,再通过视神 经传递至大脑皮层进行处理和解释。
2024/3/24
4
错觉定义及分类
2024/3/24
错觉定义
错觉是指人们在感知外界事物时 ,由于生理、心理或环境等因素 的影响,产生的与实际不符的知 觉体验。
24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跨领域融合
个性化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视觉与错觉的研究 将更多地与其他领域进行交叉融合,如神 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
未来的视觉与错觉应用将更加注重个性化 需求,如根据用户的喜好、文化背景等因 素定制相应的视觉体验。
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技术
社会影响与伦理问题
随着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 ,视觉与错觉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扩展, 为用户提供更加沉浸式的体验。
光影效果
建筑设计中的光影效果也是视觉与错觉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巧妙地 运用光线和阴影,可以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和视觉效果。
2024/3/24
16
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2024/3/24
图形创意
平面设计师常常运用视觉与错觉的原理,通过创意的图形 设计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传达特定的信息或情感。
色彩搭配
色彩在平面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设计师可以利用色彩 的对比、调和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视觉层次和错觉效果 。
06
总结与展望
23
本次课程回顾
视觉与错觉的基本概念
介绍了视觉与错觉的定义、分类及影响因素 。
错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探讨了错觉在广告、艺术、建筑等领域的应 用实例。

第三章--视觉心理学-shang

第三章--视觉心理学-shang

第三章视觉心理学视觉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类视觉感知的机制和过程。

它关注人们如何通过眼睛接收光信号,并如何在大脑中处理这些信号以产生视觉体验。

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如何感知世界、如何进行视觉识别以及如何处理视觉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在视觉心理学中,有几个关键的概念和理论,包括:1. 视觉感知:这是指人们如何通过眼睛接收光信号,并如何在大脑中处理这些信号以产生视觉体验。

视觉感知包括颜色、形状、大小、深度和运动等方面的感知。

3. 视觉记忆:这是指人们如何记住视觉信息,并在需要时回忆起来。

视觉记忆对于人类学习和记忆具有重要意义。

4. 视觉识别:这是指人们如何识别视觉对象,包括面孔、物体和场景等。

视觉识别对于人类进行社会交往、解决问题和导航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视觉心理学的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1. 实验法: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和记录被试的视觉行为,以研究视觉感知、注意、记忆和识别等过程。

2. 认知神经科学法:通过脑成像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观察大脑在处理视觉信息时的神经活动,以研究视觉感知和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

3. 行为研究法:通过观察和记录人们在实际生活场景中的视觉行为,如驾驶、导航和社交等,以研究视觉感知和认知过程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4. 计算机模拟法: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类视觉感知和认知过程,以研究视觉感知和认知过程的算法和机制。

视觉心理学的研究对于许多领域都有重要应用,包括:1. 视觉艺术:通过研究人类视觉感知和认知过程,艺术家可以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艺术作品。

2. 人机交互:通过研究人类视觉感知和认知过程,可以设计出更符合人类视觉习惯和认知特点的交互界面。

3. 教育和培训:通过研究人类视觉记忆和识别过程,可以设计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培训方案。

4. 医学和康复:通过研究人类视觉感知和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可以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视觉障碍患者恢复视觉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知觉时 起主导作用的 感官的特性√
根据人脑 所反映的 事物特性
视听触嗅味 知知知知知 觉觉觉觉觉
空时运 间间动 知知知 觉觉觉
• 空间知觉处理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和 距离的信息。
• 运动知觉处理物体在空间的位移。 • 错觉是对客体不正确的知觉。
2. 感觉和知觉的差异
• (1)感觉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 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 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的产生是在 感觉的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 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

对事
物的

整体
反应
……
小结
• 感觉和知觉都是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初级 阶段,也是人们形成记忆、思维、想象、 意志等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3.知觉理论
• 各种理论公认知觉是先天(人体结构自身 和与生俱来的储存信息)与后天(积累的 经验)的共同产物,不同点在于二者作用 程度。
3.1 赫尔姆霍兹 理论 (hermann von helmholtz)

• 比较A和B的 颜色。
• (2)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 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 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 反映。
• (3)感觉是单一感受器活动的结果,而知 觉则是多种感受器协同活动分析综合的结 果。在知觉过程中,包括了当前的刺激所 引起的兴奋和以往相应的知识经验的暂时 神经联系的恢复过程。
• (2)感受适应:外界物理刺激的持续作用 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 例: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 (3)感觉后效:外界物理刺激消失后,愿 刺激感受暂时存在的现象√
• 例:后像
(4)感受对比
• 不同物理刺激同一感受器而引发的感受性 变化。
• 1)同时对比:两种不同的物理刺激同时作 用于同一感受器的对比。 √
视觉心理学
绪论
一、心理学
• 心理: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 心理学(psychology):研究心理现象客
观规律的学科。
二、感觉
•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 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 分类

根据受刺激的感受器
根 据 刺 激 来 源
2. 感受性及规律
• (1)感受性:人对外界刺激的感觉程度√

• S - 感觉强度 • R - 刺激强度 • K – 系数
S=KlgR
例 - 标准对数视力表的设计原理
• 根据上述定律设计视标大小增率 • 与视力值的关系: • 感觉强度:视力(分辨能力) • 刺激强度:视标大小(视角) • 对应关系:视力=5-lg视角 • 视角为1′时,lg1=0,视力为5 • 视角为10′时,lg10=1,视力为4

• 两根不同长度的直线 •
• 初始长度为10mm时,将长度延长至11mm 刚好能看出长度差别,初始长度为20mm时, 刚好能看出长度差别的长度为多少?
3. 韦伯-费希纳定律√
• 在研究连续变化的物理刺激和其对应的感 觉量的关系时,费希纳在韦伯定律的基础
上总结出:感觉强度与物理刺激强度数量 关系为:
• 主要结构:细胞体和突起 • 最主要的特性:兴奋和传导
1.1 细胞体及作用
• 细胞体包含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通过化 学反应,胞体为神经活动提供能量,并制 造用于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1.2 突起
• 突起是由细胞体延伸出来 的细长部分,分为:
• 树突和轴突。 √
作用√
• 每个神经元可以有一或多个树突,树突接受 刺激并将兴奋传入细胞体。
• 2)先后对比:两种不同的物理刺激相继作 用于同一感受器的对比。 √
三、心理物理学
• 心理物理学是对物理刺激和它引起的感觉进 行定量研究的心理学学科。 √
• 解决的问题是:多强的刺激才能引起感觉和 物理刺激有多大变化才能被感觉到这一变化。
1. 基本概念
• (1)感觉阈限 • 阈限:临界 • 1)绝对阈限:能引起特定感觉的最小物理刺
• 知觉者通过与生俱来的储存信息假设和推 论感觉到的事物而形成知觉,该过程称为 无意识推理(unconscious inference)。
无意识推理
• 特点:知觉的少部分信息来自当前的感
觉,大部分信息是从贮存的信息库中提 取出来的。知觉可以预测外界刺激的性 质,具有适应环境的功能。
3.2 格塔式理论√
• 知觉者通过自身的内加工作用,整体地知 觉外界事物。
• 格塔式:形式、整体、结构或本质
• 特点:知觉具有主动性和组织性,人总
是尽可能用简单的方式去感知外界刺激, 知觉遵循“概略”规律,知觉符合于神经 系统的特征。√
3.3 詹姆斯·吉布森生态光学理论
• 知觉系统产生于知觉者为生存而作的努力 过程之中,知觉是知觉者对外界稳定不变 事物的直接反映。
• 特点:知觉与外界事物足以产生知觉。
五、神经系统
•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由数十亿个 特化的神经元(也叫神经细胞)组成, 调节人体行为和内环境的稳定,进行记 忆、思维等高级智能活动。
1. 神经元
• 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 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 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轴突把兴奋从胞 体传送到其他神经元或组织,如肌肉等。
1.3 突触
• 突触是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 元或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部分。
• 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 • 作用:传递信息
1.4 分类
• (1)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其树突的 末端分布于身体的外周部,接受来自体内外的 刺激,将兴奋传至脊髓和脑。
激量。绝对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反之亦 然。 √
• 2)差别阈限:刚好能感觉出差别的物理刺激 变化量。 √
2.韦伯定律√
• 差别阈限随初始物理刺激量的变化而变 化,在一定范围内,每一差别阈限与初 始物理刺激量的比值为常数。即:

ΔI/I= K
• ΔI为差别阈限,I为物理刺激量,K为 Weber常数。
四、知觉
•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 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

对事
物的

整体
反应
……
•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 息的整合和解释。
• 知觉的产生不仅需要具体的客观对象,还 需要借助于过去经验或知识的帮助。过去 经验、知识,甚至还可以补偿部分感觉信息 的缺欠。
1. 知觉的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