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知识观
鲁迅向左 胡适向右

回到邵建的《20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与鲁迅》书中,读到那场近一百年前发生在胡适与鲁迅之间的分歧,看起来只是倡导白话文的同时,给不给文言留恋者以申辩权利的意见之争,看起来只是改造国民性还是建立宪政的何种自由主义路径之争,其实,显露的还是“宽容”与“不宽容”的问题。我期待一种和平的景象,批判胡适的人能够理解胡适,他和他的思想遗产在建设和谐社会的21世纪,他从事的呐喊事业永远是中国知识分子担当的楷模。就像邵建那样,通过客观求证和对真相的还原来重整思想者的遗产。这让我想起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无知》:两个逃离祖国的捷克人,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结果,时间扭曲的记忆,再也找不到一丝的归属感。于是,所有的叙述都聚集到这样一个起点:全球化的现实、大同世界的历史和普世主义价值,能不能让所有新的精神历程,从“宽容”出发。
而邵建是客观地、审慎地、心平气和地走进这块“是非之地”。他更多的是还原了胡适与鲁迅“两种不同的价值遗产”。尽管批评了鲁迅的价值一元论,但邵建强调,启蒙的意义不可低估,但进而又指出,“不能以思想启蒙之一元排斥比如制度建构的他元。”
胡、鲁的相同与相异
邵建的“还原”从东西方两种不同的知识论开始,东方式的“知识意志上的绝对自信”和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知识不确定性的两种知识观取向,导致了二人对“宽容伦理”、“怨恨伦理”截然不同的伦理态度。这两种伦理态度可能也和他们各自赴美国留学和日本留学经历中受到的东西方知识观的强化有关,也必然来自于童年。
胡适还是鲁迅?对于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可能不是简单的学术思想和文化选择问题。鲁迅是自由左翼,相形之下,胡适属自由靠右。五四后的胡适,在未放弃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启蒙的同时,把注意力转移到政治改良和制度建构的努力上。而鲁迅穷其一生行走的是他改造国民性的呕心沥血的启蒙之路。
知识观的历史演变及其趋势——从古希腊到后现代之后

的 著 作 《 识 论 》中 提 出 : 识 指 的 是 具 有 某 种 形 知 知
式 的 能 力 , 某 人 懂 得 钢 琴 , 是 说 他 具 有 弹 奏 钢 如 就 琴 的 能 力 ; 识 指 的 是 认 识 某 物 或 某 人 ; 识 指 的 知 知
题 呢 ? 古 往 今 来 , 知 识 为 主 题 的 论 述 可 谓 汗 牛 充 以
据 人 的认 识 能 力 把 知 识 划 分 为 感 性 知 识 和 理 性 知
识 ; 可 以把 知识 分 为 分 析 性 知识 和综 合 性 知 识 , 还
栋 , 时 至 今 日仍 歧 见 纷 呈 。 但
家 们 产 生 的分 歧 最 多 。 不 论 是 在 认 识 的 起 源 , 是 还 在 知识 的有 效 性 方 面 ( 识 是 客 观 的 、 遍 的 、 知 普 必
知 识 是 人 类 文 明 的 产 物 和 标 记 , 们 关 于 知 识 的 信 我
念 对 塑 造 知 识 和 文 明 的 历 史 起 到 了 十 分 重 要 的 作 用 。知 识 是 人 类 理 智 活 动 的 产 物 , 是 人 类 最 为 宝 也
贵 的 财 富 , 关 知 识 的 追 问 和 论 辩 早 已成 为 人 类 思 有
时代 、 同文化背 景 的人 们 , 此 问题 的理 解 是 多 不 对 样 的 。 对 此 问 题 回答 的 多 样 性 , 映 了 人 类 知 识 观 反 的多元 化 。所谓 知 识 观 就是 关 于知 识 是 什 么 以及 它 何 以 可 能 的 学 问 , 人 们 对 知 识 的 基 本 看 法 与 态 是 度 。 具 体 地 说 , 识 观 要 回 答 知 识 的 标 准 、 识 的 知 知 价 值 、 识 的 性 质 等 基 本 问 题 。何 为 “ 识 ” 知 知 ?在 柏 拉 图那 里 , 识 就 是 作 为 确 证 的 真 信 念 。 雷 尔 在 他 知
东西方文明互鉴 科学理念

东西方文明互鉴科学理念东西方文明互鉴:科学理念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交流的日益便捷,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互鉴变得前所未有地频繁和深入。
而在这些互鉴中,科学理念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形式。
它不仅促进了知识的交流和学术的发展,更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探讨东西方文明互鉴的背景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历史上,东西方文明曾经有过相互封闭、相对独立的状态。
然而,近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东西方文明开始交流互鉴,其中科学理念则是最主要的交流内容之一。
科学理念的互鉴意味着东西方文明能够正视彼此的差异并超越文化壁垒,推动全人类的智慧和发展。
千百年来,东西方文明对于科学理念的互鉴交流历久弥新。
自古希腊时期,东方的瓷器、药材和算学都激发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兴趣。
而近代以来,西方科学又深刻地影响了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科学发展。
期间,东方的先秦哲学、封建科学和医药等方面的经典著作也通过西方学界的研究和翻译而得以广泛传播。
这些互鉴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的共同点都在于推动了不同文明的相互理解和知识传播。
那么,东西方文明互鉴的科学理念在实践中又具体表现哪些特点呢?首先,东西方科学理念的互鉴体现出了普世价值观的重要性。
科学是世界共同的语言,也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
无论是东方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实证主义”,它们所追求的是真理的探索。
而在相互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人们会逐渐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科学思维都是在追求普世价值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正是这种普世价值观的指引,使得东西方文明能够相互学习,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各自的科学理念。
其次,东西方文明互鉴中的科学理念展现出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科学的发展不仅需要对传统知识的传承和积累,更需要对现有知识的挑战和革新。
在东西方文明互鉴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东方的“思辨哲学”和西方的“实践理性”交流碰撞,激发出了新的科学观和方法。
通过不断探索与创新,东西方文明共同推动了科学理念的革新与进步。
什么是知识观 (1)

知识观是什么知识观概述知识观是一个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涉及到对知识的本质、来源、获取、传播和应用等方面的看法和理解。
知识观不仅影响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还影响组织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知识观的维度1.知识的本质:探讨知识的定义、特性和属性。
知识究竟是主观的、客观的还是二者的结合?知识是如何形成的?2.知识的来源:研究知识的来源和获取途径。
知识是从经验中得来的吗?还是通过理性思考和推理得出的?知识是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靠性?3.知识的传播:分析知识传播的方式和媒介。
如何有效地传播知识?知识的传播是否具有平等性和公正性?4.知识的应用:探讨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价值。
知识如何转化为实践中的行动和成果?知识的应用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实用性?5.知识的社会文化背景:考察知识观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和影响。
不同文化和社会结构对知识观有何影响?知识观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文化?知识观的发展历程1.古代知识观: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探讨知识的理性主义和形式主义。
2.中世纪知识观:以基督教神学为基础,强调知识的权威性和神圣性。
3.近代知识观:以科学革命为背景,强调知识的实证和经验主义。
4.现代知识观:涉及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等思潮,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和多元性。
现代知识观的挑战与展望1.信息过载与知识筛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筛选和处理信息成为重要挑战。
2.知识的可信度与权威性:在去中心化的网络时代,知识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受到挑战。
3.知识的创新与进步:如何鼓励知识的创新与发展,以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
4.全球化和跨文化知识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识观成为重要议题。
5.人工智能与知识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定义和利用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在知识获取、存储和应用中的作用。
6.可持续发展与知识观: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框架下重新思考和塑造知识观,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西方哲学东西方差异

西方哲学东西方差异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的差异哲学是一种探讨人类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学科,东西方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等方面探讨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的差异。
一、本体论差异本体论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世界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西方哲学在本体论上主要关注实体和本质,认为世界是由一系列独立的实体构成的,每个实体都有自己的本质和属性。
例如,柏拉图认为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构成的,理念世界是真实的,而现象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体是具有独立存在的东西,它们的本质是由它们的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相比之下,东方哲学在本体论上更加关注整体和关系。
例如,道家认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道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力量,它包含着阴阳、五行等相互作用的元素。
儒家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社会是由一系列相互依赖的关系构成的。
佛教则强调世界的无常和无我,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没有固定的本质和属性。
二、认识论差异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和方法的学科。
西方哲学在认识论上主要关注知识和真理的本质,认为知识是通过感官经验和理性思考获得的。
例如,笛卡尔认为知识是通过怀疑和推理获得的,只有通过理性思考才能得到确定的知识。
康德则认为知识是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而成的,感性认识提供材料,理性认识则提供形式。
相比之下,东方哲学在认识论上更加关注直觉和体验。
例如,道家认为知识是通过直觉和体验获得的,只有通过修行和领悟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
儒家则强调实践和学习的重要性,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积累的。
佛教则强调修行和领悟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修行和领悟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和智慧。
三、方法论差异方法论是探讨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学科。
西方哲学在方法论上主要关注逻辑和分析,认为只有通过逻辑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逻辑学是研究推理的科学,只有通过逻辑推理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西方课程知识观的演变-选择、组织与呈现

西方课程知识观的演变:选择、组织与呈现摘要:本文依据课程知识观的核心要素,从课程知识选择、课程知识组织和课程知识呈现三个维度梳理了柏拉图、夸美纽斯、斯宾塞、杜威、布鲁纳和多尔课程理论内在所反映的课程知识观,并以知识观视角解析了课程知识观演进特征,提出了课程知识选择从普遍真理到存疑情境、课程知识类别从等级层次到多样分类、课程知识编排从普适确定到开放建构,以及课程知识呈现从抽象绝对到多元描述等趋势,以期助力大学课程内容改革实践。
关键词:课程知识观;课程知识选择;课程知识组织;课程知识呈现;知识观一、课程知识观的三维视角胡森在《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指出,课程知识是“在一门课程中所教授或所包含的知识(课程内容)和制定课程时所应用的知识(课程编制知识)”。
本文使用其第一个层面的含义,即视为有助于实现既定教育目标,通过课程要向学生传授的内容。
为确立课程知识的基本范畴,本文认为至少需要从课程知识的本体属性、划界问题及其内在关系三个层面进行探究和思考。
首先,课程知识属于知识的思想范畴,但能否成为课程知识则取决于特定社会的教育实践准许何种知识进入教育场景。
其次,课程知识直接以影响和发展人为目的,承载教育情境实践下的价值追求,较非课程知识具有更强的目的性、方向性和工具性。
同时,课程知识从广义上讲,必须具备意义与符号两个要素。
其中,“意义”是课程知识的内容,涉及横向分类与纵向排序两种组织结构,“符号”则指它的呈现形式。
课程知识观中的“观”,在汉语中,指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
结合上述课程知识基本范畴的探讨,我们可知,课程知识观从本体上反映了人们在课程教学领域如何看待课程知识,其中涉及的本质问题是如何选择课程知识的观点,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为了特定教育目的以何种标准选用进入课程领域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质问题又相应派生出了对课程知识的处理观念,包括意义组织和形式呈现两部分,其中前者涵盖内容分类与教授排序两方面。
基于此,本文在课程知识观的历史透视中,将分别从课程知识选择、课程知识组织和课程知识呈现三个维度进行剖析,从而把握典型课程知识观的基本特征。
文化学知识东西方文化差异解读

文化学知识东西方文化差异解读文化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思想、价值观、习俗、艺术和其他表达方式。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我们的交流与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并解读背后的原因。
一、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差异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集体利益,强调家庭、社会的和谐。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独立思考和个人权利。
这种差异带来了不同的行为模式、社会习俗和法律制度。
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加崇尚谦逊、内敛和拥有“和”的思维方式。
他们注重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尽量避免冲突和争斗。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直接、坦率,崇尚明确的沟通和直面问题的解决,体现了“我”的价值观念和自我表达的权利。
二、时间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东西方文化对时间的认知和利用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现在和过去,关注过去的传统和历史,注重长期稳定的发展。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将时间用于实际的产出和效率的提升,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和个人成就。
这种时间观念的差异在生活方式上也表现出来。
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家庭活动,喜欢团聚、互助和慢节奏的生活方式。
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成就和事业发展,喜欢高效率、高速度的生活方式。
三、艺术和审美观念的差异东西方文化在艺术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内涵、隐晦和意味深长的艺术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诗词、国画以及禅宗的审美理念都注重“意境”,通过留白和暗示来引发观者的内心共鸣。
相对而言,西方文化更加直接和展示性,追求形式的美感和具象艺术。
四、信仰和宗教文化的差异东西方文化在信仰和宗教文化方面也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主要以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为代表,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超脱。
而西方文化主要以基督教为主导,强调个人的信仰与救赎。
这种差异不仅在宗教信仰上有所体现,也对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和法律制度产生了影响。
柏拉图的知识观

柏拉图的知识观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柏拉图的知识观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唯心主义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
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
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
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
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
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
因此,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
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
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
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
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
知识观的分类

1、知识观的分类从知识观的演进看,经历了理性主义知识观、经验主义知识观、实用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知识观、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从知识观的主张看,权威型知识观(其根本目的是要传递“客观的”“普遍的”知识。
)和批判型知识观(现代教育目标不再是培养“知识储藏型”人才,而是培养会获取和运用知识,会学习的具有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课程等教学内容打破了封闭状态,关注知识的个体性和开放性, 强调个人技能、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强调隐性知识和默会知识;教学从传统的“灌输式”转向“对话式”教学,倡导研究性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由单向传递知识转变为双边互动的教与学;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
)理性主义知识观和经验主义知识观倡导理性(包括科学理性和经验理性)权威和绝对主义;建构主义知识观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倡导批判和反思。
理性主义知识观:时间:古代理性主义争论焦点:对知识的探讨主要集中于知识的起源和本质上,人们试图从众多的具体事物中探寻万物的本源,从个别中探寻一般。
教育宗旨是培养人的理性。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主要观点:古代的知识观认为:(1) 知识是天赋的,如柏拉图的理念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说都肯定了知识是人生而赋有的;(2) 知识是人排除干扰的思维成果,如苏格拉底的反思和柏拉图的回忆;(3) 知识即美德, 知识是关乎人生、提高修养与学识、净化心灵及显示智慧的东西。
一般说来,西方古代的思想家在知识的起源上持二元的观点:既承认知识产生于现实的事物, 又认为真知来源于天国神灵; 既认为各种事物有赖于感官去感知和认识,又坚持真知必须依靠心灵去领悟和把握;既赞同、继承前人从长期实践经验中概括、归纳、总结出来的各种学科的知识,又对这些知识加以神秘化,给以思辨性阐释。
经验主义知识观:时间:从文艺复兴到18 世纪末争论焦点:知识的来源。
经验派认为一切知识皆起源于感觉经验,知识就是存在的反映, 感觉经验是人类认识的基础,知识是感觉经验的产物。
世界观知识整理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2、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失的飞跃和发展。
3、既要反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又要反对优柔寡断、缺乏信心。坚持适度原则。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2、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即不同事物矛盾不同;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矛盾不同;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和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不同。
4、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1、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居于主导地位。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2、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3、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是部分构成的整体,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1、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不符合实际的成规成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坚持两点论、二分法,分清主流和支流,全面地看问题。
2、反对一点论、均衡论。
辩证的否定观原理
1、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知识社会学视阈下的课程知识生成

知识社会学视阈下的课程知识生成摘要:课程知识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价值负载的。
受特定社会权力控制影响,课程知识的生成主要有两种类型,即课程知识的外控生成和内控生成。
课程知识的外控生成主要指权力控制下的课程文本知识的生成,而课程知识的内控生成主要指权力控制下的课程的动态知识的生成。
关键词:知识社会学;课程知识;外控生成;内控生成一、什么是课程知识阿普尔在用“结构分析”方法对课程的意识形态渗透进行研究时,多次提到课程知识、知识和学校教育知识三个概念。
他认为,“课程是主流阶级的权力、意志、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体现和象征,它实际是一种官方知识,是一种法定文化”[1]。
在这里,阿普尔将课程与知识对等起来,认为课程就是知识,并且是官方知识、法定的知识、合理性知识。
我国学者认为课程是“法定文化”或“法定知识”[2]。
还有学者认为“课程是社会建构的提供给学校师生借以互动的法定知识”[3]29。
其次,课程知识即学校教育知识,凡是与学校教育有关的知识即为课程知识。
阿普尔认为,“进入学校的知识是对较大课程范围的社会知识和原理进行选择的结果。
它是一种来自某个方面的文化资本形式,经常反映我们社会集体中有权势者的观点和信仰。
……因此,社会和经济的价值已经渗透于我们工作的机构设置,渗透于我们保存在课程内的‘学校知识的形式主体’,渗透于我们的教学模式和评估原则、标准与形式”[4]。
我国学者从社会学角度在对课程进行研究时,多次运用课程知识概念表述问题,尽管没有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但从其陈述形式和意向上,我们也可以推断出其所意指的课程知识的含义。
如,“课程结构是指课程知识的组织及其相互联系”[3]202。
这里的课程知识其实就是指进入课程领域中的知识,进一步说就是指课程中的知识。
通过对课程研究者运用课程知识概念表述课程问题的情况看出,很少课程研究者对课程知识进行明确的概念界定。
在多数学者看来,课程知识就是关于课程的知识,对其进行界定没有太多价值和必要。
西方教育研究范式的演进:知识观的视角

的唯一真原, 化育万类 的至美者。 ” 教育的最高 目的在于 “ 使 人皈依于神” 。其后 ,马丁 ・ 路德也指出:教育的 目的在于 对上帝的虔诚 ,而作为改革者他又指出,虔诚不是对教义、 教条的简单信仰。 他强调教育必须着眼于公 民素养、职业技
时闪烁 着经 验科学 的光芒 , 这也 预示着 一种新 的教 育研 究范 式 即将 到来 。 哲学 思辨 的教 育研究 范式上 至古希腊 三杰 ,中经 夸美纽 斯 、洛克 、卢梭 、裴斯 泰洛其 、赫尔 巴特等人 ,下 至要素 主 义 、永恒 主义 、改造主 义等各 教育流 派 。其研 究 的视 阈是教
存在的知识 , 他们认为世间万物都是 由某种或某些基本元素 构成的,自 然有其天然的合理 I 生, 人类不需要对 自 然做合理l 生
的论证 , 只需要做 出解释 。哲学的任务就是运用思辨 的方式祛 除现象 的遮 蔽 , 触及事物 的本 质和规律 ; 在神学 的视 阈中 , 人
前提——人性本善 , 认为 自然人是纯洁 、善 良并且快乐的, 而社 会人 则 充满欺 诈 、野心 和贪 婪 。因此 ,“ 出 自造 物主 之 手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 了” ,而这种论说
代 知识 观和 后现代 知识 观 的演进 , 也是 旨在 获得 “ 教 育知识 ” 的教育 研究 领域 的呈现 。 传 统知 识观 与哲 学思 辨的研 究范式
一
知识 观 总是 以具体 的知识 为载 体 , 通 过具体 的知识 形式 表 现 出来 。 古代 哲学 家试 图解释 自 然, 获得关 于世 界 “ 本体 ”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一单元第2讲东西方的先哲(选修4,63张PPT)

没有认知。
三、古代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1.对柏拉图思想的继承和突破 (1)人要追求尽善尽美,但不要放弃现实的幸福。 (2)承认现实世界的_______,指出了柏拉图理念论的最大弱点。 真实性 (3)理念属于人的思维抽象,客观上不存在理念世界。 (4)人的认识产生于对_________的感觉,“接近了唯物主义”, 但不彻底。 客观世界
(3)题主要从稳定社会,加强个人品德修养,促进社会发展等
方面回答。
答案:(1)孔子认为追求富与贵、避免贫与贱是人之常情;同
时他主张见利思义,要义利同在,反对见利忘义。
(2)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为,在获取利益过程中,要兼顾国家、 集体、个人利益;提倡为国家利益而努力。邓小平更多地承认 个人利益,鼓励勤劳致富,反对见利忘义、向‚钱‛看。 (3)孔子的义利观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个人品德的修养;毛泽
安宁„„唯有到了那时候,我们的这个国家才有获得生命并见
到天日的可能。
探究2: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材料概括柏拉图“理想国”是怎
样的。
提示:护国者、卫国者和生产者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 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国家的统治者应该由最富有智慧、最 具正义感和理性的哲学家——“哲学王‛来担任。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的比较
(1)哲学:提出_______的观点,认为世界是由理性世界和感觉 理念论 世界构成的;理性世界与感觉世界是对立的。
(2)知识观: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学
习即是回忆。 (3)政治思想:著作《国家篇》,提出了理想国的观点。 (4)教育:创办___________,培养人才。 柏拉图学园
‚礼‛‚义‛相结合,必须为封建的生产关系尤其是‚士‛即
‚君子‛来服务。
问题3:如何理解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才标准? 提示:‚内圣‛指具有高度道德修养的人,‚外王‛指施行仁 政,建立事功者。儒家把能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视 为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人才。
关于知识观

一、关于知识观所谓知识观,简单地说就是对知识的看法。
它要解答的基本问题有: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有价值的知识?个人如何获得知识?对以上问题的不同回答便形成了不同的知识观。
传统上,人们一直把知识看作是对世界的表征,即对世界的描述和解释。
人类把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包括客观事实、原理、规律、理论等等)用语言或其他符号表述并记录下来,就形成了知识。
对于学习者来说,知识是学习的客观对象,是独立于学习者之外、与学习者的经验和认知方式无关的客观存在。
学习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它。
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觉、记忆、理解它的过程。
而新知识观则认为,知识是一种关系体系,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知识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类的知识),也是“个人头脑的创造物”(个人的知识),“当个人通过社会过程领悟到各种事实材料之间的联系、把经验加以组织并对日益复杂的意义锁链进行推论时,知识便随之产生和发展”。
因此,“个体是‘意义的创造者’,他可以把事实材料纳入他自己关于事物的组织结构中,并将这一结构与他的已经作为经验而独有的那些东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联系起来”。
知识并非只有单一的存在形式,以语言和各种抽象符号形态存在的陈述性(表征性)知识只是知识的一种形态;而“做”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实践”、“体验”的知识也是知识的重要类型。
总之,新旧知识观在以下几方面有着重大不同。
(l)旧知识观把知识仅仅看作是对世界的描述与解释(即“是什么”和“为什么”),新知识观则认为实践本身——“做”的能力(“会做”和“知道怎样做”)也是知识。
“知识一直都被视为对‘是什么’的探索;一夜之间,它就开始致力于‘做什么’,变成了一个资源和有用的东西”。
(2)旧知识观将知识看作是静态的、结论性的,而新知识观把知识看作是动态性的、过程性的,是对开放的、复杂多变的现实的解释,而不是对封闭的、稳定的意义系统的客观反映。
(3)旧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绝对性,新知识观则同时强调它的主观性、个体性和相对性,即对学习者的依存性,把“知者”与“被知者”,即学习者和学习的对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东方与西方-作文800字

东方与西方-作文800字标题:东方与西方——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历史的长河中,东西方文化就像两颗璀璨的明珠,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尽管它们有着不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但都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东方文化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注重和谐、平衡和内在的精神追求。
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共处。
比如中国的儒家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而道家则倡导“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刻意。
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东方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体主义和理性思考。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真理和美的理论,对西方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更是把个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外,基督教信仰也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倡博爱、宽容和救赎,对西方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东西方文化有诸多不同,但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交流和互动互相影响,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例如,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佛教。
同时,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也通过丝绸之路等途径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的科技发展。
反之,中国的四大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也对西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全球化的今天,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
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品尝到各地的美食,还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这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然而,我们也应注意到,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和冲突。
因此,我们在欣赏和学习他国文化的同时,也要尊重其独特性,避免强加自己的价值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交流互鉴,促进全球文明的共同发展。
总的来说,东方与西方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两大瑰宝,它们各有特色,又相互交融。
我们应该珍视这种多样性,通过文化交流和对话,增进理解和友谊,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古代东西方教育比较

古代东西方教育比较一、东方古代教育史1教育发展进程。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主要发源于四个文明古国即两河流域、埃及、印度、希伯来,它们是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产生了最早的文字、科学知识及学校的萌芽,在奴隶制时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
两河流域早期教育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剩余,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阶级和国家,产生了苏美尔文字学习语言,书写和翻译,天文学数学,医学建筑学取得重大成就。
苏美尔衰落后,巴比伦兴起,教育实行分级教育,初级教育教授读写,高级教育学习文法,文学,祈祷学,数学,天文医学以及炼金术等。
古埃及教育,文化与科学:文字的产生,腓尼基字母和希腊字母的创造,草纸的产生;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数学,取得较大成就,医学成就斐然,提出大脑,建筑艺术达到极高水平。
反应了统治阶级的要求,反应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教育制度相对完善出现了不同分类的学校宫廷学校,士官学校,僧侣学校,文士学校。
教学内容①宫廷学校教学无法考证②僧侣学校重科学教育(天文学,数学,建筑学,水利学,医学),是传授高深知识的学府。
③职官学校教学普通文化课及专门职业教育。
④文士学校教授书写,计算,律历,以及数学,天文,地理。
古印度教育,社会概况:奴隶制的产生,文字的产生,等级阶级的产生。
婆罗门时期教育,教育事业掌握在婆罗门手中,只有婆罗门等高级种姓才能接受教育,且必须贯彻婆罗门教义。
教学内容:早期以婆罗门神学为主,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然后发展到家庭教育为主的,后来“古儒学校”出现学习《吠陀》,六科。
后期为佛教教育,教学内容:根植于婆罗门讲因果轮回,也有区别佛教反对种姓主张平等。
社会概况,印度进入列国时代,战火频繁,婆罗门势弱,佛教教义与世相和。
古印度教育的宗教色彩比较重。
影响:佛教教育对印度乃至东方各国的教育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包括对中国书院教学制度有过重要影响;其精深的哲理也推动了思辨哲学的发展;佛教教育还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广大下层民众,扩大了教育对象,故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所宣传的悲观厌世思想也有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
文化学知识东西方文化差异解读

文化学知识东西方文化差异解读文化学知识:东西方文化差异解读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它不仅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等方面,还体现在艺术、宗教、语言等多个层面上。
而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一个广泛且深入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对东西方文化差异进行解读,以增加对文化学知识的理解。
一、价值观与人际关系东西方文化的最基本差异体现在其价值观和人际关系观念上。
在东方文化中,集体主义思想根深蒂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被看作是紧密相连的。
这种观念反映在家庭和社会组织中,强调对家族、团体的忠诚和责任感。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被高度重视。
因此,西方社会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和自我实现。
另外,对待人际关系的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重视面子和尊重长辈、上级是常见的。
人们常常注重团队合作、和谐和统一的价值观念。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自由、平等和尊重他人的权利。
它更加倾向于强调个人利益和竞争。
二、时间观念与行为规范东西方文化的时间观念和行为规范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重要的是维持人际关系并维护社会和谐。
因此,时间被看作是相对的、灵活的,人们更注重当下的情感和关系。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强调时间的准确和效率。
时间被看作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人们更注重时间的规划和利用。
除了时间观念外,行为规范也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维持面子和尊重他人的感受。
因此,在公共场合中,人们通常会抑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与他人产生冲突。
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人权益和自由表达。
他们更容易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三、审美观念与艺术表达东西方文化对审美的偏好和艺术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平衡、和谐和内敛是审美理念的核心。
传统的东方艺术形式,如中国的国画和日本的禅宗艺术,都体现了这种审美追求。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独特性和创造力被重视。
西方艺术家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观点,透过艺术作品传达个人的内心世界。
知识观及其分类

一、知识观的概念及结构知识观的概念《3》知识观即关于知识的观念。
它是人们对知识的基本看法,见解和信息,是人们对知识本质、来源、范围、标准等的种种假设,是人们关于知识问题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
知识观的英文形式是“in the view of knowledge, idea about /on knowledge”即“对知识的看法”、“在知识的视野中”。
概而言之,知识观就是对知识的看法,关于知识的观点,这种看法和观点隐含着对知识本质、价值、标准、范式的假设与信念,也表达着对知识的理想和欲求。
理解观念:现代汉语词典上对观念的解释:看法和思想。
世界观对世界的一般观念与看法。
《4》注意:知识观不是知识本身,它是关于知识的知识,是伴随着知识的积累、丰富与增长人们对知识所做的一种意识与反思。
知识观与知识的关系犹如元认识与认知的关系、历史学与历史的关系。
历史学是关于历史的学说与说明,历史事件尽管客观存在,而人们对他的观点、评判、认识不尽相同。
《5》知识观的结构知识观同其它观念一样,以若干单个的观念相互联系的形式存在,并且这种联系是内在的、有机联系的,而不是单个观念的简单相加。
这些单个观念纵横交错、有机联系相互作用,便形成了知识观系统或结构。
那些纵向联系的观念具有上位与下位、一般与特殊的区别,它们处于同一平面,呈并列关系。
《6》知识观的教育学结构:教育学是以改善、优化教育实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旨趣的学科,知识的选择、组织、传授与学习是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和基本工作,因此,知识观的教育学研究必须涵盖与知识选择、组织、传递相关问题,知识选择涉及到知识的价值判定,知识组织涉及到知识的类型与结构,知识传授与学习涉及到知识的性质、类型。
《7》从内部结构看:教育学对知识观问题的研究包括:知识的价值观、知识的类型观、知识的结构观、知识的本质观、知识的获得观。
在知识观的诸要素中,知识本质观(即对知识基本性质、特征、属性的看法)是最基本的,它决定着其它要素的存在及其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各种知识观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对于知识观的理解,中西方各教育学家各持己见,都有着不同的见解。
以下就来论述中西方教育学家在各个时期的对知识观的不同见解。
一、西方教育学家关于知识观的观点(一)古代西方教育学家关于知识观的观点1、苏格拉底的观点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他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第一位有长远影响的教育家,受到了苏格拉底的知识观就是他的教学方法了,称为“苏格拉底方法”,又称为“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或教学中形成的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1)讥讽。
讥讽是采用对话或提问的方式,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言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2)助产术。
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到答案。
(3)归纳。
归纳是从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一般共性和本质。
(4)定义。
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苏格拉底方法”,既是苏格拉底探讨伦理哲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他的教学方法。
它不是将下现成的结论硬性地灌输或强加于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
2、柏拉图的观点柏拉图,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他在苏格拉底门下受教8年,最主要的教育著作是《理想国》,在书中,柏拉图精心设计了一个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家,并为这个理想国家的实现提出了完整的教育计划。
柏拉图认为人的知识(理念的知识)是先天固有的,并不需要从实践中获得。
他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朽的,它可以不断投生。
人在降生以前,他的灵魂在理念世界是自由而有知的。
一旦转世为人,灵魂进入了肉体,便同时失去了自由,把本来知道的东西也遗忘了。
要想重新获得知识就得回忆。
因此,认识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真知即是回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这就是柏拉图认识的公式。
他还认为,这种回忆的本领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只有少数有天赋的人即哲学家才具备。
因此,他肯定地说:除非由哲学家当统治者,或者让统治者具有哲学家的智慧和精神,否则国家是难以治理好的。
这种所谓“哲学王”的思想即是他理想国的支柱。
3、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世人的尊重和敬仰。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博学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马克思称他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说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黑格尔称他为“人类的导师”。
亚里士多德的教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论、认识论及其对于儿童身心发展考察的基础之上的。
他把人的灵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非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本能、感觉、欲望等,二是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思维、理解、认识等。
他认为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灵魂的主要功能是感觉和思考。
灵魂借助于感觉器官而感知外界事物,那被感觉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而承认感觉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他又认为感觉在这里只起到一种诱发的作用,真理和知识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才能获得。
因此,亚里士多德的教学目的是发展灵魂高级部分的理性。
4、奥古斯丁的观点奥古斯丁的知识论也同样充满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他尽力论证信仰高于理性,宗教虔诚高于知识。
他认为如果知识不能为宗教服务,则不仅无用,而且有害。
他把追求学问和真理看作危险的好奇欲。
人的灵魂有各种欲望,肉体之欲在于贪恋一切感官的享受,这是人远离上帝走向死亡的重要原因。
此外,人还有可能被一种更为复杂危险的形式所诱惑,它就是挂着知识学问的美名而实为玄虚的好奇欲。
人们一有了这种欲望,便要去探究外界的秘密。
但这些秘密,知道后一无用处。
他甚至把求知与巫术相提并论,把求知也诬枉成追求“虚妄的知识”。
在他看来,一切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知识都不是知识,都是“虚妄”。
他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是出于骄傲、浮夸、虚伪的品格。
他说对知识的追求,“使我们沽名钓誉,乞求别人的赏识,希望出人头地”。
这与基督教所主张的谦卑、蔑视人的能力、蔑视现世等等是相违背的。
西方古代知识观的特点:1、在知识本质方面,坚持人是万物尺度。
2、感觉是知识。
3、追求知识的普遍性质,不满足个人的感觉经验,力求把握事物的一般特征和变化中的不变。
(二)近代西方教育学家关于知识观的观点1、笛卡尔的观点在知识难辨真假的情况下,笛卡尔主张使用普遍怀疑的方法来清除一切稍有疑窦的东西,把所有可疑的知识排除出去,寻找不证自明无可置疑的基础。
笛卡尔的普遍怀疑不同于古代的怀疑主义,怀疑本身不是目的(不是为怀疑而怀疑),而只是手段,笛卡尔正是要通过普遍怀疑去寻找那些不可怀疑的东西。
由此,笛卡尔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
方法论笛卡尔排除不可靠的知识,寻找可靠知识所采取的方法是:第一条,绝不把任何没有明确地认识其为真的东西,当作真的加以接受;第二条,把自己所考察的每一个难题,都尽可能地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而且适于加以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第三条,按照次序引导自己的思想,以便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到对复杂的对象的认识;第四条,把一切情形尽可能完全地列举出来,尽量普遍地加以审视,使我们确信毫无遗漏。
上述规则的第一条说明分析的必要性,指出分析的目的是找出无可怀疑的、确定的“阿基米德点”;第二条说明分析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分析的结果要尽可能地细致、细致到可以加以满意地解决的程度为止;第三条指出综合的过程,从分析的结果出发,由简单的确定的真理一步一步推导到复杂的道理;第四条指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不能半途而废,分析要彻底,综合也要全面,才能达到完全的真理。
这四条规则都没有经验感觉的地位,分析和综合都是理性的方法。
2、莱布尼茨的观点作为一个唯理论者,莱布尼茨恪守其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但在感觉经验的问题上,同笛卡尔、斯宾诺莎存在着重要区别。
笛卡尔断言,感官是骗人的,由感官经验获得的知识是靠不住的,只有凭借理性才能获取确实可靠的知识,观念自身的“清楚、明白”就是真理的标准。
斯宾诺莎对感觉经验采取了更激烈的贬损乃至反对的态度,认为“唯有理性直观而来的知识才可以直接认识一切事物的正确本质而不至于陷于错误”。
在笛卡尔、斯宾诺莎的视野里,感觉经验的知识是没有其应有的地位的。
然而,莱布尼茨并不是将感觉经验的知识视为不可靠的东西或错误的来源加以拒斥,而是力图对感觉经验的本质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作出符合他的哲学原则的说明,并把通过感官经验得来的知识看做从理性得来的真理之外的另一种真理(即事实真理),在经验论和唯理论各自走向穷途末路之时,前于狄德罗、康德而作出了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的尝试,成为西方认识史上一个重要契机。
3、培根的观点培根提出了研究百科全书式知识的理想,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培根尤其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价值,为了给解释自然的科学知识提供工具和帮助,培根在反对经院哲学和一切谬误的斗争中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认识原则,着重探讨了科学认识的对象、任务、过程和方法等问题。
(1)自然是人们认识的对象培根首先确认了认识的客体就是感性的自然。
他认为,自然的发展进程是人们认识的对象,一切自然的现象都是人们直接观察、直接研究的对象。
培根指出,认识的目的在于发现自然事物的“形式”即规律。
而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实质上是对客观存在“世界模型”的“模仿”,是具有客观真理内容的。
(2)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培根指出,科学知识来源于对自然事物的感觉经验,感觉表象是认识过程的起点。
他说,一切比较真实的对自然的解释,是由适当的例证和实验得到的,感觉所决定的只是接触到实验,而实验所决定的则接触到自然和事物本身,即通过实验,可以最后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并证实认识与事实的符合。
4、洛克的观点洛克是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教育家和绅士教育家。
他反对天赋观念论,提出了白板说和经验主义的观念论。
当时,笛卡儿提出的天赋观念论受到了怀有野心的宗教支持者的鼓吹,宣称上帝观念天赋说。
洛克批驳了天赋观念说,“人们单凭运用他们的自然能力,不必借助于任何天赋的印象,就能够获得他们所拥有的全部知识;他们不必有任何这样一种原始的概念或原则,就可以得到可靠的知识”。
在洛克看来,天赋观念论者所说的那些天赋的原则和观念,实际上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
他断言,人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
他说:“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这就是“白板说”。
一切知识都导源于经验,是洛克认识论的基本命题,也是他的认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
5、狄德罗的观点在认识论方面,狄德罗强调感觉论,认为出现在理智之中的,必然首先导源于感性认识,他从认识的起源上反驳先验论以及纯属思辨性质的形而上学。
主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条轨道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人类认识。
西方近代知识观的特点:1、在知识本质上,坚持知识是观念和实在的统一,承认知识的经验性质。
2、由关注知识的人格陶冶转向对自然的控制。
3、在知识获取上,近代经验主义方法得到了全所未有的运用。
(三)现代西方教育学家关于知识观的观点杜威的观点20世纪初期的美国,在整个社会领域兴起了“进步主义”运动,从而使文化、教育领域里发生了直面社会生活的知识革命。
在时代精神的鼓舞下,杜威“彻底告别了研读经典知识的古典主义习惯,加入了直面社会生活的知识重建潮流”。
(1)知识是有活力的,不是静止的、冷藏式的杜威批判当时的学校过分重视学生积累和获得知识资料,以便在课堂问答和考试时照搬的现象。
他反对将知识视为目的的本身,他认为学生的目标不是堆积知识。
杜威认为这种静止的、冷藏式的知识不能代表学生活生生的经验世界,反而堆积在学生的头脑中,阻碍学生的思考,长此以往会阻碍教育的发展。
因此他主张将实际生活的情境重现于校内,使学生求得知识和观念,并加以应用,不断完成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2)知识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不是脱离实际的杜威强调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并且指出学校的教材常常是脱离实际的。
他认为学生的校外经验一般处于粗糙的和比较缺乏思想的状况,直接教学的比较准确和比较全面的材料由于没有和日常生活的现实情况相融合,使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没有现实的感受,学生校外的经验难以得到提炼和补充。
在杜威看来,知识从属于经验,由经验所派生。
他所说的不脱离实际不仅仅是学校偶尔带着学生深入社会,而是在学校设置种种所谓主动作业,杜威指出教师不应以“要所有教育机关都有这种设备,无疑还要经过很长时间”为借口采用知识脱离实际的教学法。
(3)知识是系统化的、联系的,不是独立的、孤立的杜威提到过三种课堂教学。
其中“最不好的一种是把每堂课看作一个独立的整体,这种课堂教学不要求学生负起责任去寻找这堂课和同一科目的别的课之间有什么接触点。
”杜威认为知识是互相联系的,永远不存在终极和完结,即便教师注重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帮助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仍然是不够的,仍需要联系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