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课程(完整)
(完整版)学前教育学必记知识点(五)
(完整版)学前教育学必记知识点(五)第六章幼儿园课程第一节幼儿园课程概述1、概念: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幼儿园课程的要素(1)课程目标(2)课程内容(3)课程组织(4)课程评价3、幼儿园课程的特点(1)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
(2)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
(3)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第二节幼儿园课程目标学前教育课程目标是幼儿园力图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幼儿园课程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活动目标在目标纵向层次化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1、通过观察研究,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
2、把握目标实现的“梯度”,层层分解目标,使之具体、细化。
3、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水平层次的活动目标。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表述1、目标表述的角度:分别从教师和儿童的角度表述。
2、目标表述的性质行为目标是一种用可观察到的或可测量的儿童的行为来表述的课程目标。
行为目标一般包括三要素:(1)核心行为(2)行为产生的条件(3)行为表现的标准。
表现性目标描述的是幼儿身心的一般变化,而非某种特定行为。
第三节幼儿园课程内容一、幼儿园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1、课程目标规定了内容的范围与要求。
2、课程内容是目标的体现与依托。
二、选择与确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1、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整体需要,有效地发挥各领域的教育作用。
2、幼儿学习的内容,应当符合幼儿期的年龄特点和幼儿期的生活。
3、幼儿学习的内容具有时代性、丰富性。
4、适合幼儿的能力与发展需要,对幼儿的进一步学习具有挑战性。
三、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1、关于自己及其周围世界的粗浅的知识经验。
2、关于基本的活动方式方法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3、关于发展幼儿智育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经验。
4、关于帮助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的经验。
第六章 课程论
第六章课程论什么是课程?一、课程定义的多样性课程在教育活动中是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的,因此课程概念也就是课程论首先和必须正面回答、清楚界定的,是课程论最基本的概念,甚至可以说是课程论所有研究和发展的理论出发点。
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课程学生(学)教师(教)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身上成为现实自身得到提高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作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的课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通过所设置的课程而进入教学过程的,教育目的或目标本身并不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要素。
课程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体现;而教学则是以课程为依据展开的。
作为教与学的内容,课程是教和学活动的中介,并制约着教与学的方法。
正是通过这三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课程的地位如此重要,课程概念却至今没有达成能够得到人们公认的结果,不仅缺乏具有普遍性的科学定义,甚至没有形成若干便于人们使用和沟通的工具性定义。
(一)课程定义多样性的表现关于课程概念的实际状况相当复杂,大致的情况是,一方面,提到课程,人们似乎全部了解所指的是什么,课程是人们经常和普遍使用的概念;另一方面,课程概念又是相当多样化的,以至几乎每一个研究者在探讨它时都必须给出自己的定义或作出自己的界定。
以下是国内有关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表述。
“课程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按照一般的理解,课程一词指的是学校教学内容”;还有人认为,“几乎每个课程工作者都有自己的界定,若把各种课程定义加以归类,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1)课程即教学科目。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4)课程即学习经验。
(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6)课程即社会改造。
在课程论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课程概念的表述更加多样化,不同定义更多。
例如,在一本课程论著作中就曾列举了以下七种定义:(1)研制进行学习所需的产品、书籍和材料的一系列指南;(2)活动的教学大纲、学程设置、单元、课程和内容的编目;(3)由学校指导的所有活动;(4)决定教什么的过程;(5)对课程编制中使用的过程的研究;(6)学习者在学校里实际学习的东西;(7)为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另外一本关于课程的书提出,课程术语的“合法运用”实际存在如下三种方式:第一,课程是叙述学校制定的教育工作计划的范围和安排的书面文件。
第六章课程知识
第六章课程1.识记有关课程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2.理解课程设计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及课程实施的基本结构。
3.运用课程评价理论进行课程评价。
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理论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
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
或者说,课程论侧重研究提供哪些教育内容,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内容,教学论侧重的是研究如何有效地教学这些内容的问题。
一、课程的一般概念“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朱熹)中的“课程”一词就包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在西方,“课程”的词源出自拉丁语,意为“跑马道”,指学生要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倡导者,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
近代兴办学校以来,我国的课程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它具体表面为:①课程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②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③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其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课程,作为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同样体现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教育与个体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原理,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对保证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二、课程的分类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关于课程的类型,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教育家持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因此对课程所划分的类别也不同。
课程的类型没有严格的定义。
第六章 课程(13年)
• (五)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可分 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择) • 必修课程是某一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规定 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在我国基础教 育领域,主要是指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都 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 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
– 必修课程是强制性的,其主导价值在于能使学 生养成未来社会公民所需的共同基本素养。 – 但由于必修课程是以发展学生的共性为特征的, 因而在实践中把握不当,很容易出现关注学生 个性发展不够的情况。
(四)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分为分科课 程与综合课程(填空、选择) •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 强调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 分科课程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 快速、便捷地了解学科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便 于组织教学与评价,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 其不足在于容易阻断各学科间的知识联系,不 利于学生形成对客观世界全面、完整的认识。
(一)根据课程的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填空、选择) 1.基础型课程 •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 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 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 分。
– 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无论哪个学生都 要学习。基础型课程要求很严格,必须有严格的考试, 因为只有打好基础,才能使学生今后终身受用。 – 基础性的内容随学段不一样,也有所不同,它是不断 发展的,如小学,语文、数学、外语是基础,自然常 识归属拓展型课程,但到了中学,物理、化学、生物 又是基础。
1.国家课程(填空、选择)
•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 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课程属一 级课程。
教育学基础第六章到第九章
第六章—第九章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含义“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选择)(一)课程即教学科目现在课程改革已明确把综合实践课列入课程(二)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根据实用主义经验论反对“课程是活动或预先决定的目的”这类观点。
在他看来手段与目的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
所谓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
(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是这一观点的重要代表人物。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在这方面,当今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巴西的佛雷尔。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名词解释)二、课程理论流派(简述、简答)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杜威(经验实用主义)认为课程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
2、课程的组织应该心理学化(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四)存在主义课程论(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多尔在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的基础上把他设想的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4R“,即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最重要的)。
第二节课程组织一、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特征:1整体性2阶段性3持续性4层次性5递进性6时间性(二)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1筛选法2参照法二、课程内容(一)课程标准(名词解释、选择)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编写课程标准是开发课程的重要步骤。
(二)教材:主要是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三、课程类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都可以说是最早的学科课程。
教育学 第六章 课程
• 2.课程标准:在一定课程理论的指导下, 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 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 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近 于高校的教学大纲)
• 如《中国历史文选》的课程标准 文选是一门工具课和基础课,是高等学校历史专业的基础 课。其主要目的任务,在于通过各种体裁、各个历史时期 典型的历史作品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 史料的能力,了解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文献,具备一定的 文献学、史料学,以及运用工具书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向 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历史文化常识。为做一名合格的中学 教师和历史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部明确规定,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于历史要籍具有基本的认 识和阅读能力,为其理解、运用中国史料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方式 P145
本书观点: 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结果 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 结果性目标:明确告知学生学习结果是什 么,主要应用于知识领域。 体验性目标: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情绪 体验应达成的标准。过程领域 表现性目标: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 性化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程度。制作领以从外部与内部两个 维度来概括: 外部因素即当代社会发展特点对新课程的 影响; 内部因素即教育发展的内部矛盾。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知识经济必将引起整个教育体系全方 位的深刻变革,它必将对基础教育课 程体系产生全面影响。
• 4.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人——泰勒《课程与 教学的基本原理》 明确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 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 价结果。 “目标模式”
• (三)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P139-140
•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论
初中数学课程_第六章数学抽象
初中数学课程_第六章数学抽象第六章数学抽象抽象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活动,而数学的抽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除了具有抽象的一般共性外,数学的抽象又具有自己特殊的性质。
抽象性通常被认为是数学的一个基本特征,一切数学对象都是抽象思维的产物。
抽象是思维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抽象能力,才可能从感性认识中获得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本章将就一般的抽象、科学的抽象和数学的抽象其含义进行说明,并阐述数学抽象的层次性、数学概念的抽象存在性、数学抽象的方法等问题,同时阐述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的数量关系的抽象、空间形式的抽象、模型模式的抽象。
第一节数学抽象一、如何理解抽象的一般含义?抽象和具体是一对哲学范畴,是在实践过程中正确认识事物的部分与整体的处理具体和抽象的辩证关系的科学思维方法。
具体是指对客观存在着的各种事物或在认识中的整体的反映,是特定事物多方面属性、特点、联系和关系的统一。
而抽象则是指从具体事物中被抽象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各个属性、特征、联系和关系。
抽象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形成概念、范畴的一种思维方法。
它是在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非本质属性,从而形成对某一事物的概念。
例如,“人”这个概念,就是在对千差万别的人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撇开了他们的非本质属性(肤色、语言、国别、性别、年龄、职业等等),抽取出他们的本质属性(都是能够进行高级思维活动、能够按照一定目的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而形成的,这就是抽象。
抽象和具体是人们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也是两种不同的方法,二者即是对立又是统一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证明,由感性具体进到理性抽象和再由理性抽象进到理性具体相结合的认识方法,既体现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
二、如何理解科学抽象?科学的抽象必须具备客观性、实在性和可检验性,都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关系的反映,不是空洞的、荒谬的、神秘的虚构。
课程
(二)课程含义
课程即教学科目。(静态)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动态)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知识的维度 学生的维度 社会的维度
课程即社会改造。
课程即教学科目
• 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理解,广义的指所有的学习科目,狭义的 指某一种学科科目。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将 课程理解为“道”。 • 把课程看作学问和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概 括出了课程的主体,但并没有反映出课程 的全部。
小乔治这才明白自己闯了祸,心想:今天准 得挨爸爸揍啦!可他从来不爱说谎,就对父亲说 :“爸爸!是我砍倒你的樱桃树。我想试一下小 斧头快不快。”父亲听了小乔治的话,不仅没有 打他,还一下把他抱起来,高兴地说:“我的好 儿子,爸爸宁愿损失一千棵樱桃树,也不愿你说 一句谎话。爸爸原谅诚实的孩子。不过,以后再 也不能随便砍树了。” 小乔治望着父亲,懂事地点了点头。 思考题: • 课文所包含的育人目标是什么?
二、课程流派的课程观解读
•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 1、代表人物:杜威 • 2、基本观点: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是在批判以学科为中 心的传统课程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 第一,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 杜威认为课程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理想的课 程应该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因此,课程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经 验和生活的范围,要考虑到儿童的需要与兴趣。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 代表人物:英国课程学者斯基尔贝克 (M.Skilbeck)、劳顿(wton),巴 西教育家弗雷尔(P.Freire)
案例
美国小学的语言教材通常有这样一课《华盛
顿和樱桃树》 乔治· 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他小时候是 个又聪明又淘气的孩子。一天,父亲送给他一把 小斧头。那小斧头崭新并小巧锋利。小乔治可高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课 程
LOGO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课 程
LOGO
活动课程含义的争论
• 活动课程,又被称为经验课程或经验学习、学生中心课程。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就是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 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
预期的学习结果。
• (8)课程基本上由五大板块组成: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 语。
• (9)课程被认为是有关人类经验的日益广泛的可能的思维方式——不 是指结论,而是指导出结论的方式以及产生的背景。
课 程
LOGO
以上九种定义比较有代表性,关于课程的定义还有很多,不再— —列举。 将这些定义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观点:
LOGO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涵义: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 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 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 课程目标确定: • 首先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
• (2)学生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 • (3)整体的教学内容及其实施计划。 • (4)课程是一种方法论的探讨,它要探明学科要素的各个方面,如教
06第六章_幼儿园课程
本章要点
• • • • • • • 幼儿园课程的概念、要素、特点。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结构层次。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组织类型。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取向和途径。 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内容和原则。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要点。 典型课程方案介绍。
本章概况
•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概述 •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 第三节 幼儿园课程方案.
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的课程宗旨幼儿园教育目标幼儿园课程长远目标幼儿园年龄班教育目标幼儿园课程中期目标学期教育目标同上月周教育目标幼儿园近期目标一日活动或一个具体活动的目标课程的具体活动的目标从教师的教育角度出发
第六章 幼儿园课程
前言
亲爱的同学,你了解幼儿园课程吗?幼 儿园的课程就是指在幼儿园使用的教材吗? 幼儿园课程可由各班老师自由选择组合吗? 学了这一章,你将对幼程是指在学校教师的直接和间接指导之下出现的 学习者与教育环境相互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总体。 它不仅包括教育机构中课程表上所列教师有计划 组织的各学科的教学活动,还包括有计划组织的 和学生自动自发的所有活动。 其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1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单是知识能力训练的过程; 2 学生的学习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有其他课外活动和自发 活动的教育; 3 学习不是使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学科的知识,而是要求 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 • (一)启蒙性和奠基性 • 启蒙性是指幼儿园课程要与幼儿的现实发展需要联系起来,要启于未 发、适时而教、循序而育。 • 奠基性是指幼儿园课程要与幼儿的未来发展需要联系起来,为幼儿奠 定良好的根基 • (二)发展性 • 发展是儿童最根本的需要,幼儿园课程要以幼儿为本,以幼儿的发展 需要和发展特点为出发点。主要在体现“素质”教育。 • 1、素质的含义: • 素质是人内在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包括生理素质和心理素 质。 • 2、素质的特质: • 3、幼儿园课程素质教育的意义:关键在于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 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自制能力。
德育原理-檀传宝第六章-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
文化塑造人生
综合探究 聚焦文化竞争力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的多展
传统文化的继承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
泉和作用
文化创新的途径
综合探究 建立“学习型社会”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 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
3、将道德教育作为专门课程开设必须有 专门的教师,但真正合格的道德教育课 的教师很难找到。
赞成开设的理由
1、道德教育有自身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 内容、教育程序,应当作为一门专门的学 科来对待。
2、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只能被看作是德育课 程设置应当给予关注的问题,而不应成为 理由。
3、如果不将道德教育作为专门学科开设, 道德教育可能成为一种“边缘性”学科。
2、对综合道德能力培养的共识 特别是对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视
3、道德教育内容结构上的共同理解 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可回纳为以下四个层面:文 明习惯、基本道德、公民道德、信仰道德。
二、学校德育内容的决定因素
学校德育内容的最终决定因素应当回到 社会发展等宏观因素上去,如生产力、 生产关系、科技发展、人口流动等。但 社会因素对德育内容的影响实际上通过 教育自身的因素为中介作用的,影响学 校德育内容的教育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三、中国德育学科课程的问题与对策 (195页)
(一)课程内容与教学处理问题 1、德育内容的科学性问题 2、课程内容的安排问题
(二)教材内容稳定性问题 “思想政治课双轨制”
(三)课程结构与设计的问题 1、螺旋式课程问题 2、综合课程
一年级上 一年级下 二年级上 二年级下
我上学了 我的家人与 我在集体 我生活的
第六章课程结构
第六章课程结构第六章课程结构与课程类型课程从理论上可以被分析为课程⽬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式等诸种课程成分,但在现实中,学校课程总是作为⼀个整体⽽存在的。
课程设计⾸先要考虑的问题不是具体课程内容的选样与组织,或某种学习活动⽅式的设计,⽽是各类课程以及课程内部各成分的结合⽅式问题,即课程结构问题。
只有树⽴科学的课程结构观,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内部构成,为优化课程设计,增强课程的整体功能提供理论保证。
第⼀节课程结构的概念和属性⼀、课程结构及其相关概念探讨在课程论中,课程结构本⾝还不是像课程⽬标、课程评价等等名词那样有着相对确切含义,能够⽐较⼴泛和规范运⽤的概念。
在《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与课程结构关系较为密切的词条有两个,具体的内容就反映这样的特点。
⼀条的英⽂是“Curriculum Organization”,中⽂译⽂为课程组织,“课程组织是指将构成教育系统或学校课程的要素,加以安排、联系和排列的⽅式。
这些要素包括这样⼀些⼀般因素:教学计划与⽅案,学习材料,学校器材与学校设备,教学⼒量的职业知识以及评价与检查体系的要求等。
学校或学院的⽓氛,社会、社区、家庭对学校的⽀持,学⽣的能⼒和兴趣以及教师的风格于策略,这些因素虽不很明显,但也是同样重要的。
准备加以组织的课程⽐各学科或领域的⼤纲内容要丰富得多:它是学习的环境,教师的⽬标与价值观,和学⽣的学习经验。
组织课程是⼀项关键⽽⼜复杂的任务,教育系统的全部⼯作都建⽴在它的上⾯。
”西⽅教育家⼀般都⽐较重视课程组织。
⼤多数国家的课程组织呈现三种⽔平:学校⽔平、地⽅⽔平、国家⽔平。
在课程研制过程中,课程组织的作⽤有两个层⾯,⼀是处理内容或学习经验的选择问题,建构⽆限的⽂化与有限的课程之间的关系;⼆是处理内容或学习经验的结构问题,建构课程内在的各种要素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所以课程组织的实质是,⼈们在课程研制实践中针对课程结构,探讨解决课程的外部和内部平衡问题、探讨解决不同类型的课程之间的关系问题。
(完整版)生物氧化教案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生物氧化的概念及生理意义;呼吸链的概念;线粒体的两条呼吸链——NADH氧化呼吸链和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的组成成分和排列顺序;氧化磷酸化的概念及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胞液中NADH氧化的两种转运机制:α—磷酸甘油穿梭及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2.熟悉: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类型。
ATP的利用。
3.了解:化学渗透假说;ATP合酶的结构及ATP合成的机制;机体其他氧化体系:需氧脱氢酶和氧化酶、过氧化物酶体的氧化酶、超氧物岐化酶和微粒体中的氧化酶——加单氧酶和加双氧酶。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生物氧化的概念及生理意义;呼吸链的概念、线粒体的两条呼吸链——NADH 氧化呼吸链和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的组成成分和排列顺序;氧化磷酸化的概念及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胞液中NADH氧化的两种转运机制:α—磷酸甘油穿梭及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教学难点:呼吸链的组成成分和排列顺序;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胞液中NADH的氧化。
三、教学方法设计:1、结合机体营养物质代谢的三个阶段,以及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引出生物氧化的概念,导入本章的内容,同时结合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及一些临床疾病(如CO中毒等)的发生与生物氧化的关系,说明学习生物氧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2、突出重点、讲透难点,抓住关键,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3、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教具:电脑、投影仪、话筒、粉笔、教鞭、多媒体课件。
教学手段:1、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法,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做到图文并茂;2、语言表达、适当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一)组织教学:结合机体营养物质代谢的三个阶段,以及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引出生物氧化的概念,导入本章的内容;回忆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加强对电子传递体和递氢体的理解;同时结合一些临床疾病(如CO中毒等)的发生与生物氧化的关系,说明学习生物氧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第六章-幼儿园课程完整课件教学内容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取向
(一)课程内容即教材 将课程内容看作教材的取向,是与将课程内容看作向 儿童传递的知识这一基本点联系在一起的,而知识的传递 时以教材为依据的。 (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其关注点放在儿童做些什么方面,强调课程与社会生 活的联系,强调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三)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认定儿童是主动地学习者,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主要 方面是儿童而不是教材。知识是儿童自己学会的,而不是 教师教会的。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 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首次提及课程。
英语中,课程curriculum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衍生 而来的。”。
名词形式解释:“跑道”即“学程” ,课程即是为 儿童设计学习的轨道。 动词形式解释:“奔跑”即“学习的过程”, 课程 即是儿童对自己学习经验的认识。
以上几位幼教先驱对幼儿园课程的定义和 解释表明,我国幼教理论界从一开始就是把幼 儿的经验、幼儿的活动、幼儿的生活视为课程 关注的重点。
(二)今天的理解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 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 各种活动的总和。
内涵:1、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目标服务的 2、幼儿园课程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安排 3、幼儿园课程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 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课程内容即教材——顾及基础性 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贴近社会生活 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适合儿童发展特性
(三)、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
1、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逻辑顺序——强调学科本身的逻辑性(分科 教育) 心理顺序——强调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以及 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组织课程(综合课程) 纵向组织——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层次性 横向组织——强调各种知识的融合及运用, 强调知识与儿童的成长的联系。 直线式组织——逻辑思维 螺旋式组织——直觉思维
(完整版)第六章幼儿园课程练习题及答案
第六章幼儿园课程1、关于课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学生是课程的主体B.课程时师生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过程C.课程即课程表D.课程时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2、关于素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素质具有整体性和潜在性B.素质具有稳定性、不可变C.幼儿园课程能促进幼儿素质的发展D.素质具有基础性3、课程的轴心是(),它决定着课程的方向和状态A.课程目标B.课程内容C.课程形式D.教育目的4、幼儿园课程内容最内在的形态是()A.知识经验B.活动C.人、事、物的现象与情境D.现实生活情境5、计划拟定的重点是()A.学年计划B.学期计划C.一日计划D.具体教育活动计划6、社会生活常识的学习以()最好A.直接教学B.间接教学C.集体活动D.课堂教学7、最为经济的组织形式是()A.集体活动B.直接教学C.小组活动D.个别活动8、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A.幼儿可以不参加任何兴趣小组活动,家长和教师不能强迫B.幼儿园个课程的目标、内容及组织可由每个幼儿园自己定C.因为幼儿园不存在考试,所以幼儿园的教育是素质教育D.幼儿园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部分9、哪种课程内容的方式有利于幼儿直接经验的发展()A.分科课程B.核心课程C.活动课程D.选修课程10、教育结构性最高的活动是()A.教师专门组织的活动B.幼儿自选活动C.幼儿自发自主活动11、下列教育观点不正确的是()A.评价是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B.课程评价中教师即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C.在评价过程中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D.幼儿的接受学习是指幼儿主要通过教师的言语讲授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让幼儿学习,应予以取缔12、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具体途径是()A.幼儿园教育活动B.幼儿园教学C.上课D.游戏13、研究幼儿园课程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有()①幼儿园应努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②提供哪些内容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③如何有效地组织教育内容④如何确定教育目标是否达成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4、课程是指在学校教师的直接和间接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与()相互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总和A.教育者B.教育环境C.教育内容D.教材教具15、()是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理论力学精品课程 第六章 空间力系
F
m
F′
三,空间力偶系的合成 6.3 空 间 力 偶
力偶的作用面不在同一平面内的力偶系称为 空间力偶系. 空间力偶系. 空间力偶系合成的最后结果为一个合力偶, 空间力偶系合成的最后结果为一个合力偶, 合力偶矩矢等于各力偶矩矢的矢量和. 合力偶矩矢等于各力偶矩矢的矢量和.即:
M = m1 + m2 + + M n = ∑ m
z
mz ( R ) = ∑ mz ( F )
例2 6.2 力 对 轴 之 矩 和 力 对 点 之 矩
求力 F 对三坐标轴的矩. 解:由合力矩定理:
mx ( F ) = mx ( Fx ) + mx ( Fy ) + mx ( Fz ) = yZ zY m y ( F ) = m y ( Fx ) + m y ( Fy ) + m y ( Fz )
E
D
α α
A
汇 交
β EA=24cm, = 45 ,不计杆重;求 绳索的拉力和杆所受的力. 解:以铰A为研究对象,受力 如图,建立如图坐标. ∑ X = 0 : TC sin α TD sin α = 0 ∑ Y = 0 : TC cos α TD cos α S sin β = 0 ∑ Z = 0 : S cos β P = 0 24 2 = 由几何关系:cos α = 2 2
二,空间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 6.1 空 间 汇 交
1,合成 , 将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结果推广得: 将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结果推广得: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为: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为:
R = F1 + F2 + + Fn = ∑ F
2,平衡 , 空间汇交力系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 空间汇交力系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 以解析式表示为: 以解析式表示为:
第六章-学前教育课程
观念和能力要求高、长期学习
学生角色 教学调控手段 课程效果 课程评价
接受者 目标控制、易操作 明显、快速、满足度低 指标明确、评价简易
建构者、探索者 过程中的教育原则、难把握 不明显、长远 较模糊、评价较难
学前教育课程
三、学前教育课程编制的基本过程
(一)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 (二)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 (三)学前教育课程的实施 (四)学前教育课程的评价
1.半日活动:儿童在学前教育机构的时间多为半天,上午来园或 下午来园,在园时间约为3小时。不同的学前教育机构为儿童安排 的半日活动时间虽有差异,但都包含了一些基本的环节。
2.教学活动:学前教育机构特别重视通过正规的课堂教学活动, 培养儿童听、说、读、写、算的基本技能。
3.区角活动:①图书角活动/语言角活动/读书角活动;②艺术角 活动/创造角活动;③数字角活动/数学角活动;④科学角活动/发 现角活动;⑤运动角活动/健康角活动。
第一单元 可爱的小蝌蚪 活动一 小蝌蚪 活动二 小蝌蚪找妈妈 第二单元 水与动植物 活动一 我们来浇水
活动二 认识荷花、睡莲 活动三 快乐的小金鱼 第三单元 好玩的水 活动一 美妙的水声 活动二 吹泡泡 活动三 水变甜了,水变咸了
【指导案例】小班主题活动——好玩的水 活动一 美妙的水声
活动目标
1、通过玩水激发幼儿探索水的奥秘的兴趣,并 能辨别不同的水声。
2、学会大胆思考,从而感受玩水的快乐感。 3、学习歌曲,感受歌曲的力度,音的高低。
活动准备
各种盛水容器和塑料制品、海绵等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听录音,辨别小溪、小河、大海的流水声。 师:请小朋友仔细听听录音机里播放出的是什么声音,并 请幼儿模仿不同水声。如:滴滴嗒、哗哗哗、叮咚
教育学教育学第六章课程理论
教育学教育学第六章课程理论
日本
❖ 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2002年实施的新课程,力求精选教学内容, 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教育指导思想 突出四个方面:
❖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 ❖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 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
(2)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 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 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 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教育学教育学第六章课程理论
5、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课程标准中对课程实施的 要求)
(1) 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由政府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美国小学的语言教材通常有这样一课《华盛顿和樱桃 树》
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他小时候是个 又聪明又淘气的孩子。一天,父亲送给他一把小斧 头。那小斧头崭新并小巧锋利。小乔治可高兴啦! 他想父亲的大斧头能砍倒大树,我的小斧头能不能 砍倒小树呢?我要试一试。
教育学教育学第六章课程理论
螺旋式的逻辑依据是人的认识逻辑或认识发展过程 的规律,即人的认识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 级到高级,逐步深化发展的规律。
教育学教育学第六章课程理论
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 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
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 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 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 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2、技能 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 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教育学原理第六章课程
04
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的模式
1 2 3
目标模式
以目标为导向,强调课程开发的目标设定、内容 选择和组织结构,以确保课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过程模式
注重课程开发的过程,强调课程内容的生成、选 择和组织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适应社会和 学生的需求变化。
环境模式
强调课程开发应考虑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 方面因素,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规划
制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安排课程实 施和评价。
课程评价
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估,为改进课程提供依据。
课程实施
教师按照课程计划进行教学,确保课程目标 的实现。
课程调整
根据评价结果,对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 进。
06
课程研究与展望
课程研究的方法
历史研究法
通过对课程发展历史的梳理和分析,探究课程发 展的规律和特点。
教学环境与课程实施
教学环境建设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课程实 施的重要保障,包括硬件 设施、教学资源和人文环 境等方面。
教学环境利用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环境 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 学习体验和实践机会,促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环境优化
教师还应关注教学环境的 优化和改进,根据实际需 求进行调整和完善,以满 足课程实施的需要。
改进。
学生与课程实施
01
02
03
学生中心
课程实施的目的是促进学 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 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落 脚点。
学生需求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 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 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
学生参与
学生应积极参与课程实施 过程,发挥主体作用,通 过探究、实践、合作等方 式主动学习和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 由学校国家课程标准、参照地方课程框架和本校 学生发展兴趣及需要而开发的旨在体现学校办学 特色的课程。
2、自然科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与人文科学 课程
3、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课外活动
4、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
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1)核心课程: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 性课程。规定核心课程是现代课程改革的 一种趋势。
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 需求不能完全适应; 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 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 映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新内容;
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 学生死记硬背与题海训练的状况 普遍存在; 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 别、选拔功能; 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 以适应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 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如何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目标之一:倡导全人的教育
(二)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
“学会生存”
“学会学习” “学会关心”
“学会理解、宽容与尊重”
“学会共同生活”
(三)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
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 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
自然即课程 生活即课程 自我即课程
(四)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缔造取向关注的是师生的课 程构建问题,认为师生是课程知 识的创造者,应当致力于课堂中 自然发生的课程问题。因此,它 特别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意义诠 释、文化背景、价值认同等。
二、课程的本质与特点
本质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 媒介,其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教育 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 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
特 点
客体性 目的性 经验性 教育性 系统性
三、课程的定义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 论学》中多次使用了“课程”一词。 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其 中“课程”一词就包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在西方,“课程”一词的英语是 Curriculum, 其词根源于 拉丁语的动词“Currere”, ,本意指跑道,在学校里孩子们也 要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 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 的系统组织。 《辞海》中界定:功课的进程;教学的科目。 《辞源》中界定: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卷》中释义为:课业及其进程。
(4)活动内容重视儿童心理的逻辑,因此,儿童年龄越低, 它的教学效果就越好。
不足:忽视理性知识的价值,忽视科学知识的逻辑体系,
(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
是在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要求学生必须学 习并通过考核,达到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以获取 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
2 .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 课程”,它包括: ①在物质层面上,包括学校的建筑、教室的布置、桌椅的 排列、校园环境等; ②在行为层面上,包括学生间的交往、教师之间的交往、 师生之间的交往、教师与家长的交往、社区与学校的交往 等; ③在制度层面上,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 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等 ④在观念层面上,主要有校风、办学方针、教学风格、教 学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等。
二、课程的基本类型
1.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 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 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 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评价:
(1)分科课程由来已久,故被称为传统课程。
(2)分科课程是今天各国学校课程的主体类型, 并将在日后继续发展。 (3)分科课程能够使人通过学习,较系统地掌握 某一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
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 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 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 及学校的环境氛围等。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 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以及学校 中潜在的各种文化教育因素;它不仅指书本知识, 也包括学生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个人经过系 统的整理由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知识和个人的经 历产生的情感体验。
特点:
(1)活动课程的出发点是基于儿童的兴趣,所以学生在学习 活动中是积极的、主动的、活泼的,学习的效果也是好的。 (2)使学习与生活环境联系密切。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 活的准 (3)由于在活动中进行学习,学生不仅在知识方面积累了 经验,而且智力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乃至人格、民主的意识 等都得到了发展。活动课程能全面提高教育的价值。
(2)外围课程:核心课程以外的课程,是核 心课程的拓展、补充或深化。
课程标准: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 范和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教学评 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 价课程的基础。
第五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知识经济必将引起整个教育体系全方 位的深刻变革,它必将对基础教育课 程体系产生全面影响。
(3)对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观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 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探究学习、自主 学习合作学习、对话教学、理解教学、 反思教学。
(4)对基础教育课程评价观的影响
基础教育课程评价需要由选拔式评价 向发展性评价转变。
(二)我国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实施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致 使素质教育的实效并不明显。
应处理好以下问题
课程改革必须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 课程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课程向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方向发展 课程向个性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 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
(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自身 发展完善的需要
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4)分科课程重视教师的作用。
不足:容易忽视学生心理的逻辑,学生学习的兴 趣,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能 动作用。关心学习结果,获得现成知识,不关心学 习过程、学习方法;学生对学习易产生厌烦心理。
2.活动课程
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的兴趣、 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的 作业为核心所组成的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
年 1 级 2
3
4
5
6
7
8
9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生活 科学 语文 数学 语文 数学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体 育 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 综合实践活动 地方与学校课程
思想品德 历史与社会 (或选择历史、地理) 科学(或选择 生物、物理、化学)
第六章
课程
教育科学学院
吕林
本章逻辑构架
课程的本质 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的结构 课程资源的开发
Hale Waihona Puke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章重点难点
课程本质的批判性分析
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
课程结构的特点
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和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
第一节 课程的本质
一、课程本质的批判性分析
(1)课程即学问和学科 (2)课程即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区别:
(1)在学生学习的结果上,学生在隐性课程 中得到的主要是非学术性知识,而在显性课
(2)在计划上,隐性课程是无计划的学习活 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是无意接受隐含 于其中的经验的,而显性课程则是有计划、 有组织的学习活动。 (3)在学习环境上,隐性课程是通过学校的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的,而显性课程则 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知识传递进行的。
(1)对基础教育课程培养目标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知识创新能力 知识重组和知识应用能力 自我更新能力 个性化的决策能力 社会合作能力以及反馈速度 价值反省与承担责任的能力
(2)对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影响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知识具有其特 殊性,它分为四类: 事实知识(know—what) 原理规律知识(know—why) 技能知识(know—how) 人力知识(know—who)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 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 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 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 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4)课程即学习经验
(5)课程即文化的再生产
对课程概念的各种定义,从不同的角度或 多或少都涉及到课程的某些本质,都有某些 合理性,但同时也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对教 育工作者来说,重要的不是选择这种或那种 课程定义,而是要意识到各种课程定义所要 解决的问题以及伴而随之的新问题,拓展对 课程的理解,以便根据课程实践的要求,做 出明智的决策。
课程的组织
课程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