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案例分析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教案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教案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 国际经济学教案引言国际贸易是各国经济之间进行的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
古典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基石,它主要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模式和影响。
本章将介绍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假设,并通过案例分析来说明其应用。
一、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它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源于各国在不同商品生产上的绝对优势。
根据该理论,各国应专注于生产其拥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并通过贸易实现商品间的互补。
案例分析:英国和葡萄牙的纺织品贸易亚当·斯密通过英国和葡萄牙的纺织品贸易案例来说明绝对优势理论。
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而葡萄牙则擅长产出葡萄酒。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英国应专注于纺织品生产,而葡萄牙则专注于葡萄酒生产。
彼此间进行贸易,双方都可以从中受益。
二、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古典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的,它进一步发展了绝对优势理论。
该理论认为,即使某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贸易仍然能够带来双方的收益。
比较优势是基于生产成本的概念,即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所付出的机会成本较低。
案例分析:美国和中国的贸易以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为例,假设美国在所有商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然而,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中国仍然可以通过专注于自身相对较低机会成本的商品生产,如劳动密集型产品,来与美国进行贸易。
这种贸易有助于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使双方都能获得经济利益。
三、要素比较优势理论要素比较优势理论是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的差异性。
根据该理论,贸易将主要发生在生产要素相对丰富的国家和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之间。
这一理论在解释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分析:德国和中国的汽车贸易以德国和中国之间的汽车贸易为例,假设德国拥有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和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而中国则拥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 国际经济学》冯德连 第三版 每章案例参考答案(人大版)
国际经济学(第三版)案例参考答案冯德连主编绪论案例参考答案 (2)第一章案例参考答案 (2)第二章案例参考答案 (3)第三章案例参考答案 (4)第四章案例参考答案 (4)第五章案例参考答案 (4)第六章案例参考答案 (4)第七章案例参考答案 (5)第八章案例参考答案 (5)第九章案例参考答案 (5)第十章案例参考答案 (7)第十一章案例参考答案 (8)第十二章案例参考答案 (8)第十三章案例参考答案 (9)第十四章案例参考答案 (11)第十五章案例参考答案 (11)第十六章案例参考答案 (14)第十七章案例参考答案 (15)第十八章案例参考答案 (15)绪论案例参考答案1.答案:主要包括七大主题:贸易所得、贸易模式、贸易保护、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决定、国际间政策协调,以及国际资本市场。
该教材提出了其他作者没能系统论述的新观点: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分析方法;规模报酬递增与市场结构;政治学与贸易政策理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世界资本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国际要素流动。
2.答案: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历史表明政治力量可以超越技术进步的作用。
(参阅[美]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著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八版),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版,第18-19页)。
引力模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国间的贸易规模与两国的GDP 成正比,与两国间的距离成反比。
公式为:ij j i ij D Y Y a T ⨯⨯= ij T 是i 国与j 国间的国际贸易额,i Y 是i 国的GDP ,j Y 是j 国的GDP ,ij D 是两国间的距离。
第一章案例参考答案1.答案:(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决定贸易的规模经济收益主要流向发达国家。
(2)市场经济体制和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的发展,对谋求贸易利益的政策实施空间造成约束。
(3)技术上的差异使得欠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下端。
2.答案:上世纪50年代初,普雷维什(Prebisch )和辛格(Singe )的研究形成了著名的普雷维什-辛格假说,即初级产品相对于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存在持续下降的趋势,国际贸易产生的贸易所得的分配因此是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发达国家倾斜的,而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不利的地位。
国际经济学分析日本豪华轿车案例
国际经济学分析日本豪华轿车案例直到1980年代中后期,“日本豪华车”还被认为是最具争议的一个词汇。
今天,日本豪华车却在美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段历史背后的故事,成为目前踊跃进入高端汽车市场的中国汽车制造商们的最好教材发生在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给日本车一个到美国寻找立足之处的绝佳机会。
能源价格的上涨,使那时的人们对便宜、省油的小型车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美国和欧洲的生产商们都无法提供那样的商品。
日本车的春天来到了,它们的形象也随之确立:廉价、省油。
但也仅限于此,日本车在低端市场游刃有余,却没机会突破。
石油危机之后,美国很快迎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伴随着经济的好转,浮现出一代年轻的富有的中产阶层,他们被称为“雅皮士”。
这些人对汽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
他们注重豪华和性能,而表面上奢华的大型轿车和经济性已经被他们摒弃。
在那个年代,宝马3系已经成为了典型的“雅皮士车”。
实际的销量也证明了这一点。
奔驰、宝马、奥迪等最能迎合雅皮士要求的高性能豪华车销量一路飙升。
看着欧洲车在美国高歌猛进,已经在美国市场取得一席之地的日本汽车制造商也跃跃欲试,试图开发出新的豪华车型来抓住这个新兴的消费群体。
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发现以廉价小型车起家的日本品牌根本无法和美、欧老牌豪华厂商竞争。
美国人把日本车讥讽为袖珍火箭,意思是速度够快,但安全性不强。
这个称号在日本车身上代代相传,从丰田到本田,然后铃木接手。
日本车被严格地排除在高级车行列之外。
但不服输的日本人选择了另一条路:开辟新的品牌。
而且,这些新的豪华品牌都拥有自己独立的产品线和销售渠道。
本田第一个试水,推出了讴歌(Acura),随后丰田创造了雷克萨斯(Lexus),紧接着日产也开始把英非尼迪(Infiniti)的牌子挂到自己的车上。
顽强的日本人很快赢得了市场的尊重。
从前汽车评论家们对来自日本的豪华车的嘲笑随着新的豪华品牌的推出而偃旗息鼓。
“日本豪华车”不容置疑地登上了大雅之堂。
讴歌(Acura):日本豪华车的开路先锋2006年春,Acura在上海的“上赛道”开展媒体试驾活动。
国际经济学冯德连第四版案例分析
国际经济学冯德连第四版案例分析案例1—1 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变化【基本案情】萨卡尔(P.Sarkar)和辛格(W.Singer)对于联合国统计办公室从1970年开始发布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制成品贸易条件进行了研究。
研究显示,1970-1987年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出口单位价值相对于发达国家每年下降1%左右,18年间累计下降20%左右,但出口结构的调整未能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对包括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拉美半工业化国家的29个国家或地区1965-1985年制成品贸易条件的研究显示,相对于美国,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成品贸易条件呈显著的上升趋势。
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对1970-1993年发展中国家制成品贸易条件的类似研究显示36个国家或地区中有23个贸易条件恶化。
在对66例最不发达国家所做的1990-2000年数据观察显示,有51例出现了贸易增长,但其中模糊贸易效应和恶性贸易效应占60%以上[Henry Veltmeyer (2004)]。
在全球贸易规模增长的背后,除了极少数的后起工业国家之外,发达国家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利益分配不公问题日益突出,呈现出“富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的马太效应。
【国际经济问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利益分配不公的原因?【案例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利益分配不公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决定贸易的规模经济收益主要流向发达国家。
(2)技术差异使得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下端。
(3)市场经济体制和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的发展,使得发展中国家谋求贸易利益的政策实施空间有限。
教材中贸易利益和贸易条件的分析假定(如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假设条件)过于严苛,导致国际贸易使两国互利的观点与现实不符。
【知识点】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生产可能性曲线。
国际经济学-第八版
(2)既然强制性的关税和配额对这些变量没有影响,所以贸易壁垒不能减少经常账户赤字。不 同情况对经常账户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关税保护能提高被保护行业的投资,从而使经常账 户恶化。(当然,使幼稚产业有一个设备现代化机会的关税保护是合理的。)同时,当对投资中 间品实行关税保护时,由于受保护行业成本的提高可能使该行业投资下降,从而改善经常项目。 一般地,永久性和临时性的关税保护有不同的效果。■3.解释下列交易是如何在美国国际收支 账户中的贷方和借方分别记录的,并说明每笔记录的分类:a.一个美国人购人 1 股德国股票, 用一家瑞士银行开出的支票支付。b.―个美国人购入 1 股德国股票,用一家美国银行开出的支 票支付。c.韩国政府通过使用存在一家美国银行的美元,以从韩国公民手中买进韩国货币的方 式来进行官方外汇干预。d.一个底特律的旅行者,在法国里昂的一家豪华饭店吃了一顿饭,用 旅行支票进行支付。e.一个加州葡萄酒生产者,为伦敦葡萄酒品尝节运去一箱赤霞珠酒 f.—家 位于英国的美国企业用在当地的收入购入额外的机器。答:(1)、购买德国股票反映在美国金融 项目的借方。相应地,当美国人通过他的瑞士银行账户用支票支付时,因为他对瑞士请求权减 少,故记入美国金融项目的贷方。这是美国用一个外国资产交易另外一种外国资产的案例。(2)、 同样,购买德国股票反映在美国金融项目的借方。当德国销售商将美国支票存入德国银行并且 银行将这笔资金贷给德国进口商(此时,记入美国经常项目的贷方)或贷给个人或公司购买美 国资产(此时,记入美国金融项目的贷方)。最后,银行采取的各项行为将导致记入美国国际收 支表的贷方。(3)、法国政府通过销售其持有在美国银行的美元存款干预外汇市场,代表美国金 融项目的借方项目。购买美元的法国公民如果使用它们购买美国商品,这将记入美国国际收支 账户经常项目的贷方;如果用来购买美国资产,这将记入美国国际收支账户金融项目的贷方。 (4)假定签发旅行支票的公司使用支票账户在法国进行支付。当此公司支付餐费给法国餐馆时, 记入美国经常项目的借方。签发旅行支票的公司必须销售资产(消耗其在法国的支票账户)来 支付,从而减少了公司在法国拥有的资产,这记入美国金融项目的贷方。(5)、没有市场交易发 生。(6)离岸交易不影响美国国际收支账户。
国际经济学案例分析 绝对珍藏版
Chapter 7 The Instruments of Trade Policy案例7-1案例名称:羊肉关税损害了美国消费者案例适用:进口关税的成本与收益案例来源:罗伯特·J·凯伯(Robert J. Carbaugh)著原毅军陈艳莹等译《国际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9月第1版第117~118页。
在编辑过程中做了适当修改。
案例内容:美国的养羊生产商长期依靠政府。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一直接受羊毛补贴,直到1995年国会颁布农场政策改革,补贴才被取消。
由于失去了援助,成本高昂,效率低下,又面对鸡肉、牛肉和猪肉的竞争,羊肉生产商提出了减少进口避免国外竞争者的请求。
在美国,几乎所有的羊肉进口都来自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两个国家在农业上拥有绝对优势。
美国羊肉产业联盟非但不采取措施与这些国家竞争,反而在1974年的贸易法案中写入了一条“逃离条款”,为受到进口冲击的产业提供暂时的喘息空间。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确定进口是否给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如果是这样,可以提请救援措施,该措施的采纳、修改或者否定由总统全权负责。
在1999年2月份,ITC并没有发觉国内产业受到严重损害,但却接受了处于劣势的国内生产者提出的进口是损害根源的说法。
ITC没有取消进口计划,只是建议对超出上年的进口征收20%(在4年内逐步递减)的关税。
然而政府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比ITC的建议更加严格。
在现有关税基础上,第一年对所有的进口都征收9%的关税(2~3年降至6%,然后到3%),超过去年的进口征收40%的关税(2~3年降至32%和24%)。
美国羊肉产业联盟主席高兴地宣布,这一变化会给市场带来稳定。
征收羊肉进口关税的决定虽然在国内没有引起多少注意,但却被其他国家纷纷仿效。
这一决定拆穿了美国政府对自由贸易地花言巧语,使其在让其他国家开放市场上所做的努力前功尽弃。
减少进口的预期达到了,但保护羊肉产业的目的却并没有最终实现。
国际经济学第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四、垄断竞争模型
垄断竞争的概念:许多由出售相似而不相 同的产品的企业构成的市场结构。
19
四、垄断竞争模型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
➢ 产品差别:similar but not identical ➢ 每个厂商把竞争对手的价格作为既定价格——即
不考虑自己的价格对其他厂商价格的影响。
20
四、垄断竞争模型
5
6
二、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
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
7
二、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
内部规模经济(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指 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规模,随着单个 厂商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逐渐下降。 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 指单位产品的成本取决于所在行业的生产规模, 随着所在行业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逐渐下降。
8
二、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
一个只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一般由 许多相对较小的厂商构成,且处于完全竞 争的状态。 在一个只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行业,大厂 商比小厂商更具有成本优势,则形成了不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9
相关问题
分析下列四例,解释每例中是外部规模经济情 形还是内部规模经济 a. 美国印第安纳州艾克哈特的十几家工厂生产了 美国大多数的管乐器。 b. 在美国销售的所有本田车要么是从日本进口的, 要么是在俄亥俄州的玛丽斯维利生产的。 c. 欧洲惟一的大型客机生产商——空中客车公司 的所有飞机都在法国土伦组装。 d. 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特成为美国东北部的保险 业中心。
MR = P - Q / B 则有 MR = P - Q /( S*b) 利润最大化条件:P = c + Q /( S*b)
外汇与汇率 案例
(外汇与汇率)案例案例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对美元汇率的两次联合干预1973年美国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到20世纪70年代后半叶,由于美国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率的处境,卡特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决定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汇市场因此开始不断抛售美元,使美元的汇价一路下跌。
面对美元跌势,卡特政策决定干预外汇市场。
1978年10月底,卡特政府宣布了一项反通货膨胀计划,但对美国未来的货币政策并没有明确的表示,因此,美元反而在外汇市场上狂泻。
面临马克和日元升值的巨大压力,德国和日本两国的中央银行被迫进行不改变自己政策为前提的大规模干预,买美元抛本国货币,但收效甚微。
1978年11月1日,卡特总统宣布美国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将直接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稳定美元汇率。
由于前一星期的反通货膨胀、计划使外汇市场大失所望,卡特这次宣布的干预包含两项重要的政策转变。
第一,货币政策将紧缩。
第二,美国中央银行将调用300亿美元干预外汇市场,平衡美元的外汇价格。
计划宣布后,外汇市场果然受到震动,对其货币紧缩政策更是十分警觉。
在11月1日上午9:13,美元对马克的汇价立刻从前一天的最低点上升37.25%,达到1.83马克;几分钟后,随着中央银行抛出6900万马克、1900万瑞士法郎后,美元对马克的汇价又上升1%,对瑞士法郎的汇价也上升到1.567瑞士法郎。
在针对日元动用了500万美元之后,美元对日元的汇价也升至187.5日元。
在这一天外汇市场收市时,美元对主要外汇的汇价平均上升了7%—15%。
在以后的两个星期内,外汇市场仍有抛美元风,以试探美国等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决心,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联合德国、日本和瑞士中央银行,一次又一次地在市场上干预。
到11月底,美国干预市场的总额达350亿美元,使美元明显回升。
但是,在12月初,外汇市场开始怀疑美国是否真正采取倾向紧缩性政策,又开始抛美元,使美元再度下跌。
国际经济学 第四讲 要素禀赋理论
美 国
意大利 台湾地区
34,705
31,640 25,722
英 国
韩 国 墨西哥
21,453
17,995 12,900
21
资料来源:Summers and Heston(1995), Penn World Tables 5.6;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 Yearbook of Labor Statistics, 1994.
生产可能性边界线
图 3-3
图 3-4
30
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在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的情况下,A、B两国的PPF的相互 位置关系不一定非得是图3.4所描述的那种情况,但不管互相 位置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资本丰富国家的PPF相对偏向 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丰富国家的PPF则相对偏向于劳动密 集型产品。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要素禀赋
生产技术条件相同
相对供给差异
相对价格差异
二、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 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 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22
生产均衡时,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可以由等产量 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与圆点连线的斜率决定
K
A A’ W’/r’ w/r O L
国际经济学案例分析绝对珍藏版
Chapter 6 Economies of Scale, Imperfect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案例6-1案例名称:1964年北美汽车贸易协定案例适用:产业内贸易案例来源: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著海闻蔡荣等译《国际经济学》 2002年4月第1版第133~134页。
在编辑过程中做了适当修改。
案例内容:1965年以前.加拿大和美国的关税保护使加拿大成为一个汽车基本自给自足的国家,进口不多出口也少得可怜。
加拿大的汽车工业被美国汽车工业的几个大厂商所控制。
这些厂商发现,在加拿大大量建立分散的生产体系比支付关税要划算。
因此,加拿大的汽车工业实质上是美国汽车工的缩版,大约为其规模的1/10。
但是,这些美国厂商在加拿大的子公司也发现小规模带来的种种不利。
一部分原因是在加拿大的分厂比其在美国的分厂要小;但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美国的工厂更加‘专一”——集中精力生产单一型号的汽车或配件。
而加拿大的工厂则不得不生产各种各样不同的产品,以至于工厂不得不经常停产以实现从一个产品项目向另一个的转换,不得不保持较多的库存,不得不少采用专业化的机器设备等等。
这样加拿大汽车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比美国的要低大约30%。
为了消除这些问题,美国和加拿大政府通过努力在1964年同意建立一个汽车自由贸易区(附有一些限制条件)。
这一举措使汽车厂商得以重组生产:这些厂商在加拿大各子公司大力削减其产品种类。
但是加拿大的总体生产及就业水平并没改变。
加拿大一方面从美国进口自己不再生产的汽车型号,另一方面向美国出口加拿大仍生产的型号。
在自由贸易前的l962年,加拿大出口了价值1600万美元的汽车产品然而却进口了5.19亿美元的汽车产品,但是到1968年,这两个数字已分别成为24亿美元和29亿美元。
换而言之,加拿大的进口和出口均大幅度增长。
贸易所得是惊人的。
到20世纪70年代初,加拿大汽车工业的生产效率已可与美国的同行相媲美。
国际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蜡烛工的请愿案例适用:比较优势理论案例内容:在重商主义哲学盛行时期,保护主义蔓延,被激怒的法国经济学家Frederic Bastiat(1801—1851年),通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压倒了保护主义者。
巴斯底持在1845年虚构的法国蜡烛工人请愿的故事中,最成功地打击了贸易保护主义。
现摘录如下:我们正在经受着无法容忍的外来竞争,他看来有一个比我们优越得多的生产条件来生产光线,因此可以用一个荒谬的低价位占领我们整个国内市场。
我们的顾客全都涌向了他,当他出现时,我们的贸易不再与我们有关,许多有无数分支机构的国内工业一下子停滞不前了。
这个竞争对手不是别人,就是太阳。
我们所请求的是,请你们通过一条法令,命令关上所有窗户、天窃、屋顶宙、帘子、百叶宙和船上的舷窗;一句话,所有使光线进入房屋的开口、边沿、裂缝和缝隙,都应当为了受损害的工厂而关掉。
这些值得称赞的工厂使我们以为已使我们的国家满意了,作为感激,我们的国家不应当将我们置于一个如此不平等的竞争之中……仅仅因为或部分因为进口的煤、钢铁、奶酪和外国的制成品的价格接近于零,你们对这些商品的进口就设置了很多限制,但为什么,当太阳光的价格整天都处于零时,你们却不加任何限制,任它蔓延? 如果你们尽可能减少自然光,从而创造对人造光的需求,哪个法国制造商会不欢欣鼓舞?如果我们制造更多的蜡烛,那就需要更多的动物脂,这样就会有更多的牛羊,相应,我们会见到更多人造草场,肉、毛、皮和作为植物生产基础的肥料。
案例评析:比较优势原理指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一些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通过专业化分工,各国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和较高生产率的产品,提高了有限资源的利用率,使世界福利增大。
通过贸易使得各国获利。
案例中当时盛行贸易保护主义,认为进口产品会威胁本国产业,进口限制可以保护国家利益。
因此政府应当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的进口。
国际经济学之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
提供曲线在国际投资中的应用
01
评估投资环境
02
分析投资风险
03
预测投资趋势
提供曲线可以用来评估不同国家 的投资环境,帮助企业选择合适 的投资目的地。
提供曲线可以用来分析投资风险 ,帮助投资者评估不同项目的风 险水平。
通过观察提供曲线的变化,可以 预测未来的投资趋势,帮助投资 者做出相应的决策。
提供曲线在汇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提供曲线在国际贸易摩擦中的应用案例
总结词
提供曲线可以帮助国家预测贸易摩擦对出 口国的影响,并评估贸易政策的效果。
VS
详细描述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摩擦是常见的问题。 提供曲线可以用来预测贸易摩擦对出口国 的影响,帮助国家评估贸易政策的效果, 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贸易政策。
贸易条件变化对国家经济影响的案例分析
对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的总结
• 总结词:提供曲线和贸易条件是国际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和工具,它们对于理解和分析国际经济问题具有 重要意义。
• 详细描述:提供曲线是一种分析国家间贸易条件的工具,它反映了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之间的价格关系。 贸易条件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比,它反映了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总结词
贸易条件变化会对国家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详细描述
贸易条件变化包括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影响国家的经济 增长、就业和物价水平。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贸易条件变化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机制和后果, 为国家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06
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的结 论与展望
贸易条件恶化
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下降,进口商品价格相对上升,贸易条件恶化意味着该国 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的收益减少。
《国际经济学》PPT课件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所有国家
产品/时间
1965 1986
1965 1986 1965 1986 1965 1986
食品
32 74
61 100 73 99 56 92
农业原材料 14
45
4
28
0 59
4 41
能源
92
0
11 37
33 28 27 27
矿产品与金属 0
16
0
40
2
31 1 29
制成品
39
71
10 56 48 50 19 58
二 H-O定理
1。 基本假设与基本内容
前提要素不能跨国流动——如果,未来若干年,只要是可移 动的商品,
将形成美国人设计、港台商人投资、大陆生产、出口到美国市场销售。可移
动的服务也会转移到印度和中国。也许美国能够留住的只是那些不可移 动的
服务20,21/8比/18如餐馆、理发店、洗衣店和超市。”
10
2X2X2模型 X为劳动密集产品,Y为资本密 集产品 A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技术相同 规模报 酬不变 需求偏好一样 要素国内自由流动诡计间 不能流动 产品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自由贸易 无摩擦成本 贸易平衡 资源充分利用
X商品的劳动生产 Y商品的劳动生产
率
率
A国
6
4
B国
1
5
优势分析——分工情况——贸易情况——结果
假定国际交换比例1:1,A用6个X交换B上午6个Y,则获利2 个Y;6个Y在B国需1.2小时,这可生产1.2个X则获利4.8个X。
2021/8/18
3
第三节 比较优势理论
一假定与内容13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国际经济学5 - 要素禀赋和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要素相对价格差
生产成本差异
商品价格差异
贸易产生
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 要素禀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5.4B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一般均 衡框架 H-O定理单独分析了生产
商品相对价格 要素价格 要素派生需求
的供给要素(在技术和偏好 不变)的差异对相对商品价 格的影响。 特别是,Olin 假定不同国家 的偏好相同。这样在不同国 家就产生了对最终产品和生 产要素的相似需求。因此, 不同国家生产要素供给的差 异导致了不同国家间相对生 产要素价格的差异。 最终,技术相同,但是生产 要素价格不同导致了相对商 品价格的差异和国家之间的 贸易。因此,是相对生产要 素供给的差异导致的相对生 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和商品价 格的差异由双线部分表示。
4.
5. 6. 7. 8. 9.
规模报酬不变
两国均为不完全专业化 两国需求偏好相同(为了分析的方便) 两种商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国内要素自由流动,不能国际间自由流动 没有运输成本、关税、壁垒
10. 资源充分就业 11. 贸易平衡
5.2B 假设的含义
1. two nations, two commodities (X and Y), two factors( L and K) 贸易中有两个国家(A和B国),两种商品(X and Y),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 本)。
要素密集度的几何说明
为什么B国在生产两种商品时都使用了比A国资本密集程度更高的技术? 资本和劳动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替代?
5.3B 要素丰裕度
决定要素相对价格的是要素丰裕度,是指一个国家拥有经济资源的相对丰
裕程度
有两种方法来衡量: 物理定义法(根据一国现有的劳动和资本的总量)。 例如AB两个国家,如果A国的总资本与总劳动数量之比大于B国,则A国称为 资本丰裕型国家,B国称为劳动丰裕型国家
国际经济学第五版【PPT】第11章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实践
菲律宾
7.5Βιβλιοθήκη 21.191.356.3
81.0
泰国
4.7
25.2
75.1
72.5
72.2
南非
18.2
53.2
48.7
36.8
肯尼亚
12.1
20.7
33.9
30.7
坦桑尼亚
14.1
16.2
18.1
25.8
智利
4.3
9.1
15.4
11.9
11.3
阿根廷
13.9
23.2
32.4
32.2
23.5
墨西哥
32.5
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特征
案例11-1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
20世纪50年代,著名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 维什和德国经济学家汉斯·辛格发表的研究成果显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50~100年间,英国的贸易条件大 幅度上升了,由此他们推断,发展中国家由于依赖廉 价的初级产品出口而使其长期贸易条件恶化了(即每 单位出口商品所换回的外国商品数量越来越少了), 也就是与大量出口制成品的先进工业国相比,发展中 国家因不公平的国际交换更容易陷入收入下降的困境, 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来说是很不利的。这一有 关发展中国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观点被学界称为 “普雷维什-辛格假说”。
三、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动态效应
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促进国内上下游产业联系,加速形成国
内统一大市场 丰富消费品种类,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
需求 产品示范和技术溢出带动产业革新、技
术进步乃至制度发展 促进收入积累和比较优势的转换
三、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动态效应
Y
C* Q
C 进口
宏观案例分析8、9、10
宏观案例分析8、9、10案例8:石油与经济【案例资料】石油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具有“工业血液”之称。
石油的价格将会影响很多产品的生产成本,历史上多次经济波动都与石油价格的变动有关。
第一次重要的经济波动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并且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由于组织中的成员国几乎垄断了整个世界的石油供给。
从1973到195年,石油价格几乎翻了一番。
世界石油进口国大都经历了通货膨胀和衰退。
美国的通货膨胀率(用CPI衡量)几十年来第一次超过了10%,失业率也从1973年的4.9%上升到1975年的8.5%。
美联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才让通货膨胀得以平息。
20世纪70年代末期,OPEC组织再一次限制石油的供给以提高石油价格。
从1978年到1981年,石油价格翻了一番还要多,结果又造成多个石油进口国的经济滞胀。
美国面年的通货膨胀率又上升到10%以上。
由于美联储不愿意抵消这种通货膨胀的大幅度上升,经济又进入了衰退。
失业率从1978年的6%左右上升到10%左右。
1986年OPEC成员之间发生了争执,成员国违背限制石油生产的协议。
世界原油供给增加,价格几乎下降了一半。
美国企业的成本大幅度下降,美国经济出现增长,失业减少,且通货膨胀率达到了多年来的最低水平。
然而,今年来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波动并没有给经济带来巨大冲击。
部分原因是,节油的努力和技术变革降低了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
生产1单位实际GDP所需的石油量比上个世纪70年代降低了40%左右,是由价格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程度比过去要小。
但是,很多经济学家提醒不能过早地认为石油价格将不再冲击经济波动。
如果石油价格足够高,宏观经济的结果很可能类似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情形。
2008以来,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仍给多国通货膨胀带来巨大压力。
其上涨的原因部分是由于迅速增长的中国的需求增加。
资料来源: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第五版)【案例问题】:1、请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解释20世纪70年代石油进口国经济出现的滞胀现象。
国际经济学案例分析-配额和倾销
国际经济学案例分析- 配额和倾销目录【案例6-2 】案例名称:美国食糖进口 (1)【案例6-3 】案例名称:中美水产第一案 (3)【案例6-2 】案例名称:美国食糖进口知识点:配额(补)案例来源: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著海闻蔡荣等译《国际经济学》2002年4月第1版第190〜191页。
在编辑过程中做了适当修改。
案例内容:美国食糖问题的起因与欧洲农业问题有些相似,联邦政府保护的国内价格高于世界市场的价格水平。
但与欧盟不同的是,美国国内的供给没有超出国内需求。
因此美国政府可以运用配额制度使其国内食糖价格一直保持在目标水平。
美国食糖进口配额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在美国销售食糖的权力被分配给了外国政府,然后由外国政府将这种权力分配给各自的厂商。
因此食糖进口配额形成的“租”由外国人获得。
配额将美国食糖进口量限制在大约213 万吨,因而美国市场的食糖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出40%还多一点。
作为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食糖进口配额说明了保护的倾向:给一小部分生产者提供保护,使每个生产者获取很大的利益;由广大消费者来支付这些代价,但每个消费者只负担很少一点。
但是从食糖生产者的角度而言,进口配额可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美国的食糖工业只雇佣可约12000人,食糖生产者从进口配额中的所得,表现为一种隐含的约每人9万美元的生产补贴。
这也就难怪美国的食糖生产者会极力维护进口配额。
反对实施进口配额保护的人经常试图从进口限制所“保留”的每个工作机会所产生的消费者成本,而不是从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角度来提出批评意见。
研究过美日食糖行业的经济学家们都相信,即使实行自由贸易,大部分的美国食糖生产者仍将生存下来,只有2000到3000人可能失业。
因此,被“保留”的每一个工作机会的消费者成本超过50万美元。
问题:请结合配额,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评析:进口配额指的是对可能进口的商品实行直接的进口数量限制。
这种限制通常是以向一些个人和公司颁发进口许可证来得到实现。
国际经济学4 - 供给、需求、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
(2)一国出口收入其进口支出;
(3)均衡相对价格应介于两国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之间。 案例4.1 石油的需求、供给与国际价格 P77
案例 4.2 美国出口对进口相对价格指数(贸易条件) P78
FIGURE 4-2 Index of Relative U.S. Export Prices (1995 = 100).
4.2 贸易均衡相对商品价格的局部 均衡分析
穆勒认为,两国间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 限是由两国国内的商品交换比例决定的。
15单位Y产品
16单位Y 17单位Y
毛呢 麻布 国内交换 (码) (码) 比率) 15 英国 10 10:15 德国 10 20 10:20
10单位X产品 交换
18单位Y
19单位Y
4.3 提供曲线
4.3A 提供曲线的起源与定义 马歇尔是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对外 贸易的纯理论》一书中,他提出了提供曲线的定义。另外,埃奇沃思也提出了 同样的曲线。 提供曲线(offer curve)有时也称相互需求曲线(reciprocal demand curve), 反映的是一国为了进口其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也就 是在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下,一国愿意出口与进口商品量的组合。 一国的提供曲线可以从它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无差异曲线图以及可以发生贸 易的假设的相对商品价格中轻易地推导出。
J
TII TI
E
A
E’
B’
J’ X A’ X
Y
Y
A国提供曲线的严格推导
OC
X
Y
X
提供曲线的特征
过了一临界点会向回弯曲成弓状 原因:
1) 出口生产随规模扩大而成本递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名称:蜡烛工的请愿案例适用:比较优势理论案例内容:在重商主义哲学盛行时期,保护主义蔓延,被激怒的法国经济学家Frederic Bastiat(1801—1851年),通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压倒了保护主义者。
巴斯底持在1845年虚构的法国蜡烛工人请愿的故事中,最成功地打击了贸易保护主义。
现摘录如下:我们正在经受着无法容忍的外来竞争,他看来有一个比我们优越得多的生产条件来生产光线,因此可以用一个荒谬的低价位占领我们整个国内市场。
我们的顾客全都涌向了他,当他出现时,我们的贸易不再与我们有关,许多有无数分支机构的国内工业一下子停滞不前了。
这个竞争对手不是别人,就是太阳。
我们所请求的是,请你们通过一条法令,命令关上所有窗户、天窃、屋顶宙、帘子、百叶宙和船上的舷窗;一句话,所有使光线进入房屋的开口、边沿、裂缝和缝隙,都应当为了受损害的工厂而关掉。
这些值得称赞的工厂使我们以为已使我们的国家满意了,作为感激,我们的国家不应当将我们置于一个如此不平等的竞争之中……仅仅因为或部分因为进口的煤、钢铁、奶酪和外国的制成品的价格接近于零,你们对这些商品的进口就设置了很多限制,但为什么,当太阳光的价格整天都处于零时,你们却不加任何限制,任它蔓延? 如果你们尽可能减少自然光,从而创造对人造光的需求,哪个法国制造商会不欢欣鼓舞?如果我们制造更多的蜡烛,那就需要更多的动物脂,这样就会有更多的牛羊,相应,我们会见到更多人造草场,肉、毛、皮和作为植物生产基础的肥料。
案例评析:比较优势原理指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一些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通过专业化分工,各国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和较高生产率的产品,提高了有限资源的利用率,使世界福利增大。
通过贸易使得各国获利。
案例中当时盛行贸易保护主义,认为进口产品会威胁本国产业,进口限制可以保护国家利益。
因此政府应当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的进口。
而比较优势理论有力的压倒了贸易保护主义者。
巴斯底持在1845年虚构的法国蜡烛工人的故事更有力的打击了贸易保护主义。
太阳可以看作是能高效生产太阳光的厂商,生产成本为0。
由于有了这个“厂商”使得国内“太阳光”厂商失去了国内市场,倘若没有太阳,国内会生产并出口人造光。
根据贸易保护主义,太阳光威胁到了国内人造光市场,应该禁止使用太阳光。
但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会禁止使用太阳光,而自己进行生产。
原因就在于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该国应该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太阳光。
一国的资源是有限的,该国停止生产“太阳光”会节约资源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商品。
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福利。
案例名称:埃尔切事件案例适用: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案例内容:位于西班牙东南部阿利坎特省,人口约20万的埃尔切市,一直为欧洲的鞋业中心之一,鞋业作坊有六七百家之多,依靠发展制鞋业一度富庶。
中国鞋商1998年才正式进入埃尔切市,由于中国产的鞋子款式、设计制作美观新颖,再加上价廉物美,在欧美很受普通百姓的欢迎。
该市由华侨华人开的鞋业公司、制鞋工厂和仓库式批发零售商店已增至60多家。
在西华人鞋商的销售额占当地的20%左右,很多西班牙商人也在大量进口并销售中国鞋,仅去年西班牙就从中国进口鞋子6190万双,占其鞋类进口总额的47%,价值高达2.2亿欧元。
以温州鞋为代表的中国鞋,2002年才开始零星进入埃尔切市场,但是温州鞋进入埃尔切之后,以飞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已占到埃尔切鞋类批发量的30%,对当地的制鞋工业形成了客观威胁。
一部分规模小、技术落后的鞋厂由于缺乏竞争力纷纷倒闭。
近30年来,该市制鞋工人失业率增长了30%。
2004年9月17日,西班牙东部城市埃尔切的中国鞋城,16个货柜、价值约800万元温州鞋被当地不法分子烧毁,价值十多亿元的温州鞋也遭受着被焚烧的威胁。
“烧鞋事件”如不尽快得以妥善处理,将严重影响当地中国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尚危及今后中国产品出口西班牙等欧洲市场。
甚至有报道称,这是“西班牙有史以来第一起严重侵犯华商合法权益、野蛮排斥华人的暴力事件”。
中国鞋被焚事件惊动了埃尔切这座20万人口的西班牙小城。
多数埃尔切市民对中国商人持同情态度,认为商业竞争不可以成为烧鞋的理由。
埃尔切的Casimir Gomez先生说,这两天的烧鞋事件震动了该市。
他还说:“中国鞋质量好,价格便宜,我每过一两个月就会带着妻子去逛一逛。
商人之间的竞争应该采取正当手段,烧鞋的人非常不理智。
”还有的市民愤愤不平地说:“烧鞋的行为真是愚蠢!”案例评析:在一系列假设前提下,李嘉图模型提出不仅所有的国家从贸易中获利,而且由于贸易没有影响收入的分配,每个个人的福利也都得到改善,那么国家间的相互贸易应是受人欢迎的。
然而在现实中,贸易对国家内部的收入分配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贸易收益的分配是非常不均等的。
特定要素模型的分析表明,贸易会使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所有者受益,使与进口产品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所有者受损,对流动要素的拥有者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有着不均等的影响,原因有两个:第一,生产要素不能迅速地、无成本地从一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第二,各部门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有所不同——提高某一种产品的产量一般会减少对某些生产要素的需求,同时会提高对另外一些生产要素的需求。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也许某项贸易对一个国家来说整体上是有利的,但是它通常也会对这个国家的不少利益集团带来不利影响。
在本案例中,埃尔切的鞋商和鞋业工人可以看作与进口产品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所有者。
一方面,他们在与中国鞋商的竞争中缺乏优势而失业;另一方面,其在贸易中的损失不能有效的从其他途径得以解决,寻找新的工作或转行都是需要时间和成本的。
对他们而言,其在贸易中是受损的。
而对其国内的鞋类消费者而言,由于贸易的发生,进口鞋商的进入,导致竞争的加剧,使得他们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鞋类产品,他们是贸易的受益者。
因此,他们对烧鞋事件进行了严厉的指责。
埃尔切纵火事件的发生正反映了贸易在一国范围内产生的收入分配效应。
在现实世界中,国际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使得受损者和受益者同时存在,这也是为什么贸易自由化迟迟不能实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代世界经济中贸易政策的指导思想也是非常关键的。
案例4-1案例名称:中美贸易案例适用:赫克谢尔—俄林理论案例内容赫克谢尔—俄林理论:中美贸易技术组(关键产业)中国对美国出口百分比美国对中国出口百分比杂志、办公与计算机设备4.87.7高技术客机及零部件、工业无机物2.648.8机械、涡轮机、油脂和石油3.921.3水泥、非电力探测锤和加热设备11.54.3手表、计时器、玩具和运动品18.96.3木制品、鼓风炉、生铁8.21.3造船和修船、家具和设备4.12.8香烟、摩托车、钢铁铸造5.21.8低技术编织、羊毛、皮革加工和制成品17.20.4童装、非橡胶鞋23.55.2上表为中美1990年的贸易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于一项旨在验证赫克谢尔—俄林理论的研究。
研究者根据技术密集度将131个样本产业分为10组。
第一组中的产业技术含量最高,而第十组的产业技术含量最低。
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集中在高技术产业;第1组至第3组占美国对中国出口的77.8%。
相反,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集中在低技术产业,中国对美国出口的40.7%集中在第9组和第10组。
案例评析:根据赫克谢尔—俄林理论,要素禀赋是国家间比较优势的源泉,在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各国的贸易模式。
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具有比较优势,其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中具有比较优势,其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正如我们所知,美国人力资本(技术)丰富,而非熟练劳动力稀缺。
相反,中国则拥有大量的非熟练劳动力。
那么根据赫克谢尔—俄林理论,美国在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将向中国出口富含大量熟练劳动力的产品,而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具有比较优势,向美国出口包含大量非熟练劳动力的产品。
上述案例中,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集中在杂志、办公与计算机设备,客机及零部件、工业无机物,机械、涡轮机、油脂和石油等高技术产业组;而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集中于编织、羊毛、皮革加工和制成品,童装、非橡胶鞋等低技术产业组,中美之间的这一贸易模式非常符合赫克谢尔—俄林理论的预测,验证了赫克谢尔—俄林理论的结论。
案例5-1案例名称:日本向缅甸的转移支付案例适用:国际转移支付案例内容:日本从1954年开始对缅甸进行赔偿, 除给缅甸的帕尔羌水库大坝提供资金以外, 还为缅甸制定了四大建设计划。
但是所有的援助资金, 都由缅甸在日本进出口银行开设账号, 并在日本购买设备、零部件及大部分劳务。
四大建设援助, 即建设轻型车辆制造工厂的32195亿日元最终回到马自达公司的账号, 建设重型车辆制造工厂的2513亿日元、建设农机制造工厂的15189亿日元、建设电机制造工厂的30195亿日元也分别返回日野公司、久保田公司及松下公司的金库。
日本对缅甸的赔偿期结束后, 缅甸被援建项目的国产化却并未实现, 缅甸必须从日本进口零部件才能继续生产。
为了维持生产, 缅甸不得不又成为日元借款的对象。
1969年日本将108亿日元作为商品借款借给了缅甸, 而这笔商品借款最后也因在日采购零部件又回流到日本。
从接受日本经济援助直到现在,缅甸仍然不能生产重型车辆。
诸如此类的例子,在接受日本援助的世界各地均不同程度的存在。
案例评析:国际转移支付,如国外援助和战争赔偿,可能会影响一国的贸易条件,使世界相对需求曲线发生移动。
如果受援国将其收入用于其出口产品的比例高于捐赠国,那么转移支付就会使受援国出口产品的世界相对需求增加,改善受援国的贸易条件,除了收入转移的直接影响外又为受援国带来了间接利益从而增加了最初收入转移的利益。
另一方面,如果受援国将其额外收入用于出口产品的比例比捐赠国低,那么转移支付就会使受援国的贸易条件恶化,抵消了部分收入转移带来的直接利益。
从理论的分析上来看,战争赔偿和对外援助等国际转移支付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以上说明的仅是国际转移支付对受援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当然这种转移还存在其他潜在的经济效应,如转入资金用于国内投资,可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等。
在本案例中,不论是前期日本对缅甸的赔偿还是后期对其的借款,从贸易这一角度来看,这种转移支付恶化了缅甸的贸易条件。
其获得的所有援助资金都被要求用于在日本购买设备、零部件和大部分劳务,借款资金用于从日本进口零部件,资金都用于对日本的进口。
可以看出,日本的这种赔偿和对外援助是一种自我利益的追求,带有“掠夺性”,是一种条件附加型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