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工程 第一章 绪论
分离工程(邓修)1 绪论
原理:利用膜的 渗透性和选择性 实现物质分离
应用:广泛应用 于水处理、食品 加工、生物制药 等领域
特点:高效、节 能、环保、操作 简便
发展趋势:膜材 料的改进、膜过 程的优化、膜技 术的集成化
原理:利用不同分子间的沸点差异进行分离 特点:高效、节能、环保 应用领域:精细化工、医药、食品等行业 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和改进提高分离效率和精度
离子液体:由离子组成的液体具有低熔点、高沸点、高热稳定性等特性 离子液体分离技术:利用离子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离具有高效、环保、节能等优点 应用领域:石油化工、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领域 发展趋势:离子液体分离技术正在逐渐取代传统分离技术成为分离工程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能量消耗:分离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包括电能、热能等
绿色分离技术:采用环保、节能、 高效的分离技术如膜分离、吸附 分离等
展望:未来绿色分离技术将更加 成熟应用范围更广成为主流分离 技术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发展趋势: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 绿色分离技术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挑战:需要解决绿色分离技术的 成本、效率、稳定性等问题提高 其竞争力
石油化工:分离石油、苗等医药产品
物理分离:如过 滤、离心、沉降 等
化学分离:如萃 取、离子交换、 吸附等
生物分离:如发 酵、酶解、细胞 破碎等
核分离:如核磁 共振、质谱分析 等
热力学定律: 能量守恒、 熵增、热力
学平衡等
相平衡:固 液气三相平 衡、相图等
相变:蒸发、 冷凝、升华、
,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分 离 工 程 的 重 要 性 03 分 离 工 程 的 基 本 原 理 04 分 离 工 程 中 的 常 用 技 术 05 分 离 工 程 中 的 新 技 术 与 新 发 展 06 分 离 工 程 中 的 能 效 与 环 保 问 题
化工分离工程
化工分离工程第一章绪论1.1概述1.1.1 分离过程的发展与分类随着世界工业的技术革命与发展,特别是化学工业的发展,人们发现尽管化工产品种类繁多,但生产过程的设备往往都可以认为是由反应器、分离设备和通用的机、泵、换热器等构成。
其中离不开两类关键操作:一是反应器,产生新物质的化学反应过程,其为化工生产的核心;-其中离不开两类关键操作:一是反应器,产生新物质的化学反应过程,其为化工生产的核心;-于是研究化学工业中具有共同性的过程和设备的规律,并将之运用于生产的“化学工程”这一学科应运而生。
分离过程可分为机械分离和传质分离两大类。
机械分离过程的对象都是两相或两相以上的非均相混合物,只要用简单的机械方法就可将两相分离,而两相间并无物质传递现象发生传质分离过程的特点是相间传质,可以在均相中进行,也可以在非均相中进行。
传统的单元操作中,蒸发、蒸馏、吸收、吸附、萃取、浸取、干燥、结晶等单元操作大多在两相中进行。
依据处于热力学平衡的两相组成不相等的原理,以每一级都处于平衡态为手段,把其他影响参数均归纳于效率之中,使其更符合实际。
它的另一种工程处理方法则是把现状和达到平衡之间的浓度梯度或压力梯度作为过程的推动力,而把其他影响参数都归纳于阻力之中,传递速率就成为推动力与阻力的商了。
上述两种工程处理方法所描述的过程,都称作平衡级分离过程。
分离行为在单级中进行时,往往着眼于气相或液相中粒子、离子、分子以及分子微团等在场的作用下迁移速度不同所造成的分离。
热扩散、反渗透、超过滤、电渗析及电泳等分离过程都属此类,称速率控制分离过程,都是很有发展潜力的新分离方法。
综上所述,分离过程得以进行的基础是在“场”的存在下,利用分离组分间物理或化学性质的差异,并采用工程手段使之达到分离。
显然,构思新颖、结构简单、运行可靠、高效节能的分离设备将是分离过程得以实施乃至完成的保证。
1.1.2 分离过程的地位广泛的应用、科技的发展、环境的需要都说明分离过程在国计民生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并展示了分离过程的广阔前景:现代社会离不开分离技术,分离技术发展于现社会。
分离工程(邓修)1 绪论34页PPT
WHY
一、分离过程的地位
化工生产
反应(Reactive)
分离
萃取物 (Extractive Natural raw material)
配制(Formulation)
分离 分离
炼油、石油化工:
石油炼制工业通过炼油过程把原油加工为汽油、 喷气燃料、煤油、汽油、燃料油、润滑油、石 蜡油、石油沥青、石焦油和各种石油化工原料 等;
分离工程(邓修)1 绪论
化工分离工程
Chemical Separation Engneering
主要内容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精馏 第3章 吸收 第4章 液液萃取 第5章 分离过程的节能 第6章 其他分离技术和分离方
法的选择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分离因子 1.3 过程开发及方法 1.4 分离方法的选择
冷或热 固体吸附剂
热 溶剂 固体树脂
产品 液体+蒸汽 液体+蒸汽 液体+气体 液体+液体 液体+固体 固体+液体或气体 固体+蒸汽 固体+液体 液体+固体
分离原理 蒸汽压不同 蒸汽压不同 溶解度不同 溶解度不同
过饱和 吸附力不同 湿组分蒸发 溶解度不同
离子的可交换性
2)速率控制分离过程
过程名称 气体扩散
原料 气体
分离剂 压力梯度和膜
产品 气体
热扩散 气体或液体 湿度梯度
气体或液体
分离原理
多孔膜中扩散的速 率差异
热扩散速率差异
电渗析 电泳
反渗透 超过滤
液体 液体 液体 液体
电场和膜 电场
压力梯度和膜 压力梯度和膜
制药分离工程--重点总结
制药分离工程重点总结目录第一章绪论1、制药工业分类①生物制药、②化学制药、③中药制药。
2、分离过程的本质3、制药分离工程特点第二章萃取分离1、物理萃取与化学萃取2、液固萃取3、液固萃取的萃取过程4、液固萃取浸取溶剂选择原则5、按萃取级数及萃取剂与原料接触方式分萃取操作的三种基本形式①单级浸取;②多级错流浸取;③多级逆流浸取。
6、液液萃取7、乳化、形成乳化条件、乳状液形式①水包油型乳状液;②油包水型乳状液。
8、物理液液萃取、化学液液萃取的传质过程9、反胶团、反胶团萃取10、反胶团萃取蛋白质“水壳模型”的传质过程11、双水相的形成、双水相萃取及其基本原理12、双水相萃取过程13、超临界流体、超临界流体萃取14、超临界流体基本特性15、超临界CO2作萃取剂优点16、依分离条件分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操作基本模式(1)恒温变压法:(2)恒压变温法:(3)恒温恒压吸附法。
17、超临界流体萃取天然产物质量传递过程18、超声波在萃取中的作用19、微波在萃取中的作用第三章膜分离1、膜分离2、膜分离物质传递方式(1)被动传递;(2)促进传递;(3)主动传递。
3、膜分离物质分离机理(1)筛分模型。
(2)溶解—扩散模型。
4、分离膜两个基本特性5、实用分离膜应具备的基本条件6、膜分离的膜组件形式7、膜分离操作的死端操作和错流操作8、膜分离过程的浓差极化9、浓差极化的改善除工艺设计充分注意外,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措施10、纳滤、超滤、微滤、反渗透相比膜孔径大小顺序11、微滤膜分离的截留机理(1)膜表面截留:(2)膜内部截留。
第四章蒸馏分离1、蒸馏、精馏2、精馏式间歇精馏、提馏式间歇精馏3、间歇共沸精馏、间歇萃取精馏:4、水蒸气蒸馏5、水蒸气蒸馏操作方式(1)过热水蒸气蒸馏;(2)过饱和水蒸气蒸馏。
6、分子平均自由程、分子蒸馏7、分子蒸馏机理8、分子蒸馏过程第五章液相非匀相物系分离1、过滤分离及其推动力2、过滤分离类型(1)滤饼过滤;(2)深层过滤。
常州大学分离工程 第一章 绪论
了解
了解 了解
参考文献
本章要求:
1)了解本课程的任务和内容,与其它课 程的相互关系。 2)了解分离操作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 掌握分离因子的定义。 3)了解传质分离过程的分类和特征。 4)掌握分离工程的特征及开发方法。
§1.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离操作在化工生产中的地位
1.1 分 离 操 作 在 化 工 生 产 中 的 地 位
参考文献
[1]陈洪钫,刘家祺.化工分离工程.北京:化学 工业出版社,1995 [2]刘芙蓉,金鑫丽,王黎等.分离过程及系统模 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袁惠新,分离工程.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2 [4]刘家琪主编, 分离过程,北京:化学工业出 版社,2002
参考文献
[5]郭天民.多元汽液平衡和精馏. 北京:化学 工业出版社,1983 [6]史季芬编,多级分离过程—蒸馏、吸收、 萃取、吸附,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年 [7]宋华等, 化工分离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 出版社,2003 [8] Seader J D,Seperation Process Principle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二、开发方法
1.3 分 离 过 程 的 研 究 内 容 与 研 究 方 法
1、逐级经验放大法 步骤: 小试: 确定操作条件和设备形式。依据是最终产品 质量,产量和成本,不考虑过程的机理 中试: 确定设备尺寸放大后的影响(放大效应), 然后才能放大到工业规模的大型装置 需多级中间试验,耗资大,开发周期长
②速率分离
1.2 分 离 过 程 的 特 征 与 分 类
利用溶液中不同组分在某种推动力(如压 差、浓度差、电位差)作用下经过某种介 质(如半透膜)时的传质速率(透过率、 迁移率、扩散速率)差异而实现分离 特点:所处理的物料和产品属于同一相态, 仅有组成的差别
生物分离工程 第1章 绪论
• 做豆腐
•蛋白沉淀、过滤、干燥、……
• 2、第一代生物技术
第一代(传统)生物工业是 指1860年代到1940年代青霉素 等抗生素出现之前的生物技术 产业。这一时期,发现了发酵 的本质是微生物的作用,而且 发现了微生物的有关功能,掌 握了纯种培养技术,生物技术 进入近代酿造产业的发展阶段。 到20世纪上半叶,近代酿造产 业的生产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 发展,又逐渐开发形成了发酵 法生产酒精、丙酮、丁醇等微 生物发酵工业(厌氧发酵)。
1、培养液(或发酵液)是复杂的多相系统,含有细胞、 代谢产物和末用完的培养基等。分散在其中的固 体和胶状物质,具可压缩性,其密度又和液体相 近,加上粘度很大,属非牛顿性液体,使从培养 液中分离固体很困难。 2、培养液中所欲提取的生物物质浓度很低,但杂 质含量却很高,特别是利用基因工程方法产生的 蛋白质常常伴有大量性质相近的杂质蛋白质。 3、另一个特点是欲提取的生物物质通常很不稳定、 遇热、极端pH、有机溶剂会引起失活或分解。 4、发酵或培养都是分批操作、生物变异性大,各 批发酵液不尽相同,要求下游加工有一定的弹性。
生物分离工程
——绪 论
• 生物化工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生物学
化学
工程学
生物工程
•基因工程、菌株选育
•发酵
•酶催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离
产品
产 品
第一节 下游加工过程概述
一、下游加工过程在发酵工程中的地位 1、1下游加工过程的定义 对于由自然界天然生成的或由人工经微生物 菌体发酵、动植物细胞培养及酶反应等各种生物 工业生产过程获得的生物原料,经分离、纯化并 精制其中目的成分,并最终使其成为产品的技术, 也称为生物下游技术 它由一些化学工程的单元操作组成,但由于生 物物质的特性,有其特殊要求,而且其中某些单 元操作一般化学工业中应用较少。
分离工程绪论
1.2.2 速率分离过程
(1) 定义
是在某种推动力(浓度差,压力差,温度差,电位差
等)的作用下,有时在选择性透过膜的作用下,利用各
组分扩散速率的差异实现组分的分离。
(2) 特征
这类过程所处理的原料和产品通常属于同一形态,仅有组 成上的差异。
(3) 典型分离单元操作
膜分离-①超滤 ②反渗透 ③渗析 ④电渗析 ⑤气体渗透分离 ⑥液膜分离 热扩散 32
(4) 萃取 精馏
气体和液 体
溶剂改变 原溶液组 分的相对 挥发度
以苯酚作溶 剂由沸点相 近的非芳烃 中分离甲苯
27
1.2.1 平衡分离过程
(8)共沸精馏
名称
简图
原料 相态
分离媒介
产生相态或 MSA的相态
分离原理
工业应用实例
( 8) 共沸精馏
汽、 液或 汽液 混合 物
液体共沸 剂(MSA) 和热量 (ESA)
平衡分离
均相混合物
速率分离
变成两相系统
原料与产品同一相, 仅组成不同 膜分离,超滤,反渗透, 渗析,电渗析,场分离
蒸发、精馏、吸收、萃取、结晶
本课程仅讨论传质分离过程。
21
1.2.1 平衡分离过程
能量媒介( ESA,energy separation agent ) - 热,功; 物质媒介( MSA, matter separation agent)- 吸收剂,萃取剂。
原料:石脑油
沸程120~230 ℃
加氢重整后得到:轻油 非芳烃
苯 甲苯 二甲苯
高级芳烃 邻二甲苯 沸点℃ 144.411 间二甲苯 139.104
目的产物为 对二甲苯
对二甲苯 138.351
分离工程期末知识总结
思考题
1. 什么叫泡点,什么叫露点? 2. 精馏塔塔顶的温度和塔釜的温度分别是什么? 3. 简述求解泡露点的思路? 4. 对于泡点温度,∑Kixi <1,应如何调整温度? 5. 怎样判断闪蒸问题在给定的T、P下是否成立? 6. 等温闪蒸的通用闪蒸方程(Rachford-Rice方程
)的形式。
第三章 多组分精馏
特点:★F=D=W=0
★ L=V;L/V=1
★操作线方程: yn1 ,i xn,i
★板效率 最高
由于全回流,用 N m表示N,省去“均”:
Nm
lg([
x x
A B
)D
(
x x
A B
)W
lg AB
]
(3 8)
— — Fenske方程
最少理论板数只与分离要求有关,与进料组成无关。
多组分精馏
分离工程
第一章 绪论
分离过程基本概念 定义:将一混合物转变为组成不相同的两种或 两种以上产物的操作。
分离工程示意图
分离剂 (物质或能量)
原料物流 (一股或几股)
分离装置
产品1 (组成不同的物流) 产品2
第一章 绪论
分离过程的分类
分离过程分为机械分离过程和传质分离过程两大 类。
机械分离过程是指分离装置所接受的是多于一个 相的非均相进料,只要简单地分相就可以。如过 滤、沉降、固-液分离和气-液分离器等。
no yes
T,yi
第二章 单级平衡过程
露点计算
平衡常数与组成无关的露点计算 ki f (T , P) 露点方程: f (T ) iC1Kyii 1.0 0 (2 60)
f (P) iC1Kyii 1.0 0 (2 61)
第1章-制药分离工程-绪论.课件
使均相混合物分成两相。 一般需加入分离媒介(分离剂),常用的分离媒介有
两种:能量媒介ESA和物质媒介MSA。 ESA:指的是传入或传出系统的热或功。(如精馏塔
釜加入热量,塔顶加入冷量) MSA:加入另外一种物质使混合物变成两相。(如吸
• 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选择适宜的分离 方法,进行分离过程特性分析,解决操作和设计方面 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 培养和建立工程与工艺相结合的观点和经济学的观点, 以及考虑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思 想方法,注重实际的求实态度。
28
1.4.4 课程内容
1)非均相分离;
2)固液萃取(浸取);
研究:制药生产实际中复杂物系的分离和提纯技术。 分析和解决:在制药生产、设计和科研中常用的分离过
程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讨论:分离设备的处理能力和效率, 分离过程的节能技
术和分离流量的选择。 27
1.4.3 培养目标
• 掌握各种常用分离过程的基本理论,操作特点,简捷 和严格的计算方法和强化、改进操作的途径,对一些 新分离技术有一定的了解;
10
中药工业化生产流程
中药: 指中国传统医药,中药工业化生产是指
以各种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为主的中药材为 原料生产出各种剂型的中成药。 方法:
中药材的预处理及炮制→中药有效成分的提 取与中药浸膏的生产→中药制剂的生产
11
1.2 制药分离技术
制药过程
上游过程:合成
制药 过程
原料药的生产
(研究对象)
18
1-1
19
1)工业应用的生物分离技术:
生化分离工程知识点总结归纳
生化分离工程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绪论1、生物物质分离工程:在工业规模上,通过适当的分离纯化技术与装备并消耗一定的能量和分离介质来实现生物物质(产品)制备的过程,是生物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生物工程下游加工过程的特点:(1)成分复杂:固体成分、液体成分(2)悬液中的目标产物浓度低(3)稳定性差:化学(温度和pH值)或微生物引起的降解(4)生物产品质量要求高:纯度、卫生、生物活性3、下游加工过程的一般流程(4个阶段):发酵液的预处理与固液分离、初步纯化(提取)、高度纯化(精制)、成品加工。
4、某一具体产品的分离提取工艺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①产物本身的性质;②是胞内产物还是胞外产物;③原料中产物和主要杂质浓度;④产物和主要杂质的理化特性及差异;⑤产品用途和质量标准;⑥产品的市场价格;⑦不同分离方法的技术经济比较及废液的处理方法等。
第二章发酵液的预处理与过滤1、发酵液的预处理发酵液的预处理的方法:(1)加热:最简单、最经济的预处理方法是加热,降低料液黏度,也可以对其进行灭菌。
但加热变性的方法只适合于对热稳定性的产物。
(2)调节料液的pH值:促进全细胞聚集。
(3)凝聚和絮凝:凝聚是指通过加入简单电解质降低了胶体粒子间的排斥电位,从而使得范德华引力起主导作用,聚合成较大的胶粒,粒子的密度越大,越易分离。
常用凝聚剂多为阳离子型如明矾、三氯化铁。
絮凝是指预处理时加入絮凝剂(通常指天然或合成的生物大分子聚电解质)既能降低排斥电位,又吸附了周围的微粒,形成桥架作用,促使胶粒形成粗大,密度低的絮凝团。
这些絮凝团很容易被过滤得到。
主要絮凝剂:聚丙烯酰胺、聚苯乙烯、多聚胺衍生物。
(4)使用惰性助滤剂:硅藻土、珍珠岩。
2、真空过滤器的优点:连续自动操作,节省人力,生产能力大。
真空过滤器的缺点:附属设备多,投资费用高,推动力小适用于量大易过滤的料液。
3、压滤器的优点:过滤推动力大,过滤面积大。
压滤器的:缺点:板框压滤机劳动强度大,投资、维护费用高。
化工分离工程 第一章绪论 课件
第11页,共24页。
按别离的规模分类
分析别离
• 规模小 • 定量分析
制备别离
• 规模小 • 研究用材料
工业别离
• 规模大 • 经济
例: 色谱别离
例: 离心别离
例: 精馏别离
化工厂中别离设备投资约占 总投资的50~90% !!!
反响〔催化〕精馏: 反响与精馏结合,提高别离效率;同时,借助精 馏手段,提高反响收率。
第18页,共24页。
膜反响器: 在反响的同时,利用膜的优良别离性能,选择 性的脱除产物,从而移动化学反响平衡,提高 反响的收率、转化率和选择性。
控制释放: 将药物或生物活性物质与膜结构相结合,使其以 一定的速度通过扩散等方式释放到环境中,从而 到达控制药物浓度,延长药效时间,减少服用量 和服用次数。
教材
第4页,共24页。
J D Seeder, E J Henley. Separation Process Principles.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8月。
第5页,共24页。
分离过程
第1章 绪论
第2章 传质别离过程的热力学根底
第3章 气液传质别离过程
第4章 液液传质别离过程 第5章 传质别离过程的严格模拟计算
化工分离过程 Chemical Separation Processes
第1页,共24页。
第2页,共24页。
分离过程
Separation Processes
课程简介 先修课程:
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化工 原理。
同时进行的课程: 化工工艺学、化工过程分析与模拟
教材:
第3页,共24页。
1 第一章 绪论 生物分离工程.
原料液中常存在降解目标产物的杂质, 如可水解目标蛋白质的蛋白酶。
4 生物产品要求高质量
生物产物一般用作医药、食品和化妆品, 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因此,要求分离纯 化过程必须除去原料液中含有的热原 (pyrogen)及具有免疫原性的异性蛋白等 有害人类健康的物质,并且防止这类物质 在操作过程中从外界混入。
分离,又称速度分离法。动力为压力差、电位梯度和磁场 梯度,如超滤、反渗析、电渗析、电泳和磁泳
扩散分离根据溶质在两相中分配平衡状态的差异实现分 离,又称平衡分离法。动力为偏离平衡态的浓度差,如蒸 馏、蒸发、吸收、萃取、结晶、吸附和离子交换等。
四、生物分离工程的一般步骤和单元操作
1、一般步骤
1) 发酵液的预处理与固液分离; 2) 初步纯化(或称产物的的提取); 3) 高度纯化(产物的精制); 4) 成品加工。
2、一般工艺过程:
发酵液
预处理
加热 调pH值 絮凝
碎片分离
离心分离 萃取 过滤 错流过滤
初步纯化
沉淀 吸附 萃取 超滤
细胞分离
沉降
离心分离 过滤
错流过滤
高度纯化
层析 亲和
离子交换 憎水
吸附 电泳
胞外产物
细胞破碎
匀化 研磨 溶胞
成品加工
无菌过滤 超虑 冷冻干燥 喷雾干燥
结晶
五、生物技术加工过程的选择标准
2 化学性质
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 反应动力学:反应速率 光化学性质:激光激发、离子化
3 生物学性质
分子识别:生物亲和力、生物学识别 传输性质:生物膜运输 反应、响应、控制:酶反应、免疫系统
机械分离:非均相 大小、密度差异,如过滤、重力沉淀、 离心沉淀
第一章 绪论分离
L L V L L MSA S V V
液体
液体 + 蒸汽 液体 +
固体
热量 从尿素水溶液中 蒸汽压不 蒸发水分 同 热量或冷 间、对二甲苯溶液 量 中结晶得到对二甲 过饱和度 苯 冷量 聚
液体
蒸汽
S
液体 +
固体
从 含 有 N2,O2,CO2 及 有机化合物的气相 选择性凝 中回收临苯二酸酐
单元 操作
电渗析
离子交换 精馏 结晶 吸收/萃取
凝胶色谱法
超速离心 0.1 1
离心 10 100 um
1.4 分离过程在工业中的应用
• • • • • 石油化工及煤化工 气体净化与分离 医药及食品加工 农业 其他
• 炼油、石油化工:
• 石油炼制工业通过炼油过程把原油加工为汽油、 喷气燃料、煤油、燃料油、润滑油、石蜡油、 石油沥青、石焦油和各种石油化工原料等; • 石油化学工业以上述原料生产种类极多、范围 极广的各种化学品,例如塑料、合成纤维、合 成橡胶、合成洗涤剂、溶剂、涂料、农药、染 料等; • 炼油和石油化工过程紧密结合,各种分离操作 是其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教学内容
1.绪论
2.多组分单级分离计算
3.多组分多级分离计算 4.吸收、萃取、吸附分离过程 5.分离过程的节能与优化
1.绪论 分离过程特征及分类
2.多组分单级分离计算
汽液平衡、泡点露点计算、 闪蒸计算 3.多组分多级分离计算 设计变量 简捷法
严格法
4. 吸收、萃取、吸附 5. 分离过程的节能与优化
参考书
《化工分离工程》 郁浩然 主编; 中国石化出版社
《化工分离过程》 陈洪钫、刘家祺 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分离工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Chapter1 Introduction§1-1分离操作在化工生产中的地位(Position of separation process in chemical industry)化工分离技术是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生产实践是分离工程形成与发展的源泉。
先了解早期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分离过程,早在数千年前,人们已利用各种分离方法制作许多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需要的物质。
例如,利用日光蒸发海水结晶制盐;农产品的干燥;从矿石中提炼铜、铁、金、银等金属;火药原料硫磺和木炭的制造;从植物中提取药物;酿造葡萄酒时用布袋过滤葡萄汁;制造蒸馏酒等等。
这些早期的人类生产活动都是以分散的手工业方式进行的,主要依靠世代相传的经验和技艺,尚未形成科学的体系。
而早期的化学工厂是由化学家根据实验室研究结果直接建立的。
通过生产实践发现,生产用的大装置中的化学或物理过程与实验室玻璃器皿中的现象有很大的不同。
而在不同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却有许多过程遵循相似的原理。
由此提出的单元操作原理奠定了化学工程学科最初的理论基础。
现代化学工业是开始于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的欧洲。
当时,三酸二碱等无机化学工业成为现代化学工业的开端。
而19世纪以煤为基础原料的有机化工在欧洲也发展起来。
当时的煤化学工业规模不是很大,主要着眼于苯、甲苯、酚等各种化学品的开发。
在这些化工生产中需要将产品或生产过程的中间体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例如,当时著名的索尔维制碱法中,使用了高达二十余米的纯碱碳化塔,同时应用了吸收、蒸馏、过滤、干燥等分离操作。
但在当时,这项成就是由化学家在进行化学工艺过程开发的同时完成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同时在履行着化学工程师的职责。
这时的分离技术是结合在具体的化工生产工艺的开发过程中,单独而分散地发展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规模的石油炼制业促进了化工分离技术的成熟与完善。
单元操作概念的建立对化学工程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分离工程》复习摘要
溶剂浓度:
x (1)若 0 ,且为露点进料时, S xS ;
(2) 若进料为液体或气液混合物, L L , 则 xS xS ,溶剂浓度在进料板处有突变(为使 xS 与xS 接近可采用饱和蒸汽进料); (3)塔釜 S在再沸器中浓度发生跃升。
清晰分割――馏出液中除了HK外,没有其他 重组分,釜液中除了LK外,没有其他轻组分。 精馏操作的两种极限情况:Rm下精馏操作 需要无穷多块理论板才能完成分离任务;全 回流的意义、特点。 2、恩特伍德法计算最小回流比的步骤,计 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3、芬斯克公式的几种形式、公式使用条件 , 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独立变量数NV
Ni N x N a
(1) 物流独立变量数 Nv f 1 C 2 (2)描述系统与外界能量交换的变量数。 NV=∑(C+2)+能量交换变量数
2、约束关系数NC的确定 (1)物料衡算式 (2) 能量衡算式 (3) 相平衡式 (4)化学平衡式 (5)内在关系式 3、设计变量 指约定关系 有c(π -1)个 C个
1)调节S用量 S xS 12 S Rm x1D 分离所需N下降;
2)减少进料量F
F D 在维持原xS下增加R,分离效果变好;
3)S的进料温度应维持恒定 xS 值大,S温度变化使塔内L和V发生很 大波动,S很小 T 即对全塔影响很大,所以 应严格控制S的进料温度。
4 、等温闪蒸
V , yi
核定给定温度 下闪蒸问题是否成 立的两种方法:
F, Z i
P, T , e
方法一 计算闪蒸压力下进料混合物的 泡点温度TB和露点温度TD。 若TB<T闪蒸<TD,则条件成立
2012《分离工程》复习提要
《分离工程》复习提要第一章绪论1、质分离过程的分类:机械分离过程、传质分离过程(分为平衡分离过程和速率分离过程)2平衡分离过程——借助分离媒介(如热能、溶剂和吸附剂),使均相混合物系统变成两相系统,再以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处于相平衡中不等同的分配为依据而实现分离。
分离媒介分为:能量媒介ESA和物质媒介MSA。
3、分离因子、固有分离因子的定义第二章多组分分离基础(一)设计变量1、概念设计变量-——在计算前,必须由设计者赋值的变量。
固定设计变量N x 描述进料物流的变量设计变量数N i 系统压力可调设计变量N aN x是指描述进料物流的变量(如进料组成、流量、温度和压力等)及系统压力。
事实上已被给定或最常被给定的量。
N a则是由设计者来决定的。
2、单元的设计变量.(会用下法求单设计变量)单元的设计变量N i = N v– N c(1)独立变量数N vN v可由①出入系统的各物流的独立变量数;②系统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情况决定。
1)物流的独立变量数任一单相物流N v = f + 1=c + 22)当系统和环境有能量交换时,N v应加上描述能量交换的变量数。
(2)约束关系数N c的确定约束关系包括:1)物料平衡式数目等于组分数c;2)能量平衡式每个系统只有一个;3) 相平衡关系式 有c (π- 1)个; 4)化学平衡式 一般不予考虑;5)内在关系式 指约定关系,如物流间温差、压力.N a e== N i e- N x e3、装置的设计变量(会确定分离装置的设计变量数) 步骤:(1)按每一单相物流有c+ 2个变量,计算进料物流所确定的固定设计变量数;(2)确定装置中具有不同压力的数目(压力等级数),当忽略由于摩擦阻力而引起的微小压力降时,装置内共有几个操作压力;(3)上两项之和即为固定设计变量数N x u;(4)将①串级单元的数目;②分配器的数目;③侧线采出单元的数目;④传热单元的数目相加,便是整个装置的可调设计变量数N a u。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离工程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Chapter1 Introduction§1-1分离操作在化工生产中的地位(Position of separation process in chemical industry)化工分离技术是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生产实践是分离工程形成与发展的源泉。
先了解早期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分离过程,早在数千年前,人们已利用各种分离方法制作许多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需要的物质。
例如,利用日光蒸发海水结晶制盐;农产品的干燥;从矿石中提炼铜、铁、金、银等金属;火药原料硫磺和木炭的制造;从植物中提取药物;酿造葡萄酒时用布袋过滤葡萄汁;制造蒸馏酒等等。
这些早期的人类生产活动都是以分散的手工业方式进行的,主要依靠世代相传的经验和技艺,尚未形成科学的体系。
而早期的化学工厂是由化学家根据实验室研究结果直接建立的。
通过生产实践发现,生产用的大装置中的化学或物理过程与实验室玻璃器皿中的现象有很大的不同。
而在不同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却有许多过程遵循相似的原理。
由此提出的单元操作原理奠定了化学工程学科最初的理论基础。
现代化学工业是开始于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的欧洲。
当时,三酸二碱等无机化学工业成为现代化学工业的开端。
而19世纪以煤为基础原料的有机化工在欧洲也发展起来。
当时的煤化学工业规模不是很大,主要着眼于苯、甲苯、酚等各种化学品的开发。
在这些化工生产中需要将产品或生产过程的中间体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例如,当时著名的索尔维制碱法中,使用了高达二十余米的纯碱碳化塔,同时应用了吸收、蒸馏、过滤、干燥等分离操作。
但在当时,这项成就是由化学家在进行化学工艺过程开发的同时完成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同时在履行着化学工程师的职责。
这时的分离技术是结合在具体的化工生产工艺的开发过程中,单独而分散地发展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规模的石油炼制业促进了化工分离技术的成熟与完善。
单元操作概念的建立对化学工程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它对用于不同的化学工艺中的同样的操作,以单元操作的概念抽象出来,对其共同规律进行研究。
通过对其基础研究、单元操作所用设备的结构、操作特性、设计计算方法及应用开发等多方面的研究,为分离过程在化工工艺开发、化工过程放大、化工装置设计和在化工生产中的正确应用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经济高效的分离设备,对促进化学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化工分离技术更加高级化,应用也更加广泛。
与时同时,化工分离技术与其它科学技术相互交叉渗透产生一些更新的边缘分离技术,如生物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环境化学分离技术、纳米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等。
展望21世纪,化工分离技术将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能源、原料和环境保护三大方面。
此外,化工分离技术还将对农业、食品和食品加工、城市交通和建设以及保健、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方面做出贡献。
自然界的物料,无论是固体矿物、石油、空气、海水、还是取自动植物的各种物料都是混合物,对于这些天然物料,人们直接利用它们,或者采用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将它们转化为需要的物流,极大多数都需要先把它们分离成纯的物质。
应用化学或生物化学方法得到的产物,通常也需要应用分离技术将它们分离成各种纯度的中间产品或产品。
除了技术和经济的因素以外,环境保护和生产安全也对分离过程有所要求。
分离过程已成为使“三废”不致污染环境的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下图为“乙烯水合生产乙醇”和“二甲苯”生产的工业过程,由此可说明分离过程在石油、化学工业和生物化工中的重要性,通常在基建投资中它占有50-90%的比重。
化工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生产方法各异,但都有原料予处理,化学反应,产物精制等过程。
原料预处理反应分离粗产品精制产品分离工程三废处理图1-3 分离过程示意图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所处理的混合物种类日益增多,分离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纯度高)。
分离物料的量,有的越来越大(生产大型化),有的越来越小(各种生化制品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各种天然资源被不断开采使用,含有用物质较高的资源逐步减少,迫使人们从含量较少的资源中去分离、提取有用物质。
所有这些都促进使常规的分离方法迅速改造和完善,出现了新的强化设备和新的计算方法以适应技术革命飞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进一步探索各种新的分离原理和开发新的分离方法。
因此,了解分离过程、选择、设计和分析分离过程中的各个参数,对化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1-2 分离过程的特征与分类(Classification and features of separationprocess )一、 分离过程的特征(Features of separation process )分离剂(物质或能量)产品(一种或多种)残余物几种物质混合在一起的过程的自发的,混乱度或熵增加的过程,与之相反的逆过程,即分离某种混合物成为不同产品的过程,是个熵减小的过程,不能自发进行,因此需要外界对系统作功(或输入能量)方能进行。
分离过程的原料可以是一股或几股物料,至少必须有两股不同组成的产品,这是由分离过程的基本性质决定的。
分离作用是由于加入分离剂(媒介)而引起的,分离剂可以是能量(ESA )或物质(MSA ),有时也可两种同时应用。
ESA 是指传入系统或传出系统的热,还有输入或输出的功,消耗能量驱动泵、压缩机使系统维持流动状态等,MSA 如吸收剂、溶剂、表面活性剂、吸附物质、离子交换树脂、液膜和固膜材料。
当MSA 与ESA 共同使用时,还可有选择性地改变组分的相对挥发度,使某些组分彼此达到完全分离,例如萃取精馏。
二、分离因子(Separation factor )1、定义:表示任一分离过程所达到的分离程度,因为分离装置的目的在于生产不同组成的产品,故以产品组成之间的关系来定义分离因子。
2211j i j i s ij x x x x =α 根据实际产品组成组分i 和j 的实际分离因子就是分离产物1中该两组分的浓度比和分离产物2中相应浓度比之商,s ij α与组分浓度表示方法无关。
分离因子与1相差越远,则可达到有效的分离。
1=s ij α,则表示组分i 及j 之间并没有被分离;1>s ij α,组分i 富集于1相,而组分j 富集于2相;1<s ij α,组分i 富集于2相,而组分j 富集于1相。
一般组分i 、j 的选择,使得s ij α大于1。
分离因子反映了相间传质过程的平衡组成的差别,以及分离所依据的基本物理现象所致的传质速率不同,同时还能反映分离装置的结构的流动型式的影响。
1、 固有分离因子(理想分离因子)j i ji ij x x y y =α 根据汽液相平衡组成ij α称为固有分离因子也称为相对挥发度,它不受分离设备的影响。
2、s ij α与ij α的关系根据平衡组成而得的理想ij α与根据实际产品组成而得的s ij α都可以用来分析分离过程,当用ij α来分析某一分离过程时,则将实际分离设备所能达到的分离因子与理想分离因子之间的差别用效率来表示,效率ij s ij αα=,如精馏,理想分离因子就是相平衡常数之比,或相对挥发度,而板效率则表达了实际情况与平衡时的差异程度。
当分离过程的物理现象复杂,难以确定ij α,则需由实验数据经验地得s ij α作为参考。
1=ij α,则不管流动情况如何,s ij α必等于1,而s ij α在数值上可能比ijα更近于1,也可能离1更远。
三、分离过程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separation process )按分离过程中有无物质传递现象发生来划分,分离过程可分为机械分离和传质分离。
1、 机械分离过程对象:非均相混合物特点:用机械法将非均相物系分离,而相间并无物质传递发生,如过滤、沉降、离心分离、旋风分离等。
2、 传质分离过程特点:相间有质量传递现象,即在分离过程中,原料中的某个(或某些)组分依赖扩散作用从原料流向产品流进行分离等。
① 平衡分离。
Equilibrium Separation其分离基础是原料中各组分在相平衡时两个相中的不同分配,即利用两相平衡组成不等的原理,常采用平衡级(理论板)作为处理手段,并把其它影响归纳于效率中,或采用传质系数表达过程有效程度的处理方法。
该过程通常要引入热能或全体外加物,所以过程中耗能较多,操作费用较高。
如精馏、吸收、萃取、吸附等。
根据两相状态不同, 平衡分离过程可分为如下几类:气液传质过程: 如吸收、气体的增湿和减湿。
汽液传质过程: 如液体的蒸馏和精馏。
液液传质过程: 如萃取。
液固传质过程: 如结晶、浸取、吸附、离子交换、色层分离、参数泵分离等。
气固传质过程: 如固体干燥、吸附等。
②速率分离。
Rate Separation分离的机理是利用溶液中不同组分在某种推动力(如压差、浓度差、电位差)作用下经过某种介质(如半透膜)时的传质速率(透过率、迁移率、扩散速率)差异而实现分离,这类过程的特点是所处理的物料和产品通常属于同一相态,仅有组成的差别。
速率分离可分为膜分离和场分离两大类。
①膜分离膜分离是利用液体中各组分对膜的渗透速率的差别而实现组分分离的单元操作。
膜可以是固态或液态,所处理的流体可以是气体或液体,过程的推动力可以是压力差、浓度差或电位差。
②场分离场分离包括电泳、热扩散、高梯度磁力分离等。
§1-3 分离过程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Research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separation process)一、研究内容(Research Contents)分离过程是将一混合物转变为组成互不相同的两种或几种产品的哪些操作。
分离工程是研究分离过程个分离设备的共性规律,分离与提纯的科学。
本门课程的分离工程,是以传质分离操作作为研究对象,它应用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传递原理和化工原理中研究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研究和处理传质分离过程的开发和设计中遇到的工程问题,包括适宜分离方法的选择,分离流程和操作条件的确定和优化,传质分离设备的传质特性、选型和强化,传质操作和设备的设计计算,以及分离操作的实验研究方法等,主要掌握常用分离过程(精确,特殊精确,吸收)的基本理论,操作特点。
简捷和严格的计算方法和强化改进操作的途径,对一些新的分离技术有一定的了解。
二、开发方法(Research Methods)传质分离操作的开发是研究适宜分离方法的工业化途径的,以期经济合理地实现规定的分离任务。
分离过程开发应达到下列目的:①适宜分离方法,流程和操作条件的选择;②分离设备的合理选型;③分离设备几何尺寸的确定。
化工新技术开发有三个关键环节:概念形成到课题的选定、技术与经济论证(可行性)和放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