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复兴_岳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给自足的城市新模式》

本书的核心观点建构在互联网以及生活科技不断更新的大背景下,个体形式受到影响从而变更。笔者提出在现有的趋势中,人的生活状态越发自主。那么在这样的前提下,各种尺度的空间也应同时做出相应变化。并且,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和城市规划分区模式等,在不同程度上已经造成了资源紧张、无序扩张等各种发展问题。而现行的政治架构和行业规则,很大程度上局限了改革的发生。

作者作为巴塞罗那首席规划官,以自己的从业经验为基础,将研究基点放在背景多元的巴塞罗那展开讨论。本书从两个轴线对其进行分析,一为时间逻辑下的肌理变化,二为尺度逐渐递减的空间逻辑,全面地剖析了不同情境中可行的应对态度。

书中同时在生活方式、单体建筑、城市单位,大城市圈等各种概念里进行讨论。以个体为基础单位,基本上能够完成日常必需的以及自发选择性的行动。以此类推,社区的运作也可以作为一个单位的概念从而自给自足,并脱离了规则局限中所有非必要的繁琐架构。同样,各类型的基础单位,也应能够从自上而下的依靠型金字塔结构变成自发的供给模式。物理结构中的城市形态在相同的思考框架里进行重塑。

以巴塞罗那的特殊情境为蓝本展开,作者在本书的结尾处提出了理想的新城市模式,结合当下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换位的解决方式。给城市研究另辟蹊径,非常值得在思考当代中国城市空间矛盾遇到瓶颈时,加以借鉴。

(孙唯)

The Self-Sufficient City: Internet Has Changed Our Lives But It Hasn't Changed Our Cities, Yet By Vicente Guallart Published by Actar Publishers New York (April 1, 2014)

《行人与城市》

《行人与城市》一书既概括性地阐述了步行和行人的特征,同时洞察了有关步行和行人的发展过程、政治变化和政策演进,也包含了19世纪至今的步行友好型居住区的演变。本书试图解决的重点问题包括力争在城市中心设置步行街区,努力构建独立的步行通道,以及普及交通安宁化政策来减少行人交通事故。

作者本人涉猎了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特别是公共交通规划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促进步行友好型环境而言是必需的专业知识。本书涵盖了大量欧洲国家关于步行友好的政策和指导方针,此外还对10个国家的相关案例进行了深入研究,如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丹麦、美国和加拿大等。本书还收藏了一些独特的原始照片,如实行了步行友好型交通政策前后的对比照片。

由于步行环境对城市未来而言日益重要,本书对学生、执业规划师、地理学家、交通工程师和当地官员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具有较高的研究与参考价值。

(周骥)

The Pedestrian and the City

By Carmen Hass-Klau Published by Routledge (October 23, 2014)

>>>案例集萃 Cases

主持人: 岳华,博士,上海济光学院建筑系,

副教授。yuehua82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英国城市复兴运动的大背景之下,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再开发与复兴对于地方经济、地域文化及城市景观的贡献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以英国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实践为案例,探讨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意义、价值、开发策略和设计理念,及其对于当前中国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建设实践的启示。

——栏目主持人

英国经历了工业化时代的极度繁荣,作为产业空间而存在的城市滨水区成为城市生产和交通的核心。英国境内拥有发达的水域,城市滨水区对国家及城市的发展曾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诸多的码头仓储区是英国城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英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现代化运输方式的改变,以往繁荣的水运逐渐衰败,城市滨水区的经济价值和空间活力日益下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积极推进城市复兴运动,其实质是一项多维度、综合性解决城市问题并寻求地区的经济、物质、社会和环境持续改善的行动。城市复兴运动成为英国城市政策的核心内容。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资源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滨水区的功能与形态的演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复兴是英国城市复兴运动中的重要内容。

1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意义及价值的再认识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是指城市中水域与陆地共同构成的向公众开放的城市空

图1 泰晤士河岸的“伦敦眼”(London Eye)图2 利物浦博物馆

间环境与公共区域,它是与水体密切相关的自然要素、社会要素和空间要素的总和。首先,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作为一种稀缺的公共物品,是珍贵的城市公共资源。它为人们提供了聚集、交往、贸易、停驻、观赏、游憩等活动的空间场所,具有景观、生态、文化和商业价值。其次,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是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其特定的空间形式会吸引特定的活动,高品质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是市民公共生活的理想容器,市民公共生活又成为它的重要内容。彼得·罗伊认为,从城市与建筑的角度来看,明确国家与市民社会的概念区分,并在两者之间搭起过渡之桥,有助于创造丰富的市民空间[1]。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正是这样一座桥梁,是市民公共生活的重要的空间载体。此外,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是重要的城市空间地标。凯文·林奇将城市意象元素的形态类型归纳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2]。在林奇的城市认知地图中,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无疑是城市重要的功能区域,是特定城市环境中的边界和地标,是易于识别与记忆的城市空间环境,具有重要的空间标志性和特殊的精神功能,在城市意象中

占据着重要位置(图1)

。最后,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是城市地方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将城市的多种功能整合起来,它的复兴与发展成为区域及城市复兴与发展的催化剂,往往能带动地方商业及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地方历史文化的复兴。

2 英国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复兴的

策略及理念

2.1 以文化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城市滨水区通常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与人文景观。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取代衰败的城市滨水区的制造业、运输业等,通过对老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以及新增文化设施来提升整个滨水地区的活力,进而推动旅游产业和商业的发展来带动滨水地区的全面复兴。

“文化产业具有创新性、柔韧性和创造性,存在于当地与全球(依赖于地方专业化趋势的全球生产分布网络)的交汇处,更是后工业、信息和知识经济的前沿”[3]。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将文化政策应用到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复兴过程之中已成为西方国家开发滨水空间的一种主流模式。

2.1.1 植入新的文化元素

以文化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中,一种是植入新的文化元素,即用新的公共空间建立起城市与滨水空间的联系,例如利物浦与格拉斯哥。利物浦是英格兰第五大城市,曾在英国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利物浦在二战中遭受重创,为了实现城市复兴,利物浦制定了一系列的复兴计划,包括2008年成功当选为“欧洲文化之都”,希望以文化来促进城市发展。艾尔伯特码头(Albert Dock )是利物浦著名的滨水公共空间,那里有著名的披头士乐队纪念馆(Beatles Story )以及由原码头边的五金市场改造而成的泰特美术馆(Tate Liverpool )等历史建筑。在这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码头区域中,2011年建成的由丹麦设计事务所3XN 设计的利物浦博物馆(Liverpool Museum )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文化元素[4](图2)

。设计者的初衷是希望建立起城市与水岸空间的联系,创造一个意义丰富的具有活力的公共空间,鼓励人们驻足、休憩、见面、交谈等交往行为的发生。这座动感十足的流线型现代建筑为码头区域提供

英国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复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