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时期和主题:冷战时期、后冷战时期、911事件与反恐战争、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地区冲突与战争、国际组织与国际法、全球性问题与挑战、非传统安全威胁、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协调与合作以及20峰会与全球经济合作。
1.冷战时期冷战时期始于1947年,以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为主要特征。
在这个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政治和军事上的紧张对峙,以及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分歧。
尽管存在一些局部冲突,但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总体上保持了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2.后冷战时期后冷战时期始于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国际关系开始发生一系列转变。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全球化加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合作加强。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贫富差距扩大、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3.911事件与反恐战争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了911恐怖袭击,这成为了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次事件导致美国发动了一场全球反恐战争,虽然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单边主义和国际合作受阻。
4.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密。
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不断加深,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国际合作变得尤为重要,但各国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和利益冲突。
5.地区冲突与战争在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上,地区冲突和战争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从叙利亚内战到也门冲突,这些冲突和战争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苦难,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挑战。
6.国际组织与国际法国际组织和国际法是现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际法则是一个国家的行为准则,它规定了国家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为国际关系提供了一定的规范和保障。
7.全球性问题与挑战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贫富差距扩大、跨国犯罪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题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题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题在国际关系史的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回顾和复习一些重要的概念、事件和理论。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回顾一些关键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史的发展。
一、国际关系史的起源和发展国际关系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
随着人类的迁徙和交流,各个社会开始形成联系,并发展出不同的国际关系模式。
例如,古代的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和同盟,以及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征服,都是国际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关系的范围和复杂性不断增加。
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和宗教战争,以及近代的殖民主义和工业化,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的国家主义思潮和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
二、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事件1.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具标志性的国际关系事件之一。
这场战争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摧毁了欧洲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并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也标志着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开始。
2. 冷战:二战结束后,世界分为了两个超级大国阵营,即美国和苏联的冷战。
这场冷战持续了几十年,导致了世界各地的冲突和对抗,包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等。
3. 柏林墙的倒塌: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东欧剧变的开始。
这一事件对整个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加速了苏联解体和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三、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理论1.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领域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它强调国家利益和权力的重要性,认为国际关系是一个竞争和冲突的系统。
现实主义者认为国家应该追求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而不是依赖国际组织或合作。
2. 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相对立的是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者认为国际关系可以通过合作和国际法来实现和平与繁荣。
他们强调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规则和制度来解决国际争端。
3. 依赖理论:依赖理论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受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控制。
华中师大 国际关系史
华中师大国际关系史华中师大(华中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史专业,是一门研究各国间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古代至现代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国家、领土争端与边界问题、战争与和平以及国际交往等等。
这门学科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还能够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政体和政治制度的变迁。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各国政权更迭、政治制度的演变,了解国际社会中各种政治实践的发展轨迹,从而对比分析不同国家政治制度的优劣,为我们研究国际关系提供参考。
其次,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在过去的数千年间,各国之间的贸易、战争、文化交流等相互影响着彼此的发展。
通过研究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贸易往来、文化交换等历史事件,我们可以了解各国间相互依存的程度,以及各种资源和力量在不同国家间的流动,进而指导我们对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此外,国际关系史还能够为我们解读历史上的大事件和重大冲突提供宝贵的启示。
通过研究世界各国的战争、冲突、合作等历史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这种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大国崛起与衰落的规律,为未来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合理的思考路径。
对于我们专业的学生来说,国际关系史的研究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史学功底,还要注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
我们需要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以获得对国际关系的多方面、全面的理解。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意义。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国际关系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政策决策与历史经验之间的关联,从而为当前的国际关系制定更明智的政策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华中师大国际关系史专业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历史、研究国际关系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继续努力学习并不断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以发挥我们在推动国际关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国际关系史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洲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
欧洲各国在宗教信仰的牵带下,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
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
三十年战争彻底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确认了欧洲主权国家体系的存在,同时还有力地促成了近代国际法体系的诞生。
国际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
1919年巴黎和会通过建立国联的决议,1920年1月10日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其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
国联成立后,先后有63个国家加入国联,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因而未参加国联。
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洛迦诺公约》:1925年英法德比意波捷七国在洛迦诺签订的以西欧安全和边界为主要内容的公约。
主要内容:(1)德、比、法、英、意互相保证维护《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德法和德比之间的边界现状。
(2)德国分别同比、法、波、捷签订仲裁条约,相约凡外交上不能解决的争端,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法庭裁决。
(3)法国与波、捷分别签订防备德国进攻的相互保证条约。
《洛迦诺公约》并未能保证西欧安全,1939年废除。
《租借法案》: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援助的重要法案。
1941年3月1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授权总统向他认为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出售、转让、交换、租借或其他方法处理任何国防物资。
《租借法案》的实施,实质上使美国由中立国变成非交战国。
门罗主义: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提出的对拉美的基本外交政策。
主要内容:宣布任何欧洲强国都不得干涉美洲事务,否则就是对美国的不友好表现,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第一讲:绪论现代国际关系四个大的阶段性变化第一编:“威斯特伐利亚: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第二编:“从维也纳到凡尔赛—华盛顿:‘均势’格局的兴衰”;第三编:“雅尔塔:美苏主导下的两极世界”;第四编:“全球化时代:转型中的国际关系”近代国际关系具有五大特征:•近代国际关系观念走向世俗化;•近代民族国家成为国际关系主要行为体;•近代国际关系以欧洲为中心向全球扩张;•均势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准则;•集团政治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一种行为方式;•强权政治表现明显。
•孙若彦.中国世界近代史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山东省世界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综述[J].历史教学,2005(1)第二讲三十年战争与近代国际关系的开始本章介绍的是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国际关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主要内容,体现出近代国际关系的端倪,解析了这一时期欧洲国际关系的走向与脉络。
其中包括17世纪初三十年战争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格局、英国的崛起、法国的称霸,以及英法之间的角逐与对抗,直至三十年战争后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英、法、荷三国之间同盟关系变化;三国之间的主要条约和战争;荷兰的兴起与衰落。
2、掌握:三十年战争的起因、进程与结果。
3、熟练掌握:三十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一、17世纪初的欧洲各国到了中世纪末期,西欧各国出现了向民族君主国过渡的趋势。
民族君主国:是15世纪到17世纪在欧洲形成和出现的一种新的政治形式,它跟15世纪以前的城邦、王国、帝国都有很大的不同。
民族君主国与中世纪的专制国家不同。
它的出现改变了中世纪以来的欧洲政治生活。
1、英国经济:海外扩张,工商业较为繁荣,对外贸易扩展。
政治: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1558-1603)。
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力。
新教已确立国教地位。
对外关系:均势政策是介入欧陆事务的基本战略。
为维持欧洲均势及其在大陆的权益,在同欧陆国家交往时,保持独立姿态。
其表现:第一,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上半期始终将欧洲强国西班牙作为自己的首要敌人。
国际关系史
7、美苏争霸
时间:20世纪50至80年代 目的:争夺世界霸权
阶段表现:20世纪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 表明争霸优势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苏联出 兵阿富汉表明优势在苏联,20世纪80年代苏 联放弃争霸计划
影响:威胁世界和平
7、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原因:经济发展多元化 特征:一超多强,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影响:地区性冲突、民族冲突此起彼伏
5、第二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时间:1939——1945 开始标志:闪击波兰 扩大:太平洋战争爆发 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三大战场:欧洲、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 胜利的根本原因: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影响及教训:
6、美国的霸权政策
原因:战后美国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表现:在欧洲实行“冷战”政策,在亚洲实行 “热战”政策 影响:形成了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两极 格局
慕尼黑会议
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
1938
1943 1943
中英美
苏英美 苏英美
慕尼黑协定
《开罗宣言》等 开辟第二战场等
纵容法西斯
联合对日作战 联合对德作战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亚非会议
1945
1945 1955
苏英美
苏英美 29个亚非国家 和地区
成立联合国等
《波茨坦公告》等
为雅尔塔体系 奠定基础
加速日本灭亡 促进亚非的团 结
影响:世界局势极度紧张,第一次世 界大战一触即发
3、第一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时间:1914——1918 主要战线:东线、西线、南线 重大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 姆河战役 加速大战结束的事件:美国参战等 影响:灾难、社会主义国家、帝国主义、 科技进步
国际关系史资料
一.东亚封贡体系公元16世纪时,世界上并存着三大国际关系体系之一,以中国为主导.从前提来说,封贡体系下的国家关系是以和平外交为基础的。
在政治上,封贡体系内国家间的基本关系是册封和被册封,朝贡和被朝贡的关系,同时也有同盟的性质。
在本质上,这种关系虽然仍然是不平等的国家关系,但是,这种不平等不是建立武力征服的基础上的。
封贡体系中的双方承担一种双向的权利和义务。
中国皇帝负有在周边国家中维持正当秩序的职责,并通过向藩属国王派遣使节主持其册封仪式和颁发皇帝诏书来承认这些国王的合法地位。
当这些藩属遭受外来人侵时中国要给予他们援助,当他们遭遇灾难时中国皇帝应派遣宣慰使节和颁布安抚诏令。
在藩属国一方,向中国皇帝表示臣服的具体形式是按时向中国皇帝“进贡”、请求册封其国王并奉中国为正朔——即按中国皇帝的年号及日月来记录历史。
在经济上,封贡体系下的东亚诸国,都从中国获得了贸易的实惠,其国家的经济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封贡体系下的进贡,主要是一种礼仪上的形式。
而经济上的封贡贸易往来,才是维系封贡关系的一个重要纽带,并因此而形成了一个东亚贸易圈。
封贡贸易有两层含义。
一个是由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以至封贡各国,只能在封贡体系下与中国进行贸易;另一个是由于前一个原因,封贡贸易是政府间的贸易,在伴随着海禁政策的封贡体系下,民间贸易难以开展。
在文化上,封贡体系促进了中国向东亚诸国的文化输出,并进而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封贡体系兼备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三重意义。
封贡制度,是一种以经济、文化交流达成政治目的的特殊体制。
政治上,中华正朔得到了东亚诸国的承认,经济上,东亚诸国从富庶的中国那里获取了贸易的实惠。
文化上,在儒家文化的教化下,东亚诸国纷纷从奴隶制国家进入封建制国家的序列。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这是东亚国家交往的一种常态。
这种封贡体系下的常态一直持续到了公元1840年才开始有所松动,而封贡体系的彻底崩溃,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二.大陆封锁1.大陆封锁:拿破仑采取1806~1814年间为反对英国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经济政治措施。
《国际关系史》参考书目
《国际关系史》参考书目第一篇:《国际关系史》参考书目阅读书目[1].王绳祖.国际关系史(10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2].(英)巴里·布赞.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北京:求实出版社,1998[4].(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尤来寅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5].(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6].(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张小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7].(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8].(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武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9].(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信强、何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0].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1].刘金质.冷战史(上、中、下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12].(美)约翰·加迪斯.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13].(美)约翰·伊肯伯里主编.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4].(美)罗伯特·吉尔平.杨宇光等译.全球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5].(美)托马斯·弗里德曼.黄其祥等译.直面全球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16].(美)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17].陶文钊.中美关系史(全三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人民出版社,1972年[19].列宁.列宁选集(1-2).人民出版社,1972年[20].胡莹.地理空间与全球霸权.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21].(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22].(加)卡列维·霍尔斯蒂.和平与战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阅读期刊《历史研究》、《世界历史》、《世界经济与政治》,《美国研究》、《欧洲研究》、《日本学刊》、《德国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国际问题研究》学习网站第二篇:国际关系史专题国际关系史专题国际关系主要指主权国家以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
国际关系史就业
国际关系史就业
国际关系史可以为就业带来丰富的机会,包括:
1. 国际组织和政府部门:国际关系史毕业生可以在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和政府部门工作,从事政策制定、项目规划和执行等工作。
2. 外交和国家关系:国际关系史毕业生可以在外交部门、领事馆、使馆和国际机构中工作,参与国家之间的政治交流、和谈、协议等工作,以及在国际安全、非传统安全等领域发挥作用。
3. 私营企业:国际关系历史可以在跨国公司、国际商业组织、非政府组织等行业中从事市场营销、贸易、法律等工作,与全球经济相结合。
4. 媒体和学术研究:国际关系史毕业生可以在媒体机构中从事国际新闻和媒体报道,或在大学、研究院和智库等机构中从事学术研究和分析。
总之,国际关系史毕业生具备丰富的跨学科知识、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技巧,在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等各个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1. 内容概述:《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详细介绍了国际关系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它从古代国际关系的起源开始,涵盖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各个时期,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以及当代国际关系的新动向。
书中还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构造主义等不同的理论流派。
2. 视角一:历史发展:这本书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国际关系的分析,展示了国际关系史的发展脉络。
它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角度,介绍了不同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和重大事件,如凡尔赛体系的建立、联合国的成立、冷战期间的对峙等。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的演变和影响因素。
3. 视角二:理论研究:《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它介绍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构造主义等,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和影响。
这些理论的讨论为读者提供了理论框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 视角三:国际政治与经济:这本书还关注了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它探讨了国际贸易、全球化、国际金融等重要议题,并分析了它们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合作机制,为读者提供了全球治理的视角。
5. 视角四:国际法律与人权:《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还涉及了国际法律和人权问题。
它介绍了国际法律的发展和作用,包括国际法庭的建立和国际法的适用。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国际人权保护的历史进程和挑战,帮助读者了解国际人权事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总结起来,《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是一本全面介绍国际关系史的学术著作。
它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国际关系的发展、理论、政治经济以及法律人权等方面的问题。
这本书对于学习和研究国际关系的人士来说是一部重要的参考书籍。
国际关系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一、国际关系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其主要以国家间关系的发生、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
是一门专门史。
但是,因为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又决定了其研究对象的包罗万象,从政治到民俗,从一国的内政到外交无所不包。
于在研究国际关系史时一方面要注意专一——主要以国家间关系的发生、发展为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广博——影响国家间关系发生、发展的众多因素。
另外,因为其研究内容的广泛,在研究国际关系史还要注意目的于手段的统一。
二、如果要把国际关系史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首先要它与国际关系、世界历史两个学科之间的关系。
做为世界史的分支,国际关系史在研究对象上没有世界史的广博。
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
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是国家间关系的发生、发展。
因为主权国家体系出现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国家间开始发生关系之后国际关系才出现,于是决定了其在研究的时间跨度上短于世界史。
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国际关系史主要致力于通过对国家间关系的发生、发展的探讨和描述,发掘国际关系发展的内在规律。
因为历史学属于人文学科,于是我们认为其受实用主义于功利主义驱使的因素较小。
与国际关系史不同的是国际关系是一门社会科学。
国际关系是研究由国际关系主体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的学科。
其主要探讨的是主权国家间关系的发展与演变的规律。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关系研究仍然是以涉及各国安全和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政策性研究为主。
但是因为政治是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决定了我们在研究政治关系时,还要研究到影响政治关系的种种因素。
因为其属于社会科学,于是也是一门研究如何进行利益分配与进行社会管理的学科。
国际关系史课程 课件
第十讲:未来国际关系的趋势与挑战
● 10.1 多极化与全球治理 ● 10.2 科技与信息时代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 10.3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谢谢观看!
● 1.1 什么是国际关系史? ● 1.2 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1.3 国际关系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第二讲:古代国际关系
● 2.1 古代文明间的交往与冲突 ● 2.2 古代帝国与城邦制度 ● 2.3 古代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三讲:近代国际关系
● 3.1 西方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 ● 3.2 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 ● 3.3 世界战争与国际秩序的崩溃
第七讲:国际冲突与和平
● 7.1 战争与冲突的根源 ● 7.2 和平与冲突解决的理论与实践 ● 7.3 国际调解与冲突预防
第八讲:国际经济关系
● 8.1 国际贸易与全球化 ● 8.2 发展中国家与国际经济秩序 ● 8.3 国际金融与全球经济危机
第九讲:新兴国家的崛起
● 9.1 新兴国家的定义与特征 ● 9.2 新兴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 ● 9.3 新兴国家与国际关系的变革
国际关系史课程课件
目录
● 第一讲:导论 ● 第二讲:古代国际关系 ● 第三讲:近代国际关系 ● 第四讲:冷战时期 ● 第五讲:后冷战时期 ● 第六讲:国际组织与合作 ● 第七讲:国际冲突与和平 ● 第八讲:国际经济关系 ● 第九讲:新兴国家的崛起 ● 第十讲:未来国际关系的趋势与挑战
第一讲:导论
第四讲:冷战时期
● 4.1 冷战的起因和基本特征 ● 4.2 超级大国的竞争与冲突 战结束的原因和影响 ● 5.2 新的国际秩序的建立 ● 5.3 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的新挑战
第六讲:国际组织与合作
● 6.1 联合国的成立与功能 ● 6.2 国际组织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作用 ● 6.3 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是研究国家和国家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与国际关系史相关的名词解释:
1. 主权:国家拥有独立决策权和行使权力的能力,不受其他国家的干涉。
2. 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的规则和准则,旨在维护和规范国家之间的互动。
3. 实力政治:国家根据其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资源的强弱来影响国际关系。
4. 自由贸易:国家之间通过取消贸易壁垒和关税来促进货物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5. 帝国主义:强大国家通过控制和征服其他国家来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和资源。
6. 大国崛起:指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实力逐渐增强,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角色。
7. 冷战:二战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的状态。
8. 联合国: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旨在维护和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
9. 全球化:指不同国家之间在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的互相依赖和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
10. 多边主义:国际关系中各国通过合作、协商和共识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单边行动或使用武力。
国际关系史
(一)国际体系▪体系:system,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国际体系”是“一种独立政治实体(国家)之集合体的政治体系,这些实体非常频繁地并且依据一些规律性程序进行交往” 。
国际体系的演变:1.威斯特伐利亚特体系与世界(1648-1815年)▪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促成了一种多元政治格局▪18世纪,法国、英国、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等欧洲五强崛起。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当时主要反映的是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
2.维也纳体系与世界(1815—1883年)▪维也纳体系是在欧洲反法联盟围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正统主义、均势、补偿三原则▪均势的“黄金时期”▪1948革命、克里米亚战争和德国的统一促使这个体系的崩溃3.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与世界(1883-1894年)▪德国的统一▪大陆联盟体系▪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
▪具体外交战略可以概括为在均势外交原则指导下的联奥、拉俄、亲英、反法。
▪1884-1885年柏林会议▪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4.从多极均势到两极对抗(1894-1918年)▪殖民帝国主义兴起▪英国放弃了恪守已久的“光辉孤立”▪德国的“东方政策”▪三次帝国主义战争▪美国的“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和“门户开放”政策▪欧洲霸权体系开始解体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全球性的体系▪防止战败国东山再起,满足和平衡战胜国的既得利益,建立国联等机构和条约来防止战争;▪集体安全/民族自治/公开外交/航海自由/裁军等原则。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特点:▪体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德国和俄国被排除在体系之外,留下“隐患”▪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惩罚,激起德国强烈的民族复仇心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国际关系中的国际关系史研究
国际关系中的国际关系史研究国际关系史研究是国际关系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对过去国际关系的深入剖析,为当前和未来的国际事务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和理论依据。
本文将从研究目的、方法、内容以及意义等方面,对国际关系史研究进行全面阐述。
一、研究目的国际关系史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过去国际关系的发展历程、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为当前和未来的国际事务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和理论依据。
通过了解过去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前国际形势的背景和根源,预测未来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并为解决现实国际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方法国际关系史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文献资料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
首先,文献资料分析法是通过对各种历史文献、档案资料、政府报告等原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对过去国际关系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而客观的描述和解读。
其次,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关系进行比较,探究国际关系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最后,统计分析法是通过运用统计学原理,对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定量分析,以揭示国际关系演变中的趋势和规律。
三、研究内容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内容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国际关系发展历程,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国际事件、重要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国际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国际法的形成与演变等。
具体而言,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古代国际关系:研究古代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探讨不同文明之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实践。
2.近代国际关系:研究近代以来欧洲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以及欧洲列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3.现代国际关系:研究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各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与地缘政治竞争。
4.全球性问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国威胁和挑战不断增加,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
对这些全球性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四、研究意义国际关系史研究的意义在于为当前和未来的国际事务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和理论依据。
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
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一、引言国际关系史是研究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历史发展和演变的学科。
本文将依据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的要求,探讨该学科的核心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二、核心内容1. 古代国际关系:重点研究古代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以及重要事件(如古罗马帝国的扩张、汉朝的丝绸之路)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2. 近代国际关系:重点关注近代历史时期的各国外交政策、国际体系和战争冲突,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和联合国的成立。
3. 当代国际关系:关注当前国际社会的主要议题和挑战,如全球化、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
同时还需要分析近年来兴起的新兴经济体和地区间的合作与竞争。
三、教学目标1. 了解国际关系史的重要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相关研究方法和工具,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国际关系史的兴趣和研究动力,鼓励他们对该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
3.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教师通过讲授及多媒体展示介绍国际关系史的基本内容,包括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形式,深入探讨国际关系史的争议性话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事件,使学生了解实际情景下的决策制定和外交博弈。
4. 研究论文:要求学生撰写国际关系史领域的研究论文,培养他们的独立研究和写作能力。
五、评价体系1. 学术成绩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及考试成绩,评估学生对国际关系史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论文评价:评估学生在研究论文中的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及学术写作水平。
3. 学生展示评价:通过学生做课堂展示、辩论和团队合作等活动,评估他们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可选项目评价:鼓励学生选择参与国际关系实践项目或参与研究团队,评估他们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
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状态的政治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它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
主要内容:(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
(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还规定卡尔文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制止了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
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意义):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鸣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第四,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第五,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课堂PPT
– 侧翼大国的决定性奋斗 – 海权对陆权的遏制 – 民族主义
32
第五节 列强体系的巨大扩展与拿破 仑帝国的兴亡
• 4.拿破仑战争的根本地缘政治结果和国际 力量格局结果
• 权势向欧洲两翼集聚,国际力量分布构造 依此走向极化,甚至出现了我们时代超级 大国的雏形
– 英国 – 俄国
33
关键词
德约 兰克 国际体系 中世纪国 际秩序
代史学研究的首要科学方法——对史料的 批判性考证 • 兰克史学的重要缺陷
12
第四节 国际关系史学根本方法与国际关 系史料
2.国际关系史料基本分类和主要类别史料例 解
– 未刊档案史料 – 已刊档案史料 – 官方史 – 公开文件 – 回忆录、书信集、已刊日记、当时报刊报道或
评论等 – 第二手资料(书籍和文章)
政治理念;国策构想;价值取向 • 路易十四欧洲霸权图谋的三大目标
26
第四节 路易十四法国优势的起落和 英国世界性权势的凸现
• 3.路易十四称霸图谋的反复失败和英国世 界性权势的勃然兴起
• 法国优势造就的一个空前庞大的海陆帝国的前景 终于招致了英国为首的反法大联盟,及西班牙继 承战争;《乌德勒支和约》确认均势原则为欧洲 国家处理欧洲事务的指导思想
28
第五节 列强体系的巨大扩展与拿破 仑帝国的兴亡
• 1.已有的、新兴的和未来的“洲级大国”: 英俄美
• “洲级大国”是指规模近于大洲的巨型国 家,或者如地缘政治思想大师麦金德在20 世纪开始时所说,是“基于半个大陆的资 源之宽广基础的巨型强国”。
29
第五节 列强体系的巨大扩展与拿破 仑帝国的兴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关系史结课作业—读《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孙洁琬著政治与历史学院吕振纲12071003在选择究竟读哪本书来作为结课作业之前,我曾犹豫,是像大多数人那样,选择比较微观的,具体详细地论述一国或几国国际关系史方面的书籍,还是选择一本,相对宏观的,但是却能从整体上介绍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大概情况的书籍。
思来想去,我选择了后者。
因为,我觉得国际关系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是一个专门的史学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也是一个专门的学科,所以,想要在这方面已经成型的著作中有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或者自己取得一些成果,必须如其他史学一样,首先要有着相关的国际关系史基本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基本研究方法作为手段。
然而,如今的我们初涉这门学科,对于以上内容虽不是一概不知但也说得上是知之甚少,或许连入门都算不上。
作为这样的初涉者,我还是认为读一本能够从宏观整体上介绍近现代国际关系概况的,能过充当教材的书较为适宜,而孙洁琬的这本《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正满足这一需要。
这本书本是政治学专业的必修课教材,作为一本教材虽然有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但是也有着其学界的权威性和知识的准确性。
对于此书,我虽泛泛而读,却也略有所获。
我想,再说我读这本书的收获之前,有必要对这本书的内容做一个具体的介绍。
本书主要讲授从17世纪中叶的三十年战争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期,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冲突与合作的演变历程,梳理期间发生的重大国际性事件,介绍、评价与之有关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活动,剖析主要大国争夺欧洲霸权乃至争夺世界霸权的外交政策,包括欧洲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扩张活动的历史,等等。
具体如下:17世纪上半叶至18世纪末期的国际关系,包括30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英法普奥俄五强争雄及欧洲均势的形成,欧洲列强的领土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后期的国际关系,包括拿破仑战争与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欧洲列强对美洲的争夺与美国的门罗主义,1848年的欧洲革命运动与神圣同盟的瓦解,沙皇俄国的扩张活动与东方问题,意大利统一与德意志统一时期的外交活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的国际关系,包括普法战争后的德法俄奥关系与欧洲局势,英国在19世纪的“光辉孤立”政策,列强瓜分世界的侵略活动和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战时国际关系,包括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战争危机的出现与外交控制,战争期间两大集团的外交斗争,战争的结束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苏联建国初期的对外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20世纪20年代的国际关系,包括热亚那会议与拉巴诺条约,联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曲折发展,德国赔偿问题,欧洲安全保障问题,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关系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包括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解体,德日意集团的侵略扩张活动与英法美苏的对策,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大战前夕的大国间关系;战时国际关系及二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包括德国进攻波兰、西线战争与法国沦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展开及大国间的外交活动,德意日集团的崩溃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以上便是整本书的大致脉络体系,通读此书之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对近现代关系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虽说了解很少很简单也很肤浅,但是,这是一种从无到有的突破。
下面就来说一下,通读此书后,我自己对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知识的理解: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是以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为基础的,顾名思义近现代国际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时间段的国际关系:近代国际关系和现代国际关系。
国内国际关系史学界对近代和现代国际关系史的断代,一般沿用这样的标准:近代国际关系是以1648年结束“30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开端的,其下限是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而现代国际关系史是以1919年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巴黎和会为起点,下限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30年战争之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因此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缔约之后,欧洲普遍建立了常住外交使馆,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的国际关系逐步建立,这个和约是各个交战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它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的战争埋下了隐患,在战争中,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国家专制体系逐步形成。
到18世纪下半叶,战争连绵不断,但它却使西方政治社会发生质的改变,它使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形成,美国、法国就是其中的代表,它们经过努力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他们是资产阶级成长的结果。
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主权在民,意味着君主专制时代已经过去,以国家为本位的时代已经到来。
美国的独立是是殖民地人民意识的觉醒,民主诉求日益强烈的结果。
殖民地人民渴望在新大陆建立一个崭新的民主国家,因此在战争中,弱小的美国巧妙地利用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之间的矛盾,取得了独立战争得胜利。
但是美国国内心是鄙夷那些欧洲旧的君主,同时为了保护自己,因而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实行孤立主义政策。
法国大革命对当时的影响比美国要大的多,因为法国是当时欧洲的主要强国。
法国凭借其在资产阶级民主中所激发出的巨大能量,横扫整个欧洲,对欧洲传统的力量均势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尤其是拿破仑帝国时期,法国把这一挑战转化成对其他历史上已经形成具有生命力的民族国家的奴役,这就不可避免他们要遭受失败。
拿破仑战争结束了,法国失败了。
战胜国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欧洲进行一次重新安排,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也就是维也纳体系。
对法国而言,这个体系大体上有两个内容:一是法国国内的秩序,即波旁王朝的复辟;二是防止法国的再度称霸,主要有针对法国的四国同盟条约,以及对法国周边国家领土的安排,如荷兰和比利时的合并,建立瑞士永久中立国等。
把法国的情况放大,维也纳体系的总的轮廓就显露出来,包括各国国内的正统秩序,以及各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均势秩序,尤其是领土均势秩序。
所以维也纳体系的运转主要表现就是所谓的欧洲协调。
可惜好景不长,维也纳会议所维持的“欧洲协调”并不能满足大帝国的胃口与野心,不久之后仍然因为纷争与矛盾形成了两大集团,一战一触即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世纪以来,大国争霸和国际均势结构演变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国家为重新分割世界而进行的非正义的、掠夺性的战争。
战争是列强实力的较量,经过四年厮杀,大国争霸终见分晓,列强之间的实力对比关系再次发生变化。
四个封建专制帝国(俄国、奥匈帝国、德国、土耳其奥斯曼)瓦解了。
俄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向国际关系旧秩序提出了强烈的挑战。
国际联盟被建立起来,以维护国际关系的和平状态。
大战的另一个重大影响是国际政治权力重心开始出现转移的迹象。
一战结束后,为了满足战胜国的争霸计划,与解决列强在远东地区的矛盾斗争,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会议通过签署多项条约暂缓矛盾,最终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这就是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新秩序。
它建立在对战败国进行掠夺,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基础之上,代表着战胜国和殖民地宗主国的利益。
它暂时缓和了列强间的尖锐矛盾,是一个各大国进行妥协的体系,但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列强间的利益冲突。
1922年苏联成立,标志着苏维埃国家的进一步巩固,1924年苏英建交。
之后,苏联同除美国之外的所有资本主义大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为了杜绝战争保卫和平,1925年召开了英、法、德、比、意、波、捷七国参加的洛迦诺国际会议,签订了公约即《洛迦诺公约》。
并且在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列强在国际联盟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的裁军活动。
1927至28年间,美国在法国建议的基础上,照会英法德意日等国,主张签订一项多边永久性友好条约,即非战公约。
1928年8月15国在巴黎举行签约仪式,后有多国加入。
在这期间,由于战争给个大殖民帝国带来了严重的消耗与损失,实力得到削弱,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的压迫于剥削,很多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国家趁此机会寻求民族独立:中国人民反帝革命运动,土耳其的民族独立战争,埃及的反英斗争,拉美人民反美斗争的发展。
1929—1933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并迅速波及西欧、日本加拿大等国,形成全球性资本主义危机。
危机导致经济民族主义强化,西方各国之间的贸易战、关税战、货币战日益激烈。
政治上,国家权力增强和法西斯主义泛滥。
于是,世界有一次陷入了战争的危机之中。
在大战前夕的大国之间也进行了多种外交努力,像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英法苏三国同盟谈判的失败,苏德谈判及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等等。
1939年以法西斯集团的侵略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2年在美国的倡议下,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签署了一项共同宣言,标志着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为了反对法西斯的共同目标,承担了共同对敌、不单独媾和的义务从而形成了反法西斯国家的政治、军事大联合。
至此,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打败法西斯是反法西斯的共同目标,这一共同目标使同盟成员,特别是英苏美三大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政治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军事上美英向苏提供大量军火和军需,苏则向美英提供大批原料。
三大国经常交换情报,协调作战方针和行动。
当然,矛盾和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
如辟第二战场的问题、援助问题、战争后期在处理法国、波兰的问题上等等,三大国都各有打算。
从国际关系角度来看,二战导致世界范围内政治力量的重大变化。
使国际关系出现了新格局。
美苏成为超级大国,它们之间的关系主导了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
欧洲国家衰落,欧洲丧失国际关系中心的地位。
大批新独立国家出现,成为国际关系新兴力量。
国际关系史翻开了新篇章。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收获,我个人感觉,这本书其实完全就是我们国际关系史的教科书,听完老师的讲授再配合这本书,对于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有着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