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传统节日之三大鬼节——清明、中元、寒衣
鬼节禁忌 (3)
• 17、一个人 • 一个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觊觎,是真的… • 18、晚上拍照 • 此举动容易将灵界的朋友一起拍进来,然后带回家… • 19、玩碟仙 • 平常时刻玩碟仙就很容易发生事情,更何况在这鬼节
时分… • 20、拖鞋整齐的放床边 • 在外旅行时,拖鞋整齐的放在床边,会招来灵界朋友
•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 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 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 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 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 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 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 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 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 十分重要的意义。
的好奇,造成他们的闹床…
• 寒衣节
•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为送寒衣节。 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 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 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 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 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一,烧寒 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 悯。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 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 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 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 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 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 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 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 大节日。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 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清明节的来历100字(附来历作文21篇)
清明节的来历100字(附来历作文21篇)清明节来历的故事100字一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
*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清明节来历的故事100字二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
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
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
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
在烧焦的柳树上大仙了有血诗的衣襟“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发觉老柳树复活,赐名“清明柳”,并定为清明节,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励自己勤政清明。
清明节来历的故事100字三春秋时期,有一个妃子千方百计要让自己的孩子当上皇帝.于是她设计害死太子,太子的弟弟重耳也被迫逃亡。
途中重耳饿晕在一棵大树下。
中尔手下有个叫介子推的大臣,看到此情景,便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了给重耳吃下去……后来,重耳返回都城作了君主。
他重赏了身边所有有功的大臣,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他才想起了那段往事。
重而羞愧极了,他立即派人请介子推,可怎么也没倾倒。
于是重耳亲自到绵山去请介子推,可介子推不肯出面。
有人给重耳出主意:放火烧山,只留一条出路。
可没想到介子推被烧死了。
重而伤心极了。
第二年,重耳再来此地纪念介子推,发现烧焦的老柳树又复活了。
重耳把这棵树起名“清明柳”,又把这个日子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来历的故事100字四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综合性活动4
1、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踏青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端午节的来历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许多种不同的说法,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3、春节的由来与传说: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24节气中清明的介绍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更是干支历辰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6日),太阳到达黄经15°时。
又名“三月节”或“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年级日记250字
五年级日记250字五年级日记250字篇1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
早上,爸爸要我去看看外面的天气,我打开窗户,看见天上灰蒙蒙的,还看见天上飘着小雨。
我就跟爸爸说:“外面是春雨绵绵的景象。
”爸爸说:“今天是清明节,清明节老是下雨,所以诗人做了一首诗。
”我问爸爸:“这首诗的名称叫什么是怎么读的?”爸爸读起一首古诗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五年级日记250字篇2今天阳历4月4日就是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们缅怀和祭奠先辈的节目。
今年清明节我和家人一起去祭奠了先祖。
清明节当天一早,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妹妹一起来到祖先的坟墓前给他们摆上饭菜,倒上酒,点上蜡烛。
接着我们还给先辈们烧了纸钱。
然后,爸爸妈妈把清明纸捡起来,妈妈告诉我用清明纸插起来或者放在上面用石头压上,就表示家人已经来了。
最后,我们大家默默在先辈的坟墓前站成一排祈祷。
之后,我们就依依不舍得离开了。
五年级日记250字篇3我们乘着大巴从点点出发来到杭州机场。
我们穿着同样的衣服,拉着同样的旅行包,神气的走在机场里,像一行小空姐。
我们乘着飞机来到了深圳。
我们的目的地是去新加坡马来西亚表演,旅行。
快乐的一天马上开始,我喜欢深圳的环境,比我想象中的要美很多。
在环境优美的深圳,我想到美丽的余姚—我的家乡。
我一直有个梦想:一定要把余姚变成一个白雪公主,把她建设得更加美丽。
我爱深圳这个地方,我更爱自己的家乡余姚。
祖国妈妈是伟大的,我爱您,亲爱的祖国妈妈!五年级日记250字篇4星期三,科学老师让我们养蚕宝宝,然后把蚕卵发给我们,我一不小心把蚕卵弄丢了。
下午,我找到了一个卖蚕宝宝的人,我买了十七条又大又肥的蚕宝宝。
《新编中国传统文化》期中测试卷(答案)
《新编中国传统文化》期中测试卷(满分100分,测试时间100分钟)班级:姓名:得分: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1、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富有特色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受重视、影响最大的节日。
节日期间的民间习俗也最为丰富。
2、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涵盖了寒食、清明、上巳等节日,民间有扫墓祭祖、踏青郊游、寒食禁火、插柳戴柳等习俗。
3、1989 年,国务院将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重阳节成为老年人的节日。
4、成年礼是人生礼仪中最为重要的礼仪之一,其本质是一种考验仪式,它的最终目的是要使经过严格考验的年轻人拥有正式社会成员的标志,如改变发型和服装、佩戴特殊装饰品等。
5、丧葬礼俗包括“丧”和“葬”两个部分,“丧”是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是指处理死者遗体的方式。
6、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其核心价值观是历朝历代的治国安邦之本,是调整社会关系和家庭秩序的根本规则,也是生命个体安身立命之道。
7、中华民族的性格共性是性格温和、安于现状、与人为善、乐天知命,这种民族共同性的形成与气候条件之间有重要的因果关系。
三、判断对错。
(每题1分,共20分)1、北宋时期使用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对)2、我国的农业文明早,定型早,很早就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耕作模式。
(对)3、中庸思想史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一种思想。
(对)4、中国版图地势的总体特征是西高东低,自东向西层层下降,呈阶梯状分布。
(错)5、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作为爱好和平和充满自信的中华民族,应该广泛弘扬和传播“和合”思想,为化解地区国家间的争端、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力量。
(对)6、中国的农耕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并不意味着自然经济单一。
农耕经济同时包含了手工业、商业等多元化的经济成分。
(对)7、中国传统的婚姻礼俗,大约在周代就已经定型。
古代士大夫在婚嫁中通行“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关系
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关系
寒食节的时间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中、后这三天。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寒食节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清明的由来作文300字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节气是按照阴历制定的,阴历没有闰年。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一位公子叫重耳,他被流放到了外国。
那时,因为粮食都被重耳和他的随从吃光了,所以他们非常饿。
有一次,重耳差不多快要饿死了,在紧急时刻,有一个名叫介子推的随从,拿出一把小刀,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熬成了汤,喂给了重耳喝,后来,重耳慢慢恢复了体力,他们就继续赶路。
1年、2年、3年.…19年过后,他们千辛万苦回到了晋国。
此时的重耳已经是一个身强力壮的男子汉了,他已经从公子的位置变成了晋文公。
自从他当了晋文公后他就渐渐忘了忠心的介子推,介子推觉得非常伤心。
所以,他就背着他的母亲,跋山涉水来到了绵山。
后来,晋文公发现介子推不在了,就让大臣们去找他。
他们找到了绵山,要在这么大的绵山找到介子推并不容易,他们就想到了一个办法:放火烧山,逼出介子推。
等火熄灭后,他们在一棵烧焦了的柳树下面发现了介子推的尸体。
介子推临死前留下了一张纸条,希望晋文公做一代清明的君主,这就是清明节的来历!,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6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节的来历50字
清明节的来历50字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的节⽇,既是⼀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也是⼈们亲近⾃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
以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关于清明节的来历,供⼤家参考!清明节的来历50字(⼀)我国传统的清明节⼤约始于周代,已有⼆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个很重要的节⽓,清明⼀到,⽓温升⾼,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种⾖”。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的⽇⼦接近,⽽寒⾷是民间禁⽕扫墓的⽇⼦,渐渐的,寒⾷与清明就合⼆为⼀了,⽽寒⾷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个习俗,清明之⽇不动烟⽕,只吃凉的⾷品。
清明节的来历50字(⼆):清明节⼜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之⼀,是祭祖和扫墓的⽇⼦。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养⽣清明时节是⼀年养⽣的重要时期,在中医理论机体⽣长也在于春季,吐纳调息法对⼈体阳⽓有益。
⼤家应在这段时间穿⽐较宽松的⾐服到空⽓清新的地⽅进⾏锻炼。
在清明之际体内肝⽓最旺盛,如果肝⽓过旺,则会对脾胃产⽣不良影响,妨碍⾷物正常消化吸收,同时还会造成情绪失调、⽓⾎运⾏不畅,从⽽引发各种疾病。
因⽽这段时间是⾼⾎压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期,需要⼤家对其重视起来。
清明节⼜称“寒⾷节”。
清明时期饮⾷⽅⾯,有些地⽅还保留着清明禁⽕吃冷⾷的习惯。
但是,有⼀部分⼈群是不适合吃冷⾷的。
在清明时节,凡是耗损或阻碍阳⽓的情况都应该予以避免。
"阳⽓"升发是指脾胃的运动收缩,因⽽⼈在春季的⾷欲通常⽐较好,不过要注意饮⾷适度,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
清明时节饮⾷宜温,多进⾷蔬菜⽔果,尤其是⾲菜等时令蔬菜。
清明时期还适合进⾷地⽠、⽩菜、萝⼘、芋头等⾷品温胃祛湿,也适宜多吃。
另外,清明节⽓中,不宜进⾷笋、鸡等,可多吃些护肝养肺的⾷品,例如荠菜、菠菜、⼭药,对⾝体有好处。
清明节习俗及演变
清明节习俗及演变清明节风俗及其演变一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最先是一个用来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节气,《淮南子。
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意思是说春分过后十五日为清明节。
《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万物生长的大好时机。
此时农人始事耕作,一年的劳作也从此开始。
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
但是作为一个节日,它又与纯粹的节气有所差别。
节气只是表明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
而节日则包含有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注入了寒食禁火、扫墓的习俗,形成了一个即充满了祭扫祖先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可以踏青游玩的特殊日子。
从这种意义上讲,二十四节气中,演变成为风俗的也就只有清明节了。
二清明节的扫墓与禁火清明节与寒食节是两种不同的节日,但因寒食节与清明节日子相近,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往往要延续到清明。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两者逐渐和二为一,就形成了今天的清明节。
扫墓与禁火是清明节的两大重要的具有代表性习俗。
(一)扫墓在墓前祭祀祖先谓之扫墓或墓祭、扫拜。
这个习俗在中国的起源甚早,但一开始并不一定在清明节进行。
清明节扫墓这一习俗的确立是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的。
早在商朝的时候,祭祀就开始了起源。
商人崇拜神,包括天上诸神、祖先神、地上诸神。
商人认为掌管人间祸福的天神是“上帝”,商王死后,灵魂都会回归“上帝”之所,成为向人间传递“上帝”意志的宾客。
所以商人很注重祭祀,几乎是两天或三天就有一次祭祀活动,频繁的祭祀活动渐渐演变成了“周祭制度”。
西周时代,周人对墓葬就十分的重视,设有专门的官员分别掌管王、侯、卿大夫、士的公墓和庶民的邦墓。
《周礼﹒春官﹒家人》记载:“凡祭墓,为尸”,可见早在西周时就有祭墓之俗。
民俗学在线作业三
论述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作答,字数要求1000-3000字之间。
1.考察当地某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俗事象。
方式:对当地的老年人进行访谈,了解这一民俗事象形成的原因;关注当地人对这一民俗事象的各种解释。
观察当地人是如何完成这一民俗事象的。
2.讲述当地一种有特色的民俗事象。
(侧重讲述过程和文化内涵)分值:100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意义深刻的纪念日【精选】
• 中秋节是东亚民间
的一个传统节日, 起源于中国,为每 年农历的八月十五。
按照中国的农历, 八月为秋季的第二 个月,古时称为仲 秋,因此民间称为 中秋,又称秋夕、 八月节、八月半、 月夕、月节,又因 为这一天月亮满圆, 象征团圆,又称为 团圆节。受中华文 化的影响,中秋节 也是日本、越南、 朝鲜半岛等地的传 统节日。
• 节日起源于古希腊。
在这一天,古希腊人 向希腊众神之母希布 莉致敬。 2006年12月, 中国民协节徽文化委 员会、邹城市委市政 府、北京东方道德研 究所、石家庄市中小 学生校外综合实践活 动基地等4家“母亲节” 核心发起单位正式成 立“中华母亲节促进 会”,确定将农历的 四月初二,也就是孟 母生孟子这一天定为 中华母亲节,并决定 在首届中华母亲节到 来之际举行一系列庆 祝活动。 现在世 界流行的母亲节是5月 的第二个星期日,是 美国最先设立的。
意义深刻的纪念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 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 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 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 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在北方, 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 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
又称三八节、妇女节、三八 国际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妇 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 节日。
• 一个世纪以来,各国妇女为
争取自身的权利女节。
• 我国于1922年开始纪念三
八节。中国妇女第一次群众 性的纪念三八节活动是
清明节
清明节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2008年的清明节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作为法定节假日的清明。
这是人性复归,“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超越一切,崇尚“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的体现。
传统的节日——清明节,又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其实,清明节不但是一个祭祀祖先的日子,还是一个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文化节日,内涵十分丰富。
踏青节、扫墓节、聪明节、三月节都是清明节的别称。
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
清明一到,春回大地,天清地明,一年的劳作从此开始,春耕春种,开始忙碌。
清明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如插柳,拔河、踢足球、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等)的习俗。
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宋代最为流行,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中国的社会组织,自古以来就以氏族为基础,以家属为中心,慎终追远,对于宗庙、祠堂、祖坟的祭祀,向来都是头等大事。
叶书宗先生说:“作为中国的传统习俗,通过清明节祭祖扫墓的活动,对繁衍不息的后辈进行人生使命感教育,以往的历史证明,它已成为中华民族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传统之一。
我以为,这种方式的道德教育之所以有效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首先,它虽然没有过多的说教,可是无论是教育者或者被教育者,都贯穿着一缕敬畏祖宗的心灵自律精神。
其次,这种人生使命感熏陶的起点和终点是那么贴近,而且它所要求的思想和行为又是那么普通。
最后,它贯穿着宗法、血亲观念。
不能否认,植根于中国农耕社会的宗法观念在中华大地上是根深蒂固的。
这种人生使命感教育,一经和宗法观念相结合,就有了不可撼动的社会基础。
因此,不辱没先人,可以说已成为中华民族不分姓氏、一致认同的做人准则,是中国人共同接受、引以为荣的基本人生使命。
清明节气习俗起源
清明节气习俗起源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20xx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
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
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
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经历史发展,清明节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风俗习惯主要习俗清明节在公历04-06日,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
清明节的来历和意义
清明节的来历和意义一、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的得名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它也是我国节日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在公历中的日期比较固定,大多数都在4月5日,但如果遇到闰年就会在4月4日,今年就是这个情况。
二、清明节的意义祭祖的传承意义清明祭祖,其内涵是孝(敬)文化。
祭祀祖先,是在尽孝道,感谢祖先赐予生命之恩。
向已逝的亲人、祖先送上哀思与敬意,给下一代提供一个认识孝文化环境,让他们知道感恩有着重大的意义。
祭祀这个社会习俗,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扫墓祭祖,不但是人们对先祖的一种追思和敬意活动行为,而且是对先祖香火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时机。
利用扫墓祭祖之际,长辈向下一代讲述些祖先的家族故事有着重要的意义,好的英雄事迹和成功事例,以及一些励志的艰苦奋斗精神,都能鼓舞和鞭策下一代继承祖先遗志和奋斗精神,使后代不忘本。
对后代有着很好的教育意义;不好的事迹或家族的遗传疾病,都可以让后代总结经验教训,趋利避害。
“国家文化传承,靠国民;家族文化传承,靠家人”。
三、清明节的易经含义易经八卦对应一年四季阴阳消长的是十二消息卦(在奇门遁甲、风水等学术上应用很广)。
清明节是十二消息卦的第五卦泽天“夬”卦,上六爻为一阴爻,下面是五个阳爻。
五个阳爻象征阳气的强盛,一个阴爻表示阴气即将消失,强大的阳气将要驱除弱小的阴气,就如温暖的阳光驱赶寒气。
就季节而言,清明所在的农历三月是季春之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缩于地下的幼苗一齐破土而出,新萌发的枝芽使劲地伸着脖子往上长,万物(包括人)将进入欣欣向阳之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节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节”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节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节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节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节。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节复清明节。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节,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节,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