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浙江省丽水市景宁自治县畲族民歌的历史文化渊源及特点

合集下载

畲族民歌的音乐本体特征分析——以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

畲族民歌的音乐本体特征分析——以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8句句好,大家和好正平安。

”“条变”也是在景宁畲族民歌中运用非常频繁的扩充手法之一。

“条变”有“双条变”“三条变”之分,是指全曲通篇进行重叠,每一条只变化了个别字,由一条变多条。

如《读书歌》的歌词写道:1、“我娘未送我读书,我今不识字一个,擎起笔头不会写,人人把我不算数。

2、我娘当初未送郎,我今不识字一行,攀起笔头不会写,人人把我不算账。

”从实用意义上来说,为使畲族民歌手在对歌过程中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可以在“词穷”时,借“三条变”来缓冲以应急。

这种形式与汉族的诗歌、音乐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三叠”格式的民歌极为相似,如《诗经·国风·周南》中的《桃夭》中: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2、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二)衬词特点与分析畲族民歌歌词结构规整。

但由于在创作上的即兴性及音乐中乐句结构的不规整性可能会使得歌词与音乐不能完全同步进行,因此往往会出现词曲不同步的现象。

此时,衬词的运用则会让乐句更加完整而稳定。

衬词在歌曲中一般都是固定的几个感叹词,根据歌曲即兴演唱的需要而填补。

景宁的畲族民歌中常用以“哩”“啰”为主的字来做衬词,由此又被称为“哩啰调”,而衬词出现的位置也是有规律的。

如浙江省畲族民歌传承人蓝仙兰的《敬茶歌》:“山水悠悠我畲乡(哩啰),畲乡是(哩)个好(啰)地(哩啰)方,也有山林和竹海(哩)(哩啰),山水清(啊)清泡(啰)茶(哩啰)汤。

”浙江省畲族彩带传承人蓝延兰演唱的《彩带歌》也一样:“一条彩带缠丝织(哩啰),织带原(啰)是古(啰)人(哩啰)礼,织带原是古人名(哩)(哩啰),上祖流(啰)传下(啰)祖(哩啰)织。

”可以看到,奇数句衬词集中在句尾,偶数则句中开始,且开头不用衬词。

基本每一首畲族民歌都是在这些位置加入“哩啰”的衬词,其他的衬词根据不同歌词中字音的不同而变化。

为何形成这种表达方式,笔者认为首先与该民族对歌的习俗有关。

浙江畲族民歌初探

浙江畲族民歌初探

浙江畲族民歌初探作者:宋璐璐来源:《艺术研究》2015年第01期摘要:多元化的浙江畲族民歌是浙江一带少数民族的音乐体裁,以艺术的形式真实地体现出浙江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与生活实践。

由于畲族民歌独具社会功能与艺术内涵,因此至今仍活跃在浙江少数民族的各个地域。

关键词:浙江畲族民歌社会生活社会功能艺术价位畲族是我国浙江省现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人口集中在浙南丽水一带。

多元化的浙江畲族民歌是浙江一带少数民族的音乐体裁,以艺术的形式真实地体现出浙江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与生活实践①。

由于畲族民歌独具社会功能与艺术内涵,因此至今仍活跃在浙江少数民族的各个地域。

一、浙江畲族民歌的分类其实,在我国传统民歌里,浙江畲族民歌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占有较大份额。

在浙江丽水地区,除了景宁畲族自治县,云和县也是畲族聚集地。

据了解,浙江畲族民歌种类繁多,大多数均为传统民谣②。

现在,我们将按照民歌内容的不同将民歌分为以下几种:(1)历史歌。

每个民族都有记录本族历史发展的方式,畲族人将历史事迹谱写进歌曲中,用这种独具一格的民族风情,实现历史的传承。

在《盘古歌》这首典型的畲族民歌中,记载了畲族祖先当年的辉煌事迹,时隔多年,这首歌依然得到了传颂,在畲族脍炙人口。

(2)婚俗歌。

以《度亲歌》为代表的婚俗歌,内容多伴有祝福新人,道谢宾客等意思。

(3)劳动、时令歌。

《种田歌》、《节气歌》等,歌颂了畲族祖先的勤劳善良与优良传统。

歌词中不乏时间概念与季节变化等内容,向人们传递一种顺其自然,按照自然规律播种收割、生产生活的信念。

(4)情歌。

以《同心歌》为首的畲族情歌婉转悦耳,内容大多传递出男女之间质朴、美好的爱情。

(5)哀歌。

顾名思义就是悼念逝世的人,愿死者早日安息,家属节哀顺变。

代表作有《孝顺歌》、《守孝歌》、《接娘家》等③。

(6)杂歌。

《帮工歌》、《苦命歌》、《对歌》等不计其数,歌词内容也是多种多样,蕴含丰富的知识与特有的趣味④。

(7)儿歌。

《流鼻侬》、《赶牛歌》、《脱牙耙》等儿童民歌,韵脚流程,容易学记,这些歌曲满载童年回忆,在畲族儿童中流传甚广。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畲族民歌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畲族人民长期生活和工作中的精神产物,承载着畲族人民的历史和情感,反映了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以及对自然的感悟和崇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畲族民歌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不仅保存了畲族传统的文化精华,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独特的音乐艺术风格,成为畲族文化的瑰宝。

畲族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畲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歌谣形式,既有民间口头传承的特点,又有浓厚的宗教意味。

畲族人民通过民歌来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感谢大自然的恩赐,也通过民歌来传递族群间的感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畲族民歌以其简洁、朴实和真挚的情感,深受广大畲族人民的喜爱和传颂。

随着历史的变迁,畲族民歌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但畲族人民在吸收外来文化的也始终保持了对自己民族传统的认同与尊重。

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畲族民歌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吸收了新的音乐元素,融入了新的歌唱方式,形成了更加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畲族民歌中的舞蹈、乐器伴奏、服饰等元素也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形成了独具畲族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畲族民歌不仅在音乐风格上有所变化,而且在歌词内容上也有新的表现形式。

传统的畲族民歌主要反映了农耕生活和丰收欢乐的场景,而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畲族人民的生活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也在畲族民歌的歌词中得到了体现。

畲族民歌的歌词内容不再局限于农耕生活,而是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既有赞美自然的诗意,又有对于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展望,这种宏观的写实主义与微观的生活细节相结合的表现方式,使得畲族民歌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现代社会里,畲族民歌也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当代音乐审美的需求。

畲族民歌的传承者们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改编和重新演绎,使畲族民歌在保持传统风格的也有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畲族的山歌

畲族的山歌

畲族的山歌畲族的山歌浙江景宁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的口头文学,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畲民喜爱山歌,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比睿斗智。

不仅婚嫁喜庆和逢年过节唱,且在生产劳动、招待客人、闲暇休息、谈情说爱时唱,甚至在丧葬悲哀时,也以歌代哭,倾吐衷肠。

在旧社会,畲族人民在与统治阶级的斗争中,常以山歌作武器,表达对压迫者的憎恨和对美好的追求。

解放后,以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新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山歌和赞歌,反映出畲民新的思想风貌,与传统山歌质的区别。

山歌一般以四行、七言体式韵文为一条,四句为一首。

也有少数歌词第一句为三个字或五个字,讲究押韵,第三句末字须是仄声。

景宁畲族山歌山歌一般以四行、七言体式韵文为一条,四句为一首。

也有少数歌词第一句为三个字或五个字,讲究押韵,第三句末字须是仄声。

山歌多唱“假声”,有独唱、对唱和齐唱。

很少伴随动作和音乐。

着名歌手有蓝春翠(女)、雷石连、蓝振水、雷龙花(女)、雷驮银(女)、雷永庆、蓝荣昌、蓝余根、蓝培菊(女)等。

畲族山歌有叙事歌、风俗歌、劳动歌、情歌、时令歌、小说歌、革命山歌、儿歌、杂歌等种类,景宁约有手抄歌本3000多册,2万余首。

用本土史实编成的《打酒局》、《打盐霸》和《古老歌》、《汤夫人歌》等4联编入《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卷》,畲族婚俗歌935首,哀歌642首,由浙江省畲族民间文艺学会整理编印。

《十八小妹学插田》十八妹崽学插田,屎窟朝后脸向前;路头客商莫笑话,代我丈夫插年田。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是畲族文化的重要部分。

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

旧社会畲民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

所以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畲族民歌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畲族民歌以其深情浓郁的歌词和悠扬动人的旋律,向世人展示了畲族人民的勤劳、善良和朴素。

它们记录着畲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传统,承载着畲族文化的瑰丽与魅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畲族民歌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与发展。

畲族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畲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山林湖泊之间,对大自然抒发情感和对生活体验的表达。

在畲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耕种、劳作、节日庆典或者是休闲娱乐,都少不了民歌的陪伴。

畲族民歌承载着丰富的农耕文化、风土人情和部落历史,它们传承着畲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成为畲族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畲族民歌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特别是在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保护受到关注的当下,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畲族民歌,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受到了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畲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部分畲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一些传统的畲族民歌因为环境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逐渐失去了传承的土壤和生存空间。

一些曾经受到重视的畲族民歌,因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和记忆。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也受到了全球化和娱乐化的冲击。

在全球化和娱乐化的大潮中,畲族民歌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比如市场化程度不够、知名度不高、传承者缺失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畲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也给畲族文化传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危机。

一些畲族民歌因为无法适应现代娱乐市场的变化而失去了传承的动力和声誉,一些畲族民歌传承者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得到应有的支持和关注。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社会对多元文化的重视和传统文化保护的加大力度,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和关注。

畲族山歌的艺术特色及运用

畲族山歌的艺术特色及运用

畲族山歌的艺术特色及运用【内容摘要】浙江的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山歌最具特色,特别是“双音”、假声、语言等。

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音乐艺术工作者们根据畲族山歌的特点,对其加以总结并且运用到新民歌中去。

文章针对畲族山歌的艺术特色以及运用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畲族山歌双音假声语言畲族是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其民歌更是畲族文化的“明珠”。

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是畲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畲族民歌基本上是七字一句,四句一首,有时第一句也有三字或五字。

一、二、四句要同韵脚,同韵不拗口才能唱,许多民歌手能即兴编唱,出口成章。

按歌的首数可以分为短歌和长联歌,独立一首的叫短歌,几首以至上百首为一个整体的叫长联歌。

畲族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

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

在浙江景宁县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会举办畲族歌会,它是畲族人民为祭奠自己的祖先举行的传统歌会活动,届时来自全国各地的畲民们不分男女老少都会欢聚一堂,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从单一的独唱形式变成了对唱、齐唱、联唱等,使整个畲乡变成了歌的海洋。

畲族山歌在演唱中往往是纯音清唱,很少有配乐或伴奏动作。

如今三月三歌会已经成为畲族人民歌颂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歌唱美好生活的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20世纪80年代以来,音乐工作者创作了不少新畲歌,以下笔者就畲族民歌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陈述一些想法。

一、畲族山歌艺术特色之“双音”畲族人民擅长二声部重唱的唱法,由于民歌是两个声部组成的,故称“双条落”,也叫“双音”,流行于福建省宁德北部的七都、八都、九都等地,是我国民歌演唱中稀有的形式。

畲族“双音”唱法追求恬静、纤嫩、清秀、古朴。

演唱“双音”不严格规定时间、场合,但必须在唱歌的季节,即农历八月十五起至翌年三月初三止,尤其是正月、三月三、八月十五、九月九等节日,畲家人总是成群结队走亲访友,以歌当话,还要举行盛大的对歌会。

畲族音乐 畲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畲族音乐 畲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畲族音乐畲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是什么>美妙的畲族音乐文化畲族是中国南方的游耕民族,歌对于畲族人来说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不管是节日、嫁娶还是喝酒的时候,畲族人民都会情不自禁的唱上一首山歌。

就因为畲族人民喜欢唱歌,从而发展成现在的音乐文化。

畲族居住在中国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5省的部分山区,人口368832人(1982年统计)。

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仅广东东部极少数畲族使用苗瑶语族的布努语。

民间音乐主要是民歌,其中又以山歌居多,通称“果”,亦称“霞果”(即畲歌)。

每年有盛大的歌会。

节期各地不尽相同,分有会亲节、分龙节以及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六月一、七月七、八月十五、九月九。

男婚女嫁时有一系列的婚礼歌。

在畲族的传统文化中,山歌作为畲民最主要的口头文学占有重要位置。

畲家人称山歌为“歌”,“歌”自古以来就是畲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畲族歌曲的划分,大致上,可将罗源畲族的山歌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普通山歌、哭嫁歌和酒歌。

因哭嫁歌与酒歌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民俗底蕴,已经从山歌中独立出来形成具有畲族特色的民俗音乐文化,故不在此做相关论述。

畲族山歌根据不同题材可分为历史歌、故事歌、情歌、劳动歌、谜语歌、杂歌、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解放歌(也叫新歌或时政歌)等7大类,分别揭示了从古至今畲族人民社会生活的面貌,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内人民的思想感情,弘扬赞善贬恶的道德品质,表达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对悠然情怀的向往。

罗源的畲族山歌在曲调上,是以本地为中心,与连江、晋安两县区和宁德市西南部地区的曲调融合、形成了闽浙畲族山歌三大曲调之一的“罗连调”。

它的特点在于曲调与唱词紧密结合,根据各段歌词起字的读音音调来确定各段曲调的起音,人们会在演唱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调整歌谱。

各段落在演唱过程中,常在同一调式调性(含有游移的角音的五声音阶宫调式)范围内,做音域与旋律的变化,基本音列为“do、re、↑mi、sol、la”,旋律的基本进行为“sol、↑mi、re、do”,有较多二、三度级进和四度跳进以及一些八度音的转换,五度跳进较少,装饰音多用前倚音。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
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因其特有的文化、语言和民俗而备受关注。

畲族民歌作为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经历了不少变迁与发展。

最早的畲族民歌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的畲族人主要是以打猎、渔猎为生,他们的民歌大多描绘了自然风光和生活场景。

这些民歌既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也有描写自然灾害的,抒发了畲族人对生命的美好与坚韧的态度。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畲族文化的逐渐发展,畲族民歌逐渐丰富起来。

在清代以前,畲族人主要以传统歌谣为主要表达方式,如《三姚歌谣》、《沙婆喃》、《胡天胡地》等。

这些歌谣反映了畲族人的农耕生活、传统宗教信仰、抵抗外敌入侵等方面的主题。

进入现代,畲族民歌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民族大团结的背景下,畲族人民开始了文化交流,吸收了外来文化元素,民歌风格也逐渐多样化。

在现代畲族民歌中,有充满人文关怀的抒情歌曲,有富有节奏感的舞曲,也有展现自然景观的口传歌谣等。

这些民歌反映了畲族人民的现代化生活、情感和文化价值观。

除此之外,畲族民歌还有着一些地区性特色。

不同地区的畲族人民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歌特色。

如江苏昆山地区的畲族人民喜欢唱《老鹰捉小鸡》、《鹬船歌》等敬酒歌谣,宁波地区的畲族人民则喜欢唱一些有节奏感的舞曲等。

总体来看,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与多元的过程。

从古代到现代,畲族民歌不仅折射出畲族人民的生活与思想,也体现了畲族文化的历史沿革。

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这些民歌,让它们在长河中永不消失。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畲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群体。

畲族民歌作为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便在畲族人民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畲族民歌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变迁。

本文将从畲族民歌的起源、发展和变革三个方面来探究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

畲族民歌的起源畲族民歌是从古代畲族人的生产生活中逐渐演化而来的,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

最初畲族人民在社会交往中通过歌唱来表达情感、思想和观点。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畲族人们开始用民歌来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感悟和反映生活的变化。

这些民歌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曲调表达着畲族人民对自然、生命和生产生活的感悟。

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畲族民歌也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在经济方面,畲族人从最初的狩猎、渔猎一族逐渐转向农业生产,因此出现了一些农,在其民歌中反映了这种转变。

例如《耕妇曲》表达了畲族妇女在田头辛勤劳作的坚强精神;《山高水远》讴歌了畲族人民远离家乡艰苦奋斗的故事。

在文化方面,畲族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美好幸福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游历,畲族民歌也得到了吸取和发扬。

如《帆船》、《歌唱山歌的楼》等歌曲就是民歌与诗歌相结合的产物。

在科技方面,畲族人民渐渐有了对技术的掌握和实践,有关磨刀、开铁路等歌曲也应运而生。

如《磨刀曲》、《畲民唱车》等歌曲描绘了畲族人民在生产中运用科技手段的情景,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畲族民歌在发展中也经历了一些变革,主要体现在演唱方式、表达形式和内容内容上。

在演唱方式上,畲族民歌从最初的无伴奏合唱逐渐发展成了独唱、合唱、器乐伴奏等多种形式。

如以笛子、龙阳的《风筝曲》、《收穫时节》、《告别山乡》等曲目中加入民族管弦乐的伴奏,使畲族民歌更富有节奏感和艺术感染力,也更方便传播给其他民族。

在表达形式上,畲族民歌也演变形成了多种风格,如古老的《芳草地》、《大水》等表现自然美的民歌、表达情感的民歌如《倘佯》、《相思》等,叙述历史传说或事实的民歌如《沙头赴破城》、《天妃穿梭》等等。

浅谈浙西南畲族文化艺术背景及特点

浅谈浙西南畲族文化艺术背景及特点

浅谈浙西南畲族文化艺术背景及特点发表时间:2018-10-23T15:36:16.687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10月作者:叶嫣[导读] 本文通过分析、掌握畲族文化艺术的独特背景和独特的文化艺术特点,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研究和了解畲族,促进民族和谐和发展。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文化馆浙江景宁 323500摘要: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独具特色而又璀璨的畲族文化中,以民歌、舞蹈、服饰最具代表性。

本文通过分析、掌握畲族文化艺术的独特背景和独特的文化艺术特点,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研究和了解畲族,促进民族和谐和发展。

关键词:畲族文化艺术背景艺术特点畲族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古老而淳朴的民族,主要居住在我国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安徽五省的群山峡谷之中。

自从唐代永泰二年(公元766年)以来,畲民就从福建渐次迁入浙西南定居。

一千二百多年来,浙西南的畲族人民就在丽水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独特的居住、生产、生活方式,创造了富有特色的文化艺术,其中尤以民歌、舞蹈、服饰最具代表性。

分析、掌握畲族文化艺术的独特背景和独特的文化艺术特点,有助于人们研究和了解畲族,促进民族和谐和发展。

一、浙西南畲族文化艺术背景1、居住特点:浙西南畲族人民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点深居于崇山峻岭中。

畲民小聚居于某个自然村,大分散于丽水市各县(市、区)的许多乡镇,大多深居于崇山峻岭中。

例如: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共有畲族人口1.7万余人,占该县总人口的10%,畲民分布在该县的各个乡镇,每个乡镇的畲民大多聚居在某一个或几个村庄,而该县就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

《景宁县志》就有:“畲客多居山中……”的记载。

2、生产方式:历史上畲民曾度过漫长的以狩猎为生的原始社会。

畲族的起源歌《高皇歌》中就讲到始祖盘瓠因狩猎而殉身。

明朝隆庆年间编的广东《潮阳县志》记载:“畲民依山而处,狩猎为生”。

畲民生产曾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

从非遗传承角度看浙江畲族民歌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以《畲歌如画——浙江畲族风格合唱组曲》为例

从非遗传承角度看浙江畲族民歌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以《畲歌如画——浙江畲族风格合唱组曲》为例

从非遗传承角度看浙江畲族民歌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以《畲歌如画——浙江畲族风格合唱组曲》为例从非遗传承角度看浙江畲族民歌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以《畲歌如画——浙江畲族风格合唱组曲》为例【引言】浙江省是中国畲族的主要分布地之一,畲族民歌作为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畲族人民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近年来,为了保护和传承畲族民歌,浙江省积极推动非遗传承工作。

《畲歌如画——浙江畲族风格合唱组曲》作为一部集合了畲族民歌的合唱作品,展现了浓厚的浙江畲族风情。

本文将从非遗传承的角度探讨浙江畲族民歌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并以《畲歌如画——浙江畲族风格合唱组曲》为例进行分析。

【非遗传承与浙江畲族民歌】非遗传承是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工作,旨在将这些重要的文化资源传承给后代。

浙江畲族民歌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是畲族人民生活和历史经验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畲族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了解畲族的文化底蕴,丰富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畲歌如画》作品简介】《畲歌如画——浙江畲族风格合唱组曲》是一部由浙江省民族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畲族合唱作品。

该作品以浙江畲族的生活和民歌为主题,采用合唱形式展示了浓郁的畲族风情。

作品共分为七个章节,每个章节都以不同的畲族民歌为基础,结合合唱和舞蹈,以浑厚、激昂的音乐表现了畲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情感状态。

【艺术特征一:独特的调式和旋律】浙江畲族民歌以其独特的调式和旋律风格而闻名,这也是《畲歌如画》这部合唱作品的核心艺术特征之一。

在作品中,旋律时而平和舒缓,时而高亢激昂,完美地诠释了畲族民歌的独特美感。

同时,作品中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如多声部合唱和和声处理等,使整个作品更加丰富多样,更具现代感。

【艺术特征二:情感真挚、表达深刻】浙江畲族民歌作为人们生活中的真实记录,蕴含着浓厚的情感色彩。

在《畲歌如画》中,艺术家们通过表演艺术的手段,将民歌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传递给观众。

无论是欢快的歌颂畲族团结友爱的民风,还是凄美的诉说畲族人民的生活困苦,艺术家们都能够通过音乐的力量打动观众的心灵,使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畲族文化。

畲族原生态民歌的主要类型与基本特性——以浙江畲族原生态民歌为例

畲族原生态民歌的主要类型与基本特性——以浙江畲族原生态民歌为例

民歌能长期流传 的根本 原 因是基 于其 传统信 仰基础 上 的稳 固性 以及 内容形式 的永恒性 。在演 唱或歌舞表演 时 , 民都 畲 要悬挂祖 图 , 由四位法 师 ( 师公 ) “ 唱 祭祖 歌 ” 并 伴 以舞蹈 , , 而后再接 唱相 同类 型 的原生 态民歌 。如 例 l“ 祭祖 歌 ” 竖 《 灵洗坛 》 。
畲族原生态 民歌形式 丰富多彩 , 从古代辗转至今仍保持
原始古朴形态 , 其类型 主要有祭祖 歌 、 功德 调 、 女歌 、 说 嫁 传 叙事歌 、 盘歌杂歌等 。 ( ) 一 祭祖歌 祭祖歌 , 是畲族人 民祭祀祖先时唱的 民歌 。这类原 生态
( ) 三 传说叙事歌
畲族原 生态传说 叙事歌 , 主要表 现在叙 述 民族 起源 、 民
请 也 《 )当 避

扶 弟
子 恿 客 ( ) 噔 觏 垒
犍 香







旨.
收 稿 日期 :0 1 0 0 2 1 — 9— 8
基金项 目: 浙江省提升地方 高校办学水平专项资金项 目, 编号 : 浙财教 [0 0 王建武 ( 95一 , , 16 ) 男 浙江遂 昌人 , 丽水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 向: 中国民族音乐。
式 的演唱形式 。
例 4 :
长期 以来 , 民大都 居住 于高 山地 区 , 山傍水 而栖 。 畲 依 《 景宁畲族 自治县 概况》中说 : 史书记 载 , “ 畲族 曾度过 漫长 的以狩猎为生 的原始社会 。 广东省《 ” 潮州县 志》 载 : 畲民 记 “
依 山而处 , 狩猎为生。 在畲族人 民漫长 的生产生 活历史 中 , ”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拥有丰富的民歌文化,这些民歌传承了畲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和传统。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不仅是畲族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民族音乐传统的一部分。

本文将就畲族民歌的历史变迁、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一、畲族民歌的历史变迁畲族民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畲族人民凭借口头传统的方式将历史、宗教、风俗、自然等内容编织成了丰富的歌谣和歌舞。

这些民歌深受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呈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原始感情。

在畲族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民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畲族文化传承和延续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历史上,畲族地区一直处于政治和文化的边缘地带,他们的民歌文化也因此相对独立地保留了下来。

畲族民歌传统的特色之一是使用畲文作为歌词的表达方式,畲文是一种独有的音节文字,传承了畲族人民的古老智慧和历史记忆。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畲族民歌得到了文学、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丰富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和特色的传统文化。

二、畲族民歌的现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畲族民歌在面临着新的变革和挑战。

一方面是传承人的减少,许多年轻人不再对畲族民歌感兴趣,导致传统的畲族民歌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畲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受到了冲击,这也给畲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困难。

畲族民歌文化并没有停滞不前,相反,在一些畲族地区,畲族民歌得到了积极的保护和传承。

一些文化机构和民间组织积极开展畲族民歌的调查和整理工作,将畲族民歌记录成书籍和音像资料,以便子孙后代了解和学习。

一些畲族民歌艺术家也致力于将畲族民歌融合到现代音乐和舞蹈中,创新出一批新的作品,丰富了畲族民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内涵。

三、畲族民歌的未来发展畲族民歌的发展也需要畲族社区和畲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传承人需要继续积极投身到畲族民歌的学习和传授,培养更多的畲族民歌艺术家和传承人。

浙江景宁畲乡文化传承与发展论述

浙江景宁畲乡文化传承与发展论述

浙江景宁畲乡文化传承与发展论述浙江景宁畲乡文化传承与发展论述-音乐论文浙江景宁畲乡文化传承不収展论述苏灿,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文化馆,畲族癿历叱源迖流长。

据历叱学家们考证,唐代闽、粤、赣3省癿交界地癿山区,为畲族先民癿主要活劢区域。

两宊、元时期,他们被称为“畲民”。

“畲”癿本义,就是“火耕”,说明返个时期癿畲族,生产方式仌然没有多大癿改发。

明清时期,畲族大量迁往地旷人秲癿汉族地区,迁徙地基本稳定在闽、粤、赣、皖,他们癿社会绊济生活,迓是山地游耕性质,他们对闽东、浙南癿山区癿开収,做出了重大癿贡献。

到民国,封建癿土地所有制和剥削关系癿存在,使得绝大多数癿土地集中在汉族地主手中,畲民则向汉族地主租佃土地,承叐着剥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族人民有了自己癿土地、山林,虽说他们仌然以农业为主,生产稻谷、小麦、红薯、油菜、烟叶等主要农产品,但他们已绊翻身做了主人。

畲族长期迁秱癿历叱,他们特有癿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他们产生了相应灿烂癿民族文化,他们有自己癿叱话和神话,有自己癿节庆习俗,有自己癿山歌舞蹈,有自己癿服饯、饮食,有自己癿手工艴,返些民族癿元素,极大地为振奋畲乡癿精神面貌,为日益兴起癿旅游业,开辟了广阔癿天地。

下面就畲族文化引人注目癿几个方面,作一些论述。

畲乡文化景宁畲乡民俗文化癿资源丰富,形式多姿多彩,节目新颖独特,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游玩观光。

畲乡民俗主要有几大亮点,比如婚嫁形式、盘山歌癿传统、封龙节癿场面、节日三月三癿盙冴等,下面对返些文化资源癿情冴,作—些大致癿介绉。

1,婚嫁景宁畲族婚俗非常独特:一是“双头家”。

传说它创意二大自然“燕子南北有家”,甴女结成夫妻后,双头都是自己癿家,来回走劢,共同管理两家癿家庭亊务。

事是“嫁甴”,既甴子嫁到女方,俗称“当儿”,女方要向甴力送些聘金财礼,甴子嫁到女方后,改姓女方姓,但家庭地位和财产继承平等享叐,不叐任何歧规。

返种婚俗,大概起源二畲族生产和生活方式,落后癿刀耕火种癿绊济,需要双方家庭共同协作,一些没有女儿癿家庭也需要甴子嫁过来支撑起返个家庭。

景宁畲族讲解

景宁畲族讲解

景宁畲族讲解景宁畲族是中国境内分布最广、人口最多的畲族聚居地之一,位于浙江省的景宁县。

景宁畲族聚居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畲族聚居区之一,是中国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宁畲族的讲解,首先要从畲族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入手。

畲族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起源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夏代。

他们是农耕民族,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经济活动,因而被称为水稻文化的代表。

畲族人民勤劳勇敢,善于水利,创造了许多独特的农耕文化和生活方式。

景宁畲族聚居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这里山清水秀,四季分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

在这片土地上,畲族人民秉承着“天人合一”的理念,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

他们尊重自然,崇拜山水,信奉土地神,以保护环境为己任,形成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景宁畲族的讲解还要涉及到畲族的民俗文化。

畲族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其中最重要的是畲族的传统节日——苗苗节。

苗苗节是畲族人民迎接丰收和祈求丰年的重要节日,节日期间,人们会举行丰收祭祀、舞狮、舞龙等各种庆祝活动,展现出畲族独特的文化风情。

除了节日庆祝,畲族人民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技艺,如编竹器、制陶瓷、织布等。

这些手工艺技艺不仅是畲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手工艺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畲族人民保留了他们独特的文化特色,使之得以传承至今。

景宁畲族聚居区还有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是景宁畲族聚居区的村庄和民居。

这些村庄和民居均保留了畲族传统建筑的特色,如石头房、木头房和青瓦房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也展现了畲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历史和文化。

景宁畲族的讲解还要涉及到畲族人民的饮食文化。

畲族人民以水稻为主食,善于制作各种米饭和米面制品。

他们还擅长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制作各种特色美食,如竹筒鸡、糯米糕等。

这些美食不仅口感独特,而且富有营养,成为景宁畲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民歌的文化背景与传承对策

畲族民歌的文化背景与传承对策

畲族民歌的文化背景与传承对策作者:张星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6期摘要:畲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与歌俗活动。

畲族民歌反映了民族的起源与图腾、生态环境与劳动以及传统习俗、语言文化、社会教育等文化背景。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唱畲歌的人越来越少。

如何抢救与保护濒临危机的畲歌成为了当务之急。

基于此,经过对畲歌的研究与采风,提出了一些保护与传承的对策,以期能为畲歌的传承尽些微薄之力。

关键词:畲族民歌;文化背景;保护;传承;对策中图分类号:G607“2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6-0148-03畲族人民历来有喜爱歌唱的民俗。

他们在田间地里、茶余饭后、谈情说爱、婚丧喜庆、民俗节日都会唱歌。

他们的诉求愿望、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这些表达思想感情的内容,都可以在传唱的歌曲中找到。

时代在发展,畲族人唱歌的民俗习惯也随之沉浮变迁。

分析畲族民歌兴衰的成因,需要探究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畲族民歌的文化背景1.民族的起源与图腾作为民族图腾崇拜的盘瓠传说,畲族民间世代相传。

因此,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传说他们的祖先盘瓠就葬在这里[1]。

这不是一般的神话故事,而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民族起源信仰。

盘瓠的传说成为了畲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民族的图腾,并贯穿在音乐、舞蹈、祭祀仪式及服饰等方面,如畲族姑娘的头饰多扮成凤凰形式,出嫁时要穿凤凰公主服,都是为了纪念始祖盘瓠。

《高皇歌》又名《盘古歌》、《盘瓠王歌》,是畲族人民世代流传的长篇叙事歌,虽各地流传的版本略有不同,组成的歌曲数量也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畲族的起源、迁徙与古老历史等内容,被畲族人民誉为“创世史诗”或“祖歌”[2]。

《高皇歌》中讲述的就是关于畲族的祖先盘瓠的传说。

2.传统习俗畲族是一个有着丰富民俗生活的民族,从小孩出生100天的过关仪式到16岁的成人仪式,以及婚礼、葬礼、祭祀等仪式和逢年过节,都离不开畲族民歌的伴随。

景宁畲族讲解

景宁畲族讲解

景宁畲族讲解景宁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景宁县一带。

畲族人民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而闻名于世。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大家介绍景宁畲族的历史、文化特点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

景宁畲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他们是古代越族的后裔。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景宁畲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畲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他们擅长种植稻谷、茶叶等农作物,并且以养殖为补充。

畲族人民勤劳智慧,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了丰富的农业文化。

景宁畲族的文化特点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畲族的歌舞和民间艺术。

畲族人民喜爱歌唱和舞蹈,他们的歌舞艺术充满了热情和活力,常常在节日和庆典中表演。

畲族的舞蹈动作优美流畅,富有地方特色,舞蹈中融入了大自然的元素,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神秘。

畲族人民还有独特的服饰和建筑风格。

畲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和绿色为主色调,图案多样,绣工精细。

女性喜欢戴花饰,穿着华丽的衣裳,男性则喜欢穿着宽大的蓝色长袍。

畲族的建筑风格以木质建筑为主,房屋结构特殊,常常具有三层或四层的结构,屋顶上有独特的花纹和装饰,给人一种古朴而美丽的感觉。

除了文化特点,畲族人民还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他们以家族为单位,注重家庭和睦和亲情。

畲族人民热情好客,喜欢招待客人,常常在家中摆设美食,款待客人。

畲族人民还有自己的节日和传统习俗,如畲族年、畲族婚礼等。

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丰富了畲族人民的生活,也传承了他们的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景宁畲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然而,畲族人民对于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依然充满热情。

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努力保存和传承自己的传统艺术和习俗。

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加大了对畲族文化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希望能够将这一独特的文化传承下去。

总结起来,景宁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独特群体,他们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畲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了丰富的农业文化。

浅谈畲族小说歌的形成、特色及传承

浅谈畲族小说歌的形成、特色及传承

浅谈畲族小说歌的形成、特色及传承关键词:畲族;小说歌;特色;传承畲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居住在闽浙赣山区的一支古老淳朴的民族。

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现有六十三万畲族同胞。

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她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谣语族苗语支。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学。

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只表现为民间口头传说和山歌这种口头文学形式。

小说歌形象地反映了畲族人民在各阶段的社会生活,表达了畲族人民的爱与憎、愿望和追求,反映了他们的民族心理结构和审美理想。

为了解和研究畲族人民的社会组织、经济制度、婚姻形态、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原始材料,实属非物质文化遗产。

畲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产生,一直可以追溯到民族形成的东汉时期直至恒古。

畲族社会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和“捕野禽射野猪”的原始狩猎阶段,当时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决定了畲族人民与自然的关系——不得不处于被自然奴役和支配的地位。

然而,畲族人民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与强大的自然作斗争。

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就产生了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欲望;并且借助最初的意识和语言,去探索大自然。

畲族先民对自然的探索和思辩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且这种抽象复杂的思维形式在语言上得到表现,这就产生了畲族人民最古老的文化——神话。

如属于创世时期的盘古神话;反映人类起源的神话《凤凰蛋》,以及民族起源神话《高辛与龙王》等等。

畲族小说歌是一种以叙事为主的口头文学,也称畲族山歌。

畲族小说歌的思想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犹如一幅记录畲族人民社会生活、民族心理特征的历史斑斓长卷。

畲族小说歌有:歌唱富有反抗精神的《孟姜女》;表达畲族人民对自由美满爱情追求的《祝英台》和《白蛇传》《三公主》;叙述仙人故事的《吕洞宾》《洛阳桥》、《李彭其》;三国故事《仕许回家》;历史人物传说《姜公吊鱼》,《洪武帝》;西游记故事《三打白骨精》以及《闹和天》、《百寿图》、《钟景祺》等等。

这类小说歌共同的特点是:富有畲族山歌特色,不仅结构严谨韵律铿锵,而且语言生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

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畲族是中国传统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其悠久的历史中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畲族民歌作为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畲族民间传唱至今,变迁与发展的历程千姿百态,反映了畲族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变化。

畲族民歌最初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随着畲族社会的逐步发展,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民间歌曲。

在早期的畲族民歌中,由于畲族社会处于原始的农耕阶段,其民歌主要以祭祀、生活、劳动、战争等内容为主题。

其中一些民歌继承了远古时期祭祀活动的传统,在人们对自然、祖先等事物的崇拜中,表达出对世界的认识和观念,更具有神秘色彩。

随着畲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畲族民歌逐渐发展为一种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歌曲,其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多样。

在清代以后,畲乡歌曲开始呈现出丰富的曲调,追求节奏美与情感美的完美结合。

民歌文本也逐渐增加了爱情、家庭、友情等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的内容。

这些变化显示出畲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进程,反映着畲族社会从农耕社会向商业社会的转变。

在20世纪以后,随着现代化的浪潮涌现以及医疗、教育、通讯的发展,畲族民歌也出现了新的特点。

例如,不少畲族民歌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和社会意识,反映了人们对于时代变化和社会进步的思考和感受。

同时,畲族民歌也越来越与听众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传播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畲族民歌的变迁与发展反映了畲族社会在历史演进的不同阶段对自然、祖先、社会、爱情等事物认知和体验的不断升华和变化,为畲族社会进一步发展及传承提供了文化动力和思想支持。

随着时代的变迁,畲族民歌将继续发扬光大,并不断变化和发展,成为畲族文化活力与多元价值的重要体现。

畲族民歌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探微

畲族民歌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探微

畲族民歌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探微
黄丽群
【期刊名称】《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09)023
【摘要】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畲族人以歌咏物,以歌叙事,以歌传智,以歌为媒,喜庆节日以歌相贺,伤心时以歌当哭,非常具有中国民间特色.从畲族民歌的题材、体裁、演唱特点、语言特色、咬字特点等方面阐述畲族民歌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总页数】2页(P29-30)
【作者】黄丽群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艺术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42.21
【相关文献】
1.畲族原生态民歌的主要类型与基本特性——以浙江畲族原生态民歌为例 [J], 王建武
2.浙江畲族民歌的调式特点研究 [J], 郭敏
3.试论赣东北畲族民歌的文化艺术特点 [J], 黄家靖
4.试论赣东北畲族民歌的文化艺术特点 [J], 黄家靖
5.简述畲族民歌的分类及特点 [J], 范基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帖]浅析浙江省丽水市景宁自治县畲族民歌的历史文化渊源及特点Post By:2009-7-25 9:29:33作者:陈思静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09-7-6 摘要: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区是畲族民歌形成与传承的重要区域。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区的畲族民歌为例,介绍了畲族民歌的起源、发展,从调式音阶、演唱形式、歌词形式三个方面对畲族民歌进行了分析,凸显了畲族民歌在我国民族音乐里独特的形式。

从历史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角度来看,畲族民歌已经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本色,进一步剖析了畲族民歌音乐的现状,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畲族民歌音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畲族;历史渊源;音乐形态;传承;保护绪论在我国东南地区有一个少数民族——畲族,他是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以其独特的姿态立于民族之林。

畲族有人口七十余万,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位居十九,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粤、皖五省一百多个县内。

丽水市是畲族主要的聚居地,全市共有八万余畲族人民,而丽水的景宁是浙江畲族的发源地,。

唐永泰二年(766),雷进裕率家人迁入景宁,这就是景宁畲族的起始,也是畲族入迁浙江最早的一支。

1984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景宁畲族自治县,为我国第一个也是惟一的畲族自治县。

景宁畲族在漫长的迁徙和杂居生活中,逐渐养成互帮互助、勤劳节俭、忍耐刻苦、谦让和平的风尚。

畲族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显示着本民族的素质特点,极具亲和力。

长期以来,勤劳勇敢的畲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发挥了无穷的智慧,共同开发,创建美丽富饶的家园。

在反抗历代统治阶级和外国侵略者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中,畲、汉两族人民结成了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对于我们伟大祖国的缔造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学艺术宝库十分丰富,文学作品有山歌、民族起源和诸天神传说、民间故事等,音乐、舞蹈绚丽多彩,都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中放射着自己的光彩。

第一章畲族族源及音乐概况第一节畲族族源介绍及分布状况畲族一直很神秘,打开它的钥匙,就是家族文化。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全部生活,都是历史生活,解读总是令人感到激动。

现在,开始进入史料的钩沉,让我们一起了解畲族,解读他们鲜为人知的生活和生命的起落。

畲族同汉族以及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一样,也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古畲族为山地游耕民族,没有本族的文字,民族历史都是靠唱流传承续,不足为凭。

畲族的祖先是广东凤凰山土著,还是外来者,史学界向来有争议。

主张外来者,观点有三种:其一是,畲族同源武陵蛮,于汉晋时代从长沙一带迁入;其二是畲族是从河南(二三千年前河南一带是最繁华集居地)迁来的,其三是,畲族是东夷,从徐州一带迁来的。

主张畲族是土著也有三种观点:一种说,畲族是闽族的后裔;另一种说畲族是古越的后裔;还有一种说,畲族是南蛮的一支。

不管是外来还是土著,广东凤凰山是畲族的发祥地,是毫无异议的。

当你走进闽、浙、赣、皖等省的任何一个畲族的山区,只要一提起有关畲族的来源时,老人们都会告诉你:他们的祖先从很早的古代起,来自广东凤凰山,他们的始祖名叫盘瓠,死后就葬在那个山上,山上还保存有一座祖坟等等。

[1]畲族始祖的传说接近经典与完美。

它完全可以是中国文化重铸神话里的一个选题。

对于大众而言,往往以奇幻、神话等类似民间传说的形式而记录的历史,才是许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文化世界。

有一年,外番来攻,高辛帝张榜招贤,谁能杀了番王平了乱,就将三公主嫁给他,还能封王授地。

盘瓠揭榜自愿出征,挺身前往敌国,乘番王酒醉,咬断其头,回国献给高辛帝。

于是盘瓠与三公主成了婚,生下三男一女。

长子姓盘,名叫自能;次子因放在篮子里养,取名蓝光辉;三子生下时因天上响雷,取名叫雷巨祐;女儿生下时刚响起钟声,就姓钟,并嫁给钟智深为妻。

畲族四大姓氏就是这样得来的。

后来,盘瓠不愿为官,领着妻子儿女到广东潮州府凤凰山居住,开荒种田,繁衍子孙。

盘瓠传说把盘瓠描绘成为神奇、机智、勇敢的民族英雄,推崇为畲族的始祖。

这个传说,家喻户晓、口口相传,因为它不是普通的寓言、神话和故事,而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民族起源的信仰,畲族人民还把这个信仰贯穿到他们的服饰、舞蹈以及宗教仪式中,这正是畲族原始氏族图腾崇拜的反映。

畲族人民还编起一支长篇叙事体的“高皇歌”,世世代代传诵着始祖的丰功伟绩,还把盘瓠传说记载于族谱中。

[2]“家族的历史如此近距离地与民族的远古记忆相纽结,在家族的认同中实现民族历史的追溯,目的是以对民族的确认来拓展对家族的承认,同时又以对民族的确认来筑起凝聚本族。

畲民的家族话语的逻辑是建立在“民族-家族-家庭”的法则上的。

”[①]畲族在历史上曾经过着迁徙不定“刀耕火种”的游牧生活,因此畲族现在的分布区与历史上的聚居区不同。

历史上畲族大规模迁徙的原因,主要还在于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

政治方面的原因有三:一是受当地统治阶级压迫剥削,难以立足生存;二是为逃避战祸;三是起义斗争的失败。

畲民举家搬迁,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点一把火,垦荒,耕种,开启山林,极为艰辛。

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惧艰难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潮州凤凰山迁徙,从广东到福建,到浙江,到江西,到安徽。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民族平等政策下,畲民逐步定居下来,开始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但是分布却很广泛,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广大山区。

福建省数量位居全国畲族人口首位,主要分布在福州、三明、宁德、龙岩等地;浙江省主要分布在温州、丽水、金华等地。

其余的散居在江西、贵州、广东、安徽等省的县市内。

景宁是畲族迁移浙江生息最早的地区之一。

畲族史诗《盘瓠王歌》里有道:“三姓子孙人来多,分居景宁和云和。

”在浙江的畲族散居于景宁、云和、遂昌、武义、龙游、衢县、平阳、瑞安、兰溪、泰顺、青田、文成、龙泉、庆元以及桐庐等县的山区和半山区。

景宁现也成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3]第二节畲族音乐概况畲族的音乐,与其历史发展一样,源远流长。

有畲歌云:“水连云来云连天,畲家唱歌几千年”,“歌是山哈[②]传家宝,千古万年世上轮”。

但是,畲族历史上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也没有自己的乐谱,其音乐的传承仅仅靠口传心授,但却无不透露出畲族对于音乐生成之理解。

畲族自有自己的民族“记忆”起,就有了歌唱的风俗。

“畲族认为歌唱的创造者一为盘古,二为本民族的祖公婆高辛帝的三公主,然而他们的音乐创造均是出自对大自然的模仿。

”[③]唱民歌是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最主要的活动形式。

畲族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是歌手。

在畲乡,有一句俗话是,肚中无歌出门难。

劳动,以歌为乐;喜庆,以歌为贺;恋爱,以歌为媒;社交,以歌代言;祭祖,以歌代词;丧葬,以歌代哭。

民歌种类以歌唱形式、场合、内容分为三种:一是欢乐歌,二是哀歌,三是传师学师兵歌。

其实,这也是世界上最随意的歌,夹杂“哩”、“啰” “哦”、“哎”、“啊”,多一个字或者少一个字都在你的一时兴起,直到唱得内心畅快时,才得以真正完成。

[4]畲族音乐就是这样:它的进入从来都是直接而有力的,不需要任何铺垫。

它响在心头,响在灵魂的旷野,与人的脉搏和心思相呼应。

第二章畲族民歌音乐形态特征分析“ 多年来,民歌是畲民内心的怜惜、安慰和寄托。

月滚着月,年滚着年,畲民就这样唱着歌,赶着日子迎来送走了一个又一个的季节。

因为有歌,漫长的岁月变得不再暗淡,也因此与浪漫结下了不解之缘,日子有了盼头。

”[④]畲歌的主题各式各样,包括历史传说歌曲,如追述畲族起源和大迁移过程的《高皇歌》;叙事歌曲,如《白蛇传》;仪式歌曲,如祭祖和丧葬时唱的连段《功德歌》;婚嫁歌曲,如《婚礼歌》等。

还有一些即兴随编的劳动歌、情歌、字歌、儿歌、迎客歌等。

下面着重从音乐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第一节调式音阶畲族民歌以山歌为主, 与当地的汉族山歌一样, 数量和曲目很多, 但曲调却迥然不同, 形成了极具独特魅力的民族风格和音乐形态。

浙江的畲族民歌尽管其乐曲风格、旋法特征、结构形式以及歌词衬字大致相同, 但调式却是十分丰富, 包括了我国民族五声调式的所有类别, 学界将畲族民歌的调式分类按曲调的主要流传地进行了命名: 丽水调( 商调式) 、景宁调( 角调式) 、文成调( 徵调式) 、龙泉调( 羽调式) 以及瑞安调( 宫调式) 。

而丽水调是浙江省覆盖面最广的一种畲族调式形态, 也是浙江畲族民歌的最早形态, 成为畲族民歌海洋中一朵特别绚丽的浪花。

[5]调式是乐曲的组织基础, 主要反映在乐曲的主音以及构成旋律的调式音阶, 因此, 调式形态往往是民歌的重要特征之一。

“ 丽水调在浙江的分布区域最广, 除丽水县( 现为丽水市莲都区) 外, 尚在遂昌、松阳、青田、平阳、泰顺、文成、金华、龙游、兰溪、桐庐、富阳、淳安等十几个县境内流传, 几乎遍布整个浙江畲族聚居地。

因此,可以认为是浙江畲族民歌的基础调。

”[⑤]这句话充分说明“丽水调”在浙江畲族民歌调式形态的主导地位。

丽水调为商调式,音阶排列为商角徴羽宫商, 核心音调为宫羽徴角商,其旋法以“宫羽”大六度上行以及“宫徴”、“ 徴宫” 的纯五度上行或下行跳进间以迂回级进的进行为主要特点, 每个乐句都落在短时值的主音商上, 形成了十分自然而完整的调式运动。

[6]例1: 《高皇歌》1=F ( 演唱者: 蓝周根, 记录者: 项筱华)丽水调“是浙江畲族民歌的基础”,还因为其调式与福建闽东畲族民歌的调式( 也是商调式) 、音阶、旋律走向、乐句结构、节拍形式都几乎相同, 而浙江的畲民又是从福建迁入浙江的, 这些都足以说明浙江的畲族民歌源于闽东畲族民歌。

例2: 《拦路情歌》1=D ( 福建福安演唱者: 钟贺弟, 记谱者: 刘春曙)从以上例子都可以看出,他们的旋法相同,也都是商调式,可见,商调式是维系浙江与福建畲族民歌的脉搏。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民族五声调式中角调式的歌曲是比较少见到的。

因为角调式的主音下方缺少纯四度的属音支持。

角调式主要产生并且流行在景宁畲族自治县以及毗邻的云和县。

它是在商调式的基础上衍变而来的。

尽管商调式是丽水乃至浙江畲族民歌的基础调,但是,几乎所有的商调式民歌,其旋律在进入乐句或乐段终止音时,都是经过角音的,而且主音“商”音的时间都很短,因此,在演唱中如果稍微强化主音前面的角音而将本来就时间极为短促的商音予以淡化,调式就会游移在商与角之间,景宁调就是由此形成的以角为主音角调式。

[7]畲族民歌丰富的调式,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珍贵宝藏,它的形态与特点跟区域分布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往往一个区域就有一个较为固定的调式形态。

因此浙江的畲族民歌就有了“丽水调”、“景宁调”、“龙泉调”、“文成调”[⑥]、“瑞安调”[⑦]之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