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中的真意
古诗饮酒赏析
古诗饮酒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饮酒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饮酒赏析1饮酒[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一、作者及出处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
本诗选自《陶渊明全集》。
二、重点词语及易错字1、结庐:建造房屋2、车马喧:指世俗往来的纷扰3、问君:这里是作者自问4、尓:这样5、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6、相与:共同,一起7、真意:指人生真正的意义8、辨:通“辩”,辩解,分说。
易错字:喧篱辨三、翻译我建造房屋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
要问我为何能够这样,只要存心远离尘俗,所处的地方自然也就偏远了。
我在东篱下随手采几朵梅花,悠然之间望见美丽的南山。
山中云雾在傍晚显得更加美丽。
归巢的鸟儿结伴飞还。
此情此景包含着人生真正的意义,想说出来又没有更合适的语言。
四、内容及主题这首诗作者通过描绘自己生活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一种超脱于尘世的宁静平和,通过描写归隐生活的闲适,表达了自己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含蓄地告诉人们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美妙感受。
五、名句赏析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陶渊明《饮酒》原文和翻译译文
陶渊明《饮酒》原文和翻译译文《陶渊明《饮酒》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期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挂念!1、陶渊明《饮酒》原文和翻译译文陶渊明《饮酒》原文和翻译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闲适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吵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潇洒,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浅显! 2、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原文及翻译苏辙原文:①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表惫之气。
②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惑,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③嗟夫!渊明不愿为五斗米一来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方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陶渊明古诗赏析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陶渊明古诗赏析【作品介绍】【原文】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结庐在人境①,而无车马喧②。
问君何能尔③,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⑤。
此中有真意⑥,欲辨已忘言。
【注释】①结庐:构筑屋子。
人境:人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②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嚣声。
③君:作者自谓。
尔:如此、这样。
这句和下句设为问答之辞,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④悠然:自得的样子。
南山:指庐山。
⑤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⑥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
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即“迷途知返”。
这句和下句是说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意思是既领会到此中的真意,不屑于说,也不必说。
【白话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赏析】但是,即使说困境与背谬注定要伴随人类的全部进程(这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观念),在不同的阶段上,人还是要寻找不同的解脱方式。
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诗意上的,人也要发现一种完美的生命形态。
所以到东晋末,在玄学的背景中,陶渊明的诗开始表现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
这就是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相反地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在他的《饮酒》之五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优美。
凭着它那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
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
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
七年级语文陶渊明的古诗
七年级语文陶渊明的古诗一、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子地,地里杂草丛生,豆苗却长得很稀。
早晨天亮就起来到田里锄草,晚上披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高高的草木覆盖了狭窄的田间小路,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裳。
衣裳湿了倒不重要,只要不违背我的初衷就行了。
二、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五》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住宅盖在人世间,清静却无车马喧。
问我为何能如此?心超世外地显偏。
自顾采菊东篱下,悠然无意见南山。
山间雾气夕阳好,飞鸟结伴把巢还。
此中当自有真意,我欲辨之已忘言。
三、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原文: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译文: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四、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一》原文: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译文:衰荣没有固定在,彼此相互的。
邵先生瓜田中,难道像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的思想总是这样。
乐观的人明白他会,我将不再怀疑。
忽然给一杯酒,日夕畅饮着。
五、魏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译文: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初中语文文言文陶渊明《饮酒》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陶渊明《饮酒》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陶渊明的古诗小学四年级
陶渊明的古诗小学四年级陶渊明:《饮酒其五》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尽如人意,飞鸟自得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参照注解: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结庐在人境”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广为后人传颂,充分反映了诗人归田前期的志趣和情怀。
这就是一首具备诗的鲜明形象和苍凉境界,又蕴含着某种宇宙人生之理的哲理诗。
诗中用了“真意”、“忘言”等玄学用语,更存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理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四句诗,实际上是讲人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即生活在现实中的人能否超脱于现实之外的问题。
当时道教盛行,宣扬生命“无极”论,说什么只要导养得法,人就可以得道成仙,不但精神不死,肉体也能久视长生。
那时,或竦身云霄,或潜泳江海,茫茫恢廓的宇宙,就可任你逍遥翱游了。
也就是说,神仙的身形和精神都是超生死、超时空的。
陶渊明对这种神仙妄说素抱否定、批判的态度,他认识到,“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即使后来陷入生活的绝境,也决不到神仙世界去寻求精神安慰。
因而他弃官而不弃世,归田而不隐遁山林。
其实,他所归隐的田园,对官场来说是“隐”,于广大农村现实而言,则不但不是“隐”,倒是步步接近了。
这是一方面。
然而,他却相信,人的思想或精神,可以孤立地自我净化,或者说,能够超脱于现实之外。
这四句诗就是讲这个道理。
“结庐在人境”是说生活在现实社会中。
“车马喧”指人世间各种烦人的尘杂,也是世人为富贵荣华而奔竞的形象写照。
他之所以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能做到“心远”。
“心远”就是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
一个人丢掉了物欲,断绝了尘想,精神就远远超出于尘世之外了。
他在《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一诗中说:“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形迹常常身不由己,只好任其自然;但人的内心世界却可以超现实而恬澹虚静。
这种渴求精神上超现实的幻想,与当时流行的说法:“形居尘俗而栖心天外”(《晋书·隐逸传》),都是当时人们力求从内心苦闷中解脱出来的一种主观愿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赏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赏析
这句诗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意思是: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意义的领悟和体验。
他通过对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于内心世界的反思,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情感和思想。
其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诗,更是表达了陶渊明对于人生的深刻认识和体验。
“此中有真意”这句诗,表达了陶渊明对于人生真正意义的领悟和体验。
他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世俗的功名利禄和繁华热闹,而是在于内心的平静和对于自然的领悟。
只有通过摆脱世俗的束缚和对于自然的体验,才能够真正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欲辨已忘言”这句诗,则表达了陶渊明对于人生真正意义表达的困境和无奈。
他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并不是用言语能够表达清楚的,因为它们是超脱于世俗语言之外的体验和感受。
只有通过内心的体验和领悟,才能够真正理解人
生的真谛和意义。
在这两句诗中,陶渊明运用了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反思,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和体验。
他的思想和情感既具有哲学的高度和深度,又具有诗歌的艺术和美感。
这种将哲学思考与诗歌艺术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是陶渊明作品的一大特色和魅力。
总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诗,是陶渊明对于人生意义领悟和体验的经典表达。
它们不仅具有哲学的高度和深度,更具有诗歌的艺术和美感。
通过对于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反思,陶渊明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和体验,让人们对于人生的真谛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原文、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四一七年,即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陶渊明《饮酒》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陶渊明《饮酒》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陶渊明《饮酒》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试题:一: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3)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
(4)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
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5.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6.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这什么作者要这样写?7.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8、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
9、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特点。
10.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1分)1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12.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阅读答案: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意思对即可。
)3:.一、二句记叙,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
饮酒中富有哲理的语句是哪句
饮酒中富有哲理的语句是哪句饮酒中富有哲理的语句是哪句饮酒(其五)[ 魏晋] 陶渊明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4)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5)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6)相与还:结伴而归。
赏析:此诗道出了美妙的体验,“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道理。
尤其是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句富含着人生哲理。
清闲无事,坐卧随心,虽淡饭粗衣,但自然有一段佳趣;纷扰不宁,忧患缠身,虽锦衣玉食,也觉得万般愁苦。
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一个人关注的重点应该是自己的内心。
生活可以拒绝给你一栋别墅,一辆豪车,但绝不拒绝给你清风,明月,和内心的安宁。
诗人一点也不激动,生活中的一切,他没有什么感觉,没有感觉,就是没有感情,没有感情,诗怎么能动人呢?这就有陶渊明的特点了。
这种特点,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那就是他的语言、他的文字,不像一般诗作那样词采华丽,而是相当朴素。
中国《诗经》的传统,是讲究比兴的,这里既没有比喻,也没有什么起兴的手法,几乎就是平静的陈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是从心理效果上来表现心灵的宁静。
为什么把房子建筑在人间,而感受不到车马之喧呢?因为身躯虽然在,但心灵和现实已经拉开了距离。
难得的是,这种心理效果,本来有相当不同凡俗的一面,但诗人表现得非常平静。
与这种和现实拉开距离的情况相反的是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陶渊明最好的六首诗
1、《归园田居(其一)》魏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来自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住适还历错权医头武简头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型棉把怎作者雷总算又归返林山。
2、《归园田居(其二)》魏晋: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创选民切州屋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译文:我住在郊野外很少交住,僻巷里难闻到车马声响。
白天里经常地关闭柴门,独处在空室中不生杂想。
偏远的村落里人情淳厚,拨开草丛不时互相来往。
相见时不谈论世俗之事,只说道桑麻的生长情况。
我种植的桑麻不断长高,我开垦的土地日益增广。
常担心严霜雪突然早降,使桑麻也像那零落草莽。
3、《归园田居(其三)》魏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给里二内笔南。
译文: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
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
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湿我衣。
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4、《归园田居(其四)》魏晋:陶渊明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人生真意在田园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人生真意在田园——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人生真意在田园——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公元417年,归隐12年的陶渊明在醉后写作了二十首以《饮酒》为题的诗,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也是二十首《饮酒》诗中最著名的一首。
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闲自得的心境和陶醉于大自然中的生活情趣。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也是陶渊明最擅长的诗歌写作形式。
虽然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也不像近体诗要求那样地严格,但在本首诗中,偶数句却韵脚统一,都压在了“an”韵上,这样,诗歌在朗诵起来,极富韵感,朗朗上口。
而整首诗中,陶渊明以浅显质朴的语言,将写景、抒情和叙理融合在一起,使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而在这种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中,使读者在赏析中不禁心生向往自然的情感。
从诗歌内容上,主要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前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来揭示普遍存在的生活哲理;中间四句,写田园生活及所见之景;最后两句,写一种无法言说的生活理趣。
现从这三方面来加以分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四句诗,充分的显现了陶诗浅显质朴的特点。
这四句,有叙,有问,有答。
就好像唠家常一样在娓娓地向读者在谈论一个富有哲理的生活体验。
他说啊!我的家呀!住在一个人来人往的地方,可是,我却听不见来往的车马的喧闹声。
这样,就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疑问了,为什么在嘈杂喧闹的地方居住却听不到“车马喧”呢?这种生活体验是怎么产生的呢?在读者的一文中,诗人在紧接着的三四句中来了一个自问自答,解决了读者的疑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是因为心志高远,心思宁静就不会感到外界事物的嘈杂啊!“心远地自偏”简单的五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什么是哲理性的句子?简单地说,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就是能够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一种指引作用的作用。
陶渊明的最经典10句诗
陶渊明的最经典10句诗1、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形影神赠答诗》这是一句思想境界极高的生命感悟诗。
诗句的意思是说,投身到宇宙的时间洪流中,没有喜悦也没有恐惧,让生命与时间同在,让生命与宇宙同在,安然淡定,无我忘我。
这是哲学家、思想家追求的生命境界,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学士渴求的天人合一境界。
这种超脱的生命观,与佛家、道家人生哲学遥相呼应,散发着迷人的精神光芒。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全身心投入到赏花采菊之中,蓦然见到了南山。
这是心灵与自然的邂逅,是生命与自然的握手,是佛家开悟的喜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神来之句。
千百年之后,这种“悠然见南山”的人生体悟,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反反复复出现,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不是吗?当你在人生追求的道路上全身心投入时,蓦然遇到了灵感,打开了一扇久久打不开的门时,你是否有“悠然见南山”的喜悦?短短十个字里,包含着如此丰富多彩的人生感悟,是货真价实的千古名句,被后人反复引用。
诗句语言质朴,诗思浑然天成,无丝毫雕琢痕迹。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名诗必有名句,名句成就名诗。
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得益彰,不可或缺。
在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竟然出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个千古名句,更是难得,足见这首诗的非凡。
采菊的时候,蓦然遇到南山。
这南山真的美极了,可到底美在何处?你叫我说出来,我却说不出来。
这就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名诗必有名句,名句成就名诗。
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得益彰,不可或缺。
在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竟然出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个千古名句,更是难得,足见这首诗的非凡。
采菊的时候,蓦然遇到南山。
这南山真的美极了,可到底美在何处?你叫我说出来,我却说不出来。
这就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出自宋朝诗人陶渊明的古诗作品《饮酒其五》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人境:人世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这句和下句设为问答之辞,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4.悠然:自得的样子。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见:动词5.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6.相与还:结伴而归7.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这里面蕴藏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此中:此时此地的情境,指山中景象,也指隐逸生活。
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
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即“迷途知返”。
这句和下句是说辨:辨识。
【翻译】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赏析】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实际的意思,是说这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泼泼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后世禅家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
饮酒十四陶渊明诗词翻译
饮酒十四陶渊明诗词翻译饮酒十四陶渊明诗词翻译《饮酒十四》是晋朝陶渊明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与友人一起尽兴饮酒,忘我的乐趣。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饮酒十四陶渊明诗词翻译,希望大家喜欢!原文如下:饮酒·十四陶渊明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饮酒十四翻译:老友赏识我志趣,相约携酒到一起。
荆柴铺地松下坐,酒过数巡已酣醉。
父老相杂乱言语,行杯饮酒失次第。
不觉世上有我在,身外之物何足贵?神志恍惚在酒中,酒中自有深意味。
饮酒十四字词解释:(1)故人:老朋友。
(2)班荆:铺荆于地。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
”杜预注;“班,布也,布荆坐地。
”荆:落叶灌木。
这里指荆棘杂草。
(3)行次:指斟酒、饮酒的先后次序。
(4)这两句是说,在醉意中连自我的存在都忘记了,至于身外之物又有什么可值得珍贵的呢?(5)悠悠:这里形容醉后精神恍惚的样子。
迷所留:谓沉缅留恋于酒,深味:深刻的意味。
这里主要是指托醉可以忘却世俗,消忧免祸。
饮酒十四赏析:这首诗写与友人畅饮,旨在表现饮酒之中物我皆忘、超然物外的乐趣。
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汉族,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田园诗派创始人。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
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大约生于365年。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初中语文 文言文 陶渊明《饮酒(其五)》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出处、解释及赏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出处、解释及赏析名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解释: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赏析: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充分流露出诗人的闲情雅趣和清逸脱俗的情怀。
原文:《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赏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
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
陶渊明的《饮酒》诗歌赏析
陶渊明的《饮酒》诗歌赏析陶渊明的《饮酒》诗歌赏析陶渊明诗集中共有饮酒诗60余首,《陶渊明集序》中,萧统第一次提示了陶渊明饮酒诗的内涵,“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解释了陶渊明饮酒诗的深意。
古人云:杯中之物堪以乐,一饮魂销万古愁。
综观陶渊明饮酒诗,亦可领略到诗人纯真而又质朴的个中乐趣。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陶渊明《饮酒》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其一,载酒去尘网——“素位之乐”。
陶渊明一生追求“真”、“朴”、“淳”、“自然”,主张回归率性而为的“自然之乡”,憎恶曲意逢迎的官场生活。
早年虽有过鸿鹄之志,但都在黑暗浑浊的社会大氛围中磨平了棱角。
出于生计考虑虽多次为官,但诗人并不快乐,并慨叹自己的为官生涯是“误落尘网中”。
可见,诗人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何其急切!晋元兴二年癸卯(四O三),诗人因母亲去世,居忧在家,作《和郭主簿》二首,第一首中有“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四句,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卷三评曰:“此陶公自述其素位之乐,其不以贫贱而慕於外,不以富贵而动於中,岂矫情哉?”今岁“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消阴中夏,南风拂裳,闲游“六艺”,“弱子”咿呀学语,嬉戏一旁,高兴之余载酒挥觞,尽享人伦之乐,自是趣味横生。
此时陶渊明深切感受到脱离“心为形役”的畅快,便欣然写道:“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其二,有酒且为乐——“乐天之学”。
陶渊明归田之后的诗《和刘柴桑》中有“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四句,吴瞻泰《陶诗汇注》卷二评曰:“此诗是靖节乐天之学。
”躬耕田野,东风已“凄薄”,薄酒一杯可以解除疲劳,虽说浊酒不如佳酿,但用以调节情趣却是有胜过无的,既有之则安之,正是诗人“乐天知命”人生观的体现。
又如《游斜川》中“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且极今朝乐,明月非所求”,正如诗人所说“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无须太顾虑百年之后的景况,“有酒且为乐”,便是人生快事。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出自宋朝诗人陶渊明的古诗作品《饮酒其五》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人境:人世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这句和下句设为问答之辞,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4悠然:自得的样子。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见:动词5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6相与还:结伴而归7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这里面蕴藏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此中:此时此地的情境,指山中景象,也指隐逸生活。
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
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即“迷途知返”。
这句和下句是说辨:辨识。
【翻译】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赏析】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实际的意思,是说这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泼泼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后世禅家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诗中的“真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饮酒》其五、其一、《始做镇军参军经曲阿做》、《山海经》其一,《归园田居》其一、《杂诗》其二等等。
二、教学设想:
而《饮酒》一文,已经是学生所学陶渊明作品的第四篇了,对于陶渊明的生平、志趣和情怀,学生应该有了一定基础的了解。
此节课的教学重点可以确定为:抓住题旨“真意”一词为切入点设计主问题,体会本诗主旨。
在理解了本诗以后再结合与陶渊明的其他几首比较有代表性的诗歌去体会一下陶渊明的人生追求。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研究《饮酒》一诗中作者的“真意”,以此来理解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情怀,最终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思想内涵。
第二步,整合所学的陶渊明作品和教师精选的课外“陶诗”进行主题阅读,进一步理解陶渊明人生最求中的“真意”是什么,以求较为深入的理解陶渊明其人、其情怀、其思想内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良好的语感。
2、通过研究诗中“真意”是什么,体会诗中宁静自由的意境、诗人闲适自得的心境,并且进一步体会作者崇尚自然、回归生命自然的
思想内涵。
3、通过研究学过的作品和老师提供的材料中的“真意”来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回归自然思想内涵,深入解读陶渊明其人。
4、能够试着形成一篇人物评价性的文章《我眼中的陶渊明》。
(二)(二)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为主要手段,结合品读感悟,实现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组织引导作用,运用问题引导和提供学生所需材料的方法,将问题引向深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闲适适、宁静、自由、自得的心态,学生能懂得够回归人性本真,回归生命自然状态也需要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快乐。
(四)教学重点:
通过研究诗中“真意”是什么,体会诗中宁静自由的意境和诗人闲适自得的心境,并且体会作者崇尚自然、回归生命自然的思想内涵。
(五)教学难点:
通过研究学过的作品和老师提供的材料,来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回归自然心态,深入解读陶渊明其人。
能够试着形成一篇人物评价性的文章
四、教法和学法:
在的教学内容上,以理解“真意”的情感内涵为重点和课堂研究
线索,尝试主题式学习的1+x的教学模式,将诗歌理解作为学习重点,有效整合学生学过的陶渊明的文章和教师向学生新介绍的文章内容,达到深入了解陶渊明的情怀,深入了解陶渊明其人的目的。
诗歌教学,在外在教学方法上,本节课坚持中突出朗读教学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以读促感知、以读促思、以读促理解,通过朗读、美读、品读的方式促使学生逐层加深对“真意”一词情感内涵的理解,进而理解陶渊明的情感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精品导读:
1、开门见山,紧紧围本节课的重点切入:
复习式导入
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文章、哪首诗?你能否试着来试着说一说你对陶渊明的印象或者评价?
教师出示幻灯片做好示范:(例如:《五柳先生传》一文让我们感到陶渊明似勾勒了一道超脱世俗,安贫乐道的自然风景。
)今天,我们通过《饮酒》这首诗进一步了解一下陶渊明。
2、初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之后,教师提问:
从诗歌的内容看,这首诗里都写了何时、怎样的景色?
从诗中景色描绘以及作者抒怀的句子里,你看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尽量明确:景色恬静美好,人的心境悠然自得)
3、美读诗歌,深入体会诗中所写出景物的美好以及人物心境的悠然。
学生以美读的方式理解:哪些地方写出了景物的美好与宁静,哪些词语感受到了诗人的悠闲与自得。
4、品读诗歌,探究诗人口中“真意”在本诗的真谛。
教师过渡:陶渊明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是什么意思?
第一步先让学生解释“真意”的字面意思:真正的情趣
第二步是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真意”的句子读一读,读过之后说一说这句诗中有怎样的情趣?蕴含着作者怎样情怀?你能理解作者的这一情感的内涵吗?
教师可以示范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江南山”
第一步:有文采的语言解读:夕阳黄昏,东篱采菊,不经意间与南山相遇,但见烟雾弥漫,悠悠而来,飞鸟盘旋,依依而归,顷刻间“其惬意,其宁静,悠然心会,妙处难与人说。
”真如王国维所说:达到了无我之境,物我两忘的超俗境界。
第二步:解读其心境和情怀:陶渊明此时心里是宁静的、悠然恬适的,他这样的一种情怀不仅是美景感染而致,更是因为他天性喜好使然。
这句话是他骨子里对回归自然、回归最真纯的的天性的生命态度的流露。
这是他参透了世俗的纷扰,抛却了世俗的沉浮后一种生命的回归。
教师示范后,教给学生以这样的方法解读适中的其他句子,最终明确:本诗的主旨是表达作者悠然自时的心境,而我们从本诗中读到的是陶渊明的崇尚自然、归于自然、适性任真的思想内涵。
(二)群文阅读:
引导学生通过自读研究,合作学习的方式进一步的理解陶渊明的精神内涵这也是诗中“真意”的精神内涵。
(教师提供相关资料:《饮酒》其一、《始做镇军参军经曲阿做》、《山海经》其一,《归园田居》其一、《杂诗》其二等等。
)学生默读后能够进一步体会那些诗句能体会到陶渊明悠然自适的心境?那些诗能感受到陶渊明回归自然的思想?
(这一环节不必要求过高,学生只要看了诗后内心有感受,加深了对其归隐后心境和思想内涵的理解就好。
)
整个课堂环节从初读感知、到美读理解,到品读探究,再到拓展阅读升华,使学生对陶渊明其人、其情、其人生态度,思想内涵的理解达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效果。
(三)课堂小结:
板书清晰地按“诗句——心境——思想内涵”这一结构随课堂生成板书,后让学生看板书小结。
(四)布置作业
教师以幻灯片的方式,出示写陶渊明的有文采的语言示例:
悠然的南山留不住溢入喧嚣红尘的菊香,一杯杜康醉不了你一颗爱民的心,浩瀚的苍穹盛不了你迷茫的眼神,一间陋室,一盏清茶,一种暗香,便有了一道抑郁的风景。
你是一道朴素的乡间风景,你清贫而充实,温和而坚定。
你的气魄犹如巍峨的高山,强硬而正直,将官场中那“妙算者谓迷,直道者
云妄”的是非颠倒压在脚下,你的追求犹如汩汩流淌的溪水,绕开山下的欺诈倾轧,自由的嬉戏在你人生的乡间小路边,一直流淌了几百年。
学生试着以这样的语言写写《我眼里的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