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便车经济学案例[精品文档]
实验经济学中的搭便车问题的经典文献
292
J. Andreoni, Why free ride?
Repetition appears to be necessary for subjects to approach free riding behavior. Naturally, researchers have looked for explanations of these results. The two hypotheses that are most often proposed are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The learning hypothesis holds that a single shot of the game is not sufficient to allow subjects to learn the incentives. Repeated play allows such learning, and hence learning could explain decay. However, this test of learning is confounded by the fact that repetition allows subjects to signal future moves to each other. This is the basis for the strategies hypothesis. In a repeated game it may be rational for subjects to develop multiperiod strategies that allow for some cooperative behavior, even after the free riding incentives are learned. If this is the case, then these strategies may be responsible for decay. This paper discusses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designed to examine the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hypotheses directly. Section 2 describes the hypotheses in detail, and indicates how they are tested.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are given in section 3, with a discussion in section 4. The evidence from the experiment suggests, first, that a hypothesis of rational strategic play cannot be supported, and second, that learning may play little or no role in explaining the phenomenon of decay. Moreover, the data are consistent with other predictions based on theories of non-standard behavior, such as altruism, social norms, or bounded rationality.’ The evidence suggests greater consideration of such non-standard behavior in both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2.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2.1. Theory and evidence The experiment reported in this paper is typical of most public goods experiments. It consists of a simple public goods game that is iterated 10 times. Every iteration operates as follows. Five subjects form a group. Each subject in the group is given a budget of 50 ‘tokens’. The tokens can be redeemed for cash only when they are ‘invested’ in either a private good (called an ‘Individual Exchange’) or a public good (called a ‘Group Exchange’). A token in the private good earns one cent for the person who invests it. However, earnings from the public good depend on what the group as a whole invents. Each token in the public good earns one half cent for the person investing it, as well as one half cent for each other member of the group. Subjects always move simultaneously, and cannot communicate at any point in the experiment. Subjects are only told the total amount of the public good for their own group. Specific contributions of other individuals, ’ For examples of such theories see Margolis Rosenthal (1987), and Andreoni (1987).
搭便车问题及其对策教案资料
搭便车问题及其对策什么是搭便车问题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一书中提出的。
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搭便车问题是一种发生在公共财产上的问题。
是指经济中某个体消费的资源超出他的公允份额,或承担的生产成本少于他应承担的公允份额。
指一些人需要某种公共财产,但事先宣称自己并无需要,在别人付出代价去取得后,他们就可不劳而获的享受成果。
是常指宏观经济学中的公共品的消费问题。
在财政学上,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
免费搭车现象缘于公共物品生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免费搭车行为往往导致公共物品供应不足。
搭便车行为妨碍市场的自动调节过程。
因此,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能够克服“搭便车”行为,这是各种意识形态的一个中心问题。
在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它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而使行为决策更为经济。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可找到搭便车的例子,例如许多轮船公司不肯兴建灯塔,他们可以获得同样的服务,此种搭便车问题会影响公共政策的顺利制定及有效执行。
德国的高福利政策也是搭便车问题的例子,高收入者支付的高额税收对同样享用高福利(医疗、教育)的低税收贡献者来说是被后者“搭了顺风车”。
[编辑]搭便车问题的经济学含义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费和生产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时给市场机制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搭便车问题。
搭便车问题往往导致市场失灵,使市场无法达到效率。
一个拥挤的十字路口,由于没有红绿灯的控制,每辆车都急于通过路口,从而导致路口变得更加拥挤,每辆车都无法通过。
设置一个红绿灯的成本为50,000元,一年该路口通过100,000辆汽车,每辆汽车由于能够顺利的通过路口而节约的成本为10元。
搭便车理论分析-精编版
一、奥尔森搭便车理论的中心论点公共物品一旦存在,每个社会成员不管是否对这一物品的产生做过贡献,都能享受这一物品所带来的好处。
公共物品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当一群理性的人聚在一起想为获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奋斗时,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想让别人去为达到该目标而努力,而自己则坐享其成。
这样一来,就会形成中国俗语所说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
这就是所谓的搭便车困境。
由于存在以下机制,奥尔森认为搭便车困境会随着一个群体中成员数量的增加而加剧:1.当群体成员数量增加时,群体中每个个体在获取公共物品后能从中取得的好处会减少。
2.当群体成员数量增加时,群体中每个个体在一个集体行动中能做出的相对贡献减少(如果只有两个人时你能提供1/2的贡献的话,在一个100人的群体中你只能提供1/100的贡献)。
这样,因参与集体行动而产生的自豪感、荣誉感、成就感等就会降低。
3.当群体成员数量增加时,群体内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监督的可能性会降低。
也就是说,在大群体内,一个人是否参加某一集体行动往往无人知道。
4.当群体成员数量增加时,把该群体成员组织起来参加一个集体行动的成本会大大提高。
也就是说,大群体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发起一场集体行动。
因此,在一个大群体中,虽然每一个人都想获取一个公共物品,但每个人都不想因此而付出代价。
这就是搭便车困境。
二、奥尔森在他的书中提出一系列解决搭便车困境的途径其基本思路是,集体行动所追求的目标是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所提供的只是一种集体性激励(collective incentive) ,既然集体性激励不足以让一个理性的人为了获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奋斗,那么选择性激励( selective incentive) 就很有必要。
所谓选择性激励就是,如果你不参加某一集体行动就不能得到或将失去东西。
奥尔森所提出的选择性激励有三种。
其一可概括为“小组织原理”。
当一个组织或社会网络的成员较少时,其中某一成员是否加入对集体行动的成败会有很大的影响。
搭便车经济学案例
搭便车经济学案例搭便车是指通过乘搭他人的私家车或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来完成自己的出行需求,但并不愿意支付相应的费用。
这种行为在经济学领域被称为“便车行为”,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下面将通过一个案例来探讨搭便车行为在经济学中的意义和影响。
假设有两个朋友A和B,他们每天一起上班,都要乘坐地铁。
A每天都按时买票并支付相应的费用,而B却总是搭便车,从未购买地铁票。
在短期内,B因为搭便车行为省下了不少的费用,而A则因为按规定购买车票而花费了一定的金额。
然而,长期来看,搭便车行为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首先,搭便车行为削弱了地铁公司的收入,导致公共交通资源配置不足以满足乘客的需求。
这会导致公交拥挤现象加剧,乘客难以在高峰期乘坐车辆,同时还增加了管理成本和额外投入。
其次,搭便车行为通过人们的行为示范效应,对整个社会道德和公共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一个人的搭便车行为未被发现或无法得到惩罚,那么其他人也可能会效仿,导致道德水平下降,整个社会秩序被破坏。
再次,搭便车行为可能增加地铁公司与乘客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当地铁公司开始对搭便车行为进行打击时,乘客可能会因此被要求出示车票或者受到其他形式的检查。
这将使乘客感到被怀疑和不适,同时也严重增加了地铁公司的运营成本。
最后,搭便车行为还会导致地铁公司对不法行为的频繁出现而加强安全检查和防范措施。
当地铁公司发现有人持续进行搭便车行为时,可能会加强安保力度,增加安检人员,甚至安装更多的监控设备,这将进一步增加地铁公司的运营成本,并对正常乘客产生困扰。
综上所述,搭便车行为不仅会给搭便车者带来短期的利益,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和经济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因此,应该通过加强法规和监督,对搭便车行为进行打击,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道德。
同时,也需要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通过提供更多的公共交通资源和优化公交管理,减少搭便车行为的发生。
只有在整个社会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搭便车的公共经济学案例
搭便车的公共经济学案例
1、在卧室生活中,卧室卫生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经常存在着搭便车现象,我们总是希望着他人的劳动成就,当一个卧室成员整理.卫生后,其余室友便可省得费亨受干净齐整的环境所带来的好处,而被供给名则没法回收成本,自然在卧室中这类“搭便车问题”造成的结果其实不是那么严重。
在这里,将它作为一个经济教事例做简单的解析。
而且同时她们也不需要为此付出任何成木,这就产生了正外而性,又叫搭便车,即其余卧室成员搭了这个搞卫生的“便车”。
2、比方说在卧室卫生中,某个卧室成员不论其余人利益,在公共地上,如天台,随意抛弃垃圾,假设这人对其行为不作任何补偿,对于其余成员来说,其随意抛弃垃圾的结果就是负外面性。
但若是一个卧室成员,独自打扫了整个卧宰卫生,这不单给她白己带来舒坦欢喜的环境,也给其余卧室成员带来好处。
实验经济学公共物品与搭便车
实验经济学公共物品与搭便车浅谈“公共物品与搭便车”实验本学期的最后一节课,我们进行了“公共物品与搭便车”实验,由于在之前的学习中从未接触过有关公共物品的概念,通过这个全新的实验,不仅学习了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这个实验引发了我对生活中一些相关事件的思考,所以,总得来说,我对这个实验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实验规则是这样的:选择大概20名同学参加实验并编号,给每个人100元的支配权力,可以用任意比例进行投资,在数轮实验之后,收益最多的同学获胜。
现在有A,B两个不同的投资项目,投资A项目的收益为个人所投入的5%,而对于B项目来说,无论大家投资多少,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投资B项目均值的10%。
我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实验,因此我可以看到我附近的同学所做出的投资决策。
我们可以看到B项目比较特殊,每个人的收益取决于大家对B的投入总值,总值大,人均收益就多;反之,收益就少。
因此,对于B 来说,无论每个人投入多少,大家都能获得同样的收益。
其实A项目在普通市场上很常见,而B项目在经济学中是一个有关公共物品的概念,且与私人物品相对应。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将公共物品定义为:“公共物品是那种不论个人是否愿意购买,都能使整个社会每一个成员获益的物品。
私人物品恰恰相反,是那些可以分割、可以供不同消费,并且对他人没有外部收益或成本的物品。
高效的公共物品通常需要政府提供,则私人物品则可由市场进行有效的分配。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道路设施,灯塔,义务教育,图书馆,博物馆都是典型的公共物品。
因此,从概念可知,A项目为常见的私人物品,而B项目则是公共物品。
在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前几轮试验中,各参与者的投资选择是完全保密的,投资人间相互不能有交流。
第一轮实验结果,大家在B项目上的总收益达到了59.7,对B投资共计597元,A的总收益为70.15,共计投入1403,收益较好。
但是在后几轮的试验中,从B中获得的收益越来越少,最低时的总收益为4.6,此时对B的总投入为46,而对A的总投资增加到1954,获得收益97。
搭便车经济学案例
搭便车经济学案例搭便车是指乘坐他人的车辆,而不支付或支付较少费用。
在一些情况下,搭便车被认为是一种经济学现象,涉及到资源的有效分配和个人的利益最大化。
以下是一个搭便车经济学案例,探讨搭便车现象的经济学原理。
假设城市A存在一家快递公司,由多个员工配送包裹到指定目的地。
快递公司的员工大多数通过公共交通工具或私人车辆前往工作地点,并开始进行快递配送。
然而,由于个人原因,一些员工不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自己的私人车辆,而是选择搭便车前往工作地点。
这些搭便车员工并不支付车主任何费用,车主通常是他们的同事或其他人。
他们之间的安排往往是基于个人友情或协议。
在一些情况下,一些员工会和车主建立长期搭便车关系,而另一些员工则会不定期地搭便车。
这个搭便车经济学案例涉及以下几个经济学原理:1.资源分配和效率:资源是有限的,包括时间和交通工具。
通过搭便车,员工和车主可以共享交通工具,减少资源浪费。
例如,如果员工和车主都需要前往相同的目的地,搭便车可以使一辆车变得更加充分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2.机会成本:通过搭便车,员工可以减少自己的成本。
他们可以避免购买自己的交通工具或支付公共交通费用。
然而,这也意味着他们放弃了自己驾驶或独自乘坐的机会。
员工需要权衡搭便车的便利性和可能的机会成本。
3.利益最大化:搭便车让员工能够最大化个人利益。
他们可以选择搭便车还是自驾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根据成本和效益之间的权衡。
如果使用搭便车可以更方便、更经济,那么他们就可能选择搭便车。
这个搭便车经济学案例也涉及到一些潜在的经济学问题和讨论:1.道德风险:搭便车存在道德风险。
员工使用他人的车辆而不支付费用,可能对车主造成不公平的负担。
因此,搭便车的员工在道德层面上需要权衡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
2.交通安全和共享经济:搭便车的员工可能会影响交通安全。
车主可能会因为分心而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此外,搭便车也体现了共享经济的概念,即通过共享资源来提高整体效率。
然而,共享经济也面临管理和监管的挑战,如资源分配和责任问题。
搭便车问题及其对策
什么是搭便车问题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一书中提出的。
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搭便车问题是一种发生在公共财产上的问题。
是指经济中某个体消费的资源超出他的公允份额,或承担的生产成本少于他应承担的公允份额。
指一些人需要某种公共财产,但事先宣称自己并无需要,在别人付出代价去取得后,他们就可不劳而获的享受成果。
是常指宏观经济学中的公共品的消费问题。
在财政学上,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
免费搭车现象缘于公共物品生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免费搭车行为往往导致公共物品供应不足。
搭便车行为妨碍市场的自动调节过程。
因此,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能够克服“搭便车”行为,这是各种意识形态的一个中心问题。
在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它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而使行为决策更为经济。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可找到搭便车的例子,例如许多轮船公司不肯兴建灯塔,他们可以获得同样的服务,此种搭便车问题会影响公共政策的顺利制定及有效执行。
德国的高福利政策也是搭便车问题的例子,高收入者支付的高额税收对同样享用高福利(医疗、教育)的低税收贡献者来说是被后者“搭了顺风车”。
[编辑]搭便车问题的经济学含义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费和生产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时给市场机制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搭便车问题。
搭便车问题往往导致市场失灵,使市场无法达到效率。
一个拥挤的十字路口,由于没有红绿灯的控制,每辆车都急于通过路口,从而导致路口变得更加拥挤,每辆车都无法通过。
设置一个红绿灯的成本为50,000元,一年该路口通过100,000辆汽车,每辆汽车由于能够顺利的通过路口而节约的成本为10元。
对“搭便车”问题的浅要分析及建议
对“搭便车”问题的浅要分析及建议作者:张辉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3年第06期摘要:“搭便车”是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长期以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搭便车”现象更是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公共物品领域。
本文试以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来阐述“搭便车”理论,分析其产生的相关因素,即产权、公共品和外部性等,并尝试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搭便车”;奥尔森;产权;公共物品一、问题的引出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案例:2002年12月,山东禹王集团照例对“忘不了”3A脑营养胶丸上两个月的销售情况进行盘点。
统计结果显示,这两个月“忘不了”的销售情况大好,形势喜人。
公司上下对此产生了疑惑,因为这段时间公司一没有开展重大的促销活动,二没有大规模投放广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常现象呢?原来,北京恒基伟业公司于2001年10月份推出一款用于帮助学英语的新产品——记易宝。
2002年,恒基伟业对这款产品进行了大力的市场推广,在中央和地方媒体上投放了大量广告,巧的是,他们打出的广告词居然是“精确记单词,就是忘不了”。
由于作为健脑产品的“忘不了”已经在市场上推广宣传了七八年之久,受众已经对该品牌产生较深印象。
所以,许多消费者受到“记易宝”宣传词的提示,就去购买“忘不了”3A 脑营养胶丸。
没花一分钱,没出一份力,“忘不了”便坐收了“记易宝”广告宣传的利益。
不知不觉间,禹王集团搭了一趟恒基伟业的顺路车。
这就是“搭便车效应”。
“搭便车”这一现象似乎已成为一种社会常态,不管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社会生产中,类似于上述案例中的“搭便车”现象便是企业竞争中的一种,此外,还有利用驰名商标效应等。
而在公共物品领域里更为普遍,例如许多轮船公司不肯兴建灯塔,但他们可以获得同样的服务。
“搭便车”行为究竟如何产生,而又能否有效规避,这便是本文需要分析探索的。
二、“搭便车”理论的产生在新制度经济学中,“搭便车”是指某些人或某些经济组织,不付出任何代价,从他人处或社会获得收益的经济现象,即每个人都只想其他成员去做有益于组织的努力或承担维持组织的成本,自己却坐享其成。
财政学案例分析:免费开放公园内收费和搭便车现象
财政学案例分析:免费开放公园内收费和搭便车现象案例名称:公园里的收费和搭便车案例来源:根据2012年8月记者郝颖在每日新报中所登新闻天津西沽公园本事免费入园市民拍婚纱照被收2元门票所编写案例内容:2011年,天津市市政府对红桥区的西沽公园改造之后,决定在6月开始免费对市民开放,对此,当地市民对政府的惠民政策感到很开心。
但是还是存在问题。
据一位市民小王讲述,他和未婚妻到西沽公园拍婚纱照时,在公园门口入园处被拦并索要50元的入门费。
大热天的,穿着婚纱、礼服本来就不舒服,小王更不想因此坏了拍照的心情,二话没说缴纳了50元后这才进园。
可更让小王纳闷儿的是, 50元换来的却是一张票价两元的西沽公园门票。
“本是免费入园,拍照就要收费,这究竟是什么费用?”根据西沽公园的工作人员解释,原来这50元是对拍照造成绿地、树木等损坏的赔偿。
据介绍,因为西沽公园式免费公园,所以入园拍摄婚纱照的人太多,对园内植被造成了严重的损坏,也曾禁止影楼入园拍摄。
事后,很多影楼主动联系公园,说是订单已派出,而外景多选择在西沽公园,协商是否能缴费后入园。
就这样,从今年6月底,西沽公园入园拍摄婚纱照需缴纳50元。
案例分析:在上述案例中,西沽公园是虽然是收费公园,但是在改造之后,政府承诺要免费对市民开放,但是现在公园的工作人员却以各种原因而对市民进行收费这种现象是怎么一回事呢?要知道西沽公园管理人员的这种做法是否正确,首先先来了解一下公园的性质?案例中的西沽公园是由政府出资改造的,是属于准公共产品,那么什么是准公共用品呢?根据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满足条件,公共产品被分为纯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两个类别。
其中准公共产品又被称为“混合产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如教育、政府兴建的公园、拥挤的公路等都属于准公共产品。
具有以下两个特征:1、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
例如,教育产品就属于这一类。
第七章 公共产品提供实验—搭便车
4
.2011年春
2020/4/26
投资决策表(若干)
第_ 轮 在本轮实验中,本人决定 ___元投资于甲项 目,___元投资于乙项目。 本人的姓名___ 学号___ 所在小组___
5
.2011年春
2020/4/26
收益记录单
班级: ___
组别: ___ 学号: ___ 姓名 :___
2、这个实验共进行6轮,每一轮中每个参加者的帐 面上都有100元的实验货币,每一轮实验中需要决策如何 在甲项目或乙项目分配投资额,你的收益取决于你的投 资决策。
3、每轮实验开始后,每位参与者决定投资额的分配 ,精确到1元,及时做好实验记录,计算自己的收益。
4、每位参与者须慎重做出投资决策,你的目标是实 现收益最大化。
6、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每位参与者注意不得与其他 人交谈或透漏信息和决策意图,每位参与者在别人不知 情的情况下独立作出决策。
7、工作人员中,1人负责纪录实验数据等工作, 另一人负责收取决策者的投资决策表。
10
.2011年春
2020/4/26
四、实验结果分析
问题讨论: 1、每位参与者事先有没有考虑采用某种投资策
2
.2011年春
2020/4/26
一、实验目的
1、理解搭便车的含义; 2、验证搭便车行为往往导致市场失灵,使市场无
法达到有效率。
3
.2011年春
2020/4/26
二、实验准备
1.准备实验:实验人数10~50人; 2.实施人员分组: 每组6~10 人,编号、确定组长1名; 3.分发实验器材:投资决策表、收益记录单;
9
.2011年春
2020/4/26
5、收益的计算方法: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为5%, 其收益等于该项目投资额乘以5%。乙项目的投资收益 等于该项目平均水平的收益回报,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所有参与者的乙项目投资加总,在乘以10%的投资回报 率,然后除以参与者人数(由工作人员计算并公布)。 最后你得总收益为甲乙项目投资收益之和。
经济学搭便车的例子
经济学搭便车的例子搭便车是指通过与他人或环境中的某种条件或机会相连接,从而获得利益或便利的行为。
在经济学中,搭便车的例子可以作为一种现象来描述一些个人或者机构在经济交易中利用他人或社会资源而提供较少或者不提供回报的行为。
一个典型的经济学搭便车的例子是公共物品的供给。
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消费特点,即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典型的公共物品包括道路、公园和公共广播等。
由于无法排除非付费者的消费,私人企业往往不愿意投资或提供这些公共物品,因为他们无法从中获得直接的经济回报。
然而,即使没有支付费用,人们仍然可以使用这些公共物品,从而实现了经济学上的搭便车行为。
另一个经济学搭便车的例子是知识或技术的共享。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和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一些个人或机构可能会利用他人的共享知识和技术成果,而不做出自己的贡献。
他们从他人的努力和投资中受益,但却不承担相应的成本或风险。
这种行为也可以看作是经济学上的搭便车现象。
经济学搭便车现象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搭便车行为会导致资源的低效分配。
因为没有适当的激励机制,搭便车者往往不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成本,从而导致资源浪费和市场失灵。
其次,搭便车行为可能会破坏公共意识和合作精神。
如果每个人都采取搭便车行为,社会合作和互信将受到损害,给社会发展和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经济学搭便车现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或其他方式来收取费用,以补偿公共物品的供给成本。
另一方面,社会可以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个人和机构的社会责任感,倡导自觉遵守公共规则和义务的行为。
总之,经济学搭便车的例子是描述个人或机构在经济交易中利用他人或社会资源而提供较少或者不提供回报的行为。
公共物品的供给和知识或技术的共享都可以被看作是经济学搭便车的典型例子。
解决经济学搭便车现象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和提高社会责任感。
国有经济中“搭便车”现象的产权分析
中国国有经济中“搭便车”现象的产权分析一、“搭便车”含义的界定及其产生的经济学根源(一)“搭便车”的经济学含义所谓“搭便车”是指某些人或某些团体在不付出任何代价(成本)的情况下而从别人或社会获得好处(收益)的行为。
“搭便车”是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搭便车”现象产生的经济学根源在西方经济学看来,产权界定不清、外部性、公共品等的存在都是“搭便车” 产生的根源。
大量“搭便车”现象的产生必然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的低效。
社会要保持创新的活力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
1、产权界定不清与“搭便车”现象的产生。
产权界定不清有多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尚未界定的公共财产、资源等,如人类社会初期的土地、森林等等;二是社团产权,即人人都有而人人又都没有。
产权不具有排他性,如村庄里的公共土地;三是尽管产权有所有者,但所有者很难“具体化” 、“人格化”,或者说“具体化”、“人格化”的成本太高,或者说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成本太高,这也容易产生产权界定不清,导致资源使用中的“搭便车”现象,表现为免费使用资源、免费使用别人创新的成果,甚至把自己经济活动中的代价、成本转嫁给产权界定不清的部门或地方。
2、公共品与“搭便车”现象的产生。
按物品使用的资金来源和物品使用中的排他性,可把物品分为公共品和私人品。
公用物品(如广播或电视信号)可定义为:个人消费这些物品或享受服务不会有损其他任何人的消费。
不具有排他性和收费困难的物品往往就是公共品。
但公共品和私人品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许多物品都具有私有和公用特点,每一个消费者都愿强调公用成分,为私人消费寻求公家的补贴。
因此,人们会经常希望政府提供多于“恰当”数量的公用物品。
在当今世界上,各国纯粹的公共品几乎都由政府提供,由政府提供公共品并不表明政府提供公共品的效率高,而是因为由私人提供无法收费,或者说无法克服“搭便车”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国家,一些公共品的提供是这样的,即政府收费(收税),然后把这些公共品的生产承包给私营企业,或从私营企业那里购买,再将公共品提供给个人使用。
搭便车经济学案例
搭便车经济学案例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寝室卫生问题案例分析案例:在寝室生活中,寝室卫生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往往存在着搭便车现象,我们总是期待着别人的劳动成果,当一个寝室成员整理卫生后,其他室友就可以免费享受干净整洁的环境所带来的好处,而被提供者则无法收回成本,当然在寝室中这种“搭便车问题”造成的后果并不是那么严重。
在这里,将它作为一个经济学案例做简单的分析。
分析:所谓“搭便车现象”是指某种事情产生了正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比如说在寝室卫生中,某个寝室成员不顾其他人利益,在公共地上,如阳台,随意丢弃垃圾,假设此人对其行为不作任何补偿,对于其他成员来说,其随意丢弃垃圾的结果就是负外部性。
但如果一个寝室成员,独自打扫了整个寝室卫生,这不仅给她自己带来舒适愉悦的环境,也给其他寝室成员带来好处,并且同时她们也不需要为此付出任何成本,这就产生了正外部性,又叫搭便车,即其他寝室成员搭了这个搞卫生的“便车”。
这只是从外部效应方面分析,对于产生的外部效应问题,我们学习过科斯定理,明确产权就可以达到一个有效率的解决结果,但是在寝室生活中,清扫问题作为公共物品,是很难界定产权的。
寝室卫生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具有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对于卫生提供者而言,如果他不能够把那些不劳动而享受舒适环境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否则他将无法弥补他所付出的劳动。
而对于一个消费者而言,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公共产品一旦生产出来,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不支付就获得消费的权力,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搭便车,即其他成员可以不付出任何劳动但又无法阻止他享受清洁环境的成果(就是上所指的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
搭便车
什么是搭便车问题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一书中提出的。
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搭便车问题是一种发生在公共财产上的问题。
是指经济中某个体消费的资源超出他的公允份额,或承担的生产成本少于他应承担的公允份额。
指一些人需要某种公共财产,但事先宣称自己并无需要,在别人付出代价去取得后,他们就可不劳而获的享受成果。
是常指宏观经济学中的公共品的消费问题。
在财政学上,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
免费搭车现象缘于公共物品生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免费搭车行为往往导致公共物品供应不足。
搭便车行为妨碍市场的自动调节过程。
因此,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能够克服“搭便车”行为,这是各种意识形态的一个中心问题。
在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它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而使行为决策更为经济。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可找到搭便车的例子,例如许多轮船公司不肯兴建灯塔,他们可以获得同样的服务,此种搭便车问题会影响公共政策的顺利制定及有效执行。
德国的高福利政策也是搭便车问题的例子,高收入者支付的高额税收对同样享用高福利(医疗、教育)的低税收贡献者来说是被后者“搭了顺风车”。
[编辑]搭便车问题的经济学含义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费和生产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时给市场机制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搭便车问题。
搭便车问题往往导致市场失灵,使市场无法达到效率。
一个拥挤的十字路口,由于没有红绿灯的控制,每辆车都急于通过路口,从而导致路口变得更加拥挤,每辆车都无法通过。
设置一个红绿灯的成本为50,000元,一年该路口通过100,000辆汽车,每辆汽车由于能够顺利的通过路口而节约的成本为10元。
第七章 公共产品提供实验—搭便车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些公共服务,如国防、公共治安等,就 必须由政府组织提供。
当然,仅仅通过投票决定还不能把问题解决。住户们还需要对 费用的分摊比例进行讨论,因为一种平均分配费用的原则无法 公平地反映用户之间的差异。
6、你认为从整体上来看, 这样的资产投资决策 机制是否是低效率的?有没有改进的可能?如果要改 进,该做怎样的调整?
12
西方经济学实验 2011年春
2020/9/13
五、实验结果分析
具体分析参照最后通牒博弈实验。
13
西方经济学实验 2011年春
2020/9/13
六、实验报告
完成实验报告,并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对实验进行总结。
2、这个实验共进行6轮,每一轮中每个参加者的帐 面上都有100元的实验货币,每一轮实验中需要决策如 何在甲项目或乙项目分配投资额,你的收益取决于你的 投资决策。
3、每轮实验开始后,每位参与者决定投资额的分配 ,精确到1元,及时做好实验记录,计算自己的收益。
4、每位参与者须慎重做出投资决策,你的目标是实 现收益最大化。
实验货币甲项目的投资乙项目的投资甲项目的收益乙项目的收益本轮的总收益甲乙之和甲项目的投入比例100202056西方经济学实验2011年春轮次甲项目投资额加总乙项目投资额加总甲项目收益加总乙项目收益加总甲乙项目总收益西方经济学实验2011年春三实验指南3
第六章 搭便车实验
西方经济学实验 2011年春
公共产品提供实验——搭便车实验
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人们无 须购买就可以消费,这种不花钱购买而进行消费、 享受的行为称为搭便车。本实验通过让学生扮演投 资决策者,直接进行一定量的资金投资,来理解搭 便车的含义,分析搭便车产生的原因,并思考解决 搭便车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寝室卫生问题案例分析
5400109269 经济091 经济与管理学院
案例:在寝室生活中,寝室卫生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往往存在着搭便车现象,我们总是期待着别人的劳动成果,当一个寝室成员整理卫生后,其他室友就可以免费享受干净整洁的环境所带来的好处,而被提供者则无法收回成本,当然在寝室中这种“搭便车问题”造成的后果并不是那么严重。
在这里,将它作为一个经济学案例做简单的分析。
分析:所谓“搭便车现象”是指某种事情产生了正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比如说在寝室卫生中,某个寝室成员不顾其他人利益,在公共地上,如阳台,随意丢弃垃圾,假设此人对其行为不作任何补偿,对于其他成员来说,其随意丢弃垃圾的结果就是负外部性。
但如果一个寝室成员,独自打扫了整个寝室卫生,这不仅给她自己带来舒适愉悦的环境,也给其他寝室成员带来好处,并且同时她们也不需要为此付
出任何成本,这就产生了正外部性,又叫搭便车,即其他寝室成员搭了这个搞卫生的“便车”。
这只是从外部效应方面分析,对于产生的外部效应问题,我们学习过科斯定理,明确产权就可以达到一个有效率的解决结果,但是在寝室生活中,清扫问题作为公共物品,是很难界定产权的。
寝室卫生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具有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对于卫生提供者而言,如果他不能够把那些不劳动而享受舒适环境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否则他将无法弥补他所付出的劳动。
而对于一个消费者而言,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公共产品一旦生产出来,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不支付就获得消费的权力,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搭便车,即其他成员可以不付出任何劳动但又无法阻止他享受清洁环境的成果(就是财政学上所指的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
这样的结果,似乎是免费搭乘别人的便利,让其他人清扫房间是最优的,但从社会整体角度看,这样做是属于帕累托低效率的。
假设寝室只有两个人,A同学和B同学,并将打扫卫生的付出具体化,设定为成本是100元。
这就存在一个搭便车博弈矩阵。
A同学B同学打扫不打扫
打扫-50 -50 -50 100
不打扫100 -50 0 0 假设A单边付出,两人共同享受,这就有一个帕累托改进,即B 同学任意在50元和100元之间选取一个价格支付给A同学,就导致了一个帕累托改进结果。
事实上,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尽自己的力量打扫卫生是最好的结果。
当然,在寝室中解决卫生清洁的搭便车问题比较简单,首先我们投票解决是否要清洁卫生,得出结果后再实施具体方案。
如果不打扫,那就一起承担脏乱不堪的卫生环境。
如果要,我们可以设定每天一个人轮流打扫,如果不遵守就给出相应的惩罚。
但是在社会生活中,搭便车问题就复杂的多。
在经济学中,搭便车问题是一种发生在公共财产上的问题。
是指经济中某个体消费的资源超出他的公允份额,或承担的生产成本少于他应承担的公允份额。
指一些人需要某种公共财产,但事先宣称自己并无需要,在别人付出代价去取得后,他们就可不劳而获的享受成果。
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导致市场在公共物品供给上是无效率的,因此,公共物品的供给主要是由政府来提供的,但也有私人提供的。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并不等于政府生产全部公共产品,单纯由政府生产和经营公共产品,由于多种原因往往缺乏效率。
因此,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提供公共产品,而不是生产公共产品。
特别是对准公共产品,政府常常通过预算或政策安排给企业甚至私人企业进行生产。
还有政府也可能通过对生产公共产品的企业进行补贴的方
式来鼓励公共产品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