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运动的背景和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评价新文化运动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栏
目
2.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主要史实,
链 接
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栏 目 链 接
一、新文化运动
1.兴起的背景:
(1)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_资__本__主__义_进一步发展。
(2)政治需要: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_民__主__制__度_;袁世凯
纳入其中,而其影响主要从立足于思想解放和民主革命角
度思考。
精讲阐释:(1)“新”领导: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民
栏 目
主主义者,他们不同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后期是无产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
链 接
(2)“新”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 一步发展(经济基础),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不断扩大 (阶级基础)。
要 思想空前解放。 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
条件。
A.民主共和实践面临困境
栏 目
链
B.新文化运动遭受挫折
接
C.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D.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应用 示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由
于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民主共和实践面临困境,部
分先进知识分子在寻找新的革命道路中接受了马克思主
栏
目
义,故选A项。
链 接
答案:A
栏 目 链 接
4.意义:
(1)猛烈地冲击了_封_建__思__想__的统治地位,使人们尤 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民主与__科__学__的洗礼。 (3)为_马__克__思__主__义__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PPT课件(39张)
政治 经济
袁世凯复辟帝制
帝国主义加
紧侵略中国 根本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 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 实行民主政治
思想文化
直接原因
民主共和观念 深入人心
尊孔复古逆流
矛盾激化 两不相容
二、 新
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 创办《新青年》
文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
化
钱玄同、鲁迅、刘半农等
运
前期思想 民主 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反 对 迷 信 (即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打倒“孔家店”-吴虞
提倡新道德 “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
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
反对旧道德 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
了半夜, …满本都写着‘吃 人’”
-鲁迅《狂人日记》
文学要“须不避俗字俗语”
提倡新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反对旧文学 推倒…贵族文学,建
——中国近代史专家 李时岳
局限: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局限:倡导者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
本节小结
新文化运动:
背景
内容
作用
经济方面:民资的
进一步发展
政治方面:袁世凯
复辟帝制,帝国主义 继续侵略中国
思想方面:启蒙思
想传入,民主共和观 念深入人心,袁世凯在 文化域 掀起尊孔复 古逆流
②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内容 情感 形式
“须言之有物。 不作无病之呻吟。 白话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 正式举起 “文学革命” 大旗!
旧观念 旧形式 难理解 推到 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
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21张PPT)
四、新的血液
——马克思主义传入
背景: 1.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奠定了思想基础; 2.十月革命的成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
了引领作用; 3.“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社会基础;
1921 7
李 社大 会钊 主第 义一 大次 旗举
起
思五 主四 义运 在动 中促 国进 的了 传马 播克
《二十一条》的签订
从这些政治新闻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
政治: 袁世凯接受 “二十一条”, 民族危机加重; 妄图复辟帝制,
破坏民主;
新旧 冲突
文 化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 出现短暂的春天; 民族资产阶级
力量壮大, 要求实行民主;
尊孔复古
新文化 运动
民主共和
二、阵地建立
——《新青年》与北大
三、两杆大旗
——新文化运动主张
但是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 那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 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 不反对礼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 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 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马 社克 团思 的主 出义 现研
究
转 变 为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激 进 的 民 主 主 义 者
年 月 , 中 国 共 产 党
建
立
五、不断深入
——从器物到思想
思想
实践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
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39张PPT)
3、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考生徒,应考者三 百余人,皆中小学生也。在300多名应试者中, 崇拜孔孟者有218人占三分之二强。1924年,北 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题为
“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结果
孙文(孙中山)占近二分之一。出现这种变化的 原因是 :
A、 戊戌变法
1918年后 传播马克思主义
1、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内在一致性是:
A、坚持反封建
B、消除清朝残余
C、反对尊孔复古
D、开展文学革命
2、1918年,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的发展,这 里的“新”,指的是:
A.改变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 B.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C.开始宣传十月革命 D.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
请各组选派代表发言!
1.运动兴起的背景
政治: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 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政治黑暗
经济: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进一步发展
根本原因
思想: 民主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直接原因
2.运动兴起的概况
(1).
兴 起 的 标 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 年》,提倡民主与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青 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 后期
李大钊首先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广泛传播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
(德先生)
科学
(赛先生)
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 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
主制度。
神、科学方法。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___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 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新文化运动是 否有局限性?
3.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 造了有利条件 对东西方文化全盘肯定或否定。
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儒家思想,比如钱 玄同为了反孔而主张“唯有将中国书籍一概 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 “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 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 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 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 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 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 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 新文化。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No Image
《刀大杀人多》
表示政府虽有“共和”之名 实为猿(袁)家之天下。
材料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时间 平均投资 1895--1911 687万 1912--1918 2300万
平均办厂 17家 29家
材料三:“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 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 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做夜思,恢复孔教,立 国之根本。”——1914年《大总统祭圣告令》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方面谈谈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
3.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方式
发表文章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创办刊物 《新青年》《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
创办社团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
俄罗斯研究会(湖南)
创办工人补习学校
前后期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性质 领导者 主要内容 阵营 范围 局限于 少数地 区、少 数知识 分子 作用 思想解 放,社 会启蒙 为旧民主 讲义革命 向新民主 主义革命 转变愚人 节 思想 基础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件: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材料一] 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三天就传入中国。当时真 正看清十月革命真相及其伟大意义的,首先是李大钊。早在 “1918 年 3、4 月间,他就开始向朋友宣传和介绍十月革命”。
——戴鹿鸣《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李大钊》 [材料二] 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中认 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 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4.影响:1921 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_中__国__共__产__党___诞生。
[轻巧识记] 1.新文化运动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易错提醒]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发生了分化。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胡适等人则继续传 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宣传西方民主 与科学思想,后期则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2.积极影响 (1)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 放,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2)中国的知识分子得到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局限性 (1)由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新文化运 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对东西方文化的评价存在着绝对化倾向。 (2)其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使儒家思想受 到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打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2)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 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等。
(3)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成 为马克思主义者,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4)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劳动 界》《劳动者》和《劳动音》,深受工人欢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共36张PPT
一、新文化运动
“孔教问题,方喧呶于国中,此伦理道德革命之 先声也。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 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 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 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 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 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 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2、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
1919年,李大钊 为《新青年》出 版了《马克思主 义研究专号》宣 传马克思主义。
一批研究马克思 主义的社团出现
《新青年》改革后的封面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3、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 克思主义;
陈独秀
毛泽东
邓中夏
蔡和森
瞿秋白
周恩来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915年11月 选他为中华 帝国皇帝
1915年组成 筹安会,鼓 吹帝制
1915年接 受“二十 一条”
1912年扩大总 统权力,操纵 内阁更迭
镇压 革命 力量
1913年迫 国会选他 为正式大 总统
解散国 会,解 散国民 党
1914年,制 定中华民 国约法, 废除《临 时约法》
一、新文化运动
(2)经济:民国初年,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工商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民 族资产阶级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一、新文化运动
《上邪》汉乐府民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 绝。”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改变》
结合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的态度 ? 态度:反对孔子偶像崇拜和儒家伦理,尊重和崇敬孔子。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
“文 学革命首举义旗的急先锋”
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
陈独秀发表《文 学革命论》,主 张从形式到内容 上彻底改革旧文 学,标志着文学 革命的开始。
《祭孔令》,恢复了前清的祭孔规定,亲自抵达 孔庙,三跪九叩。在袁世凯的支持下,各地成立 各种名目的尊孔复古的组织。
袁世凯为称帝,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3)思想: 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 逆流。(直接原因)
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 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上,在中 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还必须进 行思想革命。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
兴起标志 指导思想 主要阵地 活动基地 代表人物
1915 年陈独秀《新青年》
民主、科学 《新青年》 北京大学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 胡适、蔡元培
北大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
蔡元培,北大校长,生肖属兔。陈独秀,北大 文学院院长兼《新青年》刊主编,比蔡小十二岁, 属兔。胡适,北大哲学系教授,比陈小十二岁,属 兔。1917年,三位联手,打破旧传统,人称‚改变 中国文化的三只兔子‛。 胡适曾俏皮地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 的。‛。
“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 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这 场扫荡权威、破除偶像的文化革命,为后来解放 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他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殊为难能可 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 大都能够采取一种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 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分析 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反孔‛ 斗士们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 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
结合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的态度 ? 态度:反对孔子偶像崇拜和儒家伦理,尊重和崇敬孔子。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
“文 学革命首举义旗的急先锋”
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
陈独秀发表《文 学革命论》,主 张从形式到内容 上彻底改革旧文 学,标志着文学 革命的开始。
《祭孔令》,恢复了前清的祭孔规定,亲自抵达 孔庙,三跪九叩。在袁世凯的支持下,各地成立 各种名目的尊孔复古的组织。
袁世凯为称帝,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3)思想: 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 逆流。(直接原因)
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 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上,在中 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还必须进 行思想革命。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
兴起标志 指导思想 主要阵地 活动基地 代表人物
1915 年陈独秀《新青年》
民主、科学 《新青年》 北京大学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 胡适、蔡元培
北大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
蔡元培,北大校长,生肖属兔。陈独秀,北大 文学院院长兼《新青年》刊主编,比蔡小十二岁, 属兔。胡适,北大哲学系教授,比陈小十二岁,属 兔。1917年,三位联手,打破旧传统,人称‚改变 中国文化的三只兔子‛。 胡适曾俏皮地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 的。‛。
“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 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这 场扫荡权威、破除偶像的文化革命,为后来解放 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他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殊为难能可 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 大都能够采取一种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 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分析 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反孔‛ 斗士们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 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
必修三第5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39张PPT课件)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 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 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 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 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 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知识分子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4.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局限性: 2.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否定
小结: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阶段:
兴起
初期
后期
1915年陈独秀 在上海创办青 年杂志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十月革命以后)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
民族资本
主义发展
(矛盾一)
独
帝 国
资
追求
社会进步
阻碍 裁 主
产 阶
民主政治
卖义 国支
级
(矛盾二)
持
先 进 分
推动 西方启蒙思想 维新运动、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观念
压制 尊 孔 复
下 的 北
子
古
洋 军
新文化运动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 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 治。”
--陈独秀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 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敬告青年》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思想,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 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知识分子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4.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局限性: 2.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否定
小结: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阶段:
兴起
初期
后期
1915年陈独秀 在上海创办青 年杂志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十月革命以后)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
民族资本
主义发展
(矛盾一)
独
帝 国
资
追求
社会进步
阻碍 裁 主
产 阶
民主政治
卖义 国支
级
(矛盾二)
持
先 进 分
推动 西方启蒙思想 维新运动、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观念
压制 尊 孔 复
下 的 北
子
古
洋 军
新文化运动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 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 治。”
--陈独秀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 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敬告青年》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思想,
历史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袁世凯上台后,通令全国“尊崇孔圣”,强迫全国各学校“尊 孔读经”,“务以孔子之言为旨归”,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 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孔道会”、孔教会、“尊孔会”等组织。
(3)思想:①民主平等自由思想进一步传播 ②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
你认为尊孔复古实质是什么?
(2)尊崇孔教还是反对孔教,是复古派 (辜鸿铭、康有为、梁启超)与革新派斗争的中心。
材料一:康有为称颂孔子是“万世教主”,他创立的儒 家学说“教义最完善、制度最完备,门徒最众 多”,“民权、议院、选举、民主、平等均为孔子所 创。”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打倒孔家店” ——吴虞
问题:孔子与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中 的命运为何截然不同。 不同之处:对待孔子的态度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 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 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创造历史根据;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宣传民主和科学,把批判的矛 头指向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以改造国民劣根性, 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扫清了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1916年改称《新青年》
• 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 •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 年》。 •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4月《新 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 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 8月9日, 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 • 1918年1月《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起实行改版, 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 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 • 1918年4月18日,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袁世凯上台后,通令全国“尊崇孔圣”,强迫全国各学校“尊 孔读经”,“务以孔子之言为旨归”,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 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孔道会”、孔教会、“尊孔会”等组织。
(3)思想:①民主平等自由思想进一步传播 ②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
你认为尊孔复古实质是什么?
(2)尊崇孔教还是反对孔教,是复古派 (辜鸿铭、康有为、梁启超)与革新派斗争的中心。
材料一:康有为称颂孔子是“万世教主”,他创立的儒 家学说“教义最完善、制度最完备,门徒最众 多”,“民权、议院、选举、民主、平等均为孔子所 创。”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打倒孔家店” ——吴虞
问题:孔子与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中 的命运为何截然不同。 不同之处:对待孔子的态度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 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 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创造历史根据;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宣传民主和科学,把批判的矛 头指向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以改造国民劣根性, 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扫清了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1916年改称《新青年》
• 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 •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 年》。 •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4月《新 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 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 8月9日, 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 • 1918年1月《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起实行改版, 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 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 • 1918年4月18日,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47张PPT)
四、评价新文化运动
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 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 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
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 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 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北方传来十月的风
列宁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二、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
前期:1、提倡民主、科学 反对专制、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传播过程: ①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率先宣传; ②1919年,五四运动后,进一步传播。
北大红楼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5、指导思想:
德先生:是指英文 democracy,意为 民主。就是每个人 “各有自主之权”, “脱离奴隶之羁绊, 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 格”。 赛先生:是指英文 science,意为科 学,即“以科学说明 真理,事事求诸证 实”。
封 建 专 制
民主、科学
愚 昧 迷 信
二、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
前期:1、提倡民主、科学 反对专制、愚昧、迷信 “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 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陈独 秀 “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 人权(即民主)并重。” ——《敬告 青年》
二、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
前期: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 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 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 建时代之政治也。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 “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宪法者,现 代国民之血气精神也。以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入于现 代国民之血气精神所结晶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陈腐死 人之宪法……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 也…… ” ——李大钊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共39张PPT)
雪水长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 (共39张PPT)
“一代宗师,仲甫先生;科学民主,二旗 高挚,南陈北李,建党丰功,晚年颓唐,
C 结叹由衷”此对联评价的人物应是 ( )
A. 鲁迅 C. 陈独秀
B. 李大钊 D. 胡适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 (共39张PPT)
(胡适,1917年《新青年》)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 (共39张PPT)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 (共39张PPT)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 (共39张PPT)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 (共39张PPT)
新文化运动的标志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 (共39张PPT)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反对旧道德 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
了半夜, …满本都写着‘吃 人’”
-鲁迅《狂人日记》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 (共39张PPT)
文学要“须不避俗字俗语”
提倡新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反对旧文学 推倒…贵族文学,建
设…国民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 (共39张PPT)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 (共39张PPT)
“一代宗师,仲甫先生;科学民主,二旗 高挚,南陈北李,建党丰功,晚年颓唐,
C 结叹由衷”此对联评价的人物应是 ( )
A. 鲁迅 C. 陈独秀
B. 李大钊 D. 胡适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 (共39张PPT)
(胡适,1917年《新青年》)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 (共39张PPT)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 (共39张PPT)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 (共39张PPT)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 (共39张PPT)
新文化运动的标志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 (共39张PPT)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反对旧道德 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
了半夜, …满本都写着‘吃 人’”
-鲁迅《狂人日记》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 (共39张PPT)
文学要“须不避俗字俗语”
提倡新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反对旧文学 推倒…贵族文学,建
设…国民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 (共39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说课稿1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逻辑性强的布局,主要内容包括课题、学习目标、知识点概述、重要事件和人物、总结等部分。风格上,追求简洁明了,条理清晰,以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节奏。板书布局如下:
1.顶部写明课题和学习目标,让学生一开始就对课程内容有清晰的认识;
2.中间部分按照教学流程,依次列出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用项目符号标记,并留有足够空间供学生记录;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及其在中国传播的意义;
(3)如何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脉络。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年龄大约在15-17岁之间。他们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历史概念和事件。在学习兴趣上,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历史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可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但需要进一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深度学习的习惯。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结合具体事例和人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设计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检测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基本知识的掌握;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整个高中历史课程体系中,本节课属于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部分,是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章节。主要知识点包括:
(一)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逻辑性强的布局,主要内容包括课题、学习目标、知识点概述、重要事件和人物、总结等部分。风格上,追求简洁明了,条理清晰,以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节奏。板书布局如下:
1.顶部写明课题和学习目标,让学生一开始就对课程内容有清晰的认识;
2.中间部分按照教学流程,依次列出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用项目符号标记,并留有足够空间供学生记录;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及其在中国传播的意义;
(3)如何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脉络。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年龄大约在15-17岁之间。他们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历史概念和事件。在学习兴趣上,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历史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可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但需要进一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深度学习的习惯。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结合具体事例和人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设计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检测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基本知识的掌握;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整个高中历史课程体系中,本节课属于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部分,是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章节。主要知识点包括: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1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创设情景:通过播放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音频资料,或通过图片、文字等展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演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物,如陈独秀、鲁迅等,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作文、观点阐述等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课后反思:鼓励学生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
3.家长沟通: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状况,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指导和建议。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学生归纳: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明确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2.问题链设计:将问题设计成问题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师要积极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三)小组合作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任务,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讨论话题,如“新文化运动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传播的意义”等,进行小组讨论。
(一)情景创设
1.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创设情景:通过播放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音频资料,或通过图片、文字等展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演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物,如陈独秀、鲁迅等,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作文、观点阐述等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课后反思:鼓励学生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
3.家长沟通: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状况,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指导和建议。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学生归纳: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明确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2.问题链设计:将问题设计成问题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师要积极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三)小组合作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任务,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讨论话题,如“新文化运动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传播的意义”等,进行小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