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数学论文
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研究

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研究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科学,常常被人们视为冷冰冰的、无关情感的学科,然而,事实上,数学教育中也同样需要人文关怀。
这篇文档将探究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研究,分析如何将数学与人文教育有效结合,以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
数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即对数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结论的深刻理解,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人文关怀不仅局限于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即使学生在面对数学的抽象概念和计算难题时,也能保持自己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
数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数学作为一门学科,通常被认为是“高智商”的象征。
由于数学的抽象性质和技术性质,学生往往感到一种压力,认为数学是一种难以掌握的学科。
但是,对于数学教育者来说,更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情感,给学生提供积极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的数学情感。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场所。
-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他们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
-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通过游戏、实验等方式感受数学的神奇和趣味。
- 给学生提供实际的数学应用场景,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增强学习的参与感和自我效能感。
培养学生的数学伦理数学教育者除了需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的学业成就之外,更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特点,培养学生的道德和伦理素养。
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人际关系等因素与数学教育密不可分,数学应该不仅仅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更应该贯穿于学生的身心灵三个层面。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伦理: - 在教学中强调数学的社会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 常规良心考试,避免教育评价机制的不透明性,维持公平竞争和优良的学风。
- 推崇以真诚、公正的态度与他人交流探讨,倡导尊重他人的思想差异和成长轨迹。
2023年人文数学论文

2023年人文数学论文人文数学论文篇一数学家大会上,一位位数学大师用洋溢着激情的字眼描绘数学。
但数学真的那么美吗?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他们感受不到数学的魅力。
现在,中小学里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花的力气不少,但成绩并不好,数学成了学习的负担。
著名数学家、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院长杨乐认为,这其中有教材内容过多过繁的原因;有教师水平不齐整,教得不够活的原因;更有现行考试模式的影响,因为数学是主科,总归要考,考试指挥棒的牵制力是很大的。
这几年,我国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的金牌总数常常高居榜首,成为当之无愧的数学“奥赛”第一大国。
有人认为,中国的数学“新苗”正在成长,意味着中国的数学研究前景大有希望。
但也有人担心,为竞赛而刻意进行的强化训练,实际上和让孩子喜爱并且研究数学背道而驰。
不光多数中小学生不爱学数学,不少大学生对数学也没兴趣,甚至连理工科大学生也往往忽略数学学习。
前来参加数学大会的著名数学家、菲尔茨奖获得者丘成桐,在哈佛大学曾碰到一件令他十分惊讶的事情。
有一天,几个从清华大学来这里念工程学的学生找到丘成桐,求教几何方面的问题,问如何把图像运动表示出来。
丘成桐感到很奇怪,这不是微分几何方面的古典问题吗,原本是在读本科时就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
他说:“希望即使是学工程的学生也要多花点时间在纯数学上,打破门户之见。
”无论对于传统的工科、理科,还是信息、经济、管理等新兴学科,甚至于人文学科的学习来说,数学方法都是必要的基础和工具。
杨乐教授说,研究生的培养、高层次人才所特别需要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数学基础。
中国青年报报道说,北京师范大学刘兼教授透露,目前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正在逐步推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拟定。
新标准对目前“繁”、“难”的数学内容适当做了删减,并要求教材编写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此外,大学的数学教育也正引起关注和讨论。
我国的大学数学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而且数学课程的设置也不灵活。
关于数学文化的论文

关于数学文化的论文数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数学,而“数学是一种文化”的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数学文化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数学文化的论文篇1谈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文化[摘要]数学文化是数学的灵魂,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文化被数次提及,也成为数学教师的共识。
数学教学是一种传承文化的过程,同时其自身也是一种文化。
数学教学文化与数学文化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也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文化;数学教学文化近几年,人们对数学文化的研究热情不减,这说明我们数学教师的研究触角已经更多地进入这一领域。
笔者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研究触角为什么要伸出应试的海平面,伸入数学文化这个领域呢?经过持续思考,笔者的理解是,数学文化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数学文化是数学的灵魂。
而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笔者以为其也应当有文化的成分。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认为是数学是一种文化的话,那数学教学也应当是一种文化。
将数学教学放到文化的视角下来分析,有助于我们从更高的高度看待我们从事的高中数学教学。
一、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文化的辩证关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从国家课程意志的层面已经明确了数学是离不开文化的,但数学课程标准给出的数学文化教学方式却耐人寻味。
其说:“数学课程应当适当介绍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
”这段话的意思并不难理解,其似乎是告诉我们数学文化的一种呈现方式,那就是“介绍”。
我们不否认数学文化离不开介绍这一方式,但我们同时也应当看到文化的魅力不只在于介绍,文化最终是由学生来感知的,感知信息的输入除了老师的介绍之外,还有自我阅读、自主体验等多种方式。
这些方式没有纳入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而反思我们此刻正在思考的问题,即数学文化应当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向学生传递的问题,其实正是我们所探讨的数学教学文化的问题——数学文化的教学方式是数学教学文化的产物。
人文数学论文

人文数学论文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人的信仰、情感、道德、价值观、美感等。
数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自然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属性。
从文化的高度理解数学,数学的学科价值和人文价值是共生的。
所谓人文数学就是把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产生发展的文化背景、数学家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数学其它文化的联系等,融合到数学中去,充分发挥数学独特的文化教育功能。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以培养人的抽象思维和数理逻辑为主,教给人一种严肃的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
课堂上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要教育他们学会做人,使知识恢复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呈现出生命态。
数学知识从深层次内涵来说,也是一门人文科学。
要想使数学变得更加亲切,数学教学过程不仅应该充满理性智慧,而且应该充满人文关怀,放射着人性情感的光芒。
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数学教育是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科学主义教育思想交互影响下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世纪之交,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是提高公民素质,培养新型的科学文化人。
因此,一种新型的教育观——素质教育应运而生。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这种教育观不是对传统观念的机械否定,而是历史的继承、沿革,是传统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以整合态势的新发展。
一、整合的内涵、特征整合,从字面意义上来说,是“统筹下的融合”,即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是科学学新近使用的一个概念,表述的是各门学科与知识经高度综合产生的学科(边缘学科、跨学科)的知识。
这一术语现已被广泛借用到各门学科之中。
数学教育中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并不是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思想进行简单的调和、相加,生成一种“混合物”,而是具有特定的内涵和特征。
数学是独立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外的一门独特的科学。
现代数学哲学的研究表明,数学不仅是科学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文化价值,对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完善人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数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和数学教育哲学研究,为数学教育中实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高中数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研究范文文稿

高中数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研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加强人文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共同的责任,其中,学校教育最为关键。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笔者渴求在学校人文教育中有所贡献。
所以,笔者特别关注高中数学教育过程中人文教育的研究,并写下此文。
一、数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数学精神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精神及其内涵。
数学精神既指人类从事数学活动中体现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等,又指人类对数学经验、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观念等不断的概括和积累。
笔者认为它至少包括了如下内容:对真理的热爱与追求,求真、求实、客观的精神;对新事物的好奇、探索与独立思考,合理怀疑、批判、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顽强执着、锲而不舍的精神;民主、平等、合作,将成果用于大众的需要与社会的福祉。
数学中的人文精神。
数学教育在弘扬科学精神以外,还意味着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数学的价值本身完全体现出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数学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一种载体。
数学作为探索真理的事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文气质,一种极负责的人文精神。
数学的人文精神如果通过数学教育活动内化为青少年一代的个性品格,成为他们今后的行为规范与价值取向的话,这才真正达到了数学教育的目的。
数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已成为数学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
数学既是科学的工具,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中己充分显示出其实用价值,更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数学本质的双重性决定了数学教育价值的取向应是多极的。
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熏陶,素质的培养。
为此,我们要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挖掘数学自身和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人文资源,寻求数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点,把数学当作一种知识、一种方法、一种自然观、一种科学观、一种精神来教,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把人文精神的培育渗透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数学文化的论文范文参考

数学文化的论文篇1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教育数学思想是数学中的理性认识,是数学知识的本质,是数学中的高度抽象、概括的内容。
它蕴涵于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之中。
数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文化系统,蕴涵了大量的哲学、美学、文学、史学、经济学等知识。
初中数学文化教育的意义十分重大。
一、初中数学与哲学“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恩格斯)。
初中数学中蕴涵着大量的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如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认识论,数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法和方法论等。
在有理数的运算、分式、二次根式等有关内容中,可通过揭示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乘方与开方的对立、统一与相互转化,“负负得正”中蕴涵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从“数的开方”的引入和数的扩展过程可以看出,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是既来源于实践又应用、服务于实践并受实践检验的,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动力。
在“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中渗透了运动、发展的思想,曲线与方程的数形结合更是矛盾转化的范例。
在直线和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幂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等内容中,通过运动、发展、普遍联系的观点,揭示了事物量变引起质变的质量互变规律。
通过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与渗透,引导学生探索相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优化认知结构,把握数学中蕴涵的本质规律,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增强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
二、初中数学与美学罗素指出:“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高尚的美。
”数学美主要是指结构美和形式美,具体说来,主要有简洁美、对称美、统一美、和谐美、奇异美等。
通过初中数学教学,充分展示数学美,是对中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从而陶冶情操、锻炼性格、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
大学人文数学论文2200字-大学人文数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大学人文数学论文2200字_大学人文数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导读:如何撰写出满意的大学人文数学论文2200字是现在很多人都为之苦恼的问题之一,而论文的撰写也并非易事,必定是需要花费很多心思和汗水的,本论文分类为大学数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大学人文数学论文22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人文数学论文2200字(一):让数学的人文美与奇异美闪烁课堂论文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揭示数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实际应用价值,还要揭示数学在社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同时要揭示数学的文化与美学价值。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
”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数学美,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进而产生表达美、创造美的强烈愿望,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感受数学的人文美。
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介绍了分数运算、勾股定理及其在天文测量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程,诞生了《墨经》、《九章算术》、《黄帝九章算术细草》、《孙子算经》……等一系列数学著作,这些巨著不仅反映了中国数学发展史,也是世界数学发展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是中华文明史中最亮丽的篇章,好比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朵朵竞相绽放的文明之花。
肩负着文化传承使命的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文化,把数学文化史的教育渗透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徜徉在我国数学文化史的发展历程中,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数学文化精髓并为之由衷赞叹。
教师只有深入研读教材,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通过在教学中相机渗透数学的人文美,才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与人文美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教材中有很多古代对圆的描述,我国古代名著《隋书·律历志》中记载:“古之九数,圆周率三,圆径率一,其术疏舛。
”《墨经》中的:“圆一中同长也”明确指出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也就是半径)处处相等,“圆一中同长也”就很好地体现了圆的文化内涵。
关于生活数学小论文

关于生活数学小论文篇一:“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数学,经常从人们身边走过,生活中人们都离不开它,它为人们的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我们的班级中经常要使用到数学,例如算单元平均分、统计校园电费……等等数不胜数,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购物,买过年吃的糖。
超市里糖的花样可多了,有脆皮糖15.80元一斤,牛皮糖10.50元一斤,牛奶糖8.00元一斤,酥酥糖23.9元一斤,巧克力糖21.9元一斤……但主要分为散称和包装。
爸爸妈妈问我:“儿子,你希望买什么糖呢?”我望着玲琅满目的“糖果世界”,不知如何抉择是好,但我自幼喜好巧克力,所以我就选了巧克力糖。
这时妈妈又给我出题了,他说:“那儿子,你说我们是买散称的呢,还是买包装的呢?”这我就摸不着头脑了,立即心算起来:散称的巧克力糖21.9元一斤,包装的则58.9一盒。
散称的巧克力糖一包才10克,包装的巧克力糖一盒就有1000克呢!不过,单单看重量还不能决出胜负,就让我仔细算算——其实算这个并不难,直接用1000克=1千克1千克=2斤58.9÷2=29.45(元)29.45元>21.9元所以散称比包装更划算!我高兴的把我得出的结果告诉妈妈,妈妈高兴的点了点头,夸我爱动脑筋,因此我也就成为了妈妈的"小会计"。
在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事情都能从一个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小事变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数学题。
我们常做的应用题,就是在生活中取材,再稍加改编而成的题目。
这不,我又在做数学题时发现了一道趣题:大河上有一座东西向横跨江面的桥,人通过需要五分钟。
桥中间有一个亭子。
亭子里有一个看守者,他每隔三分钟出来一次。
看到有人通过,就叫他回去,不准通过。
有一个从东向西过桥的聪明人,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终于通过了大桥。
我初看这道题,一点头绪也没有,难不成坐船过去?这是不可能的。
难道走了一会往回走?唉,这好像行得通……我经过反复的计算,先想到了走到2分59秒的时候把头转回去,看守的人就会让我往回走,这样不就过去了吗?后来又想了一会,得出只要在走了2分30秒至2分59秒的时候往回走(最好不要到2分59秒的时候走,因为可能你还没转过头来,看守的人就发现了。
有关数学论文300字(6篇)

有关数学论文300字(6篇)数学论文篇1一、数学文化的概述了解,让其在数学过程中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数学。
数学文化内容表现出来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内容的丰富性使得数学文化的形式在数学教材中呈现为两种:隐性和显性。
在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数学思想和数学理念,老师以肯定的方式传递给同学,这其实就是所谓的隐性的数学文化;而显性的文化学问能够呈现出明显的方面,但数学文化学问仅在课堂的课本教学中很难显现出来,难以到达同学的需求。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无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数学文化,都依靠于同学的自身感悟。
通过同学的感悟可以进一步了解数学文化中所包含详细应用问题。
二、学校数学文化学问在教材中的详细编排状况学校数学文化学问编排的详细内容,其实可以对同学有促进作用。
同学学习数学运算之后,补充相关的数学文化内容,可以对同学个思维起到一个激活的作用。
因此,数学教材编研组应当留意对数学文化学问的补充。
1、关于人教版中数学文化内容的编排经过相关的统计工作,笔者对人教版中的数学文化学问进行了总结。
从总结的结果就可以知道,人教版中对于数学文化内容的编排并不是基于对同学的考虑,简单对老师的授课和同学的学习造成不好的影响,导致同学只注意数学运算,忽视数学思维的形成。
虽然数学的本质是计算,但是在其中所呈现的信息,传递给同学的学问面过于狭窄。
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仅是对历史性的时间进行简洁介绍,向同学介绍与之相关的数学内容,并没有对该学问点的教法进行论述,无法提起同学的爱好,而事实上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本应是激发同学阅读的。
2、对学校数学文化教学活动的思索数学主要由数学文化和数学运算技能构成,数学文化有时能够有效地关心数学运算。
数学文化学问的提取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历史大事。
但是,目前数学教学活动关于数学文化的教学却没有满意同学的基本需要。
首先,教学活动缺少数学文化教学。
数学教学应当包括数学文化的教学,数学文化应当渗透进数学教学中。
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
中国古代数学文化论文1500字

中国古代数学文化论文1500字在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中,中国数学持续繁荣时期最为长久。
从公元前后至公元14世纪中国古典数学先后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即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并在宋元时期达到顶峰。
与以证明定理为中心的希腊古典数学不同,中国古代数学是以创造算法特别是各种解方程的算法为主线。
从线性方程组到高次多项式方程,乃至不定方程,中国古代数学家创造了一系列先进的算法(中国数学家称之为“术”),他们用这些算法去求解相应类型的代数方程,从而解决导致这些方程的各种各样的科学和实际问题。
特别是,几何问题也归结为代数方程,然后用程式化的算法来求解。
因此,中国古代数学具有明显的算法化、机械化的特征。
中国是一个对于“数”这种概念异常重视的国度,对于数的重视,促使中国古代数学在世界上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起码在夏商时代,中国即创造和使用了十进位制。
在传说中,有“黄帝为法,数有十等”的记载。
在《尚书》中,每见“亿兆”、“兆民”等词。
在甲骨文中,也有个位、百位、千位、万位的记录。
这说明,中国早在四五千年前即已使用十进位值制。
与此相比,直至12世纪,欧洲所使用的是仍然为既不便于思维、也不便于运算的罗马计数法。
古巴比伦人和中美洲的玛雅人虽然也采用了位值制,但巴比伦人采用的是六十进位,玛雅人采用的是二十进位。
印度于公元6世纪开始采用十进位值制,是受中国文化影响而产生的。
位值制数码为阿拉伯数码的前身。
因此,李约瑟说:“西方后来所习见的‘印度数字’的背后,位值制早已在中国存在两千年了。
”“如果没有这种十进位制,就几乎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
”直至宋元时代,中国的数学在众多方面都走在世界的前列。
在北宋之时,数学家贾宪提出了“开平方作法本源图”,比法国数学家巴斯卡提出同样的成果早600多年。
宋元之交,即在13世纪下半叶几十年时间里,就涌现了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等四位杰出数学家。
他们的著作被称为“宋元算书”,一直流传至今。
关于数学的论文(11篇)

关于数学的论文(11篇)数学的论文篇1一、引导同学学会识图,让同学感受数学的“形之美”在教学有关“圆”的学问时,老师可以举例,把“圆”比作太阳、苹果等有形的东西,加深同学对“圆”的熟悉。
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现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紧密联系的有关“圆”的东西,如水面上激起的涟漪,既有静感又有动感,使同学如身临其境,有所感受,比老师单纯在课堂上用圆规画圆要形象得多、生动得多、鲜亮得多。
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能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使同学深刻感受到数学的美。
二、让同学学会鉴赏,在鉴赏中感受数学的“和谐美”美是人们所憧憬和追求的,美感不但表达在艺术领域,在数学教学中也有肯定的美。
所以,老师要教给同学如何发觉和鉴赏数学之美,要让同学学会用审美的视角来观看数学,深化挖掘数学的结果美、过程美。
首先,老师要引导同学树立在数学中发觉和鉴赏数学美的观念,调动同学的主动性。
例如,在讲解“黄金分割”时,同学一开头会很生疏,不知道什么是黄金分割,这时,老师可以让同学测量一下自己身体的黄金分割点,并讲解有关黄金分割点的意义,让同学在实际生活中去找黄金分割点。
这样,同学自然会发觉其中存在的美感,从而产生深厚的学习爱好,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主动学习。
再如,老师在讲授数学应用题时,可以借助线段图形让同学理解题意。
同学在线段的引导下既能理解应用题的题意,又能感受到数学学问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感受到数学深层次的体系美。
总之,数学的美表达在方方面面,只要老师擅长引导,使同学树立发觉美的观念,就肯定能使同学感受到数学的美。
三、让同学在嬉戏中体验数学的“趣味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重视学问,缺乏对同学力量的培育,主要以老师为中心,同学只是被动地接受学问,严峻抑制了同学独特的进展。
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学方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更加注意同学的参加性和主动性。
所以,数学老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尽量让同学主动参加到数学教学中。
其中,一种重要的参加方式就是让同学在数学课堂上参加嬉戏,在嬉戏中感受数学的趣味美。
关于数学史的论文参考范文

关于数学史的论文参考范文
前言
数学是一门古老、深奥、优美的科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步,它不仅影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还对人类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介绍数学史的发展,
探讨数学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起源与古代
最早的数学活动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了计数、计量、度量等活动。
中国的甲骨文时期,也有
数学活动的记录,如有关土地面积、谷物的多少等方面的记录。
古代
数学在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中得到发展。
古希腊
的欧几里德几何、锡拉库托斯等人创立的数学、印度的代数和无限级
数等都是古代数学的重要成果。
古代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也反映
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中世纪与近现代
中世纪的欧洲,炼金术、占星术等被普遍地认为是数学的一部分。
但是,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数学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人的贡献,重新定义了数学的基础和形式,
将数学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个时期,计算工具的发明也大大加速
了数学的发展。
如莫斯科大学教授米哈伊尔·瓦西尔耶维奇·奥斯特罗格。
在数学教学中倾注人文关怀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倾注人文关怀【摘要】数学教育除了不断加强科学教育外,还应重视人文教育,做到科学与人文的整合.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把握数学学科的人文性,站在“人”的高度驾驭课堂,倾注人文关怀,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文色彩.【关键词】人文关怀;人文思想;人文氛围;人文精神;数学课堂;因势利导;全面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因势利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文色彩.一、充分挖掘教材,渗透人文思想数学本身不只是一些数字、公式、图形,它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气息,每一个内容背后都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挥教材中潜在的人文因素,把人文教育贯穿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祖冲之,当时就已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其精确度足足领先世界一千一百年,使学生感到做一个中国人是多么自豪和骄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教材中还有“卫星发射”、“申奥成功”、“奥运风采”等一些具有时代感的题目,教师在处理时,很自然地让学生去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是一次很好的人文精神的熏陶. 放手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评一评、议一议,在这一看、一说、一评、一议中,学生感受到的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从奥运冠军那里学到了刻苦训练、坚持到底、充分挖掘自己潜能的奥运精神.二、调整师生关系,营造人文氛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在数学教学中倾注人文关怀的前提. 把学生从传统的“我教你学”中解放出来,还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与对话.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选择自由,要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 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应鼓励和引导:“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你能告诉老师吗?”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宽容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做作业时,根据学生的表现,评出“作业标兵”、“计算大王”、“数学智多星”等. 对待作业有错误的同学先进行点拨,再进行鼓励,“不错,有进步”、“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好好努力,成功在向你招手”等. 在活用传统批改符号的同时,我引进和创造了一些符号(?,!,△,☆),并赋予这些符号以寓意与生命,使学生看到的作业本不仅仅是冷冷冰冰、丝毫不带感情只有判断功能的符号,而是会说话的“符号生灵”,是充满智慧的天使,是教师与他们进行亲切交流的使者. 这样,学生与教师“零距离”亲密接触,在平等的人际关系中自由伸展童真,形成一个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人文氛围.三、呈现生活素材,体现人文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数学来源于生活,人文性的数学内容就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破形式化的叙述,及时将具有生活背景的学习材料呈现给学生.例如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教师问学生:“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用过哪些人民币?”看似轻描淡写的一个问题,却叩开了学生记忆的闸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喷涌而出,与人民币相关的场景历历重现. 有的说:“我买铅笔的时候,用过5角的人民币. ”有的说:“上星期天,妈妈带我去吃‘肯德基’,我付给营业员阿姨一张50元的人民币,阿姨找给我10元的人民币. ”……接着,教师又问:“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的人民币,谁能说说你是怎么认的呀?”有的说是妈妈教的,有的说看上面的数字,有的看颜色辨认的,有的看上面的头像辨认的,有的会看上面的盲文点,有的懂辨别真假人民币的方法,等等. 这样,把生活信息、数学素材有机地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活了学生封存的记忆,让数学充满情趣和生活气息,从而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学生不仅增长了书本以外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乐趣.四、活用教学方法,培养人文精神《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我们要把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富有探索性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中,先用现实生活中的圆形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 至于怎样画圆,教师不作示范,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尝试:“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吗?看谁的方法多.”学生相互协作,大胆探索,大部分学生都能借助圆形物体或圆规画圆. 然后,教师进一步激励学生进行探索:“如果要建一个圆形大花坛,还能用圆规画吗?你有什么好方法?”进而再启发学生思考:汽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其他形状?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求异创新,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我们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把握数学学科的人文性,站在“人”的高度驾驭课堂,倾注人文关怀,让学生在生命表现和发展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让情意得以真正的宣泄,张扬个性,舒展生命.。
数学文化教育论文集锦9篇

数学文化教育论文集锦9篇1.2文化差异影响东西方数学教学与学习为深入了解东亚数学教育理论、其特点及潜在的文化价值,他对东西方数学教育作全面比较.他发现东亚数学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儒家文化,东西方数学教育特征各不相同[6]:(1)东亚重视学习内容,西方重视学习过程(2)东亚认为理解和记忆同等重要,西方认为记忆是机械学习,提倡有意义学习(3)东亚提倡努力学习,西方提倡快乐学习(4)东亚各国认为考试等外部动机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而西方认为只有激发学生内在动机才利于学生学习(5)东亚重视社会导向,提倡大班化教学,而西方重视个人导向,提倡个性化学习(6)东亚教师是知识丰富的学者,而西方教师重视教学方法运用.教学上,东亚普遍教师主导课堂,强调概念和技能教学,课堂容量大,教师按照一定程序教学[7].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保证了有意义教学的实施.他认为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和学生为中心可以实现互补,不能简单认为东亚数学教学就是机械的.学习上,家长和老师的期望、考试竞争压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外在动机,学生相信个人努力的信念,永不满足的学习欲望,成为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得东亚学生数学学习普遍比较刻苦[8].学生认为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并不轻松,不认可“享受学习过程”[9],把学习当作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他将西方提倡的“愉快学习”与东亚提倡的“刻苦学习”进行比较,认为东西方教育者对于学习本身的理解不同.两种文化对促进在学习中产生快乐的理解、快乐的时机、快乐和满足的层次不同.西方教育学者认为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学习应该是愉快学习,而东方教育学者认为学习应该与艰苦劳动相伴,只有艰苦劳动有结果才有真正快乐和满足[6].西方愉快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东方以教师和知识为中心,要考虑到文化价值差异.他后来提出“延后快乐”的主张,强调“愉快学习”应建立于刻苦学习获得成果后,而不是单纯上课开心.东西方数学教学和学习都受潜在文化影响,文化差异是数学教育差异的重要因素,这为东西方数学教育相互借鉴学习提供了参考依据.任何教学和学习模式差异都以文化和长期建立的显性或隐性教育范式为基础.接受外来模式要看其潜在价值是否与本民族文化兼容,应该借鉴其优点和长处,还要保留自己的优势.东亚数学教学和学习模式不能“全盘西化”,西方也不能照抄东方模式.1.3文化差异影响数学教学、课程、教师教育对香港的数学教学,2005年他根据研究结果发现,香港数学教学内容远比其他国家深,课堂教学比较连贯且通过推理和论证得到数学结果,与其他国家学生相比学习更加投入.因此虽然华人数学教育饱受批评但学生成绩优异,要继承优点并克服不足,而不是盲目追赶世界教育潮流,要符合自己的文化传统,还要使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2023年他在比较德国和香港数学课程时发现,文化背景以复杂和间接的方式影响课程实施.他后来指出,美国部分州觉得新加坡数学教育很好,便直接引进新加坡数学教科书,但是结果并不好,他曾经说过“我和很多美国学者讲他们这样是没用的,因为你可以进口新加坡教科书,但你不可以进口新加坡文化”,新加坡教科书之所以有用,是因为根植于新加坡文化.他指出西方数学教育理念的确有先进之处,但必须谨慎引入,并批评以前的教改没有分析自身传统文化优势.他在比较中国、日本、韩国、英国、美国数学教科书时指出,东方教科书按照知识逻辑传授内容,西方重视学生个性和学习情境.东方教科书内容选择注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西方内容选择在于发展学生个性.数学教科书反映出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不同.他提出数学教科书中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于数学教师教育,他尤其注重专家教师培养.他提出儒学影响下的专家教师应具有很深的数学、教学、学生知识,很强的教学能力、鲜明的个性、终身学习的能力,还要具有勤奋工作和充满责任心等优良品质.专家教师能胜任教育研究、教师培养、学者、考试专家、学生和教师表率多种角色.他指出东亚尤其是中国,根据教师实际需要,利用观察榜样教师课堂教学等方法直接有效,这说明专家教师的定义和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他还指出专家教师培养放在一个体系中,而不是仅仅注重知识、技巧、技能,受教师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影响,是个长期过程.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数学教育理论和实践飞速发展,政策制定者们尤其需要选择适合国情的数学教育模式.梁贯成提出用文化差异观点看待数学教育,为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任何数学教育要考虑到它们存在的文化基础和历史背景,立足本国实际,甄别吸收他国数学教学、课程、教师教育经验,制定适合国情政策,促进数学教育健康发展.2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的意义梁贯成教授提出用文化差异的观点进行东西方数学教育比较,并实施了10多年相关研究.其理论和研究计划有深度、新颖、可持续性,影响到对东西方数学教学、课程、教师教育等差异的认识,促进了东西方数学教育交流,适应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数学教育发展需要.(1)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传统教育思想受到一定冲击,但是各国文化、宗教价值观、社会历史背景、未来发展目标,都决定着数学教育各自特征.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研究,促使政策制定者重视这种差异,正确认识这些传统但有效的数学教育体系.(2)各国要提高数学教育质量,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学习别人长处,如美国引进新加坡数学教科书,而亚洲很多国家正在模仿美国数学教材的形式,形成很多研究课题.但是这些学习与借鉴并没有显示出哪种方法更适合本国.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研究,帮助人们全面了解不同文化传统下数学教学和学习,及数学教学、课程、教师教育特征,对不同文化传统下数学教育体系优点进行深入研究.(3)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研究,帮助人们了解不同文化传统下的信仰和价值观、历史、社会结构、社会需求,理解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数学教学和学习模式、数学课程和评价体系.理解不同文化传统下教师信念和价值观如何在实践中体现,学生信念如何影响数学学习.利于发展全球教育合作.(4)20世纪末,东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引擎.欧美历来把发展教育作为提高其全球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东亚学生在TIMSS中的优异成绩引起他们极大兴趣,为此加大对东西方数学教育比较研究投入,以深入理解东亚数学学习,重塑本国数学教育.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研究,适应了政治发展需要.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研究,对数学教学、学习、提高数学教育质量有现实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数学教学和学习各层面.对传统数学教学和学习方式进行反思,用新眼光看待日常数学教学实践,更好理解各自传统.还可共享数学教育科研成果,促进实现提高数学教育质量的共同目标.3国际影响及评价苏北农村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已取得进展,但与城市相比,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存在的不足有:一是结构不均衡,例如,学科分布极不均衡,语数英三科的资源量之和,接近总比重的70%,而其他学科资源相对很少,尤其是反映素质教育的资源严重缺乏;二是类型不均衡,不同类型的资源分布结构也不平衡,根据对苏北地区的部分农村中小学的调查,网站内文本类资源数量占55.98%,其次依次为课件动画(17.28%)、图片资源(17.28%)、音频资源(7.40%)、视频类资源(2.06%);三是网上资源更新不及时,数字化课程资源中教师主页、很多学科的资源、教育论坛及教育博客的建设刚刚启动,有不少网页打不开进不去,里面没有内容或者有的内容很久不更新。
数学史论文(4篇)

数学史论文(4篇)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科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学的历史。
小编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4篇《数学史论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数学史论文篇一笔者认为,在宋元时期出现发展并在明代得以全面应用的中国珠算,[(4)]作为中国传统算器的历史性创造以及它作为实践应用的历史地位并没有得到数学史界的充分认识。
目前的评价没有把中国珠算与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规律联系起来,没有把中国珠算作为宋元数学成就之后的又一重大成就,明代珠算与宋元数学的比较评价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数学史研究评价中一个很值得重视的理论问题。
在中国古代数学史的研究中,对宋元数学和明代珠算评价的反差,实际上已经带来了中西古代数学比较研究和评价方面的某些困难。
客观地历史地评价明代珠算,涉及到我们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算器型的算法体系、技艺型的价值取向和古代数学评价标准等问题。
1珠算与算器型算法体系目前,许多中国数学史的学者都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认识到,中西古代数学是两种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不同构造体系的数学模式。
许多中国学者都从中国古代数学发生发展及其流变的规律中指出中国古代数学区别于古希腊数学的特征,并且强调要在中西古代数学的差异之处体现中国古代数学的意义及其对人类数学的贡献。
在论证分析中国古代数学的特征时,许多学者指出了中国古代数学不象古希腊数学那样依逻辑运演和逻辑证明为主要形式,中国古代数学主要是以筹算的运演为主,算筹的运演规律构成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基本特征。
换句话说,使用算筹这样一种算器,并以其为基本运演形式是中国古代数学的基本特征。
李继闵先生认为:“形数结合,以算为主,使用算器,建立一套算法体系是中国传统数学的显著特色。
”[(5)]吴文俊先生在论及中国古代数学紧紧依靠算器而形成的数学模式时强调指出:“我国的传统数学有它自己的体系与形式,有着它自身的发展途径与独到的思想体系,不能以西方数学的模式生搬硬套……从问题而不是从公理出发,以解决问题而不是以推理论证为主旨,这与西方之以欧几里得几何为代表的所谓演绎体系旨趣迥异,途径亦殊……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数学机械化算法体系与数学公理化演绎体系曾多次反复互为消长,交替成为数学发展中的主流。
关于数学文化的优秀论文

论文题目: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姓名:段灿松所在地:曲靖日期:2013年5月20日版权所有盗版必究仅供参考请勿抄袭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摘要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数学文化润泽数学课堂、用数学文化育人是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随着数学文化研究的深入,数学文化已经渗透到小学教材中,数学文化已经从一种理念进入了小学课堂,渗透到数学课的实际教学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本文对各种不同观点下的“数学文化”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数学文化的涵义、特征,对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要遵循的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文化提出了几点策略,以期促进学生对数学发展的了解,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文化;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渗透The penetration of Mathematics Culture in Math Teaching in PrimaryschoolsAbstract: Mathema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culture, using mathematical culture moist mathematics classroom, using mathematical culture education is the requirement of mathematics quality education. ,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al culture study mathematics culture has penetrated into primary school textbooks, mathematical culture from a concept into the primary school classroom, infiltrate the math class, in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permeate mathematical cultur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students' mathematics accomplishment. In this paper, the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of "mathematical culture" were summarized, introduces the meaning, characteristics of mathematical culture, education of mathematics culture function and permeability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mathematical culture has carried on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and on how to effectively penetrat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puts forward several strategies of mathematical culture, in order to promot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mathematical development, expand the students' mathematics knowledge,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improve the students' mathematics accomplishment.Key words:Mathematical cultur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Mathematics teaching; Penetration目录引言 (1)1数学文化概述 (3)1.1数学是一种文化 (3)1.2数学文化的特征 (5)1.2.1传统性 (5)1.2.2渗透性 (5)1.2.3哲学性 (5)1.2.4美学性 (5)1.2.5 自我完善性 (6)2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 (6)2.1有利于理性思维素质的提升与改善 (6)2.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6)2.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2.4培养科学的审美观 (7)2.5有利于数学理性精神的培养 (7)3在小学数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基本原则 (8)3.1开放性和相关性原则 (8)3.2典型性原则 (8)3.3趣味性原则 (9)3.4多样化原则 (9)3.5可接受性原则 (9)4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途径 (9)4.1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 (10)4.2引入相关的数学史 (10)4.3引导学生欣赏数学之美 (11)4.4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2)4.5数学问题生活化 (12)4.6联系其他学科 (13)4.7开展数学活动 (13)4.7.1游戏竞赛 (14)4.7.2动手实践 (14)4.7.3讲述故事 (14)5结论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7)引言“数学是一种文化”的新观点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学者怀尔德(R.Wilder,1896-1982)在他的数学著作《作为文化系统的数学》中最早提出来的, 怀尔德从文化生成和发展的理论等方面提出了数学文化的概念及有关理论体系,他的数学文化观是长时间以来出现的第一个比较成熟的数学哲学观。
数学文化论文3000字

数学文化论文3000字浅析数学教学与数学文化摘要:数学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数学能完善人的心智,净化人的灵魂。
如今种种新理念在价值取向上都在追求教育的民主与公平,追求个性的发展和群体的合作,追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强调人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文化终身教育1、学习方式的丰富传统的数学教学更多地倾向于"系统学习",不可否认这是一种高效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但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知识经济社会,仅有这种学习方式已远远不够。
把学生从大量机械重复练习中解放出来,让儿童在动手、动口、动脑中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已成为必然。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中,一位教师先用现实生活中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了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
至于怎样画圆,教师不作示范,就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
"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学生相互协作,人人动手、动脑,很快大部分学生都学会借用圆形物体(如硬币、墨水瓶盖等)或圆规画圆;然后,教师进一步激励学生进行探索:"如果要建设一个圆形大花坛能用圆规画出来吗"进而再探索"汽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其他形状"这种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大胆探索;使学生的能力、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2、人格个性的完善在中国数学教育界,常常有"数学=逻辑"的观念。
人们把数学看作"一堆绝对真理的总集",或者是"一种符号的游戏"。
但是数学是门大众文化,从古希腊数学发展至今,其中有着它自己深深的文化渊源。
数学教学就是要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中,在课接近尾声时引导学生就"我国人口占全世界的2l%、我国耕地面积占全世界的5%"两条信息谈谈自己的看法。
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史教育:人文观视角论文

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史教育探析:人文观视角摘要:将数学史教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追寻数学科学的发展足迹,能够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科学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优秀的意志品质。
本文在对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史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史教育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可采用教学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数学史教育;人文观一引言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科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研究数学的历史。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是继承人类文化的过程,所以数学史知识在数学学习中应占有一席之地,使数学教学能够充分反映数学的文化底蕴并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有启发作用,同时能够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全方位认知能力。
二将数学史教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必要性1.学习数学史,能够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爱国热情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的数学为世界数学发展创立了丰功伟绩。
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标志着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数学体系(机械算法体系)已经形成;而祖冲之圆周率、杨辉三角、祖暅定理、秦九韶公式、以至现代数学家陈省身和苏步青的微分几何、华罗庚和陈景润的数论、吴文俊的数学机械化方法等更为中国数学史增光添色。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机地教授数学史内容,将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爱国热情,树立民族自豪感。
2.学习数学史,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大基础数学史知识不仅给学生展现一种确定的数学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相应知识创造过程。
对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活的、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
数学史教学可以引导我们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课堂氛围。
3.学习数学史,可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但凡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具有一种百折不回的精神,因为但凡有价值的成就,在面临反复挫折的时候,都需要毅力和勇气”,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有意识地、有目的培养自己这种意志品质,特别是遇到不易理解的内容或难题时,要勇敢去克服困难,磨练自己的意志,不要轻易放过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数学论文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人的信仰、情感、道德、价值观、美感等。
数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自然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属性。
从文化的高度理解数学,数学的学科价值和人文价值是共生的。
所谓人文数学就是把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产生发展的文化背景、数学家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数学其它文化的联系等,融合到数学中去,充分发挥数学独特的文化教育功能。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以培养人的抽象思维和数理逻辑为主,教给人一种严肃的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
课堂上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要教育他们学会做人,使知识恢复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呈现出生命态。
数学知识从深层次内涵来说,也是一门人文科学。
要想使数学变得更加亲切,数学教学过程不仅应该充满理性智慧,而且应该充满人文关怀,放射着人性情感的光芒。
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数学教育是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科学主义教育思想交互影响下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世纪之交,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是提高公民素质,培养新型的科学文化人。
因此,一种新型的教育观——素质教育应运而生。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这种教育观不是对传统观念的机械否定,而是历史的继承、沿革,是传统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以整合态势的新发展。
一、
整合的内涵、特征整合,从字面意义上来说,是“统筹下的融合”,即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是科学学新近使用的一个概念,表述的是各门学科与知识经高度综合产生的学科(边缘学科、跨学科)的知识。
这一术语现已被广泛借用到各门学科之中。
数学教育中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并不是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思想进行简单的调和、相加,生成一种“混合物”,而是具有特定的内涵和特征。
数学是独立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外的一门独特的科学。
现代数学哲学的研究表明,数学不仅是科学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文化价值,对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完善人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数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和数学教育哲学研究,为数学教育中实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数学教育中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首先考虑其本身的内在规律。
数学教育中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是一个统一体,数学的知识是其思想、精神的载体,数学的应用是多层次的。
从表层意义上来讲,是知识的应用,因此必须贯穿科学教育的思想,以知识的传授为最基本的要求,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知识的力量。
从深层意义上来讲,是思想、精神、方法的运用,反映出深蕴其中的文化价值,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智力发展、审美情趣、伦理道德。
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育的任务不是一种职业培训,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应受到重视。
数学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
整合还具有时代特征。
自18世纪微积分诞生以来,数学在应用方面的成就层出不穷,数学本身固有的那种工具性品格日渐突出,以至于人们淡忘了另一种更为重要的文化品格。
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排斥了人文主义的教育功能。
数学中的文化价值则变成了少数哲学家研究的内容,未能引起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甚至不为人们所理解。
在西方功利主义占据了统治地位,强调数学的一切为了应用的局限性已日见端倪,新人文主义思想已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何进行整合,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反映时代特征。
一、着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风韵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
而积极的体验是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
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发展的需要放在首要的位置,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施教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操作、思考与交流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们把自己的思考与同伴交流,为孩子们着力营造出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比如,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询问学生能否用小棒拼摆出圆形。
如果有同学说他能摆,教师就应该给予他鼓励,而不是立即打击他的直觉思维,可以让他到讲台前去尝试,耐心地等待他的
发现(让他自己说出不能用小棒摆出圆形)。
又比如,当孩子们做游戏、开展讨论等活动时,教师没有必要过多地干预孩子们的纪律问题,而是让孩子自由地交流、动手操作,因为孩子们已沉浸在游戏中、沉浸在活动中,课堂看似散乱,但实际上焕发出的正是课堂的活力,一点也不影响学生的学习。
在这样的数学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教得轻轻松松,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学的质和量都得到了保证和提高。
二、创设“体验”过程,设计人文性的学习方式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
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因此数学学习过程需要摒弃“他律”背景下的谆谆说教,彰显“自律”意味上的生命体征,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再是去复制别人的数学,而是凭借经验进行去建构自己的数学。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心理研究理论告诉我们,创造力不是极少数天才所具有的特殊天赋,而是人人都具有的创造潜力。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就是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尊重他们在观察表现时的个性差异,启发学生敢想勤思,
努力追求新、奇、特的想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主体,公平、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珍视学生学习中的点滴发现与所思,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的亮点,不轻易对学生说“不”,更不打击学生的每一个想法,让创新的种子在孩子的心田生根、发芽,让勇敢的心理品质在尊重和鼓励的氛围中健康发展。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学生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
对于孩子来说: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因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产生,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富有人文性的数学教学善于迎合学生好动的天性,巧妙利用儿童爱动的个性,解放学生的双手,合理提供学生可操作的学具,让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想、培养数学情感,使数学学习充溢着智慧与活力。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创设“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技能,学会对知识和能力的主动建构和“再创造”的策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群体参与的过程,闪烁着老师和学
生的智慧,涌动着老师与学生的活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构成了一种“共享式”的课堂旋律。
当学习中遇到难题时,与好伙伴一起商量,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当自己的观点与大家不一致的时候,敢于将自己的思考表达,争取获得大家的认可或点拨;当自己发现一种巧妙的或与众不同的方法时,慷慨地介绍给大家,让伙伴们分享自己探索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要切实地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让思维在碰撞中点燃,进而促进学生个体和群体生动和谐地发展。
三、在评价中健全坚毅自信的人格
大学指出:“学生应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有获得他人认可、体现自身价值的需求。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这也需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树立信心,扬起成功的风帆。
我班级有一位学生上课时从来不举手,常常心不在焉。
我找他谈话,问他为何不举手,他说怕回答错了老师批评,同学笑话,想回答但不敢举手。
我想起一位成功的数学教师的方法,就说:“你下次想回答时,如果有把握,就举右手,如果没有把握就举左手。
”后来,我一见他举右
手就让他回答,并加以表扬鼓励。
慢慢的,他的自信性增强了,同学们对他的看法也改变了,在课堂上他变得活跃起来。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鼓励和肯定,是促进学生自我完善的良策。
因为数学是一门以运算和逻辑推理为主的高度抽象的学科所以决定了人文数学的精神是隐含在数学的定理、公式、思想方法之中的。
数学知识教学是主要的,数学人文教育是其次的,离开了数学知识教学空谈数学人文教育是没有效果的。
只有理解了数学知识,才能领悟其中的人文精神。
有效的方法是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挖掘数学教学内容中隐含的人文素材,将它有机地融入到数学知识教学过程中,达到通过知识教学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提高个人人文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