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识别的特异性
心理学研究方法(面孔方面研究)
心理学研究方法作业1、研究主题大背景:面孔识别研究点:动态面孔增益效应2、大背景2.1 概念面孔识别是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领域。
20 世纪70 年Ekman 和Frisen 系统地研究了人脸基本表情的文化普遍性,并从解剖学角度提出了6 种基本的面部表情。
20 世纪80年代,Bruce 和Young 系统地研究了人对面孔的识别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经典的面孔识别功能模型。
自此,面孔识别成为认知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面孔识别包括,面孔身份识别,即人能轻易地从不同表情中识别出同一个人的面孔,面部表情识别,即从不同人的面孔上识别出同一种表情。
2.2 研究方法2.2.1 快速分类范式快速分类实验speeded classification task,由Bruce设计来支持并行双路径加工的理论。
Bruce 用熟悉与不熟悉人的面部表情图设计了3 个快速分类(speededsification task)实验。
实验一要求被试行表情分类判断,结果发现判断不受熟悉影响;实验二要求被试进行性别判断,结发现熟悉度显著影响判断;实验三要求被判断是原始图片(intact face)还是改动过的图片(jumbled faces),结果发现熟悉度显著影响这种身份判断。
实验结果出现了分离:熟悉度影响身份识别,但并不影响表情判断。
这支持功能模型假设[1]。
2.2.2混合范式混合范式由Calder 和Young设计来支持并行双路径加工的理论。
混合范式指实验用的材料即面孔的上下两半分别由不同的身份和/或表情组成,再要求被试进行身份或者表情的匹配任务。
Calder 和Young的实验结果支持并行独立路径假设[2]。
2.2.3 Garner范式Garner范式由Garner设计]Garner 效应作为测量指标来考察面孔身份识别与面部表情识别之间的交互作用。
Garner 效应是Garner 提出的研究两个维量之间交互干扰程度的一种测量指标,经典的Garner实验范式包括两个实验组段,考察两个维量之间的交互影响。
羞怯与非羞怯大学生在早期面孔加工中的差异—— 来自ERP的电生理学证据
心理学报 2010, Vol. 42, No.2, 271−278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0.00271收稿日期: 2008-12-31*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08JAXLX009)、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2008D38)、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山东省“十一五”强化建设重点学科经费资助。
通讯作者: 高峰强, E-mail: gaofq_11@羞怯与非羞怯大学生在早期面孔加工中的差异*—— 来自ERP 的电生理学证据韩 磊1,2 马 娟2 焦 亭2 高峰强2 郭永玉1 王 鹏2(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武汉 430079) (2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济南 250014)摘 要 羞怯与社会认知密切相关, 而面孔识别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认知功能。
目前关于羞怯的电生理学研究大多关注表情的效价效应和面孔的新旧效应对羞怯个体面孔加工的影响, 却忽视了羞怯个体在基本的面孔识别能力—— 面孔-物体识别中可能存在的认知神经差异。
因此, 本研究采用ERP 技术,使用GO/Nogo 范式的面孔-物体识别任务, 对17名羞怯大学生和17名非羞怯大学生在面孔结构编码中的N170成分进行考察, 以期发现不同羞怯水平大学生在早期面孔加工中的认知神经差异。
本研究发现, 非羞怯大学生对面孔结构具有加工优势, 识别面孔时, 非羞怯大学生的N170波幅显著大于羞怯大学生的N170波幅, 识别物体时则不存在组间差异; N170是面孔识别的特异性成分, 面孔诱发的N170波幅显著大于物体诱发的N170波幅; 识别面孔时, N170表现出大脑右半球的加工优势。
关键词 羞怯; 面孔识别; N170; ERP 分类号 B842; B8481 引言羞怯一直被描述为一种性格特征, 一种社交态度, 或者是一种抑制状态(Lewinsky, 1941)。
面孔加工的认知神经
面孔加工特异性研究的回顾摘要面孔加工与物体加工是否存在着独立的脑机制?是否采用分离的认知系统?是面孔加工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对脑损伤病人研究、对动物的电生理研究以及对正常人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技术的研究,发现对面孔选择性反应的大脑区域,梭状回面孔区(FFA)。
本文以Farah (2000)年提出的三条衡量面孔加工与物体加工差异标准为主线,系统回顾面孔与物体加工认知神经科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关键词面孔加工, 物体加工, 认知神经, 梭状回面孔区(FFA),面孔加工相对于物体加工在人类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展的更早。
例如,一个出生仅仅30分钟的婴儿对人面孔的关注,超过对其它复杂物体的关注(Johnson et al,1991)。
而正常的成年人的面孔加工能力更是非常惊人的,例如即使在低光照条件下他们也能从数以千计的面孔中辨认出熟悉的面孔(甚至是数年不见)。
而在物体加工确没有如此高的技能。
面孔和物体加工能力上的差异是否说明存在着不同的脑机制,或者说存在着特殊的面孔加工神经模块,只负责对面孔刺激进行加工。
这些不同的加工系统是否分别处理不同的视觉信息?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入的了解人类的脑功能和视觉机制,并在计算机模拟等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认知神经研究技术如:单细胞记录、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广泛应用到面孔加工的研究中以及对脑损伤患者的研究,对面孔与物体加工的神经机制作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根据Farah (2000)年提出的三条衡量面孔加工与物体加工差异标准为主线,系统回顾面孔与物体加工认知神经科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1.1 脑定位标准:参与面孔加工与物体加工的脑结构和脑机制是否不同。
面孔加工研究特异性早期的证据来自于对脑损伤患者的研究,一些患者由于大脑受到损伤导致了对面孔选择性失认。
这类病症在医学上被称为面孔失认症(prosopagnosia)。
人类面孔识别工作记忆的脑电位特征
心理学报 2013, Vol. 45, No.10, 1072−1084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3.01072收稿日期: 2012-12-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1078)、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20101108110004)、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3A190766)资助。
通讯作者: 郭春彦, E-mail: guocy@人类面孔识别工作记忆的脑电位特征*孙天义1,2 许远理2 郭春彦3(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上海 200062) (2信阳师范学院心理系, 信阳 464000)(3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 北京市“学习与认知”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48)摘 要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探索延迟匹配任务范式下面孔识别工作记忆的脑电位特征。
实验以面孔图片为刺激, 在校大学生被试完成靶匹配工作记忆任务。
结果发现, 被试识别靶面孔及分心物面孔时均在枕颞区两侧诱发N170, 且靶与分心物的N170振幅在相同电极上都没有显著差异, 在颞区两侧的P7和P8上差异显著; 无论靶面孔还是分心物面孔, 工作记忆的ERPs 均产生了P300成分。
在分别追踪新靶和熟悉靶的工作记忆任务条件下, 靶与分心物的ERPs 波形在250 ms 后出现分离, 且靶刺激波幅均比分心物更正, 新靶比熟悉靶更正。
熟悉分心物与新分心物之间显示出250~650 ms 的前额区旧/新效应, 在晚期的450~650 ms 时段, 新工作记忆比旧工作记忆波幅更正。
这些结果表明, 面孔识别的N170效应可能反映的是面孔知觉的整体加工, 且N170的右半球优势具体为颞区的右侧优势; 先前的面孔学习会影响工作记忆期间大脑对面孔的识别反应。
关键词 面孔识别; 工作记忆; 靶; 分心物; ERP; N170 分类号 B8421 引言面孔是一种意义丰富的非语言刺激, 是人类表达、认知情感的重要工具和途径。
N170与面孔识别关系的探讨
t u r e c o d i n g h a v e a l wa y s b e e n d e b a t e d . T h i s p a p e r e l a b o r a t e s t h e t w o d e b a t e s , a n d p r o p o s e s he t c o n c e p t i o n o f u s i n g N1 7 0 a s he t i n d e x o f o t h e r - r a c e e f e c t , h o p i n g t o e x p l o r e he t n e u r a l me c h a - n i s m o f N1 7 0 f a c i a l r e c o ni g t i o n .
的 N1 7 0显著大于鸟和椅子 , 但是波形却与之前在判 断任 务
中的波形截然不 同 , 面孔诱发 的 N 1 7 0仍然显著大于汽车。
1 . 2对 N1 7 0具 有 面 孔 特异 性 的质 疑
尽管 N1 7 0是面孔加工的特异性成分得到证据的支持 , 但是一些 E R P研究 的结果还是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 。 在彭 小虎等人 ( 2 0 0 4 ) 的研究 中发现 N 1 7 0是受 实验条 件影 响的。在学 习一再认范式 中 , 测验时诱发 的 N1 7 0波 幅 比学 习 时诱发 的 N 1 7 0波 幅 大 。从 而得 出的结 论 是 既然 N 1 7 0明显受到实验条件 的影响 ,就不是一种稳定的面孔表 征, 那么 N1 7 0能否反映面孔识别加工 的特异性就不 能作 出 结论 。而且在他们 的这项研究 中并不 是所有的被试在识 别 材料时 , 都 出现了 N1 7 0 。也有研究者认 为 , 被试对视觉材料
面孔识别特异性脑机制的ERP研究
第17卷 第6期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Vol.17 No.6 2004年 12月 Space Medicine&Medical Engineering Dec.2004 面孔识别特异性脑机制的ERP研究3彭小虎1,2,王国锋2,魏景汉3,罗跃嘉3(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脑与认知研究所,北京100879;2.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教育科学系,湖南长沙410002;3.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摘要:目的研究面孔识别加工成分N170是否真正反映面孔识别加工的特异性及其是否是衡量面孔结构编码的特异指标;另外尚运用偶极子定位法论证面孔识别加工特异脑区、面孔识别加工是否具有右半球优势等问题。
方法16名被试学习和再认面孔照片,记录其脑电。
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仅半数被试出现N170;认知任务显著影响N170波幅。
结论N170不仅反映面孔的结构编码还反映视觉直接加工等其他加工单元,是否反映面孔识别加工特异性还值得进一步研究;面孔识别加工时两半球的优势在加工速度与加工强度两个维度上各占优势,并非单纯的右脑优势,提供了支持半球间两维关系观点的新电生理学证据;面孔识别加工的脑区不仅限于梭状回,顶叶后部偏右的皮层下结构应该也是一个面孔识别加工脑区。
关键词:事件相关电位;面孔识别;半球优势;偶极子;结构编码中图分类号:R33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837(2004)0620438206Specif ic B rain Mechanism in Face Recognition Revealed by Event2related Potentials1PE NG X iao2hu,WANG G uo2feng,WEI Jing2han,LUO Y ue2jia1Space Medicine&Medical Engineering,2004,17(6):438~443 Abstract:Objective1)T o study whether early component of face recognition———N170reflect s the special2 ity in face proce ssing and reflect s face structure encoding,and to demonstrate a face2specific proce ssing area in the human brain by employing dipole source analysis.Method Event2related potentials(ERPs)were recorded in16normal subject s during picture s of face learning2cognition ta sk.R esult N170wa s elicited by the face stimuli in only half of the subject s and the amplitude wa s modulated by cognitive ta sks.Conclusion 1)N170reflect s not only face structure encoding unit but also direct visual proce ssing unit.Whether N170 reflect s the speciality in face recognition needs further study.2)The latency of N170shows left hemisphere dominance and the amplitude shows right hemisphere dominance,indicating that it is not pure right hemi2 sphere dominance in face recognition.3)The study validate s that the face proce ssing area in brain is right fusiform gyrus and finds that right parietal cortex is probably a face specific proce ssing area in the human brain.K ey w ords:event2related potentials(ERPs);face recognition;dipole;hemispheric dominance;structure encodingAddress reprint requests to:PE NG X iao2hu.I nstitute of Brain and Cognition,Psychlogy School,Beijing 100875,China 面孔在人类认知活动中是一种内容非常丰富的非言语性刺激。
面孔识别脑机制综述
关于自我面孔识别的脑机制的研究综述沈祥英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09370125【摘要】自我面孔识别是自我参照加工的一种研究范式,反映了人们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区分识别出自我面孔的过程。
由于自我面孔识别的独特性而受到关注,关于自我面孔识别的研究也有很多。
而关于其脑机制的研究近年也成为了热点问题。
关于自我面孔识别的左右脑半球优势至今还存在争议。
自我面孔识别的脑区涉及前额叶、脑岛、扣带回、颞叶、颞顶交界区和顶叶等多个脑区。
搞清楚自我面孔识别的脑机制对于深入理解自我面孔识别的神经生理基础和精神疾病患者自我意识缺陷的病理机制和深入了解一般面孔识别、心理理论及自我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我面孔识别脑机制脑区1 引言看一张你和别人的合照的时候,你是不是会第一个看自己的脸,然后再看别人的脸?或者在一大堆的快速呈现的照片中,要是其中有你的存在,你总能看到你自己的照片?我们对于有自己面孔的东西总是那么容易就注意到了。
对于自我面孔识别这一特殊的现象引起了很多的研究和关注。
自我面孔是个体区分自我与他人的重要特征,自我面孔再认能力也被认为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标志。
自我面孔识别是自我参照加工的一种研究范式,反映了人们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区分识别出自我面孔的过程。
与识别他人面孔相比较, 自我面孔识别在行为反应、种系发生、个体发展以及神经机制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它的独特性,目前这一领域已成为探究自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行为指标方面,自我面孔识别在速度上快于识别他人的面孔;种系发生方面,只有人类和大猩猩等高级灵长类动物才具有识别自己面孔的能力;个体发展方面,儿童出生后不久即能识别他人面孔,但要在18个月左右才能表现出自我面孔识别能力;脑机制方面,神经心理学和脑成像研究结果表明自我面孔识别具有不同于识别他人面孔的神经机制,可能主要是右脑的功能【2】。
自我面孔识别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自我面孔识别的优势效应,即人们对自我面孔的识别快于对他人面孔的识别;2、自我面孔识别的优势效应存在文化差异,有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不会产生这一效应;3、自我面孔识别的正性自我偏见,正性自我偏见是指个体在知觉自我的过程中产生的、并在社会比较中努力保持和提升自尊的倾向,目的是希望对自己产生满意感、能力感和有效感。
2024焦虑障碍的脑电生理研究进展要点(全文)
2024焦虑障碍的脑电生理研究进展要点(全文)焦虑障碍是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具有高共病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其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但在治疗方面缺乏指导个体化治疗的指标以及疗效预测的客观指标。
脑电图是探索焦虑障碍病理、认知神经机制、诊断及预后相关生物学标志物的重要非侵入性工具,可探测大脑皮层神经元自发、节律性电生理活动,具有毫秒级别的时间分辨率,方便易行,对采集环境无特殊要求。
由于焦虑障碍病因不明以及其在诊断、治疗方面的复杂性,探索脑电指标与焦虑症状的关联,以及焦虑障碍的诊断、预后相关脑电图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综述焦虑障碍的脑电生理研究,将脑电信号分为时域特征、频域特征、功能连接进行分别阐述,为探索焦虑障碍预测、诊断和预后相关的脑电生理指标提供参考。
一、时域特征时域特征主要包括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和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s,EP)。
ERP是一种特殊的EP,具有锁时锁相的特点,可准确追踪神经元对不同刺激的反应时间进程,并与特定认知加工过程相关。
焦虑障碍的ERP研究主要涉及注意偏向、认知控制、情绪反应等认知加工过程。
1、P1、N170是早期视觉相关ERP,主要起源于视觉皮层。
其中,N170是面孔识别的特异性ERP成分,能够敏感识别面孔表情。
P1、N170成分常被用于探索焦虑障碍患者的注意偏向和早期情绪信息的加工过程。
研究表明,焦虑障碍患者存在威胁性/负性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表现为P1波幅增高、潜伏期缩短。
而一些研究并未发现焦虑障碍患者存在威胁性/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
以上研究结果的异质性可能来源于研究间的方法学差异以及接受刺激的个体差异。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作为一种常见的焦虑障碍亚型,常表现为对社会线索存在认知偏差。
P1、N170成分常被用于探索SAD患者的早期面孔、情绪信息加工注意偏向。
自考《认知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2)
⼀、⾯孔识别的准确性本⾝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1)⾯孔的独特性; (2)对于本族的⾯孔⼈们识别效果姣好,反之则较差; (3)易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倒摄⼀直会导致⽬击者不准确的回忆,事后的误导性信息同样会影响⽬击者记忆。
第六章⼀般知识组织 1. 特征⽐较模型的证据,主要来⾃采⽤句⼦核证技术所完成的⼀些实验。
在这类试验中,被试有⼀些简单句,然后根据头脑中所存储的语义知识,判断句⼦是真是假。
被试反映的潜伏期被纪录下来。
P136 2. 典型性效应:即当⼀个项⽬是某个范围的典型成员时,被试的判断更快。
P136 3. 范畴⼤⼩效应:特征⽐较模型难于解释同样是使⽤句⼦和政技术,所获得的另⼀个普遍的发现,即范畴⼤⼩效应。
P136 4. 原型途径认为,不是范畴的所有成员都平等。
P140 5. 原型具有以下⼏个特点: (1)原型经常被当作范畴的样例。
(2)原型能担任参照点的⾓⾊。
(3)启动之后⼈们对原型的判断更快。
(4)在句⼦中,原型可以替换范畴名称。
(5)原型能有相似家族范畴。
P141 6、相关范畴:①⼀种范畴⽔平叫做上位范畴。
②第⼆种范畴⽔平叫做基本范畴。
③第三种范畴⽔平叫做下位范畴。
原型和基本范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术语。
前者是指⼀个范畴的的样例,⽽后者是指即不是太⼀般也不是太专门的⼀种范畴。
P142 7、基本范畴的特殊地位: (1)⼈们⽤基本范畴名称来标明物体的⾝份。
(2)基本范畴成员具有普遍属性。
(3)基本范畴名称产⽣启动效应。
P143 8、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相对于有⽣命物体来说,这些病⼈的有⽣命物体⽅⾯的知识损伤更严重。
P145 第七章表象 ⼀、两种观点 1. 许多理论学家认为,表象以模拟码的形式存储。
模拟码也叫描述表征,是指与实际物体⾮常相似的⼀种表征。
按照这种模拟码存储的观点,表象是知觉的“近亲”。
2. 另⼀些理论家认为,我们以为命题码⽽不是模拟码的形式,存储⼼⾥表象。
所谓命题码,也叫描述表征,他是⼀种抽象的,象语⾔⼀样的表征。
面孔识别中脑电成分N170 的研究概述
心理科学进展2010, Vol. 18, No. 12, 1942–1948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面孔识别中脑电成分N170的研究概述*李明芳1张烨2张庆林2(1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重庆 400715) (2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重庆 400715)摘要 N170是在面孔刺激呈现后的130-200ms记录到的并在160~170ms时达到峰值的一种脑电负成分。
目前, 在N170的研究中存在争议性的问题有:N170反映面孔结构编码还是面孔特征编码; N170是否是面孔特异性成分; 以及N170是否受注意的影响等。
这些争议也为N170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即探讨结构编码和特征编码在诱发N170成分上起着怎样的作用; 比较不同熟悉度的刺激材料所诱发的N170反应差异; 探讨N170成分与识别电位间的关系;采用多研究方法的结合从不同层面深入揭示N170的认知机制。
关键词 N170; 面孔识别; 结构编码; 特征编码; 类别信息加工; 注意分类号 B841.1N170是在面孔和其他物体类别刺激呈现后的130~200ms记录到的, 并在160-170ms时达到峰值的一种脑电负成分, 其主要分布于大脑颞枕区(occipito-temporal region), 通常在P8(T6) 或者PO8或者O2等电极处的波幅最大。
面孔诱发的N170波幅在左右两半球均强于物体刺激(如汽车)诱发的N170波幅, 且常具有右半球优势(Rossion & Jacques, 2008), 如图1。
近年来, 随着国内外对面孔和其他视觉类别物体识别的研究逐渐增多, 研究者们对这一成分本质的探讨也逐渐深入, 研究的焦点问题集中于:N170反映面孔结构编码还是面孔特征编码的讨论; N170反映面孔特异性(face specificity)信息加工还是一般性类别信息加工的讨论; N170是否受注意的影响, 等等。
趣味解读脸盲症——他们分不清美丑吗?
能 忘 掉 你 的容 颜 ……” ,这句 歌 词 里 描 述 的情
吸 引力。 那 么脸 盲 的人 呢 ?他们 不能 识 别面孔 的 整
他 人相 比较 才 知道—— 面孔 对每 个 人来说 具有 特 异性 ,是 判断 人们 身份 的一 种标 识 先 天 性 脸 盲 的产 生原 因可能是 母 亲怀孕 期 间某 些外在 因素 导致胎 儿大 脑 部分 区域发 展不 完全 ,也 有 可能是 基 因的影 响 ,目前 尚未 有定 论 。但是 有 研究对 9 0 0 多对英 国的双胞胎 ( 包括 同卵双 胞胎 和异 卵双 胞胎 )进 行 认脸 测试 ,从 而得 出如 下 结论 ,“ 脸 盲”还是 “ 不脸盲 ”这项能 力是 高度 遗传 的 ,因为与异 卵双 胞胎 相 比 ,同卵双胞 胎 之间的面孔识别能力更为相 似。 另 一类是 获 得性 脸盲 ,即后天 大脑 的损伤 导 致的 。 中风 、脑 部受 到撞 击或 疾病 引起 加工 面 孔的脑 区 受到 损伤 均可 引起面 孔失 认 。损伤 引起 的脸 盲 ,根 据 患者损伤 的程 度 ,会有 不 同 的表现 。一 些情 况是 患者不 能 识别 曾经 认识 的
中表示 ,与 “ 奶茶 妹妹 ”结婚 并非 是看 中其 外 表 ,而且 由于 自己是 脸 盲 ,所 以不 知道 太太 是
睛 ,只是 他们不 能 将这些 东 西组成 ~个 整体来
识别 。同时 ,他们 识别其 他物 体是 完全 没有 问
题 的 ,阅读也 没有 障碍 ,仅仅 只是 对面 孔的整
否 漂 亮 。很 多 网友 都 对 此表 示 怀 疑 ,还 调 侃
perceptual expertise
对物体的知觉专家化是面孔知觉的另一个特征摘要关于面孔在人类知觉中形成一个特殊的类别并不缺乏证据,然而,关于这些结果的解释却少有结论存在。
问题就在于,面孔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通过面孔知觉的另一个特点来解决这一问题—即对低水平的图片格式有惊人的敏感性—并且呈现出支持面孔识别专家化的证据。
按照之前所做的工作(I. Biederman& P. Kalocsai, 1997),我们发现操作一个图片变成两个互补的在空间频率和方向信息不匹配的两个版本,相较于物体匹配,会损害人们对面孔的匹配。
在这里,我们论证出面孔加工的这一特征,也适用与汽车。
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观察者对汽车的专家化水平。
我们认为,这一问题应该被解决,以寻找合适的证据来证明面孔知觉在某种方式上是特殊的,而与我们在这一领域的专家化无关。
关键字:知觉专家化,空间频率,面孔知觉引自: McGugin, R. W., & Gauthier, I. (2010). Perceptual expertise with objects predicts another hallmark of face perception.Journal of Vision, 10(4):15, 1–12, /10/4/15/, doi:10.1167/10.4.15.简介面孔知觉有别于物体知觉,被认为是特殊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行为的影响。
比如,在图片是上下倒置的时候,面孔知觉比物体知觉会承受更多(the inversion effect; Yin, 1969),而且在对半张面孔进行选择性注意时,这两半面孔在对齐时,比不对齐时更加容易,在对非面孔物体进行观察时就没有出现这一复杂效应(Carey & Diamond, 1994; Young, Hellawell, & Hay,1987)。
这一现象通常并没有争议,而且经常被用来表明,相较于非面孔物体,面孔以一种更加整体的方式进行加工,而更少的依赖于部分分解。
通过面孔与肢体动作识别和调节情绪
通过面孔与肢体动作识别和调节情绪作者:罗文波李帅霞来源:《教育家》 2020年第16期罗文波 /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李帅霞 / 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别人进行信息沟通,并渴望自己被他人喜欢和接纳。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中讲到:“说话就像拉弓射箭,张弛有度才是更好的选择。
”尽管我们努力规范自己的言行,设身处地地倾听,但是,在某些情境下,我们还是经常听不懂或者误解别人的意思,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忽略了非言语信息的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赫拉别恩(Albert Mehrabian)的研究发现,人们在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语言的作用仅占7%,语调语速占38%,表情和动作占55%。
可见,非言语信息尤其是表情和动作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谈及表情,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面孔表情。
虽然面部在人的身体中所占面积相对较小,但从进化发展角度而言,面孔表情具有先天性、适应性、动机性、组织性、社会性和交际功能,被认为是最敏感和最富表现力的情感显示器,不仅可以表达个体的情绪和意图信息,而且能够传递环境中的危险信号。
比如,高兴的面孔预示着个体愉快的情绪和好事的发生,恐惧的面孔预示着个体消极的情绪和环境中潜在的危险。
此外,我们的身体也通过无声的语言——肢体表情来诉说情感和行为。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总会在举手投足间无意识地做出某些肢体动作。
“手舞足蹈”“捶胸顿足”“抓耳挠腮”等成语形象地反映了肢体线索可以表达强烈的情绪状态。
而且,不同的肢体动作如抱头、屈膝、双手抱胸、手臂敞开等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只有系统了解这些面孔表情和肢体表情的特点和含义,我们才能洞悉他人的意图和行为。
面孔表情识别面孔表情识别的特点。
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和卡罗尔·伊扎德(Carroll E. Izard)等人在系统的面孔表情跨文化研究中发现,人类的基本面孔表情可分为高兴、恐惧、愤怒、悲伤、厌恶、惊讶六种,每种表情都是由特定的面部肌肉活动单元组合而成。
面孔识别的特异性行为和电生理研究
总之,面孔识别作为人类认知和社交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意识加工特性 在面孔识别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无意识加工特性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 好地了解面孔识别的机制和规律从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其无意识加工特性表明了它是人类认知和社交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一种现象。
在面孔识别过程中,无意识加工特性表现为无意注意、情绪反应和认知负荷 等方面,这些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面孔识别成为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领 域。通过对面孔识别的无意识加工特性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认知和 社交的奥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皮电指标是指通过测量皮肤电阻、皮肤电位等参数来评估人的生理和心理状 态的一种电生理指标。在面孔识别过程中,皮电指标可以反映人们的情感反应和 压力水平。例如,当人们观察到威胁性面孔时,皮电反应会增强;而当人们观察 到友好性面孔时,皮电反应会减弱。这些皮电反应是人们面对不同情感刺激时的 自然生理反应之一,也是面孔识别过程中的重要神经机制之一。
最后,面孔识别对情感反应具有特异性。面孔识别过程中,我们会根据观察 到的面部表情来推断他人的情感状态,从而做出相应的情感反应。例如,当我们 看到一张笑脸时,我们往往会感到开心和愉悦;当我们看到一张愤怒的脸时,我 们往往会感到不安和恐惧。这些情感反应是与生俱来的,也是面孔识别过程中最 为常见的特异性行为之一。
面孔识别的电生理研究
电生理指标是研究面孔识别过程中神经机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脑电、 皮电和肌电等指标都被广泛应用于面孔识别研究中。
脑电指标是一种直接测量大脑神经活动的电生理指标,主要包括α波、β波、 θ波和δ波等。在面孔识别过程中,脑电指标可以反映大脑对面部特征的加工和 认知过程。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当人们观察到面孔时,大脑的枕叶和颞叶会出 现明显的α波抑制现象,这表明大脑正在积极加工和处理面孔信息。此外,β波 活动的增强也与面孔识别过程中的神经元兴奋和抑制活动有关。
面孔类别识别的N170和VPP的时空特异性研究
眼睛 ) 。有 研 究 者 解 释 这 些 侧 部 活 跃 能 在 头 皮 表 面颞 顶 区 记 录 到 N1 0最 高 波 幅 , 7 能 解 释 眼 睛 比 全 脸 能 引 出 更 高 波 幅 的
N7。 1 0 …虽 然 梭 状 回 N 7 1 0成 分 的广 泛 研 究 和 N0 2 0成 分 的 不 确 定 , 这 些 成 分 作 为 脸 但 早期 加工 过 程 的 指 标 现 如 今 是 被 广 泛 接 受
~
征 的结 构 分 析 有 关 , 熟 悉 度 、 别 、 龄 与 性 年
和种 族 无 关 。另 有 研 究 表 明 N 7 1 0的 波 幅 非 常显著地 被 面孔刺 激和 眼 睛所 加 强 , 而 其 他 视 觉 客 体 种 类 刺 激 很 少 或 不 被 引 出 。3 相 似 的 , 骨 内 的 皮 层 电 生 理 记 录 l ・ 颅
维普资讯
应 用 心 理 学
20 06年第 1 卷第 3 , 723 2 期 2 -1 0
C ieeJ u lo hn s o ma f
Ap l d P y h lg pi s c oo y e
2 0 Vo.1 . . 2 7-1 0 6. 1 2 No 3。 0 2 3
刺 激 , 间没 有 差 异 显 著 性 。脸 刺 激 与 其 他 物 体 类 别 刺 激 相 比 , 1 0和 之 N7
VP P是 其 特 异 性 的 脑 波 成 分 。 关 键 词 面 孔 识 别 N1 0 VP 特 异 性 7 P 中 图 分 类 号 :8 22 B 4 .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 0 -00 20 )0 -271 A 1 662 (0 6 -30 0 -7 0 3 率 事 件 相 关 的 脑 电 研 究 可 以 提 供 至 关 重 要
人类面孔识别的神经科学机制
人类面孔识别的神经科学机制人类面孔识别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认知过程之一。
它有着复杂的神经科学机制,涉及识别和储存面孔信息的神经回路,面孔特异性细胞的活动和情感加工等多方面。
本文就这些方面进行综述,以了解这一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回路面孔识别的神经回路复杂而多样,包括了视觉、记忆和情感加工的多个区域。
经过视觉系统处理后,面孔信息被传送到颞叶皮质,然后是海马体、杏仁核、杏仁体周围核团等多个区域,形成一条面孔识别回路。
这个回路不仅可以储存面孔信息,还可以参与情感加工,比如已知的阴阳性面孔和微笑等情感信息以及面孔和声音的联接等。
面孔特异性细胞活动面孔识别的神经环路中,颞叶皮质区域的特定细胞群,被命名为"面孔特异性细胞",这种细胞不仅对人脸敏感,而且对不同方向和照明条件下的人脸特征有不同响应。
这种面孔特异性细胞的活动是识别个体的重要基础,随着对神经网络构建的深入研究,有可能发现一些嵌在网络中的面孔特异性神经群。
此外,研究发现面孔识别的神经回路还与神经调节物质如多巴胺等有关。
情感加工情感加工是神经环路中的另一重要方面,它能为面孔的识别和储存提供精细和细腻的加工过程。
研究者将面孔划分为反映阴性和阳性情感的两类,发现不同类型的神经区域对这些面孔类型有不同的反应。
比如,杏仁体、杏仁体周围核、前额叶等区域活跃度增强,表现为面孔情感的深度和强度提高。
发育和变化人类面孔识别的发育和变化过程非常复杂。
大量证据表明,面孔特异性细胞的产生受到基因和环境互动的影响。
然而,由于神经回路非常复杂,目前还不知道各个神经分区间的有多大和范围有多大。
同时,由于个体面孔特征的变化和身体周围的环境都会改变神经活动,因此也需要对面孔变化产生的神经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总结总之,人类面孔识别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涉及识别和储存面孔信息的神经回路、面孔特异性细胞的活动、情感加工和发育和变化等方面。
面孔的认知与识别
面孔的认知与识别认知心理生理学(Cognitive psychophysiology)创造了许多实验方法研究正常人面孔认知的规律。
在左构脸和右构睑的研究中,发现了左侧脸负载着较多的信息;在正位脸和倒立脸的研究中,发现了面孔认知的翻脸效应;在面孔旋转的研究中,发现了心理旋转效应;在正常脸与重组脸的研究中,发现了面孔认知的拓扑编码规律;在熟悉脸与陌生脸的研究中,发现了不同的编码过程和脑网络。
这些研究表明,面孔认知过程至少包含7种编码:图形码、结构码、身份码、姓名码、表情码、面部言语码和视觉语义码;熟悉性判断、身份判断和姓名判断的反应时依次增长的事实,提示三者是顺序进行的信息加工过程;对熟悉人确认至少包括3种编码,即结构码、身份语义码和姓名码;对陌生人识别,则以图形码和视觉语义码为主的两种编码过程;在面孔识别中最普遍而共同的加工过程是并行处理,随加工深度要求不同,则有顺序的串行加工过程;各种编码过程中,均可并行同时提取许多特征,实现底-顶的加工策略,也存在着顶一底的语义指导加工策略。
总之,认知心理学发现的这些规律,对于深入研究人类信息加工的自动过程和控制过程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心理生理学以脑事件相关电位为基础,吸收了认知心理学对面孔认知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认知心理生理学的新研究领域。
文献中积累的事实表明,从简单描述的面孔图到真实面孔照片,随复杂性增加和要求记忆功能的参与,面孔刺激引出的ERPs中较长潜伏期成分增多,面孔与非面孔刺激的ERPs差异主要反映在潜伏期为250毫秒以前的成分,大体在140-240毫秒之间。
在熟悉人照片匹配实验中,不匹配时引起160毫秒以前的负波,以右半球为主;在照片的身份、职业匹配实验中,不匹配时则引起两半球广泛性不匹配负波;潜伏期约450毫秒。
我们实验室自1988年以来,研究了正常被试在面孔识别时的ERPs,发现以双关图为认知材料时,将其认知为面孔时比认知为非面孔时P2波的潜伏期加长,说明面孔认知比非面孔认知的加工过程复杂。
生理心理学完整
一、名解1感受野: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2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且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是柱状分布,只对某一视觉特征发生反应。
3超柱:在大脑视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综合反应的基本单位叫超柱。
4视感受单位:一个神经节细胞及与其相互联系的全部其他视网膜细胞,所构成的视觉最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5PET:(正电子发射层描述)是一种对人脑代谢无损伤性连续测定方法,能够动态活体研究人脑功能与其区域性糖代谢率之间的关系。
6fMRI:指无创性脑代谢成像技术之一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用于测定血氧水平信号在认知活动中不同脑区的变化。
7朝向反应:指由新异强烈刺激引起的机体现行活动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的一种反对活动。
8习惯化:强化S重复—前膜Ca离子内流减少—递质释放减少—后电位EPSP减少,无生物学意义。
9敏感化:强刺激重复—前膜Ca离子内流增加—递质释放增加—后电位EPSP增加,有生物学意义。
10次发行饮水:是一种预见性的生理心理反应,由于生活习惯和预料将会渴,而导致的饮水行为。
在吃饭中喝汤和饭后饮水,以及不论是否口渴每日定时喝茶都是。
11AEP:(大脑平均诱发电位)一组能够反应心理活动中脑功能瞬间变化的脑电波。
根据潜伏时可分为早成分,中成分,晚成分。
12大脑半球功能一侧化:对正常被试和割裂脑病人的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在认知活动中的功能是不对称的。
左侧大脑半球的言语功能和抽象思维功能优于右侧半球。
右侧半球的空间概括能力的形象思维功能和情感信息处理优于左半球。
二、填空1、生理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神经科学)(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与脑机能定位论相对应的学说称为(脑等势学说)。
3、人的心理反应不仅制约于(外界刺激),也制约于脑干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兴奋水平所决定的唤醒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孔识别的特异性
【摘要】:面孔加工机制是否具有特异性,这是目前认知神经科学争论的一个焦点。
论文主要以汉字作为对照刺激,在行为水平和神经水平研究了面孔识别的反转效应和种族效应。
实验分别采用了相对辨认任务,再认任务,种族判断任务和前后比较等4种任务,探讨了面孔加工过程的特点及其神经机制问题。
本研究包括三个部分的实验,研究一(实验一、二),采用启动范式和面孔/汉字双关图作为实验材料,考察两种启动条件下,面孔/汉字双关图的反转效应。
研究二(实验三到五),考察刺激的方向和种族对面孔和文字的认知过程的影响,并且考察了两个种族的被试对面孔的识别。
研究三(实验六,七)是两个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实验,比较面孔和汉字以及其他2种刺激物的识别过程的神经活动,以及不同种族的面孔的识别过程的神经活动。
研究结果发现:1.经过面孔启动后,被试对双关图的相对辨认出现明显的反转效应(对反转刺激的绩效低于正立刺激);而经过汉字启动后,被试对双关图的相对辨认没有出现反转效应,这一结果表明自上而下的专家化系统的激活是面孔反转效应的一个关键因素。
2.在再认任务中,刺激的种族和呈现方向对文字识别和面孔识别的影响是一致的,都存在“本种族优势(本种族的再认绩效高于他种族)”,并且对两种刺激物的再认都存在明显的反转效应。
在种族判断任务中,被试对他种族(高加索人)的种族分类绩效高于本种族(中国人)——“他种族优势”。
两种文字(汉字和韩文)的识别成绩没有差异。
对面孔的种族判断存在反转效应,对汉字的种族判
断出现较弱的反转效应,对韩文的种族判断则没有。
两种任务条件下,面孔刺激的反转效应均大于文字刺激。
3.高加索人被试和中国人被试都在再认任务中表现出了“本种族优势”,在种族判断任务中表现出了“他种族优势”。
并且两种任务下的种族优势量存在显著正相关(r=0.305)。
4.和正立面孔相比,反转面孔所引起的N170振幅更大,而汉字、手表以及其他物品不同呈现方式引起的N170波没有差异。
面孔,手表以及其他物品的N170存在右侧优势,而汉字左右半球没有差异。
反转面孔引起的P200振幅更大,反转汉字引起的P200振幅小于正立汉字,其他两种刺激物呈现方式没有差异。
P200存在左侧优势。
再认和种族判断两种任务下,中国人面孔引起的P200振幅大于高加索人面孔。
研究结果支持面孔特异性假说。
右侧枕颞叶的FFA区域的N170成分可能与面孔认知加工系统的结构信息加工有关,大脑两侧枕颞叶的P200成分可能和一般的视觉专家化系统有关。
【关键词】:面孔识别专家化系统反转效应种族效应N170P200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42.1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0第一章面孔识别研究进展10-22
第一节与面孔有关的各种现象10-15第二节面孔识别加工的神经机制15-18第三节面孔识别加工模型18-22第二章本研究构思22-29第一节问题:面孔识别真有特异性吗?22-25第二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构思25-29第三章研究一:面孔特异性的验证性研究29-37第一节实验一面孔特异性的验证性研究:双关图实验(A)29-34第二节实验二面孔特异性的验证性研究:双关图实验(B)34-36第三节研究一小结36-37第四章研究二:面孔识别系统特点研究37-63第一节实验三:再认任务下面孔和文字识别的知觉特点37-45第二节实验四:种族判断任务下面孔和文字识别的知觉特点45-53第三节实验五:两种种族效应的关系研究53-61第四节研究二小结61-63第五章面孔识别系统的神经机制——ERP研究63-86第一节面孔、汉字和其他物体认知加工的神经机制比较研究63-75第二节东西方面孔种族效应的神经机制研究75-84第三节小结和讨论84-86第六章总讨论86-97第一节是否存在特异性的面孔识别系统86-90第二节面孔识别系统的特点90-92第三节面孔识别系统的神经机制92-93第四节面孔认知加工模型93-94第五节遗留问题和研究展望94-95第六节总结论95-97附录97-105参考文献105-117后记117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