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脑卒中循证实践指南

中西医结合脑卒中循证实践指南

03
康复治疗: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
04
预防措施:中西医结合预防脑卒中,降低发病率和复发率
挑战与机遇
挑战:中西医结合脑卒中 的研究方法、疗效评价和 临床应用等方面存在诸多 挑战。
挑战:中西医结合脑卒中 的研究需要多学科、多领 域的合作,需要整合资源, 形成合力。
机遇:随着现代医学技术 的发展,中西医结合脑卒 中的研究将更加深入,为 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高医疗费用:脑卒中的治疗和康复需要投入大量 的医疗资源和费用,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2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的 优势
西医治疗方法
01
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 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02
手术治疗:采用血管内 介入治疗、外科手术等 方法
03
康复治疗:进行物理 治疗、言语治疗等
04
预防措施:控制高血压、 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保 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机遇:中西医结合脑卒中 的研究将为医学发展带来 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医 学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谢谢
中医治疗方法
1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 穴位,调节气血,改 善脑部血液循环
3
中药汤剂:根据患者病 情,开具中药汤剂,调 理脏腑功能
拔罐疗法:通过拔罐, 疏通经络,缓解脑部 水肿
2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 摩,缓解肌肉紧张,促 进脑部康复
4
结合治疗的效果
1
提高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 可以提高脑卒中的治疗效果,
A
西医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 术治疗等
B
中医治疗:包括针灸、推拿、 中药等
综合治疗:结合西医和中医治
C
疗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卒中的进展及诊疗

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卒中的进展及诊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卒中的进展及诊疗答案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目录丹参与丹参多酚酸—急性脑缺血治疗研究 (1)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重塑研究进展 (3)《中国缺血性卒中和TIA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最新解读 (7)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疗策略与中药注射剂应用 (9)脑血管病的救治策略与用药 (1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诊疗策略 (13)脑梗塞血运重建策略的评价 (15)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治策略 (17)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治疗 (19)低NIHSS评分大血管闭塞的血管内治疗 (21)中西医结合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策略 (23)缺血性脑卒中免疫机制研究进展及潜在新药物靶点的展望 (25)女性卒中的特点及中西医结合诊疗策略 (27)丹参与丹参多酚酸—急性脑缺血治疗研究1.丹参中作用最强的有效成分是()A.丹酚酸AB.丹酚酸BC.丹酚酸CD.丹酚酸DE.丹参多酚酸参考答案:A2.根据《中国药典》2020版,丹参的质量评价标准中,丹酚酸B的含量不得少于多少()A.0.1%B.0.5%C.1.0%D.2.0%E.3.0%参考答案:E3.丹参的应用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哪本历史文献()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日华子本草》D.《妇人明理论》E.《本草纲目》参考答案:A4.发现丹参中首个水溶性成分的时间是()A.1934年B.1980sC.1984年D.1988年E.1993年参考答案:B5.丹参多酚酸的药理作用机制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抗血小板聚集及凝集B.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C.抑制细胞凋亡和保护神经元D.促进细胞凋亡E.促进损伤后血管及神经元增殖参考答案:D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重塑研究进展1.神经重塑不包括以下哪部分()A.基因表达改变B.轴突生长C.突触不可再生D.大脑网络重组E.神经元再生参考答案:C2.关于缺血性脑卒中与神经重塑过程,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A.缺血性脑卒中不能诱导轴突发芽或生长B.轴突生长通常在缺血性脑卒中后30天会出现C.轴突生长形成的皮质回路可以在缺血后立即观察到D.卒中可诱导对侧运动皮层轴突发芽,进入同侧梗死周围皮层、对侧纹状体、红核等E.卒中只能诱导与梗死部位相邻的皮层中的轴突发芽,不能涉及同侧皮层参考答案:D3.1990年-2019年缺血性卒中年龄标化的发病率最高的国家是()A.中国和印度B.美国和印度C.印度与埃及D.美国与埃及E.中国与埃及参考答案:E4.神经重塑主要发生在卒中后的哪个时期()A.慢性期B.超急性期C.急性期D.亚急性期E.稳定期参考答案:D5.在轴突生长过程中,表达上调的信号有()A.Nogo-AB.NgRC.RhoAD.ROCKE.BDNF参考答案:E星形胶质细胞CX43、半通道及缝隙连接对脑缺血性神经炎性反应调控及丹参多酚酸的干预1.AMPK/mTOR/ULK1通路在自噬中的主要作用是()A.抑制自噬B.控制基因表达C.促进细胞分裂D.激活自噬E.维持细胞稳态参考答案:D2.半通道是由多少个Cx43蛋白质构成的六聚体()A.4个B.5个C.6个D.7个E.8个参考答案:C3.缝隙连接(GJ)主要作用是什么()A.神经细胞传导B.细胞间物质交流与通讯C.神经元修复D.血管生成E.能量代谢参考答案:B4.丹参中活血作用最强且含量最高的水溶性化合物是()A.丹酚酸AB.丹酚酸BC.丹酚酸CD.丹酚酸DE.丹参酮参考答案:B5.丹酚酸B(SalB)的主要作用不包括哪一项()A.改善微循环B.抗炎C.促凝D.抗氧化E.对缺血性卒中有保护作用参考答案:C《中国缺血性卒中和TIA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最新解读1.根据2022版指南,对于既往未接收降压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发病数天且病情稳定后,如果收缩压多少mmHg以上,建议启动降压治疗?A.120B.130C.140D.150E.160参考答案:C2.卒中患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比例有多少?A.<40%B.<50%C.<60%D.>70%E.>90%参考答案:D3.对于非心源性TIA或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使用的预防卒中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药物是什么?A.口服抗血小板药物B.抗凝药物C.溶栓药物D.钙通道阻滞剂E.利尿剂参考答案:A4.对于具有活动能力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在急性期后,推荐的体育锻炼频率和时长应为?A.每周至少1次,每次至少5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B.每周至少2次,每次至少10分钟的有氧运动C.每周至少3-4次,每次至少1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D.每周至少5次,每次至少30分钟的高强度运动E.每周至少2次,每次至少2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参考答案:C5.筛查隐源性卒中的栓子来源的金标准是()A.经胸超声心动图B.心电图筛查C.血液检测D.颈部血管超声E.食道超声心动图参考答案:E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疗策略与中药注射剂应用1.下列哪项不属于丹参多酚酸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A.有效减少脑梗死面积B.选择性增加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脑血流C.促进神经功能恢复D.不能联合溶栓治疗,会增加出血风险E.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和运动功能参考答案:D2.下列哪项不是痰热腑实的常用药()A.瓜蒌B.胆南星C.大黄D.芒硝E.黄芪参考答案:E3.生地用于治疗阳闭时,其作用是()A.凉血清热B.清肝熄风C.育阴潜阳D.使火降风熄,则气血下归E.益气养血参考答案:A4.关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用药安全,说法错误的是()A.一次一支,一日一次B.滴速控制在每分钟40滴及以上C.药液配置后,应在4小时内用完D.不宜与藜芦及其制剂同时使用E.在静脉输液时,建议选择精密输液器参考答案:B5.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是()A.高血压B.高血糖C.血脂紊乱D.动脉粥样硬化E.炎症参考答案:D脑血管病的救治策略与用药1.目前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是()A.糖尿病B.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心肌梗死D.高血压E.脑卒中参考答案:E2.下列哪项不属于中风病的危险因素()A.高血压B.糖尿病C.体力活动过多D.吸烟E.肥胖参考答案:C3.中风病痰热内闭清窍证的治法是什么()A.熄风化痰,活血通络B.清热化痰,醒神开窍C.平肝熄风,清热泻火D.益气活血,养阴通络E.益气回阳,固脱参考答案:B4.在中风病的战略防御阶段,主要治则是什么()A.活血化瘀B.益气养阴C.检测和支持D.熄风通络E.清热化痰参考答案:C5.下列哪种中成药适合在中风病急性期和恢复期应用()A.参麦注射液B.醒脑静注射液C.刺五加注射液D.脉络宁注射液E.丹参多酚酸注射液参考答案:E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诊疗策略1.STAIR推荐意见中提出,卒中病理的级联瀑布反应涉及多重途径,可能需要哪种策略进行有效调控()A.单一机制药物B.手术治疗C.联合多种药理作用的药物D.增加药物剂量E.延长治疗时间参考答案:C2.缺血性卒中全流程规范化管理的内容不包括()A.公众教育卒中一级预防B.院内急性期救治C.院内二级预防D.门诊复查卒中后认知等功能障碍识别与管理E.长期康复卒中三级预防参考答案:C3.关于不同类型患者采取不同降脂方案,说法错误的是()A.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给予低强度他汀治疗B.合并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高强度他汀治疗,需要时联合依折麦布高强度他汀治疗,需要时联合依折麦布C.极高危缺血性卒中患者给予最大耐受剂量他汀治疗后,LDL-C仍高于1.8 mmol/L,推荐与依折麦布联合应用D.若他汀与依折麦布联合治疗后,LDL-C 水平仍未达到目标水平,推荐联合使用PCSK9 抑制剂治疗以预防 ASCVD 事件发生E.他汀不耐受者,根据LDL-C水平目标值,可考虑使用PCSK9抑制剂或依折麦布参考答案:A4.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什么作为国家医疗质量安全十大改进目标之一()A.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率B.提升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C.降低癌症死亡率D.推广疫苗接种E.扩大慢性病筛查范围参考答案:B5.大脑中动脉M2或M3段闭塞的患者,可以考虑在发病6h内进行哪种治疗方法()A.动脉溶栓B.静脉溶栓C.机械取栓D.保守治疗E.抗血小板治疗参考答案:C脑梗塞血运重建策略的评价1.首要DNT的时间目标是()A.≥50%患者在60分钟内溶栓B.≥50%患者在55分钟内溶栓C.≥50%患者在50分钟内溶栓D.≥50%患者在45分钟内溶栓E.≥50%患者在40分钟内溶栓参考答案:A2.脑梗塞治疗策略不包括()A.静脉溶栓B.动脉溶栓C.促进血小板聚集D.抗凝E.改善侧支循环参考答案:C3.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所首次分离得到丹参多酚酸的时间是()A.上世纪80年代B.上世纪90年代C.2000年D.2001年E.2010年参考答案:A4.对于轻型卒中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启动哪种治疗对预防90天内的早期卒中复发有益?A.单一阿司匹林治疗B.单一氯吡格雷治疗C.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治疗D.替罗非班治疗E.抗凝治疗参考答案:C5.下列哪项检查应在静脉溶栓前进行()A.基线心电图B.血糖测定C.肌钙蛋白评估D.胸片检查E.血小板计数参考答案:B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治策略1.下列哪项不是AIS核心理论——挽救缺血半暗带的基础()A.局部血流B.组织氧分压C.全脑血流D.时间窗E.组织窗参考答案:C2.AIS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内,rt-PA的使用剂量是多少()A.0.6mg/kgB.0.7mg/kgC.0.8mg/kgD.0.9mg/kgE.1.0mg/kg参考答案:D3.关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ECASS分型,说法错误的是()A.HI1沿梗死灶边缘小点状出血B.HI2 :梗死区内片状无占位效应出血或多个融合的点状出血C.PH1:血肿≤梗死面积的30%并有轻微占位效应的出血D.HI3由HI4.HI2共同组成E.血肿>梗死面积的30%并有明显占位效应的出血或远离梗死灶的出血参考答案:D5.丹酚酸通过何种方式展现其主要的药效学特点?A.抑制细菌生长B.单纯抗氧化作用C.通过改善侧支循环、抗炎、抗氧化、抗凋亡、保护血脑屏障、改善线粒体功能、抗血小板聚集等一系列作用机制D.单一改善线粒体功能E.仅具有抗炎效果参考答案:C6.丹酚酸在AIS治疗中的主要作用不包括()A.改善侧枝循环B.抗炎、抗氧化C.抑制肿瘤细胞生长D.保护血脑屏障E.抗血栓形成参考答案:C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治疗1.WAKE-UP试验中,对于醒后卒中患者,如果MRI显示DWI-FLAIR不匹配,推荐使用哪种治疗()A.血管内机械取栓B.口服抗血小板药物C.阿替普酶静脉溶栓D.安慰剂E.抗凝治疗参考答案:C2.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哪个区域与神经功能缺失加重和恢复密切相关()A.梗死核心区B.缺血半暗带C.良性缺血区D.静脉系统E.动脉系统参考答案:B3.对于醒后卒中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果距最后正常时间远超(),MRI显示DWI-FLAIR不匹配,且不适合或未计划进行机械取栓,指南推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0.5hB.1.5hC.2.5hD.3.5hE.4.5h参考答案:D4.脑梗死静脉溶栓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主要作用机制不包括()A.增加出血风险B.改善脑部微循环C.减轻神经元损伤D.抗氧化应激E.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参考答案:A5.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出现疑似脑出血的情况,应采取的措施是()A.立即给予6-8个单位血小板输注B.血液科会诊,注意目前的凝血功能C.停止溶栓药物输注,立即抽血进行检查,立即行平扫头颅 CT 检查D.立即给予ε-氨基己酸4-5g静脉注射E.有关外科和/或内科治疗需要商讨共同决定参考答案:C低NIHSS评分大血管闭塞的血管内治疗1.有研究表明,有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占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的比例是()A.9.9%B.0.26%C.>50%D.0.8%E.10%参考答案:C2.关于低NIHSS评分ASI-LVO症状进展的病理机制,说法不正确的是()A.梗死灶扩大B.开始侧枝循环良好,紧跟着侧枝循环衰竭,症状加重C.再发梗死D.梗死灶缩小,远端大血管闭塞E.栓子逃逸会导致失语参考答案:D3.丹酚酸的作用机制不包括()A.抗炎B.促进血小板凝集C.抗氧化D.抗凋亡E.保护神经单元参考答案:B4.建议NIHSS评分为()时候进行影像学检查,可筛查出90%的LVOA.≥1分B.≥2分C.≥3分D.≥4分E.≥5分参考答案:B5.对于大脑中动脉M1段及颈动脉闭塞而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NIHSS评分()时可考虑动脉取栓治疗A.≥6分B.<6分C.>5分D.≤5分E.>7分参考答案:B中西医结合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策略1.脑卒中急诊救治体系中,关于诊断和评估的下列哪个步骤描述不准确()A.按照诊断流程处理疑似脑卒中患者B.对疑似脑卒中患者无需进行头颅平扫CT/MRI检查C.进行必要的血液学、凝血功能和生化检查,并尽量缩短检查时间D.进行心电图检查,有条件时应持续心电监测E.使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参考答案:B2.导致脑血管疾病过早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是()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B.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C.脑血管性痴呆D.卒中E.高血压脑病参考答案:D3.以下关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主要通过单一靶点干预发挥药效B.丹参多酚酸无法改善微循环和侧支循环C.丹参多酚酸不具备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D.丹参多酚酸能改善脑部循环、保护脑神经和抗血栓形成E.丹参多酚酸无法保护血脑屏障和改善线粒体功能参考答案:D4.AHA/ASA建议超过多少比例的静脉溶栓患者DNT应缩短至60分钟以内()A.30%B.40%C.50%D.60%E.70%参考答案:C5.2018年中国居民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率的多少()A.10%B.15%C.20%D.22%E.30%参考答案:D缺血性脑卒中免疫机制研究进展及潜在新药物靶点的展望1.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什么引起的?A.脑出血B.动脉粥样硬化C.脑部肿瘤D.脑炎E.癫痫参考答案:B2.在缺血性脑卒中中,低氧状态主要激活哪种细胞?A.神经元B.星形胶质细胞C.少突胶质细胞D.小胶质细胞E.内皮细胞参考答案:D3.豨莶草最早记载于我国哪本医术()A.《唐本草》B.《本草纲目》C.《本草图经》D.《本草蒙筌》E.《中国药典》参考答案:A4.国家卒中登记数据显示,卒中患者1年内的复发率为多少?A.5.9%B.10.9%C.13.4%D.14.7%E.19.1%参考答案:D5.以下哪项不是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重点?A.溶栓治疗B.抗栓治疗C.改善脑循环D.切除梗死脑组织E.脑保护治疗参考答案:D女性卒中的特点及中西医结合诊疗策略1.根据中医理论,女子多少岁进入绝经期()A.35岁B.42岁C.49岁D.56岁E.63岁参考答案:C2.女性卒中的死亡率在女性死因中排名第几()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E.第五参考答案:C3.偏头痛与先兆脑卒中关系的可能机制不包括()A.遗传倾向B.内皮功能障碍C.神经传递功能障碍D.凝血异常E.经卵圆孔未闭的反常栓塞参考答案:C4.雌激素对人体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A.雌激素对血管有抗氧化作用B.雌激素使NO生物利用度增高C.雌激素使氧自由基产生升高D.内源性雌激素有利于维持绝经前妇女的正常血压E.雌激素可能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影响血压参考答案:C5.下列哪项是妊娠期的生理变化之一()A.全身血管收缩与静脉阻滞B.血液动力学与血管系统保持稳定C.凝血系统呈现低凝状态D.全身血管舒张与静脉瘀滞E.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参考答案:D。

中医药调控线粒体质量控制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调控线粒体质量控制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论著·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摘要】 缺血性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意外,日益成为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

线粒体质量控制失调是脑缺血诱导神经元死亡的重要机制,维持线粒体功能对于促进神经元存活和改善神经功能至关重要。

线粒体质量控制主要涉及线粒体氧化应激、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自噬、线粒体生物发生等方面,是稳定线粒体正常结构、发挥线粒体正常功能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中医药通过多角度、多通路、多靶点调控线粒体质量控制,通过影响线粒体结构与功能,能显著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症状,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应用中药有效化合物成分及中药复方调控线粒体质量控制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阐释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明确中医药对线粒体质量控制的调控机制,总结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科学内涵与不足之处,以期为临床进一步应用中医药参与治疗缺血性卒中提供一定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中医药;线粒体质量控制;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R 743.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32Advanc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gulating Mitochondrial Quality Control in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SU Ziwei 1,2,MA Yan 2,ZHOU Yanzhang 3,ZHOU Zhiliang 2*1.Tianji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1617,China2.Department of Encephalopathy Acupuncture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43,China3.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130117,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ZHOU Zhiliang ,Chief physician ;E-mail :**********************【Abstract 】 Ischemic stroke is the most common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and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seriousglobal health problem. Mitochondrial quality control disorder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of neuronal death induced by cerebral ischemia,and the maintenance of mitochondrial function is essential for promoting neuronal survival and improving neurological function. Mitochondrial quality control mainly involves mitochondrial oxidative stress,mitochondrial dynamics,mitochondrial autophagy,mitochondrial biogenesis,etc.,which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stabilizing the normal structure of mitochondria and exerting the normal function of mitochondria. In recent year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by affecting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mitochondria through multi-perspective,multi-pathway,multi-target regulation of mitochondrial quality control,which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experimental studies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s on the application of effective compound components of TCM and TCM compound to regulate mitochondrial quality control in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in recent years,further explains the pathogenesis of ischemic stroke,clarifies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TCM on mitochondrial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804049)引用本文:苏紫威,马妍,周彦彰,等. 中医药调控线粒体质量控制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2024,27(24):3023-3030.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32. []SU Z W,MA Y,ZHOU Y Z,et al. Advanc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gulating mitochondrial quality control in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24,27(24):3023-3030.© Editorial Office of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under the CC BY-NC-ND 4.0 license.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和残疾原因,是由血栓形成或栓塞引起的脑血流中断,受影响的大脑区域不同,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急性单侧软瘫和语言功能下降[1-2]。

脑卒中治疗中有关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治疗中有关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治疗中有关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研究进展脑卒中,亦名中风,属于神经内科常见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

因此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护理对其康复极其重要,而中医独有的康复手法对脑卒中患者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有關脑卒中护理治疗的临床文献,对其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方法作一综述。

标签:脑卒中;护理;中西医结合脑卒中,即通常所说的中风,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疾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其特点是突然起病,致死致残率高,有统计显示我国脑卒中年发病率高达150/10万,虽然急性期通过积极抢救治疗可以挽回生命,仍有80%的患者病后会伴发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个人及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1]。

由于脑卒中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出各种功能缺损,这是由于大脑局部神经功能缺失,给患者造成各种的功能缺损,包括偏瘫、肢体的运动与感觉障碍、吞咽障碍、语言障碍、精神心理障碍、睡眠障碍、失明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脑卒中康复期的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对近年有关脑卒中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研究进行归纳。

1 一般护理1.1常规护理:主要依靠西医的方法,主要包括正确的收集患者病史并加以评估,每天定期测量患者的各种生理指标,如精神状况、血压、心率、呼吸、脉搏等,保持病室的绝对安静,空气流通良好,必要的卫生条件等,而通过中医辨证分型又可以将患者分为阳虚和阳亢等不同类别,合理安排病房的环境条件来指导西医治疗[2]。

例如寒证患者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恶寒喜热、手足厥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等,而热证患者表现为高热、精神亢奋、声高气壮息粗、舌苔厚腻、脉实有力[3]。

1.2饮食护理告知患者戒除不良生活习惯,予以低盐低脂饮食。

相关研究显示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脑卒中康复有着积极的影响[4]。

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含有粗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由于西医治疗以治标为主,往往会对患者身体机能造成很大伤害,中医的饮食调护就显出了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中医独特的望闻问切技术可以将脑卒中患者分为不同症型,如急性期患者多有内热、痰湿、淤血为患,饮食上注意清淡,并加以清热化湿散瘀,如绿豆汤、薏苡仁粥、藕粉、冬瓜汤等,恢复期患者多有气血虚,脾胃功能下降等问题,此时可以补养气血,健脾和胃为原则。

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m n s i l f l t e i nv ri C i s dcn , e i 0 0 0 C ia e p t Af i e t B Un U iesy o hn e Ho a i a d o g t f e Me i e B in 1 0 7 , hn i jg A sr c: al sre iga ditre t no ot t k y p a i P D) s e otn i s o et a n . h blaint i- b t a t E r ce nn n ev ni np s s o e sh ga( S i v r i r t n t k e t tRe a i t o an y n o —r d y mp a r r me it r
i g a d a u u cu ea e t eman t e a i s n P D. mp e e sv n n i iu l e e t e t n e l ・ icp i a n g me t n n c p n t r r i r p e S Co r h n i ea d i d v d ai dt am n d r h h o z r u mu t d s i l r ma a e n d i ny mo —
率 和 死 亡 率 增 加 。 因此 ,对 P D 患者 早 期 筛 查 、及 时 诊 治 , S
针 刺 治疗 本 病 疗 效 确 切 ,且 方 法 多样 ,有 不 同 的针 法 和 取 穴方 法 。 临床 常将 多种 针 刺 方 法 相 结 合 ,并 联 合 康 复 、药 物 或 高压 氧 等其 他 方 法 治 疗 P D。 S

综述 ・
卒 中后 吞 咽 困难 的 中西 医治 疗 进 展
阚保 红 ,常静玲 ,高颖

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的中西医康复治疗进展

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的中西医康复治疗进展

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的中西医康复治疗进展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后遗症包括肢体运动障碍、言语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等。

而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是其常见的运动障碍之一,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针对这一问题,中西医康复治疗在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为患者的康复带来了希望。

脑卒中后足下垂是指因脑卒中引起的肢体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患者足部肌肉无法正常发力,出现足部下垂的症状。

这一症状会导致患者步态不稳,行走困难,甚至失去行走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何有效地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成为了临床医生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中,针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目前已经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中医针灸和中药治疗等多种手段,下面将针对这些治疗方法进行详细讨论。

首先是药物治疗。

对于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药物治疗是常见的手段之一。

通常采用的药物包括神经营养药物、肌肉松弛剂和抗痉挛药物等。

神经营养药物可以促进受损神经元的再生和修复,从而有助于恢复患者下肢功能;肌肉松弛剂和抗痉挛药物则可以减轻肌肉痉挛、均衡神经肌肉张力,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步态和行走能力。

不过,药物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药物副作用较大,需要长期服用容易导致耐药性等问题。

其次是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在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运动训练和功能训练等,通过综合性的康复方案,帮助患者逐步恢复下肢功能和步行能力。

比较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平衡训练、步态训练、肌力训练、协调训练等,这些训练都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下肢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步态稳定性,从而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

除了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中医针灸也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的治疗中。

中医认为,脑卒中后足下垂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下肢肌肉失去正常的营养和刺激,从而出现功能障碍。

脑卒中睡眠障碍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研究现状

脑卒中睡眠障碍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研究现状

理 、 知、 认 中医护理等方 面, 出针 对性 改善和解决脑卒 中患者 睡眠障碍的护理干预方法 , 提 为切 实有效地 改善脑卒 中患者 的睡 眠情 况 提供参考 。
关 键 词 : 卒 中 ; 眠 障碍 ; 响 因素 ; 脑 睡 影 护理 干预 中图 分 类 号 : 4 3 R 7. 5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6 6 1 (0 11— 0 5 0 10 — 4 12 1 )0 0 0— 4
( )7 ~ 1 3 :9 8.
运动发育方 面的评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 ( < . )说 明早产儿发育 P 00 , 5
支持模式 能促进其 神经 行为的发 育。 许多研究显示 , 发育支持护 理模式对早产儿 的智能运动发育有促 进作用 , enc等[ R si 7 k 1 调查发
当代 护士 2 1年 1 月下旬 刊 ( 科版 ) 01 0 专
・ ・ 5
※ 综 述
脑卒 中睡眠 障碍 中西 医结合护理的研究现状
王艳桥 蒋运 兰 胡 燕 郭秋 月 曾 婧
摘要 综述近年来脑卒 中患者睡眠 障碍 的中西医结合 护理干预方 面取得 的进展 , 总结卒 中后患者睡眠障碍的主要影响 因素 , 并从 心
脑卒 中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 、 发病 。 多 脑卒 中患者 睡眠障 碍在 临床上很常见 ,据报道约9 %脑卒中患者伴有失眠和睡眠结 5 构紊乱『 睡眠障碍根据《 l 】 。 临床睡眠障碍学》 的诊断标准r 睡眠障 习 , 工作单位 :. 10 2 成都 1 60 7 成都 中医药大学附属 医院
模 式下 , 给予早 产儿抚触 、 触摸 , 同时用温 柔的语言 与早 产儿 沟 通、 交流 , 减少刺激 、 保证睡眠 , 可促进大脑皮 层的反应 , 加快脑 神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实践与效果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实践与效果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实践与效果研究中风,也被称为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中风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使得脑细胞出现缺氧、损伤甚至死亡。

中风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传统上,中风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西医药物和手术,然而,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实践与效果。

中医学历史悠久,对中风的治疗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认为,中风是由于“痰火内蕴”、“血瘀阻滞”等原因导致的。

中医治疗中风主要通过舒肝活血、清热化痰的方法来缓解症状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例如,《金匮要略》中提出的桃红四物汤经常被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

这种中药汤剂由桃仁、红花、川芎和当归等草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此外,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中医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中风的治疗中。

然而,中医治疗中风的效果一直备受争议。

有些人认为中医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功能恢复,而其他人则认为中医疗法只能作为辅助治疗,并不能替代西医的药物和手术。

为了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真正效果,许多研究已经展开。

一项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等机构合作进行的研究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效果进行了评估。

该研究选择了130名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接受了针灸、中药熏蒸等中医疗法,并辅以西医药物治疗;西医治疗组仅接受了西医药物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患者在功能恢复、生活质量和中风后遗症改善方面表现出了显著优势。

这一研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此外,另一项由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进行的研究也证实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效果。

这项研究选择了150名中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

与常规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恢复期后的神经功能恢复、生活质量、抑郁和焦虑程度等方面均表现出了明显的改善。

这一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疗效。

中风后遗症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新进展

中风后遗症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新进展

中风后遗症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新进展中风,这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往往给患者留下各种后遗症,如肢体偏瘫、言语障碍、吞咽困难等,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在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新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一、中风后遗症的概述中风,又称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中风后遗症则是指中风发病后遗留下来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恢复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常见的中风后遗症包括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心理障碍等。

这些后遗症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对其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造成严重影响。

二、中医康复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中药在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中医师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以达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等目的。

例如,补阳还五汤常用于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可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天麻钩藤饮则适用于肝阳上亢型患者,有助于缓解头痛、眩晕等症状。

2、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足三里、合谷、曲池、风池等,可以调节经络气血,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电针、艾灸等方法的应用,进一步增强了针灸的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针灸能够改善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通过手法作用于患者的肢体和穴位,以疏通经络、松解粘连、缓解肌肉痉挛。

它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同时还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疲劳感。

4、中医功法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功法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和平衡能力,促进气血运行,对中风后遗症的康复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三、西医康复治疗方法1、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西医康复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

包括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

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中西医综合治疗进展

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中西医综合治疗进展

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中西医综合治疗进展通过对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和思路进行归纳和总结,为广大医药工作者探讨本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新方法提供参考和启迪。

以期找到治疗本病急性期的最佳治疗方案。

标签: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中西医综合治疗;综述出血性脑卒中亦即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约占所有卒中的10%~15%。

脑出血有多种病因,其中高血压是最常出现的。

现阶段认为,本病首选综合性治疗,消除血肿,治疗的重心在于最大程度的恢复脑功能,减轻出血造成的脑损害[1]。

中医综合治疗、西医综合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是综合治疗的3种临床应用。

本文就我国出血性脑卒中综合治疗的现状作一综述。

1 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综合治疗中医综合治疗是针对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和病机,运用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推拿等)辩证施治。

本病急性期内科治疗时化瘀、清热、平肝熄风、通腑、醒神、解毒、补虚诸治法多辨证合并应用[2]。

各种治疗方法既可单独用于治疗,又可同时施治,然而本病急性期病情危重,综合的治疗手段往往更能取得满意疗效。

付渊博等[3]观察中医综合方案(包括推拿、针灸,中药注射剂早期介入,辨证中药汤剂,中药泡洗,中医健康教育等)早期干预本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蒲正荣等[4]采用补阳还五汤和针灸、穴位注射联合治疗本病60例,疗效显著,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和死亡率。

邹忆怀等[5]认为本病急性期患者病情往往不稳定,容易变化,临证时当灵活选用中医综合治疗,可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病残率及死亡率。

另外,尚有研究报道[6]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是有效、经济的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方案,这是由于中医综合康复方案重视对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行综合辨证调治,使得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的改善优于西医综合康复组,且中医综合康复治疗的成本和效果比西医综合康复治疗更好。

中医药对脑卒中的治疗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脑卒中的治疗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脑卒中的治疗研究进展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所导致的病症。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和健康的疾病,其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头痛、麻木、语言障碍、肢体无力等症状。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以溶栓、手术和药物为主。

然而,随着对中医药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脑卒中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中药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脑卒中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证实了一些中药在脑卒中治疗中的有效性。

首先是丹参。

丹参是中国传统草药中的一种,具有活血化瘀、祛痰止咳的作用。

多项研究表明,丹参能够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减轻脑组织损伤。

其次是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

研究发现,冬虫夏草能够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脑水肿,增加脑组织的神经元存活率。

此外,延胡索、红花、川芎等中药也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的治疗中。

这些中药均具有活血化瘀、祛痰止咳、祛风解表等功效,能够改善脑血液循环,促进脑组织的恢复和修复。

二、针灸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的治疗中。

针灸治疗脑卒中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调节脑血流、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脑组织的修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针灸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可使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并能够减轻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等症状。

此外,针灸还可以减轻脑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碍、抑郁症状等,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三、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中医药与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通过中医药的辅助治疗,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后遗症。

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与常规西医治疗相结合,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将中药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能够显著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及并发症,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摘要: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对患者自身及其家庭均具有重要影响,该症发生率高,损害范围广,影响程度高,需及时结合患者病情采取科学的临床护理。

对此文章主要从PSCI表现入手,分析PSCI的中医护理手段。

关键词:脑卒中;认知障碍;中医护理;进展伴随现阶段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及脑卒中等病症发生率也逐年提高。

脑卒中发生后不仅对患者躯体功能存在严重影响,还会引发认知功能障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

PSCI即为常见脑卒中后并发症之一,其是卒中发生后血管损害与神经退行性病变相互作用所致,可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造成严重影响,需予以高度重视。

1 PSCI临床表现PSCI存在明显异质性,以脑组织损伤、血管性危险因素、认知障碍、脑血管病变、精神行为异常等多样性表现为主[1]。

在神经系统损伤方面,大脑中动脉区梗死主要表现为失语、忽略;前动脉区梗死主要表现为淡漠、无动性缄默;后循环区梗死主要表现为失认、遗忘、失计算等。

在认知障碍方面,轻度者以定向执行、注意力掌握为主要表现,伴随病情加重,可引发反应迟钝、失语、记忆力减退、思维概括能力降低、难以完成简单计算等症。

精神行为异常方面则主要表现为人格与情感掌握,如情绪不稳、抑郁、情感淡漠等。

2 PSCI的中医护理2.1针对性功能锻炼2.1.1 定向力锻炼以“定时指导、反复强化、按时执行”这一原则帮助患者掌握时间感,以某一件事为例,指导患者在规定时间反复强化,使其产生对事物时间及性质的定向感。

如可在实际训练中制定时间表,叮嘱患者按时起床、饮食、入睡等,由家属监督,并辅助日历、手表等强化。

2.1.2 注意力锻炼改善注意力是确保其他认知障碍锻炼开展的重要前提。

锻炼需求需结合患者实际特点,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如删除游戏、视觉跟踪、电脑游戏等。

锻炼中需注意如下原则:保持环境安静,逐步转移到正常环境;以功能活动为主;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难度、延长训练时间;指导患者主动观察所处环境,集中注意力。

脑卒中新危险因素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脑卒中新危险因素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脑卒 中 的发 病 率 、 死 率 、 残 率 均 高 , 对 其 危 险 因素 , 病 致 针 国 内外 均 开展 了大 量 调 查 研 究 。 目前 已取 得 公 认 的危 险 因 素 有 :
高 血 压 、 脏 病 、 尿 病 、 脂 异 常 、 同型 半 胱 氨 酸 血 症 、 暂 心 糖 血 高 短
性 脑 缺 血 发 作 ( A) 吸 烟 、 酒 、 胖 、 症 状 性 颈 动 脉 狭 窄 、 TI 、 酗 肥 无
年 龄 老化 等 , 这 些 危 险 因 素 仅 能解 释~ 部 分 心 脑 血 管 事 件 , 但 近 年 周 内外 的研 究 表 明 , 了上 述 的危 险 因 素之 外 , 除 还存 在 着 其 他 的一 些 尚未 认识 的 危 险 因 素 。本 文 就 近 年 发 现 的 新 危 险 因素 的
梁美 光 , 吴松 鹰
中 图 分 类 号 : 7 3 3 R 5 . R 4 . 2 5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2 3 9 2 1 ) 8 9 0 4 1 7 —1 4 ( O O O —0 8 —0 均 6 4年 随访 期 间 MS个 体 发 生 缺 血 性 卒 中和 血 管 事 件 ( 血 . 缺 性 _ 中 、 、 梗 死 或 血 管 性 死 亡 ) HR发 现 , 整 人 口统 计 学 卒 一肌 C 的 调 数 据 和危 险 因 素 后 , MS与 卒 中 ( . , 5 C . ~ 2 2 和 HR 1 5 9 I 1 .) 1 血 管 事 件 ( . , 5 C . ~2 O 的 风 险 增 高 有 关 。 同 时 , HR 1 6 9 I1 3 . ) 缺 血 性 卒 中 的 风 险似 乎 随 构 成 MS要 件 数 量 的 增 多 而 增 高 , 那

卒中后疲劳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卒中后疲劳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病 的 本 虚 实 质 , o F 以 气 虚 血 瘀 和 风 痰 瘀 血 两 个 证 型 PS 为 主 。 3 评 估 及 影 响
年以上[ 。特别是 T A后恢 复健康 生活质量 的患者仍伴有疲 4 I 劳[ 。通过多维疲劳量表( I 0 , 0F以躯体疲 劳为普遍 5 ] MF 2 )P S 特征 , 其次是一般疲 劳l , 神疲劳 则表现疲倦 、 6精 ] 动力 不足 , 使
肝 肾 ,素 问 ・ 《 通评虚实论 》 虚劳概括为“ 将 精气夺 则虚” 肾为 , 先天之本 , 肾精充 足 , 机体轻 健有力 、 神振奋 ; 藏血 , 则 精 肝 主 疏 泄 , 条达 , 喜 精神 紧张或过度 劳 累可 使肝疏泄 失常 , 气血 阻 滞, 气机不畅 , 形气精血 消耗 , 致使多脏受 累发病 , 出现精神不 安、 困顿 、 抑郁 和疲劳 等症 , 中后疲 劳在 于虚 与郁l 。缺血 卒 1 ] 中风阴类证 主证 之一 即有倦 怠乏力 , 虚血瘀 、 气 阴虚风动及风 痰瘀血痹阻脉络 3型 远远高 于 阳类 证组 , 这充 分证 明 了中风
是 卒 中后 的 常见 并 发 症 和 后 遗 症 , 对 日常 生 活 质 量 的影 响 、 其 相 关 因 素 和 可能 缓 解 的治 疗 也 少 有 报 道 证 实 _ 。下 面 就 近 年 3 ]
氨酸转运障 碍Ⅲ 1 。神 经生 物学 机制 可能 与致炎 因子 白细 胞 介素 (L )肿瘤坏死 因子 ( NF ) I I 一1 、 T —a 、L一6 发 的疾 病行 促 为有关 , 炎因子对 下丘脑 一垂 体 一肾上腺 素轴 的活化作 用 致 及通过减弱星形神经胶质清除细胞外谷 氨酸 的能力参 与精神 疲 劳的病理生理过程 口 。P S o F的程度 和血浆皮 质醇及 白细 胞存在低度相关性l _ l 。 现代 中医认 为, 中风 基本病 机在 于肝 肾两虚 , 血不 足 , 气

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研究进展脑卒中(stroke),即常见的中风,是指脑血供突然中断或血供受到严重限制,导致脑部神经细胞缺氧、损伤甚至死亡的疾病。

脑卒中后遗症是脑卒中发作后,患者长期受到不同程度功能损害的状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中医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无创、有效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遗症的康复治疗中。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针灸对脑卒中后遗症的疗效针灸作为中医的一个重要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研究表明,中医针灸在脑卒中后遗症的康复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针灸能够改善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语言功能、认知功能等方面的障碍,促进患者恢复。

不仅如此,针灸还对改善患者情绪、减轻疼痛、促进神经再生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这些疗效得到了临床观察、基础实验和影像学研究的支持。

二、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机制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对脑卒中后遗症产生治疗作用。

首先,针灸可以促进局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环。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针灸能够扩张血管,增加血流灌注量,提高氧供应,有利于脑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其次,针灸能够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促进神经传导,增强神经突触的功能。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递质等方面的功能,对脑卒中后遗症产生治疗作用。

三、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方法与应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穴位刺激、电针、火针、手法推拿等。

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医生会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穴位刺激可以改善患者的肌张力、运动能力和协调性。

对于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选择耳穴针刺等方法进行治疗。

此外,针灸还可以与其他疗法结合,如中药熏蒸法、推拿按摩法等,提高疗效。

四、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局限性与展望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病 因 病 机 概 要
2 1 活血化瘀法 : . 作为缺血性 脑卒 中的基本 治法 , 在临床 上广泛运用 , 中华 医学会 神经病 学分会专 家组在对 急性脑 梗死的治疗原则 中也 提 出活血 化瘀是 治疗 缺 血性脑 卒 中
11 风 : . 脑卒 中中 医称 为 中风 , “ ” 内外之 别 , 其 风 有 唐宋 以前 多以外风立 论 , 坚持 “ 内虚邪 中” 之外风 说 , 当今 仍有 部分 医家 坚持 这种观点 。大部分 医家趋 向于 “ 内风 ” , 说 即
根 据 临 床 证 型 不 同 , 合 相 应 方 法 可 获 得 相 得 益 彰 的 效 配
果。
13 瘀 : . 血行不畅 、 痹阻脑脉是缺血性脑卒 中的重要病机 , 亦为现代研究所证 实 。血瘀 贯 穿于 缺 血性 脑卒 中发生 发
展 的全 过 程 , 往 与 气 虚 、 阻 、 虚 相 兼 为 患 而 成 气 虚 血 往 痰 肾
李妍 怡
生理 或病理 产物 不能及 时排 出 、 蕴积体 内过 多而生 成 , 营 卫失和 、 火毒损络是 毒损脑络 的微观病 机 。认为风 火痰瘀 虚兼夹为害为脑卒 中的主要证候 。而这些证 候一旦形 成 , 迅速蕴 结成 毒 , 成 了毒损 络脉证 , 强调脑 卒 中后 常有 形 并 瘀毒 、 热毒 、 痰毒互结 , 毒邪损 伤脑 络 , 破坏脑髓。
山西 中 医
21 0 2年 8月第 2 8卷 第 8期
S N I FT M A g 0 2V 1 8N . HA X O C u.2 1 o 2 o8 J .
・ 7・ 5
缺 血 性 脑卒 中的 中 医药研 究进 展
贺思霞
关 键 词 : 血 性 脑 卒 中 ; 医 ; 究进 展 ; 述 缺 中 研 综 中 图 分 类 号 : 7 3 3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0—75 ( 0 2 0 0 5 0 R4.2 A 10 16 2 1 ) 8医共 同 关 注 的 重 要 课 题 。

脑卒中中医护理研究进展

脑卒中中医护理研究进展

脑卒中中医护理研究进展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加剧,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也逐年攀升,尤其是脑卒中这一神经内科多发、常见且易复发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患病率已接近2%,并仍以较高的增长率逐年递增。

近年来,随着现代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采用中医疗法治疗脑卒中已成为多数患者的首选,这不仅与中医疗法安全性高、副作用小有关,而且中医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康复时间。

同时,近年来研究发现,中医护理措施的不同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康复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就近年来脑卒中中医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脑卒中;中医护理;研究进展脑卒中主要是因患者脑部血管突然急性破裂或由于患者血管阻塞进而使得血液无法流入大脑最终引发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

根据出血或缺血情况将脑卒中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两种。

研究发现,较之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发病率更高,约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7成。

出血性卒中虽然发病率较低,但此类卒中患者的死亡率较高。

同时,研究表明,男性脑卒中患者明显多于女性,且40岁以上患者为卒中高发人群[1]。

现阶段,临床上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多采用中医疗法或中西医结合疗法,临床效果较佳。

而随着护理学科的日益成熟与发展,大量研究发现,不同护理手段对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恢复时间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有不同的临床效果[2]。

其中,以中医护理手段最佳,本文就近年来中医护理在脑卒中病症的优势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具体如下。

1.我国脑卒中疾病现状根据最新全国脑卒中工作组调查结果可知,截止2014年12月,5年来,我国全国人口中脑卒中发病率年增长率已达13.19%,远远高于2011年的8.1%。

其中高危人群的发病率已达14.01%,全国40岁以上国民中共计1167万人有脑卒中病史。

因此,进一步探究脑卒中中医护理的临床疗效十分必要[3]。

2.脑卒中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中医将脑卒中归于“中风”、“郁症”范畴,根据1996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所定义的中风标准[4],该病症的主症表现为:患者肢体偏瘫、神志不清、意识昏蒙,且伴有语言謇涩甚至无法言语等症状,患者口舌歪斜,且会出现偏身感觉异常等症状。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相关因素研究进展郑凯英打迪力努•帕日哈提打沙地克•沙吾提”(1.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脑病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既是脑卒中后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目前脑卒中研究的重点之一。

PSCI发病率高,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的康复,降低患者幸福感,增加患者跌倒危险,对病患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要紧的影响,延缓病患康复。

本文就PSCI的相关因素在中西医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卒中;认知功能障碍;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脑梗塞是脑血管常见疾病,占脑卒中的80%以上,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特征,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

认知功能障碍是脑梗塞病人常见并发症,不仅会影响脑卒中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而且会影响其躯体、语言、行为和情绪等方面的康复,从而使得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沉重负担[1]o我国PSCI的总患病率可高达80%。

因此及早预防、发现或者延缓认知功能缺陷的发生,尤其重要。

1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定义2017年我国专家共识对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给出了定义:PSCI是指在卒中这一临床事件后6个月内出现达到认知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系列综合征,重点强调了卒中与认知障碍之间潜在的因果关系以及两者之间临床管理的相关性叫国外研究发现在脑卒中患者中有83%的患者至少会出现一个认知领域损伤,50%的患者在多个认知领域出现了损伤阻2相关影响因素2.1人口学因素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与性别、文化、年龄相关[~。

张洁问研究发现288例急性脑缺血患者中有153例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年龄在(66.40±8.44)岁,135例无认知功能障碍,年龄在(57.92±9.41)。

教育程度的高低与PSCI成正相关,在MOCA量表中,对于受教育年限小于12年,则量标评分加1分叫王凌雪冏研究发现教育程度低下者容易患认知功能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卒中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傅昕1 ,指导李祎群 2(1.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上海200;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上海200)卒中是除心血管疾病(CVD)外全球第二大致死疾病,并在成年人致残因素中排名首位[1]。

美国每18例死亡中,有1例由卒中造成,平均每40秒有1例卒中发作[2]。

全球范围内,三分之一的卒中致死发生在发展中国家[3]。

2005年我国卫生部官方数据显示,卒中是中国第二常见的致死疾病,每年城镇地区每100 000人中人死于卒中,乡村地区人[4]。

若无有效措施,未来20年内,卒中致死可能由每年1500 000到2000 000万增加到4000 000[5]。

美国心脏协会(AHA)公布的2009年数据更新[2]显示,每年约795 000人新发或再发卒中,其中约610 000例为新发作病例,约185 000例为再发卒中。

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占75-85%[6]。

发达国家中卒中为缺血性卒中,为原发脑内出血型,约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型,无明确分类[7]。

近期研究中显示,采用CT扫描患者,其中脑梗死型,脑出血型[8]。

卒中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全球各国针对其进行的相关研究近年来收获颇丰,本文将相关中西医文献做一综述。

1 卒中发病机制血管、血液风险因素血管风险因素作为引发卒中的根本性生理病理风险因素,也是其他因素实现诱发的基础,对卒中发病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此。

将近半数缺血性卒中由大血管闭塞(LVD)造成,Wade S Smith等[9]在研究中发现,大血管闭塞的出现可预示死亡率增长3倍,而无血管闭塞的病例则表现出6个月预后良好倍的增长率。

已有研究证实,脑内血管病变发病部位为卒中诱发的显著相关因素。

Bolanle M. Famakin等[10]研究显示,大多数由颅内动脉狭窄引发的卒中病灶位于相同区域,属非腔隙性,近半数病灶区内诱发卒中致残,病灶区外卒中主要由先前无症状颅内闭塞引起,此外,穿透性动脉疾病为导致小部分卒中的原因。

血管壁形成生长及维持紊乱被认为是导致卒中的原因之一。

Zhang W等[11] 认为,血管内膜生长因子受体-2基因变体可能成为新兴的卒中初发及复发遗传标志物。

研究者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基因rs2305948 (Val297Ile)与脑内出血易感性增高有关,基因启动区变量rs2071559 (-604T>C)与降低动脉血栓致卒中易感性有关。

在对初发卒中病例平均年的随访中,记录355例卒中复发,与野生型携带者相比,被试中297Ile携带者复发率更高,-604C携带者复发率更低。

以往认为主动脉近端斑块是形成血栓、引发卒中的危险因素,但Cesare Russo[12]等的研究显示,检测出主动脉弓与主动脉降支近端斑块与未来血管事件并无关联。

研究中,209名年龄±岁的被试通过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观测主动脉弓及主动脉降支近端斑块,并详细记录被试心肌梗塞、缺血性卒中、血管坏死等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经校正危险因素,主动脉弓斑块与缺血性卒中无关(HR , 95% ,CI to ),大动脉降支斑块与缺血性卒中亦无独立关联(HR , 95% CI to 。

Turaj W[13-15]等认为血液成份改变是卒中发病的病理特征之一,并强调了卒中研究应根据其危险因素、病理机制等分类进行。

研究者根据TOAST卒中分型标准,比较研究了大血管型(LVD)卒中与小血管(SVD)型卒中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显示,LVD型卒中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中值高于SVD型卒中者。

高纤维蛋白原血(血浆纤维蛋白原>3.5 g/l)更易出现在LVD卒中患者中。

Shao-Yuan Chuang等[16]进一步证实,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为可预测缺血性卒中发作的独立因素,并建议将其纳入缺血性卒中风险评估模型中。

Anetta Undas等[17]通过实验证实了纤维蛋白在隐发性卒中患者中出现不良改变的假设,发现改变纤维蛋白凝块结构与抗纤溶性与隐发性卒中有关。

Turaj W等还研究了TOAST分型大、小血管疾病型卒中患者高半胱氨酸水平与血管内皮损伤止血标记物的情况,得出结论:大血管疾病型卒中组患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活性及(Beta-TG)水平均高于小血管疾病组与控制组。

实验结果证实了卒中研究需分型而论的必要性。

TOAST卒中分型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到研究中。

韩国的Lee SC[18]等使用TOAST卒中分型,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在LVD(89名)与(SVD)(91名)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差异进行研究发现,监测血清VEGF水平可为卒中预诊提供有效信息。

该实验结果显示,在卒中急性阶段(发作24小时内),血清VEGF水平与梗死体积相关,LVD组高于SVD组,同时,急性阶段血清VEGF水平与3个月后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量表得分上升成比例。

血液流变学检查作为缺血性卒中高危患者的一项临床参考指标,在卒中预防诊断中一直沿用至今。

丹麦学者Christensen H和 Strandgaard S[19]分别从卒中的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对高血压导致卒中及相关用药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指出,高血压导致大脑抗阻力血管重建,减弱了它们对过低血压的耐受性。

免疫因素免疫因素是诱发血管风险的常见原因。

随着对免疫功能研究的深入,各国研究人员对免疫因素诱发卒中投以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为卒中的主要诱因之一,脑缺血常与脑内局部血流、代谢下降及血脑屏障破坏有关,而卒中时形成的水肿及血脑屏障开启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的增强表达密切相关。

Maddahi A[20]等在经过48小时再灌流的老鼠实验中发现,2小时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出现±2 %梗死体积与神经功能衰退。

免疫细胞化学和共焦显微镜显示了MMP-9及TIMP-1的增强表达,以及缺血脑中动脉与相关脑内微动脉平滑肌细胞内磷酸化ERK1/2。

缺血发生0至6小时腹腔给入特异性MEK1/2抑制剂U0126显著减小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正常化磷酸化ERK1/2表达,同时降低MMP-9和TIMP-1在血管壁内的表达。

免疫细胞化学显示血管壁中MMP-9/TIMP-1 表达与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不存在交迭。

来自俄罗斯的Sapin MR等[21]建立研究脑内出血(ICH)新模型研究导致ICH的免疫机制,并得出结论:传统因素和自体免疫都与ICH的发生有关。

Andrew M. Naidech等[22]进一步研究证实,血小板活动性降低与早期ICH血凝块生成及其不良后果有关。

来自西班牙的Urra X, Villamor N, Amaro S等[23]通过研究证实,血循环中单核细胞的增多引发卒中。

研究发现,CD14(高)CD16-单核细胞比重中风后并无变化,而CD14(高)CD16+单核细胞增多,CD14(低)CD16+减少。

监控单核细胞亚型数量变化可发展成为监护中风病人的有力工具。

遗传因素从近年来对卒中致病原因研究的文献中可以发现,由遗传学出发探讨卒中的发病机制正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应用于临床实验中。

Martin Dichgans等[24]基于新近建成国际卒中遗传协会(ISGC)的资源,进行了至今规模最大的一次卒中基因联合研究。

研究发现9p21区为造成大血管卒中发作高危区,并且,由其引发的卒中与CAD及其它传统因素诱发卒中并无关联。

同时,Hu WL等[25]在中国汉族人群中进行了染色体9p21区基因研究发现,被试中持有rs2383206的GG/GA基因型者患缺血性卒中的危险与AA基因型持有者相比高出倍。

rs2383206与rs3731245的GG/GA基因型与缺血性卒中大小血管性亚型显著相关。

rs2383206的AG+GG基因型持有者在酒精、吸烟与高血压基因-环境交互分析中与对照低危组(GG基因型持有者,不喝酒、不吸烟,无高血压)相比表现出显著上升。

Wu L等[26]也在中国人口中进行了基因-卒中相关研究。

结果显示,PRKCH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1425G/A增加中国人卒中风险。

欧洲范围,Sophie Domingues-Montanari等[27]发现,KCNK17变体rs与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有关,此关联在心脏栓塞组中具有特异性。

在以往的研究中,Β2肾上腺素受体(ADRΒ2)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存在争议。

Schürks M等[28]尝试寻找基因变异体对心梗和缺血性卒中的影响。

结果显示,高加索系女性中,Gly16-Gln27-Thr164单倍体型与易发性心梗相关,而与缺血性中风及心血管疾病并无关联。

E-选择素多态性被认为与动脉硬化的发病存在相关。

Haidari M等[29]就等位基因是否与缺血性卒中有关进行研究,发现E-选择素S128R次等位基因(R)与杂合基因型(RS)频率在卒中病人组中明显高于控制组,E-选择素 L554F次等位基因(F)与杂合基因型(LF)频率在卒中病人组中比控制组高出近4倍。

校正年龄,性别等传统血管性危险因素后的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显示,等位基因S128R(R)和L554F(F)多态性为导致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2个E-选择素基因次等位基因的结合为引起缺血性卒中最易感因子。

随着人类对DNA序列解读的深入,从遗传学角度探究卒中发病机理在加深人们对卒中理解的同时,无疑能为卒中的相关研究及治疗打开新的思路。

其它卒中的发生还与偏头痛、青光眼等疾病存在关联。

Pezzini A等[30]的研究显示,有先兆偏头痛与缺血型卒中有关,可能直接导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它能引发脑内微血管收缩(在皮层散播的抑郁相关性缺血),脑内大血管痉挛和血管内皮相关的凝血过快。

另外,偏头痛还可能通过影响内皮功能,预判先于头痛病发造成可能导致卒中的脑缺血,它可能独自成因,或者与传统血管危险因素结合,甚至与已存在的卒中情景相互影响。

研究者还表示,偏头痛和缺血性事件的发生可能与特定遗传路径有关。

来自台湾的Ho JD等[31]进行了青光眼确诊患者卒中发作的统计性研究结果显示,青光眼确诊组比对应的对照控制组卒中发作的可能高出倍。

卒中的检出及预诊方法向来是该疾病相关研究重点之一。

Wade S Smith等[9]对832名疑似卒中患者住院资料进行评估,其中621名患者由神经科专家诊断为卒中,CT血管造影术确诊283名患者(46%)。

CT血管造影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提供了重要预诊信息。

经颅多普勒亦可在预诊急性缺血性卒中中起到较为理想的作用。

Alejandro M. Brunser等[32]研究显示,经颅多普勒与CT血管造影术在诊断大动脉闭塞,尤其是颅内动脉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中同样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