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差异比较
病理性瘢痕组织内不同部位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
病理性瘢痕组织内不同部位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聂芳菲;张哲【摘要】病理性瘢痕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是其发生、发展的主体细胞.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真皮浅层和真皮深层的成纤维细胞以及瘢痕疙瘩组织中不同层次、不同部位的成纤维细胞在细胞形态、功能、分子表型等方面均具有异质性.真皮深层的成纤维细胞可能是形成增生性瘢痕的主要细胞来源;而瘢痕疙瘩的形成则包含了真皮浅层和深层成纤维细胞的共同作用,并与其组织内不同部位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有关.【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4(020)016【总页数】3页(P2892-2894)【关键词】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异质性;不同部位【作者】聂芳菲;张哲【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北京10019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北京1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22;Q291病理性瘢痕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
两者的实质都是以成纤维细胞为主的细胞增殖、活性增强,产生大量的胶原蛋白,使细胞外基质成分在组织中大量沉积,而难以被机体吸收或重塑的病理状态。
增生性瘢痕表现为高出正常皮肤、质地较硬的皮肤纤维化疾病。
瘢痕疙瘩更是瘢痕形成机制的代表性病变,是整形外科和皮肤科在临床治疗中面临的重大难题。
与增生性瘢痕相比,瘢痕疙瘩的临床特点为创伤诱因不明显、增长速度过快、不易退化、向周围正常皮肤浸润扩散,并超出原皮损范围。
早期常伴有炎性浸润带,手术切除后易复发,且复发范围可超过原瘢痕范围[1]。
在病理性瘢痕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中,许多研究者发现,不同层次、不同部位的瘢痕组织在临床表现、病理改变、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因此采取分层和(或)分部位研究,如真皮浅层和真皮深层;浸润部、增生部和老化部;中央部和周边部[2]。
该文就病理性瘢痕基础研究中关于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不同层次、不同部位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差异作一综述,并探讨瘢痕组织内部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与病理性瘢痕发病机制的关系。
增生性瘢痕的发病机理和预防进展
增生性瘢痕的发病机理和预防进展增生性瘢痕一直以来都是存在于全世界范围内的难题,在不同种族中其发病率有所差异,以往的报道提到白种人群中的增生性瘢痕发病率在5%~37%[1]。
增生性瘢痕在临床上表现为不超过伤口范围的高出皮肤表面的瘢痕组织,早期充血明显,可伴有疼痛或瘙痒,位于关节部位则可能会引起活动功能障碍[2]。
增生性瘢痕产生的不雅外观和不适症状让患者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预防瘢痕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其防治对临床工作者来说更是一个挑战。
本文就增生性瘢痕的预防进展综述如下。
1 发病机制增生性瘢痕的病理基础是以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为主的细胞成分的过度增殖和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过度沉积,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甚清楚,总结参与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ECM代谢异常:正常情况下,人体内ECM的合成和分解处于动态平衡,从而维持着相对稳定。
在创伤愈合的过程中,如果ECM合成明显增多则会形成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3-6]。
Ⅰ型和Ⅲ型胶原是组成ECM的主要成分[7],在增生性瘢痕中I /III胶原的比例可达6:1,明显高于正常的皮肤组织[8]。
1.2 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均可诱导细胞合成大量胶原蛋白,使基质中胶原过度沉积。
Wang[9]研究发现增生性瘢痕比正常皮肤产生更多的可合成TGF-β1的mRNA以及蛋白,并且持续高表达TGF-β受体。
1.3 低氧和自由基:Takahashi等[10]发现低氧环境中培养的Fb可持续高表达脯氨酸、胶原蛋白,而间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降低,导致创伤后胶原沉积[11]。
研究表明,高于正常水平的NO可刺激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与瘢痕的形成有关[12]。
病理性瘢痕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通
病理性瘢痕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通(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基因治疗;细胞因子病理性瘢痕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尚未能很好地揭示其发病机制,临床防治也存在较大困难,成为了医学研究的难点和重点问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进展,病理性瘢痕的基因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就其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细胞因子基因疗法目前的研究表明,各种细胞因子对创面愈合和瘢痕防治的作用不同,通过基因转染、基因敲除等手段,针对这些细胞因子的作用进行干预,可以达到防治瘢痕的目的。
1.1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TGF-β在瘢痕形成及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Choi等[2]以反义TGF-β1核酸转染动物伤口,结果发现在给予反义寡核苷酸转染抑制TGF-β功能后,伤口瘢痕形成显著减少。
liu等[3]用含有截短型TGF-βⅡ型(tTGF-βR Ⅱ)受体的腺病毒转染新生大鼠背部线性伤口,检测结果表明腺病毒介导的tTGF-βR Ⅱ可促进创伤愈合,减少瘢痕形成。
Ashcroft等[4]证实Smad3 缺陷的小鼠上皮再生加快,瘢痕形成减少。
Gao等[5]证实针对Smad 2的小干扰RNA转染能减少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I、Ⅲ型胶原分泌。
提示通过对TGF-β下游分子Smad进行干预,也能对抗TGF-β促瘢痕形成作用。
1.2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HGF可抑制肝纤维化组织中TGF-β1的产生,增强胶原酶的活性。
Ha 等[6]以腺病毒载体将人的HGF 转染兔耳增生性瘢痕,结果显示实验组瘢痕明显缩小,胶原成分也较对照组减少,而且有更多的毛囊和汗腺结构出现。
1.3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 CTGF在肝、肾、等器官纤维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是TGF-β的下游分子,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Ⅰ型胶原的表达[7]。
刘剑毅等[8]以脂质体将CTGF反义寡核苷酸导入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s),证实CTGF反义寡核苷酸能抑制细胞增殖,减少其胶原合成。
皮肤瘢痕疙瘩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皮肤瘢痕疙瘩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疗方法,通过实验验证相关理论,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健康SD大鼠30只,雌雄各半,体重200-250g。
(2)实验试剂:兔抗鼠胶原蛋白抗体、兔抗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抗体、兔抗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抗体、免疫组化试剂盒、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试剂盒等。
(3)实验仪器:光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凝胶成像系统、生物组织切片机等。
2. 实验方法(1)建立皮肤瘢痕疙瘩模型:选取10只SD大鼠,采用背部手术方法制造皮肤瘢痕疙瘩模型,另一组10只作为对照组。
(2)实验分组:将模型组分为A、B、C三组,分别采用以下治疗方法:A组:采用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得宝松)治疗;B组:采用局部注射5-氟尿嘧啶治疗;C组:采用局部注射利多卡因和曲安奈德混合液治疗。
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治疗。
(3)组织学观察:在治疗结束后,取实验动物背部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
(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最小显著差异法(LSD)进行多重比较。
三、实验结果1. 组织学观察(1)对照组:皮肤组织结构正常,无瘢痕疙瘩形成。
(2)模型组:皮肤组织出现明显的瘢痕疙瘩,胶原纤维过度增生,细胞排列紊乱。
(3)A组:皮肤组织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瘢痕疙瘩明显减轻。
(4)B组:皮肤组织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瘢痕疙瘩减轻程度与A组相似。
(5)C组:皮肤组织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瘢痕疙瘩减轻程度与A组相似。
2. 免疫组化检测(1)对照组:胶原蛋白、TGF-β1、PDGF-BB表达水平正常。
(2)模型组:胶原蛋白、TGF-β1、PDGF-BB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3)A组、B组、C组:胶原蛋白、TGF-β1、PDGF-BB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BSG在医药中的分析情况
BSG在医药中的分析情况引言白芨葡甘聚糖(BSG)是由白芨(Bz以iz如s£,.谊f口(Thunb.)Reichb.f.)的假鳞茎部分提取出来的生物多糖大分子‘1|。
白芨中还含有淀粉、二氢菲类化合物嘲、芪类化合物等‰引。
《神农百草经》中称,白芨“味苦平。
主痈肿,恶创,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赋风,鬼击。
痱缓,不收。
一名甘根,一名连及草。
生川谷。
……”民间常用白芨治疗痈疽肿痛、创伤止血、手足皲裂等症。
白芨葡甘聚糖是一种由葡萄糖和甘露糖组成的中性杂多糖。
不同来源的白芨样品中所含BSG的分子量有很大差别,分子中葡萄糖(Glu)残基和甘露糖(Man)残基的摩尔比也有所不同。
芮海云等认为BSG是由p(1—4)一甘露糖、p(1—4)一葡萄糖和口一(卜6)葡萄糖残基组成,它们的摩尔比约为6.8s4.7t1.5,重均分子量约为99.658ku5。
wang等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馏,得到多糖含量达到96.9%(w/w)的BSG样品,分子量约为135kDa6。
他们认为BSG分子中Man和Glu的摩尔比约为2.4:1,并推测BSP分子的可能结构为一3)-口一Man户(1—4)廿Man户(1一。
4十1pGlu户悦随士等详细研究了BSG的毒性7。
通过静脉注射、腹腔注射和灌胃三种途径,给昆明种小白鼠使用BSG。
结果表明小鼠尾静脉注射的LD50为595mg/kg,腹腔注射的LD50为804mg/kg,灌胃的最小致死量>2000mg/kg。
在家犬身上进行局部毒性试验,BSG对肝、脑、皮下组织等无明显刺激性,不诱发感染性炎症、不影响创口愈合,组织吸收较快,利于创口愈合。
张卫明等对BSG的皮肤毒理学安全性研究也表明。
BSG对皮肤无刺激,无变态性反应和光毒反应,对人体皮肤无明显不良反应8。
因此,BSG用于医药和日化原料是安全的。
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白芨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持续放大,给药途径更加多样化。
除了直接以白芨粉或白芨假鳞茎入药,还直接将BSG 应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
脂多糖对增生性瘢痕患者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及I、Ⅲ型前胶原mRNA和胶原酶mRNA表达的影响
一
个体相同代数 的瘢痕组织成 纤维细胞作对照。结果 与对照组 比较 ,0 0 . 5~050 0 . r 组 值增加 ,于 5~键词 】 脂 多糖 ;细胞 增殖;信使核糖核 酸;成 纤维细胞 ;增生性瘢痕
中 图分 类 号 :R 1 :Q 1 3 8 83 文献 标 识 码 :A d i 033 6i n17 — 6 92 1 . .1 1 o 1 . 6 .s.64 4 5 . 1 20 6 : 9 s 0 0
I f e c fL p p ls e h rd n t ePr l e ain a d t em RNAsEx r sin o r c l g n Ty eI.Ⅲ a d Colg n s n u n eo io oy a c a ie o h oi r t n h l f o p eso fP o ol e p a n l e ae a
意义 ( 0 5 ;1 0  ̄ / J A值降低 ,于 3~9d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 0 5 。与对照组比较 ,00 5~O50 , m 组细胞 P< . ) . 0 g m 组 0 0 P< . ) 0 . 0 .0  ̄/ l e
数量显著增加 ,于 1 ~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0 5 ;1 0 nl P< . ) . 0 0 0 1组细胞数量显著降低 ,于 2~9d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 o 5 。 P< . ) 0
与对 照 组 比较 ,005~O50 . 0 . 0 m1 促 进 细 胞胶 原合 成 ,且 O1 0 组 . 0 r1 作 用 达 高峰 ( O 5 ,1 0 gml P n组 P< . ) . 0 t/ S抑 制 细 胞胶 0 0 t L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瘢痕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瘢痕皮肤瘢痕本质上是一种皮肤伤口的病理愈合过程,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纤维细胞持续活化所产生的细胞外基质(ECM)成分,如纤连蛋白、弹性蛋白、蛋白聚糖,尤其是胶原的过度堆积,导致真皮的纤维化。
尽管目前尚不清楚瘢痕的发病机制,但在伤口愈合过程中由血小板以及各种炎症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被认为在瘢痕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近年来在瘢痕形成过程的发病中,细胞因子网络逐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被认为是具有致纤维化作用的重要细胞因子之一。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被视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下游反应元件,具有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参与细胞外基质(ECM)产生、积聚等功能,这在多种纤维化疾病的研究中已得到证实。
在瘢痕形成过程的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中,CTGF对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增殖,具有很强的调控作用,而CTGF的异常高表达在瘢痕形成过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已成为瘢痕形成过程新的研究热点[12],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作一综述。
1CTGF分类与结构1991年Bradham等[3]首先在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条件培养基中发现了人类的CTGF(hCTGF)。
它是一种富含半胱氨酸的分泌性多肽,是一种单基因生长因子,归属于以其命名的家族,这个家族成员在氨基酸序列上有着高度的同源性,目前其成员包括了cyr61(cysteine rich61)、CTGF、nov(nephroblastoma overxpressed gene)、elml/wisp1(expressed low in metastasis1)、CTGFL(CTGF like)/wisp2和wisp3等七种细胞因子,均已被提取、克隆和测序。
虽然它们结构相似,但功能却有显著差异。
如cyr 61和CTGF具有趋化细胞、促进细胞粘附、增生和ECM合成等作用;而nov、elml、CTGFL 和wisp3对细胞增生却表现为负性调节作用[4]。
病理学瘢痕组织的名词解释
病理学瘢痕组织的名词解释病理学瘢痕组织是指在肌体组织受到创伤或炎症等损伤后,经过修复过程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
瘢痕组织与正常组织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呈现出较低的弹性和柔韧性。
本文将以病理学角度解释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因素。
1. 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瘢痕组织的形成是机体对受伤组织进行修复的过程。
当组织受到创伤源或炎症的刺激时,机体会迅速启动修复机制。
在修复过程中,炎症细胞可清除坏死组织和炎性渗出物,同时刺激和激活纤维母细胞。
这些纤维母细胞会合成胶原蛋白和其他细胞外基质分子,形成初级瘢痕。
随后,初级瘢痕会逐渐重塑为成熟的瘢痕组织。
2. 瘢痕组织的结构特点瘢痕组织与正常组织结构明显不同。
正常组织由许多细胞类型和细胞外基质组成,而瘢痕组织则主要由胶原蛋白和较少量的弹性纤维构成。
这使得瘢痕组织相对较僵硬,缺乏正常组织的弹性和柔韧性。
此外,在瘢痕组织中,细胞数量相对较少,而胶原纤维则更为密集,并呈现出排列有序的纤维束结构。
这种结构导致瘢痕组织的稳定性和抗张力能力较强。
3. 瘢痕组织与疾病的关系瘢痕组织的存在与许多疾病息息相关。
一方面,过度的瘢痕形成会导致瘢痕疙瘩(Keloid)的产生。
瘢痕疙瘩是一种过度增生的瘢痕组织,其特点是生长较大、呈现红色或暗黑色、瘙痒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和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某些疾病也会导致瘢痕组织的缺陷。
例如,肝硬化、肾脏病等疾病可引起瘢痕组织的过度沉积,导致组织结构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
4. 影响瘢痕组织形成的因素瘢痕组织形成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调控。
首先是创伤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较大的创伤面积和深度通常会导致更明显的瘢痕形成。
其次是个体差异和遗传因素。
一些人可能对瘢痕形成更为敏感,易于形成瘢痕疙瘩。
此外,机体内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对瘢痕组织形成也有重要调控作用。
总结而言,病理学瘢痕组织是损伤修复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
医疗美容瘢痕的美容技术
医疗美容瘢痕的美容技术瘢痕作为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病,影响患者容貌,甚至导致功能异常,对患者的心理、生理危害巨大。
瘢痕的形成仿佛是机体创伤愈合的双刃剑,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和多样的形态变化,目前虽然治疗方法较多,但从循证医学角度,仍缺乏切实有效的标准化治疗方案。
瘢痕的防治,一直是美容皮肤科学临床和基础的热点之一,因此本节将对瘢痕的概念、发病机制、分类、诊断及防治进行论述,以期系统化、规范化瘢痕的诊治,提高该损容性皮肤病的理论认识和临床水平。
一、瘢痕的概念和发病机制(一)概念瘢痕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各种创伤后所引起的正常皮肤组织的外观形态和组织病理的不规则改变的统称,是一种血液循环不良、结构异常、神经分布错乱的纤维化改变,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的一种自然产物。
也就是说,瘢痕是机体组织受到严重创伤后修复过程的必然结果,是损伤愈合的产物和指征,适度的瘢痕形成是创伤修复的正常生理表现,即生理性瘢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由于瘢痕形成的复杂病因和发病机制,皮肤受到不同程度创伤后,愈合过程中会出现受伤组织异常过度增生,形成增生性瘢痕(HS)和瘢痕疙瘩,即病理性瘢痕。
创伤修复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可有两种形式。
一种形式是皮肤的表浅伤口,仅仅影响表皮,由毛囊、皮脂腺的上皮细胞增生起始,通过简单的上皮形成而愈合,修复后均能达到结构和功能的完全恢复;另一种形式则是深达真皮和皮下组织的创伤,以结缔组织的再生与沉积来替代被损伤的组织为表现,这种再生与修复的结缔组织就形成了瘢痕。
皮肤瘢痕的本质是一种不具备正常皮肤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失去正常组织活力的不健全组织。
对于伤前组织来说,是一种不完善、不规则的替换和修复。
皮肤的瘢痕不仅破坏了体表美,还可妨碍相关组织或器官的生理功能,甚至导致畸形。
瘢痕对人体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①美容:表现为局部组织增厚,有色泽变化,或色素沉着、色素脱失;②感觉:瘢痕局部常有痒、痛感,可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③恶变:在长期营养不良或经常受牵拉的部位,局部破溃后形成慢性溃疡,慢性溃疡的长期存在有癌变的可能;④功能:瘢痕本身或瘢痕挛缩对周围组织的牵拉常导致功能障碍。
增生性瘢痕培训演示ppt课件
真皮层变化
真皮层内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胶 原纤维束增粗、排列紊乱。同时, 血管增生、扩张,导致瘢痕组织呈 现红色或紫色。
炎症反应
在增生性瘢痕中,常有不同程度的 炎症反应存在,表现为炎性细胞浸 润和血管扩张。
增生性瘢痕的临床表现
外观异常
增生性瘢痕通常高于皮肤表面, 颜色发红或紫色,质地坚硬且弹
性差。
教育患者正确认识增生性瘢痕
向患者解释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及可能带来的风险,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并接 受自己的病情。
提供心理支持
增生性瘢痕可能影响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因此需要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积极面对生活。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
教育患者如何进行瘢痕部位的清洁和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 锻炼和饮食调整,促进身体的康复。
症状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瘙痒、疼痛或灼热 感等不适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会
随着瘢痕的成熟而逐渐减轻。
功能影响
增生性瘢痕如果位于关节等活动 部位,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运动功 能。此外,位于面部的增生性瘢 痕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会交
往造成负面影响。
03 增生性瘢痕的诊 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增生性瘢痕通常表现为突出于皮肤表 面的红色或紫色斑块,质地较硬,可 伴有瘙痒或疼痛。其形状和大小因个 体差异和损伤程度而异。
05 增生性瘢痕的并 发症与风险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感染
增生性瘢痕由于表面不平整,容易藏污纳垢,引发感染。处理方 法包括定期清洁瘢痕表面,使用抗生素药膏等。
疼痛
瘢痕增生可能引发疼痛,尤其在活动或触碰时。治疗方法包括使用 止痛药、物理治疗等。
瘙痒
瘢痕增生常伴随瘙痒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使用 止痒药膏、保持皮肤湿润等。
PPAR—γ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意义
5 何增 洪, 张建 婷 , 亚峰 .丙 种球 蛋 白辅 助 治] J .华 西药 学 杂 志 ,0 02 ( ) :0 2 1 ,5 4 54
( 稿 :0 1—0 0 收 21 8— 9)
( 回 :0 l一 8— 3 修 21 0 2)
能 对研 究结 果 产生一 定 的影 响 。
P A — 在 增 生 性 瘢 痕 中 的 表 达 及 意 义 P R
张义鹏 解学 关 高伟 阳 王安 远 吕 雷 张 国佑
摘
一
要 目的
探 讨 核 转 录 因 子 过 氧 化 物 酶 体 增 殖 物 激 活 受 体 一 prxsm rle tr—at ae eetr a a P R ( eoi epoir o o fa c vtdrcp mm ,P A i og 原 代 细 胞 培 养 正 常 皮 肤 成 纤 维 细 胞 和 增 生 性
用 红霉 素 、 静脉 用丙 球对 肺炎 后 慢性 咳嗽 的影 响无 统
计 学 意义 ; 急性 期全 身用 激 素是 发生肺 炎后 反 复 呼吸 道 感染 的独 立影 响 因素 , 与其 发 生 负 相 关 , 以减 且 可
少 肺炎 后反 复 呼 吸道 感 染 的发 生 , 脉 用 红 霉 素 、 静 纤
儿 科 杂 志 , 0 0,8 ( ) 9 9 2 1 2 1 : 4— 7
规 应用 大环 内酯 类 抗 生 素 的 同时 , 身 用 激 素 、 行 全 进
纤 支镜 镜下 冲洗 可 以改 善肺炎 后 呼 吸道事 件 的发 生 。
静 脉用 丙球 可 以改善 支原 体脑 炎 的神 经系 统症 状 、 辅 助 治疗 支原 体肺 炎退 热 、 咳 、 部 哕 音 消失 时 间 、 止 肺 x 线 胸 片 基 本 恢 复 正 常 的 时 间 比 对 照 组 均 明 显 缩 短 J 。本研 究 中 静 脉 用 丙 球 对 肺 炎 后 慢 性 咳嗽 、 反
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增生性瘢痕是由创伤、炎症等原因造成的损伤皮肤组织过度修复的结果。
其临床表现:突起于正常皮肤,形状不规整,组织质地坚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外观及肢体功能。
其组织学特点: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大量胶原无序排列。
尽管现代动物实验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的介入研究,但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现概述从细胞、分子、基因水平近年来对于瘢痕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而发现有效治疗策略。
[关键词]:皮肤创伤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一、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机制皮肤创伤愈合是一个由细胞、体液、分子等机制综合调控的过程。
皮肤创伤愈合有完全再生和不完全再生两种方式:完全再生是由损伤组织同种的细胞进行修复;不完全再生是损伤部位纤维化及瘢痕形成。
一般认为影响增生性瘢痕形成主要是炎症环境、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平衡失控、胶原代谢紊乱、免疫调控、细胞因子等相关因素造成。
1. 炎症环境:有大量研究表明,成人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炎症直接关系瘢痕形成的程度。
炎症反应上调会导致增生性瘢痕特性改变包括新生血管增加,大量细胞增殖和过度的胶原沉积。
Bullard 等发现胎儿创伤的无瘢痕愈合,是因为不存在炎症反应[1]。
并有实验证明在成功诱导出胎儿皮肤创面炎症反应后有一定程度的瘢痕形成。
有学者在低雌激素小鼠的创面愈合中,发现炎症反应上调及瘢痕愈合形成[2]。
2. 成纤维细胞:创面修复的重要细胞,其主要作用是参与伤口封闭,产生及重塑细胞外基质。
与正常皮肤比较,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存在异质性,能够高表达TGF-β1。
而且TGF-β1的上调又能够促使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造成细胞外基质的沉积。
Ghahary等研究发现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还能下调胶原酶的合成[3]。
Wang等通过实验发现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能够下调具有抗增殖及抑制炎症反应的NO表达[4]。
同时还有研究检测到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对于凋亡信号低敏感。
专家解说之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的差异
专家解说之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的差异“医生你好,我觉得增生性瘢痕就是伤口长疤痕了,瘢痕疙瘩就是伤口的疤痕长成了吐气的疙瘩。
”这是临床医生在给患者进行诊治时,经常听到的话。
俗话说“久病成医”,对于被疤痕困扰多年的患者来说,提起疤痕这个话题,可以说的是有板有眼,但其实很多人对自己身上的是瘢痕疙瘩还是增生性瘢痕,其实并不清楚。
那么到底什么是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呢?1.什么是瘢痕疙瘩瘢痕疙瘩在临床上又被称为结缔组织增生症,是继发于皮肤外伤或自发形成表现过度生长的病理性瘢痕组织,瘢痕高出皮肤表面,质硬韧,且呈结节状、片状或条索状,可通过药物、手术及放射治疗等措施进行治疗。
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皮肤肤色越深的人群,产生瘢痕疙瘩的风险越高,其中有色人种容易发病,并好发于前胸,也可见于颈部、肩部、耳部、下肢、背部或者颊部等。
皮损特征主要表现为起初为小而硬的红色丘疹,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呈圆形、带状、条状或不规则形状,往往超过原损伤部位,并呈蟹足状向外伸展,表面光滑发亮。
早期进行性皮损颜色潮红并伴有触痛,且呈橡皮样硬度,表面可有毛细血管扩张的情况出现。
静止期皮损颜色则变淡,质地较为坚硬。
其中继发于烫伤、烧伤的患者可能出现大面积的皮损,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影响其肢体功能。
根据发病机制,可将瘢痕疙瘩分为肿瘤型瘢痕疙瘩和炎症型瘢痕疙瘩,其中肿瘤型瘢痕疙瘩主要以充血不显著、颜色较暗和有明显隆起的块状物,类似肿瘤;而炎症型瘢痕疙瘩通常以明显充血并伴有疼痛瘙痒等症状为临床特征。
根据瘢痕大小,可将瘢痕疙瘩分为小型瘢痕疙瘩、中、大型瘢痕疙瘩以及超大型瘢痕疙瘩,小型瘢痕疙瘩:直径<2.0cm;中、大型瘢痕疙瘩:瘢痕长度 2.0-10.0cm,宽度<5.0cm;超大型瘢痕疙瘩:瘢痕长度>10.0cm,宽度≥5.0cm。
什么是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又被称为肥厚性瘢痕,是真皮或深部组织损伤或病变后,有新生结缔组织过度增生修复而形成的一种皮损。
增生性瘢痕不同时期成纤维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初步研究
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生物学功能变化与微血管病理改变的研究
论 著 ・
增 生 性 瘢 痕 中成 纤 维 细 胞 生 物 学 功 能 变 化 与 微 血 管 病 理 改 变 的研 究
王 西樵 , 刘英 开 , 毛志刚, 陆树 良
( 上海交通 大学附属瑞金 医院烧伤研 究所 , 上海
摘首
探 索 增 生 性 瘢 痕 中成 纤 维 细胞 的 生 物 学 功 能 变 化 与 微 血 管 病 理 改 变 的 关 系 。方 法
s c a r .M e t h o d s T h e s a mp l e s o f h u ma n h y p e r t r o p h i c S C r a a n d n o r ma l s k i n t i s s u e w e r e o b t a i n e d。 nd a t h e n e x a mi n e d
i n t h e h y pe r t r o p hi c S c  ̄ 1 r
WANG Xi — q i a o。 一 k ai 。 MAO Zhi - g an g。 e t a1 .
( B u r n C e n t e r &B u n r I n s t i t u t e , R u i j i n H o s p i t a l , Me d i c l a S c h o o l , S h a n g h a i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h a n g h i a 2 0 0 0 2 5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s t u d y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 i f b r o b l a s t s nd a m i c r o v e s s e l o c c l u s i o n i n t h e h y p e r t r o p h i c
分别于兔耳薄、厚皮肤处制备的增生性瘢痕增生程度对比观察
分别于兔耳薄、厚皮肤处制备的增生性瘢痕增生程度对比观察罗礼仪1,陈普1,罗苑1,赵丽娟2,段小花11 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省傣医药与彝医药重点实验室,昆明 650500;2 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分别于兔耳薄、厚皮肤处制备的增生性瘢痕增生程度。
方法 将8只兔子分为模型组和空白组各4只,模型组每耳选定4个位点,分别为2处薄皮肤的位点(皮肤厚度<1 mm )和2处厚皮肤的位点(皮肤厚度>1.3 mm ),每个位点中心至少间隔2 cm ,厚皮肤和薄皮肤各做16个位点,在选定位点钻出环形伤口制备HS 模型;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正常喂食。
观察术后不同时点兔耳创面变化,另观察不同厚度兔耳HE 染色、Masson 染色,计算兔耳瘢痕增生指数(HI )、成纤维细胞数目(NA )、胶原纤维面积密度(AA )。
结果 模型组术后第7~42天,随着时间变化,薄皮肤处和厚皮肤处手术后均形成HS ,但厚皮肤处更为明显;空白组厚皮肤处和薄皮肤处正常皮肤在观察期内无明显变化。
空白组正常皮肤厚处与薄处HE 染色无明显差异;模型组HE 染色显示薄处与厚处造模的瘢痕均较对应部位正常皮肤显著升高,其中厚处造模的瘢痕显著高于薄处造模的瘢痕。
与空白组薄处皮肤比较,模型组薄处皮肤的表皮和真皮明显增厚,真皮中的微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含量增多,未见瘢痕真皮中的毛囊、汗腺等皮肤附属器,NA 明显高于空白组薄处皮肤;与空白组厚处皮肤比较,模型组厚处皮肤的变化基本同模型组薄处皮肤;与模型组薄处皮肤比较,模型组厚处皮肤的表皮和真皮的厚度、NA 明显高于模型组薄处皮肤。
普通光镜下胶原染色显示为蓝色,空白组薄处和后出皮肤的胶原纤维呈网状分布,排列整齐;模型组薄处和厚处皮肤的胶原纤维呈片状或团块状分布,排列紊乱,可见特征性漩涡状胶原结节。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HI 和NA 增加(P 均<0.05);与同组薄处皮肤比较,模型组HI 和NA 增加(P 均<0.05)。
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 信号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 信号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孙桂芳;张晓芬;陈亚峰;奉典旭【摘要】病理性的创面愈合常导致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并伴随疼痛、瘙痒和挛缩,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痛苦。
肌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是增生性瘢痕的重要特征,其中 TGF (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信号的调节发挥了重要作用。
抑制TGF-β1/Smads可抑制细胞的过度增殖,减少细胞外基质的沉积。
目前针对该信号通路抗增生性瘢痕形成的研究日益增多,为减少瘢痕的形成及减轻瘢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文就肌成纤维细胞及细胞外基质在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及TGF-β1/Smads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调节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一综述。
%Hypertrophic scars( HS) form as a result of pathological wound healing.By causing pain,pruri-tus and contractures,HS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both physically and psychologically.Over-proliferation of myofibroblasts and excessive deposition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a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S,which are dominantly regulated by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drosophila mothers against decapentaplegic proteins ( TGF-β1/Smads) signaling.By inhibiting the signaling of TGF-β1/Smads,HS can be alleviated.Multiple researches fo-cus on preventing or attenuating HS against the signaling,providing important basis for therapies of HS.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the roles of myofibroblasts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in the process of HS, and the regulation of TGF-β1/Smads signaling during HS formation.【期刊名称】《创伤外科杂志》【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5页(P473-477)【关键词】创面愈合;瘢痕;成纤维细胞;基质;信号【作者】孙桂芳;张晓芬;陈亚峰;奉典旭【作者单位】200062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普陀临床医学院;200062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普陀临床医学院;200062 上海,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普外科;200062 上海,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普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9.6基金资助: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团队作者单位: 200062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普陀临床医学院(孙桂芳,张晓芬); 200062 上海,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普外科(陈亚峰,奉典旭)正常创面愈合分为炎症、增殖和重塑三个相互重叠的阶段,并伴随瘢痕的产生而结束,这种瘢痕较平坦,称为生理性瘢痕。
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的治疗进展-2081-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081-瘢痕疙瘩及增生
性瘢痕的治疗进展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瘢痕的形成与分类
1、成熟期的瘢痕临床特征有()
A、瘢痕充血
B、色鲜红
C、增生活跃
D、侵及正常皮肤
E、硬度变软[正确答案]
2、一般在创面愈合后即开始增生,()达到高峰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正确答案]
E、1年
3、关于瘢痕疙瘩的叙述有误的是()
A、是一种特殊类别的病理性瘢痕
B、为高出正常皮肤表面、超出原始损伤范围、呈持续性生长的肿块
C、于痤疮感染、外伤之后[正确答案]
D、质地较硬,弹性较差
E、具有治疗抵抗和治疗后高复发率的肿瘤类疾病的特征
4、被称为马乔林溃疡的是()
A、增生性瘢痕
B、瘢痕疙瘩
C、萎缩性瘢痕
D、瘢痕癌[正确答案]
E、皮肤纤维瘤。
几丁糖作用后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分泌功能的变化
第16卷 第7期医学研究生学报Vol.16 No.7 2003年7月Journal of Medical P ostgraduates Jul.2003・论 著・几丁糖作用后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分泌功能的变化张敬德, 邢 新, 郑健生, 杨志勇, 薛春雨, 李 蠡, 袁斯民(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整形外科,上海200433)摘要: 目的:探讨几丁糖对异常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作用。
方法:以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为对照,用组织块法进行不同标本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
分别用 3H2脯氨酸掺入法检测几丁糖对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合成及分泌胶原功能的影响,定量酶联检测试剂盒测定转化生长因子β1 (TG F2β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AB(FG F2AB)、白细胞介素28(I L28)等。
结果:几丁糖对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TG F2β1、FG F2AB等的功能均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对I L28则增加,且对各组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几丁糖可以抑制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及分泌功能,有望在异常瘢痕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几丁糖; 瘢痕: 成纤维细胞中图分类号: R61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8199(2003)0720502204Ξ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chitosan on keloid and hypertrophic scars derived fibroblasts ZH ANGJing2de,XI NG X in,ZHE NGJian2sheng,Y ANG Zhi2y ong,X UE Chun2yu,LI2li,Y UAN Si2min(Department o f Plastic Surgery,Changhai Hospital,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 sity,Shanghai 200433,China)Abstract: Objectives: T 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hitosan on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the fibroblasts de2 rived from abnormal scars. Methods:3H2proline uptake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fibroblast collagen se2 cretion and E LIS A box for the secretion of TG F2β1,FG F2AB,and I L28. Results:Secretion of TG F2β1,FG F2 AB,and collagen of the fibroblasts derived from normal skin,both hypertrophic scars and keloid were inhibit2 ed by chitosan in a dose2depended manner;but I L28is on the contrary.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0.05)of the effect of chitosan on fibroblasts am ong the three groups. Conclusions:Chitosan can inhibit collagen biosynthesis and secretion of fibroblasts derived from keloid and hypertrophic scars,and chitosan may play an im portant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cars.K ey w ords: Chitosan; Scar; Fibroblasts0 引 言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种皮肤伤口过度愈合形式,防治颇为棘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著【收稿日期】2004-10-12;【修回日期】2004-12-03【作者简介】李卫华(1971-),男,籍贯河北,硕士,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瘢痕的形成机理。
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差异比较李卫华1,李德水2,刘洪琪2(武警医学院:11整形美容中心;21烧伤整形科;天津300162)摘 要: 【目的】探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基因表现型的差异以及EGF 、PD GF 和bF GF 对其的影响。
【方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应用液闪计数测定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的合成。
【结果】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速度比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慢;胶原蛋白的合成高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
EGF 、PD GF 和bF GF 均对两种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EGF 和bF GF 可减少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蛋白合成,PD GF 可以使两种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蛋白合成增加。
【结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是一种特殊基因表现型的成纤维细胞,它具有自己特殊的生物学特性。
EGF 、PD GF 和bF GF 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文章编号】 100825041(2005)022******* 【中图分类号】 R32912 【文献标识码】 AThe study of the phenotypic differences of hypertrophic scar f ibroblasts versus normal dermal f ibroblasts by cytokine stimulationL I Wei 2hu a ,L I De 2shui ,L IU H ong 2qi (Department of Plastic and Esthetic Surgery ,The A ff iliated H 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of Chinese People ′s Armed Police Force ,Tianjin 300162,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henotyp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s and normal dermal fibroblasts by determining their responsiveness to EGF 、PD GF and bF GF 【Methods 】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s and normal dermal fibroblasts were propagated in culture.Their proliferative behaviors were studied.The collagen synthetic rates were determinedwith liquid scintillation technology.【R esults 】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s grew at a lower rate than that of normal dermal fibrob1asts.The collagen synthetic rate of the 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ormal dermal fibroblasts.EGF 、PD GF and bF GF stimulated the proliferation of both cells violently.The col1agen synthesis of 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s was inhibited by EGF and bF GF whereas PD GF increased both cells ′collagen synthesis.【Conclusion 】The 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 is a different phenotype from the normal dermal fibrob 2last.EGF 、PD GF and bF GF ma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formation of hypertrophic scars.K ey Words :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s ;Collagen ;EGF ;PD GF ;bF GF 增生性瘢痕一直是限制患者正常愈合的一个主要问题,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
Worrall 1的研究结果显示将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长期暴露于可溶性单核细胞提取物的环境中可使成纤维细胞发生红斑狼疮样基因表现型改变。
G arner 2的研究结果揭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可能具有不同的基因表现型。
为了进一步明确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基因表现型,我们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研究了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形态、生长曲线以及胶原蛋白的合成,并就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于(PD GF )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 GF )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111 材 料11111 主要试剂:DM EM低糖型培养基由美国GIBCO公司生产,胎牛血清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生产,EGF、PD GF、bF GF、粗制Ⅰ型胶原酶、离解蛋白DispaseⅡ、胰酶、N EM、Ⅶ型胶原酶、POP、POPOP、TritonX2100均由美国Sigma公司生产。
β2氨基丙腈由上海生化公司生产,3H2脯氨酸(1mCi/ml)由北京原子能所生产。
11112 实验器材:超净工作台由北京半导体设备一厂生产,CO2培养箱由日本Sanyo公司生产,倒置相差显微镜由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液闪计数仪由美国Bickman公司生产。
11113 标本的采集:本组10例标本取自住院患者手术时切除的增生性瘢痕(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同时在植皮时获取患者剩余的正常皮肤。
患者无结缔组织疾病或可能影响结缔组织代谢的疾病,无心、肺、肝、肾等慢性疾病,3m内未使用过类固醇激素、青霉胺、抗肿瘤药物等,且未接受过放射线治疗。
本组男7例,女3例,年龄6~42岁,瘢痕为烧伤后8m~3年,瘢痕凸出于皮肤表面,发红,痒、痛症状明显,因此可以确定瘢痕处于增生活跃期。
112 方 法11211 成纤维细胞培养:我们采用消化法来进行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
所得标本切除皮下脂肪组织,置于含青霉素和链霉素各100Iu/ml的DM EM 培养基中。
2h后将组织标本浸于25%DispaseⅡ中,置于37℃条件下作用2h,完整撕下表皮层。
真皮组织用PBS缓冲液反复冲洗后,剪切成1~2 mm的小块,加入30~50倍体积1mg/ml粗制Ⅰ型胶原酶,于37℃条件下继续消化2~4h。
边消化边振荡,随时在显微镜下观察消化结果。
当成纤维细胞大部分从包裹的胶原纤维中分离出来时,用100目不锈钢网过滤,去除大的组织块残渣,滤液离心,去除上清液,细胞计数后以(1~2)×105细胞/25ml培养瓶接种,以后每隔3d换1次培养液。
待细胞融合后,用胰酶消化后传代。
实验所用细胞为体外培养3~5代细胞。
11212 细胞生长动力学研究: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EGF组、PD GF组和bF GF组。
以104细胞/孔接种细胞于96孔培养板上,每组24孔,对照组加入含014%FCS的DM EM培养基。
实验组每组分别加入8ng/ml EGF、4ng/ml PD GF和4ng/ml bF GF的含014%FCS DM EM培养基,分别于细胞接种后第3、6、9、12d进行细胞记数。
每次每组选取6孔细胞进行记数。
最后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11213 胶原蛋白合成的测定: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正常对照组、EGF组、PD GF组和bF GF组,每组8孔。
以105细胞/孔分别接种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于24孔培养板上,每孔加入1ml含8%FCS的DM EM培养液。
分别于72、96h后去掉原培养液,加入014%FCS的DM EM培养基。
120h后实验组每孔加入含有设定浓度的EGF、PD GF、bF GF和50μg/ml抗坏血酸钠的DM EM培养基。
168h后加入3H标记的脯氨酸和β2氨基丙腈,使其最终浓度分别为5μCi/ml 和80μg/ml。
192h后,根据Postlethwaite3的方法分别收集两份上清液,每份均为015ml。
一份上清液用于总蛋白含量的测定:在收集到的上清液中加入70μl012M Tris/013MCaCl2缓冲液(p H715),25μl FCS,30μl50mM N EM,75μl50%三氯乙酸/0175%鞣酸混合液,在4℃条件下静置30min,将析出的蛋白过滤到玻璃纤维滤膜上,25℃条件下隔夜烘干,置于闪烁液中进行液闪计数。
另一份上清液中加入20μl纯化的细菌胶原酶(用Sephadex G2200凝胶柱过滤去除蛋白酶4),37℃孵育90min以去除胶原蛋白,剩余的蛋白进行液闪计数即为非胶原蛋白的量。
最后用总蛋白的量减去非胶原蛋白的量,即为胶原蛋白的含量。
最后结果以液闪计数cpm/105细胞表示。
11214 统计学处理:每组标本均数间的比较用t 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211 细胞生长动力学测定结果通过细胞生长动力学测定,发现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倍增时间约为6d,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倍增时间为3d,细胞发生融合时前者的细胞数为(114±015)×105,远远少于后者的细胞数(215±018)×105,仅为后者的56%,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P <01001)。
而EGF 、PD GF 、bF GF 对两种成纤维细胞均具有明显的促进增殖作用。
在这三种生长因子的作用下,细胞的倍增时间缩短,细胞融合后细胞数明显增多(图1)。
图1 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曲线212 细胞胶原蛋白合成测定结果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合成的量为(614±113)×103cpm/105细胞,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合成的量为(311±019)×103cpm/105细胞,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合成的量明显高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P <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