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课件《消息二则》ppt课件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 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文中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 和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 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已不准敌方船 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 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句中词语搭配准确,表达有 力,恰切地表现出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不能换。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 够说明解放军突破敌军防线的英勇形象。“溃退”指失 败后毫无秩序地撤退,有被迫后退之意,更能够表现国 民党军队败退时的狼狈之态。从词语的意义和表达的情 感入手,就可以体会句中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的赞颂以 及字里行间透出的豪迈之情。
3.揣摩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作者
字词!!!
1.字音 摧枯拉朽( xiǔ ) 区域( yù ) 督战( dū)
歼灭(jiān )溃退( kuì ) 锐不可当(dānɡ)
荻港( dí ) 泄气( xiè )
2.词语 摧枯拉朽:本义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 势力被迅速摧毁。 溃退: 败退。 锐不可当: 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督战: 监督作战。 歼灭: 消灭(敌人)。 要塞: 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 备的据点。
内容
1.“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消息的 什么?在消息中起什么作用?
属于消息的电头。 作用: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告 诉人们消息的来源,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据了解,渡江役将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标题中的 “三十万大军”可否改为“百万大军”? 作者能否等全 体作战部队胜利渡江之后再撰写此则消息发表?为什么?
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之充分,按理说长 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 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摧枯拉朽”形象地表 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进军的气势和敌人狼狈败退之态。这 里运用对比的手法,凸显了我军势不可当,敌军不堪一击。
结构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标题)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 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时间:二十日午夜至二十一日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主体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渡过长江 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结语——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命令
英勇善战 进军迅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短小精悍,一气呵成。
本文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 这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这场战役声势浩大,人民解放军 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突破敌阵,横渡长江。可以 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 但是正文部分作者只用了区区199字(含标点),便作了简洁而 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 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 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褒贬之情强烈。
从理论上说,消息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 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客观、不带主观价值 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主观的立场和观 点往往渗透在对事实的叙述、议论之中,需要在仔细阅 读的基础上加以提炼。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 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文末):写东路军渡江的 情况。
内容
1.快速朗读这则消息,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 的内容。
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 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 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 靡的英雄气概。
2.就本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一特点,在课文中选取例句进 行简要分析。
A.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 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 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 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若用“到达”则太泛)。“二 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 之意,准确表现了进军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 明,流于一般化)。“至发电时止”,时界比“现在”更为 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 得体。
B.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长江的“平”和“静”,衬托出我军的从容镇定; “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加表现了人民解放军 稳操胜券的信心。这里的“风平浪静”不完全是自然 景观的描述,还隐含着全国局势已趋向稳定之意。这 是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透露出作者乐观 轻松的心情。
写法
②“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的战线”气势豪迈,排山 倒海;“冲破”“横渡”“突破”尽显胜利豪情,激动人心;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而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 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
③如“为”“然”“亦”“业已”“均是”“所遇 之”“至……止”“甚为”“即已”“诸县”等——文气十足, “不想再打了”“都很泄气”——非常口语化。书来自百度文库语和 口头语相互穿插,各有妙处,相得益彰。
写法
1.依时叙事。
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 这样安排,场面虽大,但大而不乱;内容虽多,但多而不杂。
2.详略得当。
作者报道各战线时并未平均使力,而是有详有略。 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敌人的防线比 较巩固,并且“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 一地区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 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军进展时,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 且详尽地写了战果。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 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 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军写 得稍详,是因为渡江作战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 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 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军队“正向南扩展中”, 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 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
2.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 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 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文末。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回答问题
1.阅读新闻,理清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 江战线。 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 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 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 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路军和中 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详写东路 激战,文势也因之涌起高潮。
赏析
1.“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 协定,有很大关系”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 有何作用?
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在叙述中路军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 报道,然后插入简要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 渡的两方面原因,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 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分析得出的 结论,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同时也深化了新闻的主旨。
不能改成“百万大军”。因为消息必须具有真实性。 不能等到战斗结束后再撰文发表,因为消息必须具有 及时性。
3.默读文章,找出文中带有作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并进 行简要分析。
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 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 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 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 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解放军英勇善战、 行动果敢、进军神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 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准确表现出解放军排山倒海、 所向披靡的气势。
赏析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 过长江”中的“已”和“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已”是“已经”的意思,表明解放军约 有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 一个概数,不是确数。这样写,表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 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 句中的“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 “败退”?为什么?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回答问题!!!
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何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 内。
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 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故: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 岸。 如何: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 枯拉朽, 渡江后乘胜追击;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反动派经 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运用四字句,简洁有力。
大量运用四字句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色。全文没有一个多 余的字。四字句的运用,使本文言简意赅,生动而充满气势和 力度。
总结
这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 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堪称 我国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
面对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重 大事件,作者举重若轻,挥动如椽之 笔,仅用不足两百字的篇幅就写出了 它的基本情况,及时地向全世界报道 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 竹的事实。本则消息以叙述展开,其 中穿插白描,文字简洁,语言凝练, 平实中彰显了宏大的气势。
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
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 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 么说? 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 你的告知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 万人渡过长江。 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 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 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 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 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 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 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具体 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另外,本文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 制上。
如西路军所遇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 抵抗则“较为顽强”,贴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 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 用词恰到好处。
3.就本文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进行选 例分析。
①“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 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 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 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这样安排,不仅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详尽地写了战 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 免了重复雷同。
写作时,通常依据文题、文体、结构、
内容等来决定详略。详写的部分完整,可以 丰富文章内容;略写的部分简练,言有尽而 意无穷。两者结合,恰到好处,能够使行文 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加 清晰、深刻的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