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立体拍摄中的景别与距离关系
3D立体摄影原理及其详细后期处理
3D立体摄影原理及其详细后期处理首先,3D立体摄影的原理是基于人类双眼视觉的原理。
人类双眼通过分别观察同一场景的两个不同视角,然后将这两个视角的信息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深度感知和立体效果。
3D立体摄影通过模拟这个过程,使用两个相机同时拍摄同一个场景,然后将这两个视角的图像合成为一个立体图像。
在3D立体摄影中,关键的一个步骤是确定相机之间的基线距离。
基线距离指的是两个相机之间的距离,它决定了场景的深度感知程度。
较大的基线距离会产生更强烈的立体效果,而较小的基线距离则会产生较弱的立体效果。
确定合适的基线距离需要考虑场景的大小和距离,以及观看者的视觉需求。
另一个重要的原理是立体成像的几何原理。
当两个相机同时拍摄同一个场景时,因为相机之间的基线距离,它们会捕捉到不同的视角。
这两个视角的图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称为视差。
视差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它可以用来计算场景中每个点的深度。
通过将这些深度信息与相机的内部参数进行结合,可以生成一个立体图像,从而实现真实感的三维效果。
在后期处理过程中,需要对拍摄的图像进行校正和精确的配准。
首先,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先对左右两个摄影机的图像进行校正,以确保两个视角的图像对齐。
然后,通过使用视差算法来计算每个像素点的深度信息。
一种常用的视差算法是块匹配算法,它可以通过比较两个视角的图像块来寻找最佳匹配。
然后,使用深度信息来创建一个具有立体效果的图像。
最后,需要将立体图像输出为一种能够在特殊的3D显示设备上展示的格式。
这通常包括使用左右分别表示两个视角的图像,并将其分别位于左眼和右眼的屏幕上。
这样,观看者在观看时,可以通过特殊的3D眼镜将两个图像分别传递给左右眼,以产生立体效果。
总而言之,3D立体摄影是模仿人类双眼视觉原理,通过使用两个相机同时捕捉不同视角,再结合后期处理步骤来实现逼真的三维效果。
3D立体画设计景深调整的注意事项
3D立体画立体景深调整的注意事项3D立体画立体景深调整的范围以调整画面前、后景的立体感或清晰度为标准。
表现同一个景物时,拍摄间隔越大,立体感越强,但清晰度越差。
在立体画面中立体景深过大的影像会形成重影或图形的闪烁,引起心理上或视觉上的不适。
3D立体画图像的立体感是几何光学与视觉心理学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利用视觉心理学的某些规律,可以适当地变化立体景深的范围,其控制规律如下:1 、当前景与后景在画面中比较重要时,应严格控制景深,若前后景并无复杂的纹理或重要的细节,则可增大设计间隔以加大景深。
2 、当前景与后景在画面的中心部位时应注意控制景深,当其处于画面四周或边角部分可以放宽立体景深。
3 、当前景、后景与背景反差强烈时应控制立体景深,反之可放宽立体景深。
4 、当前景与后景有明显细节或竖直线条结构时,应严格控制立体景深,反之,当前、后景主要是横向分布的规则花纹时,可以大大放宽立体景深。
5 、当后景是次要部分,又大部分被前景遮挡时,允许大幅度放宽后景的立体景深,或根据更接近主体的景物计算后景深。
3、有人物的立体图层调整景深入时注意把人的脸部放在焦点层附近,身体各部位的前景不超过-40,后景不超过60为好。
4、当在立体图像中配有文字时:如果是简单的文字,则最多向前不要超过-50,向后不超过40,文字层最好不勾线;如果是有很多文字时,则文字层就设为0层,让文字的立体通过后景向后延伸来体现。
总之在3D立体画实际制作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的把握以上几条,因为有了好软件,有了好材料并不等于就能做好3D立体画了,每种光栅材料因为介质的厚度不同,所以反映立体的强度也不同,所以要想做好立体,一定要在分割排列合成图前进行立体序列图的立体感强弱测试。
(具体参照鑫江河3D技术培训教材立体感强弱测试项目)武汉鑫江河立体图像有限公司江泽鑫。
不同的距离和焦段拍摄画面的区别怎样选择镜头和拍摄距离
不同的距离和焦段拍摄画面的区别怎样选择镜头和拍摄距离看了美国镜头租赁网的一篇文章,觉得挺有价值,在这里摘译给各位摄友摄友朋友很多人对镜头的焦段是有点疑惑的,包括我自己也常常疑惑。
常常在写分镜头的时候,老是确定不了选用镜头的哪个焦段更合适。
比如一个室外的场景,采用哪个焦段更合适表现?35?50?用35有什么效果?用50有什么效果?能不能换成85?而今天看到的这片文章里和面的配图感觉还是非常能说明问题的,焦距对拍摄对象的表现是和现场拍摄距离密切相关的。
(以下的图例为全画幅的标准)同样拍摄一个全身人像,用16毫米的镜头和800毫米的镜头都可以拍摄成一样高度的图像。
区别在于相机与被拍人像的距离。
说到焦距差别特别大还容易理解,如果焦距差别不大,又该如何理解呢?下面我们看看不同焦距的镜头,在不同距离拍摄位置,拍摄的同样题材结果来形成一个概念上的印象。
一、3米距离拍摄一个露天舞台人物模型。
距离固定了,镜头的焦距从16mm 24mm 35mm 50mm 70mm 100mm 150mm 200mm,从结果我们看出,这些不同的镜头焦距把同样一个景物,从一个大远景一直过渡到特写。
这就是在这个距离上,各个不同焦距可以表达的不同的景别。
二、6米距离拍摄同样的目标,这个距离上,各个镜头的景别又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时候,我们看到200mm的镜头已经无法拍摄特写了,必须要300mm以上的镜头才能表达出人物的特写图像。
三、15米距离拍摄同样的目标的效果。
当距离拍摄目标15米的距离时,必须用800mm的镜头才能拍摄出特写的效果。
当然我们日常基本不会用这个焦段去拍摄人物的特写。
毕竟这个距离,对拍摄对象的交流会发生困难。
四、30米距离拍摄同样目标的效果.到了这个距离段,800mm的镜头就无法拍摄人像的特写了,只能拍出半身像的图片。
这个距离在我们舞台拍摄的时候相当于买到了2000人剧院后排的座位,去拍摄剧照的位置。
当然这个距离可以拍摄风光片。
3维立体电影制作原理
3D立体电影製作原理D是英文Dimension(线度、维)的字头,3D是指3D立体空间。
国际上是以3D电影来表示立体电影。
人的视觉之所以能分辨远近,是靠两隻眼睛的差距。
人的两眼分开约5公分,两隻眼睛除了瞄准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样东西,两眼的角度都不会相同。
虽然差距很小,但经视网膜传到大脑裏,脑子就用这微小的差距,产生远近的深度,从而产生立体感。
一隻眼睛虽然能看到物体,但对物体远近的距离却不易分辨。
根据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景像,用两隻眼睛视角的差距製造出两个影像,然后让两隻眼睛一边一个,各看到自己一边的影像,透过视网膜就可以使大脑产生景深的立体感了。
各式各样的立体演示技术,也多是运用这一原理,我们称其为“偏光原理”。
3D立体电影的製作有多种形式,其中较为广泛采用的是偏光眼镜法。
它以人眼观察景物的方法,利用两台并列安置的电影摄影机,分别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摄出两条略带水准视差的电影画面。
放映时,将两条电影影片分别装入左、右电影放映机,并在放映镜头前分别装置两个偏振轴互成90度的偏振镜。
两台放映机需同步运转,同时将画面投放在金属银幕上,形成左像右像双影。
当观众戴上特製的偏光眼镜时,由于左、右两片偏光镜的偏振轴互相垂直,并与放映镜头前的偏振轴相一致;致使观众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过双眼彙聚功能将左、右像迭和在视网膜上,由大脑神经产生3D立体立体的视觉效果。
展现出一幅幅连贯的立体画面,使观众感到景物扑面而来、或进入银幕深凹处,能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感。
3D立体立体电影,即我们常说的4D电影,是立体电影和特技影院结合的产物。
随着3D立体软体在国内越来越广泛的应用,4D电影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运用3D立体软体製作立体电影有其独特的优势,如3D立体场景本身就具有立体特性,与立体成像相关的各种参数非常容易在软体环境中调节等。
本文具体讲解了3D立体立体电影製作的原理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后我们还会在具体的製作方面继续探讨,希望广大对立体电影感兴趣的朋友不要错过。
商业3D立体拍摄制作的实际技术总结
商业3D立体拍摄制作的实际技术总结(上海动影传媒原创技术文章/news/news_743.html)商业片的3D立体拍摄制作实际技术总结为六个方面:一是合适的拍摄设备。
垂直拍摄架、平行拍摄架、3D立体摄录一体机、微距3D立体拍摄系统、微型3D立体拍摄系统都要具备,各有各的用途。
垂直拍摄架能够实现0重叠的机距,所以适合拍摄中近景,其缺点是比较笨重,组装、转场比较麻烦;尤其是在拍摄3D立体城市宣传片、风光片的时候,爬山涉水是很正常的,携带比较笨重的垂直架很不方便。
还有一点就是垂直架使用了分光镜,无论是多么优秀的分光镜也会有色差的缺陷以及拍摄中的反光等意外出现。
平行架相对来讲比较便捷,但是其构造问题使得机距比较大,尤其是使用电影机的时候机距较大,只适合拍摄中远景,正因如此,在拍摄3D城市宣传片、风光片的时候往往比较适合,一方面是对远景拍摄有着较大的机距,能够拍摄出立体感较好的远景,另一方面就是转场、组装比较方便。
3D立体摄录一体机的优势在于便携性、同步性较好。
尤其是同步性,变焦、光圈、焦点、记录等属性绝对同步,这是3D立体摄录一体机比较有优势的地方。
其缺点在于镜头限制,不能有效的扩大镜距,使得拍摄远景不适合,其更适合拍摄中近景,尤其是室内拍摄、演播室实用有着较大优势。
微距3D立体拍摄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实现超微距的特种3D立体拍摄;上海动影传媒的3D立体微型超微距拍摄系统可实现15cm距离之内的立体拍摄,在机距放大到15-40cm的时候同样也适合拍摄中远景;由于体积、重量较轻,还能作为小型航拍载具悬挂使用,完成3D立体航拍。
商业3D立体拍摄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立体影片类型,只有拥有比较全面的3D立体拍摄设备器材才能得心应手的进行立体拍摄;依靠单一的3D立体拍摄设备来覆盖多种类型影片的3D立体拍摄是比较瘦约束的,无论是效率还是拍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上海动影传媒在拍摄3D立体影片的时候通常是使用上述所有的设备,按照不同的场景、类型搭配不同的3D立体设备来进行拍摄,这是提高效率,提升品质的有效保障。
立体电影摄影的基本规律及立体电影摄影机三
D1 、D2 和立体影像线比例尺 m ; 已知观众距离银幕的距离 V , 放映放大率
k 及人眼眼瞳间距 e , 求解 : (1) 夸大系数 H ; (2) 与 D1 对应的
景物拍摄距离 L C1 ; (3) 与 D2 对应的 L C2 。
(1)
先求出 p~
=
e k
(2) 求夸大系数 H
在 2 . 4 . 4 节中我们已证明立体影像线比例
关于小人国现象空间影像的宽度放大系数是判断是否出现小人国现象的有效指标因为这时m53式可写出72式可见亦即按固定比例关系表现景物纵深空间时72式简化为m无关即不管被摄体距摄影机有多远其空间影像的宽度均按同一个系数即夸大表现景物的某一空间区段时72式可知不仅和b的大小有关而且和拍摄距离l越小而且l即拍摄距离比立体窗口距短很多
影 视 技 术 应用技术研究 No . 8/ 2003 MOTION PICTURE & VIDEO TECHNOLOGY
立体电影摄影的基本规律及立体电影摄影机 (三)
孙延禄
三 、立体电影摄影基本参数的合理选择与 空间影像畸变的表征和控制
3 . 1 基本参数的计算 根据前一节所叙述的立体电影摄影基本参 数间的数学关系 , 完全有可能用计算方法根据 给定的参数求出所需的其他参数 。较为常见的 有以下两种情况 : 3 . 1 . 1 第一种情况 设定 : (1) 与摄影机相距 LC1 的前景物体 应能被观众感觉的视在距离为 D1 ; (2) 与摄影 机相距 LC2 的后景物体应能被观众感觉的视在 距离为 D2 。已知观众距银幕的距离 V , 放映放 大率 k 及人眼的眼瞳间距 e 。求解 : (1) 夸大
第二大类为单体型 : 即机器主体部分是一 了满足此种电影的拍摄需要 , 国内曾先后研制
距离与画面效果的关系
小结
“远取其势,近取其神”
你要想以“势”感人,就用远景或者全景; 你要想以“情节”感人,就用中景; 你要想以“神”感人,就用近景或者特写。
近景的特点:
1.表现人物的神情和精神风貌,表现人 物的情绪和心理活动。
2.常用来表现物体的局部特征。
(五)特写:
特写比近景更进一步,通常是表现被拍
摄人物或物体的一个局部、一个细节,而
忽略全貌。
特写的特点:
1.主要用来表现细节,通过细节透视人
的内心和事物的本质。 2.特写作用于读者的心灵,而不是读者 的眼睛。
距离与画面效果的关系
主讲:陈琳
拍摄距离与画面效果的关系
拍摄距离越远,画面包容的景物越多; 拍摄距离越近,画面包容的景物越少。 与拍摄对象的距离不同会产生不一样 的拍摄表现力。
(一)远景:
从远处拍摄,着重表现整体环境和气氛
为目的的画面,人物和景物只起到点缀作
用。
远景的特点:
(1).易于表现整个环境和总体气势,不利
或情节,对环境只是象征性的交代。
中景的特点:
1.集中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之又可
以把不必要的环境排除在画外。 3.它最大的优点是适合于表现情节。
(四)近景:
近景是以表现人物的神态或物体的特征 为目的的画面。环境只是作为背景存在, 突出的是画面主体。
于交代具体情节和细部。
(2).适合表现自然景观和群众活动场面。
(二)全景:
是以表现被拍摄主体全貌及其所处的 环境为目的的画面。强调主体与环境的依
存性、相关性以及主体在环境中的存在方
式。
远景
全景
全景的特点:
1、画面有主体内容; 2、交代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有关3D影片入门的基本的知识
唐小二影视视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下有关3D 影片的知识。
全景在画面的构图中是比较精细精良的,由于影视制作即能展示物体,又能展示出物体和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
在3D影片中,全景也是比较经常使用的景别,景别就像音阶同样,有种渐变的排列关系,景别大抵或者分为: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近景。
1.全景景别这个景别比中景更离摄像机更近了些,假设还因此人为规范的话,这个景别最典型的例子该当是电视里一般看到的音讯联播。
对人物而言,全景中景适当闪现行动,而近景适当闪现神色。
近景是观众在视觉上比较舒服的景别,由于距离适中,也是平常糊口中我们最思空见贯的景别,例如我们会看到天安门上正中央的毛主席画像,也是一个近景,近景的劝化十分明显,由于在晃来晃去的大鸟瞰、大全景的穿梭镜头以后,近景或者起到对观众的视觉休养遵从。
全景景别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景别,适当闪现某一事物的小我,在电影或电视剧中,通常为以人为规范的。
在画面中,完整闪现出一个人私家的时候,这即是全景的景别。
2.近景景别全景景别很像人的视点窥察事物,以是大要让人在视觉上比较舒服。
但是全景景别用多了会让人感触平淡,比较镇定,不够热情的渲染。
3.中景景别中景景别是比全景更近了些,这之间并没有很是严厉的界线,假设以画面中的人为规范的话,全景是完整的闪现出了人的小我,那么中景该当是闪现出人物的三分之二的局部。
在电影中,中景应用比较多,电视剧要更多些。
在影视制作拍摄中,中景反而是用得比较少的景别,一般在转场,或闪现某一特定物体的时候会用到。
近景景其它特点是场面大,抒怀型强,但难以闪现出事物的细节。
诀窍:近景,一般视点较高,以致是大鸟瞰。
4. 特写景别这个景别该当是最好懂得的,当一个物体充溢了整个画面的时候,我们一般就懂得为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我们中国人每一个人私家都有个身份证,身份证上的谁人大头照,该当就算一个特写了。
特写有了几种不同的范畴,例如说只需一只眼睛充溢了画面,那么这就该当是大特写了。
建筑的取景角度行为三维空间的立体效果
建筑的取景角度行为三维空间的立体效果下面的文字为大家讲解从建筑的取景角度出发对于在三维空间
的立体效果的影响行为。
拍摄角度是到被摄物体的距离,原相机在同一平面上的位置和它位置高度之间的比率,距离的选择需要确定所需的图像比例,与相机到建筑对象的距离,如果建筑对象的距离越小,那么在图片中它就会看起来越清晰,至于拍摄点相对于垂直线的位置通常会突出显示法线角度和上下角度,正常的拍摄焦点是根据人的高度和拍摄角度来决定的,这样的角度使我们能够像在正常环境中一样能很好的捕获照片中的建筑对象,而使用较低的拍摄点,您可以使照片中的建筑对象更具纪念意义,给人以宏观的视觉效果,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拍摄高楼的物体时,可以将建筑对象整个结构完全放在镜头里进行取景,这样可以确保在照片中完全显示建筑对象的动态形象,另外,如果无法将整个结构完全放置在取景框中,可以选择建筑对象的其他单个元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建筑对象的背景图是蓝色的天空,因此那么就建议在日出的时候或者在日落的时候就从比较低的角度
来进行拍照,因为太阳光可以把云层涂成令人难以相信的颜色,如果要使戏剧的照片同时具有阴影效果,您可以在暴风雨前将建筑对象从低点移开,从而使观看者感到不安恐慌,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图片的艺术表现力就会受到了影响。
这么多你学到了吗?。
3D立体影片拍摄制作的正负视差
3D⽴体影⽚拍摄制作的正负视差
双视⾓3D⽴体成像原理决定了进⾏3D⽴体电影制作拍摄的时候必须遵守这⼀原则。
在3D⽴体拍摄以及制作中,⽆论是物理真实的摄像机还是软件中的虚拟摄像机,都是两台为标准,在进⾏3D⽴体拍摄制作的时候,⾸先,左右图像之间不能存在垂直的偏差,也就是说图像中只能是存在⽔平⽅向的偏差。
⽬标距离就是⽬标到虚拟摄像机的距离,也就是聚焦点的位置。
有效⽴体成像区域为:1/2的⽬标距离到3/2的⽬标距离之间。
摄像机间距也就是左右两个摄像机之间的距离。
这个距离,根据经验,应该等于⽬标距离的1/30。
摄像机视⾓向前⽆限远,以⽬标距离为界,如果物体刚好处于⽬标界上,那么它在左右摄像机图像中的位置是⼀样的,因此不存在视差;如果该物体位于⽬标界之前,它拥有负视差,反之,为正视差。
简单来讲正视差就是纵深⽴体效果,负视差是出屏⽴体效果。
实际经验证明,长时间的负视差画⾯会引起观众不适。
远全中近特五大景别及常用的景别划分方式
远全中近特五大景别及常用的景别划分方式景别是指在用一定的焦距拍摄画面时,因为双方之间距离的远近不同,从而造成镜头呈现出的画面范围的大小不同。
距离越远,展现的画面范围越大,景别越大,距离越小,展现的画面内容越突出,即特写镜头。
通俗来讲,就是取景范围。
通常,大部分的拍摄以人物为主题,分为远景(大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
因为环境的限制,有时,我们不可能走的很远很远去拍摄远景画面,可以借助广角镜头拍摄远景或全景,同样,有时候不能距离很近很近去拍摄,需要长焦来拍摄近景或特写镜头。
在所有的景别当中,基本上都是用人体去衡量它的景别,在横屏变竖屏之后,被裁剪掉的画面基本上都是它的环境信息。
拍摄之前首先我们要明确,你想要展现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意思,然后选择合适的景别。
远景:人物通常小于画面高度的一半,甚至为一个点。
用于表现宏大、壮观的场面,全方位展示开阔的自然景观及环境。
镜头比较客观化。
全景:人物比例超过画面高度的一半但是全身看得见,这个景别也叫“全身镜头”。
包含人物周边的环境,很多人会把远景和全景搞混,这其实很容易区分,远景是人物离镜头近,全景就是人物离镜头远,甚至看不见在哪。
全景的画面内容更偏向于画面的主体,远景甚至可以是没有主体的。
全景拍摄要有一个明显突出的主体,主体居主要位置,环境居次要位置,甚至可有可无。
主体尽可能选择与环境色调不同景。
两者要有明显的反差。
中景:是最常用的景别。
以人像为例,通常意义上的中景是指人物膝盖以上的部分。
是户外新闻采访最常用的景别。
因为人们谈话的距离,刚好目光注意力集中在上半身,这是每个人都最习惯的一个视角。
用中景可以突出人物状态,如手部动作、面部朝向等。
常用来展示富有表现力的情节和动作性很强的局部。
中景画面通常用于讲故事,是叙事性的画面,在影视作品中运用中景最多。
拍摄中景尽可能不要让过多的其他元素出现在画面中,力求简洁,主体突出。
但是,杂乱总是难免的,在没有办法避开杂乱的背景,比如现场无关人物较多的时候,就要准确把握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透视关系,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3D立体电影拍照设备与相关技术知识
3D立体电影拍照设备与相关技术知识3D立体影视制作与一般的2D视频一样,一样是分为前期拍照和后期制作两部份,相关于2D视频,他们既有相同性也有不同性,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在实际3D立体扭照制作中的技术与心得,旨在抛砖引玉,交流共迪。
第一要声明的是,在此介绍的有关于3D立体拍照制作方面的体会技术,仅是对目前影视制作市场中广告片、城市宣传片等商业影视制作的3D立体拍照制作进行论述;关于補业院线巨制大片的3D立体扭照制作在此不具共通性,尽管二者之间的技术并无专门的地方,可是鉴于扭照制作本钱、市扬需求对象、拍照制作理念等等不同,仅以适合绝大多数的,以主流影视制作业务为导向的影视公司为起点,以最直接最有实际拍照制作价值的视角去正确熟悉3D立体影视制作的補业化线路。
关于3D立体拍照制作,目前并无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再加上拍照的内容各类各样,拍嬉者的主观扭照思想等等,因此要确保3D立体的扭照制作成效,一切以视觉体验为基础,以视觉感受的最佳舒适度为准则;关于3D立体扭照制作,第一要确信几个概念:一、舒适度3D立体影视制作第一要保证的是观看舒适度。
那个舒适度简单来讲确实是不眩晕、不胀眼、轻微或尽可能的没有重影、岀入屛合理、全片立体成效统一等等;观看舒适度因人而异,不同的观看者可能有不同的视觉反映, 要以公共化的观看能力作为平稳点,宁可保守,也不要刻意的去强调立体感。
二、与一般2D的不同3D立体拍照制作是基于2D影视制作而进展的,可是有些方面仍是有所不同的。
宏观来讲,不能以2D扭照制作的模式去进行3D立体拍廬,技术方式不尽相同,拍照制作理念也有所不同,在2D与3D之间,确信会有所取舍。
例如在3D立体拍照时的变焦问题,咱们建议尽可能少用乃至是不用变焦,以运动机位代替变焦。
这种方式与一般2D 拍照模式有较大岀入,其缘故确实是要考虑到双机同步变焦的一致性。
就目前立体扭照设备的同步操纵系统而言,实赃无不同的同步变焦仍是有些辿强,即即是国外顶级的无线激光跟焦、同步变焦操纵系统,也不能够保证完全一致。
摄影焦距知识:立体构图教学之产生焦外间距让画面有立体感
摄影焦距知识:立体构图教学之产生焦外间距让画面有立体感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看到一张照片时,画面中的主体与背景并没有很好地区分开,并没有很好地呈现出照片的立体感。
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想要证明自己的技术水平,构图的技巧是不可或缺的,其中一种方法便是通过产生焦外间距来展现出照片的立体感。
那么,什么是焦外间距?如何使用焦外间距来产生照片的立体感?接下来,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焦外间距的相关知识。
焦外间距,或者称为“视差”,是摄影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容易产生焦外间距的场景通常是在拍摄近距离拍摄的情况下,例如人像、花卉、建筑物等。
在这种情况下,相机的焦点聚集在特定的区域内,其他区域则不清晰。
因此,焦外间距就指的是焦点之外的区域,也就是“虚化”的部分。
那么,如何使用焦外间距来产生照片的立体感呢?一般来说,焦外间距与景深有关,景深是指相机镜头与焦点之间距离内的图像清晰。
如果你想要产生焦外间距的话,可以采用大光圈的方法,这样能够有效地减小景深,产生虚化的效果。
这样照片中的主体与背景则能够非常清晰地区分开来,从而产生立体感。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焦点的选择,一般来说,如果你想要凸显人物的特征,那么可以将焦点放在人物身上,然后利用大光圈的技巧产生焦外间距,这样照片中人物会非常清晰,而背景则会模糊起来,这样照片就会变得非常具有立体感。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选择拍摄角度来产生焦外间距。
一般来说,背景越远,产生焦外间距的效果就会越好。
因此,在拍摄时,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拍摄角度来凸显场景中背景的远近,从而产生立体感。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相机的距离。
如果相机与拍摄物的距离较近,那么焦外间距会比较容易产生。
当然,在进行这种拍摄时,需要注意身体的位置,以免影响画面的稳定性。
总的来说,产生焦外间距的技巧比较简单,但是想要拍出一张有立体感的照片,还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和技巧。
因此,我建议初学者们可以多多尝试,多多摸索,构思出具有立体感的照片。
摄影中的5个“景别”,你用好了吗?
摄影中的5个“景别”,你用好了吗?在我国古代的绘画中有这么一句话:“近取其神,远取其势”。
这句大家如果运用在摄影中,往往能一语惊醒梦中人。
拍近景就要抓住神态,当拍大场景时,就要拍出气势。
如何理解这句话?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一个概念——景别。
什么是景别?摄影新人听到“景别”这个词感觉很专业。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图就理解了。
在拍这个场景时,如果我们想把飞机拍多一点,只有退很远,人物就显得很小。
由于人物与飞机的比例差距太大,我们想表现这个场景,人物只是这个场景中的一个点。
对于人物来说,这就是一个远景。
这张我们离人物近一点,以人物为主,飞机只是作为画面中的背景,人物是全身,我们可以称它为全景。
像这样的人像拍摄方法是我们在摄影中经常用到的构图,只取一个人物的半身。
拍摄距离又近了一步,我们就叫它为中景。
我们把镜头再近一步,这时人物的表情更加清晰,人物的状态看得更清楚了,这就是近景。
如果我们把画面集中在画面中的局部,比如面部。
这种近距离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状态,这样的近距离拍摄的画面局部,我们就称它为特写。
以上根据拍摄场景的大小,拍摄距离的远近,镜头的不同视角大小,拍出来的画面,分别是:远近、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这就是我们说的摄影中的5个景别。
景别指的是拍摄画面在取景器内所呈现的范围大小,被摄物体离镜头越近,画面范围越小,景别越小;被摄物体离镜头越远,画面范围越大,景别也就越大。
记住一句口诀:小景别大人物,大景别小人物。
学习景别的意义何在?关于景别的区分很容易,学习景别的意义是什么?在拍摄中能给我们什么指导作用?这个我们需要清楚。
对新手来说,在很多时候,我们面对一个场景不知道怎么去取景。
如果我们有景别的概念,就可以用景别的视角去考虑我们的画面。
通过景别制约观众视线,规范画内空间,暗示画外空间。
这样拍摄就有了方向,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拍。
比如上面这张照片,考虑用的远近,是因为这个地方适合用远景来表现,以小狗为画面的视觉点,通过地面石阶的线条来表现街道的纵深,画面元素很多,但不乱。
摄影摄像-景别
HI,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摄影摄像中常常被提及的景别,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
景别界定了画面表现的重点,是导演和摄像师对观众视觉心理的限定,是视觉语言的一种基本表达形式。
景别的取决因素有两个方面, 一是摄像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的空间物理距离, 二是摄像机所使用镜头的焦距长短。
在拍摄角度不变的前提下, 改变摄像机与被摄物的距离或改变镜头焦距, 都可使景别发生变化。
距离越远或焦距越短, 被摄物越小, 景别越大, 反之亦然。
在实际操作中, 摄像师可根据所表现的内容、目的, 把那些次要的、繁冗的部分去除, 保留那些本质的、重要的、能够引起观众充分注意的画面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讲, 景别的选择, 就是摄像师叙事方式和对故事结构方式的选择, 是摄像师创作思维活动的直接表现。
不同的景别,往往意味着不同的视野、气质、和韵律节奏。
因此, 景别选择正确与否, 也体现了摄像师创作思维水平和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摄像景别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接下来分别讲解五种不同景别的特点与作用。
1、远景远景是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
通常使用广角镜头摄取远距离人物和景物的画面,来展示人物活动的空间背景或环境气氛。
远景可以提供较丰富的视觉信息;可用以表现规模浩大的人群活动,气势磅礴的宏伟壮观场面。
同时,远景也常被用来抒发情感、创造意境,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或突出人物的内心波澜。
远景常用于影片的开篇或结尾;2、全景使用广角或标准镜头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画面。
全景具有较为广阔的空间,可以充分展示人物完整的衣着装扮、肢体动作和多个人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
3、中景中景,也叫牛仔景别,这是因为西部片里经常拍摄牛仔拔抢射击镜头而得名,是拍摄叙事中最常用到的景别,一般用来表现人物或场景的局部,拍摄人物膝盖以上位置画面。
利用远景与近景对比创造出立体感的照片
利用远景与近景对比创造出立体感的照片摄影是一门艺术,通过摄影我们可以用照片来记录美好的瞬间。
在摄影的世界里,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各种拍摄技巧,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其中,利用远景与近景对比创造出立体感的照片是一项常用的拍摄技巧。
本文将探讨这一技巧的应用以及如何有效地运用远景和近景对比来创造照片的立体感。
一、远景和近景对比的原理远景和近景对比是利用相机的焦距和景深来创造出照片的立体感。
在拍摄中,远景通常指的是距离摄影者较远的景物,近景则是指距离摄影者较近的景物。
当我们将远景和近景有意识地进行对比时,可以通过合理调整焦距和景深,让远景看起来更远,近景看起来更近,从而创造出照片的立体感。
二、远景和近景对比的应用1. 利用前景突出主体在拍摄风景照时,我们可以利用远景和近景对比来突出照片中的主体。
通过将主体放置在近景中,并让远景模糊起来,可以使主体更加突出,同时为照片增添了深度和立体感。
例如,在拍摄海滩风景时,可以将沙滩上的海螺、贝壳等物品置于近景,将海浪、海边的景色置于远景,通过对比让沙滩上的物品更加突出,同时也能展现出海滩的广阔和无穷的视野。
2. 利用景深打造层次感景深是指照片中被视为清晰的范围,通过调整景深可以使远景和近景的清晰度产生差异,从而创造出照片的层次感。
在拍摄肖像照时,我们可以将近景设置为人物的面部特写,让人物的面部清晰可见,而背景则呈现出轻微模糊的远景,这样能有效提升照片的立体感。
3. 利用远近景点构图构图是摄影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巧,合理利用远近景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打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构图。
例如,在拍摄建筑物时,我们可以将近景设置为建筑的一部分,然后将远景设置为整个建筑或者周围的环境,通过对比让观者感受到建筑的高度和宏伟,同时也增加了照片的立体感。
三、如何有效运用远景和近景对比1. 确定拍摄主题在运用远景和近景对比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拍摄主题。
确定好主题后,才能更好地选择景物和构图。
例如,如果主题是大自然的美丽景色,那么可以选择适合的风景作为远景,然后通过在近景中添加适当的物品或人物来突出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D立体拍摄中的景别与距离关系
(上海动影传媒3D立体技术文章)
拍摄距离指摄像机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
在拍摄的高度与方向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拍摄距离会使画面中被摄体的大小发生变化,拍摄距离近时影像增大,反之缩小。
这种变化使画面中景物的范围也不同,称之为景别不同。
景别的选择和变化是影视制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决定了主体在画面中所占面积的大小,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着很大的影响。
我们可以根据影片内容及观众视觉心理来确定被摄体的画面范围,即确定景别。
3D立体拍摄必须针对性的安排景别进行拍摄,以获得出色的效果。
1、景别变化的方法;景别的取得有两种方法:一是选择不同的拍摄距离,用同一焦距镜头,得到不同的景别;是在同一拍摄距离上,用变焦距镜头,改变摄像机的视角而产生不同的景别。
2、焦距与距离;用不同焦距、不同距离拍摄同一景别画面,构图效果不同。
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拍摄同一景别画面,改变的是拍摄距离:短焦距镜头要近拍,长焦距镜头要远拍。
短焦距近拍镜头特点是,背景范围大,景深大,前后景拉开,纵深感强。
表现纵向运动物体动感强,横向运动物体动感弱。
常用在近距离或无法后退的环境拍摄大场景。
长焦距远拍镜头特点是:背景范围小,景深小,前后景空间压缩,纵深感弱。
表现横向运动物体动感强,纵向运动物体动感弱。
常用在远距离或无法接近的环境拍摄景物的局部。
3、划分与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依据自己所处的位置相当时的心理需要,或者环视全场,或盯住一处。
或看局部。
影视制作也是为了适应人们这种心理上、视觉上的变化特点,才产生了不同的景别。
景别一般是由画面所表现出来的景物范围来区分的,通常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划分以成人的全身在画面守占据的部位为标准。
远景:表现开阔空间的画面;全景:表现人的全身或物体全貌;中景:表现人体膝盖以上部分;近景:表现人体胸部以上部分;特写:表现人物肩部以上的头像或其他局部。
下面我们来分述不同景别的特征和作用:
1、远景:远景画面中包含的景物范围最大表现。
远景的作用通过展示巨大空间来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表现宽广、辽阔的场面,展示雄伟壮观的气势,如巍巍群山、浩渤海洋、茫茫草原,这种拍摄手法在3D城市形象宣传片以及3D风光旅游片中极为重要。
2、描写景物,使之富有意境和诗意,从而抒发作者或人物的感情。
远景主要用于表现自然环境气氛,常用在节目的开篇或结尾,或作为过渡镜头。
3、全景;全景画面中有明显的作为内容中心和结构中心的主体,它们是画面的视觉清晰地看到人物的全部动作。
全景的作用介绍环境,表现气氛;展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展示大幅度的动作。
全景主要介绍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3D立体拍摄全景时,不仅要注意空间深度的表达和主体轮廓线条、形状特征的反映,还要着重于环境的渲染和烘托,表现出被摄体的一般性质及空间位置,以及环境与主体的相互关系。
4、中景,主要突出画面中人物的形象、物体的形状特征,背景与环境的作用降低,但仍不与环境脱节。
中景的作用:交代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拍摄中景要注意抓取被拍摄体最有表现力、最吸引观众的部分。
要表现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被摄物体的典型特征,处理好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5、近景:与中景相比,画面表现的空白范围进一步缩小,内容更单一,背景作用也降低了。
近景的作用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神态;展示物体局部的特征、质感。
近景在拍摄人
物时比中景更注重人物细腻的神情和气质的表达,在拍摄物体时更注重表现物体局部的特征、质感。
对于近景画面,观众的观察更为细致,因此,在3D立体拍摄近景时,要充分注意到画面中形象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情节的客观性、科学性。
6、特写:被摄体的某一局部充满画面,内容简洁,表现力强。
特写主要用于表现或强调入和物的某一细部和表情特征。
特写画面在表现人物面部时,可以揭示出人物复杂面在准确表现被摄体的质感、形体、颜色等方面也在拍摄特写画面时,构图要力求饱满,还要控制曝光量,真实地反映物体的质感和色彩。
此外,对于一些复杂场景,不要孤立地使用特写镜头,避免由于特写表现空间的不明确性使观众对物体所处环境茫然不知,出现空间混乱感。
7、微距:特殊景别,通过专用的微型超微距3D立体拍摄设备进行超微距的特写拍摄。
各种景别的划分是相对的,有各自的表现力;还具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3D立体拍摄需要根据不同的景别与距离使用不同的3D立体电影拍摄设备;用什么景别要根据内容需要考虑:要交代环境、气氛、规模,多用全景或远景画面;要表现人物的动作,同时要交代一定的环境,背景则应采用中景;要表现人物的局部动作或突出部分细节时,应该用近景、特写或大特写。
3D立体拍摄景别运用是否得当和有效,是检验创作者思路清晰与否、表现意图明确与否的重要尺度和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