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图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b3644904693daef5ef73dfa.png)
第三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更是社会
劳动的产物。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
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社会的产物”
第三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二、 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
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三章 唯物主义辩证法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二者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相互转化。这主要表 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从事物存在的范围来看, 对一个过程来说是必然性的东西,相对于另一 个过程来说则是偶然的;二是从事物发展的过 程来看,随着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必然性和 偶然性也可相互转化(新事物:偶然→必然; 旧事物:必然→偶然)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二)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 时间和空间绝对性的含义 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它是
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无条件的,绝 对的。 “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 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 客观实在性。”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社会会历史条件 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
尔文生物进化论 理论来源 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
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主要特征。 革命性 科学性
——列宁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2 时间和空间相对性的含义 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 3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https://img.taocdn.com/s3/m/d13f03aa7e21af45b207a83f.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结构图【整体结构图】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辩证唯物论物质世界与人的实践存在形式:运动、时间、空间世界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普遍联系基本特征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马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克原因与结果思现象与本质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义可能与现实哲偶然与必然学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过程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论认识的循环性和上升性认识的真理性真理观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与谬误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社会存在社会本质和社会的实践本质基本结构社会结构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社会历史进程社会发展和人的本质和价值人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第一章结构图】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哲学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第一性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主观唯心主义(思维和存在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马克第二性问题思主不可知论义哲历史根源和阶级基础学是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科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直接理论来源的世哲学的基本主观条件界观特征科学性和方马哲的本质革命性法论特征实践性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马哲与现代的两大流派人本主义西方哲学马哲与现代西本质区别方哲学的关系相互影响深化了马哲的宇宙观现代科技革命对证明丰富了马哲的一系列马克思主马哲与现代马哲的丰富和发展基本原理义哲学与科技革命拓展了马哲的研究领域现时代马哲对科学技术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提供哲学论证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哲学中国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二章结构图】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物质及其的意义义反映论存在形式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存在形式时空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时间和空间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实践的本质: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主体世界实践的要素实践客体的物实践手段质性物质世界客观现实性和人与实践的特征自觉能动性的实人的实践社会历史性践活生产实践动实践的形式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造成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实践的意义造成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分化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性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物质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劳动的产物统一性与意识本质: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实事求是功能: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和人工智能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第三章结构图】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普遍联系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普遍联系中的系统基本特征事物发展的方向性: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规律客观性和层次性永恒发展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矛盾是事物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对立统一发展的动力内外因的辩证关系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联系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和发质、量、度展的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规律基本规律质量互变量变和质变及其规律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核心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事物联系的环节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关系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外在表现与内在本质的相互关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揭示事物是内在要素与结合方式的统一可能与现实:揭示事物发展中现在和未来的历史关系偶然与必然:揭示事物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势【第四章结构图】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认识的本质主体与客体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关系的关系价值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与实践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区别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认识(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本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质和认识的过程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必要性过程到实践(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条件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认识的真理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真理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的补充相互对立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归纳和演绎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历史和逻辑【第五章结构图】地理环境: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存在人口因素: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实践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的基础和社会实践本质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社会本质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有机体劳动资料生产力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社会经济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人类结构产品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社会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的本政治制度质和要素法律制度结构社会政治政治法律设施结构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政权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核心)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类型社会意识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相对独立性自身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艺术社会观念观念形态道德结构的构成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功能观念形态对社会现实的评价功能的功能对社会活动的调控功能对社会生活的创新功能【第六章结构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基本动力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直接动力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与技术本质特征创造性社会特征探索性发展连续性规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科学技术科技作用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结构的变革史创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造者科教兴国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历史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历史人物人民群众个人历史作用反动人物:阻碍历史发展普通个人:参与历史群众路线的内容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第七章结构图】经济社会形态社会形态自然历史过程技术社会形态社会发展的社会的世界历史进程历史进程决定性与选择性的统一社会辩证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社会性人的本质多层次性社会(一切社会关具体性发展人的本质系的总和)历史性和人和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及其关系的发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实现途径:社会实践展主体自身条件人的价值实现条件机遇社会发展必然王国自由与必然自由王国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社会的特征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自行消亡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9def322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ff.png)
2 哲学不等于一般的世界观;它是系统化和理论 化了的世界观 所谓系统化 理论化;就是用一系列概念 范畴 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世界观理论体系
3时间空间绝对性和相对性;所谓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 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真实性;它是客观的;是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谓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 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的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 件的
4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如 果把它们割裂开来;就会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 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唯心主义的错误
三 唯物辩证法
• 哲学必须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一要回答世界的本源问题;即世界的本源是什 么;二要回答世界存在的状态问题;即世界是怎么样的;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构 成了世界观的基本内容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 联系是指事物 现象 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的 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物质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事物之间个别的 暂时 的现象;而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和永恒的现象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也就是说事物之间的联系既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也不是人们随意想象出来 的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 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 2 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多样性是指事物 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 其复杂和多种多样的 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 存在和 发展;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趋于灭亡;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 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 发生改变;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PPT
![马克思主义哲学PPT](https://img.taocdn.com/s3/m/eed7de180242a8956aece4d9.png)
三、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4〕开展的实质: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①新事物:符合历史前进 ②旧事物: ③区别根本标志 ④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原理
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联系和开展的规律性
1、规律的含义: 事物开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 的,
稳定的联系。 〔1〕本质联系 〔2〕必然联系〔非偶然联系〕 〔3〕稳定的〔重复性〕
四、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2、规律的类型
➢ 一般规律 ➢ 特殊规律 ➢ 个别规律〔微观规律〕
四、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3、三者的联系
✓ 自然规律 ✓ 社会规律 ✓ 思维规律
相互渗透,穿插
四、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4、唯物辩证法规律体系及其核心
〔1〕根本规律 ① 质量可变:提醒两种状态〔属性〕量变——质变 ② 对立统一:提醒内容、动力:内部矛盾同一性 ③ 否认:前途方向
第二章 世界的联系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二、人的活动辩证法与客观事物
辩证法的统一 三、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开展 四、联系和开展的规律性 五、开展的决定性
一、唯物辨证法与形而上学
一、唯物辩证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开展的历史形态 ①朴素辩证法 〔唯物、直观、猜测〕 ?老子?:“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塞
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 之间 的相互影响、作用、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客观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 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 〔3〕联系的普遍性 〔4〕联系的多样性 〔5〕联系的条件性
三、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2、事物的永恒开展
〔1〕联系与运动、变化、开展的关系 ①联系导致运动、变化、开展 ②运动:包括宇宙间一切变化 ③变化:指运动的一般内容〔过程、状态、趋势〕 前进的上升运动 后退的运动 ④开展:前进的运动、变化、质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6bcf1f21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0f.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两大总特征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联系的特征客观性: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主观转移普遍性:时时有联系,处处有联系每个事物都通过中介与他物联系着;同时也是他物联系的中介多样性:联系是多样的条件性1.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2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3.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系统的观点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系统的整体性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新功能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将丧失原有的功能永恒发展发展的含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运动=变化→发展(上升的变化),不能说发展是无条件新旧事物的关系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百趋灭亡的东西新、旧事物的区分是否与时间的先后有关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具有新结构,适应新环境新事物是旧事物的改良,吸收了旧的优点,增添了新内容新事物符合群众利益,受到群众拥护过程的观点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一切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五对范畴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关系:对立统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方法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观的不确定的趋势关系:对立统一相互区别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事物的内部原因偶然性:外部原因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比较稳定,偶然性不稳定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起决定性偶然性起重要影响作用相互联系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方法论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观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必然是规律,偶然是机遇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可能性指事物发展腐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关系:对立统一相互联系: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现实,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中是否有依据)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他们都是可能(现实中是否有充分依据)方法论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主义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外在)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内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关系:对立统一相互区别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相互联系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是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区分假象(客观但虚假)错觉(主观感觉上的错误)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图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图解马克思主义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93aef3856bd97f192379e943.png)
(三)人论——社会主体
(二)动力论
社会历史规律——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定义唯意志论
客观性
特点宿命论
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
社会动力系统示意
(
社会价值定义:社会历史活动主体
个人价值人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
自我价值人性:社会性——阶级性
人民群众英雄
评价过程:
评价者——标准——被评价者
社会价值:社会满足社会需要个人==贡献
(图五)
二、唯物辩证法
联系孤立
(一)两个特征:辩证法对立形而上学
发展静止
质量互变规律——变形
(二)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变因(动力)
否定之否定规律——变向
现象和本质
原因和结果
(三)五对范畴必然性和偶然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
内容和形式
(图六)
质量互变规律图示(图七)——变及其形式
数量增减
质量变庸俗进化论
场所变更
度
规模
程度量质变根本变化爆发式——对抗
速度旧质态新质态非爆发式——非对抗
激变论
(图七)
对立统一规律图示(图八)——变的动力——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因果共存存在的:无处不在
同一性普遍性无时不在
相互渗透(相对的)性质的:共性——个性
矛盾即特殊性(实践意义)
对立两点论:一分为二&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而一
排斥斗争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唯物辩证法——方法论
实践认识论——认识论
历史唯物论——社会历史观
哲学——基本问题
一、辩证唯物论物质论
意识论
(图二)
基本观点:存在决定思维
2024版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ppt课件
![2024版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d502fe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a8.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ppt课件•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目录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定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产生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壮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发展历程经历了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到列宁、斯大林等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立场与观点基本立场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基本观点包括实践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人民群众的观点等。
这些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物质与意识关系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物质和意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世界的本质。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运动与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框架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框架图](https://img.taocdn.com/s3/m/956bba9d83d049649b665897.png)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唯物论(辩证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观(联系的观点)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发展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马克矛盾观(矛盾的观点)思实践观主义主观能动性哲学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基本认识的根本任务结构认识的发展社会实践观人生观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价值观社会发展规律注;自然界客观1.哲学的基本任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人类社会世界2. 世界观、哲学和方法论人类思维世界——主观世界世界观:是人们对这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本质特征)统一可以结合对立交织对立从属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1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PPT版,共200张)详解
![1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PPT版,共200张)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158f6cf9dd36a32d7275810c.png)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 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题。”
——恩格斯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 方面的内容
(1)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
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2)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
的根本问题。
第二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1)哲学上不同观点和派别产生的根源
社会历史根源 认识论根源 阶级根源 (2)哲学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
古希腊哲学的特点 构成历史环节的中世纪哲学(5-15世纪) 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贡献及其局限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产生的时代背景 2.产生的阶级基础 3.理论来源 4.自然科学前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和特点 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4.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义把静止“看静做者是静运动动的,一非种不特动殊也形。态。”
----王夫之
2、相对静止的三种情形
①相对某种运动形式而言 ②相对某一参考系而言 ③相对事物的质变而言
在运动观上,我们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 统一。反对二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把相对静止夸大为绝 对静止,否认运动是物质固有的,不可分离的属性,这 是形而上学的运动观。另一种是否认任何静止,这是相 对主义和诡辩论的观点。
论的统一。如果说,这也是一种“知识”,那么, 这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一种“高屋建瓴”的知识。
4.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
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幻灯片PPT
![马克思主义哲学幻灯片PPT](https://img.taocdn.com/s3/m/bc83fd330b4c2e3f572763a4.png)
②主观唯心主义
把主观意识看成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 把主观意识看成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 切事物都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中,或是主观意识的产物。 切事物都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中,或是主观意识的产物。
a陆九渊: “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 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 b王阳明:“心外无物” 王阳明: 心外无物” 王阳明 c贝克莱:“物是观念的复合” 贝克莱: 物是观念的复合” 贝克莱
9
5.哲学 5.哲学派别——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两派划分依据: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 )两派划分依据: 理解) (2)关于唯物主义(理解) ) 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 证唯物主义。 证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论:把世界的物质性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 ②朴素唯物论:把世界的物质性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 初”物质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形而上学性(机械性) ③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形而上学性(机械性) 和唯心史观( )(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 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 和唯心史观(不彻底性)(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的观点解释
6
2.哲学的研究对象 理解) 2.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是整个世界的普 遍本质, 遍本质,是世界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7
3.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理解) 哲学的基本问题
※内容(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即思维和存在何 内容(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 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本体论;( )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本体论;( 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本体论;(2)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即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认识论 即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认识论 意义:( :(1)理论意义:第一, ※意义:( )理论意义: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的问题, 的问题,是划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的唯一标准;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的唯一标准;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 划分哲学认识论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划分哲学认识论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2)实践意义: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包含认识世界、改造 )实践意义: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包含认识世界、 世界这两个基本方面, 世界这两个基本方面,其实质都是在认识和处理思维和 存在的关系问题, 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 中的根本问题。 中的根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结构图](https://img.taocdn.com/s3/m/ef0e6f9484254b35eefd3440.png)
的指导作用
提供哲学论证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
哲学中国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章结构图
世界 的物 质性 和人 的实 践活 动
物质及其 存在形式
物质世界 与
人的实践
世界物质 统一性与 实事求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辩证唯物主
义物质范畴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物质范畴
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
矛盾是事物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
对立统一
发展的动力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规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质、量、度
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
质量互变
量变和质变
规律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事物的自我否定
辩证的否定
事物联系的环节
事物发展的环节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
社会存在
社会本质和
社会的实践本质
基本结构
社会结构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历史唯物论
社会发展规律
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
和历史创造者
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
社会历史进程
社会发展和
人的本质和价值
人的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结构图
马克 思主 义哲 学是 科学 的世 界观 和方 法论
哲学和哲学 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基本 特征
的意义
义反映论
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存在形式
时空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图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73f7c78984868762caaed595.png)
图一说明:哲学有两个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和思维与存在是否同一。
其中哲学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注意:在考研政治中,通常把“思维”等同于“意识”或“精神”,把“存在”等同于“物质”,常常忽略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差别。
因此在考生在复习中,可以把“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等同于“物质与意识或精神何者为第一性”。
但实际上,这几个概念有着严格的区别。
考生心中有数即可。
)唯物主义又分为三个派别: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
虽然这三个派别都把物质看做是世界的本原,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原初物质,如金、木、水、火、土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叫做机械唯物主义,它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原子等物质。
无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还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们都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于某一种具体的物质,而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所有事物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而不是某一种具体的物质。
辨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
哲学的第二个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是否同一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显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可知论的代表。
考点:2010年的考研政治大纲中,这部分内容一共有四个考点:(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3)可知论和不可知论(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考试题型:就历年的考研真题来看,基本以选择题为主。
复习策略:建议考生在复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一方面,重点掌握以上的知识框架(图一),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体系;另一方面掌握不同哲学派别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图](https://img.taocdn.com/s3/m/457e743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31.png)
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标准要求意义原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认识论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资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意识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意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实践是认识法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辩证法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矛盾观发展观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切记主观随意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搞好局部·推动整体的发展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发展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就事物的灭亡坚持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道路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矛盾的普遍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承认分析解决矛盾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特殊性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互相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猪蹄,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名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名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自我磨砺中走向成功坚持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坚定的理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女里法杖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识实质2.抓住时机。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https://img.taocdn.com/s3/m/66379839770bf78a652954d3.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结构图【整体结构图】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辩证唯物论物质世界与人得实践存在形式:运动、时间、空间世界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就是普遍联系基本特征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得动力与源泉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得形式与状态马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得方向与道路克原因与结果思现象与本质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义可能与现实哲偶然与必然学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认识得本质认识与实践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得过程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论认识得循环性与上升性认识得真理性真理观检验真理得标准真理与谬误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社会存在社会本质与社会得实践本质基本结构社会结构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得根本动力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与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社会历史进程社会发展与人得本质与价值人得发展共产主义社会【第一章结构图】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得世界观哲学哲学与世界观得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得关系哲学与哲学朴素唯物主义得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第一性问题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主观唯心主义(思维与存在唯心主义得关系问题) 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马克第二性问题思主不可知论义哲历史根源与阶级基础学就是马哲产生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前提科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直接理论来源得世哲学得基本主观条件界观特征科学性与方马哲得本质革命性法论特征实践性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马哲与现代得两大流派人本主义西方哲学马哲与现代西本质区别方哲学得关系相互影响深化了马哲得宇宙观现代科技革命对证明丰富了马哲得一系列马克思主马哲与现代马哲得丰富与发展基本原理义哲学与科技革命拓展了马哲得研究领域现时代马哲对科学技术提供科学得世界观方法论得指导作用提供哲学论证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哲学中国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二章结构图】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得哲学范畴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得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得可知论与唯物主物质及其得意义义反映论存在形式坚持了辩证得、历史得物质观运动就是物质得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存在形式时空得相对性与绝对性时间与空间时空得无限性与有限性实践得本质:人类有目得地改造客观世界得一切社会性得物质活动实践主体世界实践得要素实践客体得物实践手段质性物质世界客观现实性与人与实践得特征自觉能动性得实人得实践社会历史性践活生产实践动实践得形式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得实践科学实践造成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得分化实践得意义造成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得分化人与世界相互作用得中介在于它得物质性世界统一性多样性得统一世界物质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得产物,社会劳动得产物统一性与意识本质:客观现实得主观映象实事求就是功能:意识得能动作用意识与人工智能实事求就是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得精髓实事求就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就是得辩证关系【第三章结构图】联系得普遍性与客观性普遍联系联系得多样性与条件性普遍联系中得系统基本特征事物发展得方向性:前进、上升得运动变化规律客观性与层次性永恒发展事物发展得规律性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发展得实质就是新事物得产生与旧事物得灭亡矛盾得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关系矛盾就是事物同一性与斗争性得作用对立统一发展得动力内外因得辩证关系规律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关系联系矛盾分析法就是唯物辩证法得根本方法与发质、量、度展得量变与质变相互依存规律基本规律质量互变量变与质变及其规律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得方法论意义事物得自我否定辩证得否定事物联系得环节事物发展得环节事物发展得周期性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得前进性与曲折性得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得方法论意义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得普遍关系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外在表现与内在本质得相互关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揭示事物就是内在要素与结合方式得统一可能与现实:揭示事物发展中现在与未来得历史关系偶然与必然:揭示事物发展中得两种不同趋势【第四章结构图】认识就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认识得本质主体与客体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得关系价值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实践对认识得决定作用认识与实践认识对实践得反作用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依赖认识 (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得本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得条件质与认识得过程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得必要性过程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得条件认识过程得循环性与上升性真理得客观性与价值性认识得真理性真理得绝对性与相对性实践标准得确定性真理检验真理得标准实践标准得不确定性逻辑证明就是实践标准得补充相互对立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归纳与演绎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第五章结构图】地理环境:社会存在与发展得必要条件社会存在人口因素:社会存在与发展得自然前提生产方式:社会发展得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实践就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得基础与社会实践本质实践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得发源地社会本质实践构成社会生活得基本领域社会有机体劳动资料生产力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社会经济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中得地位与相互关系人类结构产品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社会阶级就是特定经济结构中得人群共同体得本政治制度质与要素法律制度结构社会政治政治法律设施结构国家得起源与本质国家政权国家得对内、对外职能(核心) 国体与政体得关系上层建筑得意识形式类型社会意识非上层建筑得意识形式与社会存在发展得不完全同步性相对独立性自身发展中得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得能动反作用艺术社会观念观念形态道德结构得构成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对社会存在得认识功能观念形态对社会现实得评价功能得功能对社会活动得调控功能对社会生活得创新功能【第六章结构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得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发展得生产力就是社会发展得最终决定力量基本动力与阶级斗争就是阶级社会发展得直接动力直接动力革命与改革就是社会发展得直接动力科学与技术本质特征创造性社会特征探索性发展连续性规律推动社会生产力得发展与历科学技术科技作用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结构得变革史创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造者科教兴国社会物质财富得创造者人民群众社会精神财富得创造者(历史创造者) 社会变革得决定力量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历史人物人民群众个人历史作用反动人物:阻碍历史发展普通个人:参与历史群众路线得内容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第七章结构图】经济社会形态社会形态自然历史过程技术社会形态社会发展得社会得世界历史进程历史进程决定性与选择性得统一社会辩证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得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得统一社会性人得本质多层次性社会 (一切社会关具体性发展人得本质系得总与) 历史性与人与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及其关系得发人得价值人得价值实现途径:社会实践展主体自身条件人得价值实现条件机遇社会发展必然王国自由与必然自由王国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社会得特征消灭阶级与阶级差别,国家自行消亡社会成员具有高度得思想觉悟与科学文化水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一说明:哲学有两个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和思维与存在是否同一。
其中哲学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注意:在考研政治中,通常把“思维”等同于“意识”或“精神”,把“存在”等同于“物质”,常常忽略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差别。
因此在考生在复习中,可以把“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等同于“物质与意识或精神何者为第一性”。
但实际上,这几个概念有着严格的区别。
考生心中有数即可。
)唯物主义又分为三个派别: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
虽然这三个派别都把物质看做是世界的本原,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原初物质,如金、木、水、火、土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叫做机械唯物主义,它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原子等物质。
无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还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们都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于某一种具体的物质,而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所有事物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而不是某一种具体的物质。
辨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
哲学的第二个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是否同一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显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可知论的代表。
考点:2010年的考研政治大纲中,这部分内容一共有四个考点:(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3)可知论和不可知论(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考试题型:就历年的考研真题来看,基本以选择题为主。
复习策略:建议考生在复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一方面,重点掌握以上的知识框架(图一),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体系;另一方面掌握不同哲学派别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等。
图示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考生们常常混淆这几个概念。
首先,辩证唯物论是对世界本原的一种回答,也就是回答世界是物质还是意识的,属于世界观范畴。
辨证唯物主义和以往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一样,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不同之处,一方面就在于对于物质的理解不同(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图示复习法”之一》);另一方面,它强调“辩证”。
辩证,即全面地、发展地、联系地、矛盾地看问题。
与“辩证”相对立的概念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即片面地、静止地、孤立地看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不但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且还认为意识对物质就有反作用。
而以往的旧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忽略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辩证唯物论包括五大观,即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关于这五大观的具体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图示复习法”之三》中详细讲解。
总之,唯物论或唯物主义并不是马克思的发明,他的独到之处就是在唯物论前加了“辩证”两个字。
其次,唯物辩证法,是在唯物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世界存在的状态问题,也就是回答世界是联系发展的、还静止孤立的。
前者就是辩证的观点,后者则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这样就形成了两种对立的方法论。
显然,马克思坚持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个联系、发展的世界。
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辩证法并不是马克思的发明,只不过在马克思之前的辩证法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只承认意识形态上的辩证关系。
而马克思的辩证法走的是唯物主义的道路。
唯物辩证法包括两大总特征、三大规律以及五大范畴这三大部分内容。
相关的具体内容以及考点分析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图示复习法”之四》中进行阐述。
再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在中西哲学史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认识论。
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人天生所具有的,从而否定了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如孔子的“生而知之”等。
而马克思的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当中,从而与唯心主义认识论划分了界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从而否认了人的认识的能动作用。
于此不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的能动作用,即一方面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这样,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就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认识的本质、发展过程、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其具体内容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图示复习法”之五》中讲解。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又叫做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与以往的历史观不同,马克思主义是用唯物的角度去看待历史和社会发展的。
这部分内容与前三个内容相比,比较简单易于理解。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两个部分。
其具体内容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图示复习法”之六》。
图示说明: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它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以及实践观这五大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派别,首先要回答哲学的第一个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同以往的唯物主义一样,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这样就形成了物质观。
物质是以怎样的状态存在的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马克思的回答是前者,即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及其存在方式,这样就形成了运动观。
既然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那么物质的运动是在一维的时间和三维的空间中运动的,于是就形成了辩证唯物论的时空观。
以上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对物质的看法、对时空的看法等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劳动的产物,即意识观。
而意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最终回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就构成了实践观。
这五大观就是这样有着内在的逻辑性。
其中物质观是基础,而实践观是核心。
关于这五大观的下属分支的内容,如物质观的下属分支“物质范畴的演变”等,它的具体内容需要考生根据教材或讲义自行填充完毕。
大纲考点:(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3)物质和运动(4)运动和静止(5)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6)社会的物质性(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8)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9)实践与人的存在(10)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11)人与自然的关系(12)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考试题型: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以单选题或多项选题为主。
实践观易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结合出材料分析题。
复习策略:在掌握辩证唯物论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理解每个哲学范畴的含义,不求完全记忆,但求深刻理解。
图示说明:唯物辩证法是对世界存在状态的回答。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静止孤立的,而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的。
实际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的创造,早在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之前,就存在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唯物主义(又叫做机械唯物主义)这两个派别;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才是辩证法的创立者,只不过他的辩证法体系是唯心的,即只承认精神领域存在着辩证关系。
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唯物主义,便形成了辩证唯物论,从而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相区分;另一方面从唯物主义出发去看待辩证法,便形成了唯物辩证法,从而与唯心辩证法相区别开来。
大纲考点:(1)联系的内涵和特点(2)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3)联系与发展、发展的实质(4)发展与过程(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6)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7)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8)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1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1)矛盾分析方法(12)事物存在的质、量、度(13)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辨证关系(14)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15)辨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16)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17)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18)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9)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20)辨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21)辨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考试题型:唯物辩证法历来是考研政治的重点,它的三大基本内容,即二大特征、三大规律、五大范畴都曾经作为材料分析题、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考研真题当中。
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考查的频率很高。
复习策略:除了根据所给图示,掌握基本框架之外。
考点(1)至(17)都要作为材料分析题的形式来理解记忆。
因此这部分内容不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而且还要培养用所记忆的知识去分析材料、回答问题的能力。
这是对考生比较高的要求,需要长时期的练习。
考点(18)至(21)则以选择题的方式了解记忆即可。
图示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含了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上去揭示认识的本质,即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能动的反映。
首先,它强调实践的基础性作用,即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区分开来。
大部分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天赋的,先于经验的,即天生就具备的,从而否定了实践的基础性地位。
其次,它还强调认识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这样也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分开来,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只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而否认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第二部分,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二次飞跃,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注意的是第二次飞跃要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因为在第二次飞跃中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第三部分,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
与唯心主义真理观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以自己的感觉或是神的意志为标准。
在这里,再次强调了实践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大纲考点:(1)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观与中介(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4)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5)认识的本质。
(6)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7)辨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