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形势图
事件名:甲午中日战争时间:公元1894~1895地点:黄海海域参与者:中国和日本开始标志:1894年7月25日(光绪二十年),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丰岛海域突然袭击北洋水师的济远和广甲两艘巡洋舰,即丰岛海战,甲午战争爆发。
结束标志:中国满清政府和日本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亦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日清讲和条约)。
性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
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
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
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
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
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
”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
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
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
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
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
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
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
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
”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
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张他们侵略领土的欲望。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
是年慈禧太后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
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
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
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战场。
晨三时,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少将的指挥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
太原镇总兵马玉崐督队英勇抗击,日军官兵死伤惨重,无力再战,大岛义昌负伤,只得下令退却,午后二时全部撤离战场。
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
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由立见尚文少将的第十旅团(又称朔宁支队)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联队(又称元山支队)担任主攻。
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亲燃大炮轰敌,官兵感奋,英勇杀敌。
激战中,左宝贵不幸中炮牺牲,其部下三位营官也先后阵亡,午后二时玄武门遂被日军攻陷。
日军企图向城内推进,遭到清军阻击,只得退守玄武门。
其三为城西南战场。
晨七时,野津道贯中将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从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进行反击。
至中午,野津道贯见难以得手,下令暂停攻击,退回驻地。
此时对清军来说,
战事尚有可为,但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
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
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9月17日,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
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东沟)附近海面。
北洋舰队参加战斗军舰为10艘,日本海军投入战斗军舰则有12艘。
中午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睿、赤城、西京丸诸舰。
但北洋舰队中致远舰亦受重伤,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下令向敌先锋舰吉野猛冲,以求同归于尽,不幸中敌鱼雷,200余人牺牲。
下午,北洋舰队10舰中,沉四、逃二、伤二,只余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依然奋勇搏战,并重创日本旗舰松岛。
战至下午五时半,日本舰队撤离战场。
平壤、黄海战后,日本方面广造舆论,大肆渲染胜利,更加刺激了其扩大侵略战争的野心。
而在清朝方面,身负军事指挥重任的李鸿章则夸大失败,以进一步推行其消极避战方针,同时慈禧太后的主和也渐趋明朗化。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
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鸭绿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抗击日军入侵中国国土的首次保卫战。
当时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八十二营,约两万八千人。
清政府任命宋庆为诸军总统,节制各军。
日军进攻部队是山县有朋大将统率的第一军,包括桂太郎中将的第三师团和野津道贯中将的第五师团,共三万人。
双方兵力不相上下。
但是,宋庆虽负节制诸军之名,各军实则不服调度,而且士气不振,将领多无抗敌决心。
是日午前十一时,日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过江成功。
当夜,日军又在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竟未觉察。
25日晨六时,日军越过浮桥,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
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奋勇还击,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
日军遂占领虎山。
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
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
在不到三天内,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也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
日本第一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大将指挥的第二军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
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二天,清军竟坐视不问。
11月6日,日军进占金州(今辽宁金县)。
7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不战而得大连湾。
日军在大连湾休整十天后,开始向旅顺进逼。
当时旅顺地区清军有七统领,道员龚照玙为前敌营务处总办,有“隐帅”之称,共辖三十三营,约一万三千人。
18日,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徐邦道指挥拱卫军奋勇抗御,将日军击退。
是日,龚照玙竟置诸军于不顾,乘鱼雷艇逃往烟台。
19日,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三统领也先后潜逃。
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
22日占领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随着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大肆进行投降活动。
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
在此阶段中,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
其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
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包括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的第二师团和黑木为桢中将的第六师团,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23日全部登陆完毕。
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
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仅六营三千人。
营官周家恩守卫摩天岭阵地,英勇抵御,壮烈牺牲。
日军也死伤累累,其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纯少将中弹毙命。
由于敌我兵力众寡悬殊,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
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
威海陆地悉被敌人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
连日来,日军水陆两路配合,先后向刘公岛和威海港内北洋舰队发动八次进攻,均被击退。
在此期间,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昌拒绝。
5日凌晨,旗舰定远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继续搏战。
10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蟾下令将舰炸沉,以免资敌,并毅然自杀与舰共亡。
11日,丁汝昌在洋员和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
昞等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
洋员和牛昶昞等又推署镇远管带杨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
杨用霖拒不从命,自杀殉国。
12日,由美籍洋员浩威起草投降书,伪托丁汝昌的名义,派广丙管带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舰。
14日牛昶昞与伊东佑亨签订《刘公岛降约》,规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
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辽东之战持续的时间很长。
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连占凤凰城、岫岩、海城等地。
清政府调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授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
从1895年1月17日,清军先后四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皆遭挫败。
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进犯,3月4日攻占牛庄,7日不战而取营口,9日又攻陷田庄台。
仅十天时间,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邓世昌,方伯谦,李鸿昌,光绪帝邓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
清末海军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1849年10月4日生于广东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祖籍广东东莞怀德乡人。
生于富裕人家,其父邓焕庄,专营茶叶生意,尝于广州及津、沪、汉、香港、秦皇岛等地开设祥发源茶庄,并始建邓氏家祠。
少时随父移居上海,从西方人学习算术、英语。
1867年6月,沈葆桢(林则徐女婿)到福州马尾船政学堂任职。
以制造轮船须培养造船人才,开办制造学堂(前学堂);因法国长于制造,故应用法文教学。
以驾驶轮船须培养驾驶人才,开办驾驶管轮学堂(后学堂);因英国长于驾驶,故应用英文教学。
这两个学堂与船厂同时兴办,所招学生,自是福建省本地人罗丰禄、何心川、蒋超英、刘步蟾、叶伯鋆、方伯谦、林同书、郑文成、林泰曾、李达璋、严复、沈有恒、邱宝仁、陈毓淞、林永升、叶祖珪、陈锦荣、黄煊、许寿山、林承谟、柴卓群、郑溥泉、黄建勋。
船政第一次招考学生后,又从广东招来已学过英语,并且基础较好的学生邓世昌、叶富、吕瀚、李和、张成、李田、黎家本、林国祥、梁梓芳、卓关略等十余人。
他少年时就聪颖好学,“有干略”。
1868年,他怀着救国的志愿,以各门课程考核皆优的成绩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航海,成为该学堂驾驶班第一届毕业生。
他在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1871年被派到“建威”练船,随船巡历南洋各岛。
1874年被任命为“琛海”兵船大副,以后历任“海东云舰”、“振威舰”、“飞霆舰”等兵船管带。
1879年,李鸿章筹办北洋海军,他被调到北洋海军,任“镇南”炮船的管带。
1867入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1年,被派至“建威”舰练习航海。
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军侵台,邓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补千总。
又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升守备,加都司衔。
1880年调入北洋水师,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和“扬威舰”、“致远”舰管带。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
方伯谦方伯谦(1852-1894),字益堂,福建侯官人。
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期学生,1871年毕业后,与刘步蟾等同上“建威”练船实习,巡历南洋新加坡、槟榔屿,及渤海湾、辽东半岛各口岸。
1877年,留学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校,1879年秋毕业,先上英国海军“恩延甫”舰实习,后又调“士班登”舰。
1880年4月,留学三年期满回国。
1884年,方伯谦任“威远舰”管带。
时值中法战争爆发,方伯谦受命率“威远”留守旅顺,方伯谦请于险要处修筑炮台,并亲自监造。
炮台建成,即名之为“威远”炮台。
“威远”炮台虽较小,但费用低廉,开支仅数千两,当时颇受好评。
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
1889年6月,李鸿章奏以方伯谦升署中军左营副将,委带“济远舰”。
1891年5月,李鸿章第一次到威海检阅海军事竣,奏准以方伯谦办海军出力,赏给捷勇巴鲁图勇号。
1894年4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是月下旬,丁汝昌派“济远舰”、“超勇舰”二舰护送叶志超、聂士成军赴牙山,以“济远”方伯谦为队长。
当时,朝鲜牙山、仁川等处,日本
军舰及运兵船往来不绝,其所运之兵马、枪炮、弹药、水雷、旱雷、电线、浮桥等不可胜数。
日本当局之欲挑起衅端,昭然若揭。
7月初,“济远”等舰返回威海,方伯谦上书于李鸿章条陈五事,其中与海战有关者二事:一、“谓海军战舰,合则力厚,分则势单,未决裂前,宜速召聚一处,遇有变局以便调遣,若以数船分驻仁川、牙山,港道分歧,三面倭兵可到,若倭以浮雷顺流而下,必遭暗算。
且我聚各船于威海、旅顺,有事则全队出北洋巡弋,若遇倭船,便于邀击。
至收泊之处,依于炮台,以固北洋门户,边疆自不至为所扰”,主张将北洋水势化零为整,以基地为依托。
二、“谓当速筹添战舰,倭之敢轻我中国者,以我海军战舰无多,且皆旧式,不及其新式快船、快炮之利。
倘我添行速率之船多艘,并各船上多添快炮,则彼自闻而震慑”。
书方上,日本就挑起了战争。
先是,丁汝昌根据李鸿章的命令,又派“济远”、“广乙”等舰护送运兵船至牙山,以增援叶志超、聂士成军。
7月25日拂晓,“济远”、“广乙”完成护航任务,从牙山起碇返航。
二舰驶至丰岛海面时,日本“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舰不宣而战,发动突然袭击。
“济远”开始还击,奋力抵御。
大副沈寿昌、二副柯建章不幸中炮,壮烈殉国。
双方炮战1小时20分钟,方伯谦见敌我力量悬殊,下令转舵向西北方向逃遁,日舰“吉野”从后追来,方伯谦下令挂白旗,后又令加挂日本海军旗。
“吉野”依然紧追不舍,“济远”水手王国成等自发使用150mm尾炮,向“吉野”连发4炮,命中3炮,"吉野"顿时火起,船头低俯,不敢前进,“济远”得以逃离战场。
回威海后,方伯谦捏报“鏖战四点钟之久”,并“击死倭提督”。
9月17日,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展开激战,北洋水师共10艘军舰参加作战,分为5队:第一队“定远舰”、“镇远舰”;第二队“致远舰”、“靖远舰”;第三队“经远舰”、“来远舰”;第四队“济远舰”、“广甲”;第五队“扬威舰”、“超勇舰”。
战至下午三时,“致远”沉没,“济远”则逃出阵外。
僚舰“广甲”见“济远”逃,也随之逃跑。
日本先锋队四舰转而围攻“经远”,将“经远”划出阵外,中炮沉没。
“济远”于18日凌晨逃到旅顺,而舰队于晨6时方返回。
黄海海战后,丁汝昌向李鸿章电告接仗情形:“济远首先退避,将队伍牵乱,广甲随逃。
若不严行参办,将来无以儆效尤而期振作”。
李鸿章因而作出奏请:“兹据丁汝昌查明,致远击沉后,该管驾方伯谦即行逃走,实属临战退缩,应请旨将该副将即行正法,以肃军纪。
广甲管带澄海营守备吴敬荣,亦随济远逃至中途搁礁,咎有应得,惟人尚明白可造,可否革职留营,以观后效”。
22日清政府下令将方伯谦“撤任,派人看管候奏参”。
23日,军机处电寄李鸿章谕旨:“本月十八日开战时,自致远冲锋击沉后,济远管带副将方伯谦首先逃走,致将船伍牵乱,实属临阵退缩,著即行正法”。
24日凌晨5时,方伯谦在旅顺被斩首。
1.清政府的“大国形象”扫地,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尊严,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和日本都是半殖民地性质的国家,而如今却被日本打击的一蹶不振。
对此,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曾有过这样的描述:“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痛哭不止。
《马关条约》真是前所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所败,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件又订的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2.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从19世纪60年代起,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以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然而,甲午战争惨败,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悲痛的事实证明了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从而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
3.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4月,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危害主要包括:(1)在领土
方面,日本割占了中国台湾,迫使台湾和祖国隔离,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在赔款方面,巨额的赔款接近于清政府全年总收入的3倍,远远超过了中国财政的承受能力,迫使清政府不得不以主权作抵押大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在开埠方面,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加深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在设厂方面,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满足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
其它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先后享有这项新的特权。
他们在中国“合法”地经营许多轻工业,利用中国廉价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增强了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它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促进了中国民族的新觉醒。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引发的割地赔款和瓜分危机,将中国推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孱弱,深深的刺激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神经。
中国的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纷纷把救亡图存当成自己的使命,走上了救亡图存的道路。
台湾军民在刘永福等领导下自发组织起来,抵抗日军割占台湾,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重大的代价;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进行了一场以救亡为目的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进行了一场旨在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进行了一场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这些爱国救亡运动虽然都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显示出了中国人民强大的力量和强烈的爱国民族意识。
此外,甲午战争还引发了新的社会思潮的兴起,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潮等,近代的民族意识和国民意识,也随着资产阶级运动的兴起而萌发,如民权、民主共和观念等。
由此可见,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中华民族新觉醒的真发端。
5.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有些爱国工商界人士,痛感战败之辱,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设立工厂以抵制“洋商洋厂”。
同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所有这些,极大的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的影响
作为东方小国,没花多大力气就战胜了号称“天朝上国”的中国,使得日本的国际地位如日中天。
甲午战争后,日本既占领了台湾,又获得了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发展起来。
日本用中国的巨额赔款增加了资本的积累,发展军需工业和与此相关的工业,很快挤进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
甲午战争仅仅是日本实现亚洲霸权的第一步,巨大的胜利坚定了日本实施亚洲霸权的方针。
为此,日本走上继续侵略中国和亚洲的军国主义道路,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
三、甲午中日战争对朝鲜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日本将清政府的势力排挤出朝鲜,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并逐渐将朝鲜变为自己的殖民地,从那时起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朝鲜人民一直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苦难。
四、甲午中日战争对远东政局的影响
日本的崛起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在华的侵略权益,特别是俄国在远东的利益。
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虽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日本并不甘心。
19世纪末八国联军侵华,俄国实际上控
制了中国东北,日俄在远东的矛盾激化,1904年终于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日俄战争。
中国战争史中国近代史艺术作品《英雄邓世昌》
《北洋水师》
战争中日
中国战争史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