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专家共识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合集下载

2020中国POEMS综合征周围神经病变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中国POEMS综合征周围神经病变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中国POEMS综合征周围神经病变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POEMS综合征患者均有周围神经受损,不少患者因首发症状为周围神经病表现而就诊于神经内科。

因此,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领导下,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周围神经病协作组、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和神经肌肉病学组专家共同合作编写该共识,以帮助临床医生规范诊治POEMS综合征患者。

POEMS综合征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的、罕见的多系统疾病,主要表现(按照字母顺序)为:P:多发性神经病变(包括四肢麻木无力,以下肢远端无力为主);O:器官肿大(包括肝脾大、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活体组织病理检查常为Castleman病表现);E:内分泌异常(包括性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糖尿病等);M:血清中存在M蛋白(经蛋白电泳或免疫固定电泳证实,一般都为IgG或IgA-λ型);S:皮肤改变(皮肤颜色变黑变硬、体毛增多变硬);其他表现还有腹腔积液、胸腔积液和水肿、肺动脉高压、视乳头水肿等。

本病于1956年首先由Crow[1]描述,1968年随后由Fukase描述,Nakanishi等[2]将其称为Crow-Fukase综合征。

Takatsuki和Sanada[3]首先确认并全面描述本病,因此也有人称为Takatsuki综合征。

Bardwick 在1980年首次将主要症状的首字母组合,形成了现在的POEMS综合征[4]。

几乎所有病例都合并浆细胞增生性疾病,最常见为骨硬化性骨髓瘤,其次为髓外浆细胞瘤,溶骨性多发性骨髓瘤少见。

病例多合并内分泌功能紊乱、心力衰竭和恶病质。

目前来自法国、美国、中国和日本的小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患病率约为0.3/10万[5,6,7]。

POEMS 综合征患者均有周围神经受损,甚至有不少患者因首发症状为周围神经病表现而就诊神经内科,因此,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领导下,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周围神经病协作组、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和神经肌肉病学组专家共同合作编写该共识,以帮助临床医生规范诊治POEMS综合征患者。

最新腰脊神经根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3

最新腰脊神经根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3

最新腰脊神经根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3腰椎神经根阻滞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s适应症1 .由腰椎间盘突出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脊神经根炎症而表现的根性疼痛症状;2 .对多节段椎间盘病变的患者,用于明确引起症状的责任病灶;3 .神经系统检查阳性体征不明显,需行诊断性治疗的腰部疼痛患者;4 .尚未达到手术指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根性疼痛的患者;6 .坐骨神经痛、股神经痛、隐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痛等也可进行相应节段的神经根阻滞治疗;7 .急性腰肌损伤痛;8 .腰椎骨质增生;9 .急、慢性腰腿部疼痛的鉴别诊断;10 .相关节段的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 )。

二、禁忌症1 .患者拒绝;2 .穿刺部位皮肤或深层组织有感染或肿瘤;3 .有出血征象或正在接受抗凝治疗者;4 .局麻药过敏者;5 .诊断不明确者,以防神经阻滞耽误病情;6 .妊娠者。

三、相对禁忌证1 .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全身情况差,高龄患者;2 .神经阻滞后可能掩盖其他病情的情况;3 .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及活动性溃疡患者慎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行LSNRB前应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风险,取得知情同意后谨慎实施。

LSNRB的药物选择一、局麻药1 .利多卡因:3 ~ 5 min起效,持续45 ~ 60 min ,常用浓度0.2% ~ 0.5%o2 .布比卡因:5~10 min起效,持续5~6 h ,常用浓度0.100%〜 0.125% ,一般不超过0.15%。

3 .罗派卡因:起效时间约为Iomin ,维持时间为4~5 h ,常用浓度为0.1%-0.2%o二、糖皮质激素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目的为消炎、消肿、减轻组织粘连而起到镇痛作用。

1、中效药物(1)泼尼松龙(强的松龙):吸收代谢较慢,作用时间较长,局部应用副作用少,局部刺激作用较强,常用量20~25 mg o(2)甲泼尼松龙(甲强龙):作用较强而较持久,注射剂配制后应避光保存,遇紫外线及荧光可分解,常用量40-80 mg o2、长效药物(1)地塞米松:作用强,几乎没有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可应用于各种途径, 缺点是局部作用时间短,常用量每次5 ~ 10 mg。

肩关节疼痛神经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第二部分)

肩关节疼痛神经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第二部分)

•指南•共识•解读•【编者按】神经阻滞疗法是疼痛科与麻醉科的基本治疗方法,每位医生都必须熟练掌握为了提供临床医生应用此法的依据,本刊组织了以杂志编委为组长,包括众多的临床与基础学科的专家共同撰写了 “神经阻滞疗法”专家共识第一批为26个,衣刊将陆续刊登,以期推广和规范神经阻滞疗法肩关节疼痛神经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第二部分)段宝霖1鲍文强:黄佑庆^金毅4陆丽娟5陶蔚6吴大胜7魏俊8王宏沛9王德全i q徐永明11谢广伦12薛立奇1李建勋11青海省人民医院疼痛科,西宁市810007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疼痛科,银川市750004;3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昆明市 650101;4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疼痛科,南京市 210002;5南京鼓楼医院疼痛科,南京市 210008;6深圳大学总医院疼痛科,深圳市 518055;7吉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长春市130021;*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江西省蕭州市341000;9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疼痛科,兰州市 730030;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疼痛科,乌鲁木齐市830001;11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疼痛科,上海市 200233,河南省肿瘤医院疼痛科,郑州市 450008所有作者对本文有同等贡献执笔者:段宝霖,Email:139****5857@通信作者:段宝霖,Email:139****5857@【摘要】肩关节疼痛是临床常见疾病,病因多种,治疗方法多样,神经阻滞疗法是其主要治疗措施,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可靠的优点;.本文包括肩关节的骨骼、肌肉与神经的解剖,详细介绍了不同部位的肓探与影像引导的神经阻滞方法,强调超声引导的可靠性,并介绍适应证、禁忌证与注意事项.【关键词】肩关节;疼痛;神经传导阻滞;注射,关节内;超声引导下;专家共识DOI: 10.3760/ 101658-20200715-00220Expert consensus of nerve block therapy on shoulder joint pain in China (2020)(Part two)Duan Baolin1, Bao Wenqiang2, H uang Youqing\ Jin Yi4, Lu Lijuan5, Tao Wei6, Wu Dasheng7, Wei Juns,Wang H ongpei, Wang Dequan'(\ Xu Yongm ing". Xie Guanglun12. Xue Liqi , Li Jianxun1'Department o f Painology, Qinghai People's Hospital, X ining City, Qinghai Province 810007,C h in a;2Department o f Painology, General Hospital o f N 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Yinchuan City, Ningxia HuiAutonomous Region 750004, China: {Department o f Puinology. Second Hospital o f K unm ing Medical University.Kunming City, Yunnan Province 650101. China; d ep artm ent o f Pain Medicine, PLA General Hospital o fEastern Theater Command,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0002. C hina;5Department o f Pninology, NanjingGulou Hospital,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0008, China; 6Def><irtment o f Painology, Shenzhen UniversityGeneral Hospital,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055, China: Department o f Puinology, Jilin People'sHospital, Changchun City, Jilin Province 130021, China; sDepartment o f Painolog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 f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Ganzhou City, Jiangxi Province 341000, China; ^Department o f Painology, LanzhouMedical University Second Hospital, Lanzhou City, Gansu Province 730030. China: ^Department o f Painology.X 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Hospital, Urumqi City,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83000LC hina;"Department o f Painology,Shanghai Six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City 200233,China: 12Department o f Painology, Henan Province Tumor Hospital, Zheng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450008,ChinaAll authors are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e articleWriter: Duan Baolin, Email: 139****5857@Corresponding author: Duan Baolin, Email: 139****5857@【Abstract】Shoulder joint pain is a common disease in clinic. Its causes and treatments are different,in which the nerve block therapy is the main method with simple operation, safety, and reliable efficacy. Theanatomy of shoulder bone, muscle and nerve is explained firstly, then the nerve block techniques of differenlshoulder part with blind method or imaging-guide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s, with emphasizing the reliability ofultrasound-guide puncture, and the indications, contraindic ations and notices are also introduced.【Key words】Shoulder joint; Pain; Nerve block; Injections, intra-articular; Ultrasound guided;Expert consensusDOl: 10.3760/ 101658-20200715-00220(上接本刊第5期第360页)肩关节神经阻滞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肩关节神经阻滞治疗是将治疗药物经特定穿刺技术准确输注到肩关节腔及/或周围软组织病变位置,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肩关节神经阻滞治疗一般包括肩关节腔注射,肱骨大小结节(嵴)和结节 间沟注射术,肩峰下滑囊注射,喙突注射,肩锁关节注射,肩胛上神经注射,腋神经(四边孔)注射和肩周肌肉触发点注射等。

2020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神经病理性疼痛(n eu ro path ic pai n,NP)是由躯体感觉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的疼痛,分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上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较常见。

NP不是单一疾病,而是由许多不同疾病和损害引起的综合征,表现为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涵盖了100多种临床疾病,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

由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复杂,导致临床上慢性NP病人的治疗不充分,甚至出现不恰当的治疗。

为规范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日医院疼痛专科医联体和北京市疼痛治疗质量控制改进中心组织国内专家多次研讨,在参考借鉴国外最新指南、广泛收集临床证据的同时,结合临床经验和中国国情,制定了《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由于在临床实践中N P病人存在独特性和差异性,未必完全与共识建议的情况一致,故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将本共识建议作为参考,根据病人个体情况进行独立判断和诊疗。

一、定义及分类国际疼痛学会(IA S P) 将神经病理性疼痛(NP) 定义为:“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或者疾病而导致的疼痛。

基于损伤或者疾病的解剖位置可以分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NP)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中较常见,由周围神经损害而导致pN P的常见病因及综合征见表。

二、流行病学和卫生经济学数据随着人口老龄化,pN P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不同疾病导致的pN P的发病率各不相同。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ai n fu l d i abe ti c peri ph e r aln e ur o pat h y, P DPN) 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

16%的糖尿病病人受其影响,许多病人未被诊断(12.5%) 和未经治疗(39%)。

2013年,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0.4%,据此推算,约2200万病人受P DP N困扰。

(完整word版)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完整word版)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前言随着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的提高,重症康复开始成为关注的热点。

如何界定重症康复的内涵、其工作模式是什么?目前尚无统一认识。

在此背景下,我们启动了中国神经重症康复专家共识的编写。

旨在明确基本思路,为规范神经重症康复医疗行为提供参照。

本共识由国内康复、重症等领域资深专家共同讨论,以循证医学研究为证据;历时10个月,经过多次分组座谈讨论和互审修改,最终完稿。

本共识围绕重症患者功能及相关临床问题,将神经重症患者作为一个整体去认识,以实现重症救治、并发症处置及康复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幸存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本共识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概述、神经重症康复管理、影响神经重症康复的临床常见问题及处理原则。

第一部分概述1 概念神经重症康复是一个超早期介入的综合康复治疗体系。

是在早期康复理念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神经重症”康复特点,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有效控制原发病及并发症,保证医疗安全前提下,尽早选用适宜的康复技术进行康复治疗,从而达到减少并发症,激发康复潜能,促进快速康复的目的。

2 目标加快神经重症患者功能恢复进程,降低病残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促进患者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3 原则3.1 加强监护,保障康复技术操作的标准化和安全性。

3.2 具备条件者,尽早离床,避免长期卧床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

3.3 在评定基础上,确定阶段性康复目标。

3.4 确定超早期标准化ABCDE组合康复程序[1]A唤醒,B呼吸训练,C适度镇静,D谵妄的监控,E早期移动和\或运动练习。

3.5 可以选用针对性物理因子治疗及中医药辩证施治。

3.6 营养支持,循序渐进恢复患者耐力。

3.7 强调多学科合作,关注整体康复。

3.8 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宣教应列入康复计划。

4 介入及暂停时机4.1 康复介入时机4.1.1 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稳定后,立即开始。

4.1.2 入ICU/NICU 24—48h后,符合以下标准:心率P>40次/分或P<120次/分;收缩压(SBP)≥90或≤180mmHg,或/和舒张压(DBP)≤110mmHg,平均动脉压(MBP)≥65mmHg或≤110mmHg;呼吸频率≤35次/分;血氧饱和度≥90%,机械通气吸入氧浓度(FIO2)≤60%,呼末正压【呼气末正压】(PEEP)≤10cmH2O;在延续生命支持阶段,小剂量血管活性药支持,多巴胺≤10mg/kg/min或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0.1mg/kg/min[2],【多巴胺≤10ug/kg/min或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0.1ug/kg/min】即可实施康复介入。

2020专家共识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专家共识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专家共识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随着超声可视化技术的普及,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应用日益广泛,而与之相关的各类并发症也随之增加。

这些并发症的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可大大改善临床预后;而其中对神经损伤原因科学而准确的鉴别,也是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得以广泛推广的关键所在。

为规范此类并发症的诊疗流程,降低其发生率,优化患者预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特制定《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1、神经阻滞并发症概论外周神经阻滞是较为安全的临床技术,整体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约为0.05%,主要包括神经损伤、周围组织损伤、局麻药溢散、局麻药毒性反应以及感染等。

神经损伤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与损伤强度、患者易感性及环境等因素相关。

手术麻醉后(无论有无外周神经阻滞),神经损伤的总体发生率<1%,经常难以预料和预防。

而外周神经阻滞后神经损伤更加少见,约为0.03%。

虽然有一些研究显示,外周神经阻滞并不增加术后神经损伤的发生,而术后大多数特别是严重而持久的神经损伤多与手术本身有关,神经损伤依然会影响此技术在临床的推广应用,应予以高度重视。

神经损伤多表现为阻滞区域感觉异常或肌力减弱,多数短时期内可恢复;短暂性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约为8.2%~15%;而长期或永久性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极低。

1. 病理生理机制。

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显示,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包括:神经阻滞类型、术前并存的神经病变、神经内注射给药、机械刺激(如针刺伤)、高压注药损伤、局麻药的神经毒性、神经缺血、手术所致的医源性创伤等。

神经损伤可能的机制与分类:(1)机械性损伤(创伤性)。

穿刺针尖与神经直接接触、注药压力过高、外科手术操作、患者体位摆放不当导致的神经受到牵拉和压迫以及止血带的局部压迫等,均是长时间神经传导障碍的重要原因,严重者可发生轴突局灶性脱髓鞘改变。

必须明确手术创伤是导致神经损伤的最重要的直接因素,特别是关节外科手术如肩关节镜、肩袖修补术、膝关节镜手术、胫骨平台手术等发生神经损伤的几率较高。

2020最新产科快速康复临床路径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最新产科快速康复临床路径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最新产科快速康复临床路径专家共识(完整版)在孕期,应该及时诊断和治疗孕期合并症和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妊娠糖尿病、贫血等。

同时,孕期定期检查和筛查可以帮助及早发现和处理问题,为分娩做好充分准备。

1.3营养管理孕妇应该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以促进胎儿健康发育和妈妈的身体恢复。

1.4运动管理孕妇应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瑜伽、孕妇健身操等,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减轻疲劳、缓解紧张情绪。

1.5心理疏导孕妇应该积极面对分娩带来的压力和焦虑,通过家庭支持、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状态。

以上措施的实施,有助于为孕产妇提供全面的围产期保健服务,为分娩后的快速康复奠定基础。

对于分娩方式的选择,应该综合考虑孕妇的身体状况、胎儿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做出合理的决策。

对于选择剖宫产的孕妇,应该在手术前进行全面评估和准备,包括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手术后镇痛等方面。

对于选择分娩的孕妇,应该进行分娩镇痛、分娩方式的选择等方面的管理,以提高分娩的安全性和孕产妇的舒适度。

总之,将快速康复理念应用于围产期管理,可以提高孕产妇的康复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母婴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在分娩前,需要对孕妇的一般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包括既往病史和本次妊娠情况的评估,同时还要对会阴情况进行评估。

此外,需要对孕妇进行宣教,使其放松神经和肌肉,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同时,需要给予营养支持,鼓励孕妇进食以满足其能量需求,对于糖尿病孕妇,仍需遵循摄入适当的饮食。

对于便秘者,可予以缓泻剂。

在产程中,针对CBS定植的产妇和胎膜早破孕妇,应合理使用药物预防新生儿感染和规范使用抗生素。

对于没有明确指征的情况,应避免过度使用药物加强宫缩。

对于糖尿病孕妇,仍应遵循糖尿病饮食,并定期监测血糖和尿酮体情况。

2.2.3疼痛管理在产程中,应采用硬膜外麻醉和非药物治疗技术(如按摩、热敷、电神经刺激、芳香疗法或音频镇痛)来管理产痛。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主要内容(全文)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是一门综合了神经外科学、重症医学、神经内科学、急诊医学、重症护理学、重症康复学等的交叉学科。

时隔七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对2013版共识的结构与内容进行修订,形成《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

关于神经外科重症并发症的治疗,共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1)留取相关标本进行细菌涂片或培养后,及时开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后期根据病原学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选择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

(3)建议使用说明书允许的最大药物剂量静脉途径用药以及可能的长疗程治疗。

(4)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72 h无疗效不佳者,考虑调整治疗方案。

(5)脑室内或腰穿鞘内注射抗菌药物为治疗途径之一,建议审慎使用。

(6)明确颅内感染后,要对有关联的病灶进行必要的外科干预控制。

原则上要彻底清除伤口等感染灶以及污染的人工植入物,并采取必要的脑脊液引流措施。

脑损伤继发性癫痫的预防和治疗(1)颅脑创伤后抽搐发作(PTS)的处理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AED)对于晚期癫痫的发生率无任何预防作用,不建议常规采用AED预防晚期癫痫。

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尽早静脉途径预防性AED治疗可减少伤后早期痫性发作(7 d内)的风险。

(2)颅脑创伤后癫痫(PTE)的处理①药物治疗:PTE的患者(包括非惊厥性癫痫),应该采用规范化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巴比妥、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托吡酯等。

根据癫痫发作的次数和性质,选择单一药物治疗、两种或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苯二氮䓬类药物是立即控制任何类型癫痫发作的首选药物,如果二线药物无效,则通常将治疗升级为麻醉药物。

治疗持续时间通常为2年。

应定期监测患者血清AED的浓度,同时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及毒性。

②外科手术:病程2年以上、两种AED正规治疗无效、每月1 次以上发作,诊断为药物难治性PTE。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20修订版)快捷版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20修订版)快捷版

㊃专家共识㊃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20修订版)快捷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五官科麻醉学组㊀㊀DOI:10.12089/jca.2021.02.0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0076);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学术提升计划(2019QL015)通信作者:王月兰,Email:wyldgf@163.com㊀㊀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sleepapnea,OSA)指患者睡眠时周期性地出现部分或完全的上呼吸道梗阻,以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为特征的疾病㊂我国成人OSA总患病率为3 93%,男性为女性的2 62倍[1],但临床诊断率较低㊂合并OSA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显著增多,死亡率显著增高,该类患者均应被列为麻醉的高危患者[2-3]㊂为此,在2014年ASA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围术期管理指南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最新指南及文献,重点对OSA患者的术前筛查与诊断㊁危险因素㊁气道管理㊁麻醉用药等予以修订,以提高对OSA患者围术期麻醉安全管理㊂OSA相关定义呼吸事件的分类和定义㊀(1)睡眠呼吸暂停(sleepingapnea,SA)㊂指睡眠过程中口鼻呼吸气流消失或明显减弱(较基线幅度下降ȡ90%),持续时间ȡ10s㊂通常分为3个类型:①OSA,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的上呼吸道塌陷所致的呼吸暂停,但中枢神经系统呼吸驱动功能正常,继续发出呼吸运动指令兴奋呼吸肌,因此胸腹式呼吸运动仍存在㊂②中枢型睡眠呼吸暂停(centralsleepingapnea,CSA),呼吸中枢神经功能调节异常引起睡眠时呼吸暂停,口鼻气流与胸腹式呼吸同时消失㊂③混合型睡眠呼吸暂停(mixedsleepingap⁃nea,MSA),睡眠时1次呼吸暂停过程中,口鼻气流与胸腹式呼吸同时消失,数秒或数十秒后出现胸腹式呼吸运动,仍无口鼻气流㊂即先出现CSA,后出现OSA㊂其中,OSA的危险因素见表1㊂(2)低通气(hypopnea)㊂睡眠过程中口鼻气流较基线水平降低ȡ30%,同时伴SpO2下降ȡ3%或者伴有微觉醒,持续时间ȡ10s㊂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index,AHI)㊀睡眠中平均每小时呼吸暂停与低通气的次数之和㊂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㊀每晚7h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及低通气反复发作30次以上,或AHIȡ5次/h㊂呼吸暂停事件以阻塞性为主,伴打鼾㊁睡眠呼吸暂停和白天嗜睡等症状[4-6]㊂表1㊀OSA相关危险因素类别因素一般情况男性年龄>50岁家族史吸烟史疾病相关因素肥胖(BMIȡ28kg/m2)高血压㊁糖尿病㊁慢性鼻腔阻塞㊁哮喘等体格检查大颈围(>40cm)小下颌㊁下颌后缩或其他颌面畸形上颌狭窄扁桃体㊁软颚㊁舌体增生(唐氏综合征等)气道肌肉无力(延髓麻痹)神经中枢疾病神经肌肉疾病(肌营养不良㊁脊髓灰质炎)继发的呼吸衰竭神经系统损害(脑出血㊁头部外伤)镇静药(苯二氮类,酒精)OSA筛查与诊断筛查方法㊀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监测被公认为诊断OSA的金标准,但其应用受费用高与检查时间长的限制㊂STOP⁃Bang问卷是外科手术时最有效的筛查工具(表2),评分为5 8分时能高几率识别出中到重度的OSA[7-8]㊂诊断标准㊀(1)临床出现以下症状任何一项或以上:①晚上失眠㊁醒后精力未恢复㊁白天嗜睡㊂②夜间憋气㊁喘息或窒息而醒㊂③习惯性打鼾㊁呼吸中断㊂④高血压㊁冠心病㊁脑卒中㊁心力衰竭㊁心房颤动㊁2型糖尿病㊁情绪障碍㊁认知障碍㊂(2)PSG或PM监测AHIȡ5次/h,阻塞型事件为主㊂(3)无上述症状,PSG或PM监测AHIȡ15次/h,阻塞型事件为主㊂符合条件(1)和(2),或者只符合条件(3)者可以诊断为成人OSA[6,9]㊂(4)儿童睡眠过程中阻塞性呼吸暂停指数(obstructive表2㊀STOP⁃Bang问卷(中文版)问题否(0分)是(1分)S=打鼾:是否大声打鼾(比讲话声音大,或者关上门也可以听到)?T=疲劳:白天是否感觉累,困倦或者想睡觉?O=观察:是否有人观察到睡眠中呼吸暂停?P=血压:是否高血压?B=BMI:BMI是否大于35kg/m2?A=年龄:年龄是否超过50岁?N=颈围:颈围是否大于40cm?G=男性:是否男性?㊀㊀注:0 2分,低风险;3 4分,中度风险;5 8分,高风险apneaindex,OAI)ȡ1次/h或AHIȡ5次/h,每次持续时间ȡ2个呼吸周期;最低SpO2<92%;儿童满足以上两者即可诊断OSA[10](表3 4)㊂表3㊀成人OSA病情程度判断依据[4-6]程度AHI(次/h)a最低SpO2(%)b无<5>90轻度ȡ5且ɤ15ȡ85且ɤ90中度>15且ɤ30ȡ80且<85重度>30<80㊀㊀注:a,主要依据;b,辅助依据表4㊀儿童OSA病情程度判断依据[10]程度AHI或OAI(次/h)最低SpO2(%)无<5或0>91轻度5 10或1 585 91中度11 20或6 1075 84重度>20或>10<75OSA患者术前评估和准备术前评估㊀(1)OSA严重程度及围术期风险评估㊂OSA围术期风险评分系统见表5㊂需要注意的是,此系统未经临表5㊀OSA围术期风险评分系统[11]指标得分A:OSA严重程度(如无法进行睡眠研究则参考临床症状)(0 3分)㊀无0㊀轻度1㊀中度2㊀重度3B:手术和麻醉因素(0 3分)㊀局部或周围神经阻滞麻醉下的浅表手术,无镇静药0㊀中度镇静或全身麻醉浅表手术,椎管内麻醉(不超过中度镇静)外周手术1㊀全身麻醉外周手术,中度镇静的气道手术2㊀全身麻醉大手术或气道手术3C: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0 3分)㊀不需要0㊀低剂量口服阿片类药物1㊀大剂量口服㊁肠外或神经轴性阿片类药物3总分:A项目分值+B或C项目中较高分值者(0 6分)床验证,仅作为指导和临床判断,应用于评估个别患者的风险㊂如患者术前已有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或无创正压通气(NIPPV),且在术后将继续使用,则可减去1分;如轻或中度OSA患者静息时PaCO2>50mmHg,则应增加1分;评分为4分的OSA患者引发围术期风险增加;评分为5分以上者则围术期风险显著增加㊂(2)困难气道评估㊂①详细询问气道方面的病史;②颜面部畸形,如小下颌畸形㊁下颌后缩畸形㊁舌骨位置异常等;③上呼吸道解剖异常,如口咽腔狭小㊁扁桃体腺样体肥大㊁舌体肥大等;④结合Mallampati分级㊁直接或间接喉镜检查㊁影像学检查等结果综合判断[12-13]㊂(3)重要器官功能评估㊂对心脑血管系统㊁呼吸系统和肾脏功能等受累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同时进行相应的治疗,使受损器官达到较好的功能状态[11,14]㊂(4)日间与门诊手术评估㊂在计划进行手术之前,应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日间或门诊手术,其评估因素包括:①睡眠呼吸暂停状态,②上呼吸道解剖和生理异常程度,③并存疾病状态,④手术种类,⑤麻醉类型,⑥术后阿片类药物的需要程度,⑦患者年龄,⑧出院后观察的可靠程度,⑨门诊设施是否具备呼吸管理及紧急气道处理条件[11]㊂术前准备㊀(1)患者准备㊂术前准备旨在改善或优化OSA患者围术期的身体状况,包括术前CPAP或NIPPV治疗,下颌前移矫正器或口腔矫治器及减肥等措施[14-15]㊂(2)麻醉物品与监测设备㊂术前必须准备好完成困难插管的各种导管与设备,备好麻醉机㊁具有SpO2㊁BP㊁ECG和PETCO2的监测仪,同时还应备有血气分析仪㊁转运呼吸机以及必要的血液动力学监测仪㊂OSA患者术中管理术中监测㊀主要包括呼吸功能㊁循环功能㊁麻醉深度及术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等,尤其在麻醉诱导和苏醒期㊂麻醉方法㊀如条件允许,区域阻滞可作为首选㊂区域阻滞包括局部麻醉㊁外周神经阻滞及椎管内麻醉㊂如需合并镇静,则镇静深度应控制在最小,且严密监测㊂对于手术创伤大㊁操作复杂㊁出血多㊁伴有大量体液丢失及转移的手术以及对患者呼吸㊁循环功能影响大的手术(如心㊁胸和神经外科手术),仍以选择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为宜,且全身麻醉复合神经阻滞可以改善预后[16-17]㊂气道管理㊀所有OSA患者均应考虑存在困难气道,实施麻醉诱导时,推荐患者取头高斜坡位,关于困难气道的处理请参阅困难气道管理指南[12-13]㊂(1)清醒镇静经鼻气管插管㊂主要包括患者准备㊁镇静镇痛和表面麻醉等几个环节:①需要充分的沟通取得患者积极配合;②评价鼻腔通畅情况,面罩吸氧,应选择患者感觉通气较好一侧的鼻腔施行此操作,如两侧通气相同则以左侧为首选;③静脉开放及用药,包括抗胆碱能药物(阿托品㊁盐酸戊乙奎醚等)㊁镇静药物(咪达唑仑㊁右美托咪定等)㊁镇痛药物(阿片类药物);④完善的表面麻醉(依次是鼻腔㊁口咽㊁声门和气管内)是顺利实施经鼻清醒气管插管的关键;⑤置入气管导管㊂(2)快速诱导经口/鼻气管插管㊂对行非OSA矫正手术㊁且无通气困难和插管困难的OSA患者,可行快速诱导经口或鼻腔气管插管㊂(3)快速诱导可视喉罩下气管插管㊂分预给氧㊁适度镇静和局部表麻后,可先置入可视喉罩,确保通气良好的情况下,再给予肌松药㊁镇痛药后经喉罩行气管插管[18]㊂(4)经鼻湿化快速吹氧通气交换技术(THRIVE)㊂THRIVE是在预充氧的基础上用于延长安全窒息时间的给氧方法,可显著改善氧合㊁延长安全窒息时间[19]㊂麻醉药物㊀麻醉药物如镇静药㊁安眠药㊁阿片类药物和肌松药加重气道的不稳定性,抑制中枢对低氧和高碳酸血症的敏感性,减弱呼吸肌功能,从而导致更频繁和严重的呼吸暂停,同时因手术应激㊁心血管反应等使接受大手术的患者面临较高风险㊂循环功能及内环境稳定管理㊀术中应控制一定麻醉深度㊁严密监测血压㊁心律㊁心电图ST-T改变等㊂定期检测动脉血气,了解有无CO2蓄积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变化,以确保组织氧合与灌注㊂OSA患者术后管理术后疼痛管理㊀采取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多途径㊁多模式的镇痛方法更为安全可靠,主要包括非阿片类镇痛药㊁局麻药行区域性镇痛和使用长效局麻药或通过持续性外周神经阻滞㊂对需额外给予阿片类药物镇痛的患者,应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并密切监测呼吸氧合变化㊂应尽量避免同时使用镇静剂,并备好各类拮抗药[20]㊂气道正压通气(PAP)治疗㊀对术前依从PAP治疗的OSA患者,建议术后采用PAP治疗㊂对未诊断为OSA或诊断为OSA但不依从或不耐受PAP的患者,建议在发生低氧血症㊁气道梗阻㊁呼吸暂停或通气不足时使用PAP治疗㊂PACU管理㊀OSA患者麻醉苏醒期管理重点为维持充足的氧合及气道通畅㊁合理判断拔管时机及防止相关并发症发生㊂多数患者在达到常规出PACU标准后还应再监测至少1h[21]㊂重症OSA患者,或轻中度OSA患者但具有明显困难气道表现㊁接受咽颚成型术或联合正颌外科手术以及手术过程不顺利的患者,术后可能出血或发生气道梗阻的患者,均需保留气管内导管㊂带管在ICU或PACU治疗,直至患者完全清醒,并确保无活动性出血㊁大量分泌物和上呼吸道水肿等情况,在侧卧位㊁半卧位或其他非仰卧位下拔管㊂拔管后若有可能,应保持半直立体位㊂病房管理㊀患者应持续监测SpO2和通气情况,尽可能脱离辅助供氧㊁避免仰卧位和镇痛药,并在睡眠期间维持PAP治疗㊂脱离高风险的标准:①对阿片类镇痛药和镇静药的需求低;②维持清晰的精神状态;③自由采取睡眠体位,睡眠时成功恢复PAP治疗或口腔矫正器治疗;④氧合充足,即在清醒和睡眠时,呼吸室内空气时SpO2>90%㊂专家组成人员名单负责人吴新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王月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执笔人王月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孙永涛[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成员(按姓氏拼音顺序)于布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王古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麻醉科)王焕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麻醉科)邓小明(上海长海医院麻醉科)李天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麻醉科)李文献(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麻醉科)黄宇光(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薛张纲(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参考文献[1]㊀潘悦达,王东博,韩德民.我国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病率的Meta分析.医学信息,2019,32(7):73⁃77,81.[2]㊀CadbyG,McArdleN,BriffaT,etal.SeverityofOSAisanin⁃dependentpredictorofincidentatrialfibrillationhospitalizationinalargesleep⁃cliniccohort.Chest,2015,148(4):945⁃952.[3]㊀HirotsuC,Haba⁃RubioJ,TogeiroSM,etal.Obstructivesleepapnoeaasariskfactorforincidentmetabolicsyndrome:ajoinedEpisonoandHypnoLausprospectivecohortsstudy.EurRespirJ,2018,52(5):1801150.[4]㊀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年修订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2,35(1):9⁃12.[5]㊀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多学科诊疗指南.中华医学杂志,2018,98(24):1902⁃1914.[6]㊀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18(1):21⁃29.[7]㊀ChungF,LiaoP,FarneyR.CorrelationbetweentheSTOP⁃Bangscoreandtheseverityofobstructivesleepapnea.Anesthesiology,2015,122(6):1436⁃1437.[8]㊀NagappaM,LiaoP,WongJ,etal.ValidationoftheSTOP⁃Bangquestionnaireasascreeningtoolforobstructivesleepapneaamongdifferentpopulation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PLoSOne,2015,10(12):e0143697.[9]㊀AmericanAcademyofSleepMedicine.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sleepdisordem.3rded.Darien:AmericanAcademyofSleepMedieine,2014.[10]㊀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疗指南草案(乌鲁木齐).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2):83⁃84.[11]㊀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TaskForceonPerioperativeManagementofpatientswithobstructivesleepapnea.Practiceguidelinesfortheperioperativemanagementofpatientswithob⁃structivesleepapnea:anupdatedreportbythe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TaskForceonPerioperativeManagementofpatientswithobstructivesleepapnea.Anesthesiology,2014,120(2):268⁃286.[12]㊀ApfelbaumJL,HagbergCA,CaplanRA,etal.Practiceguide⁃linesformanagementofthedifficultairway:anupdatedreportbythe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TaskForceonManage⁃mentoftheDifficultAirway.Anesthesiology,2013,118(2):251⁃270.[13]㊀于布为,吴新民,左明章,等.困难气道管理指南.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1):93⁃98.[14]㊀MutterTC,ChateauD,MoffattM,etal.Amatchedcohortstudyofpostoperativeoutcomesinobstructivesleepapnea:couldpre⁃operativediagnosisandtreatmentpreventcomplications.Anesthe⁃siology,2014,121(4):707⁃718.[15]㊀AbdelsattarZM,HendrenS,WongSL,etal.Theimpactofun⁃treatedobstructivesleepapneaoncardiopulmonarycomplicationsingeneralandvascularsurgery:acohortstudy.Sleep,2015,38(8):1205⁃1210.[16]㊀MemtsoudisSG,StundnerO,RasulR,etal.Sleepapneaandtotaljointarthroplastyundervarioustypesofanesthesia:apopu⁃lation⁃basedstudyofperioperativeoutcomes.RegAnesthPainMed,2013,38(4):274⁃281.[17]㊀NaqviSY,RabieiAH,MaltenfortMG,etal.Perioperativecom⁃plicationsinpatientswithsleepapneaundergoingtotaljointar⁃throplasty.JArthroplasty,2017,32(9):2680⁃2683.[18]㊀Gómez⁃RíosMÁ,Freire⁃VilaE,Casans⁃FrancésR,etal.TheTotaltrackTMvideolaryngealmask:anevaluationin300patients.Anaesthesia,2019,74(6):751⁃757.[19]㊀GustafssonIM,LodeniusÅ,TunelliJ,etal.Apnoeicoxygenationinadultsundergeneralanaesthesiausingtransnasalhumidifiedrapid⁃insufflationventilatoryexchange(THRIVE)⁃aphysiologicalstudy.BrJAnaesth,2017,118(4):610⁃617.[20]㊀ChungF,LiaoP,ElsaidH,etal.Factorsassociatedwithpost⁃operativeexacerbationofsleep⁃disorderedbreathing.Anesthesiol⁃ogy,2014,120(2):299⁃311.[21]㊀GaliB,WhalenFX,SchroederDR,etal.Identificationofpa⁃tientsatriskforpostoperativerespiratorycomplicationsusingapreoperativeobstructivesleepapneascreeningtoolandpostanes⁃thesiacareassessment.Anesthesiology,2009,110(4):869⁃877.(收稿日期:20200910)。

40 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

40 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

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20)马亚群王庚(共同执笔人)王秀丽冯泽国米卫东(负责人)李军陈绍辉张兰张孟元拉巴次仁罗艳郭向阳(负责人)郭永清徐懋(共同执笔人)袁红斌章放香舒海华一、处理总则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抗栓治疗)患者拟实施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时,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1.衡量患者基础疾病是否必须行抗栓治疗:如果不继续使用该类药物,引起血栓栓塞的风险是否会对患者预后产生严重影响,由此决定继续现有治疗方案或使用桥接方案;2.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是否增加外科手术的出血风险:如果为低出血风险手术,可以不考虑抗栓药物引起的出血风险;如果为高出血风险手术或闭合腔隙手术(如眼底手术、颅内手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应重视出血风险,以及出血引起闭合腔隙内压力增高而导致的后续问题;3.判断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对麻醉可能产生的影响:出血可导致神经压迫、失血性休克等一系列并发症发生风险增高,麻醉医师需根据手术类型及患者基础疾病、抗栓用药方案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4.针对特殊患者,围术期抗栓治疗方案应由心内科、血液科、药剂科、外科及麻醉科等多学科医师共同讨论制定。

二、椎管内血肿引致神经损伤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椎管内血肿是围术期使用抗栓药物时需要着重考虑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严重的椎管内血肿定义为椎管内出血并引起脊髓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是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麻醉罕见但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的并发症。

文献报道每150 000例硬膜外麻醉及每220 000例蛛网膜下腔麻醉的严重椎管内血肿的发生率均小于1。

最常见的血肿出现在硬膜外腔,这可能与硬膜外静脉丛血管丰富有关。

以下因素会增加椎管内血肿的发生率:接受静脉(intravenous injection, IV)或皮下(subcutaneous injection, SC)(普通或低分子量)肝素治疗者;接受血管外科手术时静脉给予肝素者;凝血功能障碍或血小板减少症者,椎管内麻醉前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噻氯匹定)、口服抗凝剂(苯丙香豆素)、溶栓剂(尿激酶)或葡聚糖治疗者;椎管内麻醉穿刺置管困难者;脊髓或脊柱相关结构存在异常、高龄等。

2023专家共识周围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2023专家共识周围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2023专家共识周围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
专家共识
简介
本文档旨在总结2023年专家共识周围神经阻滞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

通过收集医学领域专家的意见和研究成果,我们提供了以下
建议和指导,旨在帮助医务人员在周围神经阻滞过程中降低并发症
风险。

神经阻滞并发症的定义
周围神经阻滞并发症是指在进行神经阻滞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
良事件或不良反应。

这些并发症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感染、神经损伤、血管损伤、过度镇痛或过度麻醉等。

防治方法
根据专家的研究和临床经验,以下是一些可以降低周围神经阻
滞并发症风险的方法和建议:
1. 充分评估患者:在进行神经阻滞前,医务人员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病史、体格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确定是否存在特定的风险因素。

2. 使用适当的技术和设备:选择适当的药物、针头和导管,遵循正确的技术和操作步骤,使用高质量的设备,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3. 严格遵循消毒和无菌操作:在进行神经阻滞过程中,严格遵循消毒和无菌操作,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4. 提供充分的麻醉监测:在进行神经阻滞时,医务人员应提供充分的麻醉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5. 互相沟通和合作:在整个神经阻滞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互相沟通、合作,及时共享信息和观察结果,以及时处理并发症。

结论
通过遵循上述建议和指导,医务人员可以在2023年专家共识周围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尽管并发症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但通过正确的操作和注意事项,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风险。

请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具体的防治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由有资质的医务人员进行决策和操作。

超声引导区域阻滞镇痛的专家共识(2020版)

超声引导区域阻滞镇痛的专家共识(2020版)

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实施
C. 长轴平面内进针后放置导管(详见附录2,图11)。理论上,此 技术结合了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同时避免了缺点。超声下可视神 经长轴、针体/针尖及导管。然而,实际工作中难以做到保持神经穿 剌针及导管在同一超声平面内。
D. 导管固定技术。置入导管后,在皮肤导管出口处喷洒粘合剂或敷 贴,再使用胶布将导管固定于皮肤,并用透明防水敷料覆盖。放置 标签注明阻滞种类、置管日期及时间。也可使用(皮下隧道)技术 固定导管,可减少感染和导管被意外拨出的可能。
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实施
1. 人员准备 1)操作者应熟练掌握区域阻滞/镇痛的相关临床知识,准确掌握其 适应证和禁忌证。应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种类充分评估区域阻滞/镇 痛的风险和收益,选择最适宜的区域阻滞入路和阻滞用药。
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实施
2)操作者应熟练掌握超声基础知识。推荐操作者需掌握的超声基础知识包括: ① 超声仪的基本结构; ② 各类超声探头成像特点; ③ 超声仪各功能键的使用; ④ 了解医学领域超声波的常用频率及不同超声频率与穿透和成像质量的关系;
标结构呈90°入射时,超声束可被完全反射并被探头接收,此时图像最清晰。
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实施
② 进针技术 ▪ 根据穿剌方向与探头长轴关系分平面内(in-plane)、平面外(out-
of-plane)两种进针技术。平面内技术是指穿剌方向与探头长轴一 致,在超声影像上可看到针的全长;平面外技术是指穿剌方向与 探头长轴垂直,在超声影像上,穿剌针表现为一个高回声的点, 但不能区分针尖与针体
内部与表面的回声一致。
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实施
② 焦点的调节 ▪ 选择适宜的焦点数,并调节聚焦深度,使聚焦深度与目标结构深度一致。 ③ 合理使用多普勒功能 ▪ 利用多普勒效应帮助鉴别血管及药物扩散方向。 ④ 正确存储和导出图像 ▪ 能够对静态影像及动态视频进行存储及记录,并能将其归档。

战创伤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最新完整版)

战创伤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最新完整版)

战创伤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最新完整版)全军麻醉与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期刊卷号】临床麻醉学杂志2020年2月第36卷第2期疼痛是战创伤救治早期就需要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

尽早进行镇痛干预,有效缓解疼痛,对保持战斗力、减轻伤病员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伤害、避免急性疼痛慢性化、促进康复均有重要意义。

本共识在全军麻醉与复苏学专业委员会制订的《战创伤麻醉指南( 2017) 》基础上,对战创伤疼痛的伤情评估、处理原则、治疗药物和技术应用等进行了必要更新和详细阐述,以用于指导战时及和平时期急性创伤疼痛的全流程管理与救治[1]。

战创伤疼痛的特点战创伤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主要特点有:1.发生率高所有创伤均伴发疼痛。

但因伤情错综复杂、部位不一,治疗方法需因人因伤而异,需要有针对性的评估和分级处理。

2.发生速度快均以急性痛开始,故需要及早评估,制定并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快速有效控制疼痛。

3.程度重大多表现为中、重度疼痛,常伴有脏器功能损害,在评估疼痛的同时须评估脏器功能。

4.管理难度大环境特殊、救治条件差及伤情轻重不一; 早期需伤者的自救或互救; 不同救治阶段常更换施治人员; 施救药物和措施存有一定风险。

这些因素使得战创伤疼痛的管理难度显著增加。

急性疼痛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转化为慢性疼痛,甚至会诱发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等严重并发症。

战创伤疼痛的评估及处理原则战创伤疼痛评估及处理的总原则是简单易行、迅速快捷和安全有效,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迅速降低疼痛程度。

救治早期,在缺乏专业人员的情况下,切忌为追求所谓完善镇痛而实施复杂的“大而全或小而全”的镇痛方案。

1.评估方法( 1) 自评估: 根据伤病员疼痛的主观感受分为轻( 能够忍受) 、中( 很难忍受) 、重( 不能忍受) 三种程度。

( 2) 数字等级评估( 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 : 根据伤病员对十等分直线或0~10 数字进行的疼痛程度描述,分为无痛( 0 分) 、轻度疼痛( 1~3 分) 、中度疼痛( 4 ~6 分) 和重度疼痛( 7~10 分) [2]。

指南与共识 局麻药全身毒性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

指南与共识  局麻药全身毒性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

指南与共识| 局麻药全身毒性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局麻药在临床应用的非常广泛,使用者包括麻醉科医师、其他专业医师、牙科医师和护理人员。

虽然在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局部麻醉药全身毒性(LAST)反应仍是临床较常见的严重不良事件。

其风险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局麻药中辅剂、阻滞部位、注射技术、局麻药种类、局麻药总剂量(浓度×容积)以及发现处理的及时程度[1]。

LAST是区域阻滞麻醉中造成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LAST产生的索赔额占区域阻滞麻醉相关死亡或脑损伤索赔额的三分之一[2]。

因此所有实施局部麻醉医护人员均应具备防范意识,并接受相应防治的专业培训。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伦理原因,LAST相关临床证据难以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中获得,故目前有关LAST处理意见的证据等级均非来自RCT的数据,但这些建议,仍是临床实践中应当遵循的处理原则。

一、流行病学由于国内尚无相关数据库用以统计LAST发生情况,目前数据资料均源于国外数据库,发病率与国内临床实际可能存有差异,但可供参考。

1、发生率由于数据统计时,各文献分别将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轻度循环并发症、惊厥发作、心搏骤停或脂肪乳剂应用等、不同层次的毒性反应临床表现作为诊断标准,导致了所统计的发生率各异。

如果以惊厥发作或心脏骤停作为诊断标准,LAST发生率约为0.004%[3],但这可能低估了它的发生率。

众多学者认为,手术当天使用脂肪乳剂,可作为数据库提取这一诊断的标记。

有证据显示,如果将上述诊断标准均纳入评判,周围神经阻滞中LAST的累积发生率可达0.18%,同时可见脂质乳剂的使用频率在不断增加[4],这说明临床在处理LAST的初期症状时,既已经在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

如果以此标准判断LAST,重度并发症患者约占20%,其中惊厥发作者为8.1%,严重的心脏并发症占6.8%[5]。

专家共识:中国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20版)(三)

专家共识:中国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20版)(三)

专家共识:中国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20版)(三)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据统计老龄人口已经达到了10%以上。

随着老年手术日趋增多,有统计报导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半数在去世以前至少要经历一次手术治疗。

由于老年患者衰老(aging)、共病(同时患2种以上慢性病,multiplechronic conditions,MCC)、衰弱(frailty)等多方面因素,手术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

因此,老年人是否需要手术,如何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减少并发症、维护术后功能状态,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

第二部分 1.术中管理二、麻醉药物选择老年患者的麻醉药物选择以不损害脏器功能为原则。

针对脆弱脑功能老年患者,影响神经递质作用的受体、传递和代谢的药物,如抗胆碱药物东茛菪碱、长托宁等,以及苯二氮类药物应该加以避免;针对脆弱肝肾功能的患者,肌松药物最好选择不经过肝肾代谢的药物,如顺式阿曲库铵;舒更葡糖钠为罗库溴铵特异性拮抗药,如果具备此类药物,罗库溴铵也可安全用于老年患者的麻醉诱导和维持。

中效镇静药物需要在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指导下给予,以避免停药后药物蓄积效应导致苏醒期延迟;对于脆弱脑、肺功能以及高龄患者(>75岁),最好给予短效镇静镇痛药物,如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以避免中长效镇静镇痛药物的残余效应对麻醉苏醒期和术后康复的影响。

老年患者由于循环的脆弱性,麻醉诱导应选择对循环抑制较轻的镇静药物。

麻醉诱导过程中,如果仍然出现循环抑制如低血压,应先暂停给予丙泊酚,经过输液、调整缩血管药物剂量,循环稳定后再继续给予直至达到插管镇静深度;慎用即刻进行气管插管以刺激循环的做法。

在髋关节或膝关节等四肢手术中,与全身麻醉相比,区域麻醉(椎管内麻醉、外周神经阻滞)能够降低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因此对于行髋膝关节等四肢手术的老年患者,如无禁忌,强烈建议行区域麻醉。

【推荐意见】老年患者优选全静脉麻醉,肌松药物优选顺式阿曲库铵或者罗库溴铵,镇静镇痛药物优选短效丙泊酚和瑞芬太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专家共识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随着超声可视化技术的普及,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应用日益广泛,而与之相关的各类并发症也随之增加。

这些并发症的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可大大改善临床预后;而其中对神经损伤原因科学而准确的鉴别,也是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得以广泛推广的关键所在。

为规范此类并发症的诊疗流程,降低其发生率,优化患者预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特制定《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1、神经阻滞并发症概论外周神经阻滞是较为安全的临床技术,整体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约为0.05%,主要包括神经损伤、周围组织损伤、局麻药溢散、局麻药毒性反应以及感染等。

神经损伤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与损伤强度、患者易感性及环境等因素相关。

手术麻醉后(无论有无外周神经阻滞),神经损伤的总体发生率<1%,经常难以预料和预防。

而外周神经阻滞后神经损伤更加少见,约为0.03%。

虽然有一些研究显示,外周神经阻滞并不增加术后神经损伤的发生,而术后大多数特别是严重而持久的神经损伤多与手术本身有关,神经损伤依然会影响此技术在临床的推广应用,应予以高度重视。

神经损伤多表现为阻滞区域感觉异常或肌力减弱,多数短时期内可恢复;短暂性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约为8.2%~15%;而长期或永久性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极低。

1. 病理生理机制。

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显示,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包括:神经阻滞类型、术前并存的神经病变、神经内注射给药、机械刺激(如针刺伤)、高压注药损伤、局麻药的神经毒性、神经缺血、手术所致的医源性创伤等。

神经损伤可能的机制与分类:(1)机械性损伤(创伤性)。

穿刺针尖与神经直接接触、注药压力过高、外科手术操作、患者体位摆放不当导致的神经受到牵拉和压迫以及止血带的局部压迫等,均是长时间神经传导障碍的重要原因,严重者可发生轴突局灶性脱髓鞘改变。

必须明确手术创伤是导致神经损伤的最重要的直接因素,特别是关节外科手术如肩关节镜、肩袖修补术、膝关节镜手术、胫骨平台手术等发生神经损伤的几率较高。

手术导致的神经损伤最常见的是正中神经、桡神经浅支、腓总神经和尺神经等。

对术前已有或潜在有弥漫性神经病变者,如糖尿病、尿毒症、酗酒、肿瘤化疗等患者,由于神经损伤易感性增加,各类麻醉技术均较易引起神经损伤或加重原有的神经病变。

(2)血管性损伤(缺血性)。

外周神经有双重血供,即神经鞘内固有血管和神经外血管,为末梢动脉。

各种原因导致的神经血供减少时就可能引起神经缺血性损伤;同时局部水肿或者血肿对神经可以产生压迫作用而进一步加重神经缺血;术前有弥漫性微血管硬化、术中长时间低血压的患者是发生神经缺血性损伤的危险人群。

(3)化学性损伤(神经毒性)。

局麻药物或其佐剂都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神经毒性与细胞毒性效应,高浓度的局麻药物与长时间的连续阻滞均可导致神经细胞损伤、髓鞘结构破坏和神经结缔组织急性炎症反应或慢性纤维化。

(4)炎症性损伤:靠近或远离穿刺的部位,均可出现外周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

炎性损伤、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增厚、血管改变以及瘢痕形成是影响神经功能的重要原因。

2. 诊断。

(1)目前临床应用局麻药的单次神经阻滞作用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4 h,如果阻滞区域感觉或/和运动异常超出局麻药作用时间,可考虑外周神经阻滞后神经损伤。

(2)神经损伤症状和持续时间与损伤程度相关,损伤较轻者,其阻滞区域感觉异常或肌力减弱多在2周内恢复;较重损伤者,可有长期或永久的神经功能障碍。

3. 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

(1)了解手术相关情况和手术过程,初步判断神经损伤与手术的相关性。

(2)进一步询问病史,仔细了解术前神经功能状态和发生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易感因素。

(3)可疑患者及时进行体格检查(包括神经感觉和运动功能),根据初步检查结果,判断损伤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4)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神经传导检查(感觉和运动)与肌电图检查(EMG),用于评估神经功能异常的位置(借以鉴别是否麻醉因素)、严重程度和预后。

EMG在神经损伤后10多天才出现肌肉失神经改变,肌肉发生Wallerian变性之前过早进行EMG检查会出现神经肌肉功能“正常”的错误结果;EMG检查在神经损伤后3周最敏感,故EMG检查通常在神经损伤后3~4周进行;必要时请神经科医师参与协助诊断。

(5)超声影像学检查:如果怀疑血肿或不明原因的压迫导致,首先行局部超声检查排除。

超声检查可以实时显示外周神经的长轴连续性和短轴横断面病变,对于外周神经损伤的部位和原因能够提供有效信息,特别是对于四肢浅表部位神经检查具有优势,而这恰是最常见的神经损伤,这也有助于判断神经损伤发生的原因。

(6)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清晰地进行神经全程走行成像,特别是深部神经如腰丛病变的部位和程度,如神经局部水肿、断裂等,也可同步显示肌肉失神经病变。

近年来出现的神经磁共振显像技术如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可以进一步提供神经病理生理学信息有助于对术后神经病变进行病因诊断。

如果神经病变部位与神经阻滞穿刺部位不一致,则可排除神经阻滞导致的神经损伤。

当出现下肢神经损伤时,不能忽略对腰椎脊髓的磁共振检查。

4. 预防。

超声及神经刺激仪等技术的普及应用,极大提高了阻滞的准确性及成功率,但神经损伤也不可完全避免。

目前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1)实施操作前仔细询问病史,对于已有弥漫性神经病变或者亚临床表现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实施神经阻滞,确因病情需要时应权衡利弊,签署知情同意书。

(2)尽量避免深度镇静下实施神经阻滞,使患者保留一定的沟通能力。

(3)不建议使用异感法行神经阻滞。

(4)避免使用长斜面穿刺针。

(5)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时,尽量清楚显示针尖与目标神经的位置关系,可避免神经内穿刺注射。

(6)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穿刺时,避免在电流阈值小于0.2 mA仍有相应肌肉收缩时进针和给药。

(7)当穿刺、注药时患者出现异感、疼痛或出现阻力过大时应立即停止进针或注药。

(8)避免使用较大容量注射器进行注药以免压力反馈错误所导致的压力性神经损伤。

(9)推荐“水分离”、“水定位”技术,避免穿刺针与神经的直接接触。

(10)选择最低有效浓度和剂量的局麻药,慎用局麻药佐剂。

(11)合理摆放手术体位,特别是对于肥胖患者和消瘦患者要避免体位相关性神经压迫损伤,上肢外展不要超过90°,肘部保护垫避免局部压迫,正确使用止血带或加压包扎。

(12)术后随访以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神经损伤,并做好记录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纠纷。

5. 处理措施。

目前暂无有效促进神经修复的药物和治疗手段,可选用的方法包括:(1)可采取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维生素B12等)和物理疗法,短暂性神经损伤可自行恢复。

(2)对于局部血肿压迫神经或者神经离断和严重轴索断伤的患者,必要时可行外科手术探查。

感染1. 危险因素。

(1)无菌操作欠规范、穿刺部位附近有感染灶等。

(2)高危因素包括:ICU患者、导管放置大于48 h、未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股区和腋区入路阻滞、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等。

2. 诊断。

(1)轻度感染无明显临床表现。

(2)严重感染时穿刺部位或导管周围有红肿、压痛甚至溢脓等表现。

(3)单次阻滞感染很罕见;但留置导管尖端细菌培养阳性可达7.5%~57%;严重感染少见。

3. 预防。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导管留置时间不宜太久,以不超过48 h为宜,但在密切观察和科学护理情况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3)用隧道技术留置导管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4)适当使用抗生素。

4. 处理措施。

建议使用抗生素;拔除导管;有脓肿形成时考虑切开冲洗引流。

局部血肿形成1. 危险因素。

(1)误穿血管,尤其在合并使用抗凝药或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在正确操作的情况下,抗凝药的使用一般并不增加血肿的发生率。

(2)反复穿刺导致局部损伤出血,血肿形成后可能增加感染的概率。

2. 诊断。

局部血肿形成,可产生一定的局部压迫症状,超声检查可确诊。

3. 预防。

(1)正确定位,规范、谨慎操作。

(2)神经大多与血管伴行,超声实时引导穿刺可降低刺破血管的概率,通过超声多普勒等可预先判断穿刺路径及目标位置的血流和血管。

(3)对进行抗凝治疗或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实施神经阻滞时,深部神经阻滞参照椎管内凝血功能要求标准;表浅、可压迫部位的神经阻滞可放宽标准。

4. 处理措施。

(1)给予足够的压迫时间(3~5 min),较小血肿一般可自行吸收。

(2)较粗动脉损伤后,建议压迫5 min以上。

(3)如果血肿过大压迫气道,则需要及时切开减张,充分止血。

(4)穿破浅表动脉后建议做加压包扎,如果损伤深部动脉则需密切观察,必要时手术探查。

连续神经阻滞导管相关并发症1. 导管脱落。

(1)常见原因:固定不牢、误操作等,导管意外脱落的概率约为1%左右。

(2)临床表现:导管脱出。

(3)预防:缝合导管于皮肤或用手术胶水粘导管和皮肤能减少导管脱落;应用皮下隧道也有一定的作用,用穿刺针穿隧道时注意避免将导管切断或刺破。

(4)处理措施:重新放置导管或改用其他镇痛措施。

2. 导管移位。

(1)常见原因:患者体动幅度过大、术后功能锻炼均可能导致导管移位,如连续肌间沟臂丛导管移位到胸腔、血管甚至椎间孔。

(2)临床表现:原有的区域阻滞效果可能发生改变,并出现新的临床异常征象。

(3)预防:导管置入后应检查导管尖端是否达到目标位置,并妥善固定导管,对于活动度较大部位导管置入时应预留充分导管活动空间。

(4)处理措施:根据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来判断导管移位,必要时经导管造影检查。

一旦发现导管移位,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包括拔除导管。

3. 导管拔除困难。

(1)常见原因:导管在体内扭曲,打结,或与神经周围组织牵连。

导管拔除困难的概率很小。

(2)临床表现:导管不能顺利拔除,拔导管时患者有严重的疼痛感或神经刺激症状(异感)。

(3)预防:避免留置导管太长,一般3~8 cm。

放置导管遇到阻力较大时避免强行置入。

(4)处理措施:无菌操作下皮肤或皮下切开寻找原因。

强行拔除导管可能会导致导管断裂或神经损伤。

一旦导管拔断,留在体内的部分如果感染的概率比较小,不一定需要手术取出。

4. 导管穿刺部位渗漏。

(1)常见原因:局部组织疏松,导管放置过浅,粘贴不紧密、使用抗凝药物等。

(2)临床表现:渗漏是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导管穿刺部位有液体渗出,伴发神经阻滞效果不全或无效。

(3)预防:使用皮下隧道,导管妥善固定、粘贴等。

(4)处理措施:更换敷料,必要时更换镇痛方法。

局麻药的肌肉细胞毒性较大剂量的局麻药注射到目标神经周围,偶尔可导致局部肌肉毒性反应。

研究显示,这种毒性反应具有剂量、浓度和时间相关性。

1. 发生机制。

(1)肌肉等细胞内肌浆网钙离子内流、ATP酶失衡、线粒体代谢障碍,导致细胞破裂溶解,可出现局部炎症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