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PPT课件
7
2 动机
动机是指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 直接原因,它是人的行为内部的驱动力。
二者关系:需要是动机的源泉,基 础和始发点。动机是驱动人的行动的直 接动力。当需要具有明确和特定的目标 时,才能转化为动机。
8
三、行为
人们为实现某种目标所采取的直接行动 行为可分为
目标行为 直接从事实现某种目标的行为。 目标导向行为 为实现目标,准备过程中
33
某经理撰写的内容如下: 图中人为一家小企业的管理人员,
她想为公司赢得一份合同,她知道竞争将 十分激励,因为所有的大公司都在参与该 合同的竞标。她在想象要是她的公司赢得 了这笔金额巨大的合同,她该是多么快乐, 因为她已经想出了帮助公司多快好省地赢 得该合同的捷径,因而此刻她正感到踌躇 满志。 麦克利兰认为它显示了强烈的成就动机
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人的行 为
B、人的需要有主导性,人的行为是由主导需要决定的。 人类典型的需要结构模式有五种
C、多数人的需求,符合上述序列层次,但少数人也存 在例外的特殊情况
15
需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 成就需要 要 的 相 对 强 度
心理发展水平
16
需要层次理论与管理措施相关表
对美国工人需要结构变化的估计
需要种类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1935 年百分比 35% 45% 10% 7% 3%
1995 年百分比 5% 15% 24% 30% 26%
18
中国企业员工需要的层次
需要的分类 需要的具体内容 综合得分率均值
位次
生理需要
工资奖金高
7.136
身体保健(医疗设备)、工作 时间(休息)、住宅设施、福 利设备 雇佣保证、退休金制度、健康 保险制度、意外保险制度
2 动机
动机是指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 直接原因,它是人的行为内部的驱动力。
二者关系:需要是动机的源泉,基 础和始发点。动机是驱动人的行动的直 接动力。当需要具有明确和特定的目标 时,才能转化为动机。
8
三、行为
人们为实现某种目标所采取的直接行动 行为可分为
目标行为 直接从事实现某种目标的行为。 目标导向行为 为实现目标,准备过程中
33
某经理撰写的内容如下: 图中人为一家小企业的管理人员,
她想为公司赢得一份合同,她知道竞争将 十分激励,因为所有的大公司都在参与该 合同的竞标。她在想象要是她的公司赢得 了这笔金额巨大的合同,她该是多么快乐, 因为她已经想出了帮助公司多快好省地赢 得该合同的捷径,因而此刻她正感到踌躇 满志。 麦克利兰认为它显示了强烈的成就动机
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人的行 为
B、人的需要有主导性,人的行为是由主导需要决定的。 人类典型的需要结构模式有五种
C、多数人的需求,符合上述序列层次,但少数人也存 在例外的特殊情况
15
需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 成就需要 要 的 相 对 强 度
心理发展水平
16
需要层次理论与管理措施相关表
对美国工人需要结构变化的估计
需要种类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1935 年百分比 35% 45% 10% 7% 3%
1995 年百分比 5% 15% 24% 30% 26%
18
中国企业员工需要的层次
需要的分类 需要的具体内容 综合得分率均值
位次
生理需要
工资奖金高
7.136
身体保健(医疗设备)、工作 时间(休息)、住宅设施、福 利设备 雇佣保证、退休金制度、健康 保险制度、意外保险制度
组织行为学(张德)第三章
24
五. 群体规模
• 国外学者对于小群体规模的研究往往是在实验 室条件下进行的,孤立地比较不同规模的群体 在完成一些实验课题时的工作效率。 • 实验室小群体人数的上下限 :詹姆斯研究指出, 小群体的人数一般为2-7人,主张小群体的下限 为2人;一些人认为下限3人,2人不算群体, 纯感情关系,发生意见分歧或冲突时不可能自 行解决,须第三者仲裁;上限意见更为分歧, 多数认为7人为佳,也有主张20、30甚至40人。 有人提出应为72。
• 地位公平:相信地位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 地位和等级秩序,激励因素。
23
四. 凝聚力
• 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群 体成员彼此之间的“粘合力”。 • 影响因素:态度和目标一致性,外部威胁,规 模和异质性,奖酬体制,班组的组合,与外界 的隔离,绩效,领导作风。 • 作用:满意感,沟通,群体意识,生产率。 • 生产率与凝聚力的关系:结果互相矛盾,主要 因素是群体的目标与组织目标是否一致。
6
1.群体角色的种类
• 角色:是指成员在群体中都表现出自己 特定的行为模式 。 • 群体角色的三种典型表现:
–自我中心角色 、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 –自我中心角色对群体绩效起消极作用;任务、 维护角色和群体绩效之间有正比关系。
7
自我中心角色
• 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成员。 • 包括:(1)阻碍者,在群体通往目标的道 路上设置障碍的人;(2)支配者,试图驾 驭别人,操纵所有事务,不顾对群体有 什么影响;(4)逃避者,对群体漠不关心, 似乎与自己毫无关系,不做贡献;等。
10
2.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模型
• 群体发展不同阶段角色的重要性:
–在形成阶段,监督者和建议者的角色有助于群体奠 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前者可以使每个成员都增强主 人翁责任感,后者可以为群体提出努力方向。 –在风暴阶段,总结者、信息加工者、协调者和折衷 者的角色可以帮助群体解决不可避免的冲突,顺利 进入正常化阶段。 –在群体正常化和发挥作用阶段,任务角色和维护角 色都很重要。
五. 群体规模
• 国外学者对于小群体规模的研究往往是在实验 室条件下进行的,孤立地比较不同规模的群体 在完成一些实验课题时的工作效率。 • 实验室小群体人数的上下限 :詹姆斯研究指出, 小群体的人数一般为2-7人,主张小群体的下限 为2人;一些人认为下限3人,2人不算群体, 纯感情关系,发生意见分歧或冲突时不可能自 行解决,须第三者仲裁;上限意见更为分歧, 多数认为7人为佳,也有主张20、30甚至40人。 有人提出应为72。
• 地位公平:相信地位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 地位和等级秩序,激励因素。
23
四. 凝聚力
• 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群 体成员彼此之间的“粘合力”。 • 影响因素:态度和目标一致性,外部威胁,规 模和异质性,奖酬体制,班组的组合,与外界 的隔离,绩效,领导作风。 • 作用:满意感,沟通,群体意识,生产率。 • 生产率与凝聚力的关系:结果互相矛盾,主要 因素是群体的目标与组织目标是否一致。
6
1.群体角色的种类
• 角色:是指成员在群体中都表现出自己 特定的行为模式 。 • 群体角色的三种典型表现:
–自我中心角色 、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 –自我中心角色对群体绩效起消极作用;任务、 维护角色和群体绩效之间有正比关系。
7
自我中心角色
• 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成员。 • 包括:(1)阻碍者,在群体通往目标的道 路上设置障碍的人;(2)支配者,试图驾 驭别人,操纵所有事务,不顾对群体有 什么影响;(4)逃避者,对群体漠不关心, 似乎与自己毫无关系,不做贡献;等。
10
2.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模型
• 群体发展不同阶段角色的重要性:
–在形成阶段,监督者和建议者的角色有助于群体奠 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前者可以使每个成员都增强主 人翁责任感,后者可以为群体提出努力方向。 –在风暴阶段,总结者、信息加工者、协调者和折衷 者的角色可以帮助群体解决不可避免的冲突,顺利 进入正常化阶段。 –在群体正常化和发挥作用阶段,任务角色和维护角 色都很重要。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第三节 群体沟通
一、沟通过程 二、沟通类型与特征 三、有效沟通的障碍 四、信息沟通的改善 五、有效的倾听
一、沟通过程
这一模型包括七个部分:①信息源②编码③信息④通 道⑤解码⑥接受者⑦反馈 信息源把头脑中的想法进行编码而生成了信息,被编 码的信息受到四个条件影响:技能、态度、知识和社 会—文化系统。 信息事实上是经过信息源编码的物理产品。 通道是指信息的媒介物。它由信息源选择。信息源必 须确定何种通道是正式的,何种通道是非正式的。 接受者的信息指向的客体。 沟通过程的最后一环是反馈回路。
(三)地位和规范
地位对规范的效力给人们带来的从众压力会产生有趣的影响。 比如,与群体其他成员相比,一个地位较高的群体成员具有较大 的偏离群体规范的自由。但,只有高地位的人的活动不会严重防 碍群体目标的实现时,这一切才能成为现实。
(四)地位公平
让群体成员相信群体中的地位等级是公平的很重要。 人们都期望自己的报酬与投入相符。 与正式地位相对应的外在标志对于维持公平感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在群体内部,通常有一致的地位标准,因此,群体成员的地位等 级比较一致。但在群体之间就不一样了。 当人们从一个群体进入另一个群体时,他们可能面临冲突情境,
三、群体结构
工作群体不是一群无组织的乌合之众,工作群体 是有结构的,群体结构塑造着群体成员的行为,使我 们有可能解释和预测群体内部大部分的个体行为以及 群体本身的绩效。 群体结构变量包括哪些内容呢?主要包括:正式 领导、角色、规范、地位、群体规模、群体构成。
第二节 群体结构
一、正式领导
几乎每个群体都有一个正式领导。他们的头衔可 以是部门经理、部门主管、工头、项目领导、任务小 组领导或委员会主席。 群体领导对群体绩效具有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之 大,使我们准备用一章的篇幅来讨论领导问题。并研 究群体领导对群体成员和群体绩效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第3章-个体行为分析与管理课件
韦克斯勒智力分布表
IQ
类别
百分比 (%)
IQ
类别
百分比 (%)
130以上
超常
2.2
120~129
优秀
6.7
110~119 中上(聪明)
16.1
90~109
中等
50.0
80~89
中下(迟钝)
16.1
70~79
低能边缘
6.2
69以下
智力缺陷
2.2
----情绪智力的测量
情绪智力测试中影响较大的有两种:一 是乐观测试;一是PONS测试。
例如:-----是这种车突然间增多了吗? -----大班课好还是小班课好? -----我们关注的焦点一样吗?
实验1:
让23个经理人员(财务、销售、技术人员、 后勤等)阅读一份介绍一家钢铁厂全面情况的 材料,阅读后要求他们写出各自认为最主要的 问题。这23个经理人员中,有6个负责销售,5 个负责生产,4个负责会计,8个负责其他部门。 结果每个人所写的主要问题都是与自己业务有 关的问题,而不反映这家工厂的全貌。
态度的成分组成 :
认知——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 情感——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行为(意向)——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 准备状态。
2. 态度的特征
态度的社会性 -----不是生而就有的,是后天习得的。 向和 态度的针对性
-----态度具有特定对象
态度的协调性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图三种因素组成,这三种因素常常是 协调一致的。
实验2: 让一组被试者在实验1小时前进餐,另一组
被试者在实验16小时内不准吃东西,然后,让 这两组人看一些模糊不清的图片,要求他们说 出图片的内容,结果那些16小时未吃东西的人 中,很多人都把图片的内容说成是食物。这说 明随着饥饿程度的增加,被试者更有可能把模 凌两可的图形当成是与食品有关的东西。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4、梅耶和艾伦的观点(三维结构模式):人们之所以留在 组织中是由于他们愿意(情感),有需要(连续性),或是 感到应该如此(规范化)。 情感承诺是个体对组织认同的程度;感情承诺是员工对组织 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员工对组织价值观的认 同以及自愿为组织做出贡献的心理。感情承诺高的员工对组 织非常忠诚且工作积极努力,他们以成为组织的一员感到自 豪,努力工作不是为了得到物资利益的满足,而是处于对组 织的认同和感情。 连续承诺是个体为组织连续工作的要求,是一个累计的维度; 继续承诺指员工担心离开组织会失去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如 高工资、组织内的人际关系与资历等)而不得不留在组织中, 它多与个人的物资利益直接挂钩,带有明显的交易色彩。
(二)上司承诺:当承诺指向是直接上司时,上司承诺就 发生了。
五、不稳定环境中的组织承诺 在不稳定的环境中,组织承诺在管理中的作用是不 是在下降呢?
•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一是,组织承诺的回报是 有一定时滞的,那些进行高承诺管理实践、注重 培养员工情感承诺的公司,从长远看会获得更好 的经济汇报。二是,一个组织不论制度建立得多 么详细,实际运作中总有漏洞和死角,而情感承 诺高的员工会为组织的利益着想,自觉地采取积 极的行为完成工作任务。 • 在新的环境下,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职业群体连续 承诺可能会变得更低。通过增加员工连续承诺的 办法来降低离职率的做法在这些群体中效果可能 并不好。
2、“面子”与和谐。中国人强调在工作中达成一致,不要 使人丢“面子”。
3、集体主义。中国人对“圈里”和“圈外”人的分辨是敏 感的。 4、人际关系。中国员工的情感承诺往往与规范承诺交织在 一起,强调社会性的相互回报。“来而不往非礼也”。
第三节 组织承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一、组织承诺对离职的影响 二、组织承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三、组织承诺对个体行为影响的机 制
组织行为学第3章
从众行为有表面的与内心的两种反应。
(1)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2)表面从众,内心却拒绝。(3)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受。(4)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
3.从众行为的作用
(1)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 (2)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
(四)群体规模
• 群体规模能够影响群体的整体行为。有关研究表明,小群体成员有更多彼此交流的机会, 因而比大群体内聚力高。群体变大,成员的态度和价值观差异增大,异质也增多,所以 大群体成员行为的多样化程度高。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一、群体外部环境 二、群体结构
(一)角色 1.角色认同 2. 角色直觉 3.角色期待 4. 角色冲突
(二)群体规范 所谓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认同与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和准则。
1.群体规范的概念 2.群体规范的形成 3.群体规范的改进 4.群体规范的压力 5.群体规范的作用 (1)群体规范能起到群体的支柱作用。 (2)群体规范能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 (3)群体规范能起到群体动力的作用。 (4)群体规范具有行为导向和矫正作用,
• 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 (五)群体构成
(六)群体凝聚力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即为认同感、归属感与力量感。
• 2.群体凝聚力的表现形式 • (1)自然凝聚力。 • (2)工作凝聚力。 • (3)领导者凝聚力。 • (4)情感凝聚力。
三、群体互动过程 • 群体互动过程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协同效应;二是社会促进效应。 •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单一物质作用的总和,简单地
四、群体发展阶段
塔克曼(Tuckerman)和詹森(Jensen) (1977)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历五个阶段:形成阶段、震荡 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阶段和中止阶段。 (二)间断一平衡模型 间断一平衡模型是由鲍姆加特纳( Baumgartner)和琼斯(Jones)提出来的。该模型为,群体发展 当中的第一次聚会很重要,因为它能营造出群体的氛围,也能确定群体的领导;随后是一个 均衡时期,群体投入正常运作;然后变化突然发生,这一点被称为群体发展阶段的中点;之 后由于认识到任务必须尽快完成,这种均衡状态被打破,同时在群体的各项安排上出现了革 命性的变化。
(1)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2)表面从众,内心却拒绝。(3)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受。(4)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
3.从众行为的作用
(1)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 (2)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
(四)群体规模
• 群体规模能够影响群体的整体行为。有关研究表明,小群体成员有更多彼此交流的机会, 因而比大群体内聚力高。群体变大,成员的态度和价值观差异增大,异质也增多,所以 大群体成员行为的多样化程度高。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一、群体外部环境 二、群体结构
(一)角色 1.角色认同 2. 角色直觉 3.角色期待 4. 角色冲突
(二)群体规范 所谓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认同与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和准则。
1.群体规范的概念 2.群体规范的形成 3.群体规范的改进 4.群体规范的压力 5.群体规范的作用 (1)群体规范能起到群体的支柱作用。 (2)群体规范能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 (3)群体规范能起到群体动力的作用。 (4)群体规范具有行为导向和矫正作用,
• 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 (五)群体构成
(六)群体凝聚力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即为认同感、归属感与力量感。
• 2.群体凝聚力的表现形式 • (1)自然凝聚力。 • (2)工作凝聚力。 • (3)领导者凝聚力。 • (4)情感凝聚力。
三、群体互动过程 • 群体互动过程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协同效应;二是社会促进效应。 •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单一物质作用的总和,简单地
四、群体发展阶段
塔克曼(Tuckerman)和詹森(Jensen) (1977)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历五个阶段:形成阶段、震荡 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阶段和中止阶段。 (二)间断一平衡模型 间断一平衡模型是由鲍姆加特纳( Baumgartner)和琼斯(Jones)提出来的。该模型为,群体发展 当中的第一次聚会很重要,因为它能营造出群体的氛围,也能确定群体的领导;随后是一个 均衡时期,群体投入正常运作;然后变化突然发生,这一点被称为群体发展阶段的中点;之 后由于认识到任务必须尽快完成,这种均衡状态被打破,同时在群体的各项安排上出现了革 命性的变化。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章群 体心理与行为
群体心理是研究人际关系中的群体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了解群体心理及 其影响因素对于理解个体行为和组织运作至关重要。
群体心理基础概念
群体心理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成员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下产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特点。它包括群体形成、 发展、心态、动力学等方面的内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目标。
群体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1
第一阶段:形成
群体成员相识、相互了解,并形成初步的集体认同。
2
第二阶段:规范
形成群体的规范与价值观念,通过规则和奖惩机制实施。
3
第三阶段:凝聚
群体凝聚力增强,形成共同目标和紧密的团队合作。
4
第四阶段:成熟
群体内部协调和高效运作,达到团队目标。
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区别
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不同在于,群体心理研究的是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 响,而个体心理研究的是个体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
群体心理的特点
1 互动性
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和互动。
2 共同目标
群体成员共同追求特定的目标或利益。
3 凝聚力
4 集体意识
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形成共同的认 同感。
群体有自我意识和集体身份,与其他群体有区别。
群体心态对行为的影响
1
集体认同
群体心态可以影响成员的行为,使他们顺应群体期望。
2
群体压力
群体内部的竞争和压力可以激发成员的积极行为。
3
社会规范
群体中的社会规范对成员的行为起指导和规范作用。
群体动力学理论
领导力
领导者的行为对群体的凝聚力和目标达成起到重要 作用。
角色分配
角色的合理分配可以提高群体的效能和工作效率。
群体心理是研究人际关系中的群体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了解群体心理及 其影响因素对于理解个体行为和组织运作至关重要。
群体心理基础概念
群体心理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成员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下产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特点。它包括群体形成、 发展、心态、动力学等方面的内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目标。
群体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1
第一阶段:形成
群体成员相识、相互了解,并形成初步的集体认同。
2
第二阶段:规范
形成群体的规范与价值观念,通过规则和奖惩机制实施。
3
第三阶段:凝聚
群体凝聚力增强,形成共同目标和紧密的团队合作。
4
第四阶段:成熟
群体内部协调和高效运作,达到团队目标。
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区别
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不同在于,群体心理研究的是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 响,而个体心理研究的是个体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
群体心理的特点
1 互动性
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和互动。
2 共同目标
群体成员共同追求特定的目标或利益。
3 凝聚力
4 集体意识
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形成共同的认 同感。
群体有自我意识和集体身份,与其他群体有区别。
群体心态对行为的影响
1
集体认同
群体心态可以影响成员的行为,使他们顺应群体期望。
2
群体压力
群体内部的竞争和压力可以激发成员的积极行为。
3
社会规范
群体中的社会规范对成员的行为起指导和规范作用。
群体动力学理论
领导力
领导者的行为对群体的凝聚力和目标达成起到重要 作用。
角色分配
角色的合理分配可以提高群体的效能和工作效率。
组织行为学(黄忠东)第三章 知觉与归因
– 感慨:一旦有人开始行动起来,周围的人马上就会热 心响应、积极援助,人们多么热心肠啊!
• 将别人的行为尤其失败行为归因于内在原因,哪 怕别人的行为明显受到环境的左右
自利性归因偏差
• 人们倾向于更好的表现自己,把成功归因于自 己的能力和努力,而把失败作外部归因。
返回
3.4 知觉、归因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返回目录
3.1 知觉
3.1.1 感觉与知觉 3.1.2 影响知觉的因素
组织行为学
返回
3.1.1 感觉与知觉
组织行为学
• 感觉Sensation
–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 属性的反映,是对情境的客观记录
• 知觉Perception
–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 人脑中的反映
• 人们很关注自己给别人留下怎样的印象,并会试 图影响和控制别人对自己的社会知觉和归因,这 一现象就是印象管理。
返回
本章小结
组织行为学
• 知觉是个体对情境的独特描绘和解释,是一种包 含选择、组织和解释的复杂的认知过程。
• 对同一刺激情境,表现在知觉判断上往往有很大 的个体差异。
• 人们形成了一些特定的有价值的技术手段,以便 迅速知觉。然而它们常常产生偏差,影响到正确 的知觉。
•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个体决策只能达到有限理性的 水平。在有限理性决策的每一个步骤中,都会受 到知觉水平的影响
• 管理者应合理的利用社会知觉偏差,同时尽力避 免知觉偏差的不良作用
• 有什么样的归因假设,管理者就会采取相应的管 理对策,作为管理者,为了创造更有建设意义的 关系,必须加强人际互动,进行深入的沟通,开 放工作空间,采用团队方式管理,以减少归因偏 差,从而减少各方面的知觉冲突。
• 将别人的行为尤其失败行为归因于内在原因,哪 怕别人的行为明显受到环境的左右
自利性归因偏差
• 人们倾向于更好的表现自己,把成功归因于自 己的能力和努力,而把失败作外部归因。
返回
3.4 知觉、归因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返回目录
3.1 知觉
3.1.1 感觉与知觉 3.1.2 影响知觉的因素
组织行为学
返回
3.1.1 感觉与知觉
组织行为学
• 感觉Sensation
–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 属性的反映,是对情境的客观记录
• 知觉Perception
–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 人脑中的反映
• 人们很关注自己给别人留下怎样的印象,并会试 图影响和控制别人对自己的社会知觉和归因,这 一现象就是印象管理。
返回
本章小结
组织行为学
• 知觉是个体对情境的独特描绘和解释,是一种包 含选择、组织和解释的复杂的认知过程。
• 对同一刺激情境,表现在知觉判断上往往有很大 的个体差异。
• 人们形成了一些特定的有价值的技术手段,以便 迅速知觉。然而它们常常产生偏差,影响到正确 的知觉。
•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个体决策只能达到有限理性的 水平。在有限理性决策的每一个步骤中,都会受 到知觉水平的影响
• 管理者应合理的利用社会知觉偏差,同时尽力避 免知觉偏差的不良作用
• 有什么样的归因假设,管理者就会采取相应的管 理对策,作为管理者,为了创造更有建设意义的 关系,必须加强人际互动,进行深入的沟通,开 放工作空间,采用团队方式管理,以减少归因偏 差,从而减少各方面的知觉冲突。
03组织行为学(第三章、个性和情绪)
本章目录
本章包括: 第一节、个体差异和行为 第二节、个性差异和管理 第三节、情绪 第四节、工作中的情绪管理
第一节、个体差异和行为 一、个性的概念 二、个性的决定因素 三、五大个性维度 四、迈尔斯·布里格斯个性类型指标 五、其他个性特征工具
一、个性的概念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上说,个性的定义是:“个体 是怎样影响别人的,是怎样理解和看待他自己的,以及 他内部和外部的可以测量的特质。” 这个定义包含了三个假定:第一,人会怎样影响别 人,这主要取决于他的外形(如身高、体重)和行为。 第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 通过和环境之间的不断相互作用而形成独特的自我概念。 第三,每个人都具有一些特质和特性,正是各种特质相 互作用,才形成个性的总体表现形式。
一、根据个性特质合理安排工作
霍兰德的个性类型与职业范例 类型 现实 型 研究 型 社会 型 传统 型 企业 型 艺术 型 偏好 个性特质 职业范例 机械师、钻井操作工、装 配线工人、农场主 生物学家、经济学家、数 学家、新闻记者 社会工作者、教师、议员、 临床心理学家 会计、业务经理、银行出 纳员、档案管理员 偏好需要技能、力量、 害羞、真诚、持久、稳 协调性的体力活动 定、顺从,实际 偏好需要思考、组织和 分析、创造、好奇、独 理解的活动 立 偏好能够帮助和提高别 社会、友好、合作、理 人的活动 解 偏好规范、有序、清楚 顺从、高效、实际、缺 明确的活动 乏想象力、缺乏灵活性
三、情绪智力
(一)什么是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商。因为情商并不像智商那 样以一个具体数字表示的,更不是一个商数。 (二)情绪智力的五个维度 1.自我意识 2.自我管理 3.自我激励 4.感同身受 5.社会技能 (三)关于情绪智力的几个结论 1.情绪智力的水平并非由遗传所决定的,也不是在儿童早期 阶段就已发展定型的,而是在人的一生中能通过不断的学习而得 以不断的提高,它能从经验中不断地汲取营养。 2.研究还表明,情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 和结果。 3.戈尔曼特别指出,对企业领导来说,情绪方面的因素更为 重要。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 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contents
目录
• 群体心理概述 • 群体行为基础 • 群体互动与沟通 • 群体决策与问题解决 • 群体冲突与解决 • 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应用
01
群体心理概述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 成的集合体,成员之间存在共同 目标,并通过一定的互动和相互 影响产生群体心理和行为。
群体行为的规律与模式
群体行为的规律是指群体行为发 生和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和
原则。
群体行为的模式是指不同类型群 体行为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规律
。
了解和掌握群体行为的规律与模 式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控制群体 行为,提高组织管理的效果和效
率。
03
群体互动与沟通
群体互动的类型与方式
类型
合作、竞争、冲突、联盟
组织文化建设需要从员工入职培训、工作氛围营造、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培养员 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组织凝聚力和竞争力。
组织文化建设需要注重创新和适应性,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 组织发展的需要。
团队建设与管理
团队是组织中基本的协作单位,团队 建设与管理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内 容。
群体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
策略
群体问题解决策略包括头脑风暴法、六顶思考帽法、逆向思考法等。
方法
常用的群体问题解决方法包括SWOT分析、PEST分析、5W1H分析等。
05
群体冲突与解决
群体冲突的定义与类型
总结词
了解群体冲突的定义与类型是解决冲突的基础。
详细描述
群体冲突是指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或群体之间的目标、认识、情感等方面的对立和分歧,导致行为上的 不协调。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群体冲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目标性冲突、认识性冲突、感情性冲 突等。
contents
目录
• 群体心理概述 • 群体行为基础 • 群体互动与沟通 • 群体决策与问题解决 • 群体冲突与解决 • 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应用
01
群体心理概述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 成的集合体,成员之间存在共同 目标,并通过一定的互动和相互 影响产生群体心理和行为。
群体行为的规律与模式
群体行为的规律是指群体行为发 生和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和
原则。
群体行为的模式是指不同类型群 体行为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规律
。
了解和掌握群体行为的规律与模 式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控制群体 行为,提高组织管理的效果和效
率。
03
群体互动与沟通
群体互动的类型与方式
类型
合作、竞争、冲突、联盟
组织文化建设需要从员工入职培训、工作氛围营造、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培养员 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组织凝聚力和竞争力。
组织文化建设需要注重创新和适应性,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 组织发展的需要。
团队建设与管理
团队是组织中基本的协作单位,团队 建设与管理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内 容。
群体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
策略
群体问题解决策略包括头脑风暴法、六顶思考帽法、逆向思考法等。
方法
常用的群体问题解决方法包括SWOT分析、PEST分析、5W1H分析等。
05
群体冲突与解决
群体冲突的定义与类型
总结词
了解群体冲突的定义与类型是解决冲突的基础。
详细描述
群体冲突是指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或群体之间的目标、认识、情感等方面的对立和分歧,导致行为上的 不协调。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群体冲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目标性冲突、认识性冲突、感情性冲 突等。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二、知觉的过程和影响知觉的因素 1.知觉的过程(P43图3-1): 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
环境刺激 感觉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外部因素 大小、强度、对比 运动、重复、新奇 内部因素 兴趣、需要、动机 个性、经验 知觉 的判 断 知觉错误的原因 知觉防御、城建晕轮 效应、投射、归因 观察
每个人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 就会形成完全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任何人的 心理活动过程均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部分,即知、 情、意过程。但每个人的具体心理活动过程又是各不 相同的。
一、知觉、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的概念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行为是主体对客体(环境) 做出的反应。那么主体对客体感知觉不同反应自然也 不同。因此感知觉的差异是反映个体差异的重要方面。 1.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 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有感觉到的客观事 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对该事物各 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
3.产生错觉的原因: (1)知觉防御:是指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 想方法倾向。 (2)成见(首因效应):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 想方法。 (3)晕轮效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 方法。 (4)投射: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三、知觉差异与管理 知觉对人的行为有直接影响。为了使人 们能够发出正确有效的行为,就必须有一个 正确全面的知觉。 (一)X理论与Y理论 领导的行为和作风对被领导者的影响作 用,与领导人对被领导人看法有密切关系。 X、Y理论是两种有关领导人如何看待被领导 人的理论。
3.社会知觉: 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 人与人关系知觉就是一种社会知觉,要建立良好的人 际关系就必须建立起正确的对人关系的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 (1)对他人的知觉; (2)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3)对角色的知觉; (4)对因果关系的知觉。
自学考试0152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01
02
2.归因论的依据和应用 (1)归因论的依据 (2)归因论的应用 心里学家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归因论的几种看法有: 1.如果学习的人把失败归于自己脑子笨和能力低这样一类稳定的原因,这样失败后则不能增强学习者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 2.假如把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这个相对不稳定的原因,则可能增强学习者加倍努力去学习的行为的坚持性。 3.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偶然的外因,则学习者不一定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坚持努力行为。 4.假如把失败归因于学习任务太重、太难等稳定性的外因,则就很可能降低学习者的自信心、成就动力和行为的坚持性。
2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过程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的内容: 归因理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人们用这种理论来解释、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又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的自我知觉、自我思想认识来达到改变人的行为。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过程
归因论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下列三个方面: 关于人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原因。 社会推论问题,即根据行为及其结果对行为者的稳定心理特征素质或个性差异作出合理的推论。 期望与预测,即从一定的过去的行为和其结果预测在某种情况下会产生什么行为。
第一节 认知差异与管理
一· 知觉、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就是一种社会知觉,他包括: 对他人的知觉;对人济关系的知觉;对角色的知觉;对因果关系的知觉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第一节 认知差异与管理
知觉差异与管理: X理论与Y理论 X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里格。 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看法:①一般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因此总是竭力设法逃避工作;②极大多数人没有抱负,怕负责任,希望奉命而为,宁愿接受他人的领导与指挥;③对自身经济的安全的需要看得高于一切;④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目标漠不关心;⑤人习惯于守旧,反对变革;⑥人缺乏理性,容易受人的欺骗和煽动,常有盲从举动等。
02
2.归因论的依据和应用 (1)归因论的依据 (2)归因论的应用 心里学家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归因论的几种看法有: 1.如果学习的人把失败归于自己脑子笨和能力低这样一类稳定的原因,这样失败后则不能增强学习者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 2.假如把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这个相对不稳定的原因,则可能增强学习者加倍努力去学习的行为的坚持性。 3.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偶然的外因,则学习者不一定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坚持努力行为。 4.假如把失败归因于学习任务太重、太难等稳定性的外因,则就很可能降低学习者的自信心、成就动力和行为的坚持性。
2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过程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的内容: 归因理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人们用这种理论来解释、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又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的自我知觉、自我思想认识来达到改变人的行为。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过程
归因论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下列三个方面: 关于人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原因。 社会推论问题,即根据行为及其结果对行为者的稳定心理特征素质或个性差异作出合理的推论。 期望与预测,即从一定的过去的行为和其结果预测在某种情况下会产生什么行为。
第一节 认知差异与管理
一· 知觉、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就是一种社会知觉,他包括: 对他人的知觉;对人济关系的知觉;对角色的知觉;对因果关系的知觉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第一节 认知差异与管理
知觉差异与管理: X理论与Y理论 X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里格。 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看法:①一般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因此总是竭力设法逃避工作;②极大多数人没有抱负,怕负责任,希望奉命而为,宁愿接受他人的领导与指挥;③对自身经济的安全的需要看得高于一切;④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目标漠不关心;⑤人习惯于守旧,反对变革;⑥人缺乏理性,容易受人的欺骗和煽动,常有盲从举动等。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知觉
一、知觉的性质
1.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主体对环境的对象化把握,体现为个体为了理解环境而解释其感觉印 象的过程(彭聃龄,2004)。
2.知觉与感觉 知觉和感觉都是当前事物在脑中的反映,其差别在于:感觉是对外界事物 的个别属性(如颜色、气味、温度等)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属性、 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性质
1.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是以特定内容为知觉对象的一种知觉活动。这种 知觉对象是人的行为及其内在动机,包括自身的行为、他人的行为以及人 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
2.社会知觉的特性
(1)选择性 (2)显著性 (3)防御性 (4)完形性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3.感觉适应 绝对觉阈与差异觉阈的性质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敏感度(sensitivity)。某 感觉对某刺激的敏感度并非一成不变,当刺激持续时间甚久时,感官的敏 感度就会降低,这时绝对觉阈或差异觉阈均会随之变大。这种感觉器官因 接受刺激的时间长短而使其敏感度改变的现象,称为感觉适应(sensory ad aptation)。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3)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一是影响行为选择。 二是动机性努力。 三是影响行为的持久性。 四是产生促进性思维。 五是能够提高对压力的耐受性。
图3—3 自我效能感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3.感觉的形成 感觉的形成类似数据筛选系统,每一个感觉过程都是对信息的提炼。感觉 的形成包括选择、转换、分析、编码这四个过程(理查德•格里格,2005) 。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二、感觉的特性
第二节 知觉
一、知觉的性质
1.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主体对环境的对象化把握,体现为个体为了理解环境而解释其感觉印 象的过程(彭聃龄,2004)。
2.知觉与感觉 知觉和感觉都是当前事物在脑中的反映,其差别在于:感觉是对外界事物 的个别属性(如颜色、气味、温度等)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属性、 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性质
1.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是以特定内容为知觉对象的一种知觉活动。这种 知觉对象是人的行为及其内在动机,包括自身的行为、他人的行为以及人 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
2.社会知觉的特性
(1)选择性 (2)显著性 (3)防御性 (4)完形性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3.感觉适应 绝对觉阈与差异觉阈的性质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敏感度(sensitivity)。某 感觉对某刺激的敏感度并非一成不变,当刺激持续时间甚久时,感官的敏 感度就会降低,这时绝对觉阈或差异觉阈均会随之变大。这种感觉器官因 接受刺激的时间长短而使其敏感度改变的现象,称为感觉适应(sensory ad aptation)。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3)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一是影响行为选择。 二是动机性努力。 三是影响行为的持久性。 四是产生促进性思维。 五是能够提高对压力的耐受性。
图3—3 自我效能感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3.感觉的形成 感觉的形成类似数据筛选系统,每一个感觉过程都是对信息的提炼。感觉 的形成包括选择、转换、分析、编码这四个过程(理查德•格里格,2005) 。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二、感觉的特性
组织行为学 第3章 价值观、态度、知觉
3.3.2 归因理论(续) 归因理论(
High
独特性
外部 内部 外部 内部 内部 外部
Low
个体 行为
High
普遍性
Low
High
一致性
Low
3.3.2 归因理论(续)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发现: 存在着歪曲原因的错误和偏见 基本归因错误:当我们对其他人的行为做判断 基本归因错误 时,我们总是低估外部因素,而又过高估计内 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自我偏爱:人们愿意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诸如 自我偏爱 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为不走运 等外部因素
美国员工的工作价值观
阶段 就业时间 最重视的工作价值观 工作勤奋,保守, 工作勤奋,保守, 忠于组织 生活品质,不从众, 生活品质,不从众,追 求自主, 求自主,忠于自我
新教徒工 1940~50年代 作伦理 存在 务实 X世代 1960~70年代中期
成功,成就感, 1970年代中期~80年 成功,成就感,富野心 代后期 工作勤奋, 工作勤奋,忠于事业 1990年代至今 弹性,工作满足感, 弹性,工作满足感,休 闲及人际关系之维护
罗基价值观调查(Rokeach 罗基价值观调查(Rokeach Value Survey)
米尔顿罗基设计了罗基价值观调查方法(RVS). 米尔顿罗基 RVS包括两组价值,每组包括18条个体价值条目. 终极价值观(terminal values),指的是认可的终极 终极价值观(terminal values) 存在状态,反映他(她)一生所追求的目标. 工具价值观(instrumental 工具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 ,指的是更偏 好的具体行为方式,或者实现终极价值的方法.
3.3 知觉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激励与激励理论
•区别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内在激励是从工作本身 得到的某种满足,如对工作的爱好、兴趣、责任感、 成就感等。这种满足能促进员工努力工作,积极进 取。外在激励是指外部的奖金或在工作以外获得的 间接满足,如劳保、工资等。这种满足只能产生少 量的激励作用。管理者若想持久而高效地激励员工, 必须注重工作本身对员工的激励。第一,改进员工 的工作内容,进行工作任务再设计,实行工作丰富 化,从而使员工能从工作中感到成就、责任和成长。 第二,对高层次的管理者来说,应简政放权,实施 目标管理,减少过程控制,扩大干部、员工的自主 权和工作范围,并敢于给予他们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任务,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第三,对 员工的成就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使他们感到自己 受重视和信任。
(2)ERG理论与需要层次理论的关系与区别 • ERG理论不强调人的需要的严格顺序。认为较低层 次需要的满足会带来满足较高层次需要的愿望; 但同时也认为多种需要作为激励因素可以同时存 在。 • ERG理论提出,人的需求出现挫折,会导致需求产 生倒退的现象。即如果高层次需要不能得到满足, 那么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愿望会更强烈。
(2)关于需要层次理论的几点说明: • 五种需要层次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一个逐级发展的 过程。 • 人的需求,不同时期和环境,有所不同,需求具有 一定的主导性。当任何一种需要基本上得到满足后, 下一个需要就成为主导需要。 • 如果你要激励某个人,你需要知道他现在处于需要 层次的哪个水平上,然后去满足这些需要及更高层 次的需要。 •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低层次的需要;社会需要、 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较高 层次的需要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 从外部使人得到满足。
期望理论着眼于3种关系
1 2
组织奖励 3 个人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社会知觉: 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 人与人关系知觉就是一种社会知觉,要建立良好的人 际关系就必须建立起正确的对人关系的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 (1)对他人的知觉; (2)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3)对角色的知觉; (4)对因果关系的知觉。
4.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 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 从而使自己的行为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 求. 5.自我知觉和社会知觉的关系:自我知觉 往往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而在社会知觉中必 然发生自我知觉.
一、价值观与管理 (一)价值观的概念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 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 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念和信念,是世界观 的组成部分。 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二)价值观的形成 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 价值观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又处在发展变化 过程之中。
4.在正常条件下,一般人不但学会接受责任,而且追 求责任。逃避责任,缺乏雄心壮志,以及强调安全感 通常是经验造成的,并非源于人的本性; 5.不是少数人,而是大多数人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 ,都有相当高的想象力、创造力; 6.在现代工业生活的条件下,一般人的智慧潜能只 是部分地得到发挥。 麦克里格把Y理论称为“人员管理工作的新理论”, 是“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相结合”的理论。他主张,管理 者要以这种新理论为指导思想,根据不同的情况,因 人而异地采用领导、协助和教育等方法,给工人安排 他感到有吸引力和有意义的工作,使个人需要和组织 目标尽可能结合在一起,以便把个人的智慧和能力充 分发挥出来;要用启发与诱导代替命令与服从;用信 任与关怀代替监督与惩罚。
(二)性格分类 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来归纳性格差异,划分性格类型。
1.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划分性格类型 (1)理智型——善于思考问题,三思后行 (2)情绪型——情绪易波动 (3)意志型——明确目标,自觉行动 (4)中间型或称混合型——没有某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2.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划分性格类型 (1)外倾型——善于表现 (2)内倾型——不善于表露
三、能力及其差异与类型 (一)能力的概念 能力: 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二)能力的种类 按不同标准分 1.按其适应性可以分为智力、专门能力、创造力 2.按其发展程度的差异(水平高低)可以分为能力低 下、一般能力、才能、天才。
四、性格及其差异与类型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 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选择
图 形 与 背 景
知觉 连续性、封闭性 接近性、相似性
组织
对人或物的假设(总看法)
解释
隐蔽的态度
公开的态度
反应(行为)
2.影响知觉的因素: 客观和主观.
(1)选择因素: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 (2)影响知觉的因素: ——知觉对象与背景不同配合 例如,我们穿衣服,胖人穿竖条纹的衣服就显瘦 些,瘦人不宜穿细条纹。当然应该进行实际测量,否 则,就可能上错觉的当 ——知觉归类:是指知觉对象的组合原则。
1.X理论 195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 麦克里格在发 表的著作《企业的人性面》一书中提出了影响颇大的 “X—Y”理论。他将传统的指挥和监督理论命名为X理论 ,而将自己提出的理论命名为Y理论。依照麦氏的归纳 ,X理论对人的本性的假设是: 1.一般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希望工作越少越好,所 以总是设法逃避工作。 2.一般人都缺乏责任心,愿意接受别人的指挥或指 导,而不愿主动承担责任; 3.人生来就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要求和目标漠 不关心,把个人利益放到一切之上;
2.Y理论 麦克里格不同意X理论,因而提出了与之相反的Y理 论。Y理论对人的本性的假设是: 1.人并不是生来就懒惰,而要求工作和劳动是人的 本能。人从事工作和劳动,正如游戏和休息一样是自 然的。人对工作的喜爱或厌恶,主要取决于这项工作 对他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 2.外部的控制和惩罚的威胁并不是使人朝着组织目 标努力的唯一办法,人对自己所赞同的工作目标不但 不会消极抵制,而且会积极参与,参与过程中人能够 实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 3.为实现目标作出贡献是人们获得成就的报酬的函 数。这些报酬中最主要的是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 满足,它们其实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所作努力的直接产 物;
麦克里格还认为,企业管理的关键问题不是在采 用“强硬的方法”或“温和的方法”之间进行选择,而是要 在指导思想上变X理论为Y理论。
(二)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是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 1958年他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种从朴素心理学 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罗斯和澳 大利亚的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应用归因理论来改 变的人的感觉、知觉和认知,从而进行强化,最后达 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1.归因论的内容 归因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理论。 不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进 而影响随之而来的行为和工作绩效;对过去成功或失 败的归因,会影响将来的期望和坚持努力的行为。
(二)工作参与度及其影响 工作参与度(job involvement)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作 态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 人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三)管理者怎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 度: 1.表明他们真诚地关心着员工的利益; 2.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 3.改善工作,使许多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自主权; 4.寻找机会及时奖励员工; 5.同员工一起设置目标,其中包括对员工有重要意义的个 人事业发展目标。
4.人习惯于守旧,反对变革,不求进取; 5.只有极少数人才具有解决组织领导问题所需要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 6.人是缺乏理性的,一般不能控制自己,易受外界 或他人的影响。 麦克里格认为,X理论曾经是企业领导人普遍具有 的——种传统观念,对美国的企业管理有过重大影响 。以X理论为指导思想,管理人员把人和物等同,忽视 人的自身特征和多种需要,特别是社交、友情、受人 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把金钱作为促使人们工作 的最主要的激励手段,把惩罚这种强制性手段当作管 理的重点之一。认为权力、规章制度和严密的监督控 制,才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依照这种理论,工人 只是一种会说话的机器,管理人员必须实行“胡萝卜加 大棒”的政策方能奏效。
每个人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 就会形成完全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任何人的 心理活动过程均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部分,即知、 情、意过程。但每个人的具体心理活动过程又是各不 相同的。
一、知觉、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的概念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行为是主体对客体(环境) 做出的反应。那么主体对客体感知觉不同反应自然也 不同。因此感知觉的差异是反映个体差异的重要方面 。 1.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 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有感觉到的客观事 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对该事物各 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
2.组织认同感对员工的影响 组织认同感远远超出了对组织忠诚的范围,这意 味着员工主动把组织提升到同舟共济的高度。 3.组织认同感对组织的作用 (1)有认同感的员工很少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2)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通常表现比较出色 (3)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会坚决支持组织的政策,并 且自觉贯彻 (4)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会把组织当做自己的家,能 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高组织的绩效 。
(三)价值观的分类 价值观是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系的,不 同学者分类不同。 第一种 按人员的不同对象来划分,个人价值观、集 体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 第二种 按有无价值的不同标准来划分,(美国组织 行为学家史布兰格)理性价值观、经济性价值观、政治性 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审美性价值观、宗教性价值观。 第三种 按不同行为方式划分,(组织行为学家格雷 夫斯)反应型、忠诚型、自我中心型、顺从型、权术型、 社交中心型、现实主义型。 第四种 按经营管理所追求的不同目标来分,(西方 组织行为学家)最大利润价值观、委托管理价值观、工作 生活质量价值观。
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价值观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生产型价值观——1979以前30年 第二阶段:生产经营型价值观——1979年以后有 计划 的商品经济 第三阶段:经营价值观——1992年14次代表大会 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 1.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2.管理者在了解每个员工价值观的基础上,就能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工作绩效。 3.价值观也是形成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基础,全球 化的条件下,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一定要对当地价值观 进行研究,考虑到各国差异。 4.价值观还可以作为招聘录用新员工、提升新的管 理者的标准之一。
个体是构成群体和组织的细胞和基础。一个管理 者要想对其所在组织中的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 必须了解组织中每个人(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差异 性,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与方法,才能取得 最佳的管理效果。本篇研究的个体行为与管理包括: 个体差异与管理,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生涯的 设计与开发等内容。
一般人可作出4种归因: (1)努力程度 (2)能力大小 (3)任务难度 (4)运气与机会
2.归因论的依据和应用 (1)依据 实践证明,归因原理在激发成就动力,促进坚持 努力的行为,对解决问题有重要作用 (2)应用 *如果学习的人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学习不够努力这 个相对不稳定的内因,则可能增加学习者加倍努力去 学习的行为的坚持性;如果归于自己脑袋笨能力低这 样稳定的内因,则不可能增强学习者得努力度。
二、气质及其差异与类型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 (二)气质差异类型 关于气质类型的划分及其行为特征分别说明如下 : 1.多血质(活泼型)——公关、销售、开发;夕阳企业 2.胆汗质(兴奋性)——外贸、信息、管理;逆境企 业 3.粘液质(安静型)——科研、金融、保险、会计;顺 境企业
一、个性的概念、性质和结构 (一)个性的概念 所谓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 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二)个性的性质 1.组合性 2.独特性 3.稳定性 4.倾向性 5.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