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重点内容教案(二).
《建筑力学》教案
《建筑力学》教案第二章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第一节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教学内容: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合成与平衡教学目的: 1、掌握力在坐标轴上投影的计算2、理解合力投影定理和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3、会应用解析法求解汇交力系平衡问题教学重点: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教学难点:运用平面汇交力系平衡几何条件求解未知力教学方法:课堂面授、板书示意、课件引导、启发教具准备:讲稿、课件PPT、板书教学时间:2课时授课形式:新授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1、如何用几何法求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F=22YXF F+;tg α=|XYF F | 其中:α——F 与x 轴的夹角(锐角)F 的方向由F X 和F Y 的正负确定。
2、合力投影定理和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 a 、合力投影定理合力投影定理:合力在任一轴上的投影,等于它的各分力在同一轴上的投影的代数和。
大小:R=)()(222y x Rx ∑+∑+∑ =22y x ∑+∑ 方向:tg α=|XYF F | α—— R 与X 轴的夹角 合力所在象限由∑y 、∑x 的正负号确定。
讲书中例题。
表2.1 力的方向与其投影的正负号3、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 R=0,即:∑x=0;∑y=0 则:∑x=0∑y=0(三)通过讲解例题,使学生掌握运用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以及求解未知力大小的方法要求:未知力方向必须已知,未知量个数不超过两个。
例题:例1:如图表示起吊构件的情形。
构件自重G=10KN ;两钢丝绳与铅垂线的夹角均为o 45,求当构件匀速起吊时两钢丝绳的拉力。
B TcccT 和重力G 作用,且组成平衡力系,所以T =G =10KN 。
以吊钩C 为研究对象,吊钩C 受三个共面汇交力T 、A T 和B T 作用。
而处于平衡。
其中A T 和B T 的方向已知,大小未知,故可应用几何条件求解。
从任一点a 作ab=T ,过a 、b 分别作A T 和B T 的平行线相交于c ,得到自行闭合的力多边形abc 。
《建筑力学》课程教案
《建筑力学》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掌握静力平衡、材料力学性能、弹性与塑性变形、应力与应变等基本内容;(3)能够运用建筑力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软件、网络资源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力学的兴趣和热情,认识学习建筑力学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环境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建筑力学概述(1)建筑力学的定义、任务和分支;(2)物体受力的基本概念;(3)力学的基本定律。
2. 静力平衡(1)力的合成与分解;(2)平衡条件的应用;(3)物体在力作用下的稳定问题。
3. 材料力学性能(1)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2)拉伸、压缩、弯曲、剪切等基本受力状态下的应力与应变;(3)材料的强度与刚度设计。
4. 弹性与塑性变形(1)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的概念;(2)弹性模量与塑性模量的计算;(3)弹性与塑性变形在工程中的应用。
5. 应力与应变(1)应力与应变的定义及计算方法;(2)应力集中与应力分布;(3)应变硬化与应变软化现象。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筑力学的原理和方法;2. 问题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3.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软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等;2. 考试成绩评价: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问题分析考试两部分;3. 综合实践评价:考察学生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节课(建筑力学教案)
建筑力学教案(课时64备课)理论课第 2 次课 4 学时6)二力构件或二力杆:工程上常遇到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平衡的构件。
7)固定铰支座:构件与支座用光滑的圆柱铰链联接,构件不能产生沿任何方向的移动,但可以绕销钉转动,可见固定铰支座的约束反力与圆柱铰链约束相同,即约束反力一定作用于接触点,通过销钉中心,方向未定。
8)固定端支座:固定端支座一端完全嵌入墙中,而另一端悬空,这样的支座叫做固定端支座。
在嵌固端,既不能沿任何方向移动,也不能转动。
§1.3 受力图物体系:相互联系的几个物体组成的体系。
受力分析可以研究物体系中的单个物体,也可以研究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当研究系统的平衡时,系统内部物体间的作用力为内力,外部物体对系统的作用力为外力。
研究力学问题,首先要了解物体的受力状态,即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反映物体受力状态的图称为受力图。
总结受力图的绘制步骤为:1、确定研究对象;2、取出研究对象;3、在研究对象上画出全部主动力(包括重力、弹性力);4、分清约束类型,在研究对象上画出所以约束反力。
(举例,讲解例题)§2.1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力系:平面力系、空间力系平面力系:①平面汇交力系;②平面力偶系;③平面平行力系;④平面一般力系平面汇交力系:各力的作用线都在同一平面内且汇交于一点的力系。
(实际物体举例,如吊机)研究方法:几何法,解析法一、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力的合成步骤:1、据力在刚体上的可传性(原来的平面汇交力系就转化为平面共点力系);2、据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合力R。
结论: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结果是一个合力,合力通过汇点,其大小可通过力的多边形法则得到,合力为多边形的封闭边。
二、合力投影定理合力投影定理:合力在任一轴上的投影,等于各分力在同一轴上投影的代数和。
三、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合力的大小:2222x y R R R X Y =+=+∑∑ 方向:tg yx R R θ= 11tg tg y x Y R R X θ--==∑∑(由 正负号确定所在象限)作用点: 为该力系的汇交点(讲解例题、习题)§2.2 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该力系的合力为零,即:2200x y R R R =⇒+= 00x y R X R Y ====∑∑总结解平衡问题的步骤:1、选取研究对象;2、分析受力,画受力图;3、建立坐标系;4、建立平衡方程。
《建筑力学》教案
《建筑力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建筑力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熟悉建筑力学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力的概念、作用点和力臂、力的分解和合成、力的矩、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等。
2. 建筑力学的基本原理:平衡条件、静力平衡、动力平衡、简化原理、超静定结构等。
3. 建筑力学的计算方法:截面力、截面矩、剪力、弯矩、剪力墙、梁、柱、板的受力分析等。
4. 建筑力学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增强学生对建筑力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3. 布置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安排1. 课时:总共4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安排:第1-8课时: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第9-16课时:基本计算方法第17-24课时:应用实例分析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练习题的正确率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测试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方法,占总评的30%。
3. 课程设计:分析一个建筑项目的力学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占总评的3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力学》,作者:X2. 课件: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
3. 模型:建筑力学相关模型,如梁、柱、板等。
4. 练习题库: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案例分析题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建筑项目,引入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课堂讲授:讲解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建筑项目中的力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建筑力学重点内容教案(二).
建筑力学重点内容教案(二).第一篇:建筑力学重点内容教案(二).建筑力学重点内容教案(二)检查与回顾1、梁上正应力分布规律。
2、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
3、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可以解决的问题。
新授课关于梁的正应力的讨论前面已分别讨论了梁的正应力分布规律、计算公式及强度条件,下面讨论有关梁正应力的几个问题。
1.作用在梁上的总荷载相等而作用方式不同时,梁的内力和应力是否相同? 图6—39表示砖堆在脚手板上的两种情况。
图口表示将砖集中放在跨中,(a)图6—39(b)图b表示将砖满铺在脚手板上。
两种情况砖的块数相同,总荷载相等,支座反力也相等。
经验说明:图口中板的弯曲变形大,容易破坏;图b中板的弯曲变形小,不容易破坏。
脚手板的两种受力情况的计算简图及内力图分别如图6-dOa、b 所示。
虽然两种受荷情况的总荷载值相等,但由于作用方式不同,所以分别引起的内力.大小也不同。
从弯矩图中看到:将荷载集中于跨中时的最大弯矩等于将荷载分散作用时的两倍。
当然,前者的最大正应力也是后者最大正应力的两倍。
可见,梁的内力和应力不仅与作用在梁上的总荷载值有关,还与荷载的作用方式有关。
2.常见的矩形截面梁为什么截面的高度通常大于截面的宽度? 有一根矩形截面的梁,其横截面尺寸为2×。
,跨度为f,季受均布荷载q。
现在比较将梁“立放’’(图6—41n)和“平放”(图6—41 6)时的正应力值。
图6—41梁“立放,时,截面宽度为b,截面高度h=2b.”立放”时的抗弯截面系数为W1,最大正应力为σ1max,梁“平放”时,截面宽度为b=2a,截面高度h=b“平放’时的抗弯截面系数为耽,最大正应力σ2max在以上两种情况下粱的最大弯矩相等,所以,最大正应力的比值是σ2max:σ1max=2 计算结果表明:同一根梁的放置方式不同,最大正应力也不同。
梁“立放,时的抗弯截面系数是梁“平放”时的抗弯截面系数耽的两倍,因而,在弯矩相同时,梁“平放,时的最大正应力为“立放”时的两倍。
建筑力学——教案 第二章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
建筑力学教案
教研室主任教师
科目月日
2、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方程的其他形式
(1)二力矩式 (2)三力矩式
00===∑∑∑x
B
A F
m m 0
00
===∑∑∑C
B A m
m m
第五节 物体系统的平衡
1、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解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时,往往以整个系统为研究对象,不能求出全部的未知量。
于是需要将物体系统分成多个单个物体,可使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内力转化为外力,以增加独立的平衡方程,有利于求解较多的未知量,所以将系统“拆开”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2、解题常用的方法 (1)、求解物体系的平衡问题时,一般总是先考虑整体,当未知数不超过三个或超过三个但可以先求出其中一部分时,均可先选整体为研究对象。
(2)、研究对象的全部平衡方程没有必要一一列出,要尽量不去解那些与题意义无关的未知量。
(3)、学会选局部为研究对象。
如下图所示。
《建筑力学》课程教案
《建筑力学》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背景《建筑力学》是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课程目标(1)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能够运用力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绪论介绍建筑力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2. 力学基础(1)力学的基本概念:力、变形、应力、应变、弹性模量、泊松比等;(2)静力学基本定律:牛顿三定律、受力分析、平衡条件等;(3)流动力学基本定律: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等。
3. 材料力学(1)拉伸与压缩:应力、应变、弹性模量、泊松比、屈服强度、极限强度等;(2)弯曲:弯曲应力、弯曲应变、抗弯强度、挠度、剪力、弯矩等;(3)扭转:扭转应力、扭转应变、抗扭强度等。
4. 结构力学(1)梁式结构:梁的弯曲、剪力、弯矩、挠度等;(2)拱式结构:拱的受力分析、压力分布、拱的稳定性等;(3)刚架结构:刚架的受力分析、内力、位移、稳定性等。
5. 弹性力学(1)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平衡方程、本构关系;(2)平面应力问题:应力、应变、应力分量、应变分量等;(3)空间应力问题:应力、应变、应力分量、应变分量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系统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2)案例分析:分析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上机实习:运用软件进行力学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力学现象和问题;(2)板书:清晰地表达力学原理和公式;(3)软件:运用ANSYS、SAP2000等软件进行力学分析。
四、教学评价1. 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等;(2)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力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3)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建筑力学课程电子教案
建筑力学课程电子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理解建筑力学的定义和作用了解建筑力学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2 力学基础学习力学的基本量和单位掌握牛顿三定律学习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定理第二章:静力平衡2.1 力的合成与分解学习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2.2 受力分析学习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掌握常见受力分析和简化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计算第三章:材料力学性质3.1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学习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概念和计算掌握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应用和意义能够应用弹性模量和泊松比解决工程问题3.2 强度和刚度学习强度和刚度的定义和计算掌握强度和刚度的设计和校核方法能够应用强度和刚度解决工程问题第四章:梁的弯曲4.1 弯曲应力和应变学习弯曲应力和应变的定义和计算掌握弯曲应力和应变的分布和变化规律能够应用弯曲应力和应变解决工程问题4.2 弯曲强度和刚度学习弯曲强度和刚度的计算方法掌握弯曲强度和刚度的设计和校核方法能够应用弯曲强度和刚度解决工程问题第五章:力的传递与支撑系统5.1 支座反力和支撑系统学习支座反力的计算方法掌握支撑系统的概念和设计方法能够应用支撑系统解决工程问题5.2 连续梁和板的受力分析学习连续梁和板的受力分析方法掌握连续梁和板的受力特性能够应用连续梁和板的受力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第六章:剪力和弯矩6.1 剪力计算学习剪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剪力对结构的影响和剪力墙的设计能够应用剪力计算解决工程问题6.2 弯矩计算学习弯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弯矩对结构的影响和梁的设计能够应用弯矩计算解决工程问题第七章:应力与变形7.1 应力分布学习应力分布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应力分布对结构的影响和应力集中的处理能够应用应力分布计算解决工程问题7.2 变形计算学习变形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变形对结构的影响和变形的控制能够应用变形计算解决工程问题第八章:建筑结构稳定性8.1 稳定性概念学习稳定性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稳定性的判断方法和稳定性系数能够应用稳定性概念解决工程问题8.2 压弯结构稳定性学习压弯结构稳定性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压弯结构稳定性的设计和校核方法能够应用压弯结构稳定性解决工程问题第九章:流体力学基础9.1 流体力学基本概念学习流体力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掌握流体力学的方程和原理能够应用流体力学解决工程问题9.2 流体动力学学习流体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流体动力学的计算和分析能够应用流体动力学解决工程问题第十章:建筑结构动力学10.1 动力学基本概念学习动力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掌握动力学的方程和原理能够应用动力学解决工程问题10.2 结构动力反应分析学习结构动力反应分析的方法和步骤掌握结构动力反应分析的计算和分析能够应用结构动力反应分析解决工程问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是建筑力学中的基础概念,对于理解复杂的受力情况至关重要。
《建筑力学》教案
《建筑力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力学的基本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建筑力学知识分析和解构建筑结构中的受力情况。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建筑力学基本概念教学重点:力学的基本概念、力学单位制、牛顿运动定律。
教学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第二章:平面力系教学重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矩、力的偶矩。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力的矩的理解。
3. 第三章:空间力系教学重点:空间力的合成与分解、空间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空间力的矩。
教学难点:空间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空间力的矩的理解。
4. 第四章:轴向拉伸与压缩教学重点:轴向拉伸与压缩的基本概念、应力、应变、弹性模量、屈服强度。
教学难点:应力、应变的计算、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的理解。
5. 第五章:扭转教学重点:扭转的基本概念、扭矩、剪切应力、扭转刚度。
教学难点:扭矩的计算、剪切应力的理解、扭转刚度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和阐述。
2. 使用图形和模型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习题和案例,检查学生对建筑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建筑力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力学》教科书。
2. 图形和模型:力学图示、建筑结构模型。
3. 计算机软件:用于辅助教学和计算的软件。
4. 网络资源:相关的在线教学资源和案例。
六、第六章:弯曲教学重点:弯曲的基本概念、弯曲应力、弯曲变形、梁的弯曲强度。
教学难点:弯曲应力、弯曲变形的计算、梁的弯曲强度的理解。
建筑力学课程电子教案
建筑力学课程电子教案第一章:建筑力学概述1.1 课程介绍解释建筑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强调建筑力学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1.2 力学基本概念介绍力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解释牛顿运动定律1.3 建筑结构类型介绍梁、柱、板、壳等基本结构元素解释不同结构类型的受力特点和应用场景第二章:材料力学性能2.1 材料应力与应变解释应力、应变的概念及其计量方式介绍比例极限、弹性极限和塑性极限的概念2.2 材料力学特性介绍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和泊松比的概念解释不同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特点2.3 材料破坏准则介绍最大应力准则和能量准则解释材料破坏的条件和判断方法第三章:平面弯曲与扭转3.1 弯曲的基本概念介绍弯曲的定义及其产生的原因解释弯曲应力、弯曲中心等概念3.2 扭转的基本概念介绍扭转的定义及其产生的原因解释扭转应力、扭转角等概念3.3 弯曲与扭转的计算介绍弯曲和扭转的计算方法解释梁的剪力、弯矩和扭转矩的计算公式第四章:静力平衡与受力分析4.1 静力平衡条件介绍静力平衡的定义和条件解释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4.2 受力分析方法介绍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解释支座反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4.3 空间受力体系分析介绍空间受力体系的特点和分析方法解释空间力系的合成和分解原理第五章:结构稳定性与失效模式5.1 结构稳定性的概念介绍结构稳定性的定义和重要性解释稳定性和不稳定性的判断方法5.2 临界力与屈曲介绍临界力和屈曲的概念解释压杆屈曲的原因和计算方法5.3 失效模式与极限状态设计介绍失效模式的分类和特点解释极限状态设计的概念和应用方法第六章:梁、柱和板的受力分析6.1 梁的受力分析介绍梁的受力特点和基本假设解释梁的剪力、弯矩和扭转矩的计算方法6.2 柱的受力分析介绍柱的受力特点和基本假设解释柱的轴力、剪力和弯矩的计算方法6.3 板的受力分析介绍板的受力特点和基本假设解释板的应力、应变和弯曲的计算方法第七章:建筑结构的设计与计算7.1 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介绍结构设计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原则解释结构设计的规范和标准7.2 结构计算方法介绍结构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解释结构计算的假设和限制条件7.3 结构设计的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建筑结构设计案例解释结构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第八章:建筑结构材料8.1 结构材料的分类与选择介绍常用结构材料的种类和特性解释结构材料选择的原则和依据8.2 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介绍结构材料的弹性模量、抗拉强度、抗压强度等性能指标解释结构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8.3 结构材料的耐久性介绍结构材料耐久性问题的原因和影响解释结构材料耐久性改善方法和措施第九章:建筑结构施工与验收9.1 结构施工的基本原则介绍结构施工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质量控制原则解释结构施工的规范和标准9.2 结构施工的技术要求介绍结构施工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步骤解释结构施工中的关键技术和注意事项9.3 结构验收的方法与标准介绍结构验收的方法和程序解释结构验收的标准和评价指标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0.1 地震与地震作用介绍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地震作用的特点解释地震动的时程分析和反应谱方法10.2 抗震设计原则介绍抗震设计的安全性、弹塑性分析和韧性原则解释抗震设计的规范和标准10.3 抗震设计方法与应用介绍抗震设计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分析实际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案例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材料力学性能材料应力与应变的概念及其计量方式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和泊松比的概念和计算重点环节2:平面弯曲与扭转弯曲应力、弯曲中心和扭转应力、扭转角的计算方法梁的剪力、弯矩和扭转矩的计算公式重点环节3:静力平衡与受力分析静力平衡的条件和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支座反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和计算重点环节4:结构稳定性与失效模式稳定性和不稳定性的判断方法压杆屈曲的原因和计算方法重点环节5:梁、柱和板的受力分析梁、柱和板的受力特点和基本假设剪力、弯矩和轴力的计算方法重点环节6:建筑结构的设计与计算结构设计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原则结构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重点环节7:建筑结构材料常用结构材料的种类和特性结构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重点环节8:建筑结构施工与验收结构施工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质量控制原则结构施工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步骤重点环节9: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地震作用的特点和反应谱方法抗震设计的安全性、弹塑性分析和韧性原则。
建筑力学教案
建筑力学教案引言:建筑力学作为建筑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及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地介绍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建筑物的力学行为和结构设计原理,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工程实践做好基础准备。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静力学、弹性力学和稳定性理论的基本知识;3. 能够运用所学的力学理论解决实际的建筑工程问题;4. 锻炼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静力学基础1.1 力的基本概念和力的平衡条件1.2 重力与浮力1.3 平面力系统的分解与合成1.4 杠杆平衡条件1.5 等效力与力偶2. 弹性力学2.1 弹性介质的应力应变关系2.2 杆件的内力分析2.3 截面性质及扭转变形2.4 梁的挠度与剪力、弯矩分布3. 稳定性分析3.1 结构稳定性的基本概念3.2 杆件的稳定性分析3.3 框架结构的稳定性分析3.4 结构稳定性的应用案例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传授建筑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重点讲解原理和应用方法。
2. 实例演练:以典型的建筑结构实例为案例,讲解在实际工程中如何应用建筑力学理论进行分析和设计。
3. 计算实践:通过上机实践,让学生掌握使用专业软件进行建筑力学计算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估方式:1. 平时成绩占4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活动参与度等。
2. 期中考试占30%:考察学生对建筑力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期末考试占30%:考察学生对建筑力学理论和应用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本教学计划总共16周,具体进度安排如下:1. 第1-2周:静力学基础2. 第3-6周:弹性力学3. 第7-11周:稳定性分析4. 第12-14周:实例演练和计算实践5. 第15-16周:复习和总结六、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建筑力学教材(根据学校教学大纲选用)2. 课件:编制相关课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建筑力学》教案
《建筑力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力学的基本计算方法和分析方法;(3)能够应用建筑力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力学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坚持真理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建筑力学概述1. 建筑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建筑力学的分支学科3. 建筑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第2课时:内力分析1. 内力的概念和分类2. 内力计算的基本方法3. 剪力、弯矩和应力的概念及其计算第3课时:变形与稳定性1. 变形的概念和分类2. 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的区别3. 结构稳定性的概念和判断方法第4课时:建筑材料力学性能1. 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2. 常用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3. 材料力学性能的检测方法第5课时:简单受力构件的设计1. 受力构件的分类和特点2. 受力构件设计的基本原则3. 常见受力构件的设计方法三、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力学》2. 课件:建筑力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案例分析3. 实验设备:力学实验仪器、建筑材料样品等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建筑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内力分析、变形与稳定性等内容的掌握情况;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4. 课程论文:评价学生对建筑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3. 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对建筑力学的兴趣和热情;4. 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
《建筑力学与结构(第2版)》电子教案 上篇 建筑力学 第二章
第二节 物体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约束与约束反力
• 限制阻碍非自由运动的物体称为约束物体,简称约束。约束总是通过 物体之间的直接接触形成。例如基础是柱子的约束,墙是梁的约束, 轨道是火车的约束。如图2-1(a)所示,柔绳便是小球的约束。
• 约束体在限制其他物体运动时,所施加的力称为约束反力。约束反力 总是与它所限制的物体的运动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例如,墙阻碍 梁向下落时,就必须对梁施加向上的反作用力等。如图2-1(b) 所示,柔绳拉住小球以限制其下落的张力犜便是约束反力。约束反力 的作用点就是约束与被约束物体的接触点。在受力物体上,那些使物 体有运动或运动趋势的力称为主动力 ,作用在工程上的主动力也就 是所讲的荷载。通常情况下,主动力是已知的,而约束反力是未知的 。静力分析的任务之一就是确定未知的约束反力。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约束与约束反力
• 二、几种基本类型的约束及其约束反力
• 1.柔体约束 • 由柔绳、胶带、链条等形成的约束称为柔体约束。由于柔体只能拉物
体,不能压物体,限制物体沿着柔索的中心线伸长方向的运动,而不 能限制物体在其他方向的运动,所以柔索约束的约束反力为拉力,沿 着柔索的中心线背离被约束的物体,用符号FT 或犜表示,如图21所示。
• 固定铰链支座的计算简图如图2-5(b)所示,约束反力如图2-5 (c)所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约束与约束反力
• (2)可动铰链支座约束。可动铰链支座约束又叫滚轴支座约束。在 固定铰链支座下面加几个滚轴支承在平面上,但支座的连接使它不能 离开支承面,就构成了可动铰链支座,如图2-6(a)所示。可动 铰链支座只能限制构件在垂直于支承面方向上移动,而不能限制构件 绕销钉轴线的转动和沿支承面方向上移动。因此,可动铰链支座的支 座反力通过销钉中心,并垂直于支承面,但指向未定。可动铰链支座 的计算简图如图2-6(b)所示,约束反力如图2-6(c)所示。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课件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课件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了解建筑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理解建筑力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建筑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建筑力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力学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建筑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建筑力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通过实际案例和问题讨论,强调建筑力学的重要性。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
第二章:力学基础2.1 教案目标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力学的基本计算方法。
2.2 教学内容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力、质量、加速度等。
力学的基本计算方法,包括力的合成和分解、牛顿第二定律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讲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示例和练习,讲解力学的基本计算方法。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
第三章:静力平衡3.1 教案目标理解静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掌握静力平衡的计算方法。
3.2 教学内容静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静力平衡的计算方法,包括受力分析和力的合成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讲解静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通过示例和练习,讲解静力平衡的计算方法。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
第四章:材料力学4.1 教案目标了解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材料力学的计算方法。
4.2 教学内容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应力、应变、弹性模量等。
材料力学的计算方法,包括应力计算、应变计算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讲解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示例和练习,讲解材料力学的计算方法。
4.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
第五章:结构力学5.1 教案目标了解结构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结构力学的计算方法。
5.2 教学内容结构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结构的内力、变形等。
结构力学的计算方法,包括内力计算、变形计算等。
建筑力学课程电子教案
建筑力学课程电子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建筑力学是土木工程、建筑学等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建筑结构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及变形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工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1.2 课程目标(1)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能够运用建筑力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3)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4)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工程意识。
二、教学内容2.1 力学基础(1)力的概念及其分类;(2)矢量运算;(3)坐标系与力学坐标;(4)平衡条件。
2.2 材料力学性能(1)拉伸、压缩和剪切;(2)扭转;(3)弯曲;(4)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
2.3 弹性力学(1)弹性概念及其基本假设;(2)应力应变关系;(3)弹性方程;(4)平面应力问题。
2.4 结构力学(1)结构的内力分析;(2)截面力;(3)梁、板、壳的弯曲;(4)空间结构的内力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讲授:系统讲解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讨论与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2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运用课件、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网络教学平台:发布课件、习题、案例等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3)实验室实践:开展力学实验,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1)课堂表现:参与讨论、提问等;(2)作业:按时完成并提交;4.2 考试成绩(1)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2)课程设计: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运用建筑力学知识进行分析。
五、教学计划5.1 课时安排(1)课堂讲授:每周3课时,共计18周;(2)实验实践:每周1课时,共计12周;(3)自学与讨论:学生自主安排时间。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2) 第四章
应的荷载并保持平衡. • (3)通过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判定结构是静定结构还是超静定结构,
以便确定正确的结构计算方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概 述
• 二、平面体系的自由度及约束 • (一)自由度 • 为了便于对体系进行几何组成分析,先讨论平面体系的自由度的概念.
所谓体系的自由度, 是指该体系运动时, 用来确定其位置所需的独立数 目. 平面内的某一动点A,其位置由两个坐标x 和y 来确定,如图4-2(a) 所示,所以,一个点的自由度为2,即点在平面内可以作两种相互独立的 运动,通常用平行于坐标轴的两种移动来描述. • 在平面体系中,由于不考虑材料的应变,所以,可认为各个构件没有变形. 可以把一根梁、一根链杆或体系中已经肯定为几何不变的某个部分看 作一个平面刚体,简称“刚片”.
第四章 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几何不变体系的基本组成规则 • 第三节 几何组成分析应用 • 第四节 体系的静定性
返回
第一节 概 述
• 一、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 • 杆系结构是由若干杆件通过一定的互相连接方式所组成的几何不变体
系,其与地基相互联系组成一个整体,以承受荷载的作用.当不考虑各杆 件本身的变形时,它应能保持原有几何形状和位置不变,杆系结构的各 个杆件之间以及整个结构与地基之间,不会发生相对运动. • 很小的荷载F 的作用,将引起几何形状的改变,这一类不能保持几何形 状和位置不变的体系则为几何可变体系, 如图4-1(a)所示.图4-1(b) 所示则是另一类体系,其受到任意荷载的作用后,在不考虑材料变形的 条件下,能保持几何形状和位置不变,称为几何不变体系. 土木工程结构 只能是几何不变体系, 不能采用任何几何可变体系的结构.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2) 第六章
积分运算, 从而使计算得到简化.图6-8所示的等截面直杆AB 上的两
个弯矩图, 图为一段直线,而M 图为任意形状.现以 图的基线为
x 轴,以 图的延长线与x 轴的交点O 为原点,建立xOy 坐标系,则积
分式可写成
.由M 图可知M =x..tanα,代入上式中可得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图乘法
• 由此可知,计算位移的积分就等于一个弯矩图的面积A 乘以其形心所 对应的另一个直线弯矩图上的竖标yC ,再除以杆段弯曲刚度EI,此法即 图乘法.
距离)时,应在A、B 两点沿AB 连线方向加一对反向的单位集中力,如 图6-5(d)所示. • (4)求A、B 两截面的相对角位移时,应在A、B 两截面处加一对反向 的单位力偶,如图6-5(e)所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 计算
• 利用单位荷载法计算结构位移的步骤如下: • (1)根据欲求位移选定相应的虚拟状态. • (2)列出结构各杆段在虚拟状态下和实际荷载作用下的内力方程. • (3)将各内力方程分别代入位移计算公式, 分段积分求总和即可计算
• (3)为超静定结构的弹性分析打下基础.在弹性范围内分析超静定结构 时,除利用静力平衡条件外,还需要考虑变形协调条件,因此需计算结构 的位移.
• 另外,在结构的动力计算和稳定计算中,也需计算结构的位移.因此,结构 位移的计算在工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 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 计算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图乘法
• (3)当面积A 与竖标yC 在杆件的同一侧时, 乘积AyC 取正号, 在异侧时 取负号.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图乘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力学重点内容教案(二)
检查与回顾1、梁上正应力分布规律。
2、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
3、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可以解决的问题。
新授课关于梁的正应力的讨论
前面已分别讨论了梁的正应力分布规律、计算公式及强度条件,下面讨论有关梁正应力的几个问题。
1.作用在梁上的总荷载相等而作用方式不同时,梁的内力和应力是否相同?
图6—39表示砖堆在脚手板上的两种情况。
图口表示将砖集中放在跨中,
(a) 图6—39 (b)
图b表示将砖满铺在脚手板上。
两种情况砖的块数相同,总荷载相等,支座反力也相等。
经验说明:图口中板的弯曲变形大,容易破坏;图b中板的弯曲变形小,不容易破坏。
脚手板的两种受力情况的计算简图及内力图分别如图6-dOa、b所示。
虽然两种受荷情况的总荷载值相等,但由于作用方式不同,所以分别引起的内力.大小也不同。
从弯矩图中看到:将荷载集中于跨中时的最大弯矩等于将荷载分散作用时的两倍。
当然,前者的最大正应力也是后者最大正应力的两倍。
可见,梁的内力和应力不仅与作用在梁上的总荷载值有关,还与荷载的作用方式有关。
2.常见的矩形截面梁为什么截面的高度通常大于截面的宽度?
有一根矩形截面的梁,其横截面尺寸为2×。
,跨度为f,季受均布荷载q。
现在比较将梁“立放’’(图6—41n)和“平放”(图6—41 6)时的正应力值。
图6—41
梁“立放,,时,截面宽度为b,截面高度h=2b.”立放”时的抗弯截面系数为W1,最大正应力为σ1max,梁“平放”时,截面宽度为b=2a,截面高度h=b“平放’时的抗弯截面系数为耽,最大正应力σ2max
在以上两种情况下粱的最大弯矩相等,所以,最大正应力的比值是σ2max:σ1max=2
计算结果表明:同一根梁的放置方式不同,最大正应力也不同。
梁“立放,,时的抗弯截面系数是梁“平放”时的抗弯截面系数耽的两倍,因而,在弯矩相同时,梁“平放,,时的最大正应力为“立放”时的两倍。
“平放”的梁容易发生破坏,所以,常见的矩形截面粱通常是截面高度大于截面宽度。
3·两块横截面尺寸均为2a×口的脚手板,怎样放置才更合理?
地上有两块矩形截面的脚手板,截面尺寸均为2a×a,因使用一块时强度不足,要同时使用两块。
图6—42a表示将两块板叠放;图6—42b表示将两块板侧立并排放置,哪一种放置式更合理呢?
图6—42
(a) (b) σ1:σ2=2
可见,将两块脚手板侧立并排放置是合理的。
五、提高梁弯曲强度的措施
在一般情况下,梁的弯曲强度廷由正应力决定的。
由正应力的强度条件σmax=M max/Wz可知,梁横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与最大弯矩成正比,与抗弯截面系数成反比。
.所以,提高梁的弯曲强度主要从提高Wz和降低M这两方面着手。
1.选择合理的截面形状。
2.合理安排梁的受力情况,降低弯矩的最大值。
在条件许可时,将集中荷载变成分布荷载或将集中荷载分散并靠近支座布置(图6—46),均可降低弯矩的最大值。
(图6—45) 图6—46 图6—47
3.采用变截面梁。
等截面梁的截面面积,是根据危险截面上的最大弯矩确定的,而梁的其它截面上,弯矩值常小于最大弯矩。
所以对非危险截面而言,工作应力远小于材料的许用应力。
为了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
应按各截面的弯矩来确定梁的截面尺寸,即梁截面尺寸沿梁长是变化的,这样的梁就是变截面梁。
理想的情况是:每一个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都刚好等于或略小于材料的许用应力。
这样的梁叫做等强度梁。
从强度观点看,等强度梁是理想的,但因其截面变化较大,施工较困难。
工程上常采用形状较简单而接近等强度梁的变截面梁,例如阳台、雨蓬的挑梁、鱼腹式吊车梁等(图6—47)。
总结:提高梁弯曲强度的措施
检查与回顾提高梁弯曲强度的措施
总结:一、本章讨论了平面弯曲时,梁的内力、应力以及梁的强度条件。
本章是《建筑力学》的重点。
二、当外力作用在梁的纵向对称平面内时,梁轴变形后的挠曲线仍在此纵向对称平面内,即梁的弯曲平面与荷载作用平面重合,这种弯曲叫做平面弯曲。
平面弯曲是最简单、最常见的一种弯曲。
平面弯曲的梁,其横截面上的内力通常有剪力和弯矩,揭示梁内力的基本方法仍然是截面法。
截面上的剪力等于截面一侧梁段上所有外力沿截面方向投影的代数和。
截面上的弯矩等于截面一侧梁段上所有外力对截面形心力矩的代数和。
内力的符号有如下的规定:剪力使脱离体有顺时针转动趋势时为正,反之为负;弯矩使脱离体产牛向下凸的变形时为正,反之为负。
三、内力图形象地表明了内力在全梁范围内的变化情况。
通过内力图可以确定最大弯矩值及最大剪力值并能确定它们所在的位置,即“危险截面”的位置。
四、与弯曲应力及变形计算有关的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1.组合图形的形心坐标公式 P.124
2.常用截面的惯性矩:矩形;圆形;各种型钢的惯性矩可查型钢表。
3.惯性矩的平行移轴公式:P.129
用平行移轴公式可以计算组合图形对形心轴的惯性矩。
4.抗弯截面系数定义
五、平面弯曲的梁,其横截面上一般存在着两种应力:正应力口及剪应力。
中性轴通过截面的形心,并与横截面的竖向对称轴垂直。
中性轴将截面分成受拉区和受压区。
正应力在横截面上沿梁高按直线规律分布:中性轴上正应力为零;距中性轴最远的上、下边缘的点有正应力的最大值。
正应力的正负号可通过梁的变形直接判定:受拉区的正应力为正值;受压区的正应力为负值。
剪应力的方向与剪力相同。
在中性轴上有剪应力的最大值,而
在距中性轴最远的上、下边缘处,剪应力为零。
矩形截面梁的最大剪应力、圆形截面梁的最大剪应力工字形截面梁的最大剪应力。
六、危险截面上应力最大的点叫危险点。
危险点的应力必须控制在许用应力范围内。
应用强度条件可以校核强度、选择截面和计算许用荷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