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服务型行政文化必要性及其意义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服务型行政文化的必要性及其意义研究
摘要: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之魂,它关系行政体系的稳定与变革,规范、引导和调整行政行为,构成行政体系和行政行为的深层结构。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来说,必须把行政文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关键词:服务型行政文化必要性建设意义
一、服务型行政文化的内涵
所谓服务型行政文化,就是以服务社会与公众为核心价值观,在行政实践中形成的并反作用于行政管理活动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它要求行政主体树立公众利益至上的意识,以公共利益代表者的面貌出现,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作为政策选择目标,不再直接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只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必要服务,即使对经济和社会事务有必不可少的管理,也尽可能不使用直接的行政干预方式,而是通过经济和法律方式进行管理,或通过合法的社会中介组织进行管理。
二、建设服务型行政文化的必要性
1.建设服务型行政文化,是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的需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久经考验而不衰,就是因为它代表了人民的利益,紧紧地和人民站在一起,得到了人民的用户。倾听群众呼声,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
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衡量干部政绩,最根本的是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它不仅要求政府必须是求真务实的,更强调政府的职责是在于服务,树立重在服务的管理观。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新形势下,党的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又重申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因此,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把坚持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2.建设服务型行政文化,是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政府职能和行政管理体制的需要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目前行政文化中存在着一些影响和阻滞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消极因素。
首先,还存在着“官本位”、“管本位”,习惯于高高在上,习惯于“官治民”,缺乏服务意识。古代的中国社会是政治、行政、宗教高度融合的社会,官本位和特权色彩浓厚。但现代社会一些行政人员也形成崇尚权威、唯权是尊的“官位”为本的价值倾向。在行政活动中往往会出现独断专行的家长制个人决策及滥用权力、好说空话、人浮于事甚至欺上瞒下等行为,行政民主难以得到体现。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服务型行政文化所倡导的“行政就是服务,公众就是顾客”的理念,这种官本位思想和特权观念在行政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等级性和依附性,严重影响了我国服务型行政文化建设的进程。
其次,我国政府部门及其公职人员中,部分行政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还比较淡薄,“长官意志”、“讲人情”、“讲关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行政活动中法治意识淡薄容易导致腐败滋生、蔓延,使服务型政府提供公平、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的宗旨难以实现。
再次,传统的全能政府导致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缓慢,“大政府、小社会”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并导致政府服务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并存的现象。“全能政府”观也阻碍着政府把权力分流给第三部门、企业、市场、非政府组织,使得政府行政权力的横向调整困难,政府机构臃肿、人员冗杂、官僚之风盛行,政府效率低下,腐败严重。
3.建设服务型行政文化,是适应当代国际行政改革潮流的需要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如何实现“更好的治理、更好的服务”是各国政府都面临的挑战,也是各国政府行政改革追求的共同目标,演变成20多年来全球范围一场政府改革的持续浪潮。如英国的“下一步运动”、美国的“政府再造运动”、加拿大的“公共服务2000”、欧共体成员国的“公共服务革新运动”等。尽管各国的改革内容和方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如何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降低公共服务成本、革新公共服务机制、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强化公共服务效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目标,却是一致的。“服务型政府”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服务理论和服务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取向是相契合的,体现着社
会发展和进步对政府的性质、角色、功能的共同诉求。
三、建设服务型行政文化的意义
1.塑造法治行政理念和法治型行政文化
向法治行政文化转变,首先要求政府在理念上向法治化、市场化和民主化转变,以此指导公共行政,并最终在制度表述上和执法实
践中真正体现法治精神。它要求法治的客体、对象,它不单纯是管理者、治人者,而且是被制约者,受人民及行政相对人所监督者;它不是权力的所有者,只是权力的行使者,权力来源于权利。由此可见,在促进行政管理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实现治理理念与服务理念的和
谐并重,有助于和谐行政的塑造。
2.实现由管制型行政文化向服务型行政文化的转变
服务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服务是行政人员的天职,是衡量行政人
员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服务型行政文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以及文化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行政文化由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的过渡,它强调政府对社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行为,注重公众的需求和偏好,是政府与社会之间正确关系的体现。
3.转变全能型行政文化为参与型行政文化
注重公众的需求和偏好,是政府与社会之间正确关系的体现。这要求政府在服务理念下,一方面应进一步扩大公民参与和决策,以
提高政府服务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应建立起科学的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体系,自觉地建立起政府服务的评判尺度。在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过程中,注重拓宽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的沟通渠道,缩短沟通距离,
使公民便捷有效地获得信息,增强公民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参与程度,并以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所发挥的效应,对政府的公共服务形成必要的压力,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从而促使政府不断提高
自身管理服务水平,增强服务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林育明.关于构建服务型行政文化的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
大学学报,2010,(06).
[2]田巍,张波.服务型行政文化:服务型政府的灵魂[j].东北师
大学报(哲学科学版),2009,(06).
[3]唐薇.从构建服务型政府看服务型行政文化建设[j].科学决
策,2008,(10).
[4]傅红艳.略论建立我国服务型行政文化的现实必要性[j].辽
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