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中的“无为不争”思想

合集下载

《道德经》中的不争和无为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中的不争和无为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中的不争和⽆为是什么意思?《道德经》被奉为旷世奇书、万经之王,享誉世界。

“⽆为”和“不争”是⽼⼦的主要思想主张,也是《道德经》全⽂的核⼼概念。

《道德经》全书共有81章,“⽆为”出现过12次,“不争”出现过8次,由此可见其地位。

对于“不争”和“⽆为”的意思,⼤家众说纷纭,莫衷⼀是,下⾯我谈⼀下⾃⼰的理解。

《道德经》第⼋⼗⼀章: “天之道,利⽽不害;⼈之道,为⽽不争。

” 所谓“不争”,并不是让⼈⽆所作为,⽽是凡事要顺其⾃然,不要⼀味的强取豪夺。

⽼⼦“不争”的内涵有三:⼀是争“下”,委屈之中求⼤功;⼆是争“德”,主张不⾃见、不⾃是、不⾃伐、不⾃矜;三是争“与”,争取多给别⼈。

⽼⼦⼀向主张:退、守、弱、柔,从⽽保全了⾃⼰,⽴⾜不败之地。

“为⽽不争”是⼈⽣修养的最⾼境界,结果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争”的实质也是⼀种“争”,是不争善胜。

⽐如《道德经》第⼆⼗⼆章:“不⾃见故明;不⾃是故彰;不⾃伐故有功;不⾃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显⽰⾃⼰,不⾃以为是,因⽽更显耀突出;不夸耀⾃⼰,因⽽有功绩;不⾃以为贤能,因⽽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相争的,世界上没有⼈能和他相争。

这充分体现了⽼⼦“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

所谓“⽆为”,即遵循⾃然规律、社会法则、民众福祉来做事,不妄为,不乱为。

⽼⼦“⽆为”思想表现在政治和道德两个⽅⾯。

在政治⽅⾯,《道德经》第五⼗七章:“我⽆为,⽽民⾃化;我好静,⽽民⾃正;我⽆事,⽽民⾃富;我⽆欲,⽽民⾃朴”。

“⽆为⽽治”也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如清⼼洞察、知⼈善任,相信下属,⼤胆使⽤。

在道德⽅⾯,⽼⼦提出“⼀⽈慈,⼆⽈俭,三⽈不敢为天下先”,三个要求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体现着⼈的最⾼道德修养。

老子德育思想中自然无为和柔弱不争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老子德育思想中自然无为和柔弱不争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老子德育思想中自然无为和柔弱不争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积淀,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秀的传统德育思想。

老子的德育思想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他唯一传世之作《道德经》更是中国德育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主要探讨老子德育思想中的自然无为和柔弱不争思想,并根据这两大思想提出几点对现代教育的重要启示。

一、自然无为与柔弱不争思想1、自然无为思想老子讲道法自然(《道德经》25章)就是道。

纯任自然,顺应自然,让万物自由地生长,尽情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老子又讲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37章),道永远是顺其自然不妄自作为的,但是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做的。

无为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反对人为的破坏与干扰。

无为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更不是天命论那一套消极悲观的思想,而是反对妄为、逆道而为。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5章)老子认为,在天地之间就像有个风箱一样,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这说明有时多言、多做未必是一件好事,未必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老子讲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德经》38章)。

老子认为,礼是忠信的不足,是国家祸乱的开始。

老子提倡自然之上的无为思想,充分肯定人的自然属性,反对礼这样的社会属性,并认为礼是强加给人的绳索。

这一观点也充分体现了老子重内在实质轻表面形式的深刻认识,他强调追求道的人要追求内在的朴实无华,摒弃外在形式的虚华。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道德经》57章)老子主张,用清静无欲的方法治理国家,用奇谲诡诈的方法指导用兵,用自然无为的原则统率天下。

这不仅体现了老子自然无为的观念,还揭示了不同质的矛盾应由不同质的手段或方法来解决这个普遍而深刻的哲学原理。

老子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道德经》63章)老子主张,把无所作为当作最大的有为,做事要善于从小事着手,要用恩德去报答自己怨恨的人和事。

老子无为思想的理解

老子无为思想的理解

“无为”思想是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

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乱,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造成民不聊生。

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

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

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

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就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

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老子还曾谈道,“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

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的,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有为有所不为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就什么事情也做成了。

在老子生活的时代,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给自足,无需统治者来组织生产和交换,用谁来“为”,一切顺乎自然地进行。

而统治者一旦“为”,则是为修建奢华的宫室而催逼苛重的税赋,或是为发动吞并他国战争而拉夫抓丁。

这样“为”则百姓遭殃,社会动荡,“无为”则人民闲适、社会安宁。

因此,“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

是说统治者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摘要: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杨朱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修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之本。

关键词:老子道家无为《道德经》保身修身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无为思想的涵义老子是道家的奠基人,他提出的“无为”思想,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无为”?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

其意为:道,就是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办事,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一定要做得恰到好处;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一概不做。

后来演变为道教的信仰,无为成为道教徒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

《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

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

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

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

”《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

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

杜光庭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

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为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目的。

无为的内涵包括自然、无为、不争、守柔等,它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不争名利、以柔克刚等哲学思想。

一、无为的内涵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目的。

无为的内涵包括自然、无为、不争、守柔等。

自然是无为的核心,老子认为自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是道的本质特征。

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规律,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为是指人类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规律,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生。

不争是指人类不要争名夺利,而是要淡泊名利,以柔克刚是指人类要用柔和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而不是用强硬的手段。

二、无为的作用1.社会层面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无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老子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因此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社会发展。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要过度追求功利化,而是要注重长远的利益和整体利益。

同时,老子也强调人们应该守柔不争,以和为贵,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个人层面的作用在个人层面,无为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而是要注重精神追求和内心的平静。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注重自我修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名利的心态。

同时,老子也强调人们应该以柔克刚,用柔和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这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

三、无为的应用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中国的管理中,就有人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而治是指管理者不要过度干预下属的工作,而是要顺应下属的能力和意愿,让下属自主地完成工作任务。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

《老子》“无为”“不争”范畴新析——从该书相关范畴关系的角度

《老子》“无为”“不争”范畴新析——从该书相关范畴关系的角度
务 印书馆 20 03年版 , 6 页 。 第 2

9 ・ 8
探索性 研究 。
老子论 述 “ 无为 ” 涉及 以下 几 个主 体范 畴 :道 ” “ ” “ 人” “ 王” 。就 “ ” “ “ 、德 、圣 、侯 等 道 与 无为 ” 者 二
关系而言 , 老子提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老子》 第三十七章 ) 。王弼将“ 无为” 解释为“ 自然也” 顺 ,
Ge ea eilN . 9 nrl r o 15 S a
《 子 》 无为” 不争 ” 老 “ “ 范畴新析
从 该 书相 关 范畴 关 系的 角度
林 榕 杰
( 门大学 人 文学 院, 厦 福建 厦 门 3 10 ) 605

要 : 为” 不争” 《 “ 无 与“ 是 老子》 书中的两 个重要 范畴 , 一 探讨 其含 义应 与老 子书 中其他 相
无 德 。上德无 为 而无 以 为 , 下德 为 之而 有 以为” 无为 而无 以为 ” 可 看作 是 “ 。“ 也 上德 ” 的属 性 。河 上 公 注 中将 上德 之 “ 为 ” 释 成 “ 法 道 安 静 , 所 施 为也 ” 将 “ 以 为 ” 释 成 “ 无 以 名 号 为 无 解 谓 无 , 无 解 言 也 "1这 一解 释可 为参 考 。在 此还 要指 出 的是 , 子说过 “ 道而后 德 ”联 系这 一命 题我 们可 以做 o3 J 老 失 ,
“ 自然” “ 顺 或 不违 自然 ” 出发 。
除上述这种传统解释外 , 元为” 对“ 还可以提出一种新 的解 释。《 老子》 中有“ 为学 日益, 为道 日 损。损 之又损 , 以至 于无 为”第 四十八 章 )又有 “ 事于 道者 ,道者 ) 于道 ” 第 二 十 三章 )将 二 ( , 从 ( 同 ( ,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文档资料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文档资料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无为”思想是先秦时期流行的重要思想,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纵观中国历史,新王朝建立初期,为恢复生产,统治者大多实行无为之政,而一旦新王朝根基巩固,统治者便开始了有为治理,最终导致了王朝的灭亡。

周而复始,依次循环往复,曲折发展。

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向前的,但也是在曲折中前进。

现今,如何正确理解“无为”思想,并把它的积极方面发挥出来,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无为”的思想“无为”思想是一种自然思想,它与“道”紧密结合。

“道”常被看作源自天,所以“道”常与天并称为“天道”。

“天”在道家那里是自然的天,因而“道”在道家那里是自然的道即自然法则。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因为自然和道是无为的,所以人、地、法、天也应是无为的。

老子又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从这里可以看出,“无为”思想强调人世间万事万物的自然性,强调应保持万事万物最原本的自然状态,不应进行人为的干预,尤其是不要进行不合理的人为干预。

“老子认为有为之政是造成人世间的痛苦与不幸的根源。

在无力改变现实的情况下,他们寄希望于统治者能够采取无为之政,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理效果。

显然,这种想法有着它原本的朴实性,但更带有理想主义色彩。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又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者死之徒”,“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政治意义上的“无为”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无事而无扰,清静而不躁驰,无欲而安逸,柔弱而不逞强,为易、小而不为难,这些内容既体现了为政者行“无为之治”所应具备的条件,同时也展示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老子的“无为而治”并非是消极的“无为” 有些人称老子的“无为而治”为“无治主义”,事实上,从政治思想角度看老子“无为”的含义,即“为无为”。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摘要:老子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

通过介绍老子所处时代背景,了解“无为”思想提出的必然性。

介绍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使得我们更加清楚的理解“无为”思想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同时,使人们认识到“无为”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老子无为有为一、“无为”思想提出的背景老子生逢乱世,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社会面临着各种巨大的危机。

特别是因社会的急剧变革,引起了旧的政治权威和政治制度的解体,原有的法令礼仪也已经失范,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统治秩序。

但是统治者为了建立和稳固其现有的统治,却总是要拼命采取各种手段来治国治民。

老子提倡“无为”的动机是出于“有为”的事情,“有为”一词的提出就是针对上述那样的统治者而提出的。

所谓“有为”是指统治者强作妄为,肆意伸张自己的意欲。

老子看到“有为”之政的祸害已经相当严重了。

所以,他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禁忌太多了,弄得人民不知所措,法令森严,把人民捆的动弹不得。

严刑的暴虐,加上重税的搜刮,弄得民不聊生。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不足以有所作为,却偏要妄自作为,结果足以形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极力的呼吁为政要“无为”。

在他看来,这是唯一釜底抽薪的办法。

二、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朱晓鹏先生认为老子无为学说,具体说来说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无为”即“自然”;二是“无为”即“无事”;三是“无为”即“善为”。

他作了分别的论述:一、“无为”即“自然”。

他认为老子的无为主义首先是植根于其形上学之中的,即从形而上的天道自然原理推演出了社会人事“无违”自然的人道原则,体现了无为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

他认为“无为”的概念必须在“道”的自然性中去把握其内涵。

实际上“无为”就是“自然”的另一种说法,两者是同义词。

二、“无为”即“无事”。

“无事”意味着清静无为、无欲不争,因而老子把“无为”、“无事”的政治原则又进一步引申为清静无为、无欲不争的为政之道。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 思想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一、“无为”的含义“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会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

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

1、要正确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首先要对“无”字有正确解读。

《老子•德道经》中“无为”一词中的“无”,不是表示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含义,而是指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和状态,这种物质和状态只是看不见,听不清,摸不着。

它是既表无具体形状的物质,又表抽象思维的属性概念。

比如,《德道经》第五十五章说:“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

埏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这一章中的几个“无”字的含义是指的一种空间,它没有肉眼可见的物体,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容纳有形的物体。

如果没有这个无形的空间,有形的物体就不能发挥作用。

《德道经》第六十九章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这一章中说讲述的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无形无像的“物”,虽然没有具体形象,但是它可以产生天地万物,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德道经》第四十五章说:“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这里的“无”就是指的那个可以产生天地万物的特殊的“物”。

这种无形物质的存在,已经得到现代科学的证明。

如:太空、空间、紫外线、引力、雷电、磁场、声、光、热等捉不住、看不清的东西。

到了大海看不到边和角;到了太空,看不出形象;声音超过1000赫兹、低于200赫兹,人耳听不见……对这种奥妙,一般人未曾发现,老子说“道隐无名”,是非常高明的概括。

“有”与“无” 是什么关系呢?老子说“有生于无”,辨正统一。

这是老子大智慧的一个闪光点。

在2500年前,全世界对宇宙怎样产生,万物由何而来,人是谁造的等重大宇宙和人生问题茫然无知时,老子已经明确指出“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与“不争”?

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与“不争”?

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与“不争”?)《道德经》第五十三章说:“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谓。

”通过对“道,可道,非常道”这个大道总纲的认识,我们掌握了“不易——变易——交易”的规律,懂得了“静观”、“玄览”的认识方法,于是就具备了真知灼见,在踏上真理大道的路上,我将谨小慎微,避免误入歧途邪路。

自古以来,“求道者成千上万,得道者寥寥无几”。

在求道的过程中为何如此艰辛,究竟有哪些歧途邪路存在呢?智慧的老子又一次抓住了主要矛盾,一针见血地指出——“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本来大道的路十分平坦和简捷,遗憾的是世人偏偏都喜好耍小聪明、善于卖弄小智慧,宁愿放弃平坦的正道,而追求曲径小路。

所谓“世人好小术,不审道深浅”,正是此理。

明白了的大道总纲和通玄之要,就好比已经看见了大道殿堂内的无价珍宝,和知道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去亲近大道。

但是,我们该通过什么样的步骤,需要跨越几步台阶,才能登堂入室呢,步入大道的堂奥呢?在《道德经》中,同样存在着一个贯穿道家思想全旨的“三步走”法则。

那就是:“有为——无为——无不为”;“有争——无争——无不争”;“有私——无私——成其私”;“有法——无法——无无法”;“有用——无用——无无用”;“自然——逆自然——大自然”。

…… (二)在老子《道德经》一书中,曾多次提到“无为”。

例如“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老子也多次提到“不争”。

例如:“夫惟不争,故无尤”,“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老子“无为”,难道是真的劝人要无所作为吗?老子“不争”,难道是真的要人放弃“争取”吗?历史上某些对老子学说一知半解的所谓“学者”,断章取义地抓住了老子劝人“无为”和“不争”的论言,肆意地指责和攻击老子和道家学说“消极”、“倒退”,实在是非常无知和可笑。

老子无争思想的理解

老子无争思想的理解

老子无争思想的理解
《道德经》中多次论述了“不争”的道理,比如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位,三月不敢为天下先“水利万物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

是谓不争之德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其中阐述的都是不争思想,所谓“不争”并不是简单的退让与懦弱,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依道而行,在我们了解《道德经》不争智慧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不争”背后的“无为之道”。

《道德经》的智慧核心是“无为”,“无为”就是不以自己的主观心思去安慰,一切顺应自然,这便是一种道的智慧人类只是一个小小的个体,但是人类却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安想去主导万物,包括与人处事之中,凡事好出风头,更喜好凌驾于他人之上,这也是一种背道而驰,更会在无形之中给自己招致褐患。

“争”未必能给自己带来想要的结局,反而让人生更糟糕,不争顺应才是智慧《道德经》说“上善若水”,世间万物最接近与道的物体便是水,水居于万物之下,甚至处在污税之处,孕育万物却没有与万物争夺,居万千河流之下,容纳万千河流而成自身之博大,这便是道的一种智慧精华。

而其中蕴含的就是“不争”的智慧,当我们把无为的智慧引申到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之中时,自然也是“不争”的处世态度。

《老子》的无为不争

《老子》的无为不争

“无为不争”的《老子》摘要:老子的《道德经》提出以“道”作为世界的本源的宇宙观,通过对“道”的特征的描述以及其创生万物的规则与过程,把其形而上的世界观应用到他所在生活时代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为当时动荡的社会寻找一条普遍遵循的准则;以其“无为”的思想和深邃的辩证法谈及当时的政治、人生、经济、军事等问题,本文以其“自然无为”、“守柔”、“不争”思想的展开论述。

关键词:自然无为,寡欲知足,柔弱不争正文:《老子》一书经过考古学家的鉴定是成于春秋晚期、战国前期这一段时间,由于考古不断发现《老子》这本相继有马王堆帛书甲、乙两个版本,郭店楚简的版本,王弼的《老子》注本,又称通行本,现在学界多数采用王弼的通行本。

老子所生活的时代,诸侯争夺天下霸权,内战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而对百姓苛捐杂税,惨无人道地徭役男丁,当时各地贵族养纳食客千百,食客为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提出各种学说,为侯王出谋划策;甚至统治者内部家族为争夺王权而不择手段,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互相残杀;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怨声载道,苦不堪言;老子正是看到统治者的过分严酷苛刻的社会制度所导致的人性扭曲,人过分的欲望所带来的人与人,国与国的冲突,人的本性已被异化,再也不具有“自然”的本质,因此老子提出自己的主张:统治者按照“道”的要求,让致虚守静来消除各种欲望冲动,使人有望恢复到本真的状态,为政应以自然无为化解各种心智诈巧,用柔弱不争来削弱各种逞强好胜。

一、“自然无为”的提出“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三十四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

大道像汜水似的到处都可以流经到,万物依恃它化生但它不推辞,有了功绩成就不说是它是自己的,养育着万物,万物归顺着它,它没有自以为主。

道化生万物,养育万物没有加之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干涉万物,任凭万物顺应各自的自然规律而自然而然地运动变化发展。

老子的军事伦理思想(3)

老子的军事伦理思想(3)

老子的军事伦理思想(3)三、“无为不争”的战将伦理观将帅是战争艺术的导演者和实践者。

将帅素质高低、修养好坏,对战争进程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古代军事思想家对于将帅素养提出较高要求。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将帅修养也有深刻论述。

“无为不争”涵盖了老子对将帅武德修养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不争、不武、不怒、不骄等基本内容。

第一、“不争”老子非常看重“不争”之德。

他以“水”为例,热情褒奖其“不争”之德。

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认为,天道自然无为,有德之士理应恪守“无为”准则,“清静无为”。

但在社会人事上,“事”总是要人去做的,“为”事实上在所难免;这种情况下的“不为”法则,实质体现为“不争而为”,或者叫“为而不争”。

就是说,顺其自然,自然而为,而不是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刻意去“为”。

这就是所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或者也可称之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具体到军事上,在老子看来,对有德之士而言,军旅之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这样的事即使“为”了,也须遵循“不争”原则。

所以,“不争”原则是将帅武德的必然要求。

老子之所以力倡“不争”之德,实际是出于一种功利目的的考虑,即企图在遵循无为、守柔原则前提下,通过“不争”的道德手段去实现“争”的功利目的:正因为水最能处下,不与万物争先,才最终成为“百谷之王”,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所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倡导“不争”之德,对于人们节制欲望、进而阻止战争的频繁发生,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第二、“不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武”具有丰富含义。

其一,“止戈为武”。

“武”的本义是制止战争。

这是对“武”的社会价值的一种肯定评价。

其二,“合礼为武”。

在竞赛、打仗等场合,要求手段、方式合理、合法。

倘若手段卑鄙、龌龊,即使获胜,仍要受到“胜之不武”的道德谴责。

其三,“动粗”。

即求逞匹夫之勇式的“动武”、“武斗”等。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学号:20083876姓名:陈勇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及班级:建筑材料工程2班摘要::“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髓。

老子所倡导的自然无为、柔弱无争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

老子的“无为” 是指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万事万物遵循自然法则,顺其自然。

老子的“无为”,实际是要人们遵循规律,客观地去做事,让社会在和谐中发展。

老子的无为哲学有着其崇高的思想境界,顺其自然,无为不矜,无为自化,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在当今社会有着其广泛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关键字:老子“无为”的哲学思想顺其自然无为不矜无为自化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道德观与孔子、墨子的道德观有明显的区别。

在《道德经》中,老子关于“道”与“德”的解释有两层涵义。

一是在哲学意义上,“道”指世界的本原,“德”指万物的本性。

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意思是说,万物靠道生长出来,又靠自己的本性孕育、成长、发展,因此万物都要“尊道而贵德”。

二是在伦理意义上,“道”指人类生活的最高准则,“德”指人类的本性或品德。

他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即是说,圣人以与世无争作为自己的最高生活准则。

他又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这里的德,则是指人的品性。

在老子那里,自然与道德观是相通的。

他说:“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

”就是说,人类生活中的“道”与“德”,应当以自然界的“道”与“德”为依据。

老子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也应依循天道,做到自然无为。

正是从这样的道德观念出发,老子提出了自己一套以“无为”为原则的道德观。

老子把“无为”作为人类道德生活的最高原则和人的至善品德。

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他认为,人人做到“无为”即朴素无欲,无所作为,即能“天下将自定”。

他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天下统治者与老百姓都以“无为”为美德,就能天下太平,民众富裕。

浅谈老子哲学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哲学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哲学无为思想浅谈老子哲学"无为"思想以其上之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道德经》,七十五章,下同)可见老子在此所说的“有为”,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有所作为的涵义”根本不同,它是指统治者从自己和本阶级的私利出发,根本违逆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倚仗武力和权势的强行所为,恣意妄为。

老子提出“无为”的概念,旨在告诫侯王等统治者不要违逆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而强行所为和恣意妄为,期望他们能够效法道的无为和圣人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从而为人民的自主、自化、自成和社会自治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另外,“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七章)这里说的圣人的“好静”、“无事”、“无欲”也是“无为”的意思,突出强调了不强行干预事变的自然进程。

子看来,凡事不能做得太过,否则会有大灾难来临。

“民不畏威,泽大威至”(七十二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说的正是如此。

所以,老子极力地呼吁为政要“无为”。

“无为”一词在《老子》中共出现了七次,每次的内涵不完全相同,但异曲同工,大道相通。

“无”字在《老子》中有两解,一作否定副词,即不的含意;一作依照自然规律,不外施妄为。

第一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开宗明义,无为即是依道而为,绝不是不为。

老子的“无为”主张本质上是有为,是依道而有为。

所以说“无为”不是消极的,无奈的,而是从更高思想智慧出发的依道而为。

第二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此句中有两个“无”字,第一个无字即道和自然规律,第二个无字是否定副词,即不的意思。

此句意为按照道和自然规律而为,则没有不能治理的。

无为的思想体系,是要与自然规律相结合而自我约束,相生相长,循自然规律就是无为。

第三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无以为”,意为品德高尚的人无所作为,无心去作为,“以”是用的意思,无以为即无所为,没有企图。

通过《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教导学生宽容和理解力

通过《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教导学生宽容和理解力

通过《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教导学生宽容和理解力引言《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其内容涵盖了伦理、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思想。

其中,无为而治是其中一个核心概念,提倡通过放弃个人意志和控制的行为方式来达到社会和谐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思想来教导学生宽容和理解力。

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在《老子道德经》中,无为而治不是指完全不作为或者消极怠工,而是强调与自然规律相协调和顺应。

它主张对于外在事物不要过度干预,相信事物能够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并追求与之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宽容与无为而治接纳多样性通过运用《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思想来教导学生宽容和理解力,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接纳多样性。

透过这个思想,学生能够明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背景和经历,因此需要尊重并容忍他人。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不同文化、宗教和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来增加学生对多样性的认识,并引导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欣赏这种多样性。

感受身边的事物其次,无为而治提倡专注于当下的生活体验,而非过度关注未来或者过去。

这种思想激发学生珍惜眼前时光,对周围事物保持敏感和感激之情。

在教育中,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观察并体验日常生活中细微的美好和幸福,并引导他们学会从中获得满足感。

心平气和地处理冲突无为而治也强调避免意气用事、冲动行事。

在教导学生宽容和理解力方面,这一思想可以被应用到处理冲突的场景中。

通过无为而治的观念,学生可以被指导去缓解冲突并寻求共同利益,在冲动和愤怒之前保持冷静与理智。

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感管理技巧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培养这种冲突处理的能力。

展示对学生宽容和理解力的重要性教育者还需要向学生展示宽容和理解力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确保学生明白这些品质不仅对人际关系有益,更能促进社会凝聚力、协作与和谐。

通过讲述真实案例或者提供其他资源,教育者可以向学生揭示宽容和理解力成功应用的实例,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浅析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浅析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析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徐梗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现代社会中,一些对老子哲学智慧不了解的人,往往误解甚至故意曲解老子的“无为”思想,将这种高深的生命智慧简单地以“无所作为”、“不管”、“由着”等来解释、理解。

本文针对这种世俗偏见,从分析老子“无为”的哲学思想出发,阐述其“无为而无不为”的真正内涵,在真正理解老子“无为”哲学智慧的基础上,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得以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实践。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73-01一、王弼所理解的无为无为而治,是所有学者对道家思想中理解产生分歧最多的内容之一,提倡“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最大特点特色,也是真正的大智慧,而且是对待全部智慧的一种态度。

这种态度,就是对智慧本身的真挚、强烈,是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和“大聪明”。

不少学者专家认为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不为”、“不去作为”、“不作为”。

道家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不做、不想不问、不思考不辩驳,而是指反对违背自然规律、客观规律的作为,强调要以按照自然规律、客观规律、客观实际、顺其内心的方式去作为去办事。

事实上,道家的“无为”其实是“有为”,在一定意义上说,使人们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从“无知”发现“有知”从“熟知”到“求真”。

老子所讲的是“无为”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无为。

而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内涵呢?现今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是王弼的解释,王弼注:“顺自然也。

”“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情不需要作为就能够到达成功,也不是每一件事做了就一定能成功。

“无为而无不为”即是作为或者不作为都是做事做人的最高境界,处理好这两者就是到达顶峰,这样才是人生的境界,是对完善人生境界的意义与价值。

“无为”与“无不为”在某种意义上同义词,是同一事物事情的两个方面的体现,其实就是对待事物、自然的一种人生态度。

老子争与不争的言论

老子争与不争的言论

老子争与不争的言论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了争与不争的观点。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不争的状态,也就是“无为而治”。

他强调了“无为而无不为”
的理念,认为过度争斗、竞争、追求权力和利益会导致混乱、冲突和痛苦。

老子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没有过分争斗和冲突,而人类常常违背自然规律,过度争斗只会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失。

他以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了保持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老子的观点主张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涉事物的发展,而是要顺其自然。

他提倡无为而治的态度,即通过放下执着、不与他人争斗来达到和谐与平衡。

尽管争斗在社会中不可避免,但老子认为人们可以通过放下私欲和野心,以谦逊、宽容、和平的心态生活,从而减少冲突和矛盾。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是老子哲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也被许多人认为是追求心灵平静和社会和谐的一种理想状态。

老子道德观——不争

老子道德观——不争

老子道德观——不争
老子道德观——不争
“不争”是老子从“无为”的道德原则中引申出来的一项重要道德规范。

所谓“不争”,是指不与他人为名利、地位争斗,甚至不与自己的敌人争战。

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无尤。

”就是说,善良的品德如流水,有利万物而不争地位,不求功名。

老子提倡“不争”的目的是“自保”,避免与人竞争而伤害自己。

他说:“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思是说,一个人不坚持己见,才是明达;不自以为是,才得到显扬;不自我夸耀,才是真有功德,不自高自大,才是胜人一筹。

所以,只有真正不与他人争夺功名利益的人,天下的人才无法与他争夺。

老子甚至认为,即使对待敌人,也要以“不争之德”对待。

所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力图“不争而善胜”。

对老子提出的“不争”,应当作具体分析。

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不争个人的名利地位,不失为一种谦虚的美德。

但是,如果否认人的正当利益,甚至连集体、国家的利益、名誉也一概“不争”,则必然扼煞人的积极性、上进性,阻碍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在对待敌我关系上,在敌强我弱时,以“不争”为策略的手段,力求付出小的牺牲代价换取斗争的胜利,是可取的。

但是,面对敌人的非正义战争,一味奉守“不争”准则,退让逃避,不敢在起斗争,无疑是恶德。

老子提出的“不争”,其实质是甘居落后,放弃任何进取或斗争,保存个人的既得利益,是一种消极。

落后的处世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老子》中的“无为不争”思想
作者:刘青
来源:《好日子(中旬)》2017年第12期
摘要:老子作为道家学说的代表性人物,其书《老子》闪烁着哲理的光辉,本文对其中蕴含的无为不争的思想加以浅析,并且分析其在当下生活中依然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老子;《老子》;自然;无为
古代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思想活跃,学派众多,文化典籍丰富纷繁,史称为诸子百家时期,其中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家和墨家构筑起了三大哲学体系,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道家以“道”为核心,其蕴含的无为不争的处世思想给予我们博大智慧。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书《老子》(又名《道德经》)是道家的开山之作,全文围绕“道”和“德”阐述了老子无为不争的思想,在第八十一章中这样写道,“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可见,这是老子对人的品性的最高描述。

但是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指人应该不随意作为。

不争也不是消极逃避,反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六十六章)。

1 顺其自然
“无为”思想和道家所主张的道法自然是相联系的,“无为”蕴含着对自然事物及规律的尊重和认识。

《老子》第七十三章中写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在老子看来,天地自然万物是由“道”来统掌控的,而“道”的特性就是自然,按照“道”来行事,便可以很好地应付外界情势的变化,普通人依照自然无为来处世,生活才能井井有条,收获人生,反对违反自然和规律。

“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者,未尝不穷。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好,反自为祸”,强求可能适值其反,因此,人应该顺应自然,无为不争,从输臝的小圈子中跳出来,不要什么事都去争抢,乱了自己的心性,反而争不到。

另外,“不为”的思想也是由“道”自身的柔弱性决定的。

道家通过长期对自然万物深入观察,发现柔弱的事物与刚强的事物相比,反而更加具有不朽的生命力。

在老子看来,世上坚强的东西是缺乏生命力的象征,而柔弱的东西却充满了生机,这里的“柔弱”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胜于刚强的真正意义上的强大。

因此主张“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

(《老子》第二十八章)
2 不为而为
“不为”并不能被曲解成为是没有作为,更不可依此来揣测道家的思想就是消极避世的。

《老子》三十四章写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老子所处的时代处于历史的大变革时期,整个社会处于一种追名逐利的现实环境中。

对于“功利”,老子认为应当持舍弃的态度。

《老子》第三十三章写到“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摒弃“功利”,连盗贼也不会有了。

由此看来,老子的无为思想,主要可能是相对同期社会所提倡的有为的入世思想而言的,认为那种所谓的有为思想恰恰是使世人热衷于对名利的追求,使得社会动乱不安的思想根源。

在这个意义上说,老子所倡导的无为反而是对世俗间各种名利欲望的超越,不仅不是消极保守的,相反却蕴涵着超越物质,修炼高尚人格的积极意义。

与当时有为的人生观相比,老子以自己独特、隐晦而又深奥的行式来阐发其积极向上,无为而为的人生哲理,更为深沉、有力。

老子在其书的第八章中明确称赞这种无为的不争之德,认为“夫唯不争,故无尤”,引导人们在践行自身价值观的同时,也能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无为”并不是要求世人苟且度日。

《老子》三章提到“为无为,则无不治”、六十四章提到“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里的“无不治”、“辅万物”、“功成事遂”都表明老子不仅主张要有所为,而且还要大有作为。

然而老子的有为却是以“自然”、“为无为”、“不敢为”的方式来实现的。

这种方式就是不去勉强刻意地有为,而是顺任自然之理地去有所作为,自在圆满,消除杂念,反而可能做到天下没有人争得过自己。

3 当代价值
有人说无为思想放在当下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合适的。

学习思想史确实要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古为今用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老子的无为思想到底能不能作为当代社会的处世的原则,我觉得它是有积极作用的。

在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当下,老子的这种无为不争的思想引導人们在与人相处时要谦下诚实,为人处世要胸襟宽广,豁达大度。

只有谦下宽容,才能达成心境的和谐平静。

就像以“水”作为柔弱不争、谦虚低下的处世智慧的象征,《老子》第八章讲到“上善若水”,水滋润世间万物却又不与其他事物争抢,更近乎道家所追求的“道”。

水的这种忍耐、谦虚的态度,在人的身上折射出来的就应该是含蓄内敛,不露锋芒,保全自我,厚积薄发。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在人际交往中借鉴道家的处世智慧——柔弱不争,以谦下随和的方式与他人和谐相处,是一种社交智慧。

另外老子厌恶人们争名逐利,反对虚名和浮躁,提倡通过努力的踏实地“为”,以“为而不争”的胸怀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在《老子》一书的最后一句写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现在,金钱万能的思想渐入人心,老子恰恰传播了一种不在乎利害得失,胜败输赢的思想。

做事不以私利为准则,将利益得失置之度外,退而不争。

一味地为一己之利强争,即使换来功成名就,相信也不会持久。

在老子看来,若是一味地贪求名利、财物,就会沦为其奴隶,使人丧失自然本性,会危害自身及他人的安全。

是以,老子主张在功名利禄面前要自动退让,告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超然物外,保持精神和灵魂的纯洁高尚。

由此可见,老子的无为不争思想,并不是消极地不求上进,而是教人以无为而为,以不争为争,不求而自得。

而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如今,老子的思想依然闪烁着自己的哲学光辉,在道德思想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给予人们以教育和引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03.
[2]朱晓鹏.老子哲学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9.
作者简介
刘青(1993.05-),江苏徐州人,现就读西北大学文学院2016级现当代文学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