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中国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与应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1c31132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04.png)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与应对措施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对中国的影响更是日益显著。
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以减轻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1. 温度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中国的平均气温逐渐上升。
高温天气增加,对生态系统、农作物和人民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2. 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全球变暖引发了气象灾害的增多,中国遭受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干旱、台风等数量和强度都在增加,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3. 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和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成为中国沿海城市及岛屿面临的巨大威胁,加剧了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
4. 生物多样性受损: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系统的变化,中国的珍稀物种、自然保护区及森林等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可能导致生物倒退甚至灭绝。
二、应对措施1. 节能减排: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能源节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2. 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是缓解气候变化的关键,中国应加大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3. 构建碳交易市场: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通过市场手段鼓励企业降低碳排放,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力度,提高环境执法效能,并倡导人们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5. 改善环境教育:加强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教育宣传,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应对能力。
加强科普教育,推动绿色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综上所述,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中国积极应对挑战,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的气候分布与变化
![中国的气候分布与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6ea6b00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10.png)
中国的气候分布与变化气候是指地球表面大气层的长期平均天气状况。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所以在全国范围内的气候分布十分复杂多样。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气候分布特点以及近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的情况。
一、中国的气候分布特点中国的气候分区主要有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北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方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西北干旱气候、西藏高寒气候和东北季风气候等六大气候类型。
下面将对这些气候类型进行详细描述。
1.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
该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干燥。
其中,江南地区是最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雨水充沛,温暖潮湿,适宜农作物生长。
2. 北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东北地区以及内蒙古高原。
由于地处内陆,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这个地区夏季的降水较多,且集中在短期内,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北方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方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陕西、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区。
这个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
4. 西北干旱气候西北干旱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区。
这个地区年均降水较少,干燥缺水,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常常面临着困难。
5. 西藏高寒气候西藏高寒气候主要分布在西藏地区。
这个地区气温低,气候寒冷,年降水量较少。
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西藏的气候独特,而且变化多端。
6. 东北季风气候东北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辽东半岛、吉林、黑龙江等地区。
这个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由于植被茂盛,降水充沛,适合农业种植。
二、中国近年来的气候变化情况近年来,中国的气候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下面将分别从温度变化、降水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 温度变化据统计,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年平均气温整体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气候变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气候变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be1eb1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ae.png)
气候变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生产: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旱涝灾害、春寒和秋早等天气变化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导致粮食产量的大幅波动,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社会经济:气候变迁也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例如,干旱和水灾会影响交通、运输和商业活动,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此外,气候变化也可能导致资源的短缺,例如水资源的减少会影响能源、工业和城市发展。
民族迁徙:气候变迁也会导致民族迁徙。
例如,中国历史上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区,由于自然灾害频繁,经常发生人口迁移。
这些迁移也带来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融和冲突。
政治变革:气候变迁也会对政治稳定产生影响。
例如,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往往会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如汉朝末年的大旱灾,加速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政治体制的崩溃。
总之,气候变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负面的影响。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2fa2cc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7e.png)
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气候变化。
这些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塑造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
在中国的历史中,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冰川期和间冰期的交替,以及干湿气候的变迁。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农业生产、商业和贸易活动以及社会结构和人口迁移。
首先,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干旱和燥热的气候条件下,农作物生长受到限制,农业生产减产甚至失败。
相反,在湿润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农作物生长充足,农民收获丰盛。
这种影响导致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波动,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
其次,历史气候变化也对中国的商业和贸易活动造成了明显影响。
在气候恶劣的时期,交通运输受限,商业活动受阻,贸易减少。
相反,在气候温和的时期,交通便利,商业繁荣,贸易活动兴旺。
这种影响不仅直接影响到商业和贸易活动的规模和利润,也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差异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历史气候变化还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人口迁移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气候恶劣的时期,生活资源匮乏,地理条件恶劣的地区人口较少,而气候适宜的地区人口相对较多。
因此,人口迁移和定居地的选择受到气候因素的制约。
这种影响不仅造成了中国地区社会结构的差异化,也对人口分布和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了解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各个领域的影响,对于理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轨迹以及为未来制定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在展望未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挑战,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促进可持续经济增长、保障粮食安全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对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进行概述。
其次,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三个主要方面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5b84272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7c.png)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较为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气温上升和极端天气增多:气温升高导致了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
的加剧,同时也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困难。
2.土地沙漠化加剧:随着气候变化,干旱和风沙天气增加,导致土地
退化和沙漠扩张。
这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
3.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升高,使海
水酸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压力。
同时,海平面上升也给海岸地
区和沿海城市带来威胁。
4.冰川融化和水资源问题: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融化会造成河流干涸、水源枯竭等问题,严重影响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和人们的生活。
因此,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气候变化应对和减缓措施,保护生
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气候变化未来将如何影响中国
![气候变化未来将如何影响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e0892472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fe.png)
气候变化未来将如何影响中国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背景介绍 (3)1.2 研究意义 (4)二、气候变化现状与趋势 (5)2.1 全球气候变暖现状 (6)2.2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7)2.3 气候变化长期趋势 (8)三、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10)3.1 农业生产 (11)3.2 水资源 (13)3.3 生态环境 (14)3.4 健康影响 (15)3.5 经济社会影响 (16)四、适应与减缓措施 (17)4.1 农业生产适应策略 (19)4.2 水资源管理策略 (20)4.3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2)4.4 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创新 (23)五、国际合作与政策应对 (24)5.1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5)5.2 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 (26)六、结论与展望 (27)6.1 主要结论 (29)6.2 未来展望 (30)一、内容概览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洪水、干旱、台风等,这些灾害将给中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带来巨大压力。
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将促使中国加大对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和绿色产业的投资,从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人口流动、资源争夺和社会不安定等问题。
气候变化对人民生活质量的影响也将日益显现,如空气质量恶化、水资源短缺等。
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将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课题。
气候变化对中国环境的影响:气候变化将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减少,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这些问题将对中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产生严重影响,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气候变化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政治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将在国际合作中发挥关键作用。
气候变化问题也可能影响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和国际形象。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本节将分析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国家战略、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进展。
中国的气候与气候变化
![中国的气候与气候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7acebbb0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32.png)
中国的气候与气候变化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期时间内所表现出来的天气特征,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向等因素。
中国位于东亚大陆的东部和亚洲大陆的西部,地跨东、中、西三个气候带,因此其气候呈现出多样性。
中国的气候类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主要带:北温带、南温带、北亚热带和南亚热带。
北温带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气候寒冷,冬季较长而且严寒,夏季短暂而凉爽;南温带气候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夏季炎热湿润,冬季温和,春夏秋三个季节较为明显;北亚热带位于中国的南方,热带风暴频繁,降水量较多;南亚热带气候带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南地区,夏季闷热潮湿,冬季温暖。
然而,近年来中国的气候正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即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地球的气候系统发生的长期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受到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如二氧化碳、甲烷等。
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聚集,会导致全球气温的上升,从而引发许多气候变化的问题。
中国也不例外,气候变化对中国的气候和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首先,中国的气温在过去几十年中呈现上升的趋势。
长期气温的上升导致了冰川的融化,高山流域的水源减少,引发干旱灾害的风险增加。
其次,降水模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部分地区的降雨量减少,导致水资源短缺和干旱。
另外,极端天气事件也变得更加频繁,如暴雨、洪水、台风等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中国加大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力度,推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其次,中国加强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低碳和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型产业模式。
另外,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承诺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并力争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
然而,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f230d5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9f.png)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一、气候变化现状与趋势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温度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深受气候变化影响,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国际责任。
目前,中国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气温持续升高,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二是降水分布不均,干旱和洪涝灾害频发;三是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构成威胁;四是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加,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未来,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断增加,气候变化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因此,中国必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减排和适应能力建设,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三是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三、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为减缓气候变化,中国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二是推进工业绿色化,提高能效水平,降低碳排放强度;三是发展低碳交通,优化出行方式,减少交通领域碳排放;四是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降低建筑领域碳排放。
四、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将采取以下适应策略:一是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二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用水安全;三是加强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应对,保护沿海生态系统;四是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五、资金与技术支持为顺利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国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与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
中国在气候变化中的责任
![中国在气候变化中的责任](https://img.taocdn.com/s3/m/94a00bf1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4f.png)
中国在气候变化中的责任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之一,在气候变化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快速增长,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在气候变化中的责任。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其排放贡献不容忽视。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0%左右。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之一,经济总量庞大,能源消耗量较高。
因此,中国需要承担起减排的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中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制定和执行,提出了一系列减排目标和政策措施。
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提出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强调发达国家应先行减排。
中国还参与了《巴黎协定》的制定,承诺到203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
第三,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中国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截至2020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和装机容量最大国。
中国还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应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些努力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全球能源转型。
中国还加强了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和监测。
中国设立了气候变化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相关研究和项目。
中国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监测和数据共享,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和数据支持。
中国还加强了对气候变化的预测和模拟研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国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减排任务艰巨。
另一方面,中国的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耗量较高,对环境影响较大。
因此,中国需要加强能源结构转型,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之一,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a91476c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80.png)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探讨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 农业影响:气候变化导致降水不均、干旱频发等极端天气事件加剧,影响农作物生长,减产增收成为难题。
农业减产将导致粮食供应紧张,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2. 水资源影响: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和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加剧了中国部分地区的水资源紧缺问题。
水资源短缺将影响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和工业生产,进而制约经济发展。
3. 生态环境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系统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加剧,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这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限制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4. 能源结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需要转变能源结构,减少对高碳能源的依赖。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碳排放国之一,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碳排放压力不断增加,需要加快清洁能源发展步伐。
二、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 灾害风险增加: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繁,自然灾害风险增加,给中国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抗灾救灾工作面临更大挑战。
2. 医疗卫生影响: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传染病扩散、空气污染加剧等问题,增加人们患病的风险。
对医疗卫生系统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
3. 贫困问题加剧: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容易使部分地区的贫困问题加剧。
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大了脱贫攻坚的难度。
4. 社会稳定受挑战: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和资源紧缺问题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加剧社会矛盾,对中国社会稳定构成挑战。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1. 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加大对高碳排放行业的监管力度,推动企业减少碳排放,实施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2.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创新:加大气候变化相关科研投入,培育和发展清洁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提高我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中国的气候与气候变化
![中国的气候与气候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60b53dc0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a9.png)
中国的气候与气候变化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风力等因素。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袤土地面积的国家,其气候多样性令人瞩目。
然而,近几十年来,中国的气候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中国是世界上最受影响的国家之一,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经历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如酷热夏季、严寒冬季、强降雨和干旱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给中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气候主要呈现出典型的亚洲季风气候和高山气候。
亚洲季风气候是指中国在冬季受到大陆性气候影响,气温较低,而夏季受到海洋性气候影响,气温较高,同时伴随着强烈的季风。
这种气候特点使得中国南部地区湿润多雨,而北部地区则较为干燥。
高山气候则是指中国西部的地区,如青藏高原,气温较低,气候寒冷,降水较少。
然而,近年来,中国的气候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
首先,气温上升是中国气候变化的一个明显特征。
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数据,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气温上升了0.24摄氏度/10年。
这个数字可能看起来很小,但它在气候学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气温上升导致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等问题。
其次,中国的降水模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些地区面临着更加频繁和严重的洪涝灾害,而其他地区则面临着干旱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这种不均衡的降水分配对中国的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居住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第三,中国的海洋生态系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气候变化导致海水温度的升高和海洋酸化的加剧,这对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物种多样性构成了威胁。
另外,海洋的升温还导致了更加频繁和严重的海洋暴风和台风,给中国的沿海地区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在面对这些气候变化的挑战时,中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此外,中国也加大了对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其特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e28c6bc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0f.png)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其特点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来说,其影响将更加深远。
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其特点。
首先,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气候极端事件的增加。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国面临更加频繁和强烈的气候极端事件,如暴雨、洪涝、干旱、沙尘暴等。
这些极端事件给中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造成了经济损失和生活质量下降。
二是自然资源供应的紧张。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减少和损失,其中包括水资源、土壤资源、森林资源等。
这对中国这个人口众多、资源需求巨大的国家来说,意味着资源供应的紧张和经济发展的障碍。
三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
气候变化对于中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较为显著,包括气候带移动、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这些问题不仅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衰退,给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四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全球气候变化促使中国面临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以高能耗、高污染为特点的经济模式已经无法持续。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加速了中国转型升级的进程,推动了中国向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贡献者之一。
这使得中国面临国际社会的压力和责任,需要更多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二是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区域差异大。
中国地域广阔,包括丰富的高山、大陆地域、海洋等多样的自然环境。
这使得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时需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和经济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适应措施。
三是中国人口众多,社会脆弱群体较多。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面临着贫困人口、农民工、老年人等社会脆弱群体较多。
气候变化对他们的生计和生存造成了更大的影响,需要特别关注他们的社会保障和适应能力。
中国地理的气候变化与应对措施
![中国地理的气候变化与应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415127a9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0b.png)
中国地理的气候变化与应对措施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气候多样的国家,因此在中国的地理范围内,气候变化非常显著。
这种气候变化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积极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本文将对中国地理的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进行论述。
一、北方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应对措施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
在这些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气候变化表现为平均气温升高、降雨量减少以及干旱程度加深等现象。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采取了以下措施:1. 水资源管理:增加水资源的调配和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利用。
2. 抗旱措施:建设水利工程,包括水库和水闸等,提高灌溉设施的水平,加强抗旱技术培训以及建立旱情监测预警体系。
3. 林业措施:加大森林植被的保护力度,加强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北方地区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能力。
二、南方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应对措施南方地区包括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和台湾地区。
这些地区的气候变化表现为降雨量增加、极端天气增多等。
中国针对南方地区的气候变化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 水资源利用: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高水资源效益,保护重要水源区。
2. 抗洪措施:加强防洪工程的建设,建立完善的防洪体系,提高防洪的能力,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
3. 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壤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降低洪涝灾害的风险。
三、西部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应对措施西部地区包括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新疆地区。
这些地区的气候变化表现为干旱程度的加深、沙尘暴的增多等。
中国为了应对西部地区的气候变化,采取了以下措施:1. 沙漠化治理:采取植树造林、固沙治理等措施,提高西部地区的绿化覆盖率,减少沙尘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干旱抗灾:加强抗旱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改进灌溉方式,提高西部地区农业的抗旱能力。
3. 多元农业发展:向西部地区引进适应干旱气候的农作物品种,发展多元化农业,减少单一经济结构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88e027e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4c.png)
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明史以前的古人类还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基本依赖生态系统提供的生物源,而生物源的扩展和退缩受制于气候的变化。
即使人类到了新石器时代(文明史的前夕),有了农业,这种依赖也没有多大变化,大部分生活资料直接取之于自然界;狩猎和采集仍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总之,文明史以前的人类受生态学规律的控制。
中原古代文化的起源及发展与古代气候的变迁息息相关。
2、气候变迁与中国封建王朝的盛衰中国古代气候的变迁与封建王朝的盛衰息息相关。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出现过许多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治世局面在历史上都是以风调雨顺、万物蕃育、经济繁荣、国泰民安而著称的。
而它们都是农业社会的政权,气候环境的优劣便成为王朝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
由于相对温暖湿润,草原生态环境良好,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压力相对较小,中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发展具备一个较好的外部条件。
同时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农业地区也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使中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发展具备了一个较为优越的外部条件。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基础.3、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演变气候的变迁还影响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王会昌先生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1)偏居塞外;(2)割占黄河流域;(3)游牧民族政权与农业王朝长期分庭抗礼;(4)入主中原。
4、气候变迁还成为影响中国古代人口分布格局和迁徙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比如秦汉之际的移民与人口流动方向就与气候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西汉末年起的气候连续转寒使得边境地区的农耕民族不得不大规模内迁。
5、气候变迁与中国历史上战乱的关系。
东汉三国处于历史上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阶段。
东汉恒、灵以后,随着气象灾害等各种生态突变现象的频繁发生,瘟疫流行,天灾人祸接踵而至,给本就盛行徽纬迷信的东汉社会带来日益严重的心理恐慌。
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ddf2a48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e9.png)
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它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自然灾害以及生态系统的变化,都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和风险。
气候变化加剧了中国的自然灾害频率和强度。
由于全球变暖,中国的气候模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极端天气现象变得更加频繁和剧烈。
例如,暴雨、洪涝和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率增加,给中国的农业、交通、能源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农作物的减产、交通系统的瘫痪以及能源供应的不稳定,都对中国的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能源结构和能源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之一,能源消耗巨大。
气候变化使得中国必须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重。
这不仅需要巨大的投资和技术创新,还需要解决电网建设、能源存储和能源转换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同时,气候变化也增加了能源安全的风险,中国必须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自给自足能力,以应对全球能源供应的不确定性。
第三,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农业和食品安全构成了巨大挑战。
气候变化导致了农作物的生长季节、产量和品质的变化,同时也增加了农作物病虫害的风险。
这对于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来说,意味着更多的粮食进口压力和食品安全风险。
中国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和抗灾能力,以保障人民的粮食安全。
气候变化还对中国的生态环境和旅游业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气候变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
这对于中国的旅游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中国以其丰富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
气候变化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不仅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吸引力,还对相关产业链条和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和水电等清洁能源。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投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应对措施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应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f392f36d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ee.png)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应对措施近年来,中国的气候变化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气候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气候变化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一、气候变化现状1. 气温上升:中国的平均气温逐年增加,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气温上升了0.2℃至0.3℃,且在一些区域甚至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2.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近年来,中国频繁发生暴雨、洪灾、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水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3. 冰川消融:气候变暖导致中国的冰川不断消融,特别是青藏高原地区的冰川退缩速度加快。
这些冰川的消失将严重影响中国的水资源。
4. 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沿海城市和岛屿造成了威胁。
一些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海洋入侵的情况。
二、应对措施1. 节能减排:中国政府积极推动节能减排措施,推广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此举旨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的速度。
2. 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加大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
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进一步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需求。
3. 推动碳市场建设:中国正在逐步建立碳市场,推动碳交易和碳排放的行业限额制度。
通过碳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4. 提高环境意识:中国政府致力于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意识。
通过普及环保知识和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
5. 国际合作与政策制定: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气候变化合作。
同时,中国也加强国内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力支持。
三、展望未来尽管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但气候变化问题仍然严峻。
中国需要继续加大力度,创新应对策略,加强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
同时,公众也需要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
总之,中国的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中国的气候与季节变化
![中国的气候与季节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d96899d2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23.png)
中国的气候与季节变化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气候多样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貌景观。
中国的气候与季节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纬度、海陆分布和地形等。
本文将探讨中国气候特点、主要季节及其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中国气候特点中国的气候类型多样,从寒冷的亚寒带气候到炎热的热带气候皆有涵盖。
根据纬度和地形的不同,中国可分为南北两个大的气候区域。
1. 南方气候:南方地区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区域,主要受到季风的影响。
其中,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夏季雨水充沛;西南地区气候温暖潮湿,雨水分布均匀。
2. 北方气候:北方地区地处亚寒带和温带过渡地带,区域内夏季短暂而炎热,冬季漫长严寒,温度差异大。
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冷暖季节分明;华北地区气候较为干旱,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二、主要季节及其变化中国的季节分布相对规律,主要包括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各季节的到来和变化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
1. 春季:春季多在3月至5月间到来,气温逐渐回升,气候转暖,万物复苏。
南方地区春季雨水较多,气候湿润,花草树木繁茂;北方地区春季气温波动较大,早晚温差明显。
2. 夏季:夏季多在6月至8月间,气温上升,天气炎热潮湿。
南方地区夏季雨水丰富,日照较少,湿度高;北方地区夏季晴朗多雨少,气温较高。
3. 秋季:秋季多在9月至11月间,气温逐渐下降,天气凉爽宜人。
南方地区秋季气候湿润凉爽,气温适宜,适合旅游;北方地区秋季气温较大,气温起伏大,昼夜温差较大。
4. 冬季:冬季多在12月至2月间,气温下降,寒冷干燥。
南方地区冬季气温较为温暖,但湿寒较重,少数地区可能出现雪灾;北方地区冬季严寒,气温低,大部分地区有连续降雪。
三、气候变化对生活和经济的影响中国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下是几个主要方面的影响:1. 农业:中国是农业大国,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长期的干旱和缺水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洪涝和极端天气也会对农田造成破坏。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2b60a523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97.png)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气候变迁是地球长期以来的自然现象,它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古代人民凭借着智慧与勇气,与气候的变迁进行了长时间的斗争。
本文将以气候变迁为线索,探讨气候变迁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一、气候变迁与古代农业生产在中国古代,农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而气候变迁则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
气候变迁带来的温度、降水和风力的改变,直接影响着庄稼的生长和丰收。
例如,在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的北宋时期,中国经历了一个暖期,气温较为温暖,雨水充沛,农作物丰收。
而到了14世纪,进入了一个寒冷干旱的时期,许多地区的农田干旱歉收,人们面临着饥荒和灾难。
这种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也间接地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动荡和政治的变革。
二、气候变迁与政治演变气候变迁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也对社会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气候变迁引发的饥荒和灾害导致了政治的变革和动荡。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公元907年至960年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正值寒冷干旱的气候变化,加上农田生产的严重损失,导致了大规模的饥荒和灾难。
国家社会几度更迭,政权更替频繁。
此后,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农田治理政策,通过引导水利和土地整理来改善农田生产状况,并成功地稳定了政权。
三、气候变迁与迁徙与文化交流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存在着差异。
气候变迁迫使人们迁徙寻找更适宜居住的地方,这也促进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例如,在遥远的秦汉时期,西部的干旱气候迫使许多中国人迁移到南方地区,这导致了北方和南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进一步促进了统一的中国化进程。
此外,封建时期的南方水乡和北方草原地区因气候变迁的影响,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风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四、气候变迁与社会公平问题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明显的不公平问题。
在旱涝频繁的地区,经济和社会资源往往集中在一部分人手中,而其他人则因缺乏水资源而生活困难。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地区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地区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d620198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47.png)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地区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中国地区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气候变化给中国的经济、环境、农业等多个领域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逐一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地区的影响。
一、经济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十分显著。
第一,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剧,从而影响到中国的雪山旅游业。
一些以冰雪为主题的旅游胜地,如青海、四川等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传统的滑雪、滑冰等活动受到了限制,旅游收入大幅下降。
因此,相关地区的经济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第二,全球气候变化还导致了中国南方地区的暴雨和旱灾更加频繁。
这不仅对农作物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也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带来了不利影响。
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地区,由于缺乏抗灾能力,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加严重。
第三,气候变化还对中国的能源消耗和资源开发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加剧,能源需求呈上升趋势。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有一定责任。
这也迫使中国加大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
二、环境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首先是海洋环境。
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海洋表面温度也呈现上升趋势,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失衡。
许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减少,海洋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同时,海平面上升也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建设造成了威胁。
其次是陆地环境。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中国地区干旱和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这些天气现象不仅对农作物产量造成了影响,还加剧了水资源短缺。
此外,全球气候变暖还导致了植被的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农业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气候变暖导致了降水分布不均匀,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这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温暖的气候条件也为某些作物的种植提供了便利,如南方地区的水稻产量逐年增加。
然而,全球气候变暖还导致了一系列农业问题。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903e0c70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00.png)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近年来,全球变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也面临着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然而,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并致力于环境保护工作。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的气候变化问题,并讨论中国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
一、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1.极端天气事件增加气候变化导致中国的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如暴雨、冰雹、干旱和台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给中国的农田、水资源和基础设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2.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导致水资源不稳定,特别是北方地区的蓄水量明显减少。
同时,气候变化使得冰川融化加速,进一步导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3.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气候变化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些物种的栖息地发生了严重改变,有些濒危物种的数量急剧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二、中国政府的环境保护措施1.加强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并签署了《巴黎协定》等国际环保协议。
通过与其他国家合作,中国与全球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共享环保技术与经验。
2.减少碳排放中国政府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加大对传统高耗能行业的监管力度,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清洁能源的使用。
同时,中国还对各地区的碳排放情况进行监测与评估,以便更好地实施减排政策。
3.促进可再生能源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和风能。
通过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中国旨在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4.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中国政府在环境监测和治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监测网络覆盖范围扩大,监测手段不断更新,严格控制环境污染的排放,对违规企业进行严厉的处罚。
5.推动绿色出行和低碳城市建设中国政府鼓励绿色出行方式,鼓励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的使用。
同时,中国还致力于建设低碳城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和尾气污染。
三、中国的环境保护成效中国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驻英国大使傅莹发表题为“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演讲2009年12月2日,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应邀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发表题为“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演讲,全面阐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立场及所采取的措施,并现场回答听众提问。
演讲由LSE发展中心主任科布雷奇(MR. CORBRIDGE)教授主持,该校学生及社会公众共400多人出席。
以下是演讲全文:气候变化与中国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伦敦经济学院2009年12月2日Climate Change and ChinaFu Ying, Chinese Ambassador to the U.K.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December 2nd, 2009尊敬的CORBRIDGE教授,女士们,先生们,Professor Corbridge,Ladies and Gentlemen,很荣幸来到伦敦经济学院,就气候变化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交流。
我感觉特别荣幸,这是因为伦敦经济学院以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著称,你们的研究为全球讨论做出了突出贡献。
I am honoured to talk to you on such an important subject as climate change. It’s a special honour, because the LSE is well-known for its scholarship on climate change and its crucial contribution to this global debate.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气候类型多样,环境脆弱。
气候变化给中国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China is a huge country with a population of 1.3 billion. It has diverse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a fragile environment. Th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is a very real threat which we face everyday.根据中国科学家的观察,过去50年里中国的平均气温上升了1.1摄氏度,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升温水平。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极端气候现象更为频繁。
例如,今年春天中国北方出现5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给400多万人的带来生计困难。
According to Chinese scientists,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in China has risen by 1.1 degrees centigrade in the last 5 decades. It is higher than the reported global average. We are seeing more frequent bouts of extreme weather in many parts of the country. Last spring, for example, the most severe drought in 50 years hit northern China affecting the livelihood of 4 million people.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对我们来说已是现实。
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一半,70%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Environmental damage and cl imate change is a reality for us. Out of the world’s most polluted 20 cities, half are in China. 70% of Chinese rivers are polluted to some degree. China has become the largest carbon emitter of the world.这些问题是如何造成的?中国近年在减贫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与你们不同的是,我们是用30年的浓缩时间,走西方国家两个世纪的工业化进程。
How have we got here? China has reached this stage when it is making great endeavours to liftpeople out of poverty. Unlike you here, we have condensed 2 centuries of industrialization into only 30 years.中国人民已经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我们在以发展经济的同样热情投入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努力之中。
在中国,气候变化不仅仅是一个讨论的话题,举国上下正在通过政策和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我愿与你们分享一些这方面的例子。
Now,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woken to the threat and, with the same zeal that we have embraced industrialization, we are embracing cleaner development. In China, climate change is not just a topic for discussion; it’s backed up with policy and action throughout the country. Let me share some examples with you.第一,中国制定了节能减排的法律和政策框架。
First, on the legal and policy front.中国在制定2006-2010年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时,第一次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包括降低单位GDP能耗20%。
China set forward a voluntary reduction program for 2006 to 2010 period, including 20% reduction in energy intensity per unit of GDP.为实现这个目标,中国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制定了严格的节能指标考核制度,完不成任务的地方领导人将面临严格的问责制。
To achieve this, we amended the Law on Energy Saving and the Law on Renewable Energy. We’ve also set up a strict evaluation system for energy efficiency. This enable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hold provincial leaders accountable for meeting energy efficiency targets.上个月,中央政府在网站上公布了2008年各省区节能目标考核结果。
全国31个省区中,26个省为“超额完成”或“完成”等级。
由于增加了透明度,未完成目标的省区面临公众很大的压力。
Last month, the evaluation result for 2008 was released on the web for all to access. Out of 31 provinces and regions, 26 fulfilled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One can’t underscore enough the importance of having such transparency as it places great pressure on those who are not meeting the target.从表格上可以看出来,北京市做得不错,超额完成了当年指标,而且已完成了2010年20%目标的17%。
而新疆则落后了一些,如期完成目标有很大困难,需要得到许多支持。
Beijing is doing better, over-fulfilling its target for 2008, with over 7%. I am sure the Olympics helped. It has already achieved over 17% for the 20% target of 2010. At the bottom, you can see Xinjiang. It is lagging far behind and looks unlikely to meet the target and would need a lot of help.第二,采取严格的产业政策,鼓励清洁发展。
Secondly, now the industries have to take very tough decisions to achieve clean development.政府严格控制新建高排放、高污染项目,淘汰现有落后产能。
可以理解,落实这项措施一开始会很困难,遇到一些阻力,因为关闭高污染企业意味着就业岗位的损失。
Projects with high emission can no longer go ahead and some existing high emitters are being phased out. It is understandably difficult to push through such reforms and there is, inevitably, resistance. Being a developing country, shutting down factories means job losses for many who need them.比如,中国提出5年内拆除淘汰5000万千瓦(50GW)老发电机装机容量的目标提前一年半完成,使单位发电的煤耗降低了20%。
但这项措施导致40万人面临再就业问题。
For example, we have achieved cutting down the average consumption of coal per unit of powerby 20%, by demolishing the high-polluting and inefficient power plants. But it led to the loss of 400,000 jobs.第三,大力发展清洁替代能源。